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稳产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

分别阐述了小麦发生早衰、冻害、倒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早衰;冻害;倒伏;发生原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3-0251-01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能否争取小麦高产,抓好预防管理是关键,针对小麦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1小麦早衰1.1发生原因(1)追肥数量减少,近年来因农资成本大幅上涨,造成大部分农户在一处施入底肥的基础上减少了追肥的数量,优质肥的施用比例下降,造成小麦后期营养不足,而出现脱肥性早衰,降低产量。

(2)持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造成植株水分缺失,叶绿素下降,进而植株早衰,降低产量。

(3)持续暖冬造成虫害的发生,虫害吸食植物的颖壳、麦粒、叶片和叶梢,使被害组织粘着尘土,堵塞叶面气孔,不能愈合,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形成早衰。

(4)杂草危害,杂草不但与小麦争肥,成株期还与作物争光,杂草严重时造成小麦早衰,降低产量。

1.2防治措施(1)选用抗早衰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抗早衰能力不同,一般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抗逆性强,后期对水肥供应影响较小的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强。

(2)合理平衡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化肥的施用比例。

灌水可将全部磷肥、钾肥和50%~60%的氮肥作底肥施入,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将剩余40%~50%的氮肥作追肥施入,同时在小麦孕穗后成熟前,叶面喷施1.5%~2.0%的尿素水溶液2~3次。

旱地底施氮量约占总施用量的60%~70%,其余30%~40%的氮肥分2次进行追施,第1次一般在越冬期遇雨雪天气追施15%~20%,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随降雨追施剩余氮肥。

(3)浇好灌浆水。

小麦生育后期需水量较大,此时正值旱季,雨水稀少,温度高,蒸发大,不能满足小麦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此时遇旱,浇水时注意天气,避免在三级以上的风天浇水,以防倒伏。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1. 引言1.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采用一系列的高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

这些技术和措施旨在优化生长环境,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增强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为了实现小麦高产栽培,首先需要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

选择抗病虫害、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小麦品种,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施肥,合理用肥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之一。

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可以提高小麦的养分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

合理密植,适时定苗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

适时定苗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稳定,提高产量。

除了以上几点,及时防治病虫害和科学灌溉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方面。

小麦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及时进行防治可以保证小麦的产量。

科学灌溉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技术和措施,可以实现小麦的高产栽培,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2. 正文2.1 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在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方面,首先需要考虑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包括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

在选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杂交育种和遗传改良等技术手段,增加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其适应性。

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还需要具有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在干旱、高温、盐碱等恶劣环境下生长良好,保持较高的产量稳定性。

而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小麦品种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在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时,也需要考虑其品质特性。

优质的小麦品种不仅能够提高面粉的加工品质,还能增加小麦的综合利用价值。

通过不断改良和选育,可以培育出适应性强、高产稳定、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从而实现小麦的高产栽培目标。

2.2 科学施肥,合理用肥科学施肥,合理用肥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

浅析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浅析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浅析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1. 引言1.1 简介小麦(学名: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小麦栽培历史悠久,栽培技术不断完善,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称为"人类的命根子"。

它是我国农业经济的支柱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正确认识和掌握小麦的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麦的栽培技术涉及到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只有全面严谨地把握这些技术要点,才能确保小麦生长过程中不出现严重的问题,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

1.2 研究背景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的产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病虫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加强对小麦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小麦的病虫害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

病虫害不仅会导致小麦产量大幅下降,还会影响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

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国内外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研究思路,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经验,不断提高我国的小麦种植水平,为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的内容到此结束。

2. 正文2.1 小麦栽培技术小麦栽培技术是指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栽培措施,以获得高产、稳产和优质的小麦作物。

小麦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的播种期、科学的肥料施用等方面。

选择适宜的品种是小麦栽培的基础。

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有所差异,农民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

常见的小麦品种有冬小麦、春小麦等,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种植条件进行选择。

小麦种植 高产技术

小麦种植 高产技术

小麦种植高产技术小麦是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主食。

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是关键问题之一。

以下是一些小麦种植的高产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

在品种选择上,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水分条件,选择适应性良好的品种;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品种的优点和缺点,选择高产、稳产、耐倒伏、抗病虫害的品种。

二、严格控制播期小麦的播种时间是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播种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对小麦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北方地区小麦最适合的播种时期是在每年的10月中旬至11月初,南方地区是在每年的11月下旬至12月初。

三、控制密植小麦的密度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密度过大,既会导致空间竞争,造成小麦植株之间的养分、光照、水分等资源的互相竞争而影响产量。

如果密度过小,则会浪费水、肥料和劳动力。

对于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合理施肥小麦的施肥是保证高产的重要措施。

在施肥时,既要注重基础施肥,又要注重追肥。

基础施肥要分地区、分品种进行,充分发挥土地肥力,使小麦在生育期间能够充分吸收并利用现有的养分。

追肥应根据小麦生长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在保证小麦居于较好的生长状态的前提下,适当使用速效肥和缓效肥的组合,配合用草炭、稻草等有机肥,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五、科学防治病虫害小麦在生长发育期间受到的危害最大的是病虫害。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常见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

对这些病害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式进行防治。

六、多种农业措施综合运用提高小麦产量不是单一的措施所能解决的。

需要通过多种农业措施的综合运用来实现。

如合理的轮作技术、田间管理措施、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土壤环境等。

只有通过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小麦的高产。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应用策略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应用策略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相应的增加,通过种植小麦可以满足百姓对粮食的需求,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小麦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

在多年的小麦种植实践中,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对粮食种植技术、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当前仍然有一些地区的小麦种植效益不高,种植成本却在持续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小麦高产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的措施,以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种植效益。

一、选用良种具有稳产、高产、高品质等优势的良种,是获得良好种植效益的基础。

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是要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栽培条件的品种;二是选择既能满足生产发展需求,又适应当地市场需要的品种。

应按照小麦生产技术推广人员和市场营销方面业内人士的推荐意见进行选择,防止盲目选种。

三是在考虑到品种丰产性和优质性的基础上,还应注重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的品种,尽量减少种植过程中的灾害损失。

二、种子处理播种前应将小麦摊放在晾晒场上晒种2-3天,晾晒过程中要定时翻动,确保晒种均匀。

晒种后用种子包衣或用药剂拌种处理,可以有效减轻小麦苗期部分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控制越冬病虫害的基数,为小麦高产和稳产打好基础。

常用的拌种和包衣方法为:一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等根茎部病害,每100千克种子可用每升30克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0.3千克包衣,或用2%戊唑醇0.1千克拌种;500千克种子可用4.8%苯醚·咯菌腈1千克拌种;二是防治黑穗病,每500千克种子可用1千克立克锈,或速保特别利拌种;三是防治地下害虫,每500千克种子,可用40%辛硫磷乳油1千克拌种,或用40%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千克,与40千克细土均匀掺混后,结合整地与20厘米以上的土层充分混合,或每100千克种子用30%噻虫嗪0.23千克拌种,也可以将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施用,对病虫害有兼治效果。

三、深耕细耙整地整地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为出全苗、培育壮苗及植株良好生长提供条件。

浅析影响小麦高产的几项基本因素

浅析影响小麦高产的几项基本因素

采用 叶片喷施 的方法予 以调节 和补 充。据试 验 , 亩喷 0 . 3 % 磷 酸二 氢钾 溶液 7 5 一 l O O k g , 或药肥混 喷 , 均可增 产 8 - 1 0 %,
缺 氮麦 田每亩可增加 1 - 2 k g尿素。根外追肥 , 抗干热风 , 增 强灌浆速度 , 增 加千粒重 , 增产作 用明显 , 又经济合理 , 是值 得推广 的一种配套施月啪施。 3小麦高产的水分条件 小麦是需水较多 的作物 , 据资料介绍 , 小麦一生 的总耗
靠施肥来补 充 , 所 以称为肥料三要 素。 冬小麦一生对氮 、 磷、 钾 三元 素需用量受 品种 、生产条件及栽培技术水平的影响
很大, 综 合各地资料 , 每生产 l O O k g 小麦籽 粒 , 植株约需 从 土壤 中吸收氮 3 k g , 五氧化 二磷 1 —1 . 5 k g , 氧化 钾 2 - 4 k g , 其 吸收比为 3 : 1 : 3 。不 同产量水平 、 不同土壤类 型、 不同品种 间, 吸收 比差异较大 。 据资料介绍 , 在高产情况下 , 小麦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
水 量为 4 0 0 — 6 0 0 a r m相 当于每亩 2 6 0 — 4 0 0 m 3 , 不 同生 育期所 需 水分量不 同 ,小麦播种期适宜的土壤水分 为田间持水量 的7 0 — 8 0 %; 小麦生育前期耗水较少 , 一般要 求 田问持水量 的7 0 %左右 , 尤其 是小麦 越冬期 是需水 的低峰期 , 水分过 高, 不利于壮根 , 一般调控在 6 0 %左右 。因此越冬水应根据 墒情 而定 , 不能一刀切。 小麦拔节至抽穗期 , 营养生长很快 , 结实器官也 大量形成 , 对土壤 水分反应 敏感 , 一般要求 7 0 — 9 0 %, 水分不足会影响有效穗数和穗粒数 。 小麦挑旗 至灌浆 期是对水分需要 的临界期 ,一般要求土壤含水量不低于 田 问持水 量的 7 0 %, 此期受 旱 , 灌浆速度降低 , 千粒重下降. 对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则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

在本文中,我将针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展开深入探讨,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主题。

一、优质种子的选择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必须从选种开始。

优质种子是高产的基础,选择适合当地环境和土壤条件的耐旱、抗病的小麦品种非常重要。

要注意种子的纯度和活力,避免使用劣质种子影响产量。

二、科学施肥技术在实际栽培过程中,适当的施肥技术也是关键。

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科学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保证小麦的生长需求。

还需注意施肥的时间和方式,避免施肥不当导致的生长不良或肥料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合理的灌溉管理针对不同的生长期,制定合理的灌溉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旱季要做好保墒工作,及时补充土壤的水分;在雨季要注意排水,避免因为水浸造成的小麦逝去或减产。

四、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制约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产量损失。

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并在发现病虫害时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病情扩大影响产量。

五、合理密植技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合理的密植技术也能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

通过合理的株行距和穗行距,增加单株穗数和有效穗数,进而提高小麦的产量。

六、留种管理在收获之后,合理的留种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注意收获后及时选种,挑选具有良好生长状况和较高产量的植株作为下一年的种子,从而保证下一年的小麦能够继续高产。

总结回顾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不仅需要科学的栽培技术,同时也需要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

优质种子的选择、科学施肥技术、合理的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治、合理密植技术和留种管理都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

只有在科学的栽培技术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下,小麦的高产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农业专家,我深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小麦的高产。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确保小麦高产稳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小麦要高产,关键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优良品种选育、合理的田间管理、科学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下面就分别对这些关键技术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优良品种选育: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基石。

品种选育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要求选择适当的小麦品种。

优良品种应具有高产、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好等特点。

要加大品种的选育研究力度,提高品种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以推动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水平的持续提高。

2. 合理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环节。

田间管理包括适时的耕作、合理的水分管理、科学的密植和套作等。

适时的耕作包括种子的播种、追肥、培土等。

合理的水分管理要根据小麦的吸水特点和土壤水分状况,科学确定灌溉的时机和量。

科学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密植过度会导致养分竞争和病虫害的发生。

要根据品种特点和土壤肥力选择适当的密度。

合理的套作可以提高土壤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同时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科学的施肥:小麦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科学的施肥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手段。

施肥应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和土壤供肥能力,科学选择肥料和施肥的时间和方法。

小麦的追肥应注意追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以及微量元素的供应。

要合理利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要根据不同地区和品种的特点,采取合理的肥水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流失。

4.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是指通过选用抗病虫性强的品种,加强苗期管理,优化田间结构等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综合治理是指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选择药剂,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展。

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危害。

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策

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策

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策【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策。

在选择适宜品种方面,应选择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

在科学施肥方面,要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需求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污染。

在合理灌溉上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水分过盛或不足。

采用有机栽培技术有助于减少农药残留和土壤污染,保证小麦品质安全。

病虫害防治策略要科学精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策是关键的,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保证小麦高产高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适宜品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有机栽培、病虫害防治、策略、结论。

1. 引言1.1 引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策。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经济收入。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无公害优质小麦的种植需求逐渐增加。

如何科学地栽培无公害优质小麦,提高产量和质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选择适宜品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有机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分析和总结,为小麦种植户提供一些实用的栽培对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无公害优质小麦的生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公害优质小麦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探讨,无公害优质小麦的种植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愿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小麦产业的繁荣做出贡献,为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选择适宜品种选择适宜品种是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

选择适宜的品种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可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在选择适宜品种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要选择生长期适中、耐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

豫东小麦持续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与对策

豫东小麦持续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与对策
10亿 之 的地 级市 。2 1 年 ,周 口市 10 73万 亩 小 13 盲 目施 肥 0 01 8 . .
麦 , 均 产量 5 78 g总产达 5 . 亩 0 .k , 52亿 , 产 、 单 总产 实

是 重 无 机 轻 有机 。多数 农 民 只注 重 化 肥 的 施
现 八 连增 , 产 远 高于 全 国平 均水 平 , 单 在黄 淮麦 区也 用 , 忽 视有 机 肥 的施 用 ; 是 养 分 配 比失 调 , 视 氮 而 二 重 是 名 列前 茅 , 总产 约 占全 国小麦 产 量 的 1 4 巩 固和 肥 , / , 2 轻视 磷 钾肥 , 忽视 微 肥 ; 三是 施 肥 “ 炮 轰 ” 不 知 一 ,
应 每 5 O 4 种 , 周麦 l 、 麦 1 、 抗 5 、 麦 2 如 8周 6矮 8周 2等 ; 茬 宜 麦 田 , 务 必 在 越 冬 前 , 亩用 1%多 效 唑 3 ~ 0g 晚 选 用 高产 、稳 产性 能 好 、适 宜 晚 播 早 熟 的 弱春 性 品 进行 均 匀 喷雾 .或 在 晴暖 天气 采 取 机械 镇 压 和 深 中
耕 作 和 气候 条 件 变 化 、机 收 跨 区作业 和跨 区调 232 改 “ 氮轻 磷 钾 ” 氮 、 、 、 合 理 配 比 .. 重 为 磷 钾 微
种 等 导 致 纹 枯 病 、 蚀 病 、 腐 病 、 囊 线 虫 病 等 根 氮 、 、 、 合 理 配 比 , 小 麦持 续 高 产 的关 键 技术 全 根 胞 磷 钾 微 是
源 , 染 环境 。 污 18 种 植 规 模 小 。 益 差 . 效 233 改 “ 肥 一 炮 轰 ” “ 肥 后 移 ” 部 分 农 民 图 . . 氮 为 氮
省 事 , 麦施 肥 “ 炮 轰 ” 不 再 进 行 追 肥 , 小 麦 生 小 一 , 而

小麦高产栽培要把好“六关”巧施“三肥”

小麦高产栽培要把好“六关”巧施“三肥”

小麦高产栽培要把好“六关”巧施“三肥”小麦高产栽培,就是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反应,综合运用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作用,克服或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协调环境条件与小麦生育的关系,保证麦苗齐、匀、全、壮、足,群、个体协调发展,穗、粒、重三因素合理,最终实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益的生产目的。

要达到小麦高产,在其栽培过程中必须把好“六关”、巧施“三肥”。

一、把好“六关”把好选种关。

麦种要选购正规生产、经营单位出售的种子。

一般不要大跨度引种。

尤其北部地区尽量不要引到南部地区种植。

新品种的引进要注意品种的特性,实行良种良法配套。

自留的麦种要搞好去杂除劣,以保持优良种性。

把好整地关。

一是麦田要实行交替深耕,扩大机耕面积,增加活土层的厚度。

二是耕地要深浅一致,拾净根茬,使地面平整,上虚下实,无明显坷垃,并使沟畦配套,确保一播全苗。

把好施肥关。

肥料是高产的基础,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使用化肥高产田麦区要坚持“稳氮增磷、氮磷平衡、普锌补钾”的原则。

一般亩施有机肥5m3,纯氮15kg,氮磷比例为1∶0.7,亩施硫酸锌2kg,缺钾田块亩施硫酸钾或氯化钾15kg,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根据地力和产量水平确定底肥追肥比例,以及追肥时期,一般高产麦田每亩底肥施纯氮7kg,中产麦田8kg,低产麦田和旱地麦田主要用于底肥,有追肥条件的可留少量追施(具体方法见巧施“三肥”)。

把好浇水关。

浇好底墒水对提高播种,出苗质量和培育冬前壮苗具有重要作用。

底墒不足地区要抢墒播种,有水浇条件的,一定不种抢墒,欠墒麦。

旱地麦田要积极采用秸秆覆盖等耕作保墒措施。

旱地小麦要大力推广机械沟播,表墒不足的可实行开沟借墒播种。

把好播种关。

为了提高播种质量,精选种子,并搞好晒种,以提高种子发芽率,搞好药剂拌种。

用选用155粉锈100g,拌种50kg,使药液粘附种子即可播种。

各地可根据当地适宜播期内,推广半精量播种技术。

当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当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当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受到国家重视和支持。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当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

1. 种子选择和处理高产栽培的第一步是要选择优质的种子。

优质的种子具有耐病虫、抗逆性强、发芽力高等特点。

在种子处理上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采用科学的种子处理方法,保障种子的健康和活力。

在播种前,可以进行种子浸种、种子霉菌灭菌处理等,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速度。

2. 土壤改良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肥力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在小麦高产栽培中,要注重土壤的改良。

可以通过施肥、施有机肥、翻耕、深松等方式,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的肥力,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 种植密度和行距小麦的种植密度和行距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在小麦高产栽培中,要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品种特性,科学确定种植密度和行距。

一般来说,适当的密度可以增加单株产量,提高小麦的总产量,但也要考虑到通风透光、病虫害防治等因素,避免因密植而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4. 科学施肥施肥是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施肥上,要根据小麦的生长特点和土壤养分情况,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

一般来说,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需求不同,要根据需求量和时期,合理施用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保证小麦的生长需要。

5. 灌溉管理灌溉是保障小麦生长的关键环节。

在小麦高产栽培中,要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科学制定灌溉方案,及时、合理地进行灌溉,保证小麦的生长需水。

在灌溉中要注意控制水分量和水肥比例,避免因灌溉不当而导致积水和干旱等问题,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6.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在小麦高产栽培中,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可以通过选择抗病虫性好的品种、科学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定期喷药等方式,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加强田间管理的应用

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加强田间管理的应用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管理期间,田间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对其产量与质量具有较深的影响。

基于此,在小麦种植期间,种植户应当加强对田间管理技术的应用,从而避免小麦出现病虫害危害,提升小麦的种植收益水平。

本文将以泗水县地区的小麦种植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在当地小麦种植的优质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当地小麦种植户提供简单的种植建议。

我国小麦种植区域主要以北方为主,山东省作为小麦种植的主要地区之一,其小麦的种植效益性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种植户在开展小麦种植管理期间,应当注重高产增产优质技术的应用,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提升小麦种植的高产稳产性,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泗水县小麦种植基本情况小麦为小麦属植物的总称,其为禾本科植物,其产品颖果为人类的主食之一。

小麦的颖果在加工后可以制作为面包、面食、饼干等食物,在发酵后可以制作为酒精、白酒或生物质燃料等,应用广泛。

泗水县隶属于山东济宁市下辖县,位于山东省地区的中南部。

泗水县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地势从东向西倾斜。

泗水县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为13.4℃,年均无霜期为180天-22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755毫米。

当地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9万亩,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为59.2万亩,其中小麦的种植面积为24.4万亩。

当地的常见小麦品种有济麦17号、济麦22号、鲁原502、太麦194等,种植面积较为广阔,产量高。

二、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1、选择优质的小麦品种在小麦播种前选择小麦种植品种时,应当遵循以下几点选种原则;首先,选择种植的小麦品种应当与泗水县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相适应。

其次,选用的小麦品种应当符合泗水县当地的市场需求品种。

最后,选用的小麦品种应当具有优质的适应能力、高产稳产、抗倒伏性、抗冻害、高抗病虫害等优质特征。

在泗水县地区常见的小麦品种主要有济麦17号、济麦22号、鲁原502、太麦194等。

浅谈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浅谈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浅谈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栽培技术手段,使小麦获得最大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对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土壤肥力管理、良种选育、密植栽培、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浅谈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一、土壤肥力管理1、合理施肥。

小麦生长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营养物质来支持生长发育,因此合理施肥是小麦高产的关键。

在施肥上应该注重全面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无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提供足够的氮、磷、钾等主要养分。

同时要根据土壤、品种和生长期需求进行施肥,做到施肥及时、适量和科学。

2、改良土壤。

小麦生长需要良好的土壤环境,因此改良土壤是保障小麦高产的重要一环。

应该重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适时施加木质素、生物菌肥等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持水力和养分保持力。

3、保护土壤。

小麦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土壤水分和氧气,因此保护土壤是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

要合理利用灌溉水资源,及时浇灌水分,增加土壤湿度,保持土壤蓬松状态,改善土壤通气性。

另外还要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保护良好的土壤肥力。

二、良种选育1、选用优质种子。

选择高产、抗逆性强、抗病虫害的小麦良种进行培育是小麦高产的重要保障。

要根据生态环境、栽培条件和需求选用适宜的小麦品种,注重提高小麦耐病性、抗逆性和产量潜力,提高小麦的适应性和适种性。

2、合理种植密度。

小麦种植密度对产量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根据小麦品种和生长期需求,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一般来说,早熟品种宜较密种植,晚熟品种宜较疏种植。

种植密度过大易造成小麦分蘖不好,种植密度过小又容易造成小麦生长不旺盛,影响产量。

3、强化管理措施。

选育优质小麦良种后,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小麦的产量。

要注重保护良种资源,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减少小麦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提高小麦的产量潜力。

小麦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小麦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小麦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麦的高产稳产对农民而言非常关键,而小麦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也至关重要,本文将就小麦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小麦栽培技术1. 土壤选择:小麦适宜生长的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有机质充足、排水良好。

在选择土壤时应该避免低洼、积水和壤土太酸或太碱的土地。

2. 良种选择:良种是农作物生产的基础,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采用选种苗种的方法,尽量避免自留种的使用。

3. 合理施肥:小麦的生长对养分需求较大,因此在种植时应根据土壤肥力的状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尤其是在播种前应该施足足够的基肥,以保持小麦的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4. 适时浇水:小麦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5-25摄氏度,要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和灌溉期,及时浇灌水分,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5. 合理密植:在小麦栽培过程中,要根据小麦的品种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合理控制密植和疏植的比例,以保证小麦的生长和通风透光。

6. 病虫害防治: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小麦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尽可能减少病害对小麦的影响。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1. 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通过风力传播。

预防小麦条锈病主要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田间病叶、保持通风透光等措施。

2.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播种的种子传播。

预防小麦赤霉病主要可以通过种子消毒、适时深耕、避免连作连种等措施。

3. 小麦蚜虫:小麦蚜虫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

预防小麦蚜虫主要采取提前清除周围杂草、及时控制害虫繁殖等措施。

在实际的小麦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除了注意小麦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外,还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和科学施肥等工作,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

对小麦旺苗的控旺措施

对小麦旺苗的控旺措施

对小麦旺苗的控旺措施
麦苗冬前旺长导致生育期提前,养分积累减少,抗寒力下降,不利于越冬。

根据旺长原因,小麦旺苗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

1、播种过早形成的旺苗幼苗叶片细长,分蘖不足,主茎和一部分大蘖冬前即进入二棱期。

这类麦往往旺后弱,在冬季遇到-10℃左右的低温持续5小时时,就会受冻。

措施:适时镇压。

通过镇压抑制麦苗主茎和大蘖的生长,控制徒长。

镇压时要选择晴天,早晨有霜冻或露水未干时不能镇压,以免伤苗。

镇压后及时划锄,并结合浇冬水,每亩追施碳铵15公斤。

必要时,用0.2―0.3%矮壮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施,也可抑制旺长,抗御冻害。

2、播量过大形成的旺苗幼苗生长拥挤,个体发育差,分蘖很少。

措施:及时疏苗、补肥、补水。

疏苗可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促进个体发育,再结合浇水,补充适量速效氮、磷肥。

3、肥水过量形成的旺苗麦苗分蘖多,叶片宽大,田间郁闭严重。

措施:深锄断根。

在麦苗行间深锄5―7厘米,切断部分次生根,控制养分吸收,抑制分蘖,培育壮苗。

4、品种选用不当形成的旺苗一些春性及弱冬性小麦品种播种过早,也会导致冬前旺长。

这类旺苗冬季最容易受冻。

措施:壅土、盖粪。

在及早划锄镇压的基础上,冬前壅土围根,或盖施“蒙头粪”,保护麦苗安全越冬。

- 1 -。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稳产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目标。

在小麦的栽培和管理过程中,合理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是确保高产稳产的关键,下面就针对小麦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一、小麦的栽培技术1.选择良种良苗:在小麦种植前,应选用品质优良、抗性强、产量高的良种,同时应从优质、强抗的母体种植材料中选出生长良好、生长健壮的种苗,并进行尽快定植。

2.合理施肥:小麦的根系比较发达,需要充分的营养供应,因此,应根据土壤类型和农作制度进行科学施肥,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3.适当控制密度: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应选择适合的栽培密度,避免株间距过大或过小,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4.科学管理土壤水分:小麦的生长环境中,土壤水分的充足与否是影响小麦产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应科学管理土壤水分,进行适时的灌溉和排水措施,从而调节土壤水分的含量。

5.合理病虫防治: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栽培小麦的过程中,应加强病虫害防治措施,采用安全、环保、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从源头上保障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1.灌溉管理: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灌溉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根据小麦所处的生长环境,制定适同的灌溉方案,保证灌溉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同时避免过量灌溉或过少灌溉的情况发生。

2.施肥管理:小麦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供给,应根据小麦所处的地区、化肥性质、土壤肥力等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确保小麦的生长与发育。

4.定期田间管理:定期进行田间管理,如清除田间杂草、及时修剪茎秆等,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加速开花授粉、并为收获期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的简要阐述。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工作者也应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为促进小麦产量稳步增长和质量提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黑龙江省北部县份处于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强筋春小麦优势产业带,这一区域,一直都保持着麦豆轮作体系。

但是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小麦单产年际间波动较大,为了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重点要做好以下七项关键技术措施。

一、科学施肥技术肥料是保证小麦高产的关键。

根据黑龙江省北部县份的土壤养分特点,要想小麦获得高产,化肥施用严坚持“稳氮、增磷、补钾”的原则,并应根据小麦的田间长势情况进行生育期间叶面追肥,叶面追肥以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为主。

在小麦扬花灌浆期,每亩喷施磷酸二氢钾200-250g,连续使用1-2次,能够延长小麦的灌浆期,起到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的作用,还能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

二、秋整地、深耕压实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温度相对较低,冬季气候寒冷,小麦播种时间又比较早,所以最好在秋季土壤封冻前整好地,以利于春季播种。

这一区域主要是麦豆轮作,所以在前茬大豆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秋整地。

小麦主要集中在山区、半山区种植,有相当一部分耕地为开垦的山坡地,价值当地大型农机具不配套,一部分种植小麦的地块耕整地深度不够,制约了小麦根系的生长,造成小麦根系过浅,吸水吸肥能力降低,壮根抗倒高产能力下降。

小麦虽然为须根系作物,但是为了保证小麦生长良好,要加深耕作深度,保证根系有良好的生长空间。

小麦大多与大豆进行轮作,应该在小麦收获后对麦茬进行深翻作业,翻地深度争取达到25-30公分左右,同时实行秸秆还田。

通过秸秆还田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蓄肥能力的作用。

三、选择优良品种品种是小麦高产的基础。

选择的品种不但要高产,还要抗病、抗旱、抗倒伏性好,特别是对当地常发生的病虫害抗性要好。

近几年小麦生育后期赤霉病发生严重,减产幅度较大,特别严重的地块基本绝收,所以在容易发生赤霉病的地区或者年份,就要选择抗赤霉病的品种种植。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表现看,在选择品种上首先要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地块的土壤状况。

小麦栽培影响因素及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

小麦栽培影响因素及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

小麦栽培影响因素及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小麦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

小麦的生长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病虫害、施肥等。

因此,科学合理的小麦栽培技术应用是保证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

一、影响小麦栽培的主要因素1.气候因素小麦栽培对气候的要求比较严格,适宜的气温范围在15℃-25℃,生长最佳温度为18℃-20℃。

在生长期间,小麦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量的降雨,夏季气温过高、干旱、连阴雨等极端气候条件都会导致小麦产量受损。

2.土壤因素小麦生长需要的土壤肥力较高,土质需紧实透水,酸碱度最好保持在中性或微碱性。

同时,小麦对土壤水分要求较高,过湿或过干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

3.病虫害因素小麦生长中常常会遭受病虫害的威胁,以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等为主要病害,而蚜虫、螟虫、蝗虫等则是常见的害虫。

这些害虫都会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4.施肥因素小麦生长需要的化肥种类和数量与不同的地区和品种有关,但一般都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适量的化肥施用可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而过度施肥则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

1.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病虫害等条件的品种,既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也可以降低栽培难度。

2.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包括选地、耕作、播种、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等方面。

合理的管理可以巩固生产基础,提高小麦产量。

3.精细施肥小麦对肥料的需求量大,但肥料的施用不能盲目,而是要根据当地水土条件和小麦的生长阶段进行精细化施肥,避免浪费和对环境造成影响。

4.科学防治病虫害科学防治病虫害是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和稳定产量的关键技术,可以通过灯光陷阱、药物熏蒸、及时喷洒农药等方式防治。

5.尽量避开夏季栽培夏季气温过高、干旱、连阴雨等极端气候条件都会导致小麦产量受损,因此尽量避开夏季栽培,选择冬小麦或春小麦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总而言之,小麦的栽培技术涉及许多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运用小麦栽培技术才能够保证小麦的高产稳产。

小麦倒伏防治措施

小麦倒伏防治措施

小麦倒伏防治措施
倒伏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常发生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使得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根据多年调查,如果在抽穗前发生倒伏一般会减产30%-40%,灌浆期倒伏会减产10%-30%。

另外倒伏造成的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很容易发生白粉病、条锈病等病害。

倒伏发生的原因:1.气候因素。

在小麦灌浆后期,偶有阴雨,同时伴随阵风或大风,有可能使小麦局部或大面积发生倒伏。

2.栽培措施不当。

比如对于亩茎数过大、浇麦黄水的高产田、返青起身期肥水不当而减弱了茎秆抗倒能力,遇风后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

3.品种的抗逆性。

不同的小麦品种,其本身具有的抗倒伏能力有所不同。

(摘自农民日报)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高产稳产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分别阐述了小麦发生早衰、冻害、倒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为小麦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早衰;冻害;倒伏;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2-0099-01
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能否争取小麦高产,抓好预防管理是关键,针对小麦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其发生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1小麦早衰
1.1发生原因
一是追肥数量减少。

近年来,因农资成本大幅上涨,造成大部分农户在施入底肥的基础上减少了追肥的数量,优质肥施用比例下降,造成小麦后期营养不足,而出现脱肥性早衰,降低其产量。

二是持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造成植株水分缺失,叶绿素下降,进而植株早衰,降低产量。

三是持续暖冬造成虫害的发生,害虫吸食植物的颖壳、麦粒、叶片和叶梢,使被害组织粘着尘土,堵塞叶面气孔,不能愈合,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形成早衰。

四是杂草危害。

杂草不但与小
麦争肥,成株期还与作物争光,严重时造成小麦早衰,降低产量。

1.2防治措施
(1)选用抗早衰品种。

不同的小麦品种,抗早衰能力不同,一般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抗逆性强、后期对水肥供应影响较小的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强。

(2)平衡配方施肥。

在增施有机肥、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化肥的施用比例。

可结合灌水将全部磷肥、钾肥和50%~60%的氮肥作底肥施入,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将剩余40%~50%的氮肥作追肥施入,同时在小麦孕穗后成熟前,叶面喷施1.5%~2.0%尿素水溶液2~3次。

旱地底施氮量约占总施用量的60%~70%,其余30%~40%的氮肥分2次进行追施,第1次一般在越冬期遇雨雪天气追施15%~20%,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随降雨追施剩余氮肥[1]。

(3)浇好灌浆水。

小麦生育后期需水量较大,此时正值旱季,雨水稀少,温度高,蒸发量大,不能满足小麦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此时遇旱,浇水时应注意天气,避免在三级以上的风天浇水,以防倒伏。

(4)小麦后期是虫害发生的严重时期,此时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喷洒农药防治。

一般用15%粉锈宁0.75~1.05 kg/hm2加4%氧化乐果750~1 050 mL/hm2,对水600~750 kg/hm2混合喷洒,也可结合叶
面喷肥进行,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对于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应用化学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在小麦拔节前用75%巨星15 g/hm2,或10%苯磺隆、麦乐乐150 g/hm2对水450 kg/hm2,防治常发性杂草,喷施时严格掌握用量、时间和方法,并在晴天无风无露时进行,同时需要避开周围敏感作物。

2小麦冻害
2.1发生原因
一是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出现,造成小麦越冬受害,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二是倒春寒的影响。

春季寒潮来临之前,常有气温升高的现象,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三是品种选择及措施不当。

弱春性品种发生冻害较重,播种较早的麦田,冬前积温多,植株生长旺盛,发生旺长和假旺现象,糖分含量下降,抗寒性降低。

播量偏大,单株营养面积小,个体发育不良,植株瘦弱,抗寒能力下降[2-3]。

2.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

一般冬性品种抗寒力较强,半冬性品种次之,弱春性品种抗寒性较弱。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丰产性、抗寒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

(2)适期播种。

不同类型地区小麦适播期差别较大,
只有做到适期播种,争取冬前形成壮苗,增强抗寒能力,一般高山寒区适宜播期为9月15―25日,丘陵塬区为9月20日至10月5日,河山灌区为10月5―15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并做到适期播种。

(3)采取镇压、化控、及时浇水等措施。

在小麦越冬期、返青期、起身前进行镇压,抑制小麦基部节间过快生长,增强抗寒能力,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以后,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风降温天气来临之前采取浇水、熏烟造雾等措施,提高地温和近地面气温,预防小麦冻害。

(4)加强中耕,增温保墒。

寒流过后,要进行中耕,松土保墒,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有效分蘖。

3小麦倒伏
3.1发生原因
一是品种本身不抗倒,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

二是整地质量差。

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

三是病害所致。

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

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

四是暴风雨影响。

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
重则压力加大而倒伏。

五是群体过大。

农民在种麦时往往受“宁稠勿稀”的心理支配,播量偏大,加上近年来水肥条件改善,苗期分蘖过多,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而倒伏。

3.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倒品种。

宜选矮秆、茎秆粗、抗倒能力强的品种。

(2)精细整地。

在高肥水地区种麦时,要耙地犁深,耙实,整平,以利于根系生长。

使根牢固,才能有效防倒[4]。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一般密穗型小麦播量为105~120 kg/hm2,基本苗180万~225万株/hm2;大穗型品种播量为90~105 kg/hm2,基本苗150万~180万株/hm2。

如果密度小于以上指标,由于总茎数不够,会降低产量;如果群体大于以上指标,形成植株相互拥挤,节间拉长,有倒伏的危险。

(4)防治纹枯病。

小麦如果在苗期出现纹枯病,从3
月中旬开始,凡病株率达30%的田块,应及时用药防治,选用的药剂主要有1%井冈霉素水剂7 500 mL/hm2,或20%粉锈宁乳油750 mL/hm2,喷洒部位主要有小麦茎基部;也可用50%多菌灵750 g/hm2,或农用链霉素等杀菌剂对水525~600 kg/hm2喷洒,具有同样防治效果。

(5)喷洒生产控制剂。

为了防止小麦倒伏,打好抗倒基础,发现有倒伏危险的麦田,还要在拔节时用40%缩节胺75 mL/hm2,对水525~600 kg/hm2喷洒,连续喷2次,效果好。

另外,在早期喷洒壮丰胺,中期喷洒双效活力素等生产控制剂,也都具有良好的防倒效果。

4参考文献
[1] 赵宗才,杜运科,陈三乐,等.小麦早衰的成因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8(5):101-102.
[2] 孔卷.淮北地区小麦冻害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92,105.
[3] 任立霞.浅谈小麦冻害后的田间管理[J].科学与财富,2010(7):158.
[4] 戚从清.2010年涡阳县小麦倒伏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95-96.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