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总需求与总供给)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13篇最后的思考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一、复习题1.是什么因素引起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影响的时滞?这些时滞对积极与消极政策争论的含义是什么?答:货币和财政政策不能立即影响经济,其作用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滞。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而影响总需求。

在利率影响支出,特别是住房支出与企业投资时,由于许多家庭和企业提前确定他们的支出计划,因而利率变动改变总需求需要时间。

财政政策的作用也有时滞,因为政府改变支出与税收要经历漫长的政治过程。

为了做出任何一种财政政策变动,方案必须通过国会各委员会讨论、由众议院与参议院通过,并由总统签署。

提出、通过和实施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变动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由于这些长时间的时滞,那些想稳定经济的决策者就要提前知道当他们的行动发生作用时可能存在的经济状况。

但是经济预测是极不准确的,因为在一种政策开始实施到它发生作用之间的时间内,经济状况很容易发生变动。

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经济的决策很可能无形中扩大了经济波动的程度。

2.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为什么减税对GDP的影响要小于相似规模的政府支出增加对GDP的影响?为什么不是相反的情况?答:因为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政府购买增加是比减税更有潜力的工具。

减税增加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鼓励他们增加消费支出,而政府购买使直接增加了总需求。

而且政府支出购买物品或劳务,是直接增加了总需求;政府为家庭减税的美元,其中一部分可能用于储蓄而不是支出。

不仅如此,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所以减税对GDP的影响要小于相似规模的政府支出增加对GDP的影响。

3.什么会促使中央银行领导人引起政治性经济周期?政治性经济周期对政策规则争论的含义是什么?答:当政府赋予中央银行领导人以维护经济秩序的权威,而并没有给他们以指导时,中央银行就有可能滥用权力,如利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大选的结果。

假设现任总统的选票取决于他连选连任时的经济状况,一个对现任总统有好感的中央银行领导就会在大选之前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生产和就业,因为他知道引起的通货膨胀在大选之前还不会表现出来。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课后习题的答案(中文版)!! 30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课后习题的答案(中文版)!! 30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课后习题的答案(中文版)!!练习题1、任何一个所得税表都体现了两种税率——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题中的表见课本12章)a、平均税率定义为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收入。

对表12—7中的比例税制来说,赚5万美元、10万美元和20万美元的人,其平均税率分别是多少?在累退税制和累进税制中相对应的平均税率是多少?答:从表12—7中很容易看出,赚5万美元、10万美元和20万美元的人,其平均税率都是25%。

在累退税制中,赚5万美元、10万美元和20万美元的人,其平均税率分别是30%,25%,20%。

在累进税制中,赚5万美元、10万美元和20万美元的人,其平均税率分别是20%,25%,30%。

b、边际税率定义为额外收入支付的税收除以增加的额外收入。

计算比例税制下,收入从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的边际税率。

计算收入从10万美元增加到20万美元的边际税率。

计算累退税制和累进税制下相对应的边际税率答:(1)比例税制。

当收入从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1.2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1.25/5=0.25,即25%。

当收入从10万美元增加到2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2.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2.5/10=0.25,即25%。

(2)累退税制。

当收入从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1万,因此边际税率为1/5=0.2,即20%。

当收入从10万美元增加到2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1.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1.5/10=0.15,即15%。

(3)累进税制。

当收入从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1.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1.5/5=0.3,即30%。

当收入从10万美元增加到2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3.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3.5/10=0.35,即35%。

c、描述这三种税制中每一种的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某人在决定是否接受工资比目前工作略高一点的工作时,哪一种税率更适用?在判断税制的纵向平等时,哪一种税率更适用?答:在比例税制下,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相等,且都不随收入变动而变动。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一、概念题1.贸易政策(trade policy)答:贸易政策指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物品与劳务量的政府政策。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

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还受到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2.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答:资本外逃指出于安全或保值方面的考虑,短期资本持有者迅速将其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行为或过程。

引起资本外逃的具体原因有三种:①一国政局动荡不稳,资本外逃以求安全。

②一国国内经济情况日益恶化,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货币可能发生贬值,资本逃至币值稳定的国家以期保值。

③一国加强外汇管制或颁布新法,使资本使用受到限制或资本收益减少,资本外逃以免遭受损失。

在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欧美等国家曾出现过大规模的资本外逃现象。

近年来,发生大量资本外逃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债务负担沉重,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以及国内政局动荡。

资本外逃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稳定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它将降低该国的国内储蓄水平,从而造成投资下降和生产萎缩;它将加剧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和国际清偿能力的恶化;大量资本外逃时,如果一国试图维持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势必引起外债负担的迅速积累。

因此,防止资本外逃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复习题1.说明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第七版第五章课后简答题总结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第七版第五章课后简答题总结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第七版第五章课后简答题总结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第七版第五章课后简答题总结生产成本:1、企业的平均总成本曲线在短期与长期中如何不同?为什么会不同?答:长期来看,企业可以调整在短期中固定的生产要素;比如企业可以扩大工厂规模。

结果就是,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比起短期总成本曲线呈更加平坦的U形。

2、给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下定义并解释二者产生的原因。

答:规模经济存在时,由于工人专业化的分工,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上升而下降;规模不经济存在时,由于过大的组织内部员工的合作存在协调问题,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上升而上升。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竞争企业如何决定其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解释原因答: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设定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

如果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增加产量来增加利润,而如果价格低于边际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减少产量来提高利润。

2、一般而言,市场供给曲线是在短期中更富有弹性,还是在长期中更富有弹性?解释原因答:市场供给曲线通常在长期中更具有弹性。

在竞争市场中,因为进入与退出发生,直到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所以供给的数量在长期的价格变动更为敏感。

3、你到镇里最好的餐馆点了一道40美元的龙虾。

吃了一半龙虾,你就感到非常饱了。

你的朋友想劝你吃完,因为你无法把它拿回家,而且“你已经为此花了钱”。

你应该怎么做?答:如果你已经点了晚餐,其成本就是沉没成本,所以这并不是一种机会成本。

所以说,晚餐的成本不应该影响你是否把它吃完的决定。

4、考虑一个竞争市场上的某个企业。

如果它的产量翻了一番,总收益会发生什么变动?答:总收益翻一番。

这是因为,在竞争市场上,价格并不受任何一个个别企业销售量影响。

5、你去你们的校园书店,并看到印有你们大学校徽的咖啡杯。

它值5美元,而你的评价是8美元,因此你买了它。

在你走回汽车的路上,你把这个杯子掉在地上摔成了碎片。

你应该再买一个呢,还是回家呢?为什么?答:你应该购买另一个咖啡杯,因为边际收益将大于边际成本。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

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efficiency)答:效率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

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产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一、概念题1.衰退(recession)答: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

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

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2.萧条(depression)答:萧条是真实GDP严重减少的时期,指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

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活动远低于正常水平,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悲观情绪持续很长的一个时期,它紧接着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以周期的低谷而告终。

其特点是:生产急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规模收缩,价格持续下滑,失业增多,就业水平降低,企业家与消费者的情绪悲观。

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萧条,一次发生在1873~1879年,一次发生在1929~1933年。

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缩短或消除这种经济萧条。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33-1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 ),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 ),1AD 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1AS 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2AS 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初,经济在1E 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1Y ,均衡的价格水平为1P 。

这时1E 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2AS 上,所以,1Y 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1AD 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2AD 。

2AD 与短期总供给曲线1AS 相交于2E ,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1Y 增加到2Y ,并使价格水平从1P 上升到2P 。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课后习题详解【圣才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课后习题详解【圣才

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一、概念题1.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图35-1菲利普斯曲线答:菲利普斯曲线是指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示,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

因此,如图35-1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W),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调节经济的依据,即当失业率高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承受一定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借助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论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进一步解释在不同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

他们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也不同意货币主义的说法。

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只能是一条垂线。

2.自然率假说(natural rate hypothesis)答:自然率假说指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

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efficiency)答:效率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

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产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概念题
1.衰退(recession)
答: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

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

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2.萧条(depression)
答:萧条是真实GDP严重减少的时期,指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

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活动远低于正常水平,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悲观情绪持续很长的一个时期,它紧接着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以周期的低谷而告终。

其特点是:生产急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规模收缩,价格持续下滑,失业增多,就业水平降低,企业家与消费者的情绪悲观。

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萧条,一次发生在1873~1879年,一次发生在1929~1933年。

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缩短或消除这种经济萧条。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图33-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33-1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AD1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AS1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AS2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初,经济在E1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1。

这时E1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AS2上,所以,Y1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AD2。

AD2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1相交于E2,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Y1增加到Y2,并使价格水平从P1上升到P2。

但是,价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资增加,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1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AS3,AS3与AD2相交于E3。

这样,国民收入水平从Y2减少到Y3,价格水平从P2上升到P3。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AS2)。

AD2与AS2相交于E4,国民收入水平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Y1,而价格水平上升到P4。

这一模型是用总需求来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的发展。

它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同时运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政策。

4.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
答:总需求曲线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
系的曲线。

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

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

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则LM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5.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
答:总供给曲线是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表示经济中的生产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般地,生产总水平与价格总水平变化方向相同,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

总供给曲线可以通过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的分析得到。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

如果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以相同的方式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那么它对均衡就业量不产生影响,也就不会对产出量产生影响。

这时,
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如果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产生不同的影响,则供给曲线就会具有其他形状。

例如,如果价格总水平只影响劳动的需求而不影响劳动的供给,那么价格总水平提高将使得劳动需求增加,从而均衡就业量增加,并最终导致产出量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短期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有:①在短期内,随着总需求的不同,经济可以处于萧条和高涨的状态。

此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总需求使得经济位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②在长期中,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的水平,需求管理政策不能改变国民收入,只能改变价格总水平。

6.自然产出水平(natural rate of output)
答:自然产出水平是指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率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水平。

自然产量率是经济在长期中所趋向的生产水平,因而有时也称为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它表示了一个经济长期中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

经济中任何改变资产产量增长率的变动都会使长期供给曲线移动。

7.滞胀(stagflation)
答: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

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

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

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
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而且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二、复习题
1.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下降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

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上升的一个宏观经济变量。

答: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

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实际GDP 和投资支出会下降(还有其他变量也会下降);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失业率会上升。

2.画出一个有总需求、短期总供给和长期总供给的图,仔细并正确地标出坐标轴。

答:图33-2表明了总需求、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图33-2总需求与总供给
3.列出并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三个原因。

答:总需求曲线是表示物价水平和收入关系的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有以下三点:
(1)庇古的财富效应。

较低的物价水平增加了家庭所持有的货币量的实际价值,使他
们更富裕,从而增加消费支出,总需求增加。

(2)凯恩斯的利率效应。

较低的物价水平,减少了家庭购买所需的货币量,当家庭把多余的货币用于借贷时会使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支出,总需求增加。

(3)蒙代尔—弗莱明的汇率效应。

较低的物价水平导致了较低的利率水平,投资者将把资金从国内转移到国外投资,增加了外汇市场上的本币供给,使本币贬值,真实汇率的下降增加净出口,从而增加了总需求。

4.解释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答: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原因如下:
(1)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的供给取决于它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用来把资本与劳动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

由于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实际GDP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即经济的资本、劳动和技术决定了物品与劳务供给量,而且,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动,供给量都是相同的。

(2)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实际上只是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的一种运用。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根据实际变量不取决于名义变量的假设。

长期总供给曲线与这个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它意味着产量(实际变量)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名义变量)。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研究一个时期的经济时,这个原则很适用;但当研究逐年的变动时,就不适用了。

因此,只有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才是一条垂线。

5.列出并解释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三种理论。

答: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三种理论有:
(1)新古典主义的错觉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