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名著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作者余华
作者档案:20世纪80年代,余华凭借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坛一举成名。之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余华的创作逐步走向了成熟。经过十年积蓄,2005年创作的《兄弟》在文坛引起了强大的“余华旋风”。2013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其中《活着》曾入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该文本如此博得人们青睐,在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
《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所有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富贵在经过命运一次次的打击后仍旧活着。也许他并不像很多伟人那样为社会创造过奇迹,也不曾像有钱人那样活得逍遥,但就像作者余华所说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活着本身就已经包含了隐忍的生活态度。小说全文都被死亡的气息覆盖,让人不禁感受到生存的异常艰难。而主人公福贵都是忍受、都是承担。从一开始福贵下田种地,到最后一人一牛地犁地,福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用劳动来默默地承担苦难,这种隐忍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伟大而令人崇尚的。
三.活着就要学会坚持。
富贵的一生是在经受一次又一次生活的打击中度过的,活着有时比死亡更加令人可怕。但是他熬过去了,哪怕年老时仅剩一头耕田的牛与他相伴,可是他仍旧活着,生命原本就是如此的倔强。富贵用他坚持的信念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或许有的人认为他活得有些卑微,然而,生命的价值其实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辉煌去铸造,能坚持的度过每一个挫折,坚持熬过每一个磨难已经很伟大。试想,现在有些许的年轻人竟然仅仅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一次事业的不顺就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显得更加的可悲富贵用他的坚
持告诉众人活着比什么都来得可贵。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只有活着才有奋斗的理由。
二、解读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作者在作品中感叹生命脆弱、命运无常的同时,很好地诠释了活着的本质与面对苦难应持有的态度。为人类该如何面对人生苦难,靠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普遍问题从思想上给予了正确引导。
一.活着的本质:忍受苦难,坚韧不屈
苦难是余华小说的一大主题,他笔下有很多人物承载着太多苦难。《在细雨中呼喊》的孙光林在亲情严重缺席的孤苦、无助中艰难地成长。《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为了家人和生活数十次卖血。《兄弟》中宋钢父母、继母和爷爷相继去世,为了生活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妻子与骗子周游背井离乡忍辱负重,身患重病时妻子和兄弟情感的背叛更是雪上加霜。而《活着》里的福贵所承受的苦难更是达到了极致:家道中落父亲从粪缸上掉下摔死,母亲重病不治而亡,儿子有庆为县长夫人献血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死亡,妻子家珍生病而死,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就连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因吃太多豆子被撑死。《活着》名为“活着”,实写死亡的故事。亲人的相继死亡构成了福贵一生不间断的苦难。除了福贵母亲和家珍生病死亡之外,其他五位亲人的死都具有偶然性。作者为何将人的一生都很难遇到的灾难集中在福贵个人身上。笔者认为一方面福贵的人生越是苦难和悲情越能引发读者对福贵莫大的同情与悲怜,越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同时越是将主人公置于异常艰难的苦境中,活着才越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越是艰难地活着,才越能体会到活着的本质。余华将福贵安置在生和死的抉择中,以此来考验人在尘世中活着的本质与信念。
何为活着作者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这样解释:“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灾难、无聊和平庸。面对重重苦难,福贵找到了缓解苦难的有效方法――忍受。忍受父母的离世,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忍受妻子的死亡,忍受一个个亲人先他而去留下的悲痛与孤独,以“顺天知命”的生活态度,忍受的方式与苦难和死亡不断进行抗争。余华曾说福贵是“我见到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还活着。”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不为其他,只为自己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生的使命。通过《活着》余华想告诉自己和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丝孤零零的意味”,“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龙二和春生只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连命都丢了,福贵感叹做人还是平平常常好。从生到死是生命的轨迹,活着只是生命状态的存在。只有活着,才有资格去经历,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无论苦难还是死亡,都要直面和忍受,不为其他,只为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生的使命。尝尽人间酸甜苦辣,感受人生喜怒哀乐,这就是活着。
《活着》是一部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斗争史,余华以朴实的语言为读者讲诉了福贵与他那艰难的几近残酷的人生,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又亲眼目睹龙二被枪毙,福贵认为自己这下可要好好活了。春生自杀,福贵认识到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死亡不是在于命,而在于自己的决定。福贵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的折磨,忍受贫穷、疾病和生离死别带来的痛苦,在生与死之间抉择,为了活着,顽强地挣扎于社会底层。贫穷、疾病等灾难迫使他一步步熬过来隐忍着坚强不屈地活着,无视命运的暴戾而存在。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从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