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97b32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2.png)
全面依法治国知识点总结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形式-------依法治国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即:法具有阶级性的。
不代表全民利益】2、统治阶级的意志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人类历史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3、关于“法”的定义解释(特征)①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
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被追究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4、法的作用:P77①政治职能: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打击犯罪】②社会(管理)职能: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调节民事纠纷】5、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P77----79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行政机关即政府简政放权,依法履职;审批机关、检察机关即法院、检察院公正司法,维护法律权威)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1、为什么要实施法治?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了解)和法治国家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依宪执政和和依法执政。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反对特权)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一、法治国家1.法治国家内涵、特征A内涵: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B、特征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②坚持良法之治③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法治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治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a7669e1102de2bd96058855.png)
法治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王晓青1,徐景星2y (1.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2.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党委办公室,河北保定071000)摘 要:民主政治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形式的主流,中国也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将/依法治国0写进最新修订的宪法。
通过对西方民主政治发展轨迹的考察,认为发展民主政治,必须解决权力与权利的制衡问题,而解决的途径便是法治。
民主与法治的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宪法的产生是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志着民主与法治的全面融合。
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
关键词:民主政治;法治;宪法权威中图分类号:D 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05)02-0099-05On legal system .s positions and roles inbuilding the democratic politicsWAN G Xiao -qin g 1,XU Jing -xin g 2(1.Institute fo Politics and Law,Hebei U 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2.Office of the Party,Bao ding T eachers College,Baoding 071000,China)Abstract:With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being the mainstream of the world political form,China is now taking the socialism democratic politics as the destination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of a higher standard in an all-round w ay,and putting /ruling the country by law 0into the new ly -revised Constitution as w ell.By tr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in w estern countries,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restraining relations betw een pow er and rights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ing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legal system is the only solution.It .s a g radual process to combine democracy w ith the legal system.Therefore,the Constitution comes into being w hen this process develops into a certain stag e,which marks the merg ing of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In order to develop th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in china,w hat .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o set up the concep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s paramountcy.Key words:democratic politics;rule of law ;Constitution authority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法制与法治
![法制与法治](https://img.taocdn.com/s3/m/36e2fd1cff00bed5b9f31d3a.png)
法治与法制的论述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李芬芳一、法制(一)法制的定义“法制”一词,我国古已有之。
然而,直到现代,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还是各有不同。
其一,广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
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狭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
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
任何国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
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
在君主制国家,在君主眼里,他说的话就法;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排除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法制的专制性质,但资产阶级受阶级本性的局限,当有的法律规定不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时,就加以破坏,因此,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
只有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法治与法制有联系也有区别。
联系在于: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区别在于: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
(二)法制的具体阐释法制一词,中外古今用法不一,涵义也不尽相同,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①泛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法律既包括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出现的成文法,如宪法、法律和各种法规,也包括经国家机关认可的不成文法,如习惯法和判例法等。
制度指依法建立起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制度。
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也属于这一类。
②特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制度化、法律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
这种意义上的法制与民主政治联系密切,即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证,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严格依法办事,以确立一种正常的法律秩序的国家,才是真正的法制国家。
法制伴我成长600字满分作文10篇
![法制伴我成长600字满分作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91a1e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a.png)
法制伴我成长600字满分作文10篇法制伴我成长600字满分作文篇1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法治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帮助我们打击坏人让我们变得更加健康、快乐。
法治,一个多么重要的词。
每当我看见新闻上那些做坏事的人,我便想起了这个词。
老师跟我们说过:“其实,法治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地帮助我们,保护我们。
”那时,我还小,不懂得什么意思。
直到现在,我终于懂了。
“法”就是法律的意思,“治”就是治理的意思。
整个词的意思就是用法律来治理。
你们知道吗?法治和法制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懂得了这个词之后,我不知道怎么回事,越来越喜欢法治。
人家都说我快成了一个法治小卫士了!我每天都看关于法治的新闻和报纸。
有一天,妈妈说我:“儿子呀!再这么下去,你会走火入魔的!”我没有回答她,只是心想:哼!我一定会证明给妈妈看的,让妈妈佩服我!星期日,社区里举办了一个活动,名叫“法治在我心”,是一个法治知识竞赛。
这时我想:证明给妈妈看的机会到了!我一定要全力以赴。
活动开始了,我坐在我的位置上,主持人只要出一个题目,我就回答一个题目。
我获得了本次竞赛的冠军。
别人问我:“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回答他们:“我只是把我在电视上所学到的知识都用了出来而已。
”别人非常佩服我。
从此以后,妈妈再也没有说过我一句。
有一天,我在电视上面看到一则新闻。
它说的是:一个杀人犯把一个无辜的人杀掉之后,逃到了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当时,我哭了。
心里想:这些坏蛋真应该枪毙!于是我继续关注,终于,警察抓到了那个杀人犯,并把它绳之以法。
经过法庭的审判,那个家伙被判了无期徒刑。
让我们懂得法治一起去为法治代言吧!法制伴我成长600字满分作文篇2“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批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当遵守法律,不违反法律。
法,似巍然的青山般庄严,从古至今,法治一直存在着。
法治建设,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
浅谈法律与文明的关系论
![浅谈法律与文明的关系论](https://img.taocdn.com/s3/m/23e80c2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a.png)
浅谈法律与文明的关系论1. 引言1.1 法律与文明的概念在我们探讨法律与文明的关系之前,首先需要理解法律与文明的概念。
法律是规范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则的总称,是由国家或社会制定并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规则。
而文明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法律与文明密切相关,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法律是文明的表现,它是文明发展的产物和体现。
只有在一个法制完善、法律规范得到尊重和执行的社会里,文明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文明又是法律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和动力,它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了道德、伦理、文化等方面的支持和依据。
可以说法律是文明的保障和促进者,它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保护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法律的存在和发展为文明的繁荣提供了保障,而文明的进步也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障。
只有在法治社会中,文明才能充分展现,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繁荣的状态。
1.2 法律与文明的关系法律与文明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法律是一种规范行为的规则体系,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法律一直扮演着维护秩序、促进进步的角色。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发展。
法律和文明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多个方面:法律是文明的表现。
法律是文明的产物,是文明社会对于规范人类行为的总结和提升。
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促进了文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法律的制定与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密不可分。
法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反映了文明的进步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法律在维护文明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工具。
只有有了法律的约束和规范,文明社会才能够稳定发展。
Secondly,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law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law reflect the progress and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law is also constantly improved and developed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2. 正文2.1 法律是文明的表现法律是文明的表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象征。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70ed5dc32cc58bd63186bd8e.png)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法制”与“法治”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个词,人们有时甚至不加区分地使用。
实际上,“法制”与“法治”是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
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
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
学案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案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1a7820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2.png)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学习目标】一、教学目标:1.讲述法治使国家更强大的典型事例,表明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
2.联系依法治国的实际,证实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好处,表达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感悟。
3.针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误区,辨析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阐明法治保障对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
4.描述法治中国的蓝图,阐述法治信仰的价值,提出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行动方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科学精神: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辨识各种限制性条件,进行有理有据的研判,做出正确抉择,提出实现目标的合理方案。
法治意识:能够面对复杂情境问题,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实例,阐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式。
公共参与:解析公民参与国家立法、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途径和方式。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梳理】1、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律体现着______________的意志,是实现______________的工具,它既维护______________,保障正常的______________。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成为现实,_______代替了__________,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2、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______________。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______________,并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发布法律。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2396595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4.png)
1.刑法修正案(九)将考试作弊入刑: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
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表明 ( )
①我国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只要考试作弊就
是犯罪,应受刑罚处罚 ③有法可依就能杜绝考试作弊行为
④依法治国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相关知识·挖掘补充] 1.教材 P77“名词点击” 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 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所以,西方 法学所谓的法系,主要是按照法律的外部特征和历史传统对各 国法律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根据这一方法,当今世界主要有 哪些法系? 提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普通法系(英美法系)和大 陆法系(民法法系)。
2.教材 P77“名词点击” 中华法系:是以 儒家思想 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 的统一。
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主干知识·简洁梳理]
1.原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 国情 和 社会制度 所决定并 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 中国人民的主张、 理念,也是中国人民 的实践。
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通过实施法治可以
()
①保证公民的各项权利 ②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推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 ④消除现阶段基本矛盾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权利有合理与否、合法与否之分,①错误;通过实
施法治,可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②③符合题意;矛盾是不能消除的,④错误。 答案:B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 行政和司法机关按照 法定权限和程序 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 法治政府 建设不断推进。 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依法独立 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坚持以 事实 为依据、以 法律 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 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高中政治部编版(2019)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教案设计: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高中政治部编版(2019)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教案设计: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dda23397fd5360cba1adbc1.png)
二、新课讲授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教师:
出示法的古字“灋”字的图片,从灋看法字的由来以及所代表的意义。
解读:"灋"是"法"的古字,由氵、廌、去三部分组成。
"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所以触不平者去之,从去(离),会意。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
"灋"是一种与刑法有关的神兽
公堂上遇到不好查清的案子的话,就把这个动物请出来,它会用角顶那个罪犯。
某些地方法院门口就立有这个动物的石雕。
现代汉语的"法"的古体是"灋"。
探究一: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些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资源,法律则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
请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搜集历史上的法治名言或结合一部分具体的法律,说说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列举相关法治名言和具体法律
教师:补充一些法治名言和具体法律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1.人人皆受制于法律。
——比克斯塔夫
2.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战国·韩非《韩非子·心度》。
这两句大意是:治理百姓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够把百姓管理好。
韩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
他主张实行法治,用严刑峻法钳制人民。
他的“以法治国”。
第三单元 背诵原理篇子
![第三单元 背诵原理篇子](https://img.taocdn.com/s3/m/f108b4b13968011ca30091b8.png)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①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②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3)历程: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我国古代的法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②我国近代的法律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
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2.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1)重要性: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观点:①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②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③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类型: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4)法律的内涵(法与社会规范)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第八章 法律的起源与演进
![第八章 法律的起源与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497eaefad0d233d4b04e6959.png)
第八章 法律的起源与演进第一节 法律的起源一、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原始社会不存在法律(二)法律起源于“野蛮向文明的过渡”时期(三)法律与原始习惯的区别1.体现的意志不同。
2.形成的方式不同。
3.实施的保障不同。
4.适用的对象不同。
5.调整的目的不同。
二、法律是基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规范体系在古代社会,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为获得神圣地位而颁布的。
恩格斯说:“官吏既然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他们就作为社会机关而凌驾于社会之上。
从前人们对于氏族制度的机关的那种自由的、自愿的尊敬,即使他们能够获得,也不能使他们满足了;他们作为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代表,必须用特别的法律来取得尊敬,凭借这种法律,他们就享有了特殊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地位。
”1三、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一)法律起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法律起源是对人们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的过程(三)法律起源是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的过程(四)法律起源是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混沌一体到逐渐与之分化并相对独立的过程第二节 法律的演进法律产生后,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
依据法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国家意志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法律划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一、奴隶制法(一)维护奴隶主对生产资料和奴隶的人身占有,保护奴隶制生产关系(二)公开确认人们身份的不平等(三)规定的惩罚方法极其残酷(四)带有原始习惯的某些残余二、封建制法(一)严格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二)确认和维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三)确认和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四)刑罚严酷,野蛮擅断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三、资本主义法(一)近代资本主义法近代资本主义法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意志,维护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
![《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fed15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e.png)
《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一、知识目标1.领会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确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2.认识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初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1.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激发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2.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增强自身法治观念。
培养崇尚法律、敬畏法律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认真备课。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搜集生活中有关法律的事例。
我们的生活相关法律保障我要上学示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我要购物示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我要安全出行示例:道路交通安全法我要买放心食品示例:食品安全法思考问题:(1)完成上述表格,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
你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吗?(3)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点拨提示:(1)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宪法、劳动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3)如果没有法律,就像道路没有交通信号灯一样,车会横冲直撞,交通瘫痪,安全事故频发。
如果没有法律,社会生活就会没有秩序,人类随心所欲,带来的将是灭顶之灾。
教师总结: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安全稳定的空间。
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生活需要法律”这个话题吧!目标导学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教学活动一:走进民法典民法典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及附则,共7编加附则,1260条,覆盖了公民从摇篮到坟墓各阶段的各种权利。
全面依法治国(基础知识)高一政治必备知识总结(统编版必修3)
![全面依法治国(基础知识)高一政治必备知识总结(统编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e6bc886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3.png)
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基础知识汇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法律的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1)法的产生: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所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4)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5)法的特征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6)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7)我国当代法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原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④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高中政治必修三 第7章第1节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三 第7章第1节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fe1b5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6.png)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1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
第七课围绕我国为什么进行法治问题,重在说明我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主要探究: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法治建设的进程,明确新时期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需要全方位提升人权保障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框“我国的法治建设的历程”,回顾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简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着重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为我国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法律依据。
通过学习本节课,知晓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教学目标1. 必备知识:了解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中华法系;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关键能力: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学习和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注意法律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看待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
二、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马克思注意法律思想的科学性;知道我国法治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心。
2.科学精神: 通过我国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通过学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3.法治意识:知晓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写入我国宪法,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4.公共参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1.教学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人民司法制度的发展历程
![人民司法制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0da01f10c22590103029d08.png)
人民司法制度的发展历程篇一:中国司法制度产生及其演变历程中国司法制度产生及其演变历程摘要: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着夏朝的建立,司法制度就随之诞生了。
司法制度的产生与国家的诞生同时代,之后是随之法制的不断完善发展而发展的。
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实质上是基于中国传统的的大理寺职责是审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监察的司法体制和吸收西方近代司法制度中优秀因素进而产生发展的,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
因此,探讨我国司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历程对发展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家文化传统司法制度法制建设前言在世界历史发展中,每个国家司法制度产生的背景、形式、方法都是不完全相同的。
中国的司法制度从文化的渊源来说,封建历史中的司法制度中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司法互相制衡从一定角度上可以看成是司法制度的初始状态。
所以可以认为,中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是西方近代司法制度的影响下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相结合的产物,是东西方文化的合璧。
它既离不开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也离不开西方法律文化。
中国现行的司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是受到多种法制文化的影响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而建立起来的。
一、中国司法制度的渊源司法制度是近代我国从西方学习完善的一种制度。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完全现代意义上的司法制度,中国现行司法制度的产生是在中国司法制度中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司法互相制衡制度的基础上吸收了和借鉴了西方近代司法制度产生发展起来的。
现代司法制度起源于封建社会的大陆法系的法国和普通法系的英国①。
西方司法制度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即:封建主义时期的司法制度和资本主义时期的司法制度。
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司法人员是封建国王的代理人或法律顾问、律师;二是没有单独设立检察机关,只是在各级法院内设有国王代理人。
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的特点是:检察机关多数隶属于行政机关的司法行政部门,少数国家的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合二为一,不是独立的国家机关;且检察机关的任务主要是刑事公诉,一般不承担其他法律监督职责。
司法卷一:法的演进题库考点(题库版)
![司法卷一:法的演进题库考点(题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247b4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2.png)
司法卷一:法的演进题库考点(题库版)1、单选下列哪个说法不能成立?()A.法律的现代性要求法律突出加强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强调法律的权威性、普遍性、确定性、可诉性B.法制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应从静态和动态两(江南博哥)个角度作出综合考察,它是一国法律制度的总和,但它仅仅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C.法律文化对法律意识是一种包容关系,法律文化包括法律意识D.法律传统偏重于法律文化中的心理状态,法律文化的内涵比法律传统更丰富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法制、法律文化、法律传统、法律意识、法律的现代性等方面综合性的题目。
"法治"而非"法制",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作出综合考查,它是一国法律制度的总和,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
2、单选关于法的继承的根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项?()A.法的继承性源于统治阶级的需要B.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法的继承性C.法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法的发展过程的延续性和继承性D.法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决定了法的继承的必要性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考查法的继承。
3、单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有关法产生的主要标志的表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国家的产生B.阶级的出现C.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D.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考查法产生的主要标志。
4、多选关于大陆法系的描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在大陆法系国家,正式的法律渊源只是指制定法,法理、判例等没有正式的法律效力B.公法和私法是大陆法系国家法的基本分类C.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往往以编纂而成的法典形式出现D.在诉讼程序方面,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采用对抗制,实行当事人主义,法官一般充当消极的、中立的、裁判者的角色正确答案:A, B, C参考解析:大陆法系的特点以及同英美法系的区别。
探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
![探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6d93e69a960590c69ec376e0.png)
探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摘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我们党的重要理论创新。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是在坚持积极稳妥、借鉴吸收、健全规则原则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当前要着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公正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
关键词:政治文明;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当前重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理论。
正确把握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当前的重点,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根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马克思曾有过类似政治文明的概念的提法,他在《序言》中,曾提出把政治生活作为相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独立概念的思想,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治生活的进步,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在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期,党就在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且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了界定。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长以及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日趋迫切,如何在两个文明理论的基础上界定改造社会的成果的文明属性,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这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的社会实践的需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由此应运而生。
20XX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首次把政治文明同精神文明区分开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应当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强调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治国理政模式,法治文化则是一个社会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是法律语言、法治文学艺术作品和法律文书中所反映和体现的法治内涵及其精神。
为什么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内在因素。
法治文化具有教化与调控的功能,具有软约束力,在精神与思想深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法治文化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人们的社会行为总是要接受文化的指令,法治文化可以使人们在更深层面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司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水准;法治文化还可以使人们具有判断力,当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或出现立法空白和冲突时,就会借助于自己的法治文化理念做出是非或可否判断。
因此,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那么,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国家不具备法治文化的传统;二是法律应有的权威和作用尚未形成;三是法治观念淡薄,法治精神没有深入人心;四是立法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司法不公和公信力有待纠正与提高;五是法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法治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有以下几个路径:
一、构建以民主、权利、公平正义、法律至上为基石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
民主是指由人民当家作主,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尊重少数人权利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权利是指公民在一个国家的权利体系或社会生活中应当享有的地位与权利;公平是指公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权利、机会、程序和结果公平,正义包括政治、社会、法律正义等,体现在司法领域主要是指程序公正、及时高效和依法公正审判;法律至上是指法律成为评判公民、法人和国家机关行为最基本的准则,其他任何规范都不能与法律相冲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完善法治理论与法治体系建设,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夯实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四中全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总目标,并把它作为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同时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理顺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
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新形势下,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四、建设法治政府,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法治的重心在于用法律制约权力,政府是执法主体,必须做依法行政的楷模。
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五、抓好队伍建设,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准高、忠实于法律的法治工作队伍。
六、强化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手段。
强化法治文化宣传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公民掌握法律知识、培育法律信仰、增强法治意识、坚持法治原则、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质,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