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萧红
《追忆似水年华》讲解
《追忆似水年华》讲解《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由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首次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通过对主人公孙少安的一生进行描写,展现了旧社会男女之间的困境和女性个体的封建束缚。
整部小说以孙少安的回忆为线索,通过主人公的叙述,勾勒出他在家庭、爱情和个人成长方面的经历。
小说以细腻、真实的笔触写出了旧社会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女性通过勇敢和争取得以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小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童年、青春和成人期。
在童年时期,孙少安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无法得到正常的教育和关爱。
他对童年的回忆充满了贫困、苦难和无奈。
青春时期是孙少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阶段。
他与童年玩伴李秀英产生了情愫,但由于家庭的阻挠和封建社会的束缚,他们的爱情无法得到认可。
在追求真爱和追寻自由的同时,孙少安也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成人期,孙少安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医生。
然而,他的人生却并不完美。
他通过回忆,回顾了自己的婚姻和爱情生活,以及与其他女性的关系。
通过描写孙少安与女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说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男性的内心困境。
《追忆似水年华》的题材和风格吸引了很多读者。
萧红以她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下男女关系的复杂性和女性个体的悲惨境遇。
她通过主人公的一生,呈现出了旧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女性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追忆似水年华》不仅在描写现实生活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也通过其深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引发了读者对封建社会的反思和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通过对《追忆似水年华》的讲解,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不论是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从社会背景的呈现,这部小说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旧社会现实的窗口。
这也是一部值得珍藏和深入研究的文学经典之作。
萧军萧红在青岛的美好时光萧红为什么只活了31岁(最新)
【其它】战乱年代人如一片孤叶,孤苦无助的萧红,在一个暴风雨的黑夜,终于投入了萧军火热的怀抱。
热恋中的萧红和萧军却不得不面对贫穷和饥饿,他们经常出入当铺,四处借贷。
窘困的日子逼迫着他们决定离开哈尔滨。
可是到哪去呢?经济拮据使他们没有更多的路费,在外地也没有亲友可以投靠。
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1934年5月,先于他们离开哈尔滨的舒群从青岛来信向他们发出热情的邀请,6月11日,萧红和萧军踏上了去青岛的路途。
他们先乘火车到大连,又换上日本造的“大连丸”,“怀着鸟一般的欢心;火一般的爱!踏上祖国的海岸;投入母亲的胸怀!”(萧军)。
当青岛在海平面渐渐淡出的时刻,萧红萧军从心底里低低呼唤着:啊,祖国……两个年轻人流浪的心灵似乎突然间就有了栖息地。
到青岛后,萧红萧军租住在观象一路1号,这里地势很高,两层红瓦小楼,通体以花岗岩砌成,推开窗扉,就可以看见远山近海。
“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萧军在诗中这样形容着青岛的景色。
在青岛,他们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光。
萧红主持家务,萧军在《青岛晨报》编副刊,他们有了微薄的稿酬收入。
那时候,萧军常常脖子上系个黑蝴蝶结,手里拿着三角琴,边走边弹。
萧红穿着花短褂,黑裙子,乖巧地跟随着萧军,他们一路唱着歌儿,去游泳、划船、溜冰、会友……就在这相对平稳的日子里,萧红开始构思和写作《生死场》了。
《生死场》像一首长篇散文诗,全书17章犹如17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从不同侧面画出了农村的田园风光、农民的苦难遭际、敌人的凶残暴虐、人民的英勇斗争。
萧红以浓郁、感伤的抒情笔调不仅写出了沉滞的旧生活中苟安于残酷剥削与贫困的农民,更写出了在惨遭日寇蹂躏的黑土地上顽强站起来的农民,这让读者看到了女性纤巧的笔致,也看到了非女性的豪迈的胸怀和对社会下层人民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注与期待。
与此同时,萧军也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这两部作品成为他们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用心血和智慧铸成的里程碑。
1934年9月萧红将《生死场》寄给了在上海的鲁迅。
萧红研究资料 哈尔滨图书馆
萧红研究(一)研究文集专著哈尔滨市图书馆萧红专题 2000.12.26 有生平作品萧红小传骆宾基建文书店1947年出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出版萧军与萧红香陶斋书店 1970年出版萧红资料集香陶斋书店 1970年出版萧红评传 [美]葛浩文著郑继宗译文艺书屋 1979年出版(港)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80年出版(台)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萧红传萧凤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年12月出版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出版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萧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出版怀念萧红王观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2月出版梦回呼兰河谢霜天台湾尔雅出版社 1982年出版落红萧萧(长篇小说)松鹰刘慧心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3年出版萧红研究《北方论丛》编辑部编“北方论丛”丛书第4辑 1983年萧红作品欣赏杜一白张毓茂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3月出版萧军萧红外传庐湘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86年11月出版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皇莆晓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萧红文学之路铁峰著哈尔滨文艺出版社 1991年5月出版呼兰学人说萧红李重华主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出版怀念你——萧红孙延林姜莹编著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出版萧红现象皇甫晓涛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8月出版萧红传铁峰著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3年8月出版萧红研究一、二、三辑孙延林主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出版只有香如故——萧红大特写李重华著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出版火烧云——萧红小传 [日]中村龙夫著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出版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钟汝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4年4月出版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王小妮著长春出版社 1995年5月出版端木与萧红钟耀群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出版铁峰著载在《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 1998年出版☆萧红研究(二):生平研究文章--目录流浪人的消息——给三郎悄吟黑人《大同报》 1933 《创作通讯》 1980,4交友录第一页 [日]鹿地亘《报知新闻》(日)1937,7.15——18关于萧红 [日]高杉一郎《文艺》(日)1937,5卷11期萧军与萧红山丁《新青年》1937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0,3萧红——怒走东京田军预备追踪前往田军将赴日会萧红田军萧红的滑稽故事杜君某《作家腻事》杜居某著上海千秋出版社1937年出版香港中山图书公司1971年重印关于萧红 [日]长野贤《中国文学月报》 1940,1萧红病逝《解放日报》 1942,4.8延安文化界开会追悼女作家萧红《解放日报》1942,5.3 《新华日报》1942,6.4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风雨中忆萧红丁玲《谷雨》1942,5 《中苏文化季刊》 1943,1 《北方文学》 1980,2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忆女作家萧红二三事张琳《新华日报》 1942,5.6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忆萧红陈纪滢《大公报》 1942,6.22忆萧红绿川英子《新华日报》 1942,11.19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萧红的死文若《野草》 1942,4卷5,6期合刊悼萧红无垢《文化杂志》 1942,3卷2期遥寄——纪念知友萧红白朗《文艺日报》1942零落萧军《文艺日报》1942忆乃莹高原《文艺日报》1942寄念萧红刘白羽《文艺日报》1942忆萧红罗荪《最后的旗帜》重庆当今出版社1943年出版《战地》1980,4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萧红死后——致某作家一狷《千秋》 1944年6月创刊号忆萧红景宋(许广平)《大公报》 1945,11.28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萧红小论——纪念萧红逝世四周年骆宾基《新华日报》 1946,1.22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在西安聂绀弩《新华日报》 1946,1.22《沉吟》上海文化供应社1948年出版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追忆萧红许广平《文艺复兴》 1946,1卷6期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记萧红女士柳亚子《怀旧集》耕耘出版社1946年出版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访萧红墓夏衍《华商报》 1946,10.22雪夜忆萧红高兰《东北民报》 1946,12.6密林里的同伴孟钊《东北民报》 1946,12.6看见萧军忆萧红冷岩《文化报》 1947,11.29忆萧红梅林《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1948年出版《梅林小说散文集》文化生活出版社会性1954年出版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怀萧红——纪念她的六年祭袁大顿《星岛日报》 1948,1.22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丁玲与萧红北雁《青年知识》 1948年6月1日第34期萧红的读书故事吴费《华商报》 1948,6.19在东北女作家萧红墓前的演说郭沫若《生活报》 1948,11.21萧红莫洛《陨落的星辰》莫洛著上海人间书屋1949年出版悼萧红和满红靳以《靳以散文小说集》平明出版社1953年出版《怀念萧红》(节选萧红部分,另拟篇名“悼萧红”)清明时节忆萧红冯瑜宁《文艺杂谈》香港自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萧红孙陵《文坛交游录》高雄大业书店1955年出版关于萧红女士的事情——3月1日在中英学会文化组演讲叶灵凤《文汇报》(香港)1957,3,9忆萧红林莽《热风》 1957,4,1开花时节忆萧红阿甲《乡土》 1957,7萧红与端木智侣《文汇报》(香港)1957,8,2萧红墓发掘始末记叶灵风《文汇报》(香港) 1957,8.3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送萧红骨灰内返陈凡《文汇报》(香港)1957,8,3萧红的墓志夏果《文汇报》(香港)1957,8,3迎萧红骨灰回穗庐获《大公报》(香港)1957,8,4香港文艺界挽萧红《大公报》(香港)1957,8,4冯时熙挽萧红《大公报》1957,8,4广州作家深圳迎接萧红骨灰《大公报》 1957,8.4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文艺界祭萧红文《大公报》1957,8,4安息在祖国土地上萧红迁葬银河公墓广州昨举行迁葬悼念会《大公报》1957,8.16萧红骨灰迁葬广州市银河公墓《广州日报》 1957,8.16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萧红骨灰迁葬银河公墓周钢鸣致悼词追忆萧红一生奋斗经过《文汇报》(香港)1957,8.17萧红骨灰迁葬记辛文芷《乡土》1957,9.1萧红季林《中国作家剪影》香港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萧红的错误婚姻孙陵《浮世小品》台北正中书局1961年出版萧军与萧红 [日]鹿地亘《中国现代文学选集月报》(日) 1962年9月5日第8号萧红与绘画欣知《新民晚报》1962,11.30Δ关外来的萧红郭英《明报晚报》 1970,5.22饱受男性欺侮的萧红赵聪《三十年代文坛点将录》香港俊人书局1970年出版关于萧红 [日]立间祥介《中国的革命与文学》第五册日本平凡社1972年出版萧红和鲁迅舒平《明报》1973,6.27田军萧红往事某先生《真报》 1973,6.27也谈萧红和鲁迅克亮《明报》 1973,7.2.3萧红谈鲁迅舒平《大公报》(香港)1975,3.10忆萧红丙公《新晚报》(香港) 1975,3.10谈萧红与鲁迅 [美] 葛浩文《抖擞》1975,9萧红的悲剧龙云灿《三十年代左翼文坛现形录》台北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75年出版女作家萧红李立明《中华月报》1975,11忆萧红周鲸文《时代批评》 1975,12期来自呼兰河畔的萧红余惠《海洋文艺》1976,2两个女作家 [日]秋山洋子《世界女性史》 1976年7月第17期鲁迅和萧红——学习鲁迅札记查国华蒋心焕《山东师院学报》1977,5萧红李立明《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李立明著波文书局1977年出版浅水湾畔埋芳骨——女作家萧红的一生薇薇《象牙塔外》1977年12月第21期记萧红张放《中共文艺圈外》张放著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出版鲁迅与萧红姜德明《新文学史料》1978,4 《怀念萧红》Δ肖红在哈尔滨陈隄《哈尔滨日报》1978,10.15☆走向生活第一课——记萧红之一陈隄《北方文学》 1978,10萧红《中国现代作家小传》山东师范学院1978年11月出版漫谈萧红与美术刘树声《哈尔滨文艺》 1978,12读萧红遗简题书后锡金《文艺百家》 1979,1“肖红评传”选载——从青岛到上海陈隄《文艺百家》1979,1从呼兰到哈尔滨——肖红家世、早期生活和创作铁峰《文艺百家》1979,1鲁迅和萧红余时《海洋文艺》 1979,2 《新文学史料》1979,4关于萧红骨灰迁葬吕伦《大公报》(香港)1979,2.16鲁迅与萧红丁言昭《读点鲁迅丛刊》1979,3;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1☆萧红年表丁言昭《读点鲁迅丛刊》1979,3;《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1☆关于萧红刘以鬯《开卷》 1979,3萧红传略铁峰《文学评论丛刊》1979,4鲁迅题字的一张照片:关于女作家萧红的一点史料萧耘《哈尔滨文艺》1979,4Δ我们第一次应邀参加鲁迅先生的宴会萧军《人民文学》1979,5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重读《呼兰河传》回忆姐姐萧红张秀琢《海燕》1979,5 收录在《怀念萧红》和?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端木蕻良畅谈生平与创作彦华木《开卷》 1979年8月2卷1期哈尔滨之歌(之二)萧军《哈尔滨文艺》1979,8鲁迅先生书简注释及其它——我们从青岛到了上海萧军《北方文学》 1979,10萧红的一生司马长风《明报》(香港)1979,11.19.20.211940年萧红在香港卢玮銮《明报月刊》 1979,11二“萧”散记——又论萧军,再谈萧红 [美]葛浩文撰郑继宗译《明报月刊》1979,11犷健和柔弱——又论萧军,再谈萧红 [美]葛浩文《明报月报》1979,12萧红与绘画张若华《黑龙江日报》1979,12.2Δ肖红传肖风《散文》 1980,1.47;1980,2.46Δ生死场、艰辛路——肖红简传骆宾基《十月》1980,1 《华侨日报》(美)1980,6.12萧军与萧红山丁《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1Δ萧红在香港施宁《文汇报》(香港)1980,1.15 《华侨日报》(美)1980,1.18鲁迅先生书简注释及其它萧军《名作欣赏》1980,1萧红与美国作家赵凤翔《文汇报》(香港)1980,1 《新文学史料》 1980,1 收录在《怀念萧红》和《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与美国作家>补遗》葛浩文《华侨日报》(美) 1980,2.11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肖红印象记吴似鸿《西湖》1980,2Δ肖红评传(选载)——从呼兰到哈尔滨陈隄《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2Δ访老人,忆萧红——听梅林同志谈萧红丁言昭《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肖红的朋友和同学——访陈涓和杨范同志丁言昭《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女作家萧红少年时代二三事傅秀兰口述何宏整理《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与舒群赵凤翔《新文学史料》1980,2Δ关于舒群邀萧红去青岛《创作通讯》 1980,4回忆肖红——访肖红呼兰故乡梁山丁《妇女》1980,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在上海住过的地方胡元亮《文汇报》(香港)1980,5.17.19.21.22绿川英子与萧红丁言昭曹予庭《战地》 1980,3 《羊城晚报》1980,7.28三个奴隶得解放伊之美《北方文学》1980,6抗战时期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他们的爱情生活的悲剧文船山《联合报》1980,6.15.16《夜哨》上的亮星——萧红梁山丁《长春》1980,6“牵牛房”忆旧袁时洁《哈尔滨日报》1980,8.3拉都路上几春宵萧军《艺术世界》1980,4关于萧红骨灰安葬的日期姜德明《新文学史料》1980,3萧红史料订正潘志旻《读书》1980,11忆萧红慕辛《羊城晚报》1980,11.26萧红在哈尔滨二三事孟希讲述何宏整理《开卷》(香港) 1980,12值得纪念的小屋——介绍萧红萧军在哈尔滨市商市街故居何宏《开卷》(香港) 1980,12离合悲欢忆肖红(附:肖红于1938年2月24日由山西运城写给高原同志的信)高原《哈尔滨文艺》1980,12 《新华文摘》1981,2Δ回忆我和肖红的一次谈话——序《肖红选集》聂绀弩《新文学史料》1981,1Δ萧红与《夜哨》沙金成《吉林日报》1981,2.2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老爷头——又论萧军,再谈萧红 [美]葛浩文撰郑继宗译《明报月刊》 1981,3肖红年谱沈昆朋《南开学报》1981,3肖红年谱(续)沈昆朋《南开学报》1981,4萧红母校考艾国忱《学习与探索》1981,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病逝的消息传到延安萧耘《黑龙江日报》 1981,6.13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在上海拉都路我们曾经住过的故址和三张画片萧军《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 1981,6萧红小传《创作通讯》 1981,4重见萧军忆萧红厉戎《创作通讯》 1981,4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关于萧红的母校艾国忱《创作通讯》 1981,4我所认识的萧红孙陵《台湾日报》 1981,5.6鲁迅与萧红韩文敏《创作通讯》 1981,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萧红于胜等《芒种》 1981,6哈尔滨——萧红的“根” 王观泉《哈尔滨日报》1981,6.16回忆萧红沈玉贤《哈尔滨日报》1981,6.16萧红在哈生活过的地方何宏《哈尔滨日报》1981,6.16鲁迅先生头像和萧红小说插图端木蕻良《浙江画报》 1981,6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端木蕻良《新文学史料》1981,3萧红母校“东特第一女中”的沿革艾国忱《北方论丛》 1981,5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我的回忆” 骆宾基《北方文学》1981,6Δ萧红在北京的时候李洁吾《哈尔滨文艺》1981,6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肖红的另一个笔名——玲玲铁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1,6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的最后四十四天戢克非等《春风》1981,8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鲁迅与萧军、萧红王德芬《芒种》 1981,9肖红中学时代拾零丁言昭《西湖》1981,1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萧红生平著作纪年钟汝霖《北方论丛》1982,1☆坚实而可贵的一步——《萧红评传》之一章铁峰《克山师专学校》1982,1萧红年表曲守成《黑龙江文物丛刊》1981年创刊号Δ海滨沧桑觅旧踪——萧军、萧红在青岛戴永夏《柳泉》1982,3Δ萧红资料五则何宏《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3Δ萧红在上海事迹考丁言昭《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4Δ记萧红的谈话 [苏]B?H?罗果夫《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4悼萧红胡风《艺潭》1982,4关于萧红的母校艾国忱《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4二萧与裴馨园黄淑英讲述肖耘整理《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4梦回呼半河——《萧红传》选载(台湾)谢霜天《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4《萧红评传》(选载)——萧红离家出走铁峰《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5Δ浅谈萧红几个问题林军等《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知友忆萧红——初访徐微同志李丹等《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张抗《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萧红遇难得救孟希讲述何宏整理《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昙花一现的友情——思忆萧红金秉英《青海湖》1982,6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一封有关萧红史料的短简丁言昭《社会科学》 1982,10萧红在哈尔滨铁峰《哈尔滨文史资料第一辑》 1982,12☆萧红,绝笔? [美]葛浩文《七十年代》 1983,1萧红家世匡补萧原《丹东师专学报》1983,1桃花潭水深千尺——重读骆宾基同志《萧红小传》有感丁言昭《延边大学学报》1983,2☆萧红与华岗——谈萧红致华岗的六封信华滇诃《文史哲》1983,4☆萧红的画师高仰山刘树声《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3,6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离开哈尔滨到达青岛的确实日期沙金成《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3,6Δ对待资料,必须认真——与何宏同志商榷魏书名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3,6Δ忆黄桶镇和萧红苑茵《新民晚报》1983,8.19萧红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王化钰《黑龙江文史资料》1983,8回忆我的姐姐——萧红张秀珂《黑龙江文史资料》1983,8萧红家世及其青少年时期史料补遗张抗《黑龙江文史资料》1983,8有关萧红在东京的事迹调查 [日]平石淑子著姚媛媛等译《北方文学》1984,1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我的同学萧红刘俊民讲述何宏整理《大庆师专学报》1984,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在香港的日子景华《文汇报》(香港)1984,4.2生女养女之争已矣作家萧红身世有定论《文汇报》1984,9.3关于萧红生平的两个小问题蔡学东《邵阳师专学报》1985,1呼兰县肖红研究会调查证实,肖红身世真相大白,肖红是张选三亲生女儿,生女和养女的争议消除白执君《文学报》1984,8Δ一九六二年访问萧红图画教师高昆记实钟汝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4,9 《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Δ茅盾与萧红钟桂松《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4,9Δ东京时期的萧红及其作品 [日]村田裕子著徐霖恩译《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4,9Δ生女养女之争已矣作家萧红身世有定论《文汇报》1984,9.3关于萧红生平的两个小问题蔡学东《邵阳师专学报》1985,1肖红身世考姜世忠《哈尔滨史志丛刊》 1985,1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爱”的悲剧——忆萧红梅志《女作家》1985,2萧红身世谈葛桐《新晚报》1985,6.28萧红:青春与爱的象征肖斌如《东北现代文学研究》1986,1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笔名释略齐广文《东北现代文学研究》1986,1萧红绘画张莹《名人传记》 1986,2Δ天涯孤女有人怜——柳亚子与萧红的忘年交葛城《北方论丛》1986,3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与蓝天碧水永处”——萧红在香港逝世前后周细刚《艺谭》1986,3Δ肖红、端木蕻良与史沫特莱的友谊曹革成《大庆师专学报》1986,3漫论萧红李重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6,4 收录在《呼兰学人说萧红》中☆乱离杂记——忆萧军与萧红锡金《新苑》1986,4一个不幸的灵魂——现代著名作家肖红的婚变金泉《鹿鸣》1986,5萧军和萧红的悲欢离合(上)范志亭《名人传记》1986,5Δ萧军和萧红的悲欢离合(下)范志亭《名人传记》1986,6Δ柳亚子与萧红的忘年交《文汇报》1986,6.21萧红不姓肖王培乐《新晚报》 1987,1.6萧红可以姓“肖” 杨吉庆《新晚报》 1987,1.13关于“萧”和“肖” 丁启元《新晚报》 1987,2.24萧红三个笔名的含义刘兴君《新晚报》 1987,4.14萧军谈与萧红的一段恋情《广州日报》 1987,5.17萧红与柳亚子沙风《新晚报》 1987,5.22肖军眼中的肖红——肖军在香港一席谈林湄《文学报》1987,7.2萧红被开除族籍前后王连喜《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萧红为报纸副刊起名刘兴君《新晚报》 1988,3.5“伊人独憔悴”——丁玲和萧红丁言昭《艺术家》1988,1关于萧红白执君《新晚报》 1988,5.30萧红纪念卡:沙梅和秀峰巧遇萧红、姜椿芳和萧红丁言昭《艺术家》 1988,6萧红“抗议”鲁迅光弟兄《新晚报》1988,7.25“小小红军”萧红和萧军” 丁言昭《今晚报》 1988,8.28略谈“二萧”之婚变及其原因姚祖发《汇风》 1988,9温馨更爱女郎花——柳亚子与萧红病榻订交的故事黄清华《西湖》1988,10—11聂绀弩和萧红丁言昭《艺术家》1989,1塞克与萧红丁言昭《今晚报》 1989,1.23萧红在东特女一中陈隄《南岗文史》1989,1☆“请允许我叫您一声乡亲吧!”——高兰与萧红丁言昭《散文世界》 1989,2萧红墓迁穗记《人民政协报》《新晚报》 1989,5.24萧红死因辩梁德义《新晚报》 1989,8.18舒群和萧红丁言昭《今晚报》 1989,8.27萧红和田间丁言昭《中国文化报》 1989,10.29萧红故居陈列馆中的《东昌张氏宗谱书》王连喜《哈尔滨日报》1990,10.21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又是清明——祭萧红端木蕻良《传记文学》 1991,4萧红与《七月》的文学因缘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1,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二辑中☆萧红年表李重华、王化钰《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Δ萧红名字笔名署名绰号的考证孙延林《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萧红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王化钰《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Δ一曲别具情味的恋歌——评萧红从日本寄给萧军的信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柳亚子悼萧红王光弟《新晚报》 1992,2萧红身世之争白执君《哈尔滨日报》 1992,9.19萧红的另一个笔名玲玲铁峰《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鲁迅与萧红韩文敏《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与曹靖华——萧红研究拾遗沈卫威《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与端木蕻良方蒙《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的《一粒土泥》里栋《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的最后岁月王中仪《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纪念碑和萧红墓落成孙延林《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埋葬在心底的她——端木蕻良心里的萧红赵淑敏《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郭沫若与萧红墓李兆永《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和她逝世后的一些情况沙洵泽孙凯《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之死沈卫威《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在东京 [日]中村龙夫《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的一幅画像冯羽《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日报》1993,10.11Δ1940年萧红在香港卢玮銮《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年谱新编钟汝霖《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Δ访问萧红同窗闺友沈玉贤钟汝霖《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Δ萧红之死钟汝霖《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Δ萧红小学今犹在:《萧红生平考订二题》之“二题”考订李重华《大庆社会科学》1995,2浅论萧红的爱情婚姻悲剧卢安奎《龙江社会科学》1996,4香港:萧红人生之旅的最后驿站滕晓梅《名人传记》1997,3Δ萧红在香港的最后几天钟耀群《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4Δ1932萧红发出SOS 王观泉《黑龙江日报》1998,10,16Δ。
风雨中忆萧红——丁玲-赏析
【作品原文】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
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要是有更汹涌的河水也好,可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水声也是那么不断地哗啦哗啦在耳旁响,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
这会使人有遐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在风雨中更迅速迸出的苞芽。
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
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决不是艰难险阻,决不是洪水猛兽,也决不是荒凉寂寞。
而难于忍耐的却是阴沉和絮聒;人的伟大也不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只是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
时代已经非复少年时代了,谁还有悠闲的心情在闷人的风雨中煮酒烹茶与琴诗为侣呢?或者是温习着一些细腻的情致,重读着那些曾经被迷醉过被感动过的小说,或者低徊冥思那些天涯的故人?流着一点温柔的泪,那些天真、那些纯洁、那些无疵的赤子之心,那些轻微的感伤,那些精神上的享受都飞逝了,早已飞逝得找不到影子了。
这个飞逝得很好,但现在是什么呢?是听着不断的水的絮聒,看着脏布也似的云块,痛感着阴霾,连寂寞的宁静也没有,然而却需要阿底拉斯的力背负着宇宙的时代所给予的创伤,毫不动摇的存在着,存在便是一种大声疾呼,便是一种骄傲,便是给絮聒以回答。
然而我决不会麻木的,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它装得太多,需要呕吐。
于是我写着,在白天,在夜晚,有关节炎的手臂因为放在桌子上太久而疼痛,患砂眼的眼睛因为在微小的灯光下而模糊。
但幸好并没有激动,也没有感慨,我不缺乏冷静,而且很富有宽恕,我很愉快,因为我感到我身体内有东西在冲撞;它支持了我的疲倦,它使我会看到将来,它使我跨过现在,它会使我更冷静,它包括了真理和智慧,它是我生命中的力量,比少年时代的那种无愁的青春更可爱啊!但我仍会想起天涯的故人的,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
观象一路上的名人故居——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观象一路1号)
观象⼀路上的名⼈故居——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观象⼀路1号)观象⼀路上的名⼈故居——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观象⼀路1号)⼩楼犹似故时家,四⼗年前⼀梦赊。
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傍户路三叉。
深宵灯⽕迷星⽃,远浦归帆赍浪花。
往事悠悠馀⼏许,双双鸥影舞残霞。
⽣离死别两浮尘,⽟洁冰壶⼀⼨⼼。
缘聚缘分原⾃幻,花开花谢罔怆神。
珠残镜破应难⼘,⾬⾛云⾏取次分。
尽有伯⽛琴韵在,⾼⼭流⽔那堪闻。
萧军写于1979年7⽉观象⼭是青岛市区著名的⼭顶公园之⼀,此⼭海拔仅有78.9⽶,因⼭顶建有观象台⽽得名。
1918年,依⼭势修建了⼀条通往⼭顶观象台的蜿蜒⼭路,这条路在1931年分成互相交叉的两条,也就是观象⼀路和观象⼆路。
萧红萧军与舒群的旧居,就坐落在观象⼭东南麓绕⼭⽽建的观象⼀路1号院内。
房⼦当初是倪鲁平帮他们找的,两对年轻夫妇在⼀楼⽐邻⽽居。
萧军所⾔的依⼭⽽建、可以观海、门⼝道路分了三叉的⽯头⼩楼,如今仍风姿绰约,只是周围建筑树⽊林⽴,从这⾥,已⽆从看海。
⽽萧军说的门⼝分了三叉的路,现在已是汇集了包括观象⼀路、伏龙路、苏州路、龙⼭路、莱芜⼀路,合并于江苏路中段的六条道路,是青岛⽼城区少有的六岔路⼝。
⽽发⽣在这个六岔路⼝的这座建于民国年间的⽼楼⾥的故事,从上个世纪⼆⼗年代到三⼗年代,虽然时间上各⾃短暂,其中⼈物却充满了诸多戏剧性的交集,他们的⼈⽣犹如置⾝于纷杂热闹的岔路⼝,纵然曾经相遇,⽚刻停留,却终取道不同的⽅向,分离于迥异的历史时空当中。
青岛“⽂化候鸟”的栖息地上世纪⼆三⼗年代,青岛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为这些躲避战乱的进步流wang作家提供了报刊编辑等必要的⽂化职业,成为⽀撑他们创作的经济来源。
这是青岛城市⽂化之根萌芽发育的时期,⽽三⼗年代那些来青或避难或避暑的⽂⼈名⼠,则被其称作 “⽂化候鸟”。
在⼤群的候鸟中,以萧红、萧军、舒群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青岛的成长是不争的事实。
上个世纪三⼗年代,青岛的中⽂报纸中,发⾏量最⼤的是《青岛时报》,副刊办得最好的是《青岛民报》;由中共青岛地下党组织接办的《青岛晨报》,则是当时发⾏量较少的⼀家⽇报,萧军来青后担任该报副刊编辑,萧红则为《晨报》“新⼥性”周刊编辑。
萧红赏析[精华]
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
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
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
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有关萧红故居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有关萧红故居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萧红故居观后感1没去过萧红故居的时候,妈妈就常和我说起:萧红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女作家,而且还是一个非常爱国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只活了31岁,却写了很多书,最有名的就是《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这次去姥姥家--呼兰县,终于有机会参观萧红故居了,我别提多高兴了!一路上,我没心情看路旁的风景,心里一直在想:萧红故居会是什么样的呢?好不容易盼到站了,我第一个冲下车,拉着妈妈买了门票就直往里奔。
呀!萧红故居好大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花坛中间的一座石雕:萧红奶奶梳着一条长辫子,右手托着腮坐在那里,好像还在思考问题呢!左边是萧红祖父母住的土炕,通过客厅、暗室仓房,是萧红的房间,有梳妆台,还有很多书,都是萧红奶奶写的书,还有和鲁迅先生的书信。
后边是菜园子、果园,还有磨房。
这些都是萧红奶奶小时候常玩的地方,还有呼兰河。
萧红奶奶写的作品可多了,一共有两个展台呢!鲁迅和茅盾先生曾评价萧红奶奶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还听讲解员阿姨说,萧红奶奶写作的环境非常艰苦,经常生病,因为庸医误诊,萧红奶奶死时才年仅31岁。
我非常敬佩萧红奶奶,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我一定要像萧红奶奶一样,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做一名对祖国有用的人才!萧红故居观后感2萧红——我最敬佩的女作家。
阳光和煦的那天,我去了位于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
刚走入红木大门,萧红的塑像映入眼帘,顿时闻到书香一阵阵,随着书香的味道走进了东阁门,看到她当时用的笔稿与画卷,展现出昏暗的油灯下,一杯浓茶陪她度过的整个夜晚,手不停地忙绿着,“我讲含着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人,怀着寂寞的心情……”我仿佛看到她正抚案想着,她那坚苦岁月里度过的那段幸福时光,写作留下真迹,得以明证。
我又随着“心书一页页”来到西阁门,看到萧红小时候与母亲的合照,父亲的合照,以及她乡村生活时所用的物品,“百宝盒”勾起她母亲先世,父亲逼婚的愁楚,心底的痛苦回忆。
也许,女作家有此经历才有此才思……我内心又不停地问,是不是女作家有此才思,更需厚重经历……后院呈现一片万紫千红,草长莺飞的景象。
萧红被萧军抛弃是因为没有“妻性”?
萧红被萧军抛弃是因为没有“妻性”?萧红被萧军抛弃是因为没有“妻性”?萧军在八十年代对萧红信件注释时,专门就二萧分手写了很长文章。
在结尾处他仍然忿忿不平地写道:鲁迅先生曾说过,女人只有母性、女性,而没有“妻性”。
所谓“妻性”完全是后天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大意如此)萧红就是个没有“妻性”的人,我也从来没向她要求过这一“妻性”。
“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
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在临汾车站,萧军对聂绀驽剖白自己的心迹。
萧军不断地强调萧红身上缺乏“妻性”,好像这个成为他们分手最重要的原因。
而一个好妻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柔顺,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而与萧军相伴六年的萧红,在许多细节上都可以感受到牺牲,温柔,体贴,可以说她是个合格而称职的妻子。
对待萧军,她像个小母亲一样充满了关爱与体贴,有时又像个小女儿一样任性而爱娇。
就连许广平也说:“如果有一个安定的,相当合式的家庭,使萧红先生主持家政,我相信她会弄得很体贴的。
”这是对萧红妻性的高度肯定。
在哈尔滨,萧红产下汪恩甲的女儿,忍着六天不去看婴儿一眼,不喂她吃一口奶,她无非是割舍了母爱,让自己更轻盈地作个小妻子。
在与萧军相爱期间,她一直像个小女孩一样梳着两条辫子,扎着两个蝴蝶结,从深层心理来说,她有着扮嫩的倾向,她用孩子气的打扮在掩饰自己的自卑——她早已不是女孩,她与人同居,还生过孩子。
她在情感方面对萧军的曲意迎合,让人思之落泪。
在上海,为了省钱,萧红用一袋面就过了一个月,天天烙油饼,煮大菜汤(后来在武汉萧红继续给小金巷的文人做,被他们称“萧红汤”)。
第一次见鲁迅先生,萧红一个晚上不眠不休,像晴雯一样,为着所爱的人拼了力气,为萧军赶制了一件时尚而好看的礼服。
还是她,在上海冰洞一样的屋子里,一边咳嗽,一边为萧军抄写《八月的乡村》。
抄一会儿,把手放在嘴边哈一会子热气。
后来,她远走日本,还在信里不厌其烦地写信关心着萧军的生活,关于枕头的事情她至少在三封信里提起过。
风雨中忆萧红
风雨中忆萧红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21年第03期一塊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
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
就在这样的风雨中,我想起了天涯的故人,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
前天我想起了雪峰,昨天我又苦苦地想起秋白,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
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
初次见她,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
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吧。
我们相处了一个春天,彼此都很亲切,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
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
当然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不是没有差异。
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或揶揄。
我们痛饮过,我们也曾在风雨之夕互相倾诉。
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的少啊!我们似乎从没有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
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
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人是太少了啊!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
端木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告诉我,萧红因病由皇后医院迁出。
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
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决不会长寿的。
”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
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
…………只要我活着,朋友的噩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
萧红传记中的四个名称考释——文学与历史的“相遇”与“歧路”
2024年第1期(总第202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202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萧红传记中的四个名称考释文学与历史的 相遇 与 歧路高㊀龙㊀彬(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ꎬ哈尔滨150080)摘㊀要:传记的撰写需要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ꎬ这关系到传记的真实性㊁可信性与创新性ꎬ亦是相关传记得到认可的基本前提与标准ꎮ萧红传记中的哈尔滨落难地㊁第一个孩子出生地㊁在北京入学的学校等一些地点和名称需要澄清ꎮ地图㊁商号名簿㊁建筑图纸㊁电话号码簿等新材料的发现ꎬ为文学研究与传记撰写提供了重要条件ꎮ田野调查中的实地踏查能够实现文本与语境的结合ꎬ促成萧红文学地图的重构㊁萧红文学地理的重叙与萧红文学史的重写ꎮ历史研究的相关方法可以为文学研究打开一扇门ꎮ关键词:萧红ꎻ传记文学ꎻ地域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4)01-0079-06基金项目:哈尔滨音乐学院2022年度东北亚音乐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XT2022008)作者简介:高龙彬ꎬ1980年生ꎬ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ꎬ历史学博士ꎮ㊀㊀传记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学形式ꎬ而不是历史研究和哲学思考ꎮ不同学术背景的撰写者所写的传记ꎬ在行文特色㊁框架建构㊁可信程度等方面亦表现不同ꎮ在同类作家中ꎬ萧红的各种传记琳琅满目ꎬ大传全传ꎬ再版修订ꎮ但是ꎬ多数关于她的传记鲜有新意ꎬ尤其是文本分析与语境阐释难惬人意ꎬ运用一手资料并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萧红传记寥寥可数ꎮ在相关传记中ꎬ关于萧红在哈尔滨的落难地㊁第一个孩子出生地㊁在北京入学的学校名称等长期以来人云亦云ꎬ含糊不清ꎮ本文从学术史与文学史 交织 的角度出发ꎬ就上述问题提出见解ꎬ以完善萧红传记书写ꎮ㊀㊀一㊁旅馆:地图㊁商号名簿与 东兴栈相关的萧红传记中ꎬ关于萧红在哈尔滨落难的场所ꎬ有的使用 东兴顺旅馆 ꎬ有的使用 东兴旅馆 ꎮ例如ꎬ1931年10月ꎬ 到哈后ꎬ先在一个同学家暂避几天ꎬ生活无着ꎬ去找未婚夫汪恩甲ꎮ虽因逃婚并出走北平汪家已解除婚约ꎬ但汪本人对其尚有好感ꎬ所以带她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馆 [1]278-279ꎮ«萧红大传»记叙ꎬ 1932年7月13日ꎬ快近黄昏的时候ꎬ他到了道外正阳街东兴顺旅馆 [2]175ꎮ2023年6月1日ꎬ在黑龙江省京剧院中山剧场(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2号)演出的龙江剧«萧红»中的舞台背景亦是 东兴顺旅馆 ꎮ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ꎮ笔者查阅1933年«最新哈尔滨市街地图 傅家甸之部»ꎬ十六道街并没有 东兴顺旅馆 或 东兴旅馆 ꎮ正阳大街(今靖宇街)与十六道街交叉口西北侧ꎬ自南向北分别是东兴长铁工厂㊁德顺饭馆㊁海峰永成衣铺㊁达兴号杂货㊁永茂酒店㊁天增祥煤厂[3]ꎮ1934年ꎬ«哈尔滨特别市道外商号名簿»中有对 德顺园 的介绍ꎬ 十等二级ꎬ王金祥ꎬ北十六道街门派一百七十三号ꎬ八人ꎬ饭店业 ꎻ亦有 东兴栈 ꎬ 十等三级ꎬ温守田ꎬ滨江驿门牌六号ꎬ三人ꎬ旅店业 [4]109ꎬ177ꎮ该商号名簿中没有 东兴厂 ꎬ但提及 东兴昌ꎬ十等三级ꎬ盛雨亭ꎬ永安街门牌号三十一号ꎬ三人ꎬ锡铁业 [4]137ꎮ关于 东兴旅馆 需要说明两个问题ꎬ一是萧红落难的场所应该称为 东兴栈 ꎻ二是 东兴栈97的位置并不是目前学者认为的今靖宇街与南十六道街交叉口东南侧的玛克威商厦(该处还建有萧红纪念陈列室)ꎬ而是现哈尔滨市第四医院门诊部与外科楼ꎮ据«哈尔滨指南»记载ꎬ 滨江县知事公署在道外新市街路北 [5]7ꎮ据«滨江尘嚣录»介绍ꎬ滨江新市街 是区紧连于傅家甸ꎬ民国五年ꎬ方始开辟ꎮ东西约二里ꎬ南北约四里ꎬ新世界㊁大舞台ꎬ及秦楼楚馆均在焉ꎬ为哈埠最大之销金窟 ꎻ滨江县政府位于 道外十五十六道街之间 [6]890ꎬ1067ꎮ«哈尔滨指南»与«滨江尘嚣录»中的相关资料可以表明ꎬ东兴栈位置在今北十六道街路西ꎬ而不是路东ꎮ 东兴栈 与 东兴旅馆 的区别是中日文名称表达的差异ꎮ这涉及传记与年谱的可信度问题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谢泳指出ꎬ传记不如年谱ꎬ年谱不如日记ꎬ日记又不如第一手的档案ꎮ他亦曾经写过«回忆录是靠不住的»ꎮ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总结了回忆录的缺陷和局限性:一是 事后追忆以前的事情ꎬ特别是年代久远之后ꎬ不可避免地会有错误 ꎻ二是 回忆录总是经过筛选的㊁残缺不全的 ꎻ三是 回忆录不单是对过去的追忆ꎬ也掺杂了现在(即写回忆录时)的看法㊁思想和感情ꎬ既有过去的成分ꎬ也有现在的成分ꎬ不可认为作者回忆的纯粹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ꎻ第四ꎬ 回忆录有相当强的主观性 ꎻ第五ꎬ 一些回忆录有扬己贬人的缺点 [7]146-152ꎮ㊀㊀二㊁医院:建筑图纸㊁电话号码簿与 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第一医院㊀㊀萧红被救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ꎬ是在哪个医院ꎬ有两种说法ꎮ一种认为是在哈尔滨市立医院ꎬ即现在的哈尔滨市第一医院ꎮ此说可能来自骆宾基的«萧红小传»ꎬ萧红 一九三二年秋进入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的产科 [8]自序第7页ꎮ第二种说法认为在哈尔滨市公立第一医院(现哈尔滨市儿童医院)ꎮ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的«萧红全集»第4卷附录一«萧红年谱»中写道ꎬ1932年(二十二岁)8月底ꎬ 在哈尔滨市公立第一医院(现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产下一名女婴ꎬ旋即送人 [9]470ꎮ所谓 哈尔滨市公立第一医院 的称谓是没有根据的ꎮ王亚平主编的«萧红画传»对此的介绍是ꎬ 临产的萧红被送进位于江边的市立医院(今儿童医院院址) [10]52ꎮ郭玉斌编著的«萧红»对此的介绍为ꎬ 今天的哈尔滨红十字儿童医院(原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 [11]47ꎮ这些描述涉及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与哈尔滨市儿童医院的关系ꎬ从区位上来讲ꎬ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是原来的哈尔滨市第一医院ꎮ据«黑龙江省志»记载ꎬ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ꎬ其沿革是1913年由哈尔滨市董事会改组东清铁路妓女疗养院而建成的哈尔滨特别市立医院 [12]218ꎻ«哈尔滨市志»记载ꎬ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创建于1913年ꎬ是哈尔滨最早建立的医院 ꎬ位于 南岗区邮政街与一曼街间 [13]33ꎮ具体而言ꎬ1913年1月(应为9月9日[14]112)ꎬ 由哈尔滨市董事会接管改组ꎬ改称哈尔滨市董事会第一医院 [13]33ꎬ 门牌14号ꎬ即现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地址 [15]33ꎮ另有记载ꎬ 哈尔滨董事会接收中东铁路俄国妓女疗养院ꎬ成立市立第一医院ꎬ设置65张病床 [16]92ꎮ1927年被 东省特别区市政局接收 ꎻ1932年 哈尔滨沦陷后ꎬ由日本人接管 ꎻ1946年市立医院被 人民政府接收 ꎻ1949年8月ꎬ 与东北军区卫戍医院互换院址ꎬ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迁至道里区地段街169号 [13]153-154ꎮ据«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志(1913 2000)»介绍ꎬ1926年4月1日ꎬ 哈市临时委员会成立ꎬ将哈尔滨市董事会第一医院改名为哈尔滨市公立医院ꎮ同年11月1日ꎬ哈尔滨市政管理局成立ꎬ将哈尔滨市公立医院改名为哈尔滨特别市第一医院 [15]33ꎮ但是ꎬ这些资料都没有提及医院位置的改变ꎮ后来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院址有所变化ꎬ据«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志(1913 2000)»记载ꎬ1949年8月ꎬ 根据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长贺诚㊁副部长王斌的建议ꎬ市政府决定将我院院址与东北军区卫戍医院(原满赤医院)互相调换ꎬ将我院原址改变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ꎬ我院迁至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69号ꎬ并改为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15]1ꎮ这表明ꎬ从历史上来看ꎬ1949年8月以前ꎬ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址或主要院址不在道里区ꎮ东北军区卫戍医院(原满赤医院)ꎬ原来的具体名称应为 日本赤十字社哈尔滨病院 ꎬ194908年院址调换后名称应该为 哈尔滨市市立医院 ꎬ位于道里区地段街169号ꎮ据«哈尔滨市红十字儿童医院院志»介绍ꎬ哈尔滨市红十字儿童医院是 黑龙江省唯一的一所大型儿童综合性医院ꎮ医院名称几经更改ꎬ1955年12月建院时称哈尔滨市儿童医院ꎬ1956年4月与哈尔滨市红十字医院(苏联侨民协会办的东北红十字半月协会医院)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儿科合并改称哈尔滨市红十字儿童医院ꎻ1961年改称哈尔滨市儿童医院ꎮ1981年1月8日医院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又更名为哈尔滨市红十字儿童医院 [17]53ꎮ1994年3月经市卫生局批准ꎬ医院又恢复为哈尔滨市儿童医院ꎮ据«哈尔滨市志»记载ꎬ 在哈尔滨市结核病院旧址上建立的儿童医院ꎬ位于南岗区河渠街17号 ꎬ合并后ꎬ 迁至道里区地文街1号 [13]156ꎬ即 哈尔滨市红十字医院旧址 [17]3ꎮ这些资料显示ꎬ现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是在原哈尔滨市红十字医院的基础上建设而来的ꎮ同时ꎬ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儿科并入哈尔滨市儿童医院ꎮ关于 苏联侨民协会办的东北红十字半月协会医院 ꎬ据«哈尔滨俄侨史»介绍ꎬ 1946年9月ꎬ中长铁路医院院长苏侨别特洛夫斯基重新倡议ꎬ在哈尔滨市政府㊁苏联驻哈热斌总领事馆的支持下ꎬ成立了 东北红十字及半月协会 ꎮ该会成立后与国际红十字会㊁东北红十字会㊁苏联红十字会及半月协会均未建立联系ꎬ完全为一地域性的医学学术团体 ꎮ1950年ꎬ 哈尔滨市政府接收了 东北红十字及半月协会 ꎬ并将其改组为 中国红十字会哈尔滨分会 [18]188ꎮ据1922年俄文版«哈尔滨市道里区及近郊居民区规划图»显示ꎬ当时的红十字医院是在地文街的北侧ꎮ但是ꎬ1927年版的«东省特别区哈尔滨街市全图暨街道新旧名称对照表»与1932年版的«东省特别区哈尔滨街市全图»中该区域都没有标识ꎮ1929年左右ꎬ哈尔滨道里新城大街商务印书局出版的«哈尔滨街市全图»中ꎬ该区域部分标为 特别市第一医院 ꎮ哈尔滨历史上曾出现四次 特别市 的称谓:1926年11月第一次称 哈尔滨特别市 ꎬ此前ꎬ一直由沙俄建立的 哈尔滨自治公议会 控制哈尔滨市政ꎻ第二次是1933年6月ꎬ1932年2月5日ꎬ日军进入哈尔滨ꎬ哈尔滨沦陷ꎻ第三次在1945年8月ꎻ第四次在1946年11月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哈尔滨后ꎮ故萧红生产的医院名称应为 特别市第一医院 ꎮ笔者查阅1928年10月哈尔滨东省铁路印刷所印制的«东省铁路哈尔滨自动电话簿»时发现ꎬ哈尔滨特别市第一医院位于 秦家岗邮政街与铁岭街拐角 ꎬ电话四ʻ三二ꎮ哈尔滨特别市第一医院产科和传染科亦位于 秦家岗邮政街与铁岭街拐角 ꎬ电话分别为三ʻ三二㊁四七三二ꎮ而与«哈尔滨街市全图»中的位置相对照ꎬ该位置当时的具体名称也就是萧红生产时的名称为 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第(该电话簿ꎬ局与第两字颠倒)一医院 ꎬ地址为 道里东警察街 ꎬ电话二五三二ꎮ从名称规范性来讲ꎬ 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第一医院 的全称应为 东省特别区哈尔滨特别市市政管理局第一医院 ꎮ袁培力在«萧红年谱长编»中关于此事的记叙也值得商榷: 1.在道里警察街(今友谊街ꎬ应为友谊路ꎬ笔者注)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市立医院(原址在现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处)产下一名女婴ꎬ六天后送人ꎮ刘俊民说孩子送给了道里公园的看门人ꎮ2. 萧军把她送到道里地段街尽北头的日本赤十字会医院妇科(应为产科ꎬ笔者注)ꎬ生了孩子后又把她送到旅馆ꎮ 按:地段街尽北头的医院是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市立医院ꎮ本年(1932年ꎬ笔者注)7月ꎬ日本赤十字社在地段街(今地段街151号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址)设立哈尔滨赤十字医院ꎬ后来改称满洲赤十字医院ꎬ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市立医院与满洲赤十字医院合并ꎬ亦为 满赤医院 ꎬ民间也称其为日本赤十字会医院ꎮ考虑到哈尔滨赤十字医院7月才成立ꎬ当萧红生产时ꎬ东省特别市政管理局区(应为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ꎬ笔者注)市立医院应该还没有改名ꎮ [19]58-59又ꎬ在该书«萧红一生足迹»中却称 警察街东省特别区区立医院(今友谊路儿童医院址ꎬ产女) [19]480ꎮ㊀㊀三㊁学校:校史㊁ 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 与 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校 ㊀㊀2014年2月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贤治的«漂泊者萧红»的 修订版 ꎮ在«再版后记»18中ꎬ林贤治指出ꎬ 趁拙著在此间重版的机会ꎬ在史实上做了若干修订 [20]307ꎮ但是ꎬ笔者阅读该书相关图片时发现个别图片说明值得商榷ꎮ萧红在北京就读的学校 北平女师大 与 北平师大 需要明确具体名称ꎮ该书第27页图片介绍为 20岁ꎬ在北平女师大附中读书时的萧红 ꎻ第30页照片说明为 萧红就读的北平师大女附中ꎮ位于今北京西城区辟才胡同内 [20]27ꎬ30ꎮ月下«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萧红别传»亦称ꎬ 萧红进入北师大附属女一中高中 [21]16ꎮ萧红在北京就读的学校应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ꎮ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是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之一ꎮ北京师范大学校史记载ꎬ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ꎮ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ꎬ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ꎬ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ꎮ1931年7月ꎬ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ꎬ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ꎬ下设教育学院㊁文学院㊁理学院及研究院ꎮ1930年9月至1931年1月与1931年2月末至1931年3月ꎬ萧红先后两次到北京就读的学校ꎬ应是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ꎬ即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前身ꎮ该校是在二龙路上ꎬ原来称 二龙坑 ꎬ不是在辟才胡同ꎮ辟才胡同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分校所在地ꎬ两校区相距很近ꎮ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萧红全集»(第1卷)插图介绍有 青年读书时的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 的字样ꎬ林贤治可能参考了这个版本ꎮ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萧红全集»(第4卷)所附的«萧红年谱»中ꎬ1930年(二十岁)初秋ꎬ 假意同意与汪恩甲结婚ꎬ从家里骗出一笔钱ꎬ出走北平ꎬ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一年级 [9]469ꎮ据«民国北京大中学校沿革»一书介绍ꎬ 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即1902年12月17日)ꎬ京师大学堂附设师范馆在地安门内马神庙街(今沙滩后街55号高等教育出版社址)成立 [22]29ꎮ1904年ꎬ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ꎻ1908年ꎬ优级师范科独立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ꎻ1912年5月15日ꎬ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ꎮ学校 附属中小学各一所ꎬ原五城中学堂随即改为附属中学校ꎬ与附属小学校均位于高等师范学校东面的原琉璃窑东部ꎬ即今南新华街东18号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15号北京第一实验小学ꎮ [22]29-301923年7月1日ꎬ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改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ꎮ1927年8月ꎬ北京政府撤销北京师范大学ꎬ并入新组建的国立京师大学校ꎬ成为该校的师范部ꎮ1928年6月ꎬ 国民政府军占领北京后ꎬ北京改为北平ꎬ京师大学校解散ꎬ师范部恢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ꎮ是年11月ꎬ国立北平大学组建ꎬ师范大学又撤销并入为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 [22]31ꎮ1929年8月ꎬ第一师范学院脱离北平大学独立ꎬ恢复建立国立师范大学ꎮ1931年2月ꎬ北平大学所属女子师范学院(前身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并入北平师范大学ꎮ新的北平师范大学 设有附属中学南㊁北校ꎬ南校即设在南新华街的原师大附中ꎬ北校即设在西单辟才胡同的原女师大附中(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前身) [22]31ꎮ清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十(1908年4月10日)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建立 ꎻ1912年5月29日ꎬ学堂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ꎻ1917年添设附属女子中学校(今北京实验中学前身)ꎻ1919年4月23日ꎬ学校 升格改名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ꎻ1924年5月ꎬ学校 改组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ꎻ1927年8月ꎬ 学校撤销ꎬ并入京师大学校 [22]44ꎮ北京(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1年 始招女生ꎬ开办女子部 ꎻ1923年8月ꎬ学校改名为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 ꎻ1927年8月ꎬ又改名为 国立京师大学校师范部附属中学校 ꎻ1929年9月ꎬ再改名为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 [22]111ꎮ1917年3月ꎬ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在 宣武门内东铁匠胡同设立 ꎻ1918年ꎬ校址迁到 西单北辟才胡同南57号原教育用品制造所旧址 ꎻ1919年7月ꎬ学校改名为 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 ꎻ1929年11月ꎬ改为 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 ꎻ1931年春ꎬ 学校终为女师院附中 [22]113ꎮ1928年的国立北平大学设有附属中学和女28子中学ꎻ1929年后ꎬ 划出成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女子中学 ꎻ1931年4月20日ꎬ国立北平大学 另设附属高级中学成立 [22]114ꎮ为了让萧红就读学校这一问题更加清晰ꎬ笔者还查阅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 1982)»一书ꎮ据记载ꎬ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设立于一九ʻ八年(光绪三十四年) ꎬ并 借八角琉璃井医学馆做校舍 ꎮ1909年(宣统元年)ꎬ 始建筑校舍于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就是后来的北京女师大的校址ꎬ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师大文学院㊁北京师大第二院的校址) ꎮ1914年ꎬ 设蒙养院和校园于东铁匠胡同教育部京师学务局马号旧址 ꎮ1919年ꎬ 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ꎮ添设附属中学(即后来的北师大女附中)ꎬ它在一九一六年已开始筹建 [23]51ꎮ1928年ꎬ 奉系军阀退回关外ꎬ国民党势力到达直隶京津一带ꎮ国民党政府把教育上的大学区制推行到北方ꎮ北平九所国立高等学校合并为北平大学 [23]79-80ꎬ原 北京师大改为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ꎬ原女师大改为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ꎬ专收女生 [23]79-80ꎮ1929年6月ꎬ 国民党政府宣布大学区制停止试行 ꎬ 北平大学的第一师范学院恢复为北平师范大学 ꎮ1930年3月ꎬ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 院务会议决定ꎬ设立研究所 [23]83ꎮ1931年2月ꎬ教育部决定 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合组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23]79-80ꎮ7月ꎬ两校正式合并ꎮ 原第一院附属中学ꎬ改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ꎻ原第二院附属中学ꎬ改称附属中学北校ꎮ [23]79-84综上所述ꎬ笔者认为ꎬ萧红在1930年9月至1931年1月期间就读的学校是 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 ꎻ1931年2月末至1931年3月期间读书的学校是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校ꎬ即设在西单辟才胡同的原女师大附中(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前身)ꎮ㊀㊀四㊁公园: 道里公园 未称过 中央公园 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漂泊者萧红»(修订版)ꎬ第83页图片介绍中有 1933年ꎬ初入文坛的萧红与友人们在哈尔滨中央公园ꎮ左起萧红㊁萧军㊁金人㊁舒群㊁黄田㊁裴馨园㊁樵夫 [20]83的字样ꎮ«漂泊者萧红»初版本第71页则称为 兆麟公园 ꎮ«萧红大传»扉页照片说明则言ꎬ 1932年秋ꎬ生产后的萧红与萧军摄于中央公园 [2]扉页ꎮ文中说: 吃过晚饭之后ꎬ他们立即就到萧红久已向往的公园中ꎬ那是离裴家不远的中央公园(后改为道里公园ꎬ今兆麟公园) [2]194ꎻ 大水还在涨ꎬ入秋后ꎬ中央公园也被淹了 [2]196ꎻ 他的心思一透露ꎬ立即就有人帮助她联系了一家人ꎬ男人是中央公园的临时看门人 [2]199ꎻ 和这些老朋友在一起ꎬ她可以坦率地倾诉ꎬ告诉她们自己生过一个孩子ꎬ送给中央公园看门的老头了 [2]217ꎮ特别市公园即今天的兆麟公园ꎮ该公园始建于1906年ꎬ初建时被命名为 董事会公园 ꎬ后改为 特别市公园 ꎬ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 道里公园 ꎮ1946年3月9日ꎬ李兆麟将军被害后安葬于此ꎬ随后黑龙江省政府将该公园命名为 兆麟公园 ꎮ道里公园 为本埠第一之公共消夏场所 ꎬ该公园 东西约三百步ꎬ南北二百五十步ꎬ正门向西ꎬ园内树木深密ꎬ甬道隐现ꎬ花卉浅草ꎬ多植成各种形势ꎬ极尽人工之妙ꎬ布置静雅ꎬ空气新鲜 [6]975ꎮ相关文献没有把兆麟公园称为中央公园的记载ꎬ仅仅是网络上有此称谓ꎮ朱自清畅言: 一个广大的公园ꎬ在哈尔滨是绝少不了的 ꎻ现在叫作 特市公园 [24]367ꎮ 大小仿佛北平的中山公园ꎬ但布置自然两样ꎮ里面有许多花坛ꎬ用各色的花拼成种种对称的图案ꎻ最有意思的是一处入口的两个草狮子ꎬ是蹲伏着的ꎬ满身碧油油的嫩草ꎬ比常见的狮子大些ꎬ神气自然极了ꎮ园内有小山ꎬ有曲水ꎬ有亭有桥ꎻ桥是外国式ꎬ以玲珑胜ꎮ水中可以划船ꎬ也还有些弯可转ꎮ这样便耐人寻味ꎮ又有茶座ꎬ电影场ꎬ电气马(上海大世界等处有)等ꎮ这里电影部分场ꎬ从某时至某时老是演着ꎻ当时颇为为奇ꎬ后来才知是外国办法 这公园里也是晚上人多ꎻ据说俄国女人常爱成排地在园中走ꎬ排的长约等于路的阔ꎬ同时总有好两排走着ꎬ向来倒也很好看ꎮ [24]367在«册子»中ꎬ萧红描述ꎬ 被大欢喜追逐着ꎬ我们变成孩子了!走进公园ꎬ在大树下乘了一刻凉ꎬ觉得公园是满足的地方ꎮ望着树梢顶边的天ꎮ外国孩子们在地面弄着沙土ꎬ因为还是上午ꎬ游园的人不多ꎮ日本女人撑着伞走ꎬ卖 冰淇淋 的38小板房里洗刷着杯子ꎮ我忽然觉得渴了ꎮ但那是一排排的ꎬ透明的汽水瓶子并不引诱我们ꎮ我还没有养成那样的习惯ꎬ在公园还没喝过一次那样东西 [25]137-138ꎮ在«公园»中ꎬ萧红说ꎬ 树叶摇摇曳曳的挂满了池边 ꎬ 我和郎华踏上木桥了 [25]123ꎬ125ꎮ综上ꎬ重写文学史不仅仅是对相关作家或作品的重新评价与定位ꎬ新的路径或范式的引入与实践ꎬ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ꎬ对文学史的框架或分期等重新调整ꎻ文学史拥有自身的发展脉络ꎬ尽管文学与历史曾经 相遇 ꎮ文本(text)及其生成的境遇(context)需要研究寻找肌理ꎮ其中ꎬ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需要澄清ꎬ况且萧红的作品呈现一种 自叙体 ꎮ传记有自传和他传之分ꎬ他传式的传记需要撰写者运用第一手资料进行叙事ꎬ而不是人云亦云或似是而非的转述ꎻ归宿是寻找到萧红的 本真 与 本我 ꎬ而不是走向历史与文学的 歧路 ꎮ参考文献:[1]㊀萧红:«萧红全集»(第4卷)ꎬ袁权主编ꎬ北京:金城出版社2021年版ꎮ[2]㊀季红真:«萧红大传»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ꎮ[3]㊀清水敏夫:«最新哈尔滨市街地区 傅家店之部»ꎬ满洲发展社(哈尔滨道里买卖七三)1933年版ꎮ[4]㊀«哈尔滨特别市道外商号名簿»ꎬ内部资料ꎬ1934年版ꎮ[5]㊀殷仙峰:«哈尔滨指南»ꎬ东陲商报馆1922年版ꎬ卷二 机关 ꎮ[6]㊀辽左散人:«滨江尘嚣录»ꎬ«黑水丛书»之«东游日记(外十六种)»(上)ꎬ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ꎮ[7]㊀齐世荣:«史料五讲»ꎬ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ꎮ[8]㊀骆宾基:«萧红小传»ꎬ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ꎮ[9]㊀叶君㊁章海宁:«萧红年谱»ꎬ«萧红全集»(第4卷)ꎬ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ꎮ[10]㊀王亚平主编:«萧红画传»ꎬ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ꎮ[11]㊀郭玉斌编著:«萧红»ꎬ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ꎮ[12]㊀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黑龙江省志»(第47卷)«卫生志»ꎬ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ꎮ[13]㊀哈尔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第27卷)«卫生㊁体育志»ꎬ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ꎮ[14]㊀李述笑编著:«哈尔滨历史编年(1793-1949)»ꎬ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ꎮ[15]㊀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志编辑委员会编:«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志(1913 2000)»ꎬ内部资料ꎬ2003年版ꎮ[16]㊀李济棠:«中东铁路历史编年»ꎬ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ꎮ[17]㊀«哈尔滨市红十字儿童医院院志»ꎬ内部资料ꎬ1986年版ꎮ[18]㊀石方㊁刘爽㊁高凌:«哈尔滨俄侨史»ꎬ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ꎮ[19]㊀袁培力:«萧红年谱长编»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ꎮ[20]㊀林贤治:«漂泊者萧红»(修订版)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ꎮ[21]㊀月下:«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萧红别传»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版ꎮ[22]㊀李铁虎编著:«民国北京大中学校沿革»ꎬ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ꎮ[23]㊀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 1982)»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ꎮ[24]㊀朱自清:«西行通讯»ꎬ«欧游杂记»(附录)ꎬ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1卷)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ꎮ[25]㊀悄吟:«商市街»ꎬ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ꎮ[责任编辑:姜㊀博]48。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黄金时代》对比《萧红》》
影评一:《黄金时代》对比《萧红》听课和听故事的差别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萧红,不仅因为她作品所代表的女性话语,更因为其短暂一生中漂泊而荆棘遍布的情感磨难。
她这一生足迹到过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武汉、临汾、西安、重庆等地,与陆振舜、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发生了感情,她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
萧红人物研究的升温于是为电影艺术创作供给了大量素材,近年来从2012作品,但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却不尽相同。
《黄金时代》三小时的片长融入了更多的细节和人物,角色对着镜头外的观众讲述这种“实验性”手法确实有些异类,时间点的错乱剪辑也让人观感不佳,但从知识积累角度上讲,如果你艰难地看下去并看完它,对萧红的一生和那个年代左翼文坛情况都会有大抵的了感冲击的。
正常的时长、正常的故事讲述方式让正常的观众更能正常地观影,也能更正常地代入情感,无论对其中的故事还是人物。
汤唯版萧红还会偶尔有撒娇卖萌的孩子脾性,比较贴近文坛老人对萧红的评价。
述道:“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
”如果我们以少于世故、稚嫩和软弱的人物特性来对比《萧红》和《黄金时代》,则汤唯版萧红是更贴近于丁玲印象的。
虽然在时间剪辑上稍显混乱,但是《黄金时代》中萧红的软弱被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特别是她将仅有的一张去重庆的船票给了端木蕻良,自己却跑去找蒋锡金寄居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部那一段,更是惹人怜惜。
在战火中独自乘人力三轮穿行,到无望里冲动将自己身上仅有的钱都挥霍去请人吃冰棍的”自暴自弃“,冲动敏感的小孩般思维完整呈现于画面。
《黄金时代》里萧红身边总是没朋友的,有的都是她和萧军一起认识的朋友,她总是处于一种被托付、被照顾的状态。
宋佳版萧红总会不经意间显露优雅的女王气派相对而言,宋佳版本的萧红显得更加“合群”而识大体。
电影中萧红从日本回来的时候在汇山码头那一场,除了萧军还有舒群、萧红的弟弟秀柯、许粤华(虚若梅)和端木蕻良前来接驾,俨然一派迎接领导人视察的场面,萧红还很领导人范儿地来了句“这回我们东北作家群在上海集合了。
《忆萧红》(许广平)
我们在上海定居之后,最初安稳地度过了一些时,后来被环境所迫,不得不度着隐晦的生活,朋友来的已经不多,女的更是少有。
我虽然有不少本家之流住在近旁,也断绝了往来。
可以说,除了理家,除了和鲁迅先生对谈,此外我自己是非常孤寂的。
不时在鲁迅先生出外赴什么约会的时候,冷清清的独自镇守在家里,幻想之中,像是想驾一叶扁舟来压下心里汹涌的洪涛,又生怕这波涛会把鲁迅先生卷去,而我还在船上毫无警觉。
这时,总时常会萌发一些希冀,企望户外声音的到来。
大约1934年的某天,阴霾的天空吹送着冷寂的歌调,在一个咖啡室里我们初次会着两个北方来的不甘做奴隶者。
他们爽朗的话声把阴霾吹散了,生之执著,战,喜悦,时常写在脸面和音响中,是那么自然,随便,毫不费力,像用手轻轻拉开窗幔,接受可爱的阳光进来。
从此我们多了两个朋友:萧红和萧军。
流亡到来的两颗倔强的心,生疏,落漠,用作欢迎。
热情,希望,换不来宿食。
这境遇,如果延长得过久,是可怕地必然会消蚀了他们的。
因此,为了给他们介绍可以接谈的朋友,在鲁迅先生邀请的一个宴会里,我们又相见了。
亲手赶做出来,用方格子布缝就的直襟短衣穿在萧军先生身上,天真无邪的喜悦夸示着式样。
──那哥萨克式,在哈尔滨见惯的──穿的和缝的都感到骄傲,满足,而欢欣。
我们看见的也感到他们应该骄傲,满足,欢欣。
我看见两只核桃,那是不知经过多少年代用手滚弄的了,醉红色的,光滑滑的在闪动,好像是两只眼睛在招呼着每一个人,而自己却用色和光介绍了它在世的年代。
“这是我祖父留传下来的。
”萧红女士说。
“还有一对小棒槌,也是我带来在身边的玩艺,这是捣衣用的小模型,通通送给你。
”萧红女士在宴席上交给了海婴。
把这些患难中的随身伴侣,或传家宝见赠了。
中等身材,白皙,相当健康的体格,具有满洲姑娘特殊的稍稍扁平的后脑,爱笑,无邪的天真,是她的特色。
但她自己不承认,她说我太率直,她没有我的坦白。
也许是的吧,她的身世,经过,从不大谈起的,只简略的知道是从家庭奋斗出来,这更坚强了我们的友谊,何必多问,不相称的过早的白发衬着年轻的面庞,不用说就想到其中一定还有许多曲折的生的旅程。
萧红研究综述(一)
萧红研究综述(一)【内容提要】本文从回顾萧红研究的历史入手,总结萧红研究多年来的成果,着重从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萧红的作品(包括散文和诗歌),研究的视角,萧红创作的源流及其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的得与失进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萧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萧红;萧红研究;新时期;综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个天才型女作家。
在短短9年的创作生涯(从1933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算起)中,共出版过11部集子:《跋涉》、《生死场》、《商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创作总字数近百万,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华和创作生命力。
从上个世纪30年代跻身文坛以来,萧红一直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然而萧红又是不幸的,她的作品跟她的人生一样,长久在风雨飘零中饱受寂寞之苦,因为她的作品长久以来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理解。
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萧红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是确立期(1935-1942),鲁迅和胡风对《生死场》的经典性评价,开创了萧红研究的先河。
二是回忆期(1942-文革结束前后),此时多为悼念性文章,表达了友人、朋友对萧红本人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较有影响的是茅盾为《呼兰河传》作的序,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许广平的《忆萧红》、《追忆萧红》,聂绀弩的《在西安》,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
茅盾对萧红后期创作滞后于大时代的评价代表了那个时期主流评论话语的声音。
三是发展期(新时期至今),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一度形成热潮并呈纵深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这样6个方面:1.对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的研究;2.对萧红作品研究,特别是萧红后期的一些作品在此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3.对萧红其他小说、散文及诗歌的研究;4.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如从比较学的角度关照萧红,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萧红等;5.对萧红创作源流的研究;6.对萧红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的研究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萧红研究的向前发展。
庭院深深深几许---追忆萧红_高三作文
庭院深深深几许---追忆萧红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与隐痛的不幸的现代女性作家,也是一个从小就被家庭、爱情、社会轻视、无视以致被放逐的孤苦的灵魂。
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一种难以忘怀的刻骨铭心的无家的悲凉情绪。
萧红的一生,经历了失去家园的无奈与苦痛,又以血和泪体味着寻找家园的挫折与艰辛。
但是她却满怀着一腔热血和寻找光明的信心和勇气,向着“温暖”与爱的精神家园艰难的迈进,怀着永久的憧憬关与追求,希冀着灵魂的复归。
可以说,正是孑然一身的孤寂和无家可归的失落困绕着萧红的一生,同时也成就了萧红,造就了萧红笔下一个个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情调的抒情意象。
她将自己生命历程的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把握,把自己的孤独与怅惘,通过细腻的女性心理体会将这些无法排遣的忧愤情结塑造成自己作品的美丽的底色,构建成文本的情感基石与充满着童话色彩的梦的天堂。
萧红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受伤害、被遗弃甚至被遗忘的过程,尽管她出生在东北呼兰河小城一个比较殷实的小地主家庭,但是良好的生活背景和家庭环境并没有给她带来童年的快乐与甜蜜温馨。
她是在“可疑的,阴冷的家庭中长大起来的!”她父亲“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的神情,在她童稚脆弱的心灵深处打下的深深的烙印。
儿童时代本来应该是属于每一个小孩的黄金时代,而萧红却被这样的原本是平等的属于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之轮所遗忘与抛弃,她只能在后花园深处去寻找摸索那份难得的心灵慰藉,抚平她心灵的创伤.人到中年的萧红,蓦然回首她的不羁而烂漫的童年,不禁有些许的失落,平添了一份凋零飘落情丝后的哀婉与凄凉。
童年的欢欣拂过心尘,那脸上荡漾的无忧的微笑,残留在微笑背后的何尝不是感叹成年后的艰辛与痛楚的泪痕。
如此一路辛酸,一路坎坷,一路无奈,一曲怅叹。
萧红满怀幽忆,在后花园的篱墙下,呼兰河畔独舞着自己的离愁别恨,殊不知庭院深深,萧红因着落英的憔悴让生与情的眷恋落入那永远无人知晓的深深处,让心在沉静中荒芜。
终于萧红还是选择了那份留恋的不舍,直到把这滚滚红尘中浮沉的风景看尽……步入而立的萧红无论走到哪里,走得多远---武汉、上海、日本、香港,无论走向哪里---沉寂的荒原、苦难的大地、抗日的烽火,她都没有离开“后花园”。
萧红生平的介绍
萧红生平的介绍萧红是民国时期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女作家,她的有名不仅仅在于她的作品,例如《呼兰河传》的优秀让人大加赞赏。
还在于她和当时的名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瓜葛联系。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萧红生平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萧红生平的介绍萧红生平是非常令人瞠目结舌的。
她是一个有个性的女子,因为反对包办婚姻所以就逃婚了,后来生活困难又和未婚夫生活在了一起。
可是因为欠下了巨额债务,在旅店还不上住宿费,所以未婚夫就把当时已经怀孕的她给抛弃了,自己回了家。
而萧红本人却是有家不能回,因为自己的任性,已经让家里和自己断绝了关系。
在萧红生平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男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小小红军”里面的另一个——萧军。
那个时候萧军孩子报社工作,看了萧红寄给报社的求助信,就趁着哈尔滨一次发大水,把萧红给救了出来。
如果说萧军最初对面前的这个女人只是怜悯,那么后来就有了敬佩,再后来就产生了爱情。
他们两个人惺惺相惜,在文学的道路上相互促进,一起离开东北前往上海。
这个时候,出现了萧红生平里的另一个重要的男人——鲁迅。
在上海,他和他的妻子对待萧红夫妇亦师亦友,萧红受到了他们很大的帮助。
可是因为和萧军的性格问题,两个人最终分手了。
萧红重新找了诗人端木,在生活不久之后,萧红因为肺癌死掉了,结束了她短暂的一生。
萧红坎坷的一生萧红从理论上来讲,萧红的婚姻是有两段的,但是因为她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可以说她是经历了两段半婚姻。
因为她的第一段感情,只是一个关于婚姻的半成品,并没有真正的明媒正娶,连一张结婚证明都没有。
萧红的第一段感情谈的曲曲折折,更像是她在现实打击下的屈服。
他本来是她的未婚夫,她看不上他,就逃了。
在她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出现了,她就跟了他。
后来,他让她怀孕了,却不管她了。
而她,已经成了家乡的笑柄,再也没有脸回去。
下面就是第一段婚姻。
在萧红怀着别的男人孩子的时候,有一个男人告诉她说我娶你。
萧红喜欢这个男人,因为他有才,她觉得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1935年,萧红以一部《生死场》,崛起于中国文坛。
鲁迅在小说的序言中称: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1935年,萧红以一部《生死场》,崛起于中国文坛。
鲁迅在小说的序言中称: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哈尔滨,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
为了冲出狭小的空间,她开始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
有关萧红的名言名句:世界那么广阔,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得这么狭小。
你知道吗,我是一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主流常用素材:民国李清照:改造人类的愚昧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相似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自己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她是一个未受束缚的天才作家,她将生活内化为思想,融会贯通在自己的笔端。
考场运用:张爱玲是在滚滚红尘中生活相对安逸的,她的笔致妖娆阴冷,气局相对狭小尖锐;而萧红生活惨烈,笔致素朴天成,气局宏大崎岖,文学世界温暖深沉,纯粹执著,是一种紧贴大地、关于百姓生与死的大悲凉。
今天,这样纯粹的作家已经太少太少。
我们应摸着良心,问问自己:该坚持的时候,是否坚持了?有关萧红的创新抢分素材:倔强,直白尖锐的女权呼吁:萧红对当时社会中女性生存环境和地位不满,总会借一些事物来表示她的批判,她曾写过,庙里的男雕像总是凶神恶煞,而女雕像却总是低眉顺目。
书信中的萧军萧红爱情
书信中的萧军萧红爱情作者:张守涛来源:《同舟共进》2020年第01期眾所周知,萧军和萧红的爱情非常传奇、动人,那他们的爱情是如何发生的,他们日常爱情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这对天作之合又为何会分手呢?通过他们两人的来往书信可见一斑,也可见他们两人的性格、性情。
他们的爱情结缘、发展、恢复于书信,最终也终结、告别、留存于书信。
萧军萧红的爱情结缘于萧红的一封求救信。
那是1932年,萧红本来和未婚夫汪恩甲同居于哈尔滨的一家旅馆,有一天汪恩甲说自己回家拿钱,结果却一去不返。
已经欠了几个月房钱的萧红被赶到了一间发霉的杂物间,还被威胁要卖到妓院去。
怀孕的萧红肚子也一天天大起来了,走投无路之下,萧红给自己常看的《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写了封求救信,求报馆帮她脱离险境。
裴馨园接到信后,便和其他人去旅馆看望了萧红,回来后又派当时正帮他编报纸的萧军送书给萧红。
1932年7月12日,萧军来到旅馆前门后,看到开门的萧红“整身只穿了一件原来是蓝色如今显得褪了色的单长衫,‘开气’有一边已裂开到膝盖以上了,小腿和脚是光赤着的,拖了一双变了形的女鞋;使我惊讶的是,她的散发中间已经有了明显的白发,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再就是她那怀有身孕的体形,看来不久就可能到临产期了……”萧军放下书后便想走,萧红请求道:“我们谈一谈,好吗?”于是,萧军便坐下来和萧红交谈起来,谈时发现了萧红写的几节诗:“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清溪唱着:——姑娘啊!春天到了。
去年在北平,正是吃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看到这首诗,萧军眼前一亮,心中悸动不已,“这时候,我似乎感到世界在变了,季节在变了,人在变了,当时我认为我的思想和感情也在变了……她初步给予我的那一切形象和印象全不见了……在我面前的只剩有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就这样,萧军萧红一见钟情,在第二天再次见面时便陷入了爱河。
不久,因为哈尔滨暴发洪水,旅馆的主人走了,萧红便趁机逃了出来,逃到裴馨园家,和萧军生活在了一起。
大阅读评讲:风雨中忆萧红
14、“风雨或浪潮--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含义。
“风雨浪潮”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更有人性的。
枯 荣
美 丑 答案:①自然的风雨能显出百物的荣枯;(表层意义,1分)
②社会的风雨能显出人性的美丑。(深层含义,1分)
15、第①段--风雨描写的特点--作用。
特点——筛选原文“一下雨便觉得闷”——沉闷(组词而已)。
小
结
1、用“简化”的思维精读材料,筛选关键信息, 理清思路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2、注意关键词语在结构、表达、修辞等方面的作 用。 3、注意词句的上下文即语境,所谓“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读文重在“筛选”,答题重在“整合”,答案 多在文中。
往往大阅读中标题就会设题。多半需挖掘表层和深层意义
二、精读正文压缩主干——一般而言,文章那个表达观点的主干就是议论句和形容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雨-闷-风-风雨或浪潮,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 丑陋或美丽。 ②风雨-想起萧红。/(第一部分:风雨中忆萧红。) ③自然真率,少于世故,保有纯洁幻想。 ④相处亲切,彼此理解,真实,赤裸精神,不拘束。 ⑤迷茫-南下。(第二部分第一层:相处 亲切坦诚。) ⑥分手-能够耐苦,不依赖,有才智,有气节。 ⑦真实-创造光明和美丽,不拘泥于个体,不自我陶醉, 为人人有崇高的享受而作出牺牲。 ⑧死对于自己是损失-被御用文人歪曲,难免于这种灾 难。//(第二层:分手 生离死别。) ⑨压住-沉闷-风雨-重荷-支持下去,为真理。 ⑩风雨已停,将有晴天,胜利、永生。///(第三部分: 坚守真理,期待光明。)
在下文中找到关键信息——被御用文人歪曲,《生 死场》难免于这种灾难。这恰好就是“损失”所指。
整合作答: 原因——作者担心萧红离世后,她和她的作品会被 黑暗社会、御用文人侮辱和歪曲。(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忆萧红、看现实发展
-------观电影《萧红》有感
她是封建家庭中走出的进步青年,她是敢爱敢恨一生追求挚爱的感性女子,她是坎坷不幸痛苦折磨中成长起来的坚强战士,她是经历战争洗礼和新旧思想大变革洗礼的杰出作家,她更是深受鲁迅先生赏识和扶持的文学才女,她是民国时期中国文坛的不朽巨人。
她就是呼兰河水养大的家乡女作家------萧红。
很有幸,在市卫生局党委的关怀和我院党办的支持下,观看了刚刚上映的电影《萧红》,电影以倒叙的方式展示了萧红抗争、苦难、觉醒、创作、情感纠葛的传奇一生。
我的思绪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而被牵动着,被感动着、被刺痛着、被吸引着……我总是觉得她离我们不远,总是觉得我们有着偶然或必然的联系,总是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或者是一个故事,她的经历给我们太多的辛酸和感动,更应该给我们的是深刻的思考!
追忆萧红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现实的发展。
联想到我院的建设发展,和萧红的一生境遇也很多相同之处。
经济基础决定现实、乃至未来的发展。
2012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年收入达到了预期收入的上限,更可喜的是在我院保证合理开展医疗工作、努力创收的同时,实现了“零赔偿”的奇迹。
收入的快速、稳步增长,同志们都发现了我们的腰包比以前鼓了、我们的干劲更足了、我们的福利提高了、我们
的笑容更多了、努力合理创收的思想树立了、爱岗敬业的氛围形成了。
就像萧红身无分文、被困旅馆,到生活改善不断创作,成为文坛巨人。
我们经历了蛰伏和考验,一步步走向振兴,拥抱阳光,2013年充满希望和光明的一年,综合大楼的投入使用,先进设备的进一步配置,空白领域的填补等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院领导的坚强领导,有全院职工的团结奋斗,我们必将为哈尔滨市医疗卫生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需要一种精神、需要坚持和跋涉。
萧红、萧军合著的第一本小说《跋涉》,是两位作家在困苦中挣扎、坚持,最终实现了理想的开端。
我院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很深文化底蕴、技术实力的老牌三级甲等医院,我们的历史和故事可以讲几天几夜。
一路走来,我们共同的家庭----哈尔滨市第四医院,经历了起起落落,而今天我院上档升级、二次创业的关键时刻,我院全体职工应该拿出奉献、敬业、主人翁的精神,以医院发展建设的大方向为指针,紧密团结在院领导班子周围,立足本职、发挥每寸光、每份热,排除万难,坚持理想和信念,艰苦跋涉,为把我院建设成为技术优良、设备先进、服务到位、素质精良、百姓信任的区域、乃至全市的医疗卫生中心而努力跋涉。
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像萧红那样爱就全身心的爱,憎恶那些丑恶的事物,和鲁迅先生一样,以笔做刀枪,坚持战斗。
这与我院的行风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只有把正气弘扬,才能压倒一切歪风邪气,才能服务于我院发展建设的大局,才能使正能量不断积聚和扩散,才能更好的为我院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每位职工都能爱憎分明,都能
自觉的抵制歪风邪气,形成强大的正气力量,我们的事业何愁未来。
感慨良多,草草数笔,聊表心境,这思考没有因为笔墨停下了而终止,希望每个和我用同感的同志,不要让这思考停在眼前,要让着思考入心入脑,付诸行动。
东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吕春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