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完整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 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 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句末助词
翻译
结果----晋师撤离
问:晋文公“不仁、不知、不武”
那点最重要?为什么?
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 用?
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 "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 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 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东:向东。名→状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封: ……作疆界。 动
肆:扩张。形→动
唯君图之。”秦伯说, 阙:削减 焉:哪里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以:而
孙、杨孙戍之,
图:考虑 盟:结盟
唯:希望 说:通“悦” 戍:守卫
翻译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既:已经 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用:因为…… 以:而 陪:增加 厚:雄厚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公从之。辞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军:驻军。 名→动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如果 使:派 师:军队 辞:推辞
翻译
曰:“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许之。
末尾段作用:
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探究思考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你怎么评价文章出现的这些 人物呢?
• (烛之武、佚之狐、郑伯、 秦伯、晋文公等)
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怀才不遇,临危受命,知难而上 的勇士;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口若悬河, 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 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 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 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
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
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 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
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烛之武退秦师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
军函陵,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乃:于是 之: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课文赏析
第1段 秦晋围郑
图1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
待他),且贰于楚也(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阐明 秦国和晋国两面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 秦关系不大,秦出兵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取利益。
叙事结构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薄:削弱 以为: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所害:所+动 尝:曾经
翻译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为:给
(晋君)许君焦、瑕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版:防御工事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 所知:所+动 夫:发语词
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有何厌 厌:满足
夜缒而出,见秦 伯,曰:“秦、晋围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为:做(什么)
用:重用
而:才 是:这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曰
翻译
重点句子翻译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秦
公元前630年
晋
晋 军
新郑
郑
秦 军
秦
晋
函陵 郑
氾南
带有侵略性质的战争 大国夹击,郑国随时可能灭亡。
图2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 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 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课文串讲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 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 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句末助词
翻译
结果----晋师撤离
问:晋文公“不仁、不知、不武”
那点最重要?为什么?
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 用?
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 "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 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 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东:向东。名→状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封: ……作疆界。 动
肆:扩张。形→动
唯君图之。”秦伯说, 阙:削减 焉:哪里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以:而
孙、杨孙戍之,
图:考虑 盟:结盟
唯:希望 说:通“悦” 戍:守卫
翻译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既:已经 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用:因为…… 以:而 陪:增加 厚:雄厚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公从之。辞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军:驻军。 名→动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如果 使:派 师:军队 辞:推辞
翻译
曰:“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许之。
末尾段作用:
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探究思考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你怎么评价文章出现的这些 人物呢?
• (烛之武、佚之狐、郑伯、 秦伯、晋文公等)
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怀才不遇,临危受命,知难而上 的勇士;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口若悬河, 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 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 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 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
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
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 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
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烛之武退秦师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
军函陵,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乃:于是 之: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课文赏析
第1段 秦晋围郑
图1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
待他),且贰于楚也(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阐明 秦国和晋国两面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 秦关系不大,秦出兵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取利益。
叙事结构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薄:削弱 以为: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所害:所+动 尝:曾经
翻译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为:给
(晋君)许君焦、瑕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版:防御工事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 所知:所+动 夫:发语词
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有何厌 厌:满足
夜缒而出,见秦 伯,曰:“秦、晋围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为:做(什么)
用:重用
而:才 是:这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曰
翻译
重点句子翻译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秦
公元前630年
晋
晋 军
新郑
郑
秦 军
秦
晋
函陵 郑
氾南
带有侵略性质的战争 大国夹击,郑国随时可能灭亡。
图2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 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 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课文串讲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