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上课共39页文档
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课件
【练习设计】
我沿着初雪漫步(俄)叶赛宁 我沿着初雪漫步, 心中的力量勃发像怒放的铃兰, 在我的道路上空,夜晚 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 我不知道那是光明还是黑暗? 密林中是风在唱还是公鸡在啼? 也许田野上并不是冬天, 而是许多天鹅落到了草地。 白色的镜面的大地,你多美! 微微的寒意使我血液沸腾! 多么想让我那炽热的身体, 去紧贴白桦袒露的胸襟。 森林的郁郁葱葱的浑浊! 白雪覆盖的原野的惬意! 多想在柳树的枝杈上, 也嫁接上我的两只手臂。
朗读诗歌,思考:
1.你读懂了这两首诗吗?你能设计怎 样的问题来帮助自己理解诗歌?写 出你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理解诗歌感情的途径有:
①通过品读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②通过品读诗中描写的语句,感受诗歌 描写的意境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联系本课两首诗和补充的资料,探讨 田园诗在选材和情感上有什么共同处
(勾画、比较、分析、总结)
阅读下面小诗,回答
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初雪 中散步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请说说诗人借助了那些景物,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运用比喻 等修辞,仿照下列句子写几 句诗。 大地啊!你是—————— ——, ————————。
居秋暝_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田园乐(选二)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 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 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 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 就菊花。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 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课件
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 特点?
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 死亡。(点明主旨)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 没有停息(再次点明 主旨) 生机勃勃的盛夏 前 (动景) 后 呼 应 宁寂严冬和温馨 家庭(静景) 联 想
夏冬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俄·叶赛宁
叶赛宁(1895~1925)俄 罗斯诗人,被誉为“天才的乡 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 之一。作品主要有《变容节》 《乐土》《约旦河的鸽子》 《莫斯科酒馆之音》等著名诗 作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济慈(1795~1821)英国 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贫 困,但非常爱好文学,是当 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 的巨星。他的诗歌想象丰富, 诗中有画,色彩感强,有一 种永恒的美,多体现对自然、 自由的向往。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一生 写了不少诗篇,如《夜莺》等,可惜英年早逝, 死时年仅25岁。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作者着力表现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对自 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感受。
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 的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 和静景。
主旨:这首小诗借对 月光下的大自然中大河、 小溪、青草、夜莺等景物 的着力描写,反复吟咏, 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和他安适、宁静的 心境。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 朗读这首诗歌: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 重音和停顿。
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 1、描写盛夏里蝈蝈的乐音。
2、描写冬日里蛐蛐的歌儿。
2、在《蝈蝈与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这首诗歌中, 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_蝈蝈与蛐蛐_夜课件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溪水的歌 唱。
(以动写静,由听觉转入视觉)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又写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 丽的月色。
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了“ 夜”什么特点?
• 静谧和宁静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 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 把自己融入自然。纯然绘景中, 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 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 宁静的心境。
俄·叶赛宁
叶赛宁(1895~1925)被誉 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 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年第一本 诗集《扫墓日》出版。1921年诗 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 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 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 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 国。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 人抑郁消沉的心灵。诗人创作高峰期,写出了组诗《波斯抒情》、 长诗《安娜· 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1925年9月三 度结婚(与列夫· 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 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 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赞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合作探究,赏析诗文
• 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 2.蝈蝈和蛐蛐的鸣唱声都非常突出, 为什么? • 3.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 ”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 诗歌”?
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 死亡。(点明主旨) 前 后 呼 应 联 想 生机勃勃的盛夏 (动景)
在寂寞的冬天的夜晚 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 冬----寂寞宁静 弹起 (悦耳,可以伴随入眠)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练习课件)
﹒﹒
【做一做·感知】
3.诗人为什么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
地的诗歌”?
答案:诗人把蝈蝈与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
然的诗歌,借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 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借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
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首创的。他传下的诗有29首,
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
【找一找·勾画】
画出这首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填一填·识记】
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夜莺(
﹒
) )暗
﹒
jìn
秧鸡( jì( 幽
) )静 寂 漾
沉浸(
﹒
) )
yōu(
微yànɡ(
答案:yīnɡ yānɡ
作者名片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
诗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他
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
诗歌《蝈蝈与蛐蛐》《夜莺颂》《秋颂》《忧郁颂》, 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找一找·勾画】
画出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
【填一填·识记】 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做一做·感知】
3.《夜》的作者着力表现夜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抒发了诗
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答案:静谧
美丽
对大自然的热爱
4.《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5.“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一句运用了什么修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夜》(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比照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拟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从小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由外祖母抚养,生活贫困,但他热爱生活,喜爱文学。
他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感情用优美动听的文字写成许多著名的诗篇。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可惜不幸的是他25岁就与世长辞。
临终前给自己留下墓志铭写的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诗歌是用来想象的: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诵读: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幻成具体可感,美妙有趣的生活画面。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课件全面版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 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 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 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 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 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 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 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1895~1925), 俄罗斯诗人。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 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 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 奠基人之一。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
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 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 主旨。从语言上来说,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 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 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但它所揭示的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 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 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 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4﹡ 外国诗两首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 其感情意蕴。 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 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名师讲堂: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word文档资料
名师讲堂: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内容预览: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目标定位】学习这两首外国诗歌,应结合他们共同的写作内容——田园诗入手,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把握他们的异同点。
应重在引导揣摩语句,深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的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品味诗歌的语言,悉心咀嚼,反复推敲,琢磨诗意诗情,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在比较阅读与拓展中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感悟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关注同热爱。
【内容品析】1、《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诗人以精细的观察八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
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慈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季节。
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注意氛围,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蛐蛐的乐音”的美妙;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以“人门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_模板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_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点击浏览该文件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
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全班:鲁庄公、曹刿。
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全班:长勺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生(1):战前、战中、战后。
师:(课件一: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很好。
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全班:(大声)敢。
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
师:好。
过第一关。
(课件二:第一关,理解背诵)生(1):(插话)最讨厌背文言文。
师:(笑)千万别讨厌。
文言文很有意思的。
我们先欣赏课文。
(课件三:课文录像)(学生看录像后)师:课文欣赏完了,同学们自由探究一下,找出不懂的地方,谈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学生讨论约三分钟)师:哪位同学谈谈他不懂的地方?或者谈谈他的收获。
生(2):“肉食者”包括鲁庄公吗?师:哪位同学帮他回答?生(3):我认为包括。
根据注解,“肉食者”指居高官、得厚禄的人。
鲁庄公是一国之君,正是“肉食者”。
生(4):包括。
“肉食者鄙”,鲁庄公正是“鄙”者。
师:“鄙”是什么意思?全班:鄙陋,目光短浅。
生(5):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写得好,语气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成、有反对。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6):课后练习有这句话。
(全班笑)生(7):“彼竭我盈”是成语吗?全班:不是。
师:应该是哪一个词?全班:一鼓作气。
师:哪位同学用“一鼓作气”结合这次过关游戏造个句?生(8):这节课我一鼓作气过完了三关,攻下了课文。
师: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生(9):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师:刚才也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对话写得好,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对话部分。
曹刿、鲁庄公对话最多的是哪一段?共几次?全班:第一段。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课件
4外国诗两首山东省嘉祥县第四中学曾庆坤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_蝈蝈与蛐蛐_夜课件
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
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和诗意。今
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
慈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歌唱自然,赞美自然 ——诗歌的永恒主题。
蝈蝈与蛐蛐
济慈(1795~1821)英国 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窘 困,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 光彩夺目的巨星。他的诗歌 想象丰富,诗中有画,色彩 感强,有一种永恒的美,多 体现对自然、自由的向往。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 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 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 了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 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 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 感应,使人们深深地感受到 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 由衷赞美之情。
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 题思想?
这是一首。。。的颂歌。它通过对 盛夏“。。。”和冬日“。。。”的描 写,赞美“。。。。。。。。”,歌颂 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 充满生机。
有感情的朗读: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重音和停顿。
蝈蝈与蛐 蛐.swf
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 1、描写
2、描写
理解部分诗句所描写的情景、渲染的气氛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 展现了盛夏....的景象, 烘托了夏天白日..... 的美妙
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
可喜的草丛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蝈蝈与蛐蛐.swf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
4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课用
预习与交流: 请给下列生字注音: 蝈蝈( guō) 昏晕( yūn ) 消逝( shì) 凝(níng )成 蛐蛐( qū ) 树篱( lí) 栖( qī)息 草茸茸( róng )
作者简介
约翰·济慈(1795-182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 贫困,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 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 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 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 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 有极大的影响。
有感情的朗读: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重音和停顿。
7
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 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 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 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 爱和赞美之情。
——(辛弃疾《西江月》)
俄·叶赛宁
读准字词
喧( xuān )响 夜莺( yīng )
欢嚷( rǎng ) 沉浸( jìn )
作者介绍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
(1895-1925),俄罗斯诗人。早
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
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
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
1、《夜》这首诗描绘了怎样夜晚?
河水悄悄进入梦乡, 静谧: 松林不再喧响, 夜莺停止歌唱, 秧鸡不再喧嚷。
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
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美丽: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批上银装。
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批上银装。
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外国诗两首_蝈蝈与蛐蛐_夜课件(上课)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 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 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和生机勃勃,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 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主旨
这是一曲对大自然的颂 歌, 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 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 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 之情。
大自然的歌声还有那些?
俄·叶赛宁
作者简介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反复朗读
用自己的话,描 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 景,本诗展示了夜的 什么特点?
静谧 美丽
•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诗人安适、 宁静的心态。
安 适 宁 静谧 溪水 月色(反复吟咏) 静 美丽 的 大河 小溪 青草 心 境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写了哪两个季节的景 色?哪两种小动物的叫声? 夏季—— 蝈蝈
冬季—— 蛐蛐
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 1、描写盛夏里蝈蝈的乐音。
2、描写冬日里蛐蛐的歌儿。
再读诗歌,请找出文中的主旨 句和过渡句: 主旨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过渡句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 “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 的?
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 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 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 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 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 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D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上课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