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
精选重点知识点汇总梳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
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
(1)实词
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
2不见水端.(尽头)
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
4始.(开始)吾弗.(不)信
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
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
8束.(束缚)于教也
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
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
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
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
13水旱不知.(觉,影响)
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
15不可为量数.(计算)
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
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
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
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
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
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
(2)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
2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专通某种学问)
3计中国
..之在海内(中原地区)
(3)通假字
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
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
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
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
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
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
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
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
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
13于.是焉(介词,在)
14至于.北海(介词,到)
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
17莫大于.海(介词,比)
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
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
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
三、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
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4东面
..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
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
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7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形容词做动词,以为多。)
8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作名,美景)
9尽.此矣(形作动,终结)
10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形容词做动词,满溢)
四、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①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如今你从河岸边走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
②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天下的水,没有哪个比还海更大的了。
③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这是因为)我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了形体并且从阴阳那里秉承到元气。
④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2、宾语前置
①以为莫己若者
认为天下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③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又凭什么自满呢?
3、定语后置
①闻道百
听到了上百条(许多)的道理
4、省略句
①百川灌河(省略介词“于”)
众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
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省略主语“海水”)
尾闾泄漏海水,永无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不会流尽。
③人卒九州(省略介词“于”)
人们遍布在九州
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省略介词的宾语)
伯夷辞让天下以此来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天下以此获得博学的美名
(注:如果“以”解释为连词就不算省略句)
5、被动句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永远被有极高修养的人所讥笑
②方存乎见少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里的青蛙不可以和他们谈论海,是因为他们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对只生存在夏天的昆虫不可以和他谈论冰雪的事,是由于他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被所受教育所束缚。
固定句式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如果不是……就……”)
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2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伯夷的节义轻(不值得看重)的话五、包含成语
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贬义。
稊米大仓:比喻非常渺小。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六、赏析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第二,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了人与外物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和其所占据的空间上,都是非常渺小,认识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作者虚构一个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深奥抽象的哲理得以准确生动的阐释。另外,作者在寓言故事中又用连类设喻和多重对比的方式,使其说理既形象生动,容易明白,同时又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寓言中几乎所有的事物均被逻辑说理紧密地联系为一体,互相关联,从而构成了一个寓言的整体,非常奇妙。
语言方面,景物描写的运用衬托了河神前后不同的认知境界;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诘句配合使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强化了说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