2021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全国通用版)
新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力 本章复习》公开课_2
第七章《力》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理解力的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直向下重点:1、画力的示意图2、重力和弹力的定义及大小难点:1、利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现象2、重力与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一、 自主复习,唤醒记忆1、画出质量为3kg 小球所受到的重力和拉力力的示意图(g=10N/kg )2、画出与水平面成30角斜向右上用80N 的力拉小车质量和重力二、精讲点拨,拓展创新【例1】 如图,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__,该弹簧测力计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直接读出的示数就是物体的重力.(师拓展:如果我们在实验的时候遇到的是一个不能调零的弹簧测力计,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够准确的测出物体的重力呢?)【例2】 仔细观察图甲和乙,分别说出它们都反映了什么力学知识图甲说明:图乙说明:【例3】在研究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实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作出的F-x 图线如图7-2所示。
(该弹簧测力计的最大量程为10N)(1)由图可知,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 N,弹簧的伸长增加cm。
(2)据图推知,如果物体受到10N的拉力,弹簧应该伸长到cm。
【例4】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5:2,则甲、乙两物体的重力之比为.若甲物体的质量是20 kg,则乙物体的重力大小是。
(g=10N/kg)三、链接中考,再接再厉1、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记录如下表:(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和;(2)在上表空白处填出比值G/m的平均值;(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3)数据的处理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物理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力的学习呈现出以下特点: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内涵和本质。
2.加强对力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3.创设丰富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策略:
-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力的相关问题。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
3.教学内容设计:
-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和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学会如何表达和计算。
4.力的合成与分解:我会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并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力的三要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牛顿定律在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设置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并解释结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力》教学案 (1)
力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4、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分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会测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时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等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联系生活中力现象,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感悟,培养其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媒体教具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撤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力》-教案
第一节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教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第七章力第1节力导入一:出示“神舟十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舟十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飞向太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还常常提到力?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导入二:师:我们先从一首诗说起:林暗鸟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中讲了一个故事:汉朝武帝时期对战匈奴的百战名将飞将军李广一日带兵巡视边防回来晚了,天色朦胧,李将军看到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遂弯弓怒射,箭头全部射进石头里去了.[设计意图]听故事,学生感叹李广臂力惊人的同时,进入课堂状态.师:李广将军对弓箭做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威力呢?这里面蕴含了什么物理学原理呢?生:力.师:对,力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它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下面我们就一起深入认识一下什么是力。
一、什么是力?1.展示并罗列现象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运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拉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拉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扣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收缩,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收缩而来的。
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2.分析罗列的现象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物体作用物体左手拉右手汽车拉拖车运动员踢球运动员扣球地球吸引篮球手拍桌子人推车起重机吊货物运动员举杠铃磁铁吸引大头针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第1节)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第24节)3.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第5节)4. 相互作用力(第6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二力平衡。
4. 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的判断,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扯弹簧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
6. 随堂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1)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概念。
(2)请列举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
(3)请简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请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牛顿,以及牛顿的生平事迹。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来看教学难点。
完整新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授课班级:教师: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的拉力.②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B的压力.③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左20 N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 N的拉力.同学们在鼓掌(击掌)的时候,你的手有感觉吗?(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奇怪,接着有人会再拍手感觉一下,最后同学们会肯定地回答:有)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轻拍的时候,两只手接触时感觉到了有障碍;用力拍的时候,手就感觉到有点疼.例如:用手用力提起装满水的水桶,手对水桶有向上的作用力,同时人会感觉到手被向下拉,说明手对桶有向上的作用力的同时,桶对手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三、课堂练习: 5页1-4题四、小结:略五、布置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和单位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4、力的单位:牛顿间称牛符号:N二、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的示意图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授课班级:教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授课班级:教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授课班级:教师:不存在了。
例4.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吗?解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
例如磁铁吸引铁钉,就属于间接接触产生力的作用。
但直接接A,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例如,如下图所示,B两球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它们彼此接触,但并没有产生力的效果(没有发生挤压形变),也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因此,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小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反之,人们可以通过物体是否发生形变或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来判定物体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
例5.如图左所示,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受到4N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4N的拉力作用,则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A.0 B.2N C.4ND.8N解析:有的同学认为弹簧测力计的两端都受到拉力的作用,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是这两个力的和,即8N,因此认为选项正确。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教案设计
第1节力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能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3.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在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2.对于抽象的概念,通过科学的实验探究和科学归纳,引导学生对现象和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能够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2.作力的示意图。
课时分配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和风徐徐,阳光明媚,泛舟湖上,春之美景啊!那大家想想为何小舟会动呢? 学生:“因为船夫在划啊”老师:“船夫划得是船吗?不是把,船夫划得是水啊,那为什么船会动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解释这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马拉车举重运动员举起杠用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思考问题: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是否必须相互接触?(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人推车……(学生举例)小结:在这些力现象中,都涉及两个物体。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实例中的力都与人有关,都伴随着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提问: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均是直接接触的。
最新整理初二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初二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导学案1、力的定义:。
力的单位:。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
力的示意图:(1)确定受力物体;(2)确定力的作用点;(3)以作用点为起点沿力的方向做力的作用线;(4)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并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也就是力产生效果时,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判断运动状态改变:(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2)运动快慢变化;(3)运动方向变化。
4、弹力: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所产生的力。
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5、重力:定义: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
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铅垂线是重力方向的应用物理量质量重力区别概念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没有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位置对大小的影响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同一物体在任何地方,质量不变。
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地方或不同高度,重力大小略为不同单位千克(kg)牛顿(N)符号mG测量工具天平弹簧测力计联系G=mg6、下列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行的汽车B.汽车匀速转弯C.正在空中匀速下降的伞兵D.钟表来回摆动7、关于重力的正确说法是()。
A.向上抛的小球在向上运动过程中不受重力作用B.空中飞行的飞鸟不受重力作用C.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就是此物体的重心D.一个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第七章 《力 》单元复习知识梳理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 。
一个力的产生有且仅有 个物体。
其中一个叫 ,另一个叫 。
2.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也可以使用物体的 发生改变。
3.脚踢足球,球滚动了。
这个过程中施力物体是 。
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同时脚感觉到了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这说明了 。
4.力的 、 和 并称力的三要素。
5.我们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力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
问题1: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
例 1 如图所示,(a)(b)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a)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 ,(b)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发生改变.问题2: 通过活动探究,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并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解释有关现象例2 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 )、(b )、(c)、(d) 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431F F F ==>2F ,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 A. 图(a )和(b ) B .图(a )和(c) C. 图(a )和(d) D .图(b )和(d)【举一反三】 跳板跳水运动员跳水前为什么总是站在跳板的最前端蹬跳板?问题3: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例3】 试分析挂在竖直墙上、质量为3kg 的球受到的力(如图11-38所示),并用力的示意图表示球受到的力.判断物体是否发生了力的作用,如本题中墙壁对球是否有支持力,只要假设把墙壁移开,看球是否会移动,怎样移动.球会向左移动,由此可以判断墙壁对球有一个向右的支持力.画力的示意图分三个步骤:①在受力物体上画出力的作用点;②确定力的方向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③在线段的末端标箭头,在箭头旁标出所画力的符号.二、弹力1.手压气球,气球会发生。
说明。
松开手后,气球会自动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决力的平衡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力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力的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学时: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1.力的概念;2.力的计量单位;3.力的性质。
第二学时:力的合成与分解(一)1.力的合成;2.力的平行和夹角合成;3.力的平行合成的实验验证。
第三学时:力的合成与分解(二)1.力的分解;2.力的平行和垂直分解;3.力的分解的实验验证。
第四学时:力的平衡1.力的平衡;2.力的平衡条件;3.力的平衡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图片、图表、文字等多媒体展示手段。
五、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1. 引入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有哪些。
•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认识,如推拉物体、电磁吸力等。
•安排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受力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计量单位。
3. 性质总结•让学生总结力的性质,如大小、方向、作用点等。
第二学时:力的合成与分解(一)1. 引入活动•使用一个例子引入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合成和分解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探究•安排实验,使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两个力的大小,然后再用一个测力计测量合成力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合成力的特点。
3. 实验验证•使用三条细而坚韧的绳子模拟合成力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发现合成力的平行和夹角合成。
第三学时:力的合成与分解(二)1. 引入活动•运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
物理八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力 教案
2.力的示意图
1.如何方便地表示力?
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联系划力的示意图。
活动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请一个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观察发生的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
学法指导 比较法,分析归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磁体
2.演示书中P3页的实验、
讲授物体有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这几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让
活动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演示实验:将物理课本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课本的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力Βιβλιοθήκη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四、力的示意图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照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4. 力的表示: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力的合成和分解: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和;反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差。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能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学会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计量单位、力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合成和分解图示、实际例子道具。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讲解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照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讲解力的计量单位:牛顿,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通过图示和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和;反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差。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计量单位、表示方法、合成和分解。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力的合力。
(1)一个5N的力和一个3N的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复习课教案教案标题: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复习课教案教案目标:1. 复习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相关知识点;2. 强化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3. 提高学生解决与力相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定义和计算;2. 力的作用效果;3. 力的合成与分解;4. 力的平衡与不平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各种物体、纸片等;3. 复习资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课件或物理实验,展示几个与力相关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认识和兴趣。
2. 提问学生,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知识点复习(15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呈现,复习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示意图和实例,复习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摩擦力等。
3.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方法,并进行相关示例练习。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提供一组实验器材。
2.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利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力大小。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力的平衡与不平衡的情况。
四、知识巩固(15分钟)1. 提供一些力的计算题目,并进行课堂解答和讲解。
2. 分发复习资料和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讨论。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回答导入问题,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力的知识点。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力的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复习力的相关知识点,并结合实验和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学生的实验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时,通过拓展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
八年级物理第7章力复习教案+单元检测
第七章力一、力(一)课前思考(二)力1、定义:。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4、力的三要素:、、称为。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例题一】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没有物体,既没有施力物体,也没有受力物体B.只要有受力物体就行,可以没有施力物体C.只要存在施力物体就行,有没有受力物体是没有关系的D.一定既有受力物体,又有施力物体,离开物体谈不上作用,就没有力了下图展示了一些力的大小,从图中能看出: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例题二】托起下列哪一个物体所用的力最接近1N()A.一袋方便面B.一张学生用板凳C.一枚大头针D.一块砖【例题三】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它三个不同类,它是()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B.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D.用力把铅球推出【例题四】如图所示,洒水瓶有两个把手。
当用洒水瓶提水时,应该用把手;当用洒水瓶洒水时,应该用把手。
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例题五】小车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右上方,大小为50N的拉力F。
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正确理解力的相互性:(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方式有两种:直接(接触)和间接(不接触);(4)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案知识分享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案执教教师:冯雷祖一、章节地位: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须的预备知识。
二、本章有三部分内容1.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形成力的概念;2.探究弹力,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力学测量的基础,帮助学生完成对力的初步认识;3.学习重力,学生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描述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对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及力的作用效果;2.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用作图法画力的示意图;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是如何产生的;4.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了解其原理;5.理解重力的产生及计算方法,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应用。
四、学情分析:任课班级为2014级16、17班,16班51人,17班54人,两班学生整体物理水平较差,动手能力不强,16班中等偏下学生数量较多。
17班有个别学生有较好的物理素养,但整体来看,学生主动性不足,学习水平较低。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弹簧测力计、重力。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重力的方向。
六、教学准备:矿泉水瓶、带轮子的木板,弹簧测力计12个(用纸贴掉刻度)刻度尺12把。
七、教学过程:1.知识梳理,课件展示,《力》知识结构图2.在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知识梳理”3.知识点讲解(1)关于力的定义的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有力存在的地方,必须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物体,这些物体间的“推、拉、提、捏”等都是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运动状态变)跟哪些因素有关课件展示图片、观看小视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3)力的特点为了充分说明力的特点,找两位同学亲自体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站在两个带轮子的木板上相互推对方;——站在带轮子的木板上推墙;同学自己感受一下,左手打右手……说出以上实例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析得出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八年级物理第7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题:第7章力复习课一、教材分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本章包含“力”“弹力”“重力”三节内容,内容构成如下: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学知识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
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
同许多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形成力的概念的过程中应该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以达到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现固对力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也对这两种力的性质有了具体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1、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2.2.4 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四、重难点1、重点:弹力与重力的概念、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
2、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五、教学过程1、提出要求:给出课本目录以及课标对本章节的内容要求2、回顾复习:①第一节力:A.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强调易错点)B.力的表述:物理量力的符号为F,单位为牛顿N。
(估测题)C.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常考点)D.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作图题)E.相互作用力及其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②第二节弹力:A.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微小形变)B.弹力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弹性形变C.弹力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D.生活中的弹力: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E.弹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③第三节重力:A.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易错点)B.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G=mg(g=9.8N/kg)C.重力的示意图(作图题)+ 弹力和重力的作图题D.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中考真题演练:有简有难有梯度的中考真题来检验复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第七章力章节复习授课类型复习
课标依据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攘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常见实例或实验,了解弹力,理解重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用示意图描述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
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5、能通过公式和图像,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6、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教学
难点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能通过公式和图像,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6、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学习目标
媒体
类型
教学作
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时
间
媒体来源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
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知识梳理1、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小实验);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包括力的示意图);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5、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5、重力的定义、施力物体;
6、重力的三要素。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期间教师用语言和小实验进行引导或学生做
小实验验证,他生补充,最后由教师板书
回顾章节知
识,搭建知识
框架
作业讲评1、书面正确表达重力的计算过程;
2、第二题应关注质量的物理意义,不能表述为质量的六分之一,不
能说数字正确就可以;这与正比例函数是在1、3象限,但G与m成
正比的图像只能在第1象限的道理是一致的。
因此,在本题应抓住唯
一不变的量来进行计算,逆推可知g地=1/6g月。
或是直接按题目要求计算,直接绕开m月,但最后计算m月的难度
很大,一定不会正确。
规范书写
概念辨析
作业完成本章测试卷B
【感谢您的阅览,下载后可自由复制或修改编辑,敬请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