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最新)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最新)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最新)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总体目标:2019—2021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具体建设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国家示范,分级创建。

教育部支持建设国家级团队,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点带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

附件3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申报书
推荐省份
(行指委):
申报单位:
申报专业:
负责人:
联系电话: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制
2019年6月
首批团队遴选建设的专业范围说明表
一、基本情况
1“双高计划”省级推荐高职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确定的省级优质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或者国家(省)级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2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3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双高计划”省级推荐专业或承担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
4省级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
5承担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或订单培养;
6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开发项目;
7含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8近五年承接国家或地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
9含“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

二、团队建设方案
※各项内容如有需要可再附纸。

三、申请单位意见。

当代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

当代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

当代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思考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同时肩负着开发人的理性和潜能、养成健全的人格的使命。

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组织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承担了不同的使命和责任。

一、学生组织的组织内涵及重要性学生组织是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帮助下,依照法律、学校规章制度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从构成来看,目前中国高校的学生组织主要有:学生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社团、科协,这五个部门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同时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使命。

高校学生组织是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高校基层学生组织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党未来事业发展的保证,直接关系到党能否对高校实行有效的领导,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否得到坚决的贯彻执行,关系到党员队伍能否及时得到高质量的新鲜血液的补充和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关系到是否能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理想远大,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学生组织是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活的推动者。

高校基层学生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生组织凭借广阔的资源及相对独立的地位,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创建了和广大同学交流的互动平台,并不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高校学生组织是学生独立管理校园生活与学习的标志。

高校基层学生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在校大学生学习与交际,展示自我与锻炼自我的大课堂和大舞台,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社会化转变及人格过渡的自我管理组织。

高校学生组织构筑了学生与组织领导、学生与教学管理、学生与后勤服务三个层面的纽带与桥梁。

高校学生组织是学生利益的代表者。

高校学生组织的第一理念是服务同学。

各种学生组织都代表着广大同学的意愿及利益,这对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尤为关键和重要。

高校基层学生组织代表着最广大同学的利益,以服务同学、辅助老师、自我管理、自我锻炼为宗旨,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中,发挥着学生干部组织的重要带头作用。

2019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科技创新

2019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科技创新

2019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生力军 (1)新技术,占据创新制高点 (2)应对新兴科技带来的伦理挑战 (3)以坚实的精神支撑激发创新的力量 (4)汪涛:颠覆式创新需要“科学伯乐” (5)水氢发动机得证明成本可行,才有出路 (6)复盘水氢车,辨识真假创新至关重要 (7)政府“帮卖”一半,这样发展氢能源车逾越市场底线 (8)观察“南阳神车”的两个向度 (9)“南阳水氢车”还要继续跑下去吗 (10)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生力军赵婀娜2019年05月27日04: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进入5月,全国各地陆续组织首次高职扩招补报名,意味着高职扩招拉开了帷幕。

高职扩招这一重要举措的落地,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对我国教育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到教育部下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再到高职扩招进入实施阶段,行动之迅速,落实之有力,令人欣喜。

这也凸显出经济结构变革、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才路径、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环境等需求的迫切性。

从宏观角度看,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相对突出。

人社部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

高职扩招后,将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一线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人口红利更好地转变为人才红利,成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生力军。

从中观角度看,经过多年发展,职业教育已到了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今年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在线课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优秀教学团队”协同建设探索——

“在线课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优秀教学团队”协同建设探索——

第19卷第5期2019年10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V ol.19No.5 Oct.2019“在线课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优秀教学团队”协同建设探索——以工程力学为例陈在铁(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张家港215600)摘要: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互联网+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需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深度融合有助于催生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以及优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信息技术融入工程力学协同建设课程、教材、团队多年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新形态一体化的国家规划教材及省重点教材、省精品在线开发课程、省优秀教学团队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在线课程;一体化教材;教学团队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1-0142(2019)05-0001-0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指出:“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教师函〔2019〕4号)要求:“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开发,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指出:“职业院校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要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作者:周金龚范秀芳来源:《职业·下旬》2019年第12期摘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近几年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等方面有所改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以金华市技师学院“五品五阶”师资队伍建设为例,为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事業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能力培养新时代背景下,教学要求不断改进,学生素质要逐渐提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这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做出顶层设计。

一、新时代对技工院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1.新时代技工院校教师需要提升师德师风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素养是教育走向现代化、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关键。

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促使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新时代技工院校教师需要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教师是学校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

良好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批具备优良品质和专业能力的教师才能完成。

近年来,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做中学”“中学做”的内涵使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

为此,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把身份从知识的主动讲解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3.新时代技工院校师资团队建设需要深化治理能力改革教师是教育队伍的主力军,师资团队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有利于培养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最新)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最新)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最新)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总体目标:2019—2021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具体建设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国家示范,分级创建。

教育部支持建设国家级团队,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点带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2020年12月第19卷第35期Dec.2020Vol.19No.35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卢婷,任加慧,付景芳(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南京210036)摘要:混合式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具体目标。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结合学院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实践。

基于2019年学院组织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凝练教学特色,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后期改进措施,以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530(2020)35-0003-04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日益显著。

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保障职业教育发展。

如今职业教育需要培育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同时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数字革命正在改变全世界的学习方式,TED、墓课、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新的学习方式方兴未艾。

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最好的教师,聆听最好的课程,充分实现教育的公平。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渗透,传统课堂正向“传统课堂+数字课堂”甚至纯“数字课堂”演变。

混合式教学整合了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双重体验。

融合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和传统教学融合,更能满足如今职业教育的新需求。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硏究现状分析混合式教学是基于多种学习理论、教学媒体,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混合,以此获得最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为了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发展现状,兼顾论文数量的完整性与质量的权威性,以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对文献进一步分析。

检索条件以“高职教育”或“高职院校”并含“混合式教学”为关键词,时间起始不限,截至2019年12月31H,共得到180篇论文。

【全文】职业院校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探索与实践

【全文】职业院校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探索与实践

(2)横向项目 横向项目是指未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科研规划,由各级政 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委托或合作研究,经 费由委托或合作单位资助,最终研究成果由资助单位应 用的研究项目。
(二)论文撰写与发表
1.教研论文
(1)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精神 (2)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3)教学工作实际
2.学术论文
(3)教学成果奖申报 市级教学成果奖 厅级教学成果奖 省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科研项目
(1)纵向项目 纵向项目是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科研规划部门立项批 准,并列入其科研规划,经费由政府财政资助的研究 项目。包括市厅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国家级项目。
市厅级项目: 一般指省教育厅、市教育局以及省市教科所等市厅级 单位设立的各类项目。
1.学术著作、译著 2.统编、规划教材
3.著作/教材编写(结合职称文件要求)
(1)著作、教材不含论文集、习题集等。 (2)省级以上统编、规划教材,应附省级教育行政
部门批准教材立项的文件。 (3)字数要求。
(四)专利
1.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专利请求书、说明书、专利证书和专利推广应 用证明等材料。
省部级项目: 一般指省科技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自 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达的项目,以及除了国家科学技 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以外的国 家其他部委下达的部级项目。
国家级项目: 一般指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 家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委员会下达的项目。
2.构建研究基础 申报市厅级、省级、国家级研究项目
3.积累研究经验 研究范式、研究方法
(六)注意教科研项目的申报细节
1.项目立项、结项的时间规律,材料要求 2.选题指南(务必重视!) 3.团队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 4.题目拟定

依托“院士工作室”提升高职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依托“院士工作室”提升高职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年第13期总第565期No.13,2022SumNo.565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教育部自启动“双高计划”建设项目以来,为了示范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又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简称《方案》),在《方案》中,教育部对职业院校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出了迫切要求。

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高水平”院校的第一选择[1]。

教师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既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在教学上也完善了教学内容,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促进教学,以教学激发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打造“双高”建设中的技术技能创新高地和人才培养高地打下坚实的基础[2]。

1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1.1缺乏平台支撑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少,层次低,缺少省级、国家级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也不像本科教师有自己的实验室,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是以满足学生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实验室,无法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受以教学为主的导向影响,高职院校科研硬件和科技创新团队相对薄弱,参与各类重大科研项目不多,尤其在申报高层次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上缺乏平台及高端领军人才的支撑。

1.2缺乏团队协作高职教师在专业及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团队,但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是缺乏团队合作,受职称评聘等条件的影响,项目大多由个人独立完成,申报时也只是根据需要临时组建团队,立项后成员也没能真正参与项目,研究和结题基本上是负责人完成[3]。

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阻碍了高水平科技研发团队的建设及科技研发工作的开展,影响“双高”建设中社会服务能力的各项进展[4]。

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就是要使真正适合搞科研的人组成一个有活力的团队,通过团队成员不同方向学术优势资源的互补,将个体智慧最大化,通过优化组合,达到新的创新高度。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62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23年40卷第8期猪场人才PIG TALENT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徐 锐,向金梅,王雯熙,张苗苗,杨 凯,宋先荣,郭妮妮,陈文钦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1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背景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概念已经从“教学团队”演进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创新教学团队”。

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师函〔2019〕4号,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明确指出“经过三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

2021年8月笔者院校畜牧兽医专业通过遴选,顺利入围国家级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当前传统畜牧业已向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生态化的智慧畜牧业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发展基金项目:2021年度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畜牧兽医专业群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ZI2021100103);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下畜牧兽医专业群核心课程认证过程化考核的实践研究(编号ZJGA202045)作者简介:徐锐(1984—),男,硕士,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通讯作者:陈文钦(1971—),湖北大冶人,教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教学研究与动物疾病诊疗方面研究空间和旺盛的人才需求,行业和专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2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目标设计根据《建设方案》等文件的要求,结合十四五专业群发展规划、团队建设基础,以四有教师为标准,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化的高水平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现代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培育策略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培育策略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培育策略①刘玉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401520)[摘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和优势品牌专业的核心和抓手。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存在重视不够、任务不清、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围绕“三教”改革明确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任务,把握好团队组建、团队激励、团队考评三个关键环节,完善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管理和培育,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课程教学团队;团队建设;教学质量[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19-0112-03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等国家级改革方案和行动计划,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这些重量级方案和计划的实施,不能靠教师的单兵作战,必须打造强有力的教学团队,发挥团队协同效应,才能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课程始终是任何类型的教育都必须关注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教学依据。

”[1]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还得回归到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及每门课程的教学上。

[2]因此,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典型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不够,课程教学团队缺失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建设,积极培育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学团队,但对于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重视不够。

分析其原因一方面需要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优势品牌专业对于高职院校的声誉和招生至关重要,这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的,而课程建设对学校的声誉和招生影响相对没有那么重要。

另一方面一所学校的专业也就几十个,但课程却有几百门,建设和管理好课程团队难度较大。

所以,当前大多数学校重点建设的教学团队多为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重视不够。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高波张建超冯国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16期[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构建契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育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的顶层设计,从管理机构与机制的建立、“课堂引领+实践训练+竞赛磨炼+科研锤炼”的组合式设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信息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创新创业社团的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八个方面入手,以期构建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科学、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育。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金项目] 2020—2022年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TZD20-13);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2020GJJG171)[作者简介]高波(1973—),男,河北承德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张建超(1977—),男,河北唐山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研究;冯国杰(1979—),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173-04 [收稿日期] 2023-04-06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3]。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李文俊王喜伊雯雯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3年第36期[摘要]品牌专业建设是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也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

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为例,从建设目标、建设举措、建设成果和改进措施四个方面详细总结分析了苏州市品牌专业的建设过程。

这些经验和结论可以为其他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042-04一、引言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推动本地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改革,提高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人才短缺问题,苏州高职高专院校联席会议“教学联盟”决定开展苏州高职高专院校品牌专业创建与评选工作[1]。

作为苏州高职高专院校的一员,笔者所在单位的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于2019年12月立项为苏州市第二批品牌专业建设点,并于2023年完成验收工作。

该专业紧密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为更好地服务于苏州本地制造产业的技术升级,不断推进专业建设和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企业输送大批云计算技能人才[2]。

二、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目标(一)品牌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在学校“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以产教融合为特色,注重高职教育本质”的发展目标下,制定了以下的品牌专业建设总体目标:针对云计算系统运维、实施和应用开发等岗位,践行“五教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智能制造领域,强化“双师型”教师综合水平,突出实践能力,教师团队在智能制造云计算人才培养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建成一套面向云计算产业技术的“三链融合”课程体系;加深校企合作,与高水平智能制造企业共建2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化专业评价机制,深化1+X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分析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分析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分析研究王芸刘晓琳高职院校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国家对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发展的有效路径。

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高职院校顺应世情、国情、校情、教情的举措,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多方位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水平、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受到了教师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校企合作能力等方面制约,需要在营造团队发展环境、强化教师身份认同、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方面着手推进。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建设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正式提上日程。

后续,国家发布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倡导支持高校以团队为核心,进行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细化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举措,配以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当下,正值“双高计划”、“提质培优”等项目建设之际,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将为高职院校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1 高职院校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价值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育事业的每一个决策,都离不开对党和国家对当前世界、国家、高校和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研判,如此才能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实际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在新时代的综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要善于着眼世情、国情、校情、教情,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为最终目的,通过打破旧有的以教学部门为单位的教学管理方式,转变为按按专业划分的、多种技能人才整合的、与企业全方位联动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管理模式,多方位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水平,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

1.1 着眼世情、国情——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思考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大调整、大变革,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人才的能力,已经成为了各国进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砝码,更是教育行业面临的首要任务。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众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课程缺少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基于“专创融合”“课赛一体”及“互联网+”成果培育三个层级的创新创业“金课”课程体系方案,结合两届“互联网+”大赛全国金奖项目培养经验,进行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金课”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创新创业;“金课”;“互联网+”[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2)05-0029-04“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探索与实践①眭翔,常辉,颜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国家先后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要求各院校有机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合理规划各类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各类专业课程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同时教育部提倡消灭“水课”,大力推广建设“金课”[1]。

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简称“互联网+”大赛),是一门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社会实践金课[2]。

如何将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有效培育创新创业项目,结合“金课”要求,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总结两届大赛金奖项目培育经验,探索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创新创业“金课”建设。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金课”的内涵2015年,我国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各级政府、单位、学校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同年教育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了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目前该赛项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是目前全球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个赛事,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典范[3,4]。

同时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该赛事是申报学校评审要求之一。

教育评价引领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究

教育评价引领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究

教育评价引领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究作者:陈静来源:《教育·教育评价》2022年第04期2022年2月8日,教育部发布今年工作要点,再次强调要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实施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职教20条”指出,要组建一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从而示范引领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能力素质,还需要发挥评价这一“指挥棒”的作用,以评价促成长,通过评价对创新团队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发挥得越好,就越能取得好的建设效果,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显得非常关键。

一、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总体情况产业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而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素。

同时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的重点建设工作之一,创新团队的形成将有力保障人才的培养。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计划经过近三年的集中建设,针对职业院校,聚焦国家和民生供应不足的关键专业领域,服务于“1+X证书”制度试点,努力建立具备高水平和结构化特点的国家级创新团队360个,使其能够同时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实际需求。

目前,国家层面已启动两批次的建设项目,第一批122个和第二批242个高等职业学校,分别覆盖了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和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这在示范和引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并进一步深化了职业院校的“三教”改革。

自第一批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和培育名单公布以来,组建并打造创新团队已成为职教领域建设师资队伍的重点工作之一,各省、市和职业院校开始把重点放在创新团队的建设上。

例如,山西省在此花了大气力对接国家的整体安排部署。

2020年山西省政府颁布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计划,其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建立50个省级创新团队,并将建设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其中一项重大计划。

中职汽修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中职汽修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6AUTO TIME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中职汽修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罗泽飞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广西河池市 547000摘 要: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实施两年多来,各地、各学校都还处于建设初期阶段,当前,职业学校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存在机制不灵活、可借鉴的经验少、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及师资队伍培训针对性不强等突出问题。

基于此,文章以中职汽修专业为例,提出通过“三教”改革来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

关键词:“三教”改革 中职 汽修专业 教学创新团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到了新阶段,党中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职业教育也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基于此,国务院于2019年1月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要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合理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

而《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则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设方向。

1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1.1 新时代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要求,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获得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过程[2]。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

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在一起交流、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各家之所长,形成互补,克服了教师单打独斗的现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与创造的良性互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研究性学习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在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长期培养实践中,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的高职院校创新团队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有益探索。

通过在高职学生教学中贯穿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匪夷所思的创造力的培养,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实践。

例如,设立高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建立创新实验班,开展各种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等,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有效运行机制不够成熟,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科学,对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精神的培育不足,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不够等。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创新活动基本上是少数尖子生参与。

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形成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

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
1基于项目的团队运作模式
项目是团队的有力支撑,学生是团队的生命线,老师则是团队的主导。

项目来源一部分是教师的科研项目,还有一部分最初要靠团队负责人到社会上去争取。

并且对接到的项目前期必须要争取良好信誉,实现造血功能,才能让以后社会上更多的项目源源而来。

团队的项目一般来自社会上公司企业等委托的真实项目。

项目最好是小资金、短期限,这些小资金项目恰是社会现实急需,具有如此特点的项目很适合本科生来做。

另外,积极争取校方及学校各部门的项目支持,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等。

今后预期的目标是资金充足,项目做不完,实现教学促科研,科研项目促教学的良好局面。

2以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将各类学科竞赛,如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电子商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引入团队。

将学生科研融入团队,如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

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竞赛,逐步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激发创意,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被动实践到主动实践的转变,从而进行自我发展。

总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成才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比赛本身不是目的,比赛的真正作用是告诉我们学生应该具
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具有怎样的工程意识。

在部分同学比赛和练习的环境,组织更多同学去参观、观摩,提出意见和建议,可以提高参与度,更好地发挥比赛在教学上的启发作用。

以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导向,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把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结合起来,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打开一个全新的思路。

3建立完善的鼓励、扶持与奖励机制
学院在贯彻执行学校创新活动的各项制度基础上,可以制订多项创新活动规章制度,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

也可以专门划拨科技竞赛专项保障经费,使学生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不去参与创新实践。

开放基础研究性实验室、各种功能的专业性实验室、实训中心,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利用相关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设备,实现“产学研”的模式,大力启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确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相关的奖励办法。

同时,对在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评奖评先中予以考虑,对于在指导科技竞赛活动中成绩卓越的指导老师在津贴发放方面给予较大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指导教师指导竞赛活动的积极性。

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师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使科技竞赛活动更加丰富、质量更高。

三师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思路
当前,人类已进入多学科交融集成、团队协作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生的“链式”反应的“大科学”时代。

必须打破学科
间的壁垒,突破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隔,这些变化也使得人才培养必须也打破学科分割细密的状态。

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的核心力量是要有一批精干敬业的
教师,教师不限专业均能参与团队。

因此,各系部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联系外公司和企事业单位项目的能力和趣味相投原则,自由组合构建各类团队。

一个团队由若干名教师和自愿参加的学生组成,推选其中1名为团队负责人。

旨在组建多支跨学科、跨专业的师资协作队伍。

一是构建一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步发展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建设模式。

二是设计一种分层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不同创新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创新团队,在科技活动中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创新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入门―提高―竞赛―科研”的创新能力培养。

三是建立有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形式,并使之制度化。

在教研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教研活动,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和正确建议,及时调整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