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3_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 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 因而结怨于晋。
诵读提示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许之。
思佚:考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 1(“、“犹本必”段”、)“涉矣;及烛”到:、哪慨“些叹也人— 已伤”物感)?。;在才公括不:号能心里用平,气补牢和上骚。人满真物腹切姓(自名“责也,。”指,明利 2害、。理(解“是句,式过:”是、寡“人不利之焉过”也)。
记》、《三国志》等。
学法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
久之自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预习检查
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 阙:削减,使……削减(使动用法)
• 利:使……获利,(使动)
• 敝:损害
与:结交
• 去:离开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高中学的文言文中有一篇特别重要的文章叫做烛之武退秦师,那这篇文章要怎么翻译呢?不清楚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
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
都君人,姓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二、字词梳理(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
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经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3)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4)晋军两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郑伯:指郑文公(?一前628)。
名捷、郑国国君。
(8)若:假如。
(9)辞:推辞。
(10)臣之壮也:我年轻的时候。
壮,古时男了三为“壮”,即壮年。
(11)犹:尚且。
(12)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也已,表肯定语气。
(1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4)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15)然:然而。
(16)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
(17)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有些重点字词需要学生理解,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晋军函陵】一般“军”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驻军【越国以鄙远】一般“远”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远地、远方【且贰于楚也】一般“贰”是数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若不阙秦】一般“阙”是动词,在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削减【夜缒而出】一般“缒”是名词,作动词谓语“缒”的状语:“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一般“济”“夕”是名词,在此分别作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一般“退”是动词。
在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既东封郑】一般“封”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一般“利”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得利【唯君图之】一般“图”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计划,考虑【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一般“东”“西”是名词,在此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在西边【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一般“赐”是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恩惠,好处【共其乏困】一般“乏困”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1.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2.高一语文必修1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3.高一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归纳4.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5.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6.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之烛之武退秦师内容仅供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知人论世
1.题解
交代了哪些信息: 1、人物:烛之武 2、对象:秦师 3、“退”,动词使动用法,使......退 却/退兵
2、作品介绍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
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
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 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 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叙事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亡郑利晋而阙秦
三
说退秦师 存郑利秦
点 理
晋师撤离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由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佚之狐 慧眼识才 “伯乐”
晋文公 头脑清醒 理智判断
“霸主”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文本探究
3.朗读课文第三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 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
缒:用绳子 (烛之武)曰 夜:名词作状语。
拴着从城墙
在夜里;当夜。
上往下吊。
夜,缒而出。见秦伯, 既:
曰:“秦、晋围郑,郑既
亡:使…灭 亡。 使动
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已经
用法。
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 对方的敬称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关于《左传》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 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 见其人,如闻其声。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期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1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2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惊,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人教拔高一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课内文言文重点句翻译复习
人教拔高一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重点句翻译复习《烛之武退秦师》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无礼,而且同时依附于楚国和晋国。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南。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郑以陪.邻?..。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我哪里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越过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边境,您知道这是很难的,怎么能因为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3.邻之厚..,君亦无所害。
..,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邻国的土地变丰厚了,就是您的土地被削薄了。
如果舍弃围攻郑国,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者来往其间时,就可以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物资,您也没什么损害呀。
4.且君尝为..焉,君之所知也。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而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曾答应把焦瑕两座城池给您,可是,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了,您是知道的啊。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已经向东把郑国封为边境,又想扩张它西面的疆界,如果不削弱秦国,它又怎么获得土地?削弱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吧。
6.微夫人...,不武..。
吾...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其.还也。
”亦去.之。
“没有那人的力量,我们也到达不了这个地步。
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要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来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还是回去吧。
”于是,晋国也离开了。
《荆轲刺秦王》7.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太子即使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语文同步配套课件(必修下册)
(九)挖空练习 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 (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 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曰:“臣 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一说表修饰)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得分点:是、判断 句)。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许之。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 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
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 ,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
般人的妻子。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 ,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
壹
自主学习
(一)了解左丘明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 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 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 父 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继承父位,担任鲁国 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 》)和《 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 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 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于郑伯
省略句1.省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⑤(秦伯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2.省宾语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 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篇目,讲述了___和___围攻郑国的故事。
___和___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给___应有的礼遇,同时又向楚国投靠。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则在氾南。
______告诉___说:“国家危急,如果让___见___,敌军必然会撤退。
”___听从了他的建议,但___推辞说:“我年老体弱,已经没有能力了。
”___说:“我没有早点任用你,现在急需你,这是我的过错。
但如果___亡了,你也会受到牵连。
”最终,___同意了。
___夜里爬墙而出,拜见了___,说道:“晋国和秦国正在围攻郑国,___已经知道必然会亡。
如果___亡了对你有好处,我愿意为你效劳。
___虽然远离,但你知道它的强大。
为什么要牺牲郑国来陪伴邻国呢?邻国对你的好处微乎其微。
如果你放弃郑国,成为东道主,你们的贸易往来可以互相帮助,你也不会受到什么损失。
而且你曾经送过礼物给___,___给他焦、瑕两个地方,但事实上你并没有兑现。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既然你放弃了郑国,晋国就会把目光投向你的西部领地。
如果你放弃了秦国,让晋国得利,那就看你的决定了。
”___被说服了,与___结盟,派遣杞子、逢孙、___驻守郑国,然后撤军回去。
子犯建议攻击秦国,但___却说:“不行。
我们不能利用别人的力量来摧毁他们,这不公正。
我们也不能失信于我们的盟友,这是不明智的。
我们不能用混乱来换取秩序,这不符合武人的行为准则。
我们必须回归正道。
”于是,___撤退了。
焉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为什么不和邻国结盟呢?“焉”表示疑问,“用”表示原因,“陪”表示增加,“邻”指晋国。
邻国的势力强大了,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之”表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表示雄厚。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也是一种选择。
“舍”表示放弃(围___)。
行李”这个词在古今有不同的含义,这里指出使的人。
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一、背景介绍《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一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代文学作品,作者不详。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将军烛之武受到秦国的围攻,最终以智慧和勇气打败了强大的秦军,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二、内容概述1. 背景设定在战国时期,中国大陆分裂成七个国家。
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统一思想的统治,逐渐成为兼并其他国家的霸主。
楚国是秦国的最大对手之一,两国经常发生冲突。
2. 烛之武的困境烛之武是楚国的将军,他聪明勇敢,备受楚王信任。
然而,他却被秦国包围在城内,几乎无法逃脱。
秦国的军队强大而且团结,他们向楚国发起了连番攻击,烛之武感到前路一片黑暗。
3. 烛之武的智谋面对困境,烛之武决定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对抗秦军。
他发现秦军采取了夜袭的策略,每晚点亮成千上万的营火,制造空前的火势照亮整个营地。
烛之武决定利用这一点来引起秦军的注意。
4. 烛之武的计划烛之武安排部下在城墙上点亮数十万的灯火,仿佛楚军已经被增援。
在深夜,楚军将营地点亮如白昼,为秦军提供了一个心理上的打击,让他们误以为面对一个强大而迅猛的敌人。
5. 烛之武的胜利在烛之武的计划下,楚军利用假象,瞬间发动袭击。
秦军混乱中,不知所措,被楚军一举击败。
烛之武趁势追击秦军,最终成功的解围,取得了胜利。
三、故事意义《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并非只是讲述了一位将军的勇敢和智慧,更是体现了对抗强者的勇气和智慧应对困境的能力。
1. 勇气与智慧烛之武面对秦国的围攻,没有惊惶失措,相反,他冷静地思考并制定了一套完备的计划。
他敢于冒险,以己身冒险,最终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这表明在面对困境时,勇气和智慧的结合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 对抗强者的勇气秦国作为当时的霸主,军事实力强大,很多国家只能低头臣服。
然而,烛之武并没有畏惧秦国,而是选择与之抗衡。
这种对抗强者的勇气代表了楚国人民对自主和自由的追求。
3. 智慧应对困境烛之武在众敌环伺之中找到了应对之策,他充分利用了对手的心理,让秦军以为楚军统一并增援,最终制造了一次完美的反击。
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一书的精彩片段,也是我国古代外交史的成功范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晋侯①、秦伯②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④也。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先依附于晋国而后来又依附于楚国。
①晋侯:指晋文公。
②秦伯:指秦穆公。
周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是称其爵位;而“晋文公”“秦穆公”是称其谥号。
③无礼于晋:晋文公为公子时流亡各诸侯国,曾经过郑国。
郑原本是晋的附属国,但晋献公以后,晋开始衰落,郑转而依附楚国,所以当公子重耳来到时,没有以应有的礼遇相待。
④贰于楚:指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贰,从属二主。
)晋军①函陵②,秦军氾南③。
(晋国的军队驻扎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氾南。
①军:动词,驻扎。
②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北。
③氾南:氾水的南面,今河南省中牟南,也属郑地。
氾,fàn。
)[开篇虽只寥寥数语,对于全文却关涉极大。
它不仅暗示郑国危在旦夕,为主要人物的登台布置了背景,而且为烛之武游说成功埋下伏笔。
首先,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都只关系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烛之武离间秦晋提供了可能。
其次,秦、晋军队分驻两地,互不接触,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条件。
]第一段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叙述秦晋的军事态势,说明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势。
佚之狐①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③使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
”①佚之狐:郑国大夫。
佚,yì。
②郑伯:郑文公,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
③若:如果。
④使:派遣。
)[大敌当前,国难临头,佚之狐提出分化秦晋联盟的策略,又力荐烛之武赴此重任,由此见出佚之狐的超凡见识和知人善举,也从侧面渲染出烛之武超群的外交才干。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考查科目,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向,掌握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意。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⑥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⑧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⑨。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⑩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②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以,因为。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扎。
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佚之狐:郑国大夫。
⑦若:假如。
⑧辞:推辞。
⑨已:通“矣”。
⑩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陪:增加行李:出使的人。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疆,疆界。
阙:侵损,损害说:通“悦”,高兴。
2023语文高一必修一知识点
2023语文高一必修一知识点语文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一.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田地或疆域。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2)佚.之狐( Yì) (4)阙.秦(quē ) (6)杞.子( Qǐ ) (8)微夫.人( fú )
第4课
导记·晨读晨练
第4课
2.实词、虚词 (1)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④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⑤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倒装句 (6)是寡人之过也: 用“也”表判断,判断句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 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判断句
导读·边学边思
第4课
一、常识常记 1.走近作者
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 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 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 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
问题写出来,能作初步交流的可以与同学初步交流, 不能作初步交流的可在课堂上交流。
导读·边学边思
第4课
一、整体把握 1.请用简洁的语句概述全文主要内容,并按照故事情
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 括事件过程。 答:
导读·边学边思
第4课
答案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 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事件过程:
第4课
导记·晨读晨练
第4课
3.文言句式 (1)辞曰:“臣之壮也……”: “辞曰”前省略主语 “烛之武”,省略句
(2)敢以烦执事:“烦执事”前省略代词“之”,省略句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秦军”后省略介词 “于”,省略句
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左传》,是我国古代外交史的成功范例,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
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
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
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
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3][6]从军事角度看,《烛之武退秦师》是非常著名的通过谈判说服、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成功范例。
这些成功的实践都是在通过谈判消弭战端、争取和平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而谈判说服的成功又强化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力。
文章首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其中,佚之狐举贤和烛之武先“辞”后“许”,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
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
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2021·山西·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3)7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孟子:名轲,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78.在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谈起人口增多的话题,目的是想通过人口的增多,增强国家的实力,可见其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
文学作品,它善于描写战争和 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 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 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 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文言知识小结: (一)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 ③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二)词类活用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名作状,在东边 ②夜缒而出
● ●
古义:那人; 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⑥亦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
文言虚词的用法 之、以、而、其、焉
请指正
先看后下,节省时间 分类清晰,查找方便
●
名作状,在晚上,当晚
③臣之壮也
●
形作名, 壮年
④共其乏困
● ●
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⑤越国以鄙远
● ●
鄙:名作动,把……当 作边邑 远:形作名,边远的地方
(三)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辞曰:“臣之壮也……” 夜缒而出 敢以烦执事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介宾短语后置
文 章 结 构
秦晋围郑 (开端)
临危受命 (发展) 说退秦师 (高潮)
晋师撤离 (结局)
讨论: 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深明大义,有捍卫国 家主权的使命感和责 任感
善于辞令,才智过人
写作特色: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
③叙事详略得当。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它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 而作的,所以被称作“春秋三 传”。《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 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 著名的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四)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行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 ● ●
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 的主人;今义:招待客人的主人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④无能为也已
● ●
古义:不能; 今义:没有能力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授课人
李新霞
秦
晋 郑
楚
春秋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秦
晋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郑
文 章 结 构
秦晋围郑பைடு நூலகம்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①越国鄙远,不现实
②厚邻薄己,不划算
③存郑为友,好处多 ④晋国忘恩,不足信
动之 以利
晓之 以理
烛之武说秦师的结果 ①秦郑订立盟约 ②秦国驻兵守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