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
1.重点字词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之往..()东道主,行李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重点句子(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重点字词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 含答案
4 烛之武退秦师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氾南/侵犯辞别/城池坠落/缒城而下B.城阙/蕨类肆意/肄业戍守/数典忘祖闲暇驱驰 /瑕不掩瑜卑鄙/比较 C.赏赐/既然D.执事/明智 /亟待解决赔偿陪伴/思路解析A项,分别读fán/fàn,cí/chí,zhuì/zhuì;B项,分别读què/jué, sì/yì,shù/shǔ;C项,分别读cì/chí,bǐ/bǐ,xiá/xiá;D项,分别读zhí/zhì,péi/péi,jì/jí。
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D.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
思路解析D项,“陪”,增加。
答案D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②夜缒而出,见秦伯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A.①与③都是顺承连词。
1B.②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C.①②③④都不必翻译。
D.④和⑤都是转折连词。
思路解析④不是转折连词,是顺承连词;⑤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答案D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53650007)④唯君图之③是寡人之过也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何厌之有⑥行李之往来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⑦夫晋⑨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⑧将焉取之⑦③⑥A.①④⑧⑨/②⑤// ⑦B.①④⑧⑨/②⑤⑥/③/ ②⑤①④⑧⑨//③/⑥⑦C. ②⑤⑥/③/⑦/D.①④⑧⑨/⑦宾语;,的③助词思路解析①④⑧⑨都是代词;②⑤⑥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前置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和课后练习
(三)烛之武退秦师一、读准字音氾.南( ) 缒.而出( ) 鄙.远( )阙.秦( ) 杞.子( ) 逢.孙( )戍.之( ) 失其所与.( )二、辨识通假(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失其所与,不知 () 三、一词多义(1)鄙⎩⎨⎧越国以鄙.远(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 )(3)许⎩⎨⎧许.君焦、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 )(4)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则名微.而众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微.言大义( )(5)焉⎩⎪⎨⎪⎧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6)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阙秦以.利晋() (7)之⎩⎪⎨⎪⎧公从之.()臣之.壮也()是寡人之.过也()何厌之.有()亦去之.() (8)其⎩⎨⎧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以其.无礼于晋()其.真无马邪() 四、词类活用(1)夜.,缒而出( ) (2)朝.济而夕.设版焉( )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4)晋军.函陵( ) (5)与郑人盟.( ) (6)既东封.郑( ) (7)越国以鄙.远( )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9)不阙.秦()(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11)邻之厚.,君之薄.也()(12)且贰.于楚也()五、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案 Word版含答案
教案模板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 不合格[ ]教研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
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与《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编年体史著的特点;了解写作背景。
2.阅读文章,读准字音,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准确理解文章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制作学习卡片)。
3.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
【学习准备】1.部编版必修下册教材2.笔记本\易于保存并携带的卡片3.古汉语工具书4.导学案【课前预习】1.对照书下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2.查阅《古汉语词典》,正音正字。
3.标注不理解的语句,提出在自主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学习方式和环节】1.观看视频课学习。
2.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实践活动。
【学习环节】1.走近《左传》:了解作者、作品,制作学习卡卡片,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2.感知历史背景:从秦、晋、郑三者关系及地理位置两个角度,了解背景,为理解文本做铺垫。
3.诵读感知文本①听读:正音正字、注意停顿和语气。
②自读:读准字音,读清句逗,读对语气,读好节奏。
③对照书下注解,疏通文意。
4.制作学习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5.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一、文言知识积累1.选出音、形、义有误的一组()A.汜.(fán)南缒.(zhuì) 鄙.(当作边邑)B.佚.(yì)之狐不知.(知道) 共.(gōng,供给)其乏困C.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逢.(páng)孙D.阙.(quē,损害) 行李..(出使的人) 失其所与.(结交)2.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共其乏困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晋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①军队②对对方的敬称③取代④替B.①驻军②执掌事务③交换④被C.①驻军②对对方的敬称③取代④给予D.①军队②管理事务③交换④是4.选出和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例:烛之武退.秦师A.肆其西封.B.朝.济而夕设版焉C.既东封.郑D.晋军.函陵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苏教版-语文-高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模块二1、正音fàn yìzhuìgōng juéqǐpáng zhì3、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军;第四段:晋亦撤军模块三1.通假字①说—悦②知—智③共—供④厌—餍2.古今异义①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③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④夫人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⑤执事古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3.一词多义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代词,指秦军;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代词,郑国。
以:介词,因为;介词,拿;连词,来;连词,相当于“而”;介词,用。
其:代词,郑国;不定代词,“那”;代词,指使者;代词,指秦国;表希望的语气助词,“还是”;代词,自己的。
焉:句末语气词,可以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4.词类活用⑴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⑵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⑶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立同盟⑷名词活用为动词,符合仁道⑸动词使动,使……削弱;名词使动,使……获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计划⑹名词意动,以……为边邑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⑻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使动,使……成为边界;名词活用为形容词,西边的5.文言句式⑴判断句⑵判断句⑶宾语前置句⑷介词结构后置句第二课时模块二一、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
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二、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惟君图之)。
三、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预习
《烛之武退秦师》预习题参考答案及解析【课前预习案】一、注音识记1、秦军汜(fán)南2、佚(yì)之狐3、夜缒(zhuì)而出4、许君焦、瑕(xiá)5、若不阙(quē)秦6、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二、整体感知阅读文本两遍,完成下列题目: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主要事件是什么?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烛之武主要事件: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穆公。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间的矛盾,向秦穆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说服了秦穆公。
秦穆公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主动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2、试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课文层次。
概括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
起因:第一段,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在旦夕。
经过:第二段,郑文公派烛之武前去说服秦穆公。
第三段,烛之武说服秦穆公。
结果:第四段,晋文公撤兵。
3、结合课文内容,简单画一幅秦晋围郑形势图。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3、是.寡人之过.也是:这过:过错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5、朝济.而夕设版..焉济(jì):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6、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封:疆界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侵损,削减唯:表示希望、祈请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9、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10、失其所与.与(yǔ):结交、同盟(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4、夫晋,何厌.之有?厌:同‘餍’,满足。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愉快。
(三)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1、贰.于楚也(句中义: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2、以为东道主...(句中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3、行李..之往来(句中义:外交使者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对人的尊称,“您”今义:儿子)5、越国以鄙.远(句中义:边邑,这里用作意动词,以……为边邑今义:粗鄙、低下)6、以烦执事...(句中义: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检测(1)、内容: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展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单,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2)参考答案.A(缒:zhuì)(3)、参考答案B(4)、参考答案:假设A.像 B.假假设、如果 C.你夫A.成年男子 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C.那,那个微A.稍微 B.如果、没有 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 A.往,到 B.的C.代秦军焉 A.助词 B.何,为什么 C.哪里 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动词)③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2)特殊句式(3种)①阙秦以利晋(使动句)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③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合作探究1、退:使动用法,使-----撤退2、导学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解析:秦晋围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时机单独与秦接触)。
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带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一)文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2、《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答案:1、《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春秋鲁左丘明春秋。
2、《公羊传》《榖梁传》二)基础知识积累: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③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④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⑤既东封.郑:名作动,把……作为疆界⑥越国以鄙.远:名作动,把……当作边邑⑦阙秦以利.晋: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⑩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⑪越国以鄙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⑫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⑭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⑮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4、重要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而①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课堂设计】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文韬武略呈异彩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 文本研读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且贰.于楚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1)封⎩⎪⎨⎪⎧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 (2)军⎩⎪⎨⎪⎧亮率诸军.攻祁山: 晋军.函陵: 万人为一军.:(3)阙⎩⎪⎨⎪⎧不知天上宫阙.: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5)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6)能⎩⎪⎨⎪⎧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7)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秦伯说.:(8)辞⎩⎪⎨⎪⎧不辞.劳苦: 停数日,辞.去: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9)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0)微⎩⎪⎨⎪⎧防微.杜渐: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越国以鄙.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既东封..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若不阙.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阙秦以利.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虚词(1)之⎩⎪⎨⎪⎧子犯请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臣之.壮也:(2)其⎩⎪⎨⎪⎧吾其.还也: 其.真无马邪: 其.如土石何: 安陵君其.许寡人:(3)以⎩⎪⎨⎪⎧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焉⎩⎪⎨⎪⎧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且焉.置土石: 永之人争奔走焉.:(5)而⎩⎪⎨⎪⎧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三、文言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 (3)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 (4)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 (5)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 (7)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 (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10)辞曰:“臣之壮也……”:________________ (11)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_ (12)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 四、文句翻译(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学习重难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探究烛之武是如何向秦君阐明利害关系的,把握烛之武说理逻辑与艺术。
通过揣摩语言,细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与形象。
体会《左传》的文辞特点。
3、思考晋文公最后一段话,体会春秋战国时期的“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学习文言字词与句式,理解文意。
②探究烛之武是如何向秦君阐明利害关系的,把握烛之武说理逻辑与艺术。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语言,细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与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语有云“一夫敌百万之师”。
一个人就能与百万的军队抵抗,那一定不是通过武力的方式,而是通过外交。
《战国策》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也表明语言、外交的力量非常强大。
此外,《孙子兵法》中也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看重谋略,其次看重外交,最后才是战争。
语言的外交在国与国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大军压境生死存亡间能力挽狂澜,改变形势。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烛之武。
烛之武用他的三寸舌,劝退了攻打自己国家的秦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们一起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二)介绍《左传》提问学生,对《左传》了解多少?请学生回答或开火车。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相传是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
Ppt展示《春秋》:“晋秦围郑,烛之武退秦师。
”10字。
《左传》:课373字对比看出《春秋》有哪些特点?《春秋》经文言简意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
所以当时出现了三部对《春秋》进行诠释和注解的书,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左传》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
《左传》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记事清楚有条理,也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吉林省长春市第九十七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4 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答案
4 烛之武退秦师一、作者简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他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也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传”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二、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其一、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其二、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觉曾无礼于重耳,因此,战前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结果城濮之战中,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于是,晋文公两年之后发动了这场战争。
三、美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进秦营,说服秦穆公,使秦国撤兵。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向秦穆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穆公。
秦穆公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军,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的说辞,有条有理,措辞得体,分析利害关系透彻精辟。
清代学者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论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代学者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案:7烛之武退秦师(1) -含解析
练案7 烛之武退秦师(1)本练案共2页,共16题,满分为60分,用时45分钟一、打牢文言基础(30分)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导学号 42454086( A ) A.函.(hán)陵很有涵.(hán)养佚.(yì)民名人轶.(yì)事B.氾.(fán)南劳动模范.(fàn)追.(zhuī)赶夜缒.(chuí)而出C.阙.(quē)秦填词一阕.(què)戍.(shù)边戊戌.(shù)变法D.逢.(pánɡ)孙国逢.(fénɡ)盛世枸杞.(jǐ)岂.(qǐ)有此理【解析】B“缒”应读“zhuì”。
C“戌”应读“xū”。
D“杞”应读“q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导学号 42454087( B )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是寡人之过.也过:超过。
C.阙.秦以利晋阙:削弱。
D.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
【解析】过:过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42454088( C ) A.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B.①以.其无礼于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C.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①君知其.难也②吾其.还也【解析】A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译不出/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B以:介词,相当于“因为”/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C于:介词,表对象,相当于“对”。
D其:代词,相当于“它的”“其中的”/副词,相当于“还是”。
4.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42454089( A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加倍。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C.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附课文及译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并熟背全文。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 领会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自主学习案一、知识链接1、《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背景资料:本文故事发生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3、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整体感知1.结合课文注解,口译课文。
2、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围绕文眼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请逐段概括。
三、深层探究3.第1段叙事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4.第2段粗线条地勾勒了三个人物形象,试简析其特点。
5.第3段“夜,缒而出”反映了什么?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军的?6.第4段当“子犯请击之”时,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四、自我检测(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秦军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若不阙.秦()秦伯说.()逄.孙()杨孙戍.之()(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3)(佚之狐)辞.曰()(4)越国以鄙.远()(5)焉用亡郑以陪.邻()(6)行李..之往来()(7)朝济.而夕设版焉()(8)肆.其西封()(四)、一词多义1.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④微.斯人,吾谁与归2.封①又欲肆其西封.②既东封.郑③自寄一封.书3.若①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仿佛若.有光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⑤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4.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④杂然相许.⑤问渠那得清如许.5.鄙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不以臣卑鄙.6.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7.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永之人争奔走焉.(五)、古今词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②..①东道主①古义:;今义:认为。
②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妻子。
5.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疲劳。
(六)、词类活用1.夜.缒而出2.朝.济而夕.设版焉3.晋军.函陵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若不阙.秦6.邻之厚.,君之薄.也7.越国以鄙远..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七)、文言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2.以其无礼于晋。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是寡人之过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课前自主学习案【答案】二、整体感知2、明确:文眼是“退“。
第1段写秦晋围郑;(”退“因)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退“荐)第3 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退“劝)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退“果)三、深层探究3.“晋侯、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4.①“国危矣”,说明佚之狐已清醒地意识到郑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的关系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他的推荐,引出了烛之武出场,也从侧面烘托了烛之武是个堪当大任的人才。
②烛之武先“辞”后“许”,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心中难免有感伤和牢骚,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会用人;另一方面面临国家危难,又抛弃个人得失,深明大义。
这一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③郑伯首先善于纳谏并勇于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5.①“夜,缒而出”,说明烛之武是趁着夜色的掩护,让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城的,可见当时秦、晋围郑的严峻形势。
②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
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第二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也”。
第三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
第四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惟君图之”,引史为例,离散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
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
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由于晋国当时已具有称霸的实力,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
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6.从晋文公的角度讲,他是在秦伯的帮助下才成为晋国君主的,这里的“不仁”应针对秦而言。
后来的事实也证实晋文公没有侵略秦国的意图,只是在晋文公死后才出现了晋军偷袭秦军的事情。
“不仁”表明晋文公不敢忘恩负义。
如果这时袭击秦军,就会失去秦国这个同盟者,不是勇武的表现。
从客观情况讲,晋国虽然强大,但要消灭郑国,势必会削弱自己的力量。
而且秦国撤军后还留下军队援助郑国,如果继续攻郑,势必造成以一对二的战争劣势,自己受损,秦国得利,这正是晋国最不愿意看到的。
“仁义”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也罢,“以乱易整,不武”,即胜负不定、难以意料也罢,说到底晋文公还是很理智的,能对动武的后果进行冷静判断,从自身利益不受损的根本目的出发,故退兵。
四、自我检测(一)、答案:fán yìzhuìgōng quē yuè páng shù(二)、答案:(1)已,通“矣”,了(2)共,通“供”,供给(3)厌,通“餍”,满足(4)说,通“悦”,高兴(5)知,通“智”,明智(三)、答案:(1)从属二主(2)名词用作动词,驻军(3)推辞(4)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邑(5)增加(6)出使的人(7)渡河(8)扩大(四)1.答案:①没有②副词,暗暗地③副词,稍微,略微④如果没有,如果不是2.答案:①名词,疆界②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③量词3.答案:①如果②好像③第二人称代词,你④比得上⑤好像4.答案:①约数②答应③表处所④赞同⑤这样5.答案:①边界地方②庸俗,鄙陋③以……为边境④见识短浅,粗陋6.答案:①因为,连词②拿,用,介词③来,表顺承,连词④表顺承,连词⑤把,介词7.答案: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副词,怎么④疑问代词,哪里⑤代词,指这篇文章⑥兼词,于此(五)、答案:1.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2.①把……作为②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出使的人 4.那人 5.缺少的东西(六)、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名词作状语。
在早晨,在晚上 3.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4.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5.动词使动用法,使……减损 6.形容词作动词。
变雄厚,变薄弱7.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8.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9.动词作名词,恩惠(七)、答案:1.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 2.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 3.介宾短语后置 4.判断句、省略句,“是”为“这”,省略“是” 5.判断句,“也”表判断、省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