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概率认知中的典型错误:潜在原因及教学对策

合集下载

概率与统计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概率与统计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概率与统计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
在概率与统计教学中,处理教材的时候安排的时间不多,讲课也显得“粗糙”,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
1、学生对概率与统计内容不太感兴趣,总觉枯燥、乏味。

2、用所学内容解决具体生活实际问题时,有时不知是计算概率?还是求平均数?
3、在给定一组数据,分析其中位数,往往不排序就找出
4、不会确定组距或不知分几组更合适
究其原因及对策: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求知欲不浓,导致主动探究的热情不高,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内因调动不起、发挥不出,外因作用也无法显示,更不用说教学效果了。

所以,教师应多加收集、筛选现实生活中有关概率与统计的事件,使学生感到概率与统计和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解决实际问题不会用所学知识或不知用那方面的知识,说明学生对概念或定义的理解不透,没有真正理解、掌握乃至消化知识,因而知识转化不为能力。

鉴于此,教师应创设情境,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通过做题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

3、不排序仅仅是个别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导致的,所以老师只要稍作强调,组织好课堂,提醒学生抓住课堂即可。

当然,教师在讲授时,也应及时给予指出。

4、分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下分5—12组,具体分几组,视情况而定。

组距的确定也是按数大小和多少来定,而且还得考虑画出的图形是否美观且能反映出分布规律。

此外,还应重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应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应重视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应加强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误区与思考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误区与思考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误区与思考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而概率论在科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统计学中。

但是,在小学阶段,概率知识的教学仍然存在误区,这不仅限于存在普遍的误解,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实践挑战。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些误区和挑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相应解决思路。

一、小学概率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1、概率是“0”或“1”的误解概率是一种数字或比例的描述,但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仍然将概率理解为“0”或“1”,当遇到有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他们只能说“0”或“1”,对概率概念缺乏认知。

2、概率与偶然事件之间的误解很多学生将概率与偶然事件等同起来,比如说抛硬币,他们会觉得抛硬币落在正反面永远是“偶然”的,因此取消了概率概念,没有对概率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3、数学概念和实际情境之间的断层概率是一种数学描述的方式,但概率的概念应该是会连接实际的情境的。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缺乏理解概率论的实用性,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难以运用概率知识。

二、解决误区的思路与方式1、从实际出发,建立学生的认知从实际出发,把概率理解成一种类比比率,比如:抛硬币可以认为两面有百分之五十,帮助学生明确概率的数值,以便更好地理解概率知识。

2、丰富练习,培养学生的根据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对概率知识进行深入活用,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展实际,让学生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除了练习,一些拓展实战也可以使用概率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判断摇骰子有没有概率偏差,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概率知识是可以应用到实际中的。

三、小结概率知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误区,解决这些误区的关键是结合实际来拓展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概率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形成自身的观念,拓宽他们的思维,进行有意义的探究。

概率论常见错误

概率论常见错误

概率论常见错误概率论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其复杂性和抽象性,人们在学习和应用概率论时常常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

本文将介绍概率论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释和应对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率论。

一、混淆事件和样本空间在概率论中,事件和样本空间是两个基本概念。

事件是指某个结果或一组结果的集合,而样本空间是指所有可能结果的全体。

常见错误之一就是混淆了事件和样本空间,导致计算概率时出现错误。

例如,考虑一个投掷一颗骰子的实验,事件A表示投掷结果是奇数,样本空间Ω表示所有的可能结果(1、2、3、4、5、6)。

有些人会错误地认为事件A的概率等于1/2,因为奇数的结果有3个,除以样本空间的大小6。

然而,这是错误的,因为事件A的定义并不是“出现奇数的概率”,而是“投掷结果是奇数”。

正确的计算方法是将事件A中包含的结果(1、3、5)的数量除以样本空间的大小,即3/6=1/2。

二、错误的使用乘法规则和加法规则乘法规则和加法规则是概率论中重要的计算方法,但常常会被错误地应用。

乘法规则用于计算事件的联合概率,即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错误的使用乘法规则通常表现为忽略了两个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例如,考虑两个不公平的硬币,事件A表示第一个硬币正面朝上,事件B表示第二个硬币正面朝上。

有些人在计算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时,错误地认为概率等于两个事件各自发生的概率的乘积,即P(A∩B)=P(A)×P(B)。

然而,由于两个硬币之间存在相关性,正确的计算方法应该是考虑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并使用条件概率进行计算。

加法规则用于计算事件的并集概率,即两个(或多个)事件中至少发生一个的概率。

错误的使用加法规则通常表现为重复计算了某些事件。

例如,考虑一个生日问题,假设有30个人在同一天内过生日。

有些人错误地使用加法规则计算至少有一个人和自己生日相同的概率时,将相同生日的情况分别计算后相加,导致结果偏大。

概率解题典型错误类型及根源分析

概率解题典型错误类型及根源分析

概率解题典型错误类型及根源分析高中数学增加了概率的内容。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试图就学生易犯错误类型作些总结,仅供参考。

类型一:“非等可能”与“等可能”混同例1:掷两枚骰子,求事件A 为出现的点数之和等于3的概率。

错解:掷两枚骰子出现的点数之和的可能数值为{2,3,4,……,12},有利于事件A 的结果只有3,故111)(=A P 。

分析:公式基本事件的总数的基本事件数有利于事件A A P =)( 仅当所述的试验结果是等可能性时才成立,而取数值2和3不是等可能的,2只有这样情况(1,1)才出,而3有两种情况(1,2),(2,1)可出现,其它的情况可类推。

正确答案 掷两枚骰子可能出现的情况:(1,1),(1,2),…,(1,6),(2,1),(2,2),…,(2,6),…,(6,1),(6,2),…,(6,6),结果总数为6×6=36。

在这些结果中,事件A 的含有两种结果(1,2),(2,1)。

181362)(==∴A P 。

类型二:“有序”与“无序”混同.例2:从10件产品(其中次品3件)中,一件一件地不放回地任意取出4件,求4件中恰有1件次品的概率。

错解:因为第一次有10种取法,第二次有9种取法,第三次有8种取法,第四次有7种取法,由乘法原理可知从10件取4件共有10×9×8×7种取法,故从10件产品(其中次品3件)中,一件一件地不放回地任意取出4件含有10×9×8×7个可能的结果。

设A=“取出的4件中恰有1件次品”,则A 含有3713C C ⨯种结果(先从3件次品中取1件,再从7件正品中取3件),.48178910)(3713=⨯⨯⨯⨯=C C A P 分析:计算所有可能结果个数是用排列的方法,即考虑了抽取的顺序;而计算事件A 所包含结果个数时是用组合的方法,即没有考虑抽取的顺序。

正解:(1)都用排列方法所有可能的结果共有410A 个,事件A 包含371314A A A ⋅⋅个结果(4件中要恰有1件次品,可以看成四次抽取中有一次抽到次品,有14A 种方式,对于每一方式,从3件次品中取一件,再从7件正品中一件一件地取3件,共有371314A A A ⋅⋅种取法)21)(410371314=⋅⋅=∴A A A A A P (2)都用组合方法一件一件不放回地抽取4件,可以看成一次抽取4件,故共有410C 个可能的结果,事件A 含有3713C C ⋅种结果。

概率论解题常见错误分析

概率论解题常见错误分析

概率论解题常见错误分析概率论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随机事件的发生规律,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然而,在解题过程中,很多人常常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

本文将分析这些错误,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概率论解题的技巧。

一、未正确理解概率的定义在解决概率问题时,很多人只关注了事件的发生,而忽视了事件的可能性。

概率是对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度量,通常用一个介于0到1之间的数值来表示。

因此,正确理解概率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为了避免这一错误,解决概率问题时需要明确事件的全部可能性,并确保这些可能性是互不相容且能够构成一个完备的事件空间。

只有在事件空间确定的前提下,才能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概率的加法、乘法规则混淆概率的加法和乘法规则是概率论的基本定理,但很多人容易混淆这两个规则,导致解题错误。

概率的加法规则指出,对于两个互不相容的事件A和B,它们的概率和等于两个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之和。

而概率的乘法规则指出,对于两个事件A和B,它们的联合概率等于事件A的概率乘以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在解决概率问题时,应清楚地区分加法和乘法规则,并根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合理运用。

混淆加法与乘法规则通常是由于未仔细审题或计算错误造成的,因此,提高审题和计算的准确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三、未正确应用贝叶斯定理贝叶斯定理是概率论中的重要工具,用于在已知条件概率的基础上求解反条件概率。

然而,很多人对该定理的应用存在误解,导致解题错误。

贝叶斯定理的应用需要明确两个条件概率,即给定事件的概率和条件下事件的概率。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并确保计算时使用的概率相互对应。

同时,在实际问题中,还需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转化,得到所需的概率结果。

为了避免贝叶斯定理的应用错误,解题时应仔细审题,明确给定条件和所求概率,并合理运用贝叶斯定理的公式进行计算。

四、样本空间选择错误样本空间是概率论中表示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其选择对于问题的解答具有重要影响。

学生概率认知中的典型错误:潜在原因及教学对策共10页word资料

学生概率认知中的典型错误:潜在原因及教学对策共10页word资料

学生概率认知中的典型错误:潜在原因及教学对策1 引言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将概率内容纳入中小学数学课程[1],201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则进一步降低了该部分内容的难度[2]。

这样的调整是基本合理的:一线教学实践[3][4]和大量实证研究[5][6][7]都一再表明,学生对概率概念的理解存在诸多误区和局限。

研究甚至表明[8][9][10],不同年龄层人群对概率的认知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错误,且这些错误常常十分顽固而难以消除。

对教师而言,概率作为数学课程新近引入的内容领域,它一方面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般没有学习过概率知识[11],对概率的理解也常常出现各类错误[12]。

另一方面,鉴于学生概率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它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他们是如何理解该部分内容的[13]。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认识学生概率认知中的错误?长期以来,“错误”常常被认为是消极的:它是一种混淆(confusion)或离题(digression)的表现,因而应该被避免[14]。

心理学研究扭转了人们对它的认识:错误应该被积极看待,因为它是儿童思考的一部分[15]。

错误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在概念理解过程中的局限,为教师了解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信息。

国际学界对学生概率认知及其错误的研究已然取得了巨大进展。

我国近年来的实证研究则进一步证实[5][16]:国际学界报道的概率认知错误在我国学生中也十分常见。

但总体而言,以往的此类研究大都关注于错误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其次是对错误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而对于错误的教学干预(“怎么办”)则着墨较少。

研究者近年来对我国中小学生的概率认知水平[17][18]、认知偏见[19]及认知策略[20]等展开了系列实证研究,本文结合上述系列研究的结果,以学生概率认知中4类常见的错误(概率不可预知、代表性启发、等可能性偏见、模糊的样本空间)为例,着力从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直觉经验等视角探讨学生概率认知错误的潜在原因,并从教学层面提出若干建议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浅议高中生概率学习的常见错误及对策

浅议高中生概率学习的常见错误及对策

问题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浅议高中生概率学习的常见错误及对策甄荣(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概率知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几进几出,最终于2003年正式成为必修内容,使学生对确定性和随机性的两种现象都能从数学上进行理解,深刻地改变学生的数学观念,是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

然而,在概率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认知错误,影响了其对随机性的理解。

笔者总结了常见的认知错误,分析了成因,进而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一、高中生在概率学习中常见的认知错误1.古典概型等可能性泛化产生的错误高中必修三“古典概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对等可能性产生泛化错误,将原本概率不同的事件误认为等可能。

如,同时抛掷两枚相同的骰子,部分学生会认为事件“一个出现2一个出现4”和事件“两个都出现3”的概率相等。

这是因为,学生觉得每个骰子是相互独立的,对一个骰子而言,出现某个点数的机会是均等的。

学生却忽略了“一个出现2一个出现4”是由两个基本事件组成的。

2.受确定性数学思维影响产生的错误受到确定性数学思维的影响,学生往往会认为概率是一个近似值。

高中数学从统计定义的角度引出概率概念。

以抛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为例。

随着抛硬币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朝上的频率越来越稳定于0.5附近。

于是,学生就误认为概率0.5是“正面”出现频率的近似值,是通过四舍五入得来的。

3.受生活经验和直觉的影响产生的错误学生概率的学习深受其直觉影响。

其实,在小学正式接触概率知识之前,学生就已经有了对概率的直觉,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有很多学生认为后抽签比先抽签吃亏。

再如,学生会认为抛掷一颗骰子1000次,出现小于4的点数的次数差不多就是500次。

受生活经验和直觉的影响,学生对随机现象问题经常反应迟钝甚至误解。

4.对几何概型的认知错误在几何概型的学习中,学生会觉得比较简单,这是因为之前已经大量体会了等可能性和随机性。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误区与思考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误区与思考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误区与思考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存在着误区,一般会出现以下形式:
一、概率教学重视事件发生可能性而忽视事实背景。

小学概率知
识教学中,往往会重视事件发生可能性而忽视事实背景,仅仅给出事
件发生可能性,没有紧密地理解背景,这样会限制学生对概率的正确
理解。

二、错误的理解概率的实质。

小学概率知识教学中,也会出现学
生误解概率实质的情况,学生往往把概率理解为明确的几率,把概率
当作某一事件的发生的必然程度或其概率,而不是真正的概率统计概念,所以学生无法灵活使用概率。

三、把概率简单地理解为固定不变的概念。

小学概率知识教学时,还有学生将概率简单地理解为固定不变的概念,学生不太关注概率变化,更不会去思考概率变化的原因,概率思维也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对概率知识系统化的认识,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实质,灵活运用概率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对概率变化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概率的掌握能力。

通过引导
学生进行实际概率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概率的变化,综合运用概率的
概念去分析,把概率运用到实践中,也可以提高学生针对性训练概率
知识的能力。

总之,小学概率知识教学中,要避免以上这类教学误区,从而提高学生对概率知识的正确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概率”教学的尴尬及归因探寻-4页精选文档

小学数学“概率”教学的尴尬及归因探寻-4页精选文档

小学数学“概率”教学尴尬及归因探寻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概率内容教学主要目是帮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认识事件发生确定性、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可能性与游戏公平性,能够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可能性,并能对简单事件发生可能性作出合理统计预测剖析。

但是,由于是首次将“概率”教学内容“下放”到了小学阶段,不少一线教师“慌了手脚”,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使得“概率”教学呈现出苍白无力尴尬困境。

笔者在某市一次骨干教师评选中,观摩了几位参赛老师执教“可能性”与“游戏公平性”,在听课过程中就曾多次与概率教学尴尬相遇。

一、课堂遭遇了怎样尴尬?1、学生参与试验次数太少。

[案例一]真是“太意外了”吗?A老师教学四年级上册“游戏公平性”,为了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体验公平性,他在课始设计了情境冲突,想以此引入本节课要学习话题。

师:这里有一个布袋,里面有3个红球与1个黄球。

我们进行游戏,一共摸20次球,这个游戏规则是如果摸到红球多,就算女生赢,如果摸到黄球多,就算男生赢。

师:你认为这样游戏好不好呢?男生:(大声地甚至有些情绪激昂)不公平,因为黄球只有1个,红球3个,黄球个数比红球少。

师:(教师不顾男生反对声)这样吧,我们先进行一次比赛,请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

(全班推荐了男、女生代表各一名上来轮流从袋子里摸球。

座位上男生很气愤。

)统计结果是红球摸到了9次,黄球摸到了11次,男生赢了。

(男生因为意外地赢了,而欢呼雀跃。

女生个个垂头丧气。

)(A老师本来想通过这次游戏突出这样做是不公平,结果男生组“意外地”赢了这场游戏,尴尬与无奈写满了执教老师脸。

因为,在他试教时没有出现这种特殊情况,这种情况是他万万没想到。

)师:刚才游戏太意外了,我们重新再做一次游戏。

[归因剖析]课后笔者与A老师交流,A老师感慨道:“怎么会这么巧呢?太意外了!”事实上,类似这样“例外”,我们在教学中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正常。

某一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并不能遮盖或替代另一小概率事件发生偶然性。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误区与思考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误区与思考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误区与思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开始接触统计、概率论等基本学科,如何引导孩子们更加正确地学习概率知识,让概率论成为他们活跃思维的有效武器,是学习研究的重要方面。

一方面,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们学习概率论的最基本准备,就是明确不同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小,以及其变化的规律。

同时,要把握概念的抽象性,多以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引导孩子们,让概率论不再抽象,使孩子们容易理解学习。

另一方面,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体会到概率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抽象,它是直观概念的一种简化,经由反复积累及比较,使同一类事件出现的可能性、频率和模式抽象为一个规律。

概率的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有两类:一类是过度抽象,即过于注重概念的抽象性,不引导孩子们主动去对概念的了解,而停留在概念的形而上学层面;另一类是过于直观,即把概率理解成偶然的可能性,忽视了它的抽象性,不能让孩子们真正理解概率论。

正确引导孩子们学习概率论,有几个必要的方面:首先,教师要明确概念本身,把概念系统化地讲授,并对孩子们给出正确的定义。

其次,要用趣味性强的实际问题开展活动,把概念生动化,让孩子们有可视化感受。

同时,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制定同步的学习内容,使孩子们参与到活动实践中去。

再次,教师要让孩子们体会统计和概率分析的客观性,并对孩子们进行培养,使他们形成从概率角度分析客观事物的思维习惯。

另外,要把概率论成为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引导他们利用规律去思考,使他们具备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总之,学习概率论,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来引导,让学习的内容不再抽象,使孩子们能够正确地掌握概率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时,从概率角度思考,探索和把握社会现象,从而掌握好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知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学生概率概念学习中常见错误归因及矫正策略

学生概率概念学习中常见错误归因及矫正策略


掷一 枚均 匀 的硬 币 , 出现 正 面的 概率是 ÷ ,

事件 的概 率是 音 .
上 上
这 是 人 们 朴 素 的概 率 观 念 , 是 朴 素 的 概率 观 但 念 不 能走 的太 远 , 快 就 会 出 错. 如 , 一 枚 很 例 掷 均 匀 的硬 币 4次 , 结果 都 是正 面 出现 , 如果 再掷 第 5次 , 同学 认 为 出现反 面 比 出现 正 面 的 可 有 能 性更 大 . 如 , 买 彩 票 时 , 们 先 选 中 了一 再 购 人 个 数码 , 面一 般 不会 再选 相 继 的几个 数码 , 后 而 是 将数 码 均匀 地 分散 开. 这是 学生 在 E常 生活 中产 生 的对 概率 的 一 l 些 朴 素认 识 , 当然 这些 认 识是 错误 的 . 学生 在 现
20 0 6年・
学生概 率概 念学 习中常见错误 归 因及矫正策略
房 元 霞 ( 城 学 学 学 院 2 0 ) 聊 大 数 科 学 5 5 29
笔 者 随 同数 学教 育专 业 的学 生到 几所 高 中 见 习 , 值 各 校 高 一 进 行 《 课 程 标 准 ( 学 正 新 数 3 》 率教 学. 率知识 在 我 国作 为高 中必 修 内 )概 概 容 还是 第 一次 , 供参 考 的教 学研 究少 , 生在 可 学 理 解概 念 时会 出 现什 么 问题 ?我们 师 生通 过课 堂 观 察 、 意 识 地 与 学 生交 谈 和 作 业 批 改等 方 有 式 , 现 学 生 对 三 种 概率 的理 解 不 到 位甚 至 有 发 误 的情 况 比较普 遍 . 将我 们 的认识 整 理如 下 . 现 实 生 活 经验 和 习 惯 的基 础 上 , 能 接受 随机 事 虽 件 发 生 的不 确 定 性 和不 可 预 见性 , 但往 往 又 会 忽 视 了事 件 的随 机 性. 再者 仅 靠 平 时一 些 零 散 的生 活经 验 , 以理 解 概率 是 进 行 大量 重 复 试 难 验 得 到 的统 计 规 律 , 以想 象 经 历 重复 试 验 有 难 利 于 发 现规 律 , 重 复 大数 次 比重 复小 数 次 获 且 得 的规 律更 可 靠. 因而 , 到 具 体 问题 时 , 难 遇 就 以想 到概 率 是 频 率 的稳 定值 , 将 大数 定 律 应 而 用 于小数 次 的试 验. 如 , 譬 对于 一个 有两种 可 能 结果 的试 验 , 很多 人相 信 , 两种结 果 出现 的情 况 应该 各 占一半 , 果某 一结 果 出现后 , 如 另一 结 果 更有 可能 出现. 生 这些 朴 素 的概率 直 觉 错误 学 既然 是 关 于 随机 现象 的经 验 贫乏 所 致 , 服 它 克 的方 法 自然 就 是 动 手 试验 、 计 数 据 、 理 数 统 整 据 、 出结 论 , 实 例 中体 会 概率 的频 率 定 义 , 得 在 即频 率 的稳定 中心 ( ) 是 事 件 的概 率 , 值 才 这样 以活 动为 主 的教学 方式 对 培养学 生 正确 的概率 直觉 , 服直 觉错误 非 常有 效. 克 2 2 随机 事 件是 等 可能 的错 误 . 从 掷 骰子 、 抛硬 币或抽 签 、 阄这 些游 戏 的 抓 经 验 中, 生 容易 产生 等可 能性 的观念 , 学 即一次 试 验 中每 一结 果发 生 的概率 都相 等. 由此 , 以 误 为有些 随机事 件也 有相 同的机会 发生 . 如“ 例 先 后 抛 掷 两 枚 均匀 的硬 币 , 算 两枚 都 出现 正 面 计 的概率 ? 有 同学 认 为 :先 后 抛 掷 两 枚 硬 币 , ” “ 共 出现 两枚都 是 正 面 , 枚 都 是 反 面 , 枚 正 面 、 两 一 枚反 面 , 3种结 果. 因此 , 两 枚 都 出 现 正 面 ’ ‘

等可能条件下概率问题的错因分析和教学反思

等可能条件下概率问题的错因分析和教学反思

等可能条件下概率问题的错因分析和教学反思在学习概率论的过程中,等可能条件下的问题经常会引发学生的困惑和错误。

本文将分析学生在解决概率问题时常犯的错误原因,并提出教学反思,以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问题条件的理解不准确在解决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问题时,学生常常出现对问题条件的理解不准确或不清楚的情况。

他们可能没有完全理解题目中给出的条件,进而导致后续计算的错误。

例如,考虑一个掷硬币的问题: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出现正面的概率是1/2,因为硬币掷出后可能正反两面均有可能出现。

然而,这个问题中的条件是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只涉及到正反两面的情况,因此正确答案应为1/2。

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理解题目中给出的条件。

同时,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概率问题条件的理解。

二、计算方法选择错误在计算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时,学生常常选择错误的计算方法,从而导致最终结果错误。

他们可能没有将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问题与其他类型的概率问题区分开来,导致使用了错误的计算步骤或公式。

例如,考虑一个从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牌的问题:抽到红心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可能会错误地应用全概率公式,将红心牌的数量除以整副牌的数量。

然而,在等可能条件下抽取一张牌的问题中,每张牌出现的概率均相等,因此正确答案应为红心牌的数量除以总牌数。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概率问题,引导学生区分并熟悉等可能条件下概率问题的特点与计算方法。

三、无法正确解读概率结果即使学生正确计算了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他们也可能无法正确解读概率结果,从而在后续问题中出现错误。

例如,考虑一个掷骰子的问题:掷一次,出现偶数点数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可能正确地计算了偶数点数出现的概率为1/2,但在后续问题中仍然无法正确运用该概率结果。

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连续两次掷骰子出现偶数点数的概率仍然为1/2,而不是(1/2)*(1/2)=1/4。

概率论解题常犯错误

概率论解题常犯错误

概率论解题常犯错误概率论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犯一些错误。

本文将详细介绍概率论解题中常见的错误,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率论知识。

一、概率的基本概念错误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犯一些概率的基本概念错误。

例如,混淆了事件和随机变量的概念,将概率定义为事件发生的次数,或者误用概率的加法和乘法定理等。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我们应该牢固掌握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首先,要清楚区分事件和随机变量。

事件是随机试验中的某个结果或一组结果,可以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A、B、C等;而随机变量则是描述事件结果的一个变量,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如X、Y、Z等。

其次,要正确理解概率的定义。

概率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它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

对于某一事件A的概率,通常用P(A)表示。

最后,要正确应用概率的加法和乘法定理。

概率的加法定理用于计算两个事件的并集的概率,而概率的乘法定理用于计算两个事件的交集的概率。

在应用这两个定理时,我们要注意事件之间的独立性和互斥性。

二、样本空间与事件的确定错误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和所关心的事件,从而进行概率计算。

然而,我们有时会犯一些样本空间和事件的确定错误。

在确定样本空间时,我们应该考虑实际情况,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例如,投掷一枚硬币的样本空间为{正面,反面},而不是{1,2}。

在确定事件时,我们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思考,明确所关心的结果。

例如,当抽取一副标准扑克牌中的一张牌时,事件“抽到红桃”可以表示为A={红桃},而不是A={A,2,3,4,5,6,7,8,9,10,J,Q,K}。

三、概率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在概率计算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犯一些计算错误。

例如,没有正确应用概率的定义和性质,计算过程中出现漏算、重算等错误。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我们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计算。

首先,要正确应用概率的定义和性质。

浅谈小学数学概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概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 的 实 施 过 程 中 还 是 或 多 或 少 地 存 在 这 样 或 那 样 的 问 题 。下面 就针对 笔者 在看 课 中发现 的一 些共 性 问题 , 从 问题 产 生 原 因 及 解 决 策 略 方 面 谈 谈 自 己 的 粗 浅 认 识 。
问题 一 : 师 很 难 准 确 把 握 各 段 概 率 教 学 的 深 浅 度 教
矩 , 敢越雷 池一 步 ; 大 的打 哪算哪 。 不 胆
对 策 针 对 这 个 问 题 , 觉 得 我 们 目前 能 做 的 最 有 效 的解 我 决 办 法 就 是 加 大 教 师 培 训 的力 度 。 教 师 了解 教 材 内容 在 的 选 取 以 及 编 写 者 的 理 念 和 意 图 的 基 础 上 , 教 师 一 块 和
问题 二 : 师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不 组 织 或 简 化 实 验 活 动 教
通 过 沟 通 , 道 这 些 教 师 从 心 底 里 就 认 为 概 率 活 动 知 多余 。 学生 有 经验 , 上 师生 的语 言交 流 , 生 能 明白 , “ 加 学 做 不 做 效 果 一 样 , 省 时 高 效 。 有 的教 师 就 算 是 组 织 活 还 ” 动 , 只 是 在 活 动 环 节 , 单 地 找 学 生 示 范 一 下 , 思 一 也 简 意
分 析 、 解 、 透 概 率 教 学 目标 , 概 率 内容 中 的 每 个 学 理 吃 使 段 、 节 课 的 教 学 目标 清 晰 化 、 体 化 。 每 具 第 一 学 段 的 概 率 学 习 , 该 以 渗 透 为 主 , 导 学 生 应 引
在 生 活 中使 用 几 个 表 示 不 确 定 现 象 的 判 断 词 语 。 们 的 我 学 生 并 不 是 脑 中 空 白地 等 着 我 们 教 师 教 给 他 们 概 率 的 正 确 理 论 。 在 之 前 , 生 对 概 率 统 计 已 经 有 了他 们 自 己 学

概率与统计学习中的错误及原因

概率与统计学习中的错误及原因

概率与统计学习中的错误及原因实施新课程以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教学可以说有得有失。

在我的记忆里,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概念的理解方面在要求指出实际问题中的总体、个体和样本时,学生常常出错。

如问题:“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我校学生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请你说出这个问题中的总体、个体和样本各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中,很多学生认为总体是我校学生,样本是随机抽取的200名学生,个体是每一个学生。

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总体、样本和个体”的定义理解不透彻。

根据总体、个体和样本的定义“问题中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可知,问题中考察对象是学生的“视力情况”而不是学生。

所以总体应是我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个体是每一个学生的“视力情况”,样本是随机抽取的20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

二、有关计算问题方面学生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方差时常常出现错误。

由于计算加权平均数、方差的公式相对复杂,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方差时一些学生不知所措。

特别是有的学生根本弄不清什么是“权数”,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时就无从着手;而在计算方差时既要求数据的平均数,又要求每一个数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还要求每一个数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学生感到很困惑。

三、概率与统计内容中的“课题学习”方面对于概率与统计内容中的“课题学习”学生存在较大“空白”。

这也许不算是错误!因为作为一个学习课题,在学生甚至是有的老师看来,其中似乎并不含有多少“确定性”的知识,所以不仅学生学习上不重视,有的教师教学上也不重视。

事实上,对一个学习课题的探讨过程可以使学生学到很多有价值的数学。

如在学习课题“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投掷硬币试验”等数学活动中,可以实现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过程性目标。

高中数学新课程关于概率的教学误区及对策

高中数学新课程关于概率的教学误区及对策

高中数学新课程关于概率的教学误区及对策一.学生常犯的误区1.错误地理解“随机”这一概念学生对许多问题往往借助于已有的经验或前概念来进行判断,他们常常会使用可能性、运气、机会、公平等词汇来处理或表达随机问题,很难正确地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相对稳定性,对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存在错误的认识。

2.对同一个随机试验,基本事件空间的取法唯一“基本事件”的“基本”二字是相对试验的目的和要求而言的,而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事件都能划分为基本事件。

学生刚接触这一概念时,由于解题思路的局限性往往认为基本事件空间的取法是唯一的。

对于一个随机试验,基本事件的选取不一定唯一,因而基本事件空间的取法也不一定唯一,它随着研究问题的差异而有不相一致的划分。

3.有限基本事件空间中的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发生的学生常易将“基本事件有限”与“等概”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有限基本事件空间中的基本事件不一定等概。

同一个随机试验,由于基本事件空间的取法不同,虽然基本事件有限,可能在一种情况下是等概的,在另一种情况却不等概。

而必修3中概率学习的重点内容古典概型的前提条件就是保证基本事件是等概的。

4.概率为零的事件一定是不可能事件,概率为1的事件一定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一定是零,即若,则。

但是概率为零的事件却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即若,不一定有。

以几何概型为例,它在个别点取值的概率为零,但它并非不能取到那个值。

同样,必然事件的概率一定等于1,即若,则。

但概率等于1的事件不一定是必然事件,即若,不一定有。

仍以几何概型为例,除去某一个点的值以外的概率仍为1,但它不是必然要发生的。

5.若或,则一定互斥若事件互斥,则,但反之不成立,即若,却不能认为事件互斥。

与是等价的。

可借助几何概型在个别点取值的概率为零来举例说明。

6.若,则一定互为对立事件若互为对立事件(逆事件),即,且,则;但反之不成立,即若,则事件不一定相互对立。

可借助几何概型在个别点取值的概率为零来举例说明。

学生对概率和统计的错误认识及教学对策

学生对概率和统计的错误认识及教学对策

学生对概率和统计的错误认识及教学对策2.1、部分初中学生在统计的学习中,对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掌握还是不错的。

但不能利用它们做出决策。

在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时也充分暴露出学生语言表达的贫乏。

特别在概念的理解上学生有较多的错误认识或理解不全面。

这些认识需要弄清抽样在实践中的意义才能对样本的概念有更完整的理解。

在概率的学习中,学生总是认为比统计部分难学。

概念的理解还是有许多错误认识,特别表现在定性或定量地说明机会上。

虽然绝大部分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都能区分必然事件,可能性事件和不可能事件,但以为”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很有可能”就是”必然”、以及”有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之间的混淆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

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对策进行教学:1、用活动的方法有效开展概率与统计的教学。

概率与统计内容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在收集处理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的过程中包含大量的活动,完成这些活动需正确统计思想的指导,在活动中渗透统计思想,建立统计观念。

另外,教师应重视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或理解偏颇。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主动探究,从事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活动,有效改变教师常规的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尝试使用问题教学、发现法教学等。

在概念讲解中多采用样例的方式来介绍,学生便于理解。

还有,要指导和影响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2、给学生更多练习实验的时间。

首先内容上必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安排,这样安排不仅符合概率与统计的特点,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数学中仅用口头教授的方式很难改变学生直觉,虽多次纠正错误概念,但还是可能出现。

教师应创设环境,鼓励学生在较多的时间内用真实的数据、活动以及直观的模拟实验先核查、修正或改正他们后来的错误认识。

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利用时间合作深入调查生活中的事例,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做出合理估计与统计。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误区与思考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误区与思考

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误区与思考在小学阶段,概率知识是一门重要而有趣的数学课程,它能够培养学生对概率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然而,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诸多误区,让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学习收获,限制了学生深入学习概率知识的可能性。

首先,小学概率知识的教学中存在着“竞赛精神”的误区。

传统的概率知识教学,多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令学生的学习动机减低。

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更在意自己的表现,而不是更加注重概率知识的实际理解、应用以及探索,这样无疑会影响到学生概率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其次,在概率知识的教学当中,缺少对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训练。

传统的概率知识教学更多的是以讲解的形式来展开,这样的方式往往使得学生对概率知识没有一个实际的认识。

学生只需要学习知识点并完成习题,但是没有实际操作,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形成一个实际的理解,没有动手实际操作,学生对于概率知识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此外,小学阶段容易出现“把概率知识视为一门等试题训练”的教学误区。

许多老师会把概率知识教学与作业完成混为一谈,把概率知识的教学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习题的训练上,而没有把时间放在知识的理解和探究上,这样造成学生对概率知识的理解只局限于习题的完成,而不能真正的深入了解和探究。

面对这些误区,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更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就概率知识的教学去除竞赛,提倡合作学习,这样会让学生更加放松,让学生在探索概率知识的过程中更加自由。

同时,通过模拟示范、讨论以及游戏等方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探究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安排实际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多多体验概率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实践性。

最后,在教学中要更多的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要把概率知识的教学融入到其他学科中,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掌握概率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概率知识教学误区及其改进思路的简单总结。

希望在今后的概率知识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改进,以期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可以深入的理解和探究这门有趣的科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概率认知中的典型错误:潜在原因及教学对策作者:何声清来源:《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7年第04期【摘要】学生的概率认知常常表现出各种错误,且这些错误常常十分顽固而难以消除。

结合笔者以往的实证研究,以学生概率认知中4类常见的错误(概率不可预知、代表性启发、等可能性偏见、模糊的样本空间)为例,从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直觉经验等视角对上述错误的潜在原因进行分析,并据此对教师的教学改进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概率认知;等可能性偏见;样本空间;代表性启发1 引言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将概率内容纳入中小学数学课程[1],201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则进一步降低了该部分内容的难度[2]。

这样的调整是基本合理的:一线教学实践[3][4]和大量实证研究[5][6][7]都一再表明,学生对概率概念的理解存在诸多误区和局限。

研究甚至表明[8][9][10],不同年龄层人群对概率的认知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错误,且这些错误常常十分顽固而难以消除。

对教师而言,概率作为数学课程新近引入的内容领域,它一方面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般没有学习过概率知识[11],对概率的理解也常常出现各类错误[12]。

另一方面,鉴于学生概率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它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他们是如何理解该部分内容的[13]。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认识学生概率认知中的错误?长期以来,“错误”常常被认为是消极的:它是一种混淆(confusion)或离题(digression)的表现,因而应该被避免[14]。

心理学研究扭转了人们对它的认识:错误应该被积极看待,因为它是儿童思考的一部分[15]。

错误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在概念理解过程中的局限,为教师了解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信息。

国际学界对学生概率认知及其错误的研究已然取得了巨大进展。

我国近年来的实证研究则进一步证实[5][16]:国际学界报道的概率认知错误在我国学生中也十分常见。

但总体而言,以往的此类研究大都关注于错误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其次是对错误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而对于错误的教学干预(“怎么办”)则着墨较少。

研究者近年来对我国中小学生的概率认知水平[17][18]、认知偏见[19]及认知策略[20]等展开了系列实证研究,本文结合上述系列研究的结果,以学生概率认知中4类常见的错误(概率不可预知、代表性启发、等可能性偏见、模糊的样本空间)为例,着力从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直觉经验等视角探讨学生概率认知错误的潜在原因,并从教学层面提出若干建议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2 “概率不可预知”义务教育阶段涉及的概率内容主要是理论概率与实验概率。

前者的一个例子是古典概率,后者的一个例子是频率概率。

古典概率的基本特点是试验的样本空间有限(即,所有可能结果的个数是有限个)且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事件的概率可以通过事前的理论计算而得知,因而它具有先验性。

频率概率是根据大量重复试验的结果而归纳得到的,其依据的原理是大数定律:在进行大量重复试验后,事件发生的频率将无限接近于其概率。

以教材中常见的“摸球”模型为例,一个盒子里有2个黑球和1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均相同,下同)。

如果我们问“从盒子里摸出1个球,摸出哪种球的概率大”,它属于古典概率问题;如果我们问“从盒子里摸出1个球,记下颜色后放回。

假设如此重复摸球1000次,请你估计摸出哪种颜色球的次数多”,它则属于频率概率问题。

无论哪种情形,总有些学生会认为“这些没有发生的事情不好预测,只有摸了才知道”、“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老天爷才知道”、“我们不是球,只有球知道”,等等[20][21][22]。

在他们眼里,概率具有一种神秘色彩,它是不可被预测和量化的。

究其原因,他们对古典概率的理论先验性和频率概率的大数定律缺乏认识。

尽管中小学教材对此没有明确提及,也不适合正式地以文字形式呈现,但这些思想的渗透似乎显得必不可少。

从更一般的角度而言,古典概率的“先验推理”是一种演绎的推理方式,频率概率的“基于数据推理”是一种归纳的推理方式。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概率思维的缺失。

如何帮助学生摆脱这类错误认识?笔者认为:第一,对古典概率而言,加强学生对概率“可度量性”的认识。

生活中有许多的度量单位和工具,例如一本书的大小可以用“长和宽”、“厚和薄”来衡量,室内的空气可以用“热与冷”、“干与湿”来衡量。

概率则是衡量可能性大小(程度)的“单位”,不过与上述“长度”、“宽度”、“厚度”、“热度”、“湿度”等有所区别的是,它不是那么容易直接感知,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尽管如此,它起码是可以被度量的。

这也正是概率的魅力所在:身处信息纷繁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在处理生活中随机事件时可以有据可循,概率就是我们进行决策的有力工具。

在教学中,教师应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概率并非深不可测或充满神秘,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去度量它并为我们所用。

究竟最终摸出哪种情况的确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可以事先预测哪种情况被摸出的可能性更大。

“最终摸出哪种情况”和“哪种情况更容易被摸出”是两码事,前者“只有摸了才知道”,而后者是“在不摸的情况下进行预测”。

概率知识就是帮助我们对随机事件结果进行合理预测的手段,而至于最终“真正摸出的那种情况”与“理论上更容易被摸出的情况”是否正好一致则无法肯定,因为随机事件中每个结果出现的概率都不是100%,小概率的结果也有可能发生。

第二,对频率概率而言,加强学生的“数据意识”。

在相同条件下的大量重复试验中,一次结果具有随机性但总体结果则具有稳定性和规律性,这里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指各类结果的相对频率渐趋明朗,它们发生的概率可以被大概估计。

显然,从“过往经验”估计“将来结果”的过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推理过程。

只要试验次数足够多,我们对某个结果发生概率的估计就越准确。

在教学中,教师应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概率和统计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引导其在实际的统计活动中感受概率的相对大小,并发展其统计推理和归纳思维能力。

3 “代表性启发”如前所述,在古典概率问题中概率是可以通过理论被计算出来的。

例如,一个盒子里有2个黑球和2个白球,如果我们问“从盒子里摸出2个球,摸出‘1个黑球和1个白球’与摸出‘2个白球’两种情况哪种概率大”。

很多学生能够断定摸出“1个黑球和1个白球”的概率大,但是他们给出的理由则完全不是依据“计算”得来的:他们倾向于认为这种“混合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或“一般性”,而“两个都是白球”这种情况太“极端”或“特殊”[23][24]。

例如,有学生认为“1个黑球和1个白球这种黑白搭配比较容易出现,两个都是白的太难了”,“不可能那么巧两个都是白的,1个黑的1个白的比较正常”,等等。

究其原因,他们一方面对概率的“可度量性”认识不足,更不能找到可靠的办法(即,基于列举法求概率)将它计算出来。

这里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这部分学生习惯从“主观感知”或“直觉认识”的角度看待概率问题。

更具体地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认识事物时所表现出的“中庸思维”,在决策时常常倾向于“远离极端结果,亲近一般结果”。

如何帮助学生摆脱这类错误认识?笔者认为:第一,如前所述,加强学生对概率“可度量性”的认识,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正确看待学生概率认知中的直觉因素。

概率内容具有情境性和直觉性[25]。

学生在正式接触概率之前已然积累了大量与之有关的生活经验,因而他们对概率的理解不可避免地掺杂了直觉的因素[24]。

直觉在儿童的概率认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直觉有两面性,不良的直觉会有害无益。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率研究的虽然是“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在概率推理或决策时实则有据可循,而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完全嫁接到概率问题中去。

如果盒子里有10个白球和1个黑球,摸出“1个白球和1个黑球”的概率仍然比摸出“2个白球”的大吗?这时候类似于“两种不同颜色搭配更加容易,而两个都是白的太难了”的解释是否显得苍白无力了呢?事件的概率不以我们的意愿而改变,我们要做的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而不能过分地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更具有代表性的结果”只不过是我们主观的意愿,它无法左右事件的概率,也无法有效解释概率。

4 “等可能性偏见”Lecoutre发现[26],当我们用外形均匀的物体进行随机试验时,人们常常不顾各类结果概率大小的差异,而一味地认为所有结果的概率相等。

仍以上述“摸球”任务为例,一个盒子里有2个黑球和2个白球,如果我们问“从盒子里摸出2个球,摸出‘1个黑球和1个白球’与摸出‘2个白球’两种情况哪种概率大”。

总有人会认为“两者的可能性一样大”,因为“所有结果的可能性大小相等”。

李俊进一步发现[16],学生的“等可能性偏见”实际上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认为所有结果发生的机会都是“一半一半”的,它们的概率都是50%;一类则是根据他们能够想到的可能结果进行“计算”而来,假如某学生认为上述试验共有3种可能的结果——“2个都是白球,2个都是黑球,1个黑球和1个白球”,他则断定每个结果的概率都是1/3。

学生的“等可能性偏见”是十分普遍和难以消除的。

研究发现[19],前一种“等可能性偏见”随年级增长有所消除,后一种“等可能性偏见”则随年级增长不降反升。

两类“等可能性偏见”的原因有同有异。

相同之处在于:第一,它们都是对“等可能性”的曲解。

例如,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所有可能结果为{1,2,3,4,5,6},每个结果是“等可能”的;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所有可能结果为{(1,1),(1,2),…(1,6);(2,1),(2,2),…(2,6);(3,1),(3,2),…(3,6);(4,1),(4,2),…(4,6);(5,1),(5,2),…(5,6);(6,1),(6,2),…(6,6)},每个结果也是“等可能”的(它们是基本事件),但掷出“1和2”(它不是基本事件)与“两个1”的概率则是不相等的。

再如上述摸球的例子,所有可能的结果为{白1白2,白1黑2,白2黑2,黑1黑2,黑1白1,黑1白2},每个结果是“等可能”的,但是“1个黑球和1个白球”与“2个白球”的概率则是不相等的,因为前者包含了结果中的4种情况。

第二,它们都是“等分思维”惹的祸。

等分思维是一种确定性思维,学生在对概率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其潜意识里的等分思维往往在其概率计算中扮演着重要的反面角色。

在以往的访谈中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观点:“既然这些结果都有可能发生,那么他们的可能性一样大”。

显然,他们认为“都可能发生”就是“发生的机会一样大”,因为“具体是什么结果只有发生了才知道,如果事先要判断哪个结果更大,那只能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这些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