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一)
——江福泽
《建设一所新学校》介绍的学校是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历经变迁,直到从2006年7月才改名为潍坊广文中学,为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国办初级中学。
近三年来,该校始终把”构建和谐校园,奠基幸福人生”作为办学目标,把”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在学生中倡导”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在教师中倡导”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在师生间倡导”互尊互爱,共同成长”;在干部中倡导”甘为人梯,赢得信任,成就他人”.
书中赵校长的治校之成功经验,特别是广文在管理上的创新,如:制度是”商量”出来的、多把尺子量老师、教师节,倾听教师的”抱怨”、”逼”着老师去健身、关注教师之关注等这些关系教师民生的话题。
我想这也是广文取得现在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学校和课程是离不开的,其中广文的课程改革中的很成功。
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和。
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一定是因为它的课程与众不同。
赵桂霞校长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她说:”让学校课程走向特色,这是学校构建课程体系的难点。
这个难点,决定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品味,决定了学校特色的形成。
”学校的课程建设,由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大板块组成,广文中学在这三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不同的学校,生源情况差异很大,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也很大,国家课程到了具体的学校,需要有一个校本化的过程。
要依据学校教师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或者重组。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将统一的课程转化成学校特色课程的过程。
在广文中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处置的探索处处可见。
”一标多本”让老师们能够同时看到不同版本的教材,也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处置带来了便捷。
学校为每个学科教师配置了3-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大家在潜心研究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组合的特点基础上,选择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重新编撰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学生实际而开发的校本课程,如果能和学校的育人目标相一致,并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课程群,就容易形成课程特色。
这也是各校在特色建设之中普遍关注的。
校园节日,是学生最受欢迎的活动课程。
每个月都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活动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众多学生参与,每一次的参与都有学分加以记载……节日和仪式,对学生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回想我校近年所形成的四大节日”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艺术节”,我们也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这四大节日。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团队合作、责任分担的好途径。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二)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一以贯之的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完成国家统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基于学校自身发展历史和社会需求,确立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这也是我们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的切入点。
通过在这本书中了解到,广文中学建设校本课程是在过去、现在、未来寻找答案。
广文中学有130年的发展历史,在百年历史长河中,广文中学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物。
百年广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有着重视学生实践的传统。
在这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广文中学确定了培养目标,规划了特色课程体系。
当我在书中读到广文中学开发”大家”系列
课程体系时,非常受启发。
”大家”系列课程有广文”大家”课程、中国”大家”课程、世界”大家”课程三个系列构成。
并且以时间为经线,分古代、现代和时代;以领域为纬线,分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行业精英。
在每位大家介绍之后附录其生平年谱和相关阅读书目,提供相应的音频、视频和网络资源,这样的话就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每位大家的人生轨迹,从中受到启迪。
以历史为例,历史与文化,历史与史学,历史与建筑,历史与服装,历史与饮食,历史与宗教,历史与体育等。
在初一年级的历史与建筑中介绍了都江堰、赵州桥、长城、故宫、巴黎圣母院、罗马竞技场等各学科中涉及建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进一步探寻的欲望强烈。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三)
通过在这本书中了解到,广文中学建设校本课程是在过去、现在、未来寻找答案。
广文中学有130年的发展历史,在百年历史长河中,广文中学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物。
百年广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有着重视学生实践的传统。
在这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广文中学确定了培养目标,规划了特色课程体系。
当我在书中读到广文中学开发”大家”系列课程体系时,非常受启发。
”大家”系列课程有广文”大家”课程、中国”大家”课程、世界”大家”课程三个系列构成。
并且以时间为经线,分古代、现代和时代;以领域为纬线,分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行业精英。
在每位大家介绍之后附录其生平年谱和相关阅读书目,提供相应的音频、视频和网络资源,这样的话就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每位大家的人生轨迹,从中受到启迪。
在以后校本课程的建设中还需要符合本校的发展实际,让学校课程走向特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杀人蚁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杀人蚁》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一位只是为了做实验的自然老师,让同学收集蚂蚁标本,然后因为两个蚂蚁交配后生出了不知道是什么的两只蚂蚁,课结束后,老师便把瓶子扔到草丛,可是谁会知道,这两只弱小的蚂蚁一夜之间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
其实,杀人蚁这种蚂蚁还是值得人们拥有的,因为杀人蚁往往不会对好人下手,因为杀人蚁只吃第二波长的人。
(第二波长是由人们做了什么缺德的事情而使自己身体拥有这波长)
还有一位侦探因为这些离奇的杀人案件而愁眉苦脸。
发现每一位死者都往往是一些大款,而他们身上都会有一根像尖刺一样的东西。
(杀人蚁的毒刺,可以使人麻痹然后猝死)最后,侦探与国家着名侦探联手破了这个案子。
不仅有侦探侦破离奇事件,还有一个令人心酸的爱情故事,有两只杀人蚁,他们两个相遇便一见钟情。
决心结婚生孩子。
所以他们踏上了寻找第二波长的路程。
开始时,他们“搭乘”出租车,但是那时候他们已经精疲力竭,无力在走下去。
可是爱情的力量使他们两只蚂蚁坚持下去。
原本出租车司机看到乘客留下的钱时,原想独吞,那时,两只蚂蚁不知高兴到什么程度。
想立马杀了这个人。
可是却万事不能如他们所愿,司机去追乘客了。
第一波长又转到了第二波长。
然后他们在一起,堵上了性命上了最后一辆出租车。
(那时候雌蚂蚁已经晕过去了,雄蚂蚁背着她。
而且最近的第二波长的人在澳大利亚,他们必须乘飞机去)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赌注,如果不能如愿到达机场。
那么他们的生命将在这里断送,可是老天终于如他们所愿。
出租车到达了机场。
他们乘上飞机,躲在飞机的一个座位下。
最后,他们杀
死了一个人,吸食了那个人的血。
生出自己的孩子。
记得作者说过,最后他们两只蚂蚁生了几千个孩子。
别惹蚂蚁观后感医院也杀人寻找“黑色杀人魔鬼”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文化的新作——《何谓文化》,便随性翻阅起来。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对于“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
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
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企业文化、饭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
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
拿到《何谓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
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
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文化的叙述,足见他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我一直觉得,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
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
正如我们的文化,在保持自己儒释道一体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摒弃传统的人治观念、愚民观念,吸收西方文明的法制思想、人权思想,以达到“中体西用”。
作者在演讲中提到的“文明冲突论”,将所有冲突归结于各种文化的冲突,他的反驳发人深思。
在看本书之前,我也认为当代世界的冲突本质上也是不同文明的冲突,因为不同文明的凝聚力和排他性,文明之间会有对各自意图的误判,导致了许多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正如“中国威胁论”,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紧张。
但看了作者的演讲之后,我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按他的定义,所谓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文化也不是多高深的东西,它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用礼仪的方式来规范每个文明圈的受众,大家不知不觉的被其引导。
因此,所谓文化的冲突,底层民众不是很容易觉察得到,他们只是会觉得对方的饮食或习惯很奇怪而已,并不会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思考。
并且,对于一些文化交汇的地方,不同文明圈的人也可以很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并不会因为彼此的生活习惯不一致而有所冲突。
而现实世界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中日韩的冲突、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阿拉伯世界中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等,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将其归结为历史原因,其实仔细思考,这其中也可能是存在着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但也正是这种冲突,也使得各个文明能够互相包容、接纳,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明。
正如西汉末年入土中原的
佛教,佛教刚入中原的时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也遭过本土文化的极力排斥,历史上几次大的佛道论战足以说明,甚至连当时的政府机构也牵扯进去。
()但儒释道互相纠缠了上千年,竟然慢慢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许多文人都是儒释道三修。
当然,这与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包容的文明密不可分。
当代世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排他性都比较强,所以双方的冲突会特别激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双方会慢慢找到一个平衡点来互相接纳、改变。
但是面对这两种文明的夹击,我们的文化该怎么办?它有没有足够的生命力来包容它们?还是会慢慢被它们消化?这是我们国家的学者现阶段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通过对比和学习其他文明,我们的文化中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
所幸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目前也都被大家所渐渐重视,我觉得可预见的未来,这些问题会慢慢解决。
但在反观当前我们社会的时候,作者提出的问题倒很有意思,就是民粹主义和复古主义。
所谓复古主义,顾名思义,其实也是有传统的,中国的文人向来都有厚古非今的传统,但当前确实做得有些过了,所谓厚古,并非是古代的一切都是好的,无论是服饰、语言、礼仪、还是观点。
这种风气确实会误导广大青少年,毕竟社会是向前进的。
相对这个而言,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是民粹主义,所谓民粹主义,我是不了解的。
但看作者的说法,也略知一二了。
作者说民粹比专制更可怕,因为“专制可以让人向往民主,而民粹则让人误解民主”,看看如今社会上的乱象,确实如此。
因为一些人,原本饱含赞扬色彩的“公知”如今都成为贬义词了,有时候连我也怀疑民主有没有那么好。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许多不同的视野。
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又发人深省。
可以说,这本书已经让我对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书心得
刚拿到《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时,先被王金战老师的教育成果所吸引,再进一步读下去,更为其教育理念所折服。
人人都知道,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而身处教师工作岗位,培养人才是我们的职责,责任重大,但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必须不断的学习。
现在的社会,资讯高度发达,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个性也越来越强,仅仅用严格管教的方式是很难触动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心悦诚服的。
面对有思想、有主见的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赢取学生的信任,才能走入学生内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今的教育,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成绩不再是唯一的重要评判砝码,学生必须要在德、体、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那样的人才能担负未来的祖国的建设大任。
所以,我们不能把性格各异、理想不一样的孩子放进一个模子里打造,不能扼杀了学生的天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朝各个方向发展,允许多样化的存在。
但在实际工作中,又很难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王金战老师却在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在“人们没法改变冬天的气候,但一个塑料大棚就可以让人们享受到春天的蔬菜”的理念下,带着自己的班级大胆的改革和实验,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路,为教育界创造了一个奇迹。
除了观念的转变,我还想谈印象深刻的两点:
1、优秀从心态开始。
学业最大的问题是心态。
王金战老师说,“差生”是怎么形成的?是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便成了“差生”。
而让一个“差生”变好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找到他身上的强项,发挥他的优势,让他反复享受成功的喜悦,“差生”就会转化为优秀。
我们面对的学生,很多在以前的学习阶段,成绩并不好,有很多就是属于“差生”,他们身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应该就是心态了。
而改变心态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鼓励。
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我们要不断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及时地加以鼓励。
每个学生都是需要关爱的,学生能够从你的鼓励中,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力。
2、心理问题重在疏导
现在的学生,(读后感)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大,同时,面临的各种诱惑也多,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如果能够将这些问题解决好,那他们就能够轻装上阵,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而青春期的学生,年少气盛,方法不得当的话,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王金战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替他们着想,这一点,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学生,有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
部分原因是,现在学生要面对一些压力,包括家长和同学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如果他不能承受和化解这种压力的话,就需要找一个释放压力的方式,而电脑游戏就可以让他们忘掉烦恼。
家长和老师有责任营造有助于学习的氛围,使孩子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找到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应该使孩子懂得,生活中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他们去做。
王金战老师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套餐,虽然面对的学生不同,但我相信我在以后会用到这些真实的案例,去努力做一个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