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类型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PPT
血管内药物涂层球囊
通过在球囊表面涂覆药物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从而防止动脉狭窄的复发 ,但药物释放量和球囊扩张压力的控制需要精确掌握。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一
患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 膜下腔出血,经过动脉瘤介入栓 塞术治疗后,动脉瘤完全闭塞, 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常见并发症
栓塞后综合征
手术后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发热等症状,一
般一周内自行缓解。
动脉瘤破裂
手术后动脉瘤可能发生 破裂,需及时处理。
血栓形成
手术后可能形成血栓, 导致血管阻塞,需及时
溶栓治疗。
感染
手术后可能出现感染, 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与处理措施
术前评估
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 安全。
开颅手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患者 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药物治疗
适用范围有限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或控 制病情发展,无法根治动脉瘤。
副作用明显
药物治疗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如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
疗效不确切
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且疗效 不够稳定。
其他介入治疗方式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成功案例二
患者患有颅内多发动脉瘤,经过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所有动 脉瘤均得到有效栓塞,患者恢复 良好,无严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就诊,经过动 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未能 完全闭塞,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等并 发症,患者预后不良。
失败案例二
患者患有颅内巨大动脉瘤,经过动脉 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仍继续 增大,并出现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预后较差。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1.1一般资料
对16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内复杂动脉瘤的患者,经病人家属知情同意书后,全部在全身麻醉下行血管内治疗。共中男6例,女10例;年龄46-75岁,平均56.8岁。破裂动脉16例,未破裂动脉瘤0例;Humt-Hess分级:0级1例;1-2级12例,III-IV级3例;宽颈动脉瘤10例,不规则动脉3例,夹层动脉瘤1例,动脉瘤复发治疗1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1例。
1.2治疗方法
1.2.1双导管技术: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予全身肝素化,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将6F导引导管放置于颈内动脉岩骨段,依据3D图像,选择最佳工作位置,将塑形的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于路径图下导入瘤腔,其头端稳定停留,送入第2根微导管,头端停留稳定在瘤腔,选择与第1根微导管头端的另一恰当位置:或第1根微导管选择大小合适的微弹簧圈进入腔内后,再按此法进人第2根微导管;根据动脉瘤大小,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由2根微导管交替送入瘤腔内,直至动脉瘤栓塞满意,过程中2根微导管交替解脱。部分宽颈动脉在栓塞过程中1根微导管起辅助支撑作用。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技术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间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的1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16例复杂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9例应用双导管技术,1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超软圈技术,不规则动脉瘤3例应用双导管包括大圈技术及超软圈技术,1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技术,1例后交通动脉瘤双导管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技术,1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给予椎动脉闭塞治疗。结果16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随访6个月~2年,15例动脉瘤无复发,1例后交通动脉瘤术后复发再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介入技术是一种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相较于开颅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的优势。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整理ppt
讨论
▪ 宽颈动脉瘤的判定
➢ 一般认为:颈体比大于1:1 的动脉瘤是宽颈动脉瘤。
➢ 巨大动脉瘤?
整理ppt
讨论
▪ 诊断
➢ CTA对宽颈动脉 瘤颈的判断:
整理ppt
讨论
▪ 诊断
➢ CTA对宽颈动脉瘤颈 判断的局限性:
整理ppt
讨论
诊断
DSA对宽颈动脉瘤 颈的判断:
整理ppt
讨论
▪ 治疗方案
➢ Neroform辅助动脉瘤栓塞技术 ➢ Remodeling技术动脉瘤栓塞技术 ➢ 双导管技术动脉瘤栓塞技术
整理ppt
讨论
▪ 治疗方案
➢ 直接填塞动脉瘤栓塞技术 ➢ 球囊辅助Onyx动脉瘤栓塞技术
整理ppt
讨论
对载瘤动脉发出的穿支动脉的影响。 支架较硬,远端分支输送导管很难到达。
整理ppt
讨论
▪ Remodeling技术动脉瘤栓塞治疗
➢ 优点:
介入栓塞治疗后载瘤动脉内没有异物。 球囊导管较软,能够进入较远端分支动
脉。 治疗费用较低。
整理ppt
讨论
▪ Remodeling技术动脉瘤栓塞治疗
➢ 缺点:
载瘤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
整理ppt
典型病例
▪ Remodeling技术动脉瘤栓塞治疗影像:
整理ppt
典型病例
▪ 双导管技术动脉瘤栓塞治疗要点:
➢ 在微导管到位后,经同一根导引导管或者第 二根导引导管江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内。
➢ 经两根微导管交叉填入弹簧圈。
整理ppt
典型病例
▪ 双导管技术动脉瘤栓塞治疗影像:
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新进展
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新进展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它通常指的是在脑动脉底部形成的局限性球形膨出,是一种脑血管畸形。
由于其位置较为特殊,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损害。
而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对于脑血管畸形的治疗也存在许多弊端,因此血管介入治疗在血泡样动脉瘤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工具的不断进步也使得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效果大大提高。
首先,血管内介入治疗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是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随着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穿刺后的效果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其次,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所使用的医疗器材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例如,使用可吸收型支架等特殊器材,能够更好地降低血泡样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缩小血管的分叉角度,同时还减少了介入后产生的并发症。
此外,介入治疗中所使用的药物也可以在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给患者注射影像导入剂,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脑血管的构造和血流动态,有利于医生评估血泡样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但它仍然存在着一些风险和限制。
例如,在处理复杂血管结构时,血管介入医生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由于介入治疗需要在血管内进行,术后需要患者加强监护,避免术后合并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它的治疗效果已经逐步得到证实,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普及和成熟。
对于患有血泡样动脉瘤的患者,他们可以选择治疗的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
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新技术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新技术应用于动脉瘤介入 手术治疗,如机器人辅助手术、超声导航等。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介入手术治疗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和患者预后。
多学科协作
加强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之间的协作,为患者提 供更加全面、专业的诊疗服务。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预防血栓形成
术后患者应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 小板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同
时,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感染防控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定期更换 敷料,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 染。
出血处理
若穿刺部位出现出血,应立即加压 包扎,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药物治疗和随访计划制定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凝、抗血小板、降压等药物。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用于明确动脉瘤 的大小、形态、位置和与周围血 管的关系,为手术提供准确的影 像学依据。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等,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凝血 功能等,确保手术安全。
术前讨论和手术计划制定
多学科团队协作
组织神经外科、介入放射 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 进行术前讨论,共同制定 手术计划和应急预案。
凝血功能障碍
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血 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 介入手术治疗可能导致术中术 后出血。
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接受介入手术治疗 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通 常建议在分娩后再进行手术治 疗。
对造影剂过敏
患者对介入手术所需的造影剂 过敏,无法进行介入诊断和治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治疗脑动脉瘤的常见方法。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出现异常扩张形成的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后果。
介入手术是通过导管技术将血管内的脑动脉瘤进行修复或补偿,以防止破裂出血的方法。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适应症根据瘤体大小、部位、形态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评估。
以下是相关的参考内容:1. 瘤体位置和大小: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适用于位于脑动脉主干、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等较大位置的脑动脉瘤,直径一般大于5mm,最大直径小于25mm的脑动脉瘤。
2. 瘤体形态: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适用于瘤体形态规则或稍微不规则的脑动脉瘤,不适用于形态极度不规则、有分叶或有梗阻性血栓形成的脑动脉瘤。
3. 患者的临床症状:脑动脉瘤介入手术适用于患者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的轻中度脑动脉瘤。
4. 瘤体状态:对于已经破裂出血、血肿未完全吸收的脑动脉瘤,应尽早进行介入手术。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禁忌症也需要考虑,以下是参考内容:1. 病情严重:患有严重心血管、呼吸系统、肾功能等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2. 瘤体位置特殊:位于枕骨突、眶上动脉、视交叉、脊髓动脉等特殊位置的脑动脉瘤,不适合介入手术。
3. 年龄限制:老年人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慎重选择。
4. 瘤体形态不适合:形态极度不规则、分叶或有梗阻性血栓形成的脑动脉瘤不适合介入手术。
此外,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也非常重要,参考内容如下:术前准备:1. 检查: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2. 抗凝药物:停止使用抗凝药物一周左右,以防止手术过程中出血。
3. 镇静: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镇静处理,以减轻手术期间的不适。
术后护理:1. 观察:密切观察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2. 神经功能:密切关注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如出现感觉异常、下肢无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范一木
闭塞载瘤动脉
• Mata’s试验及球囊闭塞实验(BOT)
BOT的评价标准:① 球囊闭塞30min,无临床症状; ② 脑灌注时间和静脉期出现时间与对侧相比不超过1s; ③ 降血压后,无临床症状和脑灌注的变化。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范一木
流行病学特征
• 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Morley and Barr(1969年) • 发病率: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 • 好发部位:颈内动脉床突段、颈内动脉海 绵窦段、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处。 • 自然史:未治疗的巨大动脉瘤年出血率为 8-10%,两年死亡率为66%,而五年死亡 率可达80%。
治疗
动脉瘤颈夹闭及载瘤动脉重建术
• 手术治疗
载瘤动脉闭塞或动脉瘤孤立术 脑血管重建术
•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面临的问题
宽颈,甚至没有瘤颈,载瘤动脉常扩张为动脉 瘤体的一部分
无法做到致密栓塞,因为一旦追求致密栓塞, 极有可能造成载瘤动脉受压闭塞,且穿支及分 支动脉也常直接从动脉瘤体发出
疏松填塞动脉瘤腔带来不可避免的术后复发,动 脉瘤往往继续增大
覆膜支架
• 覆膜支架首次治疗巨大动脉瘤—Singer( 1997) • 2002年,Islak应用Jostent支架治疗颅内巨 大动脉瘤。
覆膜支架
• 覆膜支架适用范围:① 载瘤动脉有无重要 分支;② 载瘤动脉是否过度迂曲;因此主 要适用于颈内动脉虹吸段较直的脉络膜前 动脉以下段的巨大动脉瘤
病例
颈内动脉分叉处以上的大型动脉瘤,以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切除为主要 治疗手段。但对于那些难以夹闭的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假性动脉 瘤,在侧支循环良好的情况下(或血管架桥手术后),可以用弹簧圈行载 瘤动脉闭塞术。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巨大型动脉瘤,主要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动脉闭塞术, 如果侧支代偿不良,可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填塞的方法。可尝试多个裸 支架重叠治疗,疗效还有待观察。在椎动脉没有重要穿支的部位可以尝 试使用带膜支架治疗。大脑后动脉的巨大梭形动脉瘤可以行载瘤动脉近 端闭塞术。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四)
动脉瘤介⼊栓塞术(四)⾃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摘除术平时⾈车劳顿赶到杭州,也不⼀定能挂上号,现在在家门⼝就能享受⼤咖级诊疗服务!最近,肾病科接收了⼀位透析了6年的尿毒症患者詹某。
他因左前臂⾃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形成1年多,疼痛不适困扰了他⼀个多⽉⼊住该科。
浙江省⼈民医院派驻专家沈泉泉主任为病⼈检查后表⽰,患者动脉瘤体⼤(约6*7cm),需及时切除。
顺利摘除困扰患者多时的动脉瘤。
术中可见瘤体粘连明显、壁薄、瘤体内⾎栓形成明显,若不及时摘除,极易发⽣破裂及感染。
⾎管通路是维持性⾎液透析患者的⽣命线。
⾃体动静脉内瘘因并发症发⽣率低、使⽤寿命长成为⾸选的⾎管通路。
动脉瘤是⾃体动静脉内瘘使⽤中的并发症之⼀,按瘤壁结构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真性动脉瘤指内瘘吻合部的静脉侧或动脉化静脉在内瘘⼿术后数⽉或数年发⽣扩张,伴有搏动,瘤壁含⾎管壁全层;内瘘由于穿刺出⾎,在⾎管周围形成⾎肿,与内瘘⾎管相通,伴有搏动为假性动脉瘤,瘤壁是⾎肿机化后形成的纤维壁。
动脉瘤有可能继发感染、瘤内⾎栓、压迫神经、破裂出⾎等,如不及时处理轻则导致内瘘功能丧失,重则威胁⽣命。
颅内巨⼤脑动脉瘤市⼆院介⼊治疗解忧愁近⽇,介⼊⾎管外科运⽤脑动脉瘤栓塞术,成功治愈⼀名巨⼤脑动脉瘤患者,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为⾼龄⼥性,因头晕头痛⼊院,通过脑⾎管造影确诊为脑动脉瘤,直径达2cm,同时合并有⾼⾎压、冠脉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进⼀步增加脑动脉瘤破裂出⾎的风险,如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突发脑出⾎,后果不堪设想。
介⼊⾎管外科主任赵增富通过详细分析,决定对该患者实施脑动脉瘤栓塞术。
即通过患者股动脉穿刺⾎管,将导管超选⾄脑动脉瘤内,向动脉瘤内填⼊总长度达3⽶的弹簧圈,从⽽闭塞动脉瘤,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术进⾏顺利,术中造影可见患者巨⼤的脑动脉瘤被完全填塞,脑动脉⾎液通畅,⼿术⾮常成功。
为患者解除了脑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出⾎的危险,解除患者痛苦,提⾼了患者的⽣活质量。
心外科微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操作步骤
心外科微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操作步骤心外科微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是一种介入性手术,用于治疗脑动脉瘤。
下面将介绍该手术的操作步骤。
1. 患者准备在手术开始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主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脑血管造影,以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2. 术前准备手术室内准备工作要做好,包括准备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对患者进行清洁消毒,给予局麻或全麻。
3. 切口在脑动脉瘤的位置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在相应的动脉位置进行皮肤切口。
切口通常位于大腿内侧、手腕或锁骨上方的动脉。
4. 穿刺导管插入在切口位置进行动脉穿刺,然后插入导管。
通过逐渐放入导丝和导管,将其导入到脑动脉瘤所在的血管。
5. 影像引导在导管插入之后,医生会使用X光或MRI进行影像引导。
通过将造影剂注入到导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血管和动脉瘤的位置。
6. 弹簧圈栓塞在导管引导下,医生会将微弹簧圈导入到脑动脉瘤内。
微弹簧圈类似于细小的弹簧,可以占据动脉瘤内的空间,阻止血液进入动脉瘤。
7. 处理并观察在将微弹簧圈导入到动脉瘤后,医生会观察动脉瘤是否完全被填塞。
如果需要,医生会再次插入微弹簧圈,直到动脉瘤完全被填塞。
8. 结束手术在动脉瘤被填塞后,医生会将导管从患者体内取出,并在穿刺处进行止血处理。
然后,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覆盖敷料。
9. 恢复观察手术结束后,患者被转移到恢复室。
在恢复期间,患者会接受密切监测,并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护理。
10. 定期复诊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
医生会进行定期的影像学检查,以确保动脉瘤没有再次出现或增大。
虽然心外科微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但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包括导管插入部位出血、血栓形成和脑梗塞等。
因此,在手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与患者详细沟通,解释手术的利与弊。
虽然以上是一种简化版的操作步骤,但请注意,实际操作的过程可能因患者的病情以及医生的判断而有所不同。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脑动脉瘤,是一种通过血管介入手术进行治疗的方法。
脑动脉瘤是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病情的严重程度。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一般适用于动脉瘤的直径较大或者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
对于直径小于5mm的脑动脉瘤,一般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如定期复查观察,不一定需要进行介入手术。
其次是病变的位置和形态。
脑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对手术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如果脑动脉瘤位于脑干或者其他重要脑部区域,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都会相对较高,需要谨慎考虑手术的可行性。
另外,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的风险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手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患者的身体状况要足够健康,能够承受手术的风险。
此外,手术的选择也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年龄、症状等因素,因为不同的患者病情不同,手术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脑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标准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变的位置和形态、身体状况和手术的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只有符合这些标准,才能选择进行脑动脉瘤介入手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患者在接受手术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咨询,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新进展
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新进展血泡状动脉瘤(blister-like aneurysm,BLA)是指动脉壁薄弱处形成的血管瘤,常见于脑组织供应血管,具有高度的破裂风险和死亡风险,临床治疗难度极大。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采用内镜技术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进展。
一、双微导管技术传统的单导管技术面临的问题是治疗过程中会影响到血管的血流,进而影响到治疗效果。
双微导管技术可通过两条小型的微导管同时进入病变动脉,仅医护人员的操作会对血流造成极小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而且,在进行血管内治疗时,双微导管技术也可利用微导管之间形成的互补性,实现血管内脆弱部位的修复,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二、远端蔓延性BLA的技术进展与传统的固定式血管内支架相比,可调节型支架能够更加适应BLA不规则的形态。
另外,加强影像学检测的同时,采用改进型支架材料以及掌握合适的植入深度,能够更好地支撑病损部位,防止因血管隆起而导致的血管瘤再破裂的可能。
对于宽颈BLA的患者,传统技术往往存在植入固定式支架时影响到周边血流的问题,因此应用单个支架进行治疗的效果不够满意。
而采用多个支架的“双支架”和“激光支架”技术,能够更好地垂直于血流流向立体支撑病损部位,避免了支架的重叠和堆叠,从而更有效地降低了治疗过程中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四、液流改善器技术液流改善器是一种可以将液体注射进入其内部而不泄漏出来的微型容器,通常通过导丝缝合在病损区域内复原病损血管结构。
这种技术可以对血管瘤进行密封治疗,能够防止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器械所产生的剪切创伤对血管壁的进一步损伤,降低血管再破裂的可能。
总之,血泡样动脉瘤的介入手术治疗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
采用先进的介入手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是目前治疗BLA的首选方法之一。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指的是血管壁在动脉分支处出现的囊状扩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介绍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的微创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动脉血管导管引导下将支架置入颅内动脉瘤内,实现对动脉瘤的栓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位置较深、手术较为困难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绍另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是指采用微小切口、显微镜下操作等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更精细的操作,实现对动脉瘤的切除或修复,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介绍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药物——内膜修复剂。
内膜修复剂是一种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内膜修复的药物,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动脉瘤的内膜修复,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在临床上,内膜修复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膜修复剂的出现,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选择。
总结一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内膜修复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位置的颅内动脉瘤,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失去生命。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手术介入方式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
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挽救广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命,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在临床上,颅内动脉瘤比较常见,该病的死亡率非常高,达30%-60%之间,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
目前,临床上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不是十分明确,大部分的医学工作者认为此病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是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方法,但是这种手术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恢复比较慢,预后差,治疗的整体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2-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临床上开始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介入治疗的方式变得多样,介入治疗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也逐渐提高,给广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福音[4]。
下面,本文主要探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技术发展过程,详细情况见下文:1弹簧圈栓塞术和球囊重塑术1.1弹簧圈栓塞术对于初期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单纯的弹簧圈栓塞术,主要的治疗原理就是通过闭塞动脉瘤腔来实现治疗的目的,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对术者要求比较高,一旦出现放置位置不合适的情况,无法及时进行撤回,为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上出现了机械可脱性弹簧圈[5]。
这种弹簧圈是在1991年设计发明并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具有较好的柔软性,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显著提高成功率。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械可脱弹簧圈也逐渐淘汰,开始使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这种弹簧圈可以在无拉力的情况下脱落,从而有效避免了弹簧圈向载瘤动脉移动。
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术后处理
15、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术后处理
1)麻醉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
(2)清醒后,血压平稳者,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3)麻醉清醒后6h,无吞咽障碍方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以后逐渐改为软食。
(5)保持血压平稳:术后血压应控制在病人基础血压水平,不可随意自行调快和调慢静脉降压药物速度。
血压过低,可造成脑缺血、脑梗塞。
(6)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进食速度不宜太快防呛咳,保持大小便通畅,便秘时不要高压灌肠,应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等
尼莫通应用:尼莫通是新一代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明显减轻患者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早期使用可有效扩张脑血管,晚期因为脑血管中膜变性、纤维增生,不能起解痉作用。
本组术后常规使用尼莫通,50~100ml/d,2~5ml/h持续泵入,常规给予10~14d。
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术后处理
1、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麻醉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
2、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麻醉清醒后,血压平稳者,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
3、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应保持血压平稳,血压过低可造成()、()。
4、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应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包括进食速度不宜太快防呛咳,(),应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等。
1、健;
2、颅内静脉回流;
3、脑缺血,脑梗塞;
4、保持大小便通畅。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标准
介入治疗是通过股动脉插入很细的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内,然后将动脉瘤进行填堵,使动脉瘤的破口无血流冲击而达到预防破裂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
一、微创,不需要开颅出血比较少,仅仅几毫升,甚至十几毫升就可以。
二、手术时间比较短,有的简单的动脉瘤,一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术后患者恢复较快。
但是它也有它的缺点,它的缺点就是第一费用比较贵,一般动脉瘤的费用都在5到10万以上,而开颅只需要5万以下就可以,是开颅的手术的两倍。
第二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是总数也不能够直视观察动脉瘤,因此术后复发率比较高一些。
后循环动脉瘤也就是椎动脉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首选介入治疗,而对于那些未破动脉瘤,无分支血管从瘤体发出的,也首选介入治疗。
岩骨段、海绵窦段、眼动脉断,那这个动脉瘤也首选是介入治疗;另外对于老年人通长至70岁以上老年人也首选介入,创伤小风险比较低一些;而其他的动脉瘤特别是合并血肿的动脉瘤,应该首选开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luso JPP,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7, 28:1573 Tokimura H, et al. Neurosurg Rev. 2012,35:497
特殊类型动脉瘤的 介入治疗
特殊类型动脉瘤
• 特殊部位
– 颈动脉前壁动脉瘤 –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 –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 远端动脉瘤
– 穿支血管动脉瘤
• 特殊类型
– 合并假性成分的动脉瘤
– 夹层动脉瘤
– 外伤性动脉瘤 – 蛇形动脉瘤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
•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neurysm, AChAN)
夹层动脉瘤 P2P段
Case 11 男,26岁 头痛,神经系统(-)
术前 R-ICA
术后左侧视野缺损 术后3月改善
术后R-ICA
• 术后3月
• It is impossible to be certain whether or not a parent artery occlusion will be tolerated. • In general, however, we avoid parent artery occlusion at the P1 or P2 segments given the rich vascular supply to the brain stem that originates from these anatomic locations and the possible neurologic deficits that may occur as a result of such treatment.
治疗方法
• 手术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high risks
• 介入
– 囊性动脉瘤:
•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
– 夹层动脉瘤:
• 载瘤动脉闭塞(parent vessel occlusion,PVO)
– risk of infarction from perforators and/or distal branch occlusion
Huang Q, et al. Clin Neuroradiol. 2013
建议
• 囊性动脉瘤应单纯栓塞动脉瘤
• 夹层动脉瘤可能需要闭塞载瘤动脉
• P1、P2段动脉瘤闭塞载瘤动脉可能导致穿 支闭塞,尽可能保留载瘤动脉 • 定期随访
幕下远端动脉瘤
• Distal aneurysms of cerebellar arteries are rare lesions accounting for 0.6% of all treated aneurysms • 夹层、假性动脉瘤常见 • 一般需要闭塞载瘤动脉
Ciceri EF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1,22:27–34
夹层动脉瘤 P2A段
Case 12 58-year-old male incidental found
Enterprise 4.5/22
11M FU
11M FU
A
B
C
D
After 2 Enterprise stents
– 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2-5%
• AChA
– 颈内动脉的终末分支,其穿支供应了视束、大脑脚、外侧膝状体、 苍白球、内囊后肢等重要的结构。 – AChA发自瘤颈,术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率 23.8%(5/21) – AchA与动脉瘤无关,无缺血并发症(0/17)
Kim BM et al. Neuroradiology (2008) 50:251
MESH technique
15m FU
建议
• 术前3-D重建仔细分析AchA与An的关系
• 术中注意AchA通畅性
• 累及Ach架有利于AchA的保护和动脉瘤愈合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 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0.7-2.3%
• 多发于P1、P2段
• 发病平均年龄38岁 • 大或巨大动脉瘤常见
– Drake, 42% of giant aneurysms – Yasargil, 50% of giant aneurysms – Ciceri, 24% of giant aneurysms
• 分类
– 囊性动脉瘤 – 夹层动脉瘤
大脑后动脉分段
Zeal AA,Rhoton AL Jr. J Neurosurg,1978,48(4):534 Ciceri EF, et al.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1,22:27
• PVO
– The incidence of symptomatic infarction after PA occlusion was 16.3 %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 BOT 无效,不常用
• Stent assisted coiling
– In literature review,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stent for PCA aneurysms was 7.9 % in total. No infarction was reported. There were three (13 %) recurrences, but only one (4.3 %) caused rebleeding.
• 支架辅助栓塞
囊性动脉瘤
Case 9 男,47岁 突发头痛 SAH
无再出血,无神经功能缺损
囊性动脉瘤
2m FU
囊性动脉瘤
• PCA-An血流动力学相关的多为囊性动脉瘤
AJNR Am J Neuroradiol 22:27–34, January 2001
夹层动脉瘤 P2P段
Case 10 45-Y-O-F SAH & IVH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
Case 1
51-Y-O-F
10min later
• 术后即刻言语含糊,对侧上肢肌力1级,下肢3级,对侧Babinski征阳性 • 1个月后对侧肢体轻偏瘫
Subtotal Embo.
Case 2 47-Y-O-F SAH
Final
Stent + coil
Case 3 56-Y-O-F S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