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 PPT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 PPT
解毒除瘟,清热止痢,祛风通痹。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煎汤内服,用量1~3克。用治外感发热、热病烦躁、泄泻痢疾、负湿热痹。
11
中药大全展示
名称
来源
临床应用
功效与作用
乌药 wuyao。
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块根。
9

功效与作用
红景天 hongjingtian
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Hook.f.et Thoms.)H.Ohba的干燥根和根茎。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清肺止咳。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供应保障能力尚待强化
16
中药行业的发展
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水平不仅与中药工业快速发展严重不适应,甚至大幅落后于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20-30年。[文件](1)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场化、合作社开始发展,中药工业企业开始建设[文件]原料基地,现代中药农业企业起步发展,但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交易为主。(2)规范化水平不高。按GAP严格实施规范化生产的基地不到中药材生产面积的10%。(3)产地初加工水平落后。仓储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极度匮乏,产品质量难追溯。[文件](4)科技水平还很落后。良种推广率不足10%,良种繁育基本还是20世纪50-60年代农业的“自繁自用”;施肥、灌溉、植保等环节还处于主要依赖传统经验阶段,大部分种植药材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种类、量、时期,对水分需求量、时期特点不清楚。机械化刚刚起步,播种、除草、采收、清洗、干燥大部分环节依赖手工操作。
生产水平相对落后
17
中药行业的发展
中药材交易处于从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过渡的阶段。(1)传统中药材市场产品、交易方式落后,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问题突出。(2)流通环节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屡屡出现,部分中药材价格剧烈波动,市场信息扭曲失真,生产与需求的协调、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3)新兴电子商务刚刚起步,交易规范、标准缺乏。

70年代人卫出版的中医类的书

70年代人卫出版的中医类的书

70年代人卫出版的中医类的书简介本文将介绍70年代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类书籍。

70年代是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民卫生出版社在这一时期出版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中医类书籍,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中国卫生系统的专业出版机构之一。

该出版社自成立以来,致力于中医药学科的研究与传播,出版了大量的中医类书籍,其中包括了许多在70年代出版的重要著作。

重要著作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新版,对经典文献进行了整理和修订,使其更符合当代中医学的要求。

该书以系统的理论体系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巨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精装版,对其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注释,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该书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和药物的信息,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针灸学著作,被誉为中医针灸学的经典之作。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新版,对其内容进行了整理和修订,并增加了一些现代针灸的内容。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技法和临床应用,对中医针灸学的研究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新版,对中医诊断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订。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5.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制剂学等内容。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新版,对中药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订。

中药学-七版教材

中药学-七版教材

《中药学》教材来源:/default.aspx简介:本站的《中药学》教材全文内容取材于网上流行的《中药学》七版教材文本格式,经过本站整理并仔细校对而成,纠正了其中许多错误。

本站为每味中药配以图片,包括源态(源植物、源动物、源矿物等)、药材、饮片,以方便学习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学习《中药学》。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仅收取《中药学》七版教材中所有474种中药,不包括总论,因此,章节从第八章解表药开始,并配以各种索引方式,如按章节索引、按出处索引等,可以给学习者以不同的角度,以使学习者对《中药学》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现代中药事业发展的历程一、五十年代初期的分散经营(1949~1954)1949年到1954年,中药主要是私人经营,据商业部门1954年统计,全国私营中药商有10.4万余户,为西药商6600万户的15倍多,中药从业人员有27万多人,私营业起主要作用。

1954年毛泽东主席对中医工作明确指出“中药应当很好的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遗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

所以,对各省主产药材应加以调查保护。

鼓励生产,便利运输,改进推销。

对中药研究光做化学分析是不够的,应进而做药理实验和临床实验,特别上对中药的配合作用更应注意”。

毛泽东这一重要指示,对中药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由于中药涉及多部门,为了便于协调进行工作,分工负责,由中央卫生部、商业部、农业部、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全国合作总社等单位组成了中药管理委员会。

由卫生部负主要责任,统一管理中药的生产和研究工作。

二、中药农工商一体、产供销结合的体制形成与发展(1955~1985)1955年3月1日,商业部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土产公司、中国医药公司和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的中药业务同时移交中国药材公司。

1955年7月,鉴于中药材生产和供应对象主要是分散在广大农村,为了加强中药经营,有利于生产及市场的统筹安排,自7月4日起中国药材公司由商业部移交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领导,更名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药材管理总局。

(完整版)中医药文化

(完整版)中医药文化
补益有哲理
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
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 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 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以"辛"为 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 补肝"(以下均仿此)。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 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称他为 "攻下派"。 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 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 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那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大黄一类的寒药,为了"损阳而补 阴 ";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补阳"。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仅此二例 便可以看出,这 正是张从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
章 中药文化简介

药中哲理
药性有阴阳
"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 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 正邪、益损、增减、气 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金代医家李杲在 《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 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 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 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 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 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 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 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 性。

《中国药典》中药材分类

《中国药典》中药材分类

《中国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权威性药品标准,它为中药材及饮片提供了分类、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等重要的规范和指导。

根据《中国药典》,中药材的分类可以按照其来源和性质进行详细划分。

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1. 植物药:植物药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根据植物的不同部位,又可以分为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类别。

例如:
-根类:包括人参、甘草、黄芪等。

-茎类:如石斛、木香、黄连等。

-叶类:如桑叶、枇杷叶、侧柏叶等。

-花类:如菊花、金银花、红花等。

-果实类:如川芎、当归、枸杞子等。

-种子类:如菟丝子、莲子、赤小豆等。

2. 动物药:动物药是指用动物的肢体、内脏、腺体、分泌物等入药的部分。

例如:
-动物脏器:如猪肝、牛肾、羊肺等。

-动物肢体:如鹿茸、龟板、鳖甲等。

-动物分泌物:如蜂蜜、蜂胶、龟苓膏等。

3. 矿物药:矿物药是指从自然界中开采出来的矿物质,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用于医疗。

例如:
-金属类:如铜、铁、锌等。

-非金属类: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化合物类:如硫酸铜、硼砂、硇砂等。

《中国药典》中,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项目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等多个方面,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对于中药材的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条件等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为中医药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药基础知识之《中国药典》草药图谱中药十八反中药

中药基础知识之《中国药典》草药图谱中药十八反中药
当然,你如果想要了解的更多,转发本篇到朋友圈并点击“在看”,就能获得完整版的2015版《中国药典》哟~
2.500+种草药图谱(附主治功效~)
虽然《中国药典》很详细的记录了药品的各种信息,但是我们还是不能直观的看到这些药品到底都长啥样子,不要着急,本章节就为你奉上500+种中的部分~
八角茴香
别名:大料大茴香舶上茴香八角珠八角香
4.国内中药领域的大小牛
了解完中药的那些知识,是不是意犹未尽,那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内中药领域的大小牛,如有错误,欢迎大家指出,我们会积极改正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黄林芳
主要研究方向:多组学技术的中药品种、品质创新研究;中药鉴定与质控;中药新药发现与研发;
孙超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组学分析的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解析;天然药物的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研究;
寇俊萍
研究方向: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
马世平
研究方向:中药及复方有效性评价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原理的研究;适用于临床疑难杂症的中药新药创制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徐宏喜
研究方向:抗病毒及抗耐药菌中药药理机制研究;抗肿瘤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5.中药投稿期刊大汇总
既然了解了中药领域研究的大小牛,我们是不是也得了解一下中药研究投稿的相关期刊呢。2019年年底,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各大权威数据库相继发布了2019年版新学术期刊评价数据,为使广大中医药专家学者、科研、医疗、教学及管理工作者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中医药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变化,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以中国知网新数据为核心,加入各大权威数据库发布的新评价结果,制作了此“一览表”。
本期内容到此就结束了,是不是意犹未尽,那让我们相约下期,下期我们来聊聊中药资源和中药常用的数据库那些事~

白术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变迁

白术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变迁
图 1 历代白术商品的演化(标有下划线的为栽培品)
白术产区也与人文背景关系密切 。《妇人大全 良方》作者陈自明为江西临川人《, 本草蒙筌》作者陈 嘉谟是安徽祁门人《, 本草从新》作者吴仪洛为浙江 海盐人《,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为浙江杭州人 , 他们分别对其熟悉的白术产区中的生产以及品质都 有详细的论述 ,推动了道地药材的发展 。 212 引种驯化与道地产地的变迁 随着白术野生 资源逐步减少《, 本草蒙筌》记载浙江早在明朝就已 开始白术栽培 。《本草纲目拾遗》[2] 认为“台术以及 各处种术 ,皆于术所种而变者 ,功虽不如于术 ,服亦 有验”。由于白术在道地产地的成功栽培 ,使道地药 材得以形成和延续 。
第 29 卷第 12 期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Vol129 ,Issue 12
2004 年 12 月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December ,2004
白术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变迁
彭华胜 , 王德群 3
(安徽中医学院 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 收稿日期 ] 2003209210 [ 基金项目 ] 安徽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2001KJ153) [ 通讯作者 ] 3 王德群 , Tel : (0551) 5165884 , E2mail : wdq2004 @ ah1631com
海) 燕山”。清《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有栽培的“象 术”“、台术”以及产自仙居的“野术”[2] 。可见 ,以浙 江东部白术在宋代已开发利用 ,在清朝已发展栽培 。 20 世纪 50 年代以浙江东阳 、磐安 、新昌 、嵊县为中 心 ,四周邻县如永康 、缙云 、仙居 、天台等都有出产 , 总称浙东白术[6 ] 。 113 歙术 宋《本草图经》[1]附有歙州术图 ,并记载 宣州产白术 。明 (1565 年)《本草蒙筌》[7] 对歙术有 详尽论述 “: 歙术 ,俗名狗头术 ,产深谷 ,虽瘦小 ,得土 气充盈 ,宁国 、昌化 、池州者 ,并与歙术 ,境相邻也 。” 可见 ,歙术包括了当时歙州 、宣州 、宁国等地的野生 白术 。清《本草从新》[3] 在野白术项下 “: 其者出宣 、 歙县 , 名 狗 头 术 , 冬 月 采 者 佳 。”清《本 草 纲 目 拾 遗》[2] :“安徽宣城歙县亦有野生术 , 名狗头术 , 亦 佳 。”歙术的栽培始于清朝 “, 产徽州 (今安徽歙县) 者 皆种术”[2] 。1937 年《歙县志·物产》记载 “: 术所出 之州七 ,歙与焉 ,产大洲源及陔源一带 ,远销福建 、关 东 ,为邑药材出品大宗 ,亦为邑第一良药 。”至今 ,歙 县一直是白术的道地产区 。 114 祁术 祁术是祁门白术的习称 ,主产于安徽省 祁门县山区 。1873 年《祁门县志》载有药材 160 种 , 祁术列为其首[8] 。《安徽通志·物产》记载 : 清末年 间 ,祁术曾在南洋群岛国际土产博览会上以“质地优 良”享誉海内外 , 当时已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 1937 年《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9]记载民国年间 ,屯 溪老街“石翼农”“、同德仁”等药号 ,每年冬季大量收 购鲜祁术 ,进行晾晒加工后 ,以小包装寄往当时上海 的“元昌参号”“、慎茂昌参号”作为补品出售 ,在销售 价格上高出白术许多倍 。至 20 世纪 80 年代 ,祁术

【重磅新闻】《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正式发布了!【全文收藏】

【重磅新闻】《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正式发布了!【全文收藏】

【重磅新闻】《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正式发布了!【全文收藏】五味学苑公众号内回复“课程”领取内经、伤寒课程教材五味学苑公众号内回复“伤寒”领取伤寒论讲座全集(视频)五味学苑公众号内回复“唯象”即可得到唯象中医学讲座全集(视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12月6日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是中国政府首次就中医药发展发表白皮书。

全文如下:中国的中医药(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三、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结束语前言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1.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

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国现代中药》第五届编委会名单

《中国现代中药》第五届编委会名单

《!国#$!%》第五届编委会名单学术顾问(按姓名拼音排序)陈可冀胡之璧李大鹏王永炎姚新生张伯礼编委会主任委员吴宪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王桂华兰青山主编肖培根黄璐琦执彳丁主编赵润怀副主编段金H陈士林屠鹏飞编委(按姓名拼音排序)任泽宇肖小河魏建和郭兰萍杨洪军唐志书王继永艾铁民白吉庆毕开顺蔡少青曹晖陈道峰陈菁瑛陈君陈士林陈随清程永现崔箭崔秀明崔亚君邓家刚丁万隆董玲董学会都晓伟军杜守颖杜幾段金H冯前进高慧媛高微微高文远高秀梅月郭宝林郭兰萍郭巧生郭盛郭顺星郭玉果德安黄必胜黄贾海彬贾天柱贾晓光江维克晋玲康廷国孔令义匡海学小兰青山兰小民李成义李李军李隆云李李李明側李明制李萍李李西文李李李林林生刘大会刘峰刘海涛刘红宁刘建勋刘守金华刘晓秋新民刘炭文刘勇张林陆伟根路金才罗光明马双成马小军孟繁蕴孟祥才孟智斌华潘超美潘卫三彭成彭代银华彭励彭勇齐力旺齐耀东钱忠直乔延江永刚秦路平民邱邱智东瞿显友曲晓波任玉珍任泽宇邵蓉梅宋月林宋经元孙成忠华孙晓波志唐于平唐志书新屠鹏飞王伽伯王桂华王继永王金辉王玉王王王明王卫权王全王喜军王王_涛王瑛王跃生王峥涛王志王民魏锋魏建和魏胜利魏振平温川+吴春福吴和珍吴红彦吴加伦吴启南吴宪肖小河肖新月谢晓亮宿树兰徐安龙徐宏喜徐建徐志严辉严铸云杨成梓杨洪军杨建杨华杨明杨全杨世海杨世林杨秀杨'姚辉叶敏叶叶祖光殷军志余丽莹袁丹袁曾建国詹华强张本刚张张张张俊清张珂张兰张丽霞张连学张水寒张卫东张永清张中朋张重义赵勃年赵静赵军赵润怀赵余庆赵玉男赵中振郑贵森郑玉光郑志安詹志来钟国跃周建理周日宝周周莹朱晓新朱兆云庄武璋学术支持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全军中医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国中药公司中药研究院。

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栏目及论文发表周期分析

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栏目及论文发表周期分析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 Economy 2020年6月第11期总第453期June2020No11TotalNo453申申灰孩m 期划喘o 0讼miv 周期4、祈董祥1,熊斌2,邹阳1(1.湖北中医药大学 图书馆2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摘 要:了解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栏目设置篇幅和论文发表周期,给读者阅读和作者投稿提供参考,给期刊建议#方法:统计2018年19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全年的每个栏目论文篇数和最后一期 每篇论文发表周期。

结果:期刊栏目各有侧重和特色。

临床研究类论文比例减少#《世界科学技术一中 医药现代化》发文最快,平均发表周期2. 48月。

其他均为5月或以上& 种期刊超过11月,综合平均发表周期7. 54月。

最小发表周期论文所在栏目中思路与方法、专论、学术争鸣、理论探讨等理论研究类论 文占35%,临床研究类论文只占5% ;最大发表周期论文所在栏目中临床研究类论文占27. 8%,综述占16. 7%。

结论:根据期刊栏目及特色投稿,基全课题论文发表更有优势,临床研究类论文在最小发表周期论文比例低,在最大发表周期论文比例高#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周期较长,作者投稿尤其是即将晋升职称时要将期刊论文发表周期考虑进去,提早做准备。

建议期刊采取措施,缩短发表周期& 以最快的速度将研究成果传播出去。

关键词:中医药核心期刊;栏目;发表周期中图分类号:G255. 2;G353.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21(2020)11—0117—04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核心期刊表中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有19种。

现对2018年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栏目分布及每个栏目的文章篇数,以及论文发表周期进行统计分析%1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2018年19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刊 目总 2017 年版) 刊表中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有19种,分别是中药和方剂类期刊8种:《中草药》《中药材》《中药药理与临床》《天然产 物研究与开发》《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2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针灸类期刊2种+中国针灸》《针刺研 究》;综合性中医药类期刊7种+中医杂志》《中华中 医药 志》 中国中医医学 志》 中 中医药学刊》《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九12 栏目篇数检索统计方法检索《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药药理与临床》《天然产物与开发》《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种期刊每一期的目次#分栏目统计篇数#将全年的汇总出每个栏目篇数;其 余12种期刊检索年度总目次,统计每个栏目篇数%消息、征订类信息不计入统计%1 3 论文发表周期检索统计方法论文发表周期是指从期刊编辑部接受稿件到论文正式见刊发表的时间间隔,又被称为“发表时差* “发表时滞'"报道时差”等011%《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华中医药学刊》2种期刊未注明收稿日期,其余17种期刊均选择2018年度最后一期进行检索%检 索每篇文章后注明的收稿日期,计算出到发表日期之间的时长,以月为单位,统计出最小、最大发表周期、大部分论文分布的发表周期时段并计算出论文平均发表周期%22. 1 中药和方剂类期刊栏目及篇数与 发》 发目 篇数多;《中成药》科研报道栏目篇数最多,其次是药理%其他期刊均药理栏目篇数最多(见表1) %表1 中药和方剂类期刊栏目及篇数刊名 栏目及篇数药理与临床159药剂与工艺158化学成分137药材与 资源137综述132专论18制剂与质量15代谢组学专舟甘廿 栏13药效与代谢11北药研究专栏11网络药理学专栏中草药' 11秦药专栏10药事管理10中药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专栏9专论与综述7中药质量标志物5模型制备规 范2中药现代化论坛1药理112资源与鉴别91化学成分89质量分析84栽培中药材与饲养82制剂与工艺56临床用药37综述29加工炮制与养护27考证23专论3中药药理实验研究173名方研究37临床研究30中药毒性专论与临床 16综述11实验方法6学术论坛3收稿日期:2020 — 01 — 21作者简介:董祥(1972 —),女,硕士,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学科服务、参考咨询# 通讯作者:邹阳(1971 —),女,硕士,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学科服务、参考咨询#・117・总第453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表1(续)刊名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栏目及篇数开发研究106研究简报99研究论文98综述36药理117化学103专题91制剂与炮制79综述79资源与鉴定62临床47分子生药学37学术探讨28药代动力学23专论11青蒿素研究10本草考证8民族药6药事管理4分子生物学2科研报道224药理78成分分析66制剂62综述51质量48医院药房41临床39饮片炮制27药效与毒理学研究68质量分析研究20综述8学术探中药新药与讨&临床研究8药物动力学研究7工艺研究7指纹图临床药理谱研究5中药资源研究4化学成分研究3方法学研究3动物模型研究2药275133药剂与109化学与102综述70资源与鉴定5&专题34药物代谢1&数据挖掘16晋产道地药材研究10毒理7经典名方6冠心病病证结中国实验合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6网络药理学5专论4制方剂学志药与4学术探4资源与4草证3证3组学与生物信息学3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及机制探讨3安全性评价2药事管理2药政管理1学术传承12.3针灸类期刊栏目及篇数《中国针灸》临床研究栏目篇数最多,其次是医案选辑百家园栏目,针刺研究》机制探讨栏目篇数最多,其次为临床研究栏目(见表3$%2.4综合性中医药类期刊栏目及篇数《中医杂志》临床研究/方法学与临床评价/证候•诊断栏目篇数最多,其次是思路与方法栏目;《中华中医药杂志》论著栏目篇数最多,其次是研究报告栏目;《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理论探讨栏目篇数最多,其次是临床基础;《中华中医药学刊》栏目篇数最多的是国家项目点击栏目《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栏目篇数最多,其次是中药研究;《时珍国医国药》药理药化栏目篇数最多,其次是临床报道、中医现代研究栏目《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基础研究栏目篇数最多(见表4$%表4综合性中医药类期刊栏目及篇数刊名栏目及篇数临床研究/方法学与临床评价/证候?诊断112思路与方法85学术探讨73实验研究73百家园/中医教育58当代名医4&临证心得/病例报告37文献研究/综述27标准与规范&卷首语12.2中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栏目及篇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分别是科技之窗、实验研究栏目篇数最多#其次是临床研究栏目(见表2$%表2中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栏目及篇数刊栏目及篇数中中医药志论著475研究报告441临证经验177临床报道141综述109思路与方法51仁心雕龙41述评37舌象研究10标准与规范9理论探讨152临床基础90针灸研究76临证验案68方中国中医药6458中医多学科37综22中医学杂志医写作与翻译15中医方法学4规范4专家论坛3卷首11科技之窗45临床研究34理论研究26博士之光15中北京中医药药化学14文献研究13针灸7科研思路与方法2中药大学学报鉴定2期刊建设2中药制剂1名医论坛1书评1专家16338学术探11综10中药毒南京中医药性研究5名老中医学术传承5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研究大学学报开发4中药靶向给药研究3中医药治疗肾病研究3专1国科学1中华中医药国家项目点击453省级项目平台261地方项目宽带42学刊临床研究传真26博士导师新论20专家经验论坛2科学技术—中医药化珍国医国药专题讨论103中药研究72中医研究61思路与方法51综述35专论12技术应用研究6中药资源3政策与管理2产业发展2药理药化301临床报道148中医现代研究145学术探讨125制剂与炮制7&文献综述65名家交流61资源开发51国药鉴定44教学实践与改革41李时珍研究19表3类期目药事10刊目及篇数临床研究95医案选辑.百家园71临证经验.临证之鉴53文献研究•流派研究•述评31机制探讨•—刺麻醉25思路与方中国—灸法•学术争鸣•理论探讨25人物访谈.专论灸人物14经络与胸穴13—家精要13教学园地灸视野.域外采风13刺法与灸法7器具研制.标准研制4论坛4机制探讨59临床研究32灸法专栏9穴位本态专栏9综述—刺研究9数据挖掘8经脉脏腑相关专栏7—刺镇痛专栏6免疫专栏6—刺麻醉3文献研究3思路与方法3特色—法19592综2415学术探讨15临床报道12纪念毛泽东同志关于西医学习中医批示六十周年大会在京召开11中医英译10会议纪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0经9路与方法64病4坛3专家论坛2中西医结合教育2指南与专家共识22学术动态2方法学2建1中西医结合医学家1诊断标准1院士论坛1医学史1医学1方法学1学科建设111国科学1・118・董祥,等・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栏目及论文发表周期分析2020年第11期表5文发表周期刊名(期)发表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第12期)17大多2月〜4平 2.48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12期)27大多5月〜6平 5.00中国中药杂志(第24期)2月~8月大多6〜7平 5.10中草药(第24期)29大多4〜8平 5.25京中医药大学学(6$210大多4〜6平 5.44中药材(第12期)213大多5〜8平 5.94中医杂志(第24期)424大多4〜8平 6.70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第6期)5月〜16月大多5〜8平7.00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第24期)29大多6〜9平7.20时珍国医国药(第12期)29大多6〜9平7.27中国中医医学志(12$315大多7〜9平7.98与发(12$313大多8平8.14中成药(第12期)314大多7〜13平8.90针刺研究(第12期)2〜19平9.8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12期)130平11.08中国针(12$415大多11月〜14平11.30中中医药志(12$224大多13月〜16月平13.50中药药与(6$未注明中华中医药学刊(第12期)未注明综合平均发表周期7.54月表6最小发表周期和最大发表周期论文所在栏目篇数刊名最小发表周期栏目最大发表周期栏目中草药专论1综述1药材与资源1中药材药1栽培与饲养1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研究简报1研究简报1中国中药杂志1资源与鉴定1中成药科研报道1综述1中药新药与药质量分析研究1药效与毒理学1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晋产道地药材研究1药1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建设1中药鉴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综述1中国针灸学术争鸣1医案选辑1针刺研究免疫专栏11中医杂志思路与方法31中中医药志道1道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理论探讨11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1综述1时珍国医国药中医1药药化1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病例报告12.5论文发表周期《针刺研究》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论文发表周期时间分布分散,没有大部分论文聚集发表周期时段%《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周期跨度很大,最小发表周期1月,最大发表周期30月(见表5$% 2.6最小发表周期和最大发表周期论文所在栏目最小发表周期论文所在栏目中思路与方法、专论、学术争鸣、理论探讨等理论研究类论文占35%,临床研究类论文只占5%;最大发表周期论文所在栏目中临床研究类论文占27.8%,综述占16.7%(见表6$%3讨论了解期刊栏目设置,根据论文研究的内容和题材,是中药方剂类、针灸类还是综合性,选择相应适合的期刊投稿%这个分类是大致的,不是绝对的,中医药大学学报也属于综合性中医药期刊%栏目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期刊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与风格特色01%女口《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办刊理念是“立足基础、追踪前沿、与时俱进%如文献研究方面的论文投稿,《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中医杂志》都设有文献研究栏目,有的期刊数据挖掘栏目也刊登文献研究论文%根据期刊特色投稿如中医多学科研究、中医写作与翻译方面的论文可投《中医杂志》;研究李时珍方面的论文可投《时珍国医国药》;针灸作用机理的论文可投《针刺研究《其以“基础实验研究为主,兼顾临床研究与报道”为特色,是我国唯一集中报道针・119・总第453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灸作用机理的刊物⑷%《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设有博士之光栏目,《中华中医药学刊》设有博士导师新论栏目,分别为博士和博导提供了专门栏目%临床研究类论文比例减少%《中医杂志》临床研究类论文占28.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临床研究类论文占33%%2004年有报道三刊四类中医基础理论文献中以临床研究类文献所占比例最高,为61.16%《其次为理论探讨类文献《而实验研究类、文献研究类的比例均低于10%051%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应说明是否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现在的临床研究,缺位现象增加了,因此临床研究的难度加大了%循证医学大样本临床医学的报告减少了,中医学刊普遍地感觉到临床研究稿源不足01%基金课题论文发表更有优势基金课题的立项均要经过相应的严格的审批程序,级别越高的基金课题,审批的程序及要求越高,因此,基金课题资助的论文可以反映当前学科的发展动态,也是该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及时、优先发表基金课题论文特别是国家级以上的课题论文01%《针刺研究》各级资助课题的论文可占发表论文数的80%左右01%《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栏目专门设有国家项目点击、省级项目平台、地方项目宽带,这3个栏目的论文数占全年的90%%《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发文最快,平均发表周期2.48月%其他均为5月或以上#种期刊超过11月%综合平均发表周期7.54月,说明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周期较长%作者投稿尤其是即将晋升职称时要将期刊论文发表周期考虑进去,提早做准备%临床研究类论文在最小发表周期比《在大发表比高%期刊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建议:①从缩短论文最大发表刊中大发表30月、24月、19月、16月、15月等,平均发表周期被最大发表周期拉大%建议期刊从缩短论文最大发表周期着手,以最快的速度将研究成果传播出去%②实现在线优先数字出版如《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文末注明收稿日期,并注明在线日期,在线最小发表周期为8天,是书评栏目01%在线发表周期比纸质期刊发表周期短,最多的缩短5月%[参考文献#「1"冯广清.中医药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现状分析与相关性探讨学会$017$6):59〜64. !"梁媛,滕静如,刘铭福,等.中医类期刊栏目设置与论文被引频次的关系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8):1115〜1117.「3"王永炎.直面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好编辑工作----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六届编委会暨《现代中医临床》第五届编委会上的讲话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12):1047〜1051「4"针刺研究「EM/OL".ki.net/WKA3/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xcyj,2019―12—28.!"曲晓璐,方肇勤,王湘林.从三刊看四类中医基础理论文献近十年的分布与变化中国医药学报,2004,(12):717〜720.!"张弛,李岩,尤海燕,等.立足基础,追踪前沿与时俱进,办杰出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12)#052〜1056.!"陈可冀.国际视野特色鲜明-----读《中医药临床循证丛书+!".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12):1413〜1414(上接第116页$模式逐步打造线上线下全流程服务,实现开放式采访的“书香速递*艮务,深入推进全民阅读%43积极开展电子图书PDA模式的建立该馆现有的PDA模式主要以纸质图书自主选购为主,但可以发挥省馆的电子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电子图书PDA模式的建立%选择与图书馆图书采访系统相连接的电子书平台,方便线上读者阅读及采购%[参考文献#「1"蔡迎春.当前藏书采选机制对藏书质量的影响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9):31〜37!"张甲,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2):36〜39.!"韩冰,李晓秋.內蒙古图书馆'‘彩云服务”探究!".图书馆论坛,2016,36(3):65〜69.「4"侯雪婷,杨志萍,陆颖.基于SWOT分析的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战略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1):29〜36.!"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3)4〜1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新阅2019$5):45〜47!"刘华.以读者为主导的文献资源建设——美国学术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PDA)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2,56(5):89〜93,127.・120・。

2024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及其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

2024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及其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

2024版《中国药典》四部介绍及其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2024版《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典的最新版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制和发布。

它是我国法定的国家药典,对中药的质量和使用提供了标准规范,保障了中药的安全有效性。

目前,2024版《中国药典》分为四部,分别是中药和中药制剂、西药和西药制剂、生物制品、物理化学检验。

下面将对这四部分别进行介绍,并阐述它们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是中药和中药制剂,该部分主要对常用中药和中药制剂进行了规定和描述,包括中药的鉴别、质量控制、提取和分离、指纹图谱等方面。

它提供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含量、残留溶剂、微生物限度等方面的要求。

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方面,中药和中药制剂部分为中药的标准鉴定提供了依据和指导,能够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二部分是西药和西药制剂,该部分对常用西药和西药制剂进行了规定和描述,包括药物的鉴别、纯度检验、质量控制、溶出度等方面。

它提供了西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含量、不溶物、有机杂质等方面的要求。

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方面,西药和西药制剂部分为西药的标准鉴定提供了依据和指导,能够确保西药的质量和疗效。

第三部分是生物制品,该部分主要对生物制品进行了规定和描述,包括疫苗、血液制品、基因工程制品等。

它提供了生物制品的质量标准,包括特性、纯度、含量、细菌、病毒等方面的要求。

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方面,生物制品部分为生物制品的鉴定和检验提供了依据和指导,能够确保生物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四部分是物理化学检验,该部分主要对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规定和描述,包括密度、熔点、燃点、旋光度、溶解度等方面。

它提供了药物的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为药物的分析和检验提供了依据。

在中药分析鉴定中的应用方面,物理化学检验部分可以用于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药物质量的控制和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综上所述,2024版《中国药典》共分为四部,分别是中药和中药制剂、西药和西药制剂、生物制品、物理化学检验。

中国药学

中国药学

中药学(1)原始的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

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前便有了医事活动。

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

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

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

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

当这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

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

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富起来的。

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

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2)中药学的形成:1)中药学的概念:大量知识的积累,经过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

中药学是归属医药科学或中医学科学的一门专门分支科学,和其它科学一样,是从发现药知识起,经历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探索研究,而后逐步形成的。

它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

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

《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

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

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

书中提到的药中有数十种,药方也不多。

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

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英双语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英双语

《我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闪亮明珠,它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对中华民族的生活、医疗等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白皮书将从多个角度全面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包括中医药的历史渊源、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发展等,通过深入浅出、中英双语的方式,为广大读者全面呈现我国中医药的魅力和价值。

一、中医药的历史渊源我国的中医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

早在商朝时期,中医药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中医药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医疗知识,奠定了我国中医药的理论基础。

在接下来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中药资源。

中医药的历史渊源丰富而深厚,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它主张万物之间存在着阴阳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而五行则代表了五种基本的物质运动规律。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它贯穿全身,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脏腑学说强调人体内脏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关系。

气血津液学说则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人体内气血津液的平衡和运行。

这些理论体系构成了我国中医药理论的基本框架,为中医药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不仅在国内备受重视,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针灸、中药等中医疗法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的中医药也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全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的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中医药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中医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些挑战。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英双语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英双语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英双语中国的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

本白皮书将介绍中国中医药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的中国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中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臟腑理论等。

中医药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诊法。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中国人民的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著作中,汇集了大量的中医药理论和经验。

而在唐朝时期,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中医家如孙思邈、陈藏器等,他们的贡献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中医药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名家和名医。

近代以来,中医药在西方国家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以满足不同时代人民的医疗需求。

中国中医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医药注重疾病的整体观念,强调平衡和和谐。

在中医药看来,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疾病的产生是由于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五行紊乱。

因此,中医药治疗注重调节整个身体的平衡,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病症进行治疗。

其次,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特点和机体的状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不仅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还可以因材施教,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中医药重视调理和预防。

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调理身体,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国中医药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正逐渐走向世界。

目前,中医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研究机构和临床中心,进行中医药的教育、研究和临床实践。

英语作文介绍中国中草药

英语作文介绍中国中草药

英语作文介绍中国中草药【中英文版】Titl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erbal MedicineIn the vast expan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ies the treasure of herbal medicine, a practice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Chinese herbal medicine encompasses a diverse range of plants, minerals, and animal products, all of which are believed to restore balance and harmony to the body"s energy, or "Qi."标题:中国中草药简介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中草药是代代相传的瑰宝。

中草药包括各种各样的植物、矿物和动物制品,它们均被认为能够调和人体的气血,使之达到平衡和谐。

Rooted in the principles of Yin and Yang, these herbs are categorized based on their properties, such as hot, cold, warm, and cool.Each herb is thought to have a specific effect on the body"s meridians and internal organs, and they are often combined in complex formulas to address various ailments.基于阴阳五行原则,这些草药根据其属性(如热、冷、温、凉)进行分类。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双语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双语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双语《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是由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一份重要文件,旨在介绍和总结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现状、成就和经验,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以下是对该白皮书的双语回答: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同时,中医药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中医药在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的疗效和疗效评价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提升。

同时,中医药在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国际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白皮书还强调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中国政府鼓励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白皮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包括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等。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

白皮书还探讨了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应用。

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应用。

中国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中医药在保健、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将继续加大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药杂志,本刊为中国现存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中药学学术性刊物,论文被CA (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IPA(国际药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文摘和数据库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为《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

中国中药杂志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中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中药杂志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国中药杂志栏目设置
关于投期刊网站介绍:重要说明:投期刊是一家注册资本金500万、员工人数超150人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公司已合法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等相关牌照,依法从事期刊和学术增值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