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感染

神经系统感染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
近10年来,因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 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使国内外结 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升高。虽然绝大多数 结核病表现为肺结核病,但15%的结核患者存在 肺外结核感染,其中约6%结核病侵及神经系统, 其中以结核性脑膜炎最常见,结核性脊膜炎、脑 结核瘤等较少见。神经系统结核病主要发生在婴 幼儿和青少年。
结核菌素试验
一般使用旧结核菌素(Old-tubercein简称OT),是结核杆菌在肉汽 中培养物经加热浓缩的滤液。主要成分是结核蛋白,也含有结核杆菌 的其他代谢和培养基成分。稀释1万倍,0.1毫升内含有1个单位(稀 释1000倍,0.1ml有10个单位),取OT结核蛋白纯化后称为精制纯蛋 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简称PPD ),取0.00002ml 作为一个结核菌素单位,是现今国际制造的标准PPD,称为PPD-S。试 验法常规使用5个单位OT(2000倍稀释0.1ml)或PPD-S0.0001mg注入 受试者前臂掌侧皮内,48~72小时内出现红肿硬节直径大于5毫米者 为阳性,虽有红肿但无硬结或硬结直径不到5毫米者为阴性。应注意 受拭者处于原发感染早期,变态反应尚未发生,或正患严重的结核病 如全身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时机无反应能力,或患其他严重疾 病(麻疹、结节病、恶性肿瘤),如用过兔疫抑制剂时,结核菌素反 应均可转为阴性。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Infect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结核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霉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朊病毒病 .化脓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爱滋病感染的神经系统表现及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护理常规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评估既往史、家族史、居住条件及本次发病情况。

2.评估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

3.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癫痫发作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4.观察有无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等颅高压存在。

5.了解脑脊液检查、MRI 等检查结果。

6.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家属对患者的支持程度。

二、护理措施1.按神经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

重点观察有无颅高压症状及体温的改变;有无恐惧、幻觉、撞伤、坠床或冲动伤人等精神症状的出现;注意有无抽搐及全身情况。

3.急性期卧床休息,明显颅高压者抬高床头10°~15°。

躁动、精神症状明显者加床栏,约束四肢,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4.进食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流质。

5.保持呼吸道通畅,重症患者给予吸氧;神志不清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误吸和室息。

必要时备齐抢救器械,做好抢救准备。

6.告知药物作用与用法,指导正确用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滴注甘露醇时速度要快;输注两性霉素B时要避光,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注意要用药前临时配制。

7. 做好腰椎穿刺术及脑室引流术的准备及配合,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管道脱落。

8.根据日常生活自理程度给予相应协助,做好安全告知及防护,保持大小便通畅。

9.预防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室息、误吸、营养失调等并发症的发生。

10.做好心理护理,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

三、健康教育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良好心态。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适当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3.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做好安全防护。

4.做好相关药物知识的宣教,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出院回访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和健康心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研 究进展
新型治疗方法
✓ 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
✓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免
感染的新型药物,如瑞
疫系统来清除病毒,如
德西韦等
CAR-T细胞疗法等
12
34
✓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
✓ 干细胞疗法:利用干细胞
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
来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
对病毒进行精准打击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抗炎治疗:使用抗炎药 物减轻炎症反应
免疫调节治疗:使用免 疫调节药物,增强免疫
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 感染,可能需要进行手
术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康复治疗:在疾病恢复期, 进行康复治疗,帮助患者
恢复身体机能
预后和预防
预后: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感染
疫苗接种:接种疫苗,降低 感染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及时 发现并治疗感染性疾病
妄等
04
05
运动障碍:肢体 无力、瘫痪、共
济失调等
感觉障碍:感觉 减退、感觉异常、
疼痛等
06
语言障碍:言语 不清、失语等
07
视觉障碍:视野 缺损、视力下降

08
09
10
癫痫发作:突然 发作的抽搐、意
识丧失等
精神症状:焦虑、 抑郁、幻觉等
其他症状:如食 欲减退、体重下
降、疲劳等
并发症状
01
头痛、头晕、恶心、 呕吐
02
03
意识障碍、昏迷、抽 搐
肢体瘫痪、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
04
05
语言障碍、认知障碍、 行为异常

小儿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小儿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复习
内容提要
一. 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复习 二. 化脓性脑膜炎(化脑) 三. 病毒性脑膜炎及脑炎(病脑)
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复习
❖3头 ❖皮 ❖结 ❖构
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复习
❖常见锥体束征
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复习
❖常见锥体束征
神经病础知识复习
❖脑膜刺激征
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复习
❖1.神经系统组成: ❖①中枢神经系统:

❖ 脊髓 ❖②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复习
❖脑: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
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复习
❖脑: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
大脑
脑干
❖脊髓
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复习
❖脑神经(12对)? ❖??? ❖脊神经
【致病菌及入侵途 径】
病原菌: 2/3患者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氏菌 属,G-,呈肾形或豆形, 直径 0.6 ~ 1.0 微米, 凹面相对成双排列,亦可 四个菌相连
流感嗜血杆菌:G+。多呈球杆状或双 球状,可呈短链。分6型:a-f型。 b型含荚膜的菌株毒性最强,最易引 起脑膜炎和肺炎。
❖按部位可分为:①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② 脑膜炎、脊膜炎、脑脊膜炎③脑膜脑炎。
❖常见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概述
❖感染途径: 血行感染:败血症、蚊虫叮咬等 直接感染:副鼻窦炎、颅骨断裂等 逆神经干感染:嗜神经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 等
❖小儿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
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复习
❖脑膜刺激征
神经病学基础知识复习
脑膜刺激征

常见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1.1 神经系统的细菌感染
CT、MRI 的应用: 脑脓肿、硬脑膜外脓肿和霉菌性肉芽肿 等颅内感染性疾病,在治疗除采用常规 的抗菌治疗外,在脓肿包膜形成后在头 颅CT的定位下行手术治疗。 20世纪90年代CT和MRI在神经系统感染 性疾病中开始广泛应用。
1.2 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
狂犬病:1804年Zinke将狂犬病狗的唾液接种 到正常狗患狂犬病; 1903年才认识到狂犬病毒 为嗜神经病毒,并引起急性中枢性神经系统病 毒感染性疾病。 急性脊髓灰质炎 :1804年已认识和了解急性 脊髓前角灰质炎病,但确认脊髓灰质炎病毒嗜 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中的一种,是在 1909年Landsteiner 和Popper 将脊髓灰质炎死 亡病人的脊髓乳剂给猴子注射,使之产生迟缓 性瘫痪后才定论的;
在20世纪60年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传统概念认为它是一种急性疾 病,一般在数小时至数日内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以致危及生 命,幸存者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康复过程。病情轻重受多种因素影响,其 中最重要的是病毒的特性,宿主的年龄和免疫状况。临床常见的病毒性 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炎是经典的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
1.1 神经系统的细菌感染
首次报道: 1805年法国医生Vieusseux首次报道了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测: 1887年Weichselbaum再次报道本病,并从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病人的脑脊液中发现了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从而确定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 诊断依据。此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手段、流行病学和治疗等有 了进一步的认识;
1.2 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
带状疱疹:1888年Boray提出带状疱疹与水痘的密切关系,并报道了相 关方面的临床与实验,直到1905年Wetter等才明确指出两者是同一病原 体,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该病毒主要侵犯并潜伏在脊神经后根神经 节,当病毒被激活后可沿神经纤维侵入颅内。

青霉素脑病名词解释

青霉素脑病名词解释

青霉素脑病名词解释青霉素脑病是指由青霉素引起的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青霉素脑病通常发生在接受青霉素治疗的患者中,特别是长时间或高剂量使用青霉素的患者。

青霉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然而,少数人对青霉素过敏,出现过敏反应,其中包括牙龈肿胀、皮疹、呼吸困难等。

青霉素脑病是一种相对罕见但严重的过敏反应。

青霉素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一种可能的机制是,青霉素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细胞。

然后,它可能与大脑细胞的免疫系统发生反应,导致神经炎症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这种炎症反应可能进一步导致脑组织损伤和神经系统症状。

青霉素脑病的症状可以有很大的变异,通常在青霉素治疗开始后24至72小时内出现。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意识障碍、抽搐、肌肉僵硬等。

严重的情况下,青霉素脑病可以导致昏迷、呼吸衰竭和死亡。

诊断青霉素脑病的关键是注意到患者的病史,尤其是青霉素暴露的时间和剂量。

医生可能会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等辅助检查来确定诊断。

治疗青霉素脑病的主要目标是立即停用青霉素,并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可能包括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镇静剂等。

对于严重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监护室治疗和呼吸机支持。

预防青霉素脑病的最佳方法是避免使用青霉素或者寻找替代治疗方法。

对于那些必须接受青霉素治疗的患者,应严密监测副作用,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过敏反应。

总之,青霉素脑病是一种由青霉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常发生在接受青霉素治疗的患者中。

早期识别和治疗青霉素脑病至关重要,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症状与治疗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症状与治疗
感觉异常
患者感到身体某部位出现异常感觉 ,如麻木、蚁走感、针刺感等。
03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发热、 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抽搐等症状的出现时间、持续时 间、严重程度等。
体格检查
全面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 括意识状态、颅神经、运动系统 、感觉系统、反射等方面的检查 ,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控制症状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如头痛、发热、抽搐等, 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以减轻患者痛苦。
维持生命体征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采取支持治疗措施, 如输液、吸氧、机械通气等,以维持患者的生命 体征稳定。
营养支持
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需要提供营养支持,如静 脉营养等,以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免疫治疗与预防并发症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神经系统感染性 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 习惯和生活方式,降低感染风险。
加强医疗队伍建设
提高医护人员对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患者 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02
03
嗜睡
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 ,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 问题和做出反应,但刺激 去除后又很快再入睡。
昏睡
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 唤醒。虽在强刺激下可被 唤醒,但很快又入睡,醒 来后答非所问。
昏迷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任何 刺激都不能使其觉醒。按 其程度可分为浅昏迷、深 昏迷。
运动障碍
肢体瘫痪
一侧肢体或单个肢体肌力 减弱或完全丧失,导致活 动受限或完全不能活动。

儿科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儿科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致病菌
化脓性细菌 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 杆菌 2月以下易发生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 产气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 我国很少发生B组β溶血性链球菌颅内 感染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
入侵途径
最常见就是通过血流,即菌血症 脑膜 微血管 新生儿的皮肤、胃肠道黏膜或脐部亦 为入侵门户 邻近组织器官感染 中耳炎、乳突炎等 扩散涉及脑膜 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 颅骨骨折、皮肤 窦道或脑脊膜膨出,由此直接进入蛛 网膜下腔
病毒性脑炎
起病急 临床表现因脑实质受累部位的病理改变、范 围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情绪异常、反复惊厥、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病症 癫痫持续状态、脑疝形成 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最严重,病死率高 病程2~3周,多数完全恢复,少数遗留肢体 瘫痪、智力倒退等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病因
病毒别离检测难,仅1/3~1/4病例 80%为肠道病毒 其次虫媒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 毒、腮腺病毒和其他病毒
临床表现
病情轻重差异大 病毒性脑炎较重,重症脑炎更易发生 急性期死亡或后遗症 病毒性脑膜炎 自限性
病毒性脑膜脑炎
急性起病,前驱传染性疾病或上呼吸 道感染 发热、恶心、呕吐、软弱、嗜睡、头 痛、烦躁不安、易激惹 一般很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 可有脑膜刺激征,但无局限性神经系 统体征 病程1~2周
运动功能检查
肌张力 小婴儿可通过内收肌角度、腘 窝角度、足跟碰耳实验、围巾征等观 察 肌力 0~5级 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收 缩,2级主动平面运动,3级主动运动, 抵抗地心引力,4级主动运动,能抵抗 地心阻力稍弱,5级正常
运动功能检查
肌张力 小婴儿可通过内收肌角度、腘 窝角度、足跟碰耳实验、围巾征等观 察 肌力 0~5级 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收 缩,2级主动平面运动,3级主动运动, 抵抗地心引力,4级主动运动,能抵抗 阻力,力量稍弱,5级正常

记笔记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概述

记笔记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概述

记笔记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概述分类:感染性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

根据病原体不同,可进一步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和立克次体感染。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感染性疾病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有些疾病如疱疹性脑炎多为急性或暴发性起病。

其他疾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s SSPE)和Rasmussen 脑炎则为业急性或慢性起病。

先天性/新生儿感染术语:先天性颅内感染常由一组病原体引起统称为TORCH感染,包括弓形虫病( T oxoplasmosis )、风疹( Rubella)、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感染和疱疹( Herpes )。

如果把先天性梅毒( Syphilis )也纳入其中,则将这组病原体称为TORCH (S)或( S ) TORCH。

其他先天性感染包括HIV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大约40%的HIV阳性母亲将感染传递给胎儿,通过HAART治疗受染母亲和剖宫产能极大降低感染率。

病因:大多数先天性感染的病原体通过胎盘传播,疱疹病毒则是由于分娩期合并感染所致。

除弓形虫和梅毒外,多数为病毒感染。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其他病因则相对罕见。

病理学:经胎盘传播的病原体所造成的临床症状由病原体种类和感染时机共同决定。

当感染发生在孕早期(妊娠前3个月内)会引起流产或出生缺陷,存活的新生儿可出现发育畸形(如神经元迁移障碍和脑裂畸形)。

孕晚期感染以小头畸形伴全脑损害、广泛性脑软化等脑组织破坏为主要表现。

营养不良性脑实质钙化是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病、HIV 和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后天获得性感染/炎症能引起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菌、乙型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脑膜炎:脓性渗出物是多数病原体所致脑膜炎的常见病理学特征,在大脑基底池最为明显。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治疗
治疗: • 抗病毒:阿昔洛韦 • 抗变态反应、抗水肿:激素 • 脱水、降低颅内压:甘露醇
预后: 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60-80%)。急!急! 后遗症以精神障碍和智力低下明显。傻!傻!
普通病毒性脑膜脑炎
• 最常见 • 普通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症状 • 前驱症状后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 无精神异常、智力减退、偏瘫等脑实质损害症状 • 脑积液变化同“单疱脑” • 治疗同“单疱脑” • 预后好,多自限,无后遗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的病变部位
• 脑:脑炎(encephalitis) • 脑膜:脑膜炎(meningitis) • 脊髓:脊髓炎(myelitis) • 脊髓膜: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itis)
病因学分类
• 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普通病毒 • 细菌:化脓性、结核性 • 真菌:隐球菌 • 寄生虫:脑囊虫、弓形虫 • 阮病毒:CJD
颞叶管记忆、嗅觉) • 失语、轻偏瘫、偏盲(影响了额叶的运动、语言区,水肿波及内囊)
辅助检查
• 脑脊液
• 脑电图
• 核磁共振(MRI)
脑脊液
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脑水肿); 细胞数:轻度中度增加(炎症反应不剧
烈, 但坏死明显),红细胞 (出血性坏死) 蛋白质:轻度至中度增高(组织坏死) 糖和氯化物:正常(病毒“不吃糖和
• 病理:最常累及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性脑 损害(病毒具有噬神经毒性)。
疱疹感染 ^
出血坏死性脑炎
病毒包涵体
临床表现
• 多为急性起病,约有1/4的患有口唇疱疹史,潜伏期为2~21天,前 驱期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病 毒感染表现)

颅内感染性疾病

颅内感染性疾病
1
神经系统病毒感染
一、流感病毒感染 二、肠道病毒感染
(柯萨奇、埃可病毒)
三、疱疹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
1
一、神经系统流感病毒感染和 肠道病毒(柯萨奇、埃可病毒)感染
1
概述:
1. 是一种病程短、自限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 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期患者,通过飞沫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与年龄、性别、职业等无关 3. 急骤起病,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病后 有一定的免疫力 4. 神经系统表现包括:发热性抽搐、多发性 神经炎、脑膜炎、脑脊髓炎、脑炎/脑病, Reye综合症、病毒性肌炎等
1
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特 别是脑组织内之所以持续存留, 长期潜伏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脑组织是致密的实质性结构, 由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血管 通透性差,即有利于阻止病毒侵 入。然而一但病毒侵入脑组织, 也防碍病毒的清除;
1
脑组织缺乏免疫系统,对外源 性抗原只能产生低水平的抗体, 不能阻止病毒入侵把细胞,却能 阻止有中和作用的抗体或免疫淋 巴细胞对病毒或病毒感染的靶细 胞的杀伤作用,有利于病毒的持 续存留;
神经系统感染疾病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分类
感染部位分类:
• •
• •
软脑膜炎(脑膜炎):感染或炎症性反应 仅累及软脑膜; 脑炎:病原体侵犯脑实质,引起炎症性反 应; 颅内脓肿:病原体侵入颅内,引起局限性 炎症,继而形成脓腔。 脑膜脑炎:不论是脑炎或是脑膜炎,在疾 病的过程中,脑膜及 脑实质往往均有不 同程度的受累,称之为脑膜脑炎。
1
不同的病毒所感染的细胞类型 不同,并可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宿主的遗传因素是病毒持续 存留的相关因素; 脑内有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并 且缺乏再生能力,为病毒提供了 一个安全的生活场所;

《神经病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神经病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定义:病原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实质、被摸、血管引起的疾病。

分类:①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②脑膜炎、脊膜炎、脑脊膜炎;③脑膜脑炎。

感染途径:血行感染、直接感染、逆行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原:HSV-1三叉神经节,HSV-2骶神经节。

病理:额叶眶部、颞叶内侧、边缘系统。

脑实质出血性坏死(重要病理特征),嗜酸性包涵体(DNA颗粒+抗原,最具特征病理学改变)。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疱疹病史,前驱感染高热6天。

精神症状突出(情感、人格改变、行为异常),局灶表现,全脑表现,癫痫。

辅助检查:脑脊液、脑电图、CT(出血)、MRI(如水)、病原检查(HSV抗原、HSV抗体,IgM或IgG血脑比<40或双份脑脊液IgG比值>4)
鉴别诊断:
治疗:积极抗病毒(阿昔洛韦首选)、抑制炎性坏死、减轻脑水肿、防止并发症(抗病毒、激素、对症治疗)
☞。

神经内科疑难病例类型

神经内科疑难病例类型

神经内科的疑难病例类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疑难病
例类型:
1.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这些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往往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2.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往往不典型,需要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评估才能确诊。

3. 神经系统肿瘤:如脑瘤、神经鞘瘤等,这些肿瘤在诊断和治疗上往往较为困难,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影像学检查等因素。

4. 神经系统外伤:如脑震荡、脑挫裂伤等,这些外伤在诊断和治疗上往往需要紧急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等因素。

5.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这些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往往较为困难,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家族史、症状、影像学检查等因素。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神经内科疑难病例类型,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疑难病例。

对于这些疑难病例,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诊断
EEG:为弥漫性慢波,无周期性 CT:可见脑室扩大 CSF: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增高 血清和CSF抗风疹病毒抗体滴度升高,外周血分 离出病毒可以确诊。
第二节 朊蛋白病
概述
Prion Disease是一类由具传染性的朊蛋白所 致的散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 人类朊蛋白病:CJD、Kuru病、GSS、FFI、
神经体征
• CSF:红、白细胞数增多 • EEG:额颞为主的弥漫性异常 • CT或MRI:额颞叶出血性病灶 • 抗单纯疱疹病毒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 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胸腰部带状疱疹史、病 变轻、 预后好、CSF查出该病毒抗体
• 肠道病毒性脑炎:夏秋、病初胃肠道症状、
PCR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感染或接种疫苗后、脑 和脊髓受损
三、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综合征
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GSS)综合征是朊蛋白引 起的家族性神经变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病变为小脑、大脑和基底节海绵状变性,显著的淀粉 样斑块沉积,合并脊髓小脑束和皮质脊髓束变性。
发病年龄19~66岁,平均40岁,发病及进展缓慢。病初 主要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最终合并痴呆、缓慢进展的 痉挛性截瘫,脑干受累出现橄榄脑桥小脑变性症状。病 程持续2~10年。 EEG为弥散性慢波,无周期性改变。 无特效治疗。
病理
HIV脑炎病理特征是多核巨细胞形成多数神经胶质小结,遍 布大脑白质、皮质和基底节,以及小脑、脑干和脊髓。死亡 病例多见半卵圆中心弥漫性髓磷脂苍白和神经胶质增生。成 人艾滋病常见空泡性脊髓病,胸髓后索、侧索明显白质空泡 形成。全身HIV感染引起免疫抑制,导致单纯疱疹病毒性脑 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弓形体 病和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淋巴瘤等相应病理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Gerstmann-Straüssler综合征: 综合征: ü 综合征 PRNP 基因突变具特征性。 基因突变具特征性。 临床表现慢性小脑共济失调、 临床表现慢性小脑共济失调、 进行性痴呆。 进行性痴呆。 病程长, 数年而终。 病程长, 数年而终。
④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早期失眠、 逐渐出现共济失调 、 早期失眠 、 逐渐出现共济失调、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木僵、昏迷。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木僵、昏迷。 病程数月至三年。 病程数月至三年。
3. 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肢体瘫痪 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肢体瘫痪 4. 颅内压升高: 颅内压升高: 脑血管扩张充血→脑水肿→颅内压 脑血管扩张充血→脑水肿→ 升高→头痛、呕吐 升高→头痛、呕吐 5. 脑膜刺激症状: 脑膜刺激症状: 脑膜反应性炎症,脑脊液中细胞数 脑膜反应性炎症, 可增多。 可增多。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感染原: 感染原:
感染性疾病
病毒、细菌、立克次体、 病毒、细菌、立克次体、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 ①血源性:脓毒血症 血源性: ②局部扩散:颅骨开放骨折、乳突炎、 局部扩散:颅骨开放骨折、乳突炎、 中耳炎、鼻窦炎等。 中耳炎、鼻窦炎等。 ③直接感染:创伤、腰穿感染。 直接感染:创伤、腰穿感染。 ④经神经感染: 经神经感染: 狂犬病病毒沿周围神经, 狂犬病病毒沿周围神经, 单纯疱疹病毒可沿嗅神经、 单纯疱疹病毒可沿嗅神经、三叉 神经侵入CNS。 神经侵入CNS。 CNS
脑膜炎: 脑膜炎: ◆化脓性(细菌引起) 化脓性(细菌引起) ◆淋巴细胞性(病毒引起) 淋巴细胞性(病毒引起) ◆慢性(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 慢性(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 布氏杆菌、真菌等引起) 布氏杆菌、真菌等引起)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婴幼儿- ◆新生儿、婴幼儿- 大肠杆菌、链球菌、流感杆菌 大肠杆菌、链球菌、 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 脑膜炎球菌, 脑膜炎球菌,可流行 幼儿中耳炎、老年肺炎- ◆幼儿中耳炎、老年肺炎-肺炎球菌
一、细菌性疾病 脑脓肿: 脑脓肿: 血源性: 肺脓肿、细菌性心内膜炎、 血源性:(肺脓肿、细菌性心内膜炎、 败血症) 败血症) 局部感染蔓延:中耳炎、 局部感染蔓延:中耳炎、鼻窦炎 脑膜炎: 脑膜炎: 硬脑膜炎: 硬脑膜炎:继发于颅骨感染 脑膜炎:蛛网膜、 (软)脑膜炎:蛛网膜、软脑膜及脑脊 液感染
PrPsc→→ →→PrPc 复 制 成 PrPsc→→ 在 CNS沉积并致病 。 蛋白质构型病 。 沉积并致病。 沉积并致病 蛋白质构型病。 人类控制PrP基因位于 号染色 基因位于20号染色 人类控制 基因位于 体,称为PRNP基因。 基因。 称为 基因 PRNP基因有一个单独全开放外 基因有一个单独全开放外 高度敏感。 显子编码框,对外来PrPsc高度敏感。 显子编码框,对外来
②病毒→细胞病变: 病毒→细胞病变: 神经元溶解; 神经元溶解; 胶质细胞(小胶质、星形) 胶质细胞(小胶质、星形)↑ →胶质结节; 胶质结节; 多核巨细胞形成; 多核巨细胞形成; 胞浆、胞核出现包涵体, 胞浆、胞核出现包涵体, 如狂犬病毒Negri小体—诊断意义。 小体—诊断意义。 如狂犬病毒 小体
二、病毒性疾病
病毒: 病毒: 疱疹V:单纯疱疹、带状疱疹V、 疱疹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 、 EBV、MCV。 、 。 肠源性V: 脊髓灰质炎V、 肠源性 : 脊髓灰质炎 、 CoxakieV、 、 ECHO V。 。 虫媒V:乙型脑炎V、森林脑炎V。 虫媒 :乙型脑炎 、森林脑炎 。 其它V:狂犬病V、 其它 :狂犬病 、HIV。 。
③淋巴细胞(T、B)、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 ) 巨噬细胞、 浆细胞浸润为主, 常环绕血管 , 浆细胞浸润为主 , 常环绕血管, 集聚于V-R 间隙形成血管套 间隙形成血管套—— 集聚于 袖套现象。 袖套现象。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一)、病原体与传染途径 病原体与传染途径 病原体: 病原体:乙型脑炎病毒 嗜神经性RNA病毒) 病毒) (嗜神经性 病毒 传播媒介: 三节吻库蚊) 长期贮 传播媒介:蚊(三节吻库蚊)—长期贮 存宿主 传染源:带病毒动物( 猪等) 传染源:带病毒动物(牛、马、猪等)
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细胞肿胀,尼氏小体消失,胞浆内空泡 细胞肿胀,尼氏小体消失, 形成,核偏位。 形成,核偏位。
卫星现象; 卫星现象;
变性坏死的神经元由5个或 变性坏死的神经元由 个或5 个或 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 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
嗜神经细胞现象; 嗜神经细胞现象;
CNS病毒感染特点: 病毒感染特点: 病毒感染特点 ① 绝对细胞内寄生 : 不同的病毒可定位于 绝对细胞内寄生: 不同的细胞,或定位于不同的核团。 不同的细胞,或定位于不同的核团。 疱疹V →颞、顶叶神经元 疱疹 乙型脑炎V→大脑皮质、基底节、 乙型脑炎 →大脑皮质、基底节、 视丘神经元 乳多空(Papova)V→少突胶质细胞 乳多空( ) → →多灶性白质软化 多灶性白质软化
临床特点 ①克雅病:85%散发,高峰年龄 岁, 散发, 克雅病: 散发 高峰年龄70岁 年发病率1/100万。 万 年发病率 症状: 症状: 步态异常、肌阵挛、共济失调、痴呆。 步态异常、肌阵挛、共济失调、痴呆。 平均生存期7个月。 平均生存期 个月。 个月
②变异性克雅病: 变异性克雅病: 青年、中年人。 青年、中年人。 早期出现幻觉、恐惧感、怪异行为。 早期出现幻觉、恐惧感、怪异行为。 病变与克雅病相似, 病变与克雅病相似,但无 PRNP基因 基因 突变, 提示为感染引起, 突变 , 提示为感染引起 , 与疯牛病发 病呈相关性。 病呈相关性。
(二)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质性炎症,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质性炎症, 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重。 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重。 1.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 .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 血管套,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血管套,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浆细胞浸润。 浆细胞浸润。 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卫星现象及嗜神经现象。 卫星现象及嗜神经现象。
大体:脑膜充血,脑水肿,脑回宽, 大体:脑膜充血,脑水肿,脑回宽, 脑沟窄。切面在皮质深层、 脑沟窄。切面在皮质深层、 基底核、视丘等部位可见粟 基底核、 粒或针尖大小半透明软化灶。 粒或针尖大小半透明软化灶。
(三)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病理联系 1. 嗜睡、昏迷: 嗜睡、昏迷: 最早出现、主要症状, 最早出现、主要症状, 广泛神经元变性坏死。 广泛神经元变性坏死。 2. 颅神经麻痹: 颅神经麻痹: 颅神经核受损。 颅神经核受损。
暴发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 暴发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 沃-弗综合征 弗综合征 (Waterhouse-Friederichsen syndrome) ) 周围循环衰竭,体克和皮肤大片紫癜,两 周围循环衰竭,体克和皮肤大片紫癜, 侧肾上腺严重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侧肾上腺严重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机制:大量内毒素释放→→ 机制:大量内毒素释放→→DIC,短期 →→ , 内可因严重败血症而死亡。 内可因严重败血症而死亡。
(二)、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 大体: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大体: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脓 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 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 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 可阻塞脑脊液循环→→脑 可阻塞脑脊液循环→→脑 →→ 室扩张。 室扩张。
镜下:蛛网膜下腔增宽, 镜下:蛛网膜下腔增宽,有大量 中性粒细胞及纤维蛋白的 渗出和少量单核细胞、 渗出和少量单核细胞、淋 巴细胞浸润。 巴细胞浸润。 →→脉管炎 脉管炎、 病变严重 →→脉管炎、血栓形 成→→脑缺血和梗死。 →→脑缺血和梗死。 脑缺血和梗死
三、海绵状脑病
一组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一组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包括: 包括:克-雅病 (Creutzfeldt-Jacob disease,CJD) - , ) 枯颅病(kuru) 枯颅病(kuru)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 , ) Gerstmann-Straüssler综合征 (GSS) - 综合征 ) 动物疯牛病、 动物疯牛病、羊瘙痒症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致病因子: 致病因子: prion 糖 酯 蛋 白 ( prion protein , PrP) -又称 ) 又称PrP(朊蛋白)病 (朊蛋白) 正常PrPc ( α - 螺旋构型 ) 是神经 螺旋构型) 正常 元的穿膜蛋白,可被完全降解。 元的穿膜蛋白,可被完全降解。 正常PrPc→→ 异常 →→异常 异常PrPsc ( β - 螺旋 正常 构型) 不能被降解,并具传染性。 构型), 不能被降解,并具传染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 概述: 概述:脑膜炎球菌引起软脑膜和蛛网膜的 急性化脓性炎。多为散发性, 急性化脓性炎。多为散发性,冬春 季可流行,称为流行性脑膜炎。 季可流行,称为流行性脑膜炎。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临床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 临床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 肤淤点( 脑膜刺激症状、 肤淤点(斑)、脑膜刺激症状、部分患 者出现中毒性休克。 者出现中毒性休克。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 患者及带菌者(脑膜炎双球菌) 患者及带菌者(脑膜炎双球菌) ↓ 呼吸道飞沫传播 ↓ 局部炎症(带菌者) 局部炎症(带菌者) ↓ 入血、 入血、繁殖 ↓ 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症) 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症) ↓ 小血管、 小血管、毛细血管出血坏死 ↓ 皮肤粘膜瘀斑
病理特点: 病理特点: 大脑萎缩; ① 大脑萎缩; ② 神经元及神经毡出现大量空 泡呈海绵状; 泡呈海绵状; 不同程度神经元死亡缺失, ③ 不同程度神经元死亡缺失,反 应性胶质化,无炎症反应; 应性胶质化,无炎症反应; 蛋白沉积于神经突触, ④ PrPsc蛋白沉积于神经突触,在 细胞间质大量沉积形成kuru斑。 细胞间质大量沉积形成 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