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 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 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
,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 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
(2)行李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
(3)乏困 古义:那人。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4、之 ①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 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④ 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 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 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 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 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 、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 字。
国别体
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 国语》、《战国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6。代词,指郑国
7。微服人之力不及此 7。助词,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
8。助词,的
虚词辨析
而
而
1。今急而求子
1。连词,表示顺承
2。夜缒而出
2。连词,表示修饰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 连词,表示并列
4。朝济而夕设版焉 4。连词,表示转折
5。因人之力而敝之 5。连词,表示转折
自责 (情)
晓义 (理)
虚词辨析
以
1。以其无礼于晋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阙秦以利晋 6。以乱易整
以
1。介词,因为 2。介词,拿(它) 3。连词,顺承 4。连词,表示结果 5。连词,表示目的 6。介词,用
想一想 诵读提示
? ……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 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转第四段
诵读提示
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之。
转人物描写
关于作品中的人物
1、烛之武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2、《左传》在人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 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 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 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情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 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三)情感与态度: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过70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共有4个段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2个自然段: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
二、课文赏读(一)朗读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说退秦师——迫晋撤兵1、先看结果:原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二【学习重点】1、重点词语──若、说、辞、鄙、微、之。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是高中语文要学习的重要文言文篇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翻译1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散文名篇,也是高中语文重点文言文篇目,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一)两起两收的对称美纵览全篇,首先会感到行文布局谋篇的对称美,。
全文共计五个自然段,根据事件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二自然段为第一层(略写),第三自然段为第二层(详写),四五自然段为第三层(略写),整体呈现“二一二”的结构布局。
第一自然段写“攻”:秦晋联合,大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挡;郑国岌岌可危,朝夕难保。
第二自然段述“守”:国难当头,命悬一线,郑国君臣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
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写“攻”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
中间一段是全文主脑部分,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晋,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娓娓道来,步步进逼,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从而改弦易辙。
末尾两段分别从秦晋双方落笔,先写秦方背晋盟郑,班师回朝;再写晋方审时度势,因孤立无援只好撤兵后退。
前面是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结尾是秦晋背约,秦郑结盟而孤立晋国。
两段起,两段收,首尾简洁,中间饱满,呼应对称,精警圆美。
(二)离合变幻的对称美秦晋联盟,貌合神离,松散虚幻,缺乏坚实的结盟基础和统一的指挥调度,这从第一自然段的简洁叙事可以看得出来。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二者全属晋郑宿怨而与秦无关,秦军不过是作为盟友援军被牵扯进来,为秦晋所用而已。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围攻郑国,秦晋驻军又分列两处,且相距遥远。
从空间上来讲,这也就为下文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及秦郑的秘密接触不易为晋人及时掌握提供了可能,也从侧面说明秦晋围郑缺乏周密的军事部署和统一的指挥调度,很有可能是利令智昏,各有所图。
至于主体部分写到烛之武离间成功更是证明了秦晋结盟的脆弱松散,不堪一击。
相反,郑国君臣内部力量的整合配置就大不相同。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分析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
它记述的是该年(前630)九月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晋、秦围郑。
晋、秦围郑,有其背景。
文中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无礼于晋”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贰于楚”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在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
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
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根据《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说法,是“观其可攻与否”)。
是年九月甲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摄乎大国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郑国军事实力远逊晋、秦,只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
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并且认为“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可见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
但烛之武并未直接应允担此重任,而是先表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暗示自己年轻时未受重用,并流露出些许委屈、牢骚和怨愤。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秦晋围郑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起因) 灭郑无益
越国以鄙远——困难
烛 烛之武
于秦
亡郑以陪邻——失策
(争取结盟)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于 秦
共其乏困 有
之 说服秦伯 武 (经过) 退 秦 师
晋有野心 (离间)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益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
秦、晋围郑产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 年)。导致事情产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 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 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 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 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 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 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行李:出使的人,使 者。现指外出的人携 带的随身物品。之: 主谓之间。
厚:增强
共:同“供”。 乏困:缺少的 (东西)。形→名
以(之)为;东道 主:东方道路上的 主人。现泛指主人。
超出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 疆,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 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 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 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 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 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 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氾南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 陵郑
氾南
初读正音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 利焉!”许之。
高中语文课件:《烛之武退秦师》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 也篇第六·第二十七章》)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八佾篇第三·第十七章》)
语文能力风暴
烛
之《
武左
退传
秦 师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婉言相劝——换位思考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 婉言以说,处处换位思考:“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 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 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这 样的沟通方式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 佾篇第三·第一章》)
展喜犒师
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境,展 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 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太 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 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 阚,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继位,诸侯之盟曰:‘其率桓之功。’ 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 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 齐侯游说艺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烛之武退秦师》
布置作业
1.请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的逻辑顺序复述“烛之武退 秦师”的故事。(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 础上添加一些内容)
2.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背诵课文前两段。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内容,鉴赏烛之武的劝说 艺术,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的深层原因。
课堂学习
梳理文言知识
(3)其
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
君知其难也( 指导代词,那 )
共其乏困(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
失其所与(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
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课堂学习
把握人物形象
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须发尽白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
“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
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提示:(1)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 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 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若:假如。使:派
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师:军队。
之:代词,他。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 伯同意了。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 什么了。为:做(什 么)已,同“矣”
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 在早上。夕,在晚上。 济,渡河。设版,指 筑墙。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
之:主谓之间。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
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
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 是您知道的。
内容梳理
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迫晋撤围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第2段 临危受命
试分析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三个人物形象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烛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厚:增强 →名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 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 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
么害处。
子犯请击之……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武
退
如何退秦师?
秦
师
“退”的结果如何?
场景一:秦晋围郑
学习任务二:段落精读,细致把握
第一段:
阅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要退秦师?
以:因为。
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晋侯、秦伯:晋 文公、秦穆公。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 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晋军(于)函 陵,秦军(于)汜南。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 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
《春秋》记事特点:
1.极为简略,每条只用简短的语句进行概括,几无具体史实 可言,这被王安石讥为“断烂朝报”。
2.记事讲究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经常运用具有特定含义的 字眼或特殊的行文方式,暗寓作者对某人某事的看法和褒贬。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 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 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 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 散文著作。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春秋》: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春秋三传”
1.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2.公羊高《春秋公羊传》 3.谷梁赤《春秋谷梁传》
郑玄《六艺论》:“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谷梁善于经。”
《春秋左氏传》:补充具体史实为主,不空发议论,其解经之目的在于通经识古,属于历史著作。 《公羊传》和《谷梁传》对《春秋》经义的解释,不补充任何具体史实,通过自问自答的议论,以解 释《春秋》经文的褒贬义例,其空言解经之目的在于通经致用,属于政治理论著作。
《孟子·离娄上》:“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 《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9篇)
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9篇)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指导。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第一课时要点:熟读文章,以检查预习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背景。
一、教学导入:以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计导入。
引出疑问“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预习: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阙(ju?)秦秦伯说(yua)逢(páng)孙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左传》
问题:假如郑国向其他国家求援能成功吗?
•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及诸侯围 宋,宋求救于晋。楚兵退。
• 公元前638年,宋伐郑,郑求救 于楚,楚伐宋,宋退兵。
问题:假如郑国向其他国家求援能成功吗? 春 秋 形 势 图
上节作业:完成任务单,挑选整合信息,梳理出晋国 与材料中提到的其他国家之间的主要事件和关系。 要求:尽量摘抄材料中的原文信息或用文言词语进行 信息整合。
要求:尽量摘抄材料中的原文信息或用 文言词语进行信息整合。
小组共同完成一份任务单。
基于任务单的信息并结合春秋形势图, 对郑国向其他国家求援的结果进行分析 推断。
春 秋 地 图
小结: 问题:假如郑国向其他国家求援能成 功吗?
信息挑选整合 进行分析推断
天下之事以①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②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 秦穆公,立谈之间③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 而又得秦置戍④而去,何移⑤之速也!烛之武 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 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 穆之心,讵能⑥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 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⑦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 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⑨从之 矣!
晋秦:晋灭虢、虞
审题
晋卫:二晋十日五益年强,大文,公阻卒秦,发子展表提成述取公完关郑整 键立、 词。准确
晋宋: 重耳出亡
晋楚:城濮之战中,楚和晋成为最大的交战国。
晋曹:被晋伐 公元前632年三月,晋师入曹。
晋楚: 楚杀了汉阳很多姬姓的,子玉使斗勃请
战。 公元前632年夏,晋楚于城濮一战,楚师败绩。
完成任务单二,挑选整合信息,梳理出 郑国与材料中提到的其他国家之间的主 要事件和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学习指导(一)重点解析1.烛之武的说辞“言资悦样”,“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烛之武的说辞技巧,就在于处处装出替对方着想,分清利害,怎样跟对方不利,怎样跟对方有利.,在替对方考虑时,分别轻重缓急,重的急的就在替对方考虑当前不利的方面,有什么不利,再归结到怎样才有利,再举事实来做证;烛之武还善于推进一步说,如从对秦国不利推到有害,如说晋的背恩,从背恩推到损害秦国,一层紧扣一层。
前面讲“亡郑以陪邻”,后面讲“阙秦以利晋”,两两相对,从无利转到有害,使论证极为有力,不容秦穆公不信。
2.人物性格特征鲜明。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郑文公、烛之武、秦穆公三个人物。
写郑文公,肯听佚之狐的话,相信烛之武能退秦军,是有见识的。
他向烛之武道歉,提出“郑亡,子亦有不利”,激发烛之武的爱国心,郑文公还是有见识的。
写烛之武,虽不满于郑文公不看重他,但为了救国,还是用尽他的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是忠于国而富有智慧善于说辞的。
对秦穆公,写他背弃晋国,贪图小利,终于遭致失败,也写了晋文公不忘秦穆公对他的好处,不肯攻击盟国,是有君主风度的。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
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二)学法指导1.用简练的语言评价烛之武。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2.归纳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攻心战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进阶练习(一)能力训练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夜缒.(zhuì) 秦军氾.(sì)南函.(hán)陵B.逢.(pánɡ)孙共.(ɡònɡ)其乏困朝.(zhāo)济C.不知.(zhì) 失其所与.(yù) 若不阙.(quē)秦D.夫.(fú)战匹夫.(fū)之勇夫.(fú)人之力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1.本文选自《 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 编年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 与《谷梁传 》《公羊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2.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 秦晋围郑 ;
② 临危受命 ;
③ 说退秦师 ;
④ 晋师撤离 。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梳理结构层次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
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
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
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
实。
•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
背景简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 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 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 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 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 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 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 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 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人物形象赏析
郑烛佚君之之武: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
之武善这于1匹.纳千志谏里士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是远一瞩勇个的于2胸杰.自藏出勇责韬之士略 士,;临他危对不天惧下,形遇势事洞冷若静观,能火.谋“善国断危,矣高,瞻 若凡使响精烛。于3之.言武辩辞见士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作。
又称《
》。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 时期, 文中涉及到的几个历史人物,除晋侯、 秦伯和郑伯外,其他还有烛之武是 国 人,子犯是 国人,杞子、逢孙、杨孙 是 国人。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检查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共( gōng)其乏困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而:表修饰 亡:使…灭 亡。 使动 用法。
而:表顺承夜:名词作状语。在 Nhomakorabea里;当夜。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之)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 方的敬称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
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 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 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 第一段写了什么?
• 答:点明秦、晋围郑的背景,为下 文做铺垫。
若:如果。使:派
“言于郑 伯”相当 于“于郑 伯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师:军队。
之:代词,他。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
伯同意了。
(烛之武)答应 这件事
然:然而, 但是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
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
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 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 第二段写了什么? • 答: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
缒: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上往下吊。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
犹:
子的独立性,不译。
什么了。为:做(什
辞:推辞
么)已,同“矣”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尚且
而:
子:古代对 人的尊称。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表 顺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承
亦有不利焉!”许之。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 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越:越过。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来,表目的。
焉:哪里,怎么。 以:来,连词,表 目的,“来”。陪: 增加。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件;:事这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行李:出使的人,使 无所害。
薄:削弱
者。现指外出的人携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 qǐ)子、逢(páng)孙戍之
小组内问题梳理
速读文章
请小组同学内部互相交流:同学们 自己在预学过程中出现的关于课文理解 上的问题,并梳理出小组仍未解决的存 疑的问题。
(时间:6分钟)
班内解决问题
• 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提出组内问题,按 1-6小组顺序进行,每组只能提1-2个问题, 后面组不能提重复的问题,问题提出后, 请其他各小组同学起立解答。
秦
公元前630年
晋
晋
军
秦
郑 新郑
军
第二课时
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再读课文。 •2、疏通文意
以:因为。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 穆公。五级爵位制。
于:对
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于)函陵,秦军 (于)汜南。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 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么害处。
秦
公元前630年
晋
晋
军
秦
郑 新郑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学习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 常识。(预学) 2、自主梳理,归纳积累文言文常见字词、 句式。 3、研读探讨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体会 烛之武等春秋辩士高超的说话艺术。 4、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学习烛之武 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 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 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 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 传”。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你知道吗?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春秋》、《左传》、《资治 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汉书》等。
预学检测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译文: (九月甲午),晋 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 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 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 秦军驻扎在汜南。
军:驻扎。
名词→动词 讲述秦晋围郑的理由游 何作用?
两个理由都和秦国没有 必然的利害冲突,这为烛 之武后来能说服秦军退军 提供了可能,两军没驻扎 在一起也为烛之武的分解 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 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 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 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内容
• 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 方面的一些事件。
•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 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 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 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请注意:答疑解惑时间只有10分钟
请独立思考问题 1
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 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 文来回答)
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晋
1.以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 国没有以应有的礼
国
遇接待他)
2.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秦 1.秦晋的友好关系 (秦晋之好) 国 2.扩张争霸的野心
带的随身物品。之: 共:同“供”。 以(之)为;东道主:
主谓之间。 厚:增强
乏困:缺少的 (东西)。形→名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 泛指主人。古今异义。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 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 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