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一)古代史
2018高考仿真卷(二轮)历史(一)(附答案) (1)
2018高考仿真卷·历史(一)(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
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封邦建国B.兼并战争C.铁犁牛耕D.礼崩乐坏25.表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26.周敦颐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
”这表明()A.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B.道教吸收阴阳学发展C.汉学在宋代的新发展D.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27.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A.土地交易频繁B.土地私有制确立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政府不抑土地兼并28.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C.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29.《沪江商业市景词》描述20世纪初的上海:“各行贸易待评量,借作茶楼聚会场。
每至午申人毕聚,成盘出货约期忙。
”这反映出此时的上海()A.生活习俗已经完全西方化B.一些消费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C.市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质变D.商业活动中奢侈之风大肆增长30.《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影片,讲述了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
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A.国民党在黄埔创办军官学校B.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C.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D.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31.有学者认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模拟检测一 含答案 精品
模拟检测(一) 考前仿真冲刺卷(A)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2017·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4)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
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B.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C.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D.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解析】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
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可知由春秋前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这是因为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分封制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故B项正确;民本思想指的是统治者要重民,以民为本,而不是说的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春秋以前神权观念比较浓厚,春秋时期,神权观念淡化了,故D项错误。
【答案】 B25.(2017·大庆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25)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三铢左右。
唐朝废止五铢钱,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
这表明通宝钱的使用( )A.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B.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C.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D.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解析】以重量命名钱币始于秦朝铸造“半两”钱,故A项错误;材料汉至隋“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唐朝“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币制逐渐规范,通宝钱的使用范围扩大,即表明它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故B项正确;秦朝“半两”钱奠定了我国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通宝钱的改革使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统一,故C项错误;通宝钱的改革只是结束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的现象,更加规范了货币制度,而不是使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故D项错误。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试题及答案 精品推荐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必修一综合测试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题,计60分。
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2.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 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 周王B. 鲁国国君C. 卿大夫D. 士4.山东省简称鲁 , 你认为该简称起源于A. 甲骨文记载B. 古代地名C. 夏朝传说D. 西周分封5.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 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交通的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疆域的拓展6.秦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C.地方设立郡县制D.皇权至高无上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8.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主要矛盾是①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②君权与相权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④汉族与少数民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汉高祖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和异姓诸侯王,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天下一家的格局B.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C.消灭功臣 D.效仿西周,封建诸侯10.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是A.御史B. 都察C.刺史D.中正11.唐太宗时,为应对黄河水患,需要规划和实施黄河防汛工程建设,按照政府的办事程序,正确的程序应该是A.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一工部B.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户部C.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D.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户部1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多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1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直接原因是A.陈桥兵变的教训B.藩镇割据的教训 C.辽国军事威胁 D.统一天下的需要14.元朝时,管辖西藏的是A.西藏行省B.承宣布政司C.枢密院D.宣政院15.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中,中央和地方权力斗争的基本趋势是A.中央权力日益削弱,地方权利日益增强B.中央权利日益增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C.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共同加强 D.中央和地方权力实现平衡16.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拟训练1
通史模拟训练(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江西新余二模)先秦时,王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最高代表,利用国家机器来控制宗教,使之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但是,一旦有人将祖先、上帝搬出来,王有时还是不得不忍让三分。
这反映出当时()A.宗教的权力处于君王之上B.宗教是国家统治的主要形式C.宗教制度被奴隶主贵族接受D.宗教还未完全与王权相结合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可以,商周时期的宗教还有充当限制王权的角色,这就表明宗教与王权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结合,故选D项。
2.(2017·广东佛山二次质检)下列分别是《商朝形势图》、《西周初期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这反映了()A.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B.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C.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形成D.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转型解析:选A。
材料主要体现了由商朝的方国制到西周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疆域变化,体现了由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故选A项。
商朝和西周都不是国家的分裂状态,故B项错误;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的形成应该是在夏商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与耕作方式无关,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二模)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
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因俗而治加强治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解析:选A。
据材料“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可以得出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故选A项。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因俗而治加强治理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任何基层行政组织的信息,故D 项错误。
4.(2017·四川高考模拟押题)雍正帝即位后,严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
2018届二轮: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专题卷
2018届二轮:综合检测中国古代史专题卷(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德阳二诊)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
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
这些做法有助于()A.纪传体例的推广B.君主权威的神化C.宗法观念的强化D.华夏文化的传承D[题干中并未提到《史记》的体例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权威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并未体现出宗法观念,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可知,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由此可见,司马迁将黄帝作为中国历史开篇,有助于华夏文化的传承,故D项正确。
] 2.(2017·临沂质检)据古文字学家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词。
这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的特色B.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C.皇权来源于宗法祭祀D.古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D[材料中没有神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应该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故B项错误;秦始皇最早称皇帝,皇帝的称呼来源于“三皇、五帝”,故C项错误;据材料“据古文字学家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词”可以得出古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故D项正确。
]3.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有偏见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D.儒士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A[根据材料可知,蔺相如因在外交上取得成就而导致官爵升迁,这说明到战国时期商周时期盛行的分封制瓦解,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学家对秦国的评价,故B项错误;功勋成为升迁唯一依据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综合测评: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1.1
通史综合测评(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7·湖北省八校高三联考)《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解析:根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可知族规对于维护家庭和宗族的和谐有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的族规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隐含着儒家教化,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族规通过稳定家族,进而起到稳定统治的作用,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是通过族规间接体现的,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2. (2017·昆明市高三质量检测)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
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 )A.开放扩散B.等级森严C.贵贱有序D.自成体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都邑数量大增分布分散,青铜器铭文遍布四面八方,可知周朝文明呈现出开放扩散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贵贱有序的礼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文明自成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宜宾市高三模拟)西周“立礼义,等贵贱”,礼中又置乐,音乐配合不同礼仪,但强调天子、诸侯、卿等都是音符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这表明,礼乐的主要功能是( )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统治B.辨别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C.区分贵贱等级,促进社会和睦D.和谐贵族关系,构建平等社会解析:夏商周三代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据材料“立礼义,等贵贱”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与辨别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等贵贱”“则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区分贵贱等级,促进社会和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等贵贱”不符,礼乐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而不是构建平等社会,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得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普遍认同的获得”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9届高三·某某质检)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解析:选B 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各国不再遵守礼器形制要求,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
由“刺举”“公卿……恐惧莫敢犯禁”可知,监察制度具有震慑百官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答案为B项。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2
专题综合检测(二)[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山西太原二模)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
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
这一做法()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B。
据题干可知,管仲的做法是让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工事,交流经验,能促进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故选B 项。
“四民分业论”、“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说明工匠地位处于第三点,社会地位较低,故A项错误;将四民分开居住可以固化社会阶层等级,但仅反映材料一层信息,片面,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提出,故D项错误。
2.(2017·四川成都二次诊断)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
据此可知,司马迁()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解析:选C。
材料中司马迁提出根据不同商人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原则,说明其并非完全赞同汉武帝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故选C项。
材料未提及汉朝的社会风气及司马氏对其态度,故B项错误;司马迁认为应当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商人和商业进行引导,而非颠覆儒家义利观,故D项错误。
3.(2017·福建质量检测)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
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
这说明()A.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能C.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D.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解析:选D。
根据题干中从南北朝时期城隍的职能到隋唐时期城隍职能的增加,故选D项。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
专题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7·山东临沂高三期末)据古文字学家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词。
这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色B.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C.皇权来源于宗法祭祀D.古文字是文明重要载体答案 D解析材料中没有神的相关信息,只是提到了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这些文字及它们的关系,故A项错误;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应该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故B项错误;秦始皇最早称皇帝,皇帝的称呼来源于“三皇五帝”,故C项错误。
2.(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联考)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这表明周代()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 A解析材料表明,天子之位是高高在上的,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C项错误;分封制虽然与血缘关系有关,但材料突出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D项错误。
3.(2017·河南濮阳一模)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
”这是因为汉代()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答案 C解析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因此阻断了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故C项正确。
4.(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谶语”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言吉凶、治乱兴衰的隐语。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综合测评:模块一 中国古代
综合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关(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菏泽市高三模拟考试)《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地理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
”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 ) A.加强农业管理B.限制人口流动C.灌输法制观念D.强化社会管理解析:材料在说明古代统治者“重农”用意是层层递进的,最终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加强农业管理在材料中有体现,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限制人口流动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灌输法制观念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强化社会管理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7·成都市高中毕业班检测)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
这反映出周代( )A.伦理政治的建构B.宗法观念的淡化C.神权政治的强化D.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周人认为孝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还体现在宗族及姻亲诸侯的政治关系中,结合西周实行宗法制、分封制,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宗法观念影响面广,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神权,故C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石家庄市高三检测)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解析: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A项正确;材料规定针对民众,而非职业官员,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人伦秩序,而不仅仅是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端平法度”,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故D项错误。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选练系列(一)及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选练系列(一)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7·青岛二模,24)西欧中世纪,“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
类似的情形,在我国西周时期()A.可能出现,周天子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B.可能出现,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C.不可能出现,周天子对臣属具有绝对的控制权D.不可能出现,周天子与臣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 A解析由于周天子是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所以使得西周时期也有可能出现类似中世纪西欧那种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管辖的现象,故A项正确。
2.《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答案 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
A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题目中未涉及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
3.(2018·龙岩调研,26)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这表明()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答案 C解析唐代的官员大多来源于武将没有史实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重文轻武,不能表明宋代文化比唐代发达,故B项错误;唐代在边疆设立节度使,故社会上对武将更重视,而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重文轻武,导致社会上文臣地位高于武将的现象,故C项正确;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故D项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故D项错误。
2018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专题复习试题(浙江专版):阶段综合验收评估(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阶段综合验收评估(一) 古代史部分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如图反映的是周朝建立之后实行的崭新统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是姬姓封国中位居最东的鲁国B.②是周公长子的封地燕国C.②③两个封国为同姓诸侯国D.④是商朝旧贵族的封地齐国解析:选C ①为齐国,故A项错误;③为燕国,是召公奭的封地,故B项错误;②为鲁国、③为燕国,两国均为姬姓贵族,故C项表述正确;④是宋国,故D项表述错误。
2.“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材料中的“□□”中的容最有可能是( )A.“仁爱”B.“尚贤”C.“无为” D.“集权”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墨家“尚贤”思想,故B项与材料符合。
“仁爱”是儒家思想,“无为”是道家思想,“集权”是法家思想,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C、D三项错误。
3.下列措施属于始皇开疆拓土的有( )①凿灵渠,平定岭南②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委任官吏③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选A 西汉武帝时期,派遣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不是始皇的措施,故④错误。
A项符合题意。
4.(2017·二中调研)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
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末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坏”的现状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解析:选B 分封宗法制度彻底废除说法过于绝对,汉初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军功爵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平民出身的邦坐上了皇帝宝座”可知冲击宗法制度,故B项正确;礼乐制度崩溃指的是僭越等级秩序,与材料不符,故C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平民的地位,故D项错误。
2018年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讲练 古代史 阶段
阶段综合检测(一)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命题交流)西周、春秋时代,贵族和国人都被集体安葬于公共墓地。
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
这种族墓制度源于()A.分封制B.礼乐制C.宗法制D.世袭制答案 C解析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虽然本题中出现了“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但礼乐制度并非本题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体现了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故C项正确;世袭制与本题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衢州名校学考评估检测)西周时期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诸侯国。
这在政治制度上被称为()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郡县制答案 B解析宗法制强调的是权力的传承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为了维护统治,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与题干中的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相吻合,故B项正确;隋唐时期形成科举制,与此题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浙江新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周武王灭商之后,将王畿之地分为邙、墉、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河南安阳),称邙国。
此举主要目的是()A.开发镇守国家边远地区B.安抚旧贵族巩固统治C.彻底消灭商王朝旧势力D.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答案 B解析据材料“周武王……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先代帝王的后代以巩固西周统治,商纣王子武庚属于旧贵族,故B项正确。
4.(2017·浙江嘉兴学考评估)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综合能力训练1含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一)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今我朝(明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 )A.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C.与孟德斯鸠学说基本一致D.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2.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中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
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
”由此反映出唐代(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B.经济重心已经移向南方C.茶业由副业上升到主业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低3.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
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
这说明(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4.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
这里的“不足”应指( )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5.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满足了新时期建设对人才的需求C.解决了知识青年就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6.法国著名思想家菲利普·内莫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做了这样的阐释:“(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综合测评卷(一)
模块综合测评卷(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7·临沂质检)汉朝初年,2 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到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作“赀选”。
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
这一变化表明()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解析: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制定的官员选拔标准注重道德领域中的“孝”“廉”两个方面,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选拔上的反映,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7·黄冈模拟)“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B.专制皇权商品经济C.官僚政治地主经济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解析:“官僚政治”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形态,是“儒家正统”的政治保障,“儒家正统”是“官僚政治”的理论来源;“地主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为“儒家正统”提供经济保障,“儒家正统”是“地主经济”的思想基础;“官僚政治”是“地主经济”的政治保障,“地主经济”是“官僚政治”的经济基础。
因此,“官僚政治”“儒学正统”“地主经济”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正确。
答案:C3.(2017·鹰潭模拟)《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出()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解析:根据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检测(一)
专题检测(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解析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 B2.(2017·河南郑州模拟)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解析材料中“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地缘政治,这就为以后的地缘政治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7·湖南郴州一模)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因而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
答案 B4.(2017·广东深圳调研)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
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推荐精选】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史检测试题A卷
古代史检测试题A卷(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北武汉模拟)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学术界存在争议解析:D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是丁山先生的观点,只反映材料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是王国维先生的观点,只反映材料部分信息,故B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关于宗法制起源的观点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存在争议,故D项正确。
2.(2017·河南南阳联考)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反映出( )A.政事堂制度已被废除B.君主专制加强的策略性C.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D.当时朋党之争日趋激烈解析:B 宦官权力是皇权的延伸,“宰相掌文,枢密掌武”是皇权削弱相权的表现,意在加强皇权,B项正确,政事堂是唐代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政的场所,而材料未体现三省议政,排除A、C两项。
D项朋党之争材料未体现。
3.(2016·河南商丘二模)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序》中说:“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
晋宋洎唐,沿魏九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
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
”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科举制的发展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家族团结的需要解析:B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遭到破坏,但宗法制对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仍然存在影响,A项错误;材料“沿魏九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说明魏晋南北朝官修家谱是为了选官;科举制出现后,选官不再按照门第,官修家谱逐渐被私修家谱取代,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与家谱没有关系,C项错误;家谱由官修到私修,都体现家族团结,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综合检测(一) 古代史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7·山东临沂高三期末)据古文字学家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词。
这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色B.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C.皇权来源于宗法祭祀D.古文字是文明重要载体答案 D解析材料中没有神的相关信息,只是提到了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这些文字及它们的关系,故A项错误;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应该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故B项错误;秦始皇最早称皇帝,皇帝的称呼来源于“三皇五帝”,故C项错误。
2.(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联考)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这表明周代( )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 A解析材料表明,天子之位是高高在上的,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C项错误;分封制虽然与血缘关系有关,但材料突出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D项错误。
3.(2017·河南濮阳一模)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
”这是因为汉代( )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答案 C解析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因此阻断了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故C项正确。
4.(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谶语”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言吉凶、治乱兴衰的隐语。
比如“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胡”当指匈奴人,于是命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以防边患。
但汉代儒生认为,“胡”应是指篡权乱政的胡亥。
这说明“谶语”()A.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B.较准确的预示了历史走向C.是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史料D.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答案 A解析材料“秦始皇认为‘胡’当指匈奴人……汉代儒生认为,‘胡’应是指篡权乱政的胡亥”表明“谶语”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故A项正确。
5.(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
这说明汉初( ) A.注重抑制土地兼并 B.政府的财政收入匮乏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答案 D解析材料说明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体现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说明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
6.(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联考)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
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A.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C.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开展答案 B解析《后汉书》只是描述了东汉时这种经济现象的存在,没有说明其在社会所占的份额,故A项错误;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本身就是自然经济的一个典型现象,故C项错误;这种庄园对对外交往是不利的,不会促进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7.(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空前强化C.世家大族趋于消失D.政权基础发生变化答案 D解析材料中从魏晋时期的望族到“寻常百姓家”,体现选官制度的变化,士族特权受到否定,故A项错误;君主集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仍存在,只是特权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说明政权基础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8.(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据《三国志》,董昭上疏说:“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
国士不以孝弟(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其言论揭示了( ) A.文化教育的严重危机 B.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端C.国家分裂产生的影响D.儒家思想已趋于衰落答案 A解析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青年的教育问题,没有说明国家分裂的影响,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只是受到冲击,没有衰落,故D项错误。
9.(2017·湖南株洲高三质检)《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 )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答案 A解析材料内容是关于曹魏时期中正官察举人才的六条标准:忠、孝、友、谦、信、学,可见这六条标准与儒学理念一致,说明儒学理念影响着九品中正制度,故A项正确。
10.(2017·湖南株洲高三质检)国子监是古代官方教育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刻印的书被称为监本。
北宋曾出现开封、洛阳、商丘三个国子监并存的局面,监本大多出于杭州。
这可以说明宋代(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活字印刷已经普及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监本由国子监刻印后,由杭州进行印刷,再提供给三个国子监(开封、洛阳、商丘),说明南北文化交流频繁,故D项正确。
11.(2017·湖南长沙高三一模)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
宋代以后,孟子也被视之为圣人,被尊称为“亚圣”。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宗法血缘制度的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 C解析汉代和宋代在血缘关系方面,没有很大的变化,无法说明对儒家先贤态度的变化,故A项错误;联系宋代史实,在治国理念上与前代相比没有特别突出的变化,故B项错误;宋代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理学的产生,强化对人品质的要求,这与孟子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故C项正确;陆王心学和理学的本质是一样的,王阳明是明朝时期人物,故D项错误。
12.(2017·山东潍坊高三模拟)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
”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答案 C解析对打死佃客的处理,宋代较宽松,而明代相当严格,这反映出明代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材料未反映出雇佣关系,故排除B项。
A、D两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全部排除。
13.(2017·山东淄博高三模拟)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
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
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A.等级限制受到冲击B.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C.专制制度日益衰落D.贫富差距的逐渐缩小答案 A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百姓建筑规制赶上官府,反映出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14.(2017·山东潍坊高三模拟)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以士为尊,农工商卑”。
而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
这反映了当时( )A.儒商成为商人主体B.社会观念发生转变C.拜金逐利风气盛行D.取士制度发生变化答案 B解析明清之际“智略之人”“致力于经商”既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商不再“卑”,人们崇尚经商,故B项正确。
15.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一统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要读懂材料,黄宗羲主张学问以“用得著者为真”,主张可以“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故B项正确。
16.(2017·湖南株洲高三质检)清代画家郑板桥自订《润格》云:“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
”郑板桥的作品( )A.体现怀才不遇的苦闷B.隐晦抨击拜金之风C.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D.蕴含文人画的衰败答案 C解析材料中未体现郑板桥怀才不遇的苦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可见郑板桥认同送白银的做法,因而未体现其抨击拜金的态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书画、扇子均成为商品可以买卖,因而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书画商品化能进一步推动书画艺术的发展,故D项错误。
17.伯利克里时期,雅典陪审法庭包括6 000名陪审员,在10个部落地区通过抽签方式选出。
这些陪审员分成10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500人(每所高级法院另有100名候补陪审员)。
陪审员出庭时在弄清案情后,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不作商议。
雅典每所法院陪审法庭人数众多的直接原因在于( )A.能预防陪审员受贿的危险性B.能使法院的审判更公正C.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D.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答案 A解析解题时,注意题目的要求“直接原因”。
陪审员人数众多,有利于相互监督,预防受贿的危险性,故A项正确;陪审员人数众多,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故B项错误;让众多公民参与审判,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是影响而不是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让众多公民参与审判,也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是影响而不是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
18.菲利普·内莫在《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