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笔记(二)
生理学笔记
生理学笔记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各种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并阐明其内在机制。
生理学的认识层次包括:①整体层面:在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新型医学模式下对人体疾病的研究。
②器官和系统层面:心脏泵血功能、消化系统的功能等。
③细胞和分子层面: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的的生物电等。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①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②兴奋性;③适应性;④生殖;⑤衰老。
一、机体的内环境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
正常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2/3(占体重40%)为细胞内液;其余1/3(占体重20%)为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中约3/4(占体重15%)为组织液;其余1/4(占体重5%)为血浆(plasma);此外还有少量的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血浆作为内环境中沟通各部分体液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是体液最为活跃的部分。
二、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稳态(homeostasis)是生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即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通过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依靠体内的负反馈控制系统得以实现。
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生物节律机体内的各种功能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biorhythm)。
生物节律按发生的频率可分为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
哺乳动物的生物节律与松果体和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密切相关。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神经调节(neuvous regulation)最为主要,是由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完成的一种生理功能调节方式。
生理学考研侯英建老师笔记——感觉器官的功能(二)
第四节听觉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耳蜗组成。
适宜刺激:空气振动疏密波(20~20000Hz),最敏感频率在1000~3000Hz之间。
听阈:每种频率的声波的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一)中耳的功能(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在经过听骨链和卵圆窗膜(前庭窗)传入耳蜗,此途径称为气传导。
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在经圆窗膜(蜗窗)传入耳蜗,这一途径也属于气传导。
骨传导:声波直接作用于颅骨,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耳蜗,此途径称之为骨传导。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迷路在功能上分为耳蜗和前庭器官两部分。
(一)耳蜗的功能结构要点耳蜗的结构要点: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其骨性管道约2.5~2.75转,蜗管腔被前庭膜和基底膜分隔为三个腔:前庭阶、蜗管和鼓阶。
(2 1/2~2 3/4)①前庭阶和鼓阶:在蜗底部: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接,鼓阶与圆窗膜相接。
蜗顶部以蜗孔使二阶相互沟通,其内充满外淋巴。
②蜗管:是个盲管,管内充满内淋巴基底膜上有声音感受装置:螺旋器(科蒂器)由内、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振动从基底膜的底部(靠近卵圆窗膜)开始,沿基底膜向蜗顶方向传播,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都是从基底膜底部开始,但频率不同,传播距离和最大振幅不同:频率高,传播越近,最大振幅出现位置越靠近蜗底,相反,频率越低,传播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位置越靠近蜗顶。
蜗底受损影响高频听力,蜗顶受损影响低频听力。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血管纹作用产生与维持内淋巴中的正电位,将K+转入内淋巴机制①Na+-K+-2Cl-同向转运体②钾通道③钠泵临床血管纹对缺氧和钠泵抑制剂哇巴因非常敏感,缺氧可使ATP生成与钠泵活动受阻;常用的依他尼酸和呋塞米利尿药可抑制Na+-K+-2Cl-同向转运体导致听力障碍。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展开全文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2)易化扩散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3)主动转运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生理学笔记2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兴奋性的概念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 可兴奋细胞: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接受刺激后,就能迅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应,因此被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
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理解为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就成为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只有那些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才能称为可兴奋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指的是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
2、引起兴奋的条件l 刺激的概念: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l 阈强度、阈刺激的概念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衡量兴奋性高低,通常以阈值为指标。
阈值的大小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所需的阈值越高,其兴奋性越低;反之,其兴奋性越高。
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兴奋,但不是对组织不产生任何影响。
l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的条件刺激除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外,还必须是阈刺激。
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多长时间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则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3、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如何?l 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总结表2-2 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名称兴奋性阈值引起兴奋条件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等于0 低于正常高于正常低于正常——增大减小增大不可能产生兴奋阈上刺激方可小于阈刺激也可阈上刺激方可l 绝对不应期的存在的意义:绝对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前次兴奋所产生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持续时间,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兴奋的次数,亦即它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总不会超过绝对不应期所占时间的倒数。
生理学考研侯英建老师笔记——神经系统(二)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一)躯体感觉的传导通路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1)后索–内侧丘系传入系统:深感觉(本体感觉和精细触氏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第一级)→脊神经→脊髓后索(薄束楔束)→延髓:薄束核、楔束核(第二级)→交叉→内侧丘系→丘脑(第三级)→投射系统→大脑皮层(2)前外侧索传入系统:浅感觉(痛温粗略触压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第一级)→脊神经→脊髓:灰质后角((第二级)→交叉→脊髓丘脑侧、前束(前外侧索)→丘脑(第三级)→投射系统→大脑皮层(1)痛觉和温度觉: 脊髓丘脑侧束,先交叉后上行(2)粗略触-压觉: 脊髓丘脑前束,先交叉后上行(3)本休感觉和精细触压觉:后索,先上行后交叉相关疾病1)一侧脊髓横断损伤:同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障碍,对侧痛温度觉和粗略触压觉障碍。
2)脊髓空洞症,中央管前交叉损害:病变节段以下双侧痛温度觉障碍,而粗略触压觉基本正常(分离现象),因为略触-压觉换元可发生在多个节段范围。
3)肿瘤从脊髓外压迫和侵蚀脊髓:首先波及来自的腰骶部纤维,病变早期可出现腰骶痛温觉缺失。
4)高位脊髓中央发生肿瘤:首先发生颈部或胸部的浅感觉缺失。
2.感觉投射系统私信获取(二)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及感觉信息处理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3-1-2区。
其感觉投射有以下特点:①躯干和四肢部分的感觉为交叉性投射,即躯体一侧的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则为双侧性的;②体表感觉皮层的投射区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而非躯体感受区域的面积,分辨愈精细的部位,代表区愈大,如拇指、示指和嘴唇的代表区。
相反,躯干的代表区却很小;③体表不同区域在中央后回的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的分野,且总体安排是倒置的。
即下肢上段在顶部;膝以下在半球内侧面;上肢在中部;而头面部则在底部。
但在头面部的代表区内部,其排列却是正立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细胞: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细胞膜:人和动物细胞的最外层结构,也称单位膜,因其由原生质特化而成,故又称质膜;细胞内一些在结构及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膜性细胞器称为内膜系统;膜质与内膜系统具有相似的结构通常总称为生物膜。
化学成分:脂类(统称膜酯主要有磷脂、糖脂和胆固醇)、蛋白质(根据结合方式分为嵌入蛋白和表在蛋白)及少量的糖类(膜糖类大多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各种细胞具有抗原性的分子基础)。
以脂类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为液态镶嵌模型。
特性:不对称性、流动性细胞器:细胞质内有一定形态结构又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结构,包括膜性细胞器和非膜性细胞器。
内质网(蛋白质、脂类合成的场所,有核糖体附着的称粗面内质网;无核糖体附着的称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细胞内的加工厂)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过氧化物酶体(也成微体,消除对细胞有害的H2O2)线粒体(细胞有氧呼吸和供能的场所,细胞氧化中心和动力站)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及中间纤维)细胞核:细胞遗传、代谢、生长及繁殖的控制中心。
存在于间期的细胞核,称间期核,由核被膜(内外两层单位膜构成,两层膜间的空隙称为周隙。
核孔内有一层电子致密物质及一些外膜性的结构称核孔复合体)核仁(区别于原核细胞的标准之一,主要成分为蛋白质、DNA、RNA)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时期所表现的不同形态,染色质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高度螺旋化并折叠形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又解螺旋形成疏松的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和核基质(核骨架)等组成细胞增殖: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分裂形式为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过程简单迅速,无染色体纺锤体形成等变化,是低等生物繁殖的方式)有丝分裂(细胞经过生长和分裂完成增殖的全过程称细胞增殖周期,或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全过程:间期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与蛋白质合成、合成期S期进行复制、合成后期G2期合成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物质;分裂期M期分前中后末)和成熟分裂(或减数分裂,细胞的DNA仅复制一次,但要连续分裂两次,从而使形成的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数减少一半,结合成受精卵又恢复到二倍体保持了物种遗传的稳定性,染色体间发生的互换、遗传基因的重新组合,是生物遗传发生变异的基础)细胞衰老:也称细胞老化,是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并趋向死亡的现象,是一个慢性、进行性、退化性,并随细胞年龄增高而加剧的过程,原因学说包括衰老基因学说、端粒丢失学说、自由基学说及DNA修复能力下降学说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是细胞主要功能性活动之一,与细胞坏死有本质区别组织:由细胞核细胞间质组成,是构成机体器官的基本成分,人体组织分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特征是细胞多而密,具有极性,朝向体表或腔面的称游离面,借基膜与深层的结缔组织相连的称基底面)结缔组织(由细胞核细胞外基质组成,包括固有结缔组织、软骨、骨和血液,分布广泛,具有支持、连接、充填、营养、保护、修复和防御等功能)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上皮分为被覆上皮(覆盖在人体外表及衬贴于体内管腔囊的腔面,以保护等功能为主,根据细胞的层数及浅层细胞的形状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称腺,其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的称外分泌腺,有的无导管分泌物主要是激素释放入血称内分泌腺)细胞间的连接常见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和半桥粒等,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同时存在时,称连接复合体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主要由多种细胞和间质成分构成,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等;间质的主要成分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等多种纤维和基质组成)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细胞和基质成分很少以支持和连接为主要功能)脂肪组织(有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脂肪小叶)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软骨:一种器官,由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较硬,略有弹性,是胚胎早期的主要支架成分,能承受压力、耐摩擦,有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第一章绪论其次节生理学讨论的基本范畴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整生理功能的调整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整,体液调整和自身调整。
1、神经调整。
神经调整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逻辑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个部分组成,即感触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1、负反馈假如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假如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匀称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举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
(一)、单纯蔓延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
如O2、N2、CO2、乙醇、尿素以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别蛋白质的协助。
推进物质转运的力气是物质的浓度梯度。
物质转运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蔓延。
(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蔓延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别蛋白质的协助。
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协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蔓延称为易化蔓延。
1、经载体的异化蔓延。
(离子,分子,挑选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别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
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蔓延。
(速度快,被动)特征:离子挑选性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第二节课
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第1页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第二节课(3月5日)1.分类2.各类分布、功能一)被覆上皮——单层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腔面功能特点:薄、光滑间皮:胸腔、腹腔膜表面功能特点:能分泌、减少摩擦2、单层立方上皮分布:腺体、肾小管功能特点:分泌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胃肠子宫功能特点:吸收、分泌4、假复层柱状上皮分布:呼吸道功能特点:产生粘液、排除吸附物被覆上皮——复层上皮1、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体表、耐摩擦部位功能特点:修复、保护2、变移上皮分布:耐摩擦部位功能特点:细胞能再生二)结缔组织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第2页特点:由多种细胞和大量间质构成;细胞无极性,间质包括无定性形的基质和纤维。
分类:1、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浆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纤维成分>胶原纤维:韧性大、弹性小弹性纤维:韧性小、弹性大网状纤维:分布在特殊器官如淋巴器官,脾等基质:无定形物,尤其是粘多糖、糖蛋白等吸水很强的物质2、致密结缔组织: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3、脂肪组织三)肌肉组织:共三类1、骨骼肌(横纹肌)☆结构:明带、暗带肌节:一个暗带和两个半个明带(教材: 肌肉收缩章节P69 )粗肌丝:肌球蛋白,由头部和杆部构成,头部具有ATP 酶活性,分解后可引起头部转动 细肌丝:肌动蛋白(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点,从而触发ATP 酶活性。
原肌球蛋白:阻挡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肌钙蛋白:可与钙离子结合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第3页肌肉收缩过程☆:神经活动→肌细胞膜→钙离子从终池(特化的滑面内质网)释放入胞质→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构象改变→细肌丝原肌球蛋白构想随之改变,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头部ATP 酶活性结合位点暴露→触发ATP 酶活性,分解ATP ,肌球蛋白头部构象改变→肌球蛋白头部拉动细肌丝向中间滑动(1.5-3.5微米/ 肌节),肌小节变短,肌肉收缩。
(完整版)专升本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考点解析】一、兴奋性兴奋性是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是在新陈代谢基础上产生的,属于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刺激与反应能够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刺激要引起机体反应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为刺激强度、刺激的时间、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二)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阈值是指刚好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强度。
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阈值的大小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
(三)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当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它的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组织两次兴奋间的最短时间间隔,即决定了组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反应的最多次数。
二、人体与环境生理学中将机体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和血浆,它们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和发挥生理功能的场所。
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所谓保持相对稳定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一旦这种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内环境的稳态不能维持,理化性质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细胞和整个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就会发生严重障碍,甚至死亡。
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
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三种,分别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一>磷脂的分子组成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具有流动性<二>细胞膜蛋白质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分类:表面蛋白、整合蛋白<三>细胞膜糖类多为短糖链,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指物质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不消耗细胞提供的能量.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需消耗细胞提供的能量.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影响因素:浓度差通透性特点:①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②不需另外消耗能量、顺浓度差转运物质:O2、CO2、N2、<NH3>2CO、乙醇、类固醇类激素等少数几种.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概念: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非常小的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分类:原发性主动转运〔简称:泵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简称:联合转运〕〔1〕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概念:指物质在细胞膜"生物泵"的帮助下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Na+-K+泵又称Na+-K+-ATP酶,简称钠泵.机制:当膜内[Na+]↑/胞外[K+]↑,钠泵激活↓ATP酶〔钠泵〕ATP------------------→ADP + 能量↓2K+泵至细胞内;3Na+泵至细胞外↓维持[Na+]膜外高、[K+]膜内高的不均匀分布状态生理意义•胞内低Na,维持细胞体积•胞内高K,酶活性----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势能储备钠、钾的易化扩散继发性主动转运,联合转运•生电效能〔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概念: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分类:①同向转运: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②逆向转运:钠钙交换体〔心肌细胞〕4. 入胞和胞吐①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②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③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跨膜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1.概念: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稳定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2.与RP相关的概念:••➢极化:RP存在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反极化:细胞膜由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3.机制原理:带电离子跨膜转运条件:①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机制: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A-不能向膜外扩散↓[K+]内↓、[A-]内↑→膜内电位↓<负电场>• [K+]外↑→膜外电位↑<正电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结论: RP是K+的平衡电位影响因素:•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钠泵的活动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1.概念: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在RP的基础上发生的一个快速的、可逆的、可远距离传播的电位变化.2.动作电位变化过程3.特征:①具有"全或无"的现象:即同一细胞上的AP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②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③动作电位之间不融和4.动作电位的意义: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即AP=兴奋5.与AP有关的概念➢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刺激: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所有内、外环境的变化.➢反应:细胞或组织对刺激产生的应答表现.有两种形式:兴奋: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或由活动弱→强的过程.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或由活动强→弱的过程.●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兴奋性的指标————阈值〔threshold>阈强度〔阈值〕:刚能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值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刺激强度的表示方法1、阈刺激: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此刺激的强度即称为阈强度〕2、阈上刺激:3、阈下刺激:6.形成机制原理:带电离子跨膜转运条件:⑴. 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电化学驱动力•等于膜电位和该离子平衡电位之差•对Na+的驱动力:E m -E Na =-70-60 = -130mv•对K+的驱动力:E m -E k = -70+90 = 20mv⑵.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加,继而对K+通透性增加.结论:①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是Na+-K+泵活动引起的.②AP去极相末=Na+的平衡电位.7.相关实验和实验结论实验1: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电压钳〔voltage clamp〕技术实验结论1•内向电流,形成AP上升支〔去极化〕;外向电流,形成AP下降支〔复极化〕.内向电流是Na+电流;外向电流是K+电流•时间依赖性——先产生内向电流〔Na+通透性↑〕,继而产生外向电流〔Na+通透性↓,K+通透性↑〕.实验结论2⑴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电压依赖性:如果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可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则会产生膜去极化和钠电导之间存在正反馈〔图1〕,即再生性循环<regenerative cycle>,进一步去极化产生AP〔图2绿线示〕;〔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细胞膜去极化幅度低,没有达到阈电位,则不会产生这种再生性循环,无法产生AP〔图2黑和红线示〕图1 图2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因此动作电位的引起过程:阈刺激↓Na+内流,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AP⑵.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时间依赖性:先Na+通透性↑,继而Na+通透性↓,K+通透性↑实验2:细胞膜通透性〔膜电导〕变化的实质——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 technique>概念:指已兴奋与邻近未兴奋的心肌细胞之间形成电位差,出现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电流方向:作用:使未兴奋部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AP.这样的过程在膜表面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兴奋在整个细胞的传导.有髓鞘N纤维AP的传导——跳跃式三、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称局部电位.特点:①不具有"全或无"现象.其幅值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②衰减式传导;③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收缩形式1.单收缩和强直收缩<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称为单收缩.<2>.复合收缩①不完全强直收缩: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②完全强直收缩: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内2.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负荷等于或大于肌张力时,出现等长收缩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当负荷小于肌张力时,出现等张收缩<二>影响收缩因素外在因素:前负荷和后负荷内在因素:肌肉的收缩能力1.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前负荷<preload>:肌肉在收缩之前所承载的负荷肌肉初长度<initial length>:前负荷使肌肉被拉长到某一长度可以用肌肉初长度表示前负荷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前负荷↑,粗细肌丝重叠↑,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反之亦然2.后负荷<after load>:肌肉收缩时遇到的负荷和阻力后负荷过大,虽肌缩张力↑,但肌缩速度、幅度↓,不利作功;后负荷过小,虽肌缩速度、幅度↑,但肌缩张力↓,也不利作功.3.肌肉收缩能力:指与负荷无关、决定肌肉收缩效应的内在特性.肌缩能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肌缩能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第二章小结练习• 1. Na+-K+-ATP酶每分解1分子A TP可将__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__个K+移入胞内.• 2. 在肌肉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____.• 3. 细胞内外正常Na+、K+浓度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_______的作用• 4.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使〔〕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B、乙酰胆碱释放减少C、胆碱酯酶活性增加D、胆碱酯酶活性降低E、骨骼肌终板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案例Case 1.A 43-year-old man presents to the physician’s clinic with plaints of epigastric pai n. After a thorough workup, the patient is diagnosed with peptic ulcer disease. He is started on a medication that inhibits the "proton pump" of the stomach.QUESTIONS:•What is the "proton pump" that is referred to above?•What type of cell membrane transport would this medication be blocking?•What are four other types of transport across a cell membrane?ANSWERS TO CASE 1: MEMBRANE PHYSIOLOGY•◆Proton pump: H+-K+-ATPase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pump.•◆Type of cell membrane transport: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Other types of transport: Simple diffusion, facilitated diffusion,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cotransport and countertransport [exchange]>, endocytosis and exocytosis.Case 2.某男性患者,16岁,近来运动后感到极度无力,尤其是在进食大量淀粉类食物后加重.门诊检查血清钾正常〔4.5 mmol/L〕,但运动后血清钾明显降低〔2.2 mmol/L〕,经补钾治疗后症状缓解.1.为什么低血钾会引起极度肌肉无力?2.为什么在进食大量淀粉后症状加重?3.血钾增高时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为什么?。
(完整版)生理学笔记
生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Internal environment:指细胞在机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Homeostasis:指机体内环境和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相对稳定。
Positive feedback:指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和原先活动方向相同的活动。
Negative feedback:指反馈调节是受控部分活动向和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1.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和特点?负反馈和正反馈的生理意义?神经调节:快速、准确、短暂体液调节:缓慢、广泛、持续自身调节:强度较弱,范围较小,灵敏度较低负反馈:维持机体内环境和各项生理活动的稳态。
正反馈:使受控部分更加加强,破坏原有的平衡,使某个生理活动更快到达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指借助载体蛋白将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指借助通道蛋白将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直接应用代谢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间接应用代谢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Resting potential:指细胞在不受刺激的情况下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Action potential: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如果收到一个合适的刺激,膜两侧电位迅速发生一次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反复的波动。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指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哪些属于被动转运?简单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
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为被动转运。
考研西医综合生理学笔记口诀整理
生理学笔记一:绪论1、唾液的分泌只有神经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
2、自身调节补充①肾,脑血流量②骨骼肌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
③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后微动脉。
④渗透性利尿:尿液渗透压大起来,不愿意把水交给肾小管上皮细胞⑤球管平衡先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不论滤过多少一概重吸收65-70%的尿⑥管球反馈3、进入寒冷环境中,体温不下降闻到香味,唾液分泌运动员赛前呼吸循环改变以上,都是前馈调节4、正反馈:四排一凝一酶原,动作去极排卵前四排是指排便、排尿、排卵和分娩(排婴);一凝指血液凝固;一酶原指胰蛋白酶原;0期去极就不解释了;排卵前指E2引发LH峰。
负反馈:减压发射、血糖调节、肺牵张反射。
醛固酮不属于反馈系统,未构成回路5、Rh阴性接受Rh阳性血,主侧凝,次侧不凝,第一次可缓慢少量输,以后不能输。
这题反过来了Rh阳性接受Rh阴性血:主侧不凝,次测凝,第一次可缓慢少量输,以后也能输!只要记住一句话:输血害怕的是输入的血被破坏,也就是供血者的血被破坏。
受血者原先的血被破坏没有太大影响!笔记二:细胞1、细胞膜也是有免疫功能的(多选题)这些蛋白常常是表面抗原,表面抗原能和特异的抗体结合,如人细胞表面有一种蛋白质抗原HLA,参与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2、无饱和现象: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有饱和现象: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钙泵即(需要载体有饱和)3、Na⁺-Ca²⁺交换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其动力来自钠泵活动所建立的钠离子跨膜浓度梯度,故当钠泵活动受抑制时,Na⁺-Ca²⁺交换减弱(根本不需要管方向,浓度梯度没了,继发性主动转运垃圾了)4、@重吸收是指从小管腔,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所以既有继发性主动转运(小管腔到上皮细胞),也有易化扩散(上皮细胞到血液)。
反正从管腔到细胞要主动转运,从细胞到血液为易化扩散5、cAMP-PKA通路: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
生理学第二章笔记
第二章第一节一.细胞膜的结构(液态镶嵌模型)脂质、蛋白质、糖类【功能活跃的细胞膜蛋白含量相对高】(一)脂质双分子层1.膜脂质主要成分3种磷脂、胆固醇、少量糖脂(都为双嗜性分子)2.特点:i.热力学稳定性ii.某种程度的流动性(二)细胞膜的蛋白质1.分类:表面蛋白:(如红细胞膜内表面的骨架蛋白)通过静电引力与脂质结合,主要在细胞膜的内表面整合蛋白:(如载体、通道、离子泵)i.其肽键一次或多次穿膜ii.肽键具有双嗜性2.功能i.物质转运功能ii.辨认、接受、传递信息iii.其他(三)细胞膜的糖类1.类型:寡糖和多糖链2.存在形式: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蛋白or膜脂质结合,生成糖蛋白or糖脂3.通常具有受体or抗原的功能二.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一)单纯扩散a)概念:没有生理学机制参与的一种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b)影响因素:扩散方向和速度——膜两侧浓度差、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扩散速度——物质的脂溶性、分子大小c)特点:i.不耗能ii.通过脂溶性物质(O2、CO2、N2)、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水、乙醇、尿素、甘油)(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1.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离子通道)a)离子通道:贯穿脂质双层、中央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b)所有离子通道都没有分解ATP的能力,属于被动转运,称为“经通道易化扩散”c)转运机制:孔道开放时,离子可顺浓度梯度(电位梯度)跨膜流动d)特点:a)离子选择性(只对一种or几种离子有较高通透能力)b)大部分通道具有门控特性(静息状态下,多数通道关闭,受到刺激时蛋白质分子构象变化,引起闸门开放)e)主要类型:a)电压门控通道:受膜电位调控b)化学门控通道(配体门控通道):通道本身具有受体功能,结合配体后蛋白质构象改变、闸门开放【配体可以是来自膜内or膜外的化学物质】c)机械门控通道(如内耳的毛细胞)d)非门控通道(始终持续开放)2.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1)载体:介导小分子物质跨膜转运的一种膜蛋白2)转运机制:被转运物与载体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引发载体蛋白的构象变化,使被转运物从膜的一侧转移到另一侧,随之与载体解离3)特点:a)特异性(与通道的离子选择性相似)b)饱和现象(膜受体数有限所致)c)竞争性抑制(两种物质被同一载体所转运,Km较大or浓度较低的物质,其转运受到抑制)【Km:转运速率为1/2Vmax时的底物浓度】A.经载体易化扩散概念:水溶性小分子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转运B.原发性主动转运a)概念:离子泵利用分解A 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b)钠-钾泵(简称钠泵)i.主要分布:质膜ii.实质:Na、K依赖性的A TP酶蛋白iii.每分解1分子ATP,移入2个K、移出3个Naiv.【胞内Na浓度升高】【胞外K浓度升高】或【膜内外钠钾浓度差下降】都可使钠泵激活以维持细胞内外Na、K浓度梯度——约为:Na内/外=1/10 K内/外=30/1v.【生理意义】维持膜两侧钠钾浓度差a)膜内高钾b)膜内低钠,使细胞容积稳定c)作为继发性主动运输的能量d)影响静息电位数值vi.影响钠泵活动的因素a)低温、缺氧、哇巴因使钠泵活动减弱→细胞两侧钠钾浓度差下降(血钾浓度升高)b)胰岛素使钠泵活动加强→血钾浓度下降vii.钠泵为正电性泵入2个K﹢,出3个Na﹢使得膜内电位下降,内外电位差上升c)钙泵(Ca-ATP酶)主要分布:存在于质膜上,更集中在内质网or肌质网膜上d)质子泵i.H﹢,K﹢-ATP酶主要分布:胃腺壁细胞膜、肾小管闰细胞膜主要功能:分泌H+ii.H﹢-ATP酶主要分布:各种细胞器膜主要功能:i.将H+转运至各细胞器内,维持胞质的中性和细胞器的酸性,使各部位酶处于最适PHii.建立跨细胞器膜的H+浓度梯度,为溶质的跨细胞器转运提供动力C.继发性主动转运a)概念:依靠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物质的逆浓度梯度(电位梯度)的转运b)类型:i.同向转运(如Na+-葡萄糖同向转运)Eg. 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ii.反向转运(如Na-Ca交换)a)正向Na-Ca交换:Na内入,Ca外排【Eg. 哇巴因强心的原理】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正向Na-Ca交换减弱→胞内Ca 浓度升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强心)b)反向Na-Ca交换:Na外排,Ca内入3. 出胞、入胞a) 激素、递质、酶的分泌一般为出胞b) 入胞第二节一.细胞的信号转导(一) 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受体:同时具有受体和离子通道功能的蛋白质分子(二) 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 主要信号蛋白:a) G 蛋白耦联受体特点:7次跨膜b) G 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i. 分布:质膜的胞质面ii. 结构:由α、β、γ三个亚单位构成的三聚体G 蛋白iii. 催化亚单位为α亚单位,有GTP 酶活性AC :腺苷酸环化酶PLC :磷脂酶CPDE :磷酸二酯酶G 蛋白结合GDP → 失活 G 蛋白结合GTP → 激活 → α与β、γ分离 → 结合各自的效应器【在信号转导中,以上两种分子构象相互交替,起分子开关的作用】c) G 蛋白效应器i. 催化生成(or 分解)第二信使的酶(主要有AC 、PLC 、PDE 、PLA2)ii. 离子通道2) G 蛋白耦联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吞噬吞饮 液相入胞受体介导入胞(被转运物与膜受体特异性结合, 选择性的促进被转运物进入细胞)a) 受体-G 蛋白-AC 途径参与这一途径的G 蛋白属于Gs 、Gi 家族Gs → 使细胞内cAMP 水平升高 → 激活PKA (蛋白激酶A )Gi → 使细胞内cAMP 水平降低【cAMP 为第二信使】这两种G 蛋白处于同一细胞时,作用相拮抗b) 受体-G 蛋白-PLC 途径神经递质(或H+)与膜受体结合激活PLC与ER 或SR 膜上的IP3受体结合 激活蛋白激酶C胞质Ca 离子浓度↑ 细胞产生反应(血管收缩、平滑肌收缩)(三) 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联型受体:一种跨膜蛋白(如胰岛素受体)1. 特点:a) 穿膜1次b) 它结合配体的结构域(受体部分)位于质膜外表面c) 面向胞质侧的结构域有酶活性,or 能与膜内侧其他酶分子直接结合,调控后者的功能,完成信号转导(而不需G 蛋白参与)2. 类型:a) 酪氨酸激酶受体i. 受体特点:受体的膜外侧部分与配体结合后,引起受体的胞质侧部分酪氨酸激酶的活化,进而完成信号转导ii. 作用:参与各生长因子、胰岛素的信号转导b) 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i. 受体特点:受体本身没有酶活性,但配体受体结合后,能激活某种胞质内的酪氨酸激酶,完成信号转导ii. 作用:参与各细胞因子和一些肽类激素的信号转导c) 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催化 GTPGqPIP2IP3↑ DG ↑ (第二信使)该受体与配体结合,激活GC活性(与AC激活不同的是不需要G蛋白参与)cGMP(第二信使)结合并激活PKG通过对底物蛋白的磷酸化而实现信号转导【其重要配体:心房钠尿肽】。
生理学笔记
⑵形成机制:钾离子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⑶特征: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
⑴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1、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
①绝对不应期:动作电位从0期到3期,膜电位达到-55毫伏这一时间钠通道完全失活,给以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会发生去极化;
②局部反应期:膜电位由-55毫伏恢复到-60毫伏,这一期间内,钠通道刚开始复活,如果给以足够强度刺激,肌膜可以产生局部兴奋,但并不引起动作电位。
59、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一个接一个,逐级放大效果,形成一个效能极高的生物放大系统。
60、生殖:生物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
61、月经:女性自青春期起,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除妊娠外,每月一次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脱落、出血,这种周期性经阴道流血的现象称为月经。
2、相对不应期:膜电位从-60毫伏恢复到-80毫伏,这段时间内,给予阈刺激,心肌仍不能引起兴奋反应,但用阈上刺激则可引起扩布性兴奋。在此期内,快钠通道处于逐步回复到正常备用状态的过程中,快钾通道也未完全激活,钾离子流仍很大,所以此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幅值小而复极化快,动作电位时程短。
3、超常期:膜电位由-80毫伏恢复到-90毫伏这一段时期内,用阈下刺激心肌即能引起兴奋,此期兴奋性高于正常。此期钠通道已完全复活,膜内电位绝对值低于静息电位,距阈电位水平差距较小,易于兴奋。但快钠通道未完全回复到正常备用状态,故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值较小,最大去极化速率较慢,传导速率慢于正常,动作电位时程也短于正常。
生理学(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要点归纳)(二)2024
生理学(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要点归纳)(二)引言:在生理学中,我们学习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和功能,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
本文将重点总结生理学的笔记知识点,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生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大点一:神经系统1. 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突触传递的机制和调控3. 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4. 神经元膜电位的生成和传导5. 大脑和脊髓的结构与功能大点二:循环系统1. 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3. 循环系统中的血管类型和特点4. 血压的调节机制5. 血液循环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大点三:呼吸系统1. 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 呼吸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3. 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调节4. 呼吸中枢的调节机制5. 呼吸与酸碱平衡的关系大点四:消化系统1. 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 消化过程中的酶和消化液的作用3.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机制4. 肠道微生物和消化系统的相互作用5. 消化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大点五:内分泌系统1. 内分泌腺体的结构和功能2. 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3. 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内分泌系统中的作用4. 常见内分泌疾病的病因和治疗5. 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对生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生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这些知识点,并深入理解其原理和调节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现象。
生理学笔记——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理功能的蛋⽩质分⼦,并连有⼀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的,⽽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
(4)膜蛋⽩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的载体蛋⽩、通道蛋⽩、离⼦泵等,这些膜蛋⽩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外侧⾯、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质的特异性标志。
⼆、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 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特殊结构决定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的难易。
例如,细胞膜的基架是双层脂质分⼦,其间不存在⼤的空隙,因此,仅有能溶于脂类的⼩分⼦物质可以⾃由通过细胞膜,⽽细胞膜对物质团块的吞吐作⽤则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决定的。
不溶于脂类的物质,进出细胞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特殊膜蛋⽩的帮助。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有以下⼏种形式: (⼀)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是指⼩分⼦脂溶性物质由⾼浓度的⼀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侧转运的过程。
跨膜扩散的最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浓度本⾝包含的势能。
2.易化扩散:指⾮脂溶性⼩分⼦物质在特殊膜蛋⽩的协助下,由⾼浓度的⼀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侧移动的过程。
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有载体蛋⽩质和通道蛋⽩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相对特异性;(2)⽆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生理学第二章笔记:血液凝固和抗凝
血液凝固和抗凝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1.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②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2.凝血因子的特点考试资料网
(1)除因子IV(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Ⅱ、Ⅶ、Ⅸ、X、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时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维生素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维生素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
(5)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3.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不同点见表l5.1。
表15-1 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参与反应步骤产生凝血速度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XⅡ较多较慢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2003)较少较快组织损伤
4.机体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二)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1.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2.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而发挥作用。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促进作用;(一):抑制作用。
4.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为:①血流速度快;②血管内膜光滑;③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生理学笔记
生理学笔记篇一:生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生理学实验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
生理学实验主要在动物身上进行。
动物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其中前者又可分为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1.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主要研究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
2.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在于探索细胞及其所含生物大分子的活动规律。
3.整体水平的研究: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理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规律。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二、内环境的稳态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般认为神经调节作用迅速、精确和短暂,起主导作用;而体液调节则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要求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以及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原理。
3.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考纲精要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二、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
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特殊结构决定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的难易。
例如,细胞膜的基架是双层脂质分子,其间不存在大的空隙,因此,仅有能溶于脂类的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细胞膜对物质团块的吞吐作用则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决定的。
不溶于脂类的物质,进出细胞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特殊膜蛋白的帮助。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跨膜扩散的最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包含的势能。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二)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1)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要消耗能量;(2)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3)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4)原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最常见的离子泵转运为细胞膜上的钠泵(Na+ -K+泵),其生理作用和特点如下:
(1)钠泵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和一个调节亚单位构成的细胞膜内在蛋白,催化亚单位有与Na+、ATP结合点,具有ATP酶的活性。
(2)其作用是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3)与静息电位的维持有关。
(4)建立离子势能贮备:分解的一个ATP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将2个K+移入膜内,
这样建立起离子势能贮备,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维持细胞电位稳定。
(5)可使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三)出胞和入胞作用。
(均为耗能过程)
出胞是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
入胞则指细胞外的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因特异性分子与细胞膜外的受体结合并在该处引起的入胞作用称为受体介导式入胞。
记忆要点:(1)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2)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
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
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
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3)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
体液中的一些离子,如Na+、K+、Ca2+、H+的主动转运依靠细胞膜上相应的离子泵完成。
离子泵是一类特殊的膜蛋白,它有相应离子的结合位点,又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能量供自身转运离子,所以离子泵完成的转运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体液中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它依赖离子泵转运相应离子后形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这时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易化扩散的同时将有机小分子从低浓度一侧耦联到高浓度一侧。
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这种继发性主动转运。
(4)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
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