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域文化对黑龙江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意义

合集下载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黑龙江是一个充满着激情的地方,它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独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股深深的文化底蕴,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

在走访了一些黑龙江的古老城市和古乡村后,我对此地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古老的城镇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心醉神迷的古代建筑,以及精致别致的民居,让我惊叹不已。

东北腔,便是这里给人印象深刻之处,传承至今的东北腔,令人留连忘返,让我更加深刻地体悟到黑龙江独特的文化魅力,痴迷而不能自拔。

另外,黑龙江也有着它令人难忘的风土人情。

从小集市、节日到土著的民俗,都让我,对这里的文化感到无比的惊艳与震撼。

黑龙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融汇了众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使其充满了着历史的盎然和文化的丰富。

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文化智慧,也感受到了这里的深厚文化底蕴。

总之,黑龙江让我对这里的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会永远把这里记住。

家乡的文化特征及性格

家乡的文化特征及性格

家乡的文化特征及性格家乡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我的家乡坐落在黑龙江密山市八五五农场。

这里是受黑龙江文化所熏陶的地方。

文化特征想必众人皆知,在近百年中,黑龙江文化的发展都是与外来文化的侵入和融入相联系的,所以家乡有很多的文化特征。

由于过去很多迁客骚人的发配边疆,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风俗,所以个人认为中原文化是整个家乡文化发展的源头。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家乡的文化形成表现出来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征。

从地域上来说,我的家乡地处中国最东北,在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在战胜自然、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风格,也就是说,从中原传来的文化适应东北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被创造、保持和发展起来。

开拓性和保守性。

由于这里气候寒冷,生活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的东北人,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以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一直去征服自然,在不断开发中使自身获得完善。

正是这样在一定特定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用于开拓的文化价值取向,从中发展处来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等是家乡明天发展所必须依靠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柱。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占主导地位的是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封闭性的特点,造成家乡人封闭保守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人们的行为,比如我们家乡人就有等、靠、要思想的依赖行为。

个人认为这种性格特征是因循守旧的。

兼容性与被动性。

一方面,因为地域的原因,我们的文化发展表现出对外来文化排斥性少,这种兼容性表现在很多方面:饮食文化方面,龙江菜和欧式并存;服饰文化方面,哈尔滨人能穿敢穿也是全国闻名;休闲文化方面,家乡人创造了冰雪文化。

其实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不从文化层面上都存在着文化融合的特征,也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是家乡的文化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点。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因为我的家乡相比中原、江南地区文化积淀少,所以对现代文明的排斥力较弱而接纳力较强,但如果离开了这些外来文化,就很难把握家乡文化的源流和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或多或少表现出一点被动性。

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黑龙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 56 个在东北, 156 其中 22 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

上世纪 50 年代末,10 万官兵和 5 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

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成为了黑土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黑龙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推动和阻碍作用 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黑龙江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工厂企业大量兴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在这里不但没有产生不良反应,反而造就了哈尔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身份。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作业一与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作业一与答案

平时作业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1、黑龙江省事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土地面积()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位。

2、黑龙江省资源丰富,()、()和()均居中国之首。

3、黑龙江省现拥有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处,其中()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4、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已探明矿产资源131种,其中()、()等资源位居中国第一。

5、在黑龙江斑斓多彩的历史中,()与()是两座高峰。

6、2011年11月,赫哲族()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拓跋鲜卑所建立的()连接着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8、()是鲜卑祖先所采取的住所形式。

位属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的()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

9、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归向其()、()的价值核心,这与其对祖先的崇拜情结并不矛盾。

10、鲜卑民族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将族外婚固定下来,严格奉行()的原则。

11、作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一个相当封建化的民族,这与其自建立至繁荣,始终与中原唐朝保持着良好的臣属关系息息相关。

12、目前已发现的渤海国墓葬中,较为典型的有三座,分别是()、()、()。

13、()堪称渤海国的国教,而道教在一定地区也有所流行,()则是渤海国边远地区群众的民间信仰。

14、渤海国的文学形式主要有()和()。

15、目前,记录女真文字的资料主要有()、()、()。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36分)1、流人文化的影响。

2、军垦文化的影响。

3、知青文化的影响。

4、简述俄罗斯文化对黑龙江文化影响的表现。

5、黑土文化对文化意识的贡献。

6、简述鲜卑民族的崇尚与禁忌。

7、简述渤海国的建制。

8、简述金源文化及发展时期的表现。

9、简述满族文化。

三、论述题(共35分)1、“闯关东”文化的影响。

(5分)2、黑土文化的特征。

(6分)3、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特征?(一)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黑土文化等等。

其次,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

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

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

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

黑龙江地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黑龙江独有的文化底蕴可分为北大荒文化、原生态的自然文化、冰雪文化和避暑文化、铁人文化与新四军文化、军工文化、中俄文化六大主题。

辽阔无垠的东北大平原,漠河—抚远大界江的文化探寻之旅都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极珍贵资源。

已经享誉世界的冰雪文化一直在与时俱进的推广中提升;天然的亚热带气候注定了天然的避暑圣地。

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及相关的民俗、饮食、美食,沿袭和传承构成了我们黑龙江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三、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黑龙江地域文化,以为黑龙江以丰腴的黑土而著称,也称为黑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为黑龙江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历史上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融合性,等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

浅析黑龙江的地域文化

浅析黑龙江的地域文化

浅析黑龙江的地域文化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地区边疆省份之一,位于中国东北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区域中心,总面积46.6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等方面。

首先,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了其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黑龙江省地势高低起伏,山河壮丽,境内最高峰为齐齐哈尔市的尼尔基山,海拔2187米,而最低点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讷河市,海拔63.5米。

因此,黑龙江省地势复杂,形成了多样的自然景观。

其中,黑龙江、松花江、辉南江等三大河流流经本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河流文化。

另外,黑龙江省还是中国最北端的省份,冬季气温极低,而夏季则是气候宜人的季节,因此黑龙江省也是一个适宜冬季旅游的地区。

其次,历史文化是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省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黑龙江流域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狩猎、渔猎和农耕生活。

汉武帝时期,黑龙江地区被划归辽东郡,成为北方的重要商埠和军事要地。

在清朝时期,黑龙江由于靠近俄罗斯边境,逐渐成为重要的防线。

此外,在抗日战争期间,黑龙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主要战场,形成了烈士纪念馆和抗日遗址群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三,黑龙江省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黑龙江省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以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等人口较多,并且分布广泛。

这些少数民族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例如满族的“老布政”、“龙江河船歌”、朝鲜族的崇尚音乐和舞蹈等文化。

此外,黑龙江省还有许多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传统文化,如钓鱼、狩猎和渔猎等文化。

最后,现代文化也成为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黑龙江省的现代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黑龙江省多年来致力于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发展黑龙江省的现代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外,黑龙江省还吸引了大量投资,发展了经济并引进新的文化元素。

黑龙江省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社会认同情况研究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社会认同情况研究

收稿 日期 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 I 1 E 0 9 2)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 目 (1 2 5 2 4 0 6 9) 作者简介 : 李银玲 ( 1 9 7 8 一) ,女,黑龙江汤原人 ,讲师,博士,从事新媒体教育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 1 2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5 4 0 9 ( 2 0 1 4 ) 0 1 - 0 0 0 1 - 0 4


黑龙江地域文化 与文化认 同理论 概述
1 . 黑龙江地 域文化
我 国学者葛 剑雄教授 认为 :地域文化 是最能 够体现一个 区域或 者一个 空 间范 围特 点 的文化类 型 。地域
础 。本 文 采 用 问卷 调 查 法 ,针对 当前社 会 大众对 于黑龙 江 地域 文化 的 社会 认 同情 况展 开调 研 。 通 过此 次调 研 可
以把握社会 对于黑龙江地域文化 的认 同情 况,进 而寻求未来开展黑龙江地域文化有效传承与保护工作 的方向和
路径。
关键 词 :黑龙 江地 域 文化 ;社 会认 同 ;研 究
2 0 1 4年 第 1 期
边 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BORDER ECON0MY AND C UL TUR E
No . 1 . 2 01 4 G e n e r a l No . 1 2 1
( 总第 1 2 1 期)
【 黑龙江研究 】
黑龙江地域文化 的社会认 同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 传 承至今 仍发挥 作用 的文 化传 统 。黑龙 江地域 文化是关 东地域 文化 的一个 重要 组成部 分 ,但 是又 与整 体 的 东北地域文化有所差别 ,由于黑龙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中国的其他地区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 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鲜明的个性。 黑龙 江省位 于 中国东北边 陲 ,与俄 罗斯接壤 ,是 中国最北端 的漠河 和最东端 抚远 三角 洲 的所 在地 。由 于所处 的地理 纬度 ,冬 季寒冷 ,夏 季凉爽舒适 ,四季分 明 ,是典 型的大陆性季 风性 气候 。黑龙江 地广 人稀 、 土地 肥沃 、资源 丰富 ,具 有丰茂 的森林 和矿产 ,也是 中国最大 的油区和农 业大省 。由于历史 、地理 和 自然 等条件 。黑龙江人具有大气、粗犷、豪放的性格气质。从古至今有众多古老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 演绎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史卷。曾经的古肃慎人、曾经的 “ 渤海盛国” 、曾经从这里走 出的鲜卑人 、曾经从大 兴安岭地区走出的鲜卑人的后裔契丹人、曾经的女真人及其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女真人后裔满族 人 ,所有这些东北的少数 民族在一次次史诗般的战争画卷 中展现了黑土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次次碰撞 和交 融 ,同时也使 得黑龙 江地域 文化有 了厚重 的积淀 。而 在抗 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期 间这 片土 地上也 发 生着 无数 可歌 可泣 的历史壮 歌 。时至今 日,这 块 曾经 的北大荒 在无数先 辈们 的艰苦努 力下 变成 了北大 仓 、农 业 大省 、老工业基地、中国大粮仓 , 这块黑土地上正上演着更加辉煌的故事和赞歌。 2 . 文 化认 同和地域文化认 同 文化认同 ( C u l t u r a l I d e n t i t y )是指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 ( 感) ,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 的群体 或文化影社会认同领域 的重要部分。 文化往 往 与一定 的地域相 关 ,即使 同一个 族群 ,不 同 的地域 会形成 不 同的文化风 格 。对地 域 文化 的认 同就 是地域 认 同 ,这 种认 同不是族群 的 ,而完全是文化性 的和社会性 的归属感 ( 韩震 ,2 0 1 0 ) 。 般说来 ,认 同就是 指对共 同或相 同的东西进 行确认 。世 界上许 多事物 之 间都 存在 着这样 或那 样共 同 或相同的东西,但对这种共同性进行相互确认,只有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才可能做得到。对于人们之间 或个 人 同群 体之 间的文化 的确认 ,一般需 要根据 所使用 的文 化符号 、遵循 的文化 理念 、秉 承 的思维 模式 和 行为规范来进行确认 。个人对社会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个人的社会化 ,即对社会所创造和拥有 的文化的学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黑龙江的概括与自然地理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

省会哈尔滨。

共划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8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64个市辖区。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黑龙江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黑龙江地域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历史沿革。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从商周到清代,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科技的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历史积淀。

多民族的文化优势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蒙古、朝鲜、回、汉等众多民族聚居在这里,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差异,形成了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

在近代历史中,东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沙俄日本等外来侵略者,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地域文化课程期末作业姓名王万隆学号1323001256911学校双鸭山电大成绩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黑龙江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黑龙江省境内的,由独特的历史、自然地理、人口和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具有地域性的文化,是一个具有多元素综合体的地域性文化。

所以,黑龙江地域文化从其文化构成的基础来讲,由鲜卑、肃慎、女真、契丹、蒙古、满等土著民族创造的文化、从中原流播到黑龙江地域的中原文化、近现代俄日等国侵入的外国文化组成。

这些文化类型经过冲突、碰撞、选择,最后融合为一种具有相同文化风格与文化精神的黑龙江地域文化。

本文从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基本状况入手,结合学习的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知识以及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特性,从自然和人文角度总结了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所带来的收获;并总结了黑龙江地域文化对文化的发展和转型的意义。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特性黑龙江地域文化基本构成作为一种典型的多元文化体,在它的深层结构上又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拓展性与守旧性并存、吸纳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特性。

(一)拓展性与守旧性并存第一,生活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之中的黑龙江人,要发展和生存下去,必须以旺盛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去征服自然,在不断开发中使自身获得完善。

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勇于拓展的文化价值取向。

这种拓展的价值取向,创造了黑龙江的昨天,支撑了黑龙江的今天,也是黑龙江的明天发展所必须依靠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柱。

第二,在东北边疆文化中,与这种文化的拓展性并存的却是文化的守旧性。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占主导地位的是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产品经济无非是放大的自然经济。

它已成为一种因循守旧、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社会惯性。

这种惯性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在发展了的时代和历史面前表现出明显的守旧性。

(二)吸纳性与被动性并存第一,同很多其他的地域文化相比较,黑龙江地域文化发展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性较少,而吸纳的包容性成为主要的文化特性。

只要对黑龙江地域文化不同的呈现面稍加研究,就不难发现,在不同文化层面上都存在着文化融合的特性。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课程期末作业姓名4闪电4 学号88888888 学校鹤岗直属分校成绩大美黑龙江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其中,“和合”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

当前,中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以“和合”为精神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因此,了解并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经纬度最高的身份。

土地面积45.46万平方千米,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国第六位。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水路相连的边境总长3045千米。

其中界奖界湖总长2000余千米。

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界江,全长4363千米(一海拉尔河为源),干流全长2821千米,在黑龙江省境内长约1850千米。

两岸植被完好,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生态环境是世界上四大无污染水系之一。

这条粗犷、寂静的大河源远流长,岛屿星罗棋布,是开发界江国际旅游的珍贵资源。

关键词:黑龙江地域文化、意义、收获、自然、人文。

1.引言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东北的省份。

早在距今三至四万年的旧石器时期,此地就有人类活动。

先秦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 貊和东胡三大族系的先民。

公元前2000多年,肃慎向帝舜献 矢石 。

黑龙江省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10个世居民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保卫祖国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完整的省份,哈尔滨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大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已逐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煤炭、石油、林业和机械工业基地。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沿边已形成开放带,边境贸易有很大发展,全省经济也有较快增长。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4)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4)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4)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在这次去黑龙江的旅行中,我对该地区的文化有了深刻的体会。

黑龙江地区是一片文化多元及传统浓郁的地区,它的人们以勤劳、乐观、友好的态度迎接游客们的到来,使人印象非常深刻。

首先,当抵达黑龙江省时,不仅从外表看见了建筑、风景、自然环境等多种文化元素。

让我惊叹不已的是,大量建筑和古迹,让我仿佛置身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到了昔日的年代和岁月流逝。

另外,宁安和呼由拉特等小城,以及在湖泊边依山傍水的乡村,令人惊叹不已,让我深深体会到黑龙江地区的美丽,也体会到了它的精神。

此外,受黑龙江人们的厚待,让我更加了解了传统文化,他们弘扬的仁义礼智信、勤劳乐观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他们无私奉献的态度和诚实守信的精神,而传统文化中所展现出来的“笑
颜独好”“爱国主义”“拥抱多元”等传统文化理念,也给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我在黑龙江的这次旅行,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受益匪浅。

当我看到黑龙江的风景、见证那里的慷慨和勤劳,我深深的怀念当地的文化,它的仁爱、勤劳、乐观令我折服,同时也深深的感恩这片土地所赋予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建设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发展的意义

建设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发展的意义

精神家园。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 , 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 必须 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 社会 主义文化 建设新 高潮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 、 教育人 民、 服 务社会 、 推动发展 的作用。 ” 因此 , 如何 以党 的十八大精神为指 引, 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 中不落伍 , 且得到新的突破 和跨 越 , 服 务于社会 、 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张 , 是摆在龙 江人 面
业上并不需要像南方一样进行精耕细作 ,就能获得很好 的收 成, 使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一种粗放的特性 , 也有“ 小富即安 ” 的 特征 , 追求“ 老婆、 孩子 、 热炕头” , “ 守家在地” 和“ 故土难 离” 的 观念重 , 对生活质量 的要求也不高 。 黑龙江人普遍不具备独 自 经商 的气质 , 且热衷 于“ 吃 皇粮 、 “ 进 国企” 、 习惯于“ 大锅饭 ” , 不喜欢走出家门到外边 的省市去做工 、 打拼 , 这也是 黑龙江人
质。 黑龙江有满 族 、 朝鲜族 、 回族 、 蒙古族等 1 0 余个世居 民 族, 这些 民族 的人 口虽少 , 但却 以鲜 明的民族特色而声波海 内外 , 是黑土地域文化 的重要缔造者。尽管黑土地域文化有着鲜 明 的地域与 民族 特色 , 但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 , 反而有着极强 的 融合性。 清末俄罗斯和民国时期 日本的入侵 , 犹太文化的逐渐 渗入 , 众多 的民族 以及与外国人 的深入交流 , 共 同铸 就了黑土 地域文化 ,丰富多彩的龙江文化具有多民族 文化聚合的构成 方式 、 多元 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 形成 、 民族文化融合 中的开放 性与兼容性 、 地域文化 内部的地域性 与不平衡性 , 使之成为中 华民族地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 别具一格 , 颇具特色 。 建设 社会主义新文化 , 提高文化软 实力 , 来教 育人 民 、 服 务社会 、 推动发展 , 这是建设小康社会 的需求 。在振兴黑龙江 经济的发 展过程 中, 我们要 以文化建设为基础 、 经济发展为 目 的, 发挥好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分析黑土地 域文化的特点 , 发扬其积极 方面 、 规避 消极方面 , 这 有着重要 的现实意义。 第一 , 新中 国建立之初 , 东北作为重工业 基地 , 为新 中国 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国有机制使人 民依赖 于大企业 或大型 的组织 , 并在此种体制下发挥 出了巨大的力量。 黑龙江 人也形成 了计划经济安排一切 的思想 ,凭借大型国有企业的 资本优 势和 国家政策 的扶 持 , 不思进取 、 停滞不前 , 致使 黑龙 江严重缺失市场经济的意识 , 没有 自身改革 的动力 , 已经难 以 适应现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黑龙江在漫长 的发展过程 中形成 的精神气质是不会轻易改变 的,故不能简单地照搬南 方改革的经验 和做法 。 如何改造老工业基地 , 使原有雄厚 的工 业基础焕发 出新 的生机 ,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 改革 ,推 向市 场, 成 为振兴龙江经济最 重要 的事情 。 第二 , 黑龙江人性格 中对大集体 的依赖性较强 , 大型国企 办社会 的习惯 由来 已久 , 自身承担 了教育 、 医疗 、 住房 和治安 等政府职能, 人民习惯于有事靠企业、 找厂长。地方政府和大 型国企存在行政级别倒挂 等现状 ,政府职能部 门对 国有企业 的政策优越和宽松 , 而在私企和个体的服务及扶 持上 , 则存在 着相对 的消极思想 。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官本位 ” 、 行政效率

浅析东北地区方言的魅力及文化影响

浅析东北地区方言的魅力及文化影响

浅析东北地区方言的魅力及文化影响摘要:东北方言历史悠久、传播广泛,自秦汉以来亦有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辈们创造了这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直白夸张、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艺术。

东北方言正因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艺术性使得东北民族文化艺术别具一格,东北文化更是反映了东北地区的风俗,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关键词:东北方言;民族文化;文化认同引言东北以山海关为界,包括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即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辽阔地区。

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悠久,形成了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地区的先辈们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东北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东北人民精神风貌世代传承的历史演绎,是民族特色文化在特定时间、空间中文化创造力的体现。

东北方言更是民间艺术与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直白夸张、感情色彩浓厚等语言艺术特色。

东北方言因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艺术性使得东北民族文化艺术别具一格。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魅力(一)东北方言的三个时期东北方言历史悠久、传播广泛,东北方言的特殊性体现在了它的源头的特殊性。

东北方言主要分为三个发展时期,虽都以汉字为主体,但是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却不尽相同,在杨雄的《方言》中划分的十二大方言区中,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

“燕曰幽州”,周武王灭印上前燕便起源于东北,号属“东夷”。

认识语言的载体,方言形成于人口流动,经过两千多年燕人逐渐与齐、赵人融合,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形成了东北方言的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

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而燕人卫满击破准而自王朝鲜。

”姜维公主编的《中国东北民族史》载:“张博泉根据东北地区发现的铜器考证,在商周之际进入东北地区的中原移民远不止箕子所率的一支,至少还有鱼氏、荷氏、舟氏、车氏、尹氏、鬲氏、史氏、姜氏、蔡氏等族群,这些族群多是由山东迁入今辽西地区。

建设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发展意义

建设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发展意义

建设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发展的意义摘要:本文浅析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建设的影响,归纳出起到积极和消极作用的若干因素,提出个人的想法和建议,以求发挥黑土地域文化的巨大精神力,快速促进黑龙江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黑土地域文化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因此,如何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张,是摆在龙江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接壤于俄罗斯,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森林丰茂、煤炭储备大、农业上也有“北大仓”的称号,这些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

黑龙江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10余个世居民族,这些民族的人口虽少,但却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声波海内外,是黑土地域文化的重要缔造者。

尽管黑土地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但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反而有着极强的融合性。

清末俄罗斯和民国时期日本的入侵,犹太文化的逐渐渗入,众多的民族以及与外国人的深入交流,共同铸就了黑土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的龙江文化具有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成、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别具一格,颇具特色。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来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在振兴黑龙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文化建设为基础、经济发展为目的,发挥好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分析黑土地域文化的特点,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新中国建立之初,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国有机制使人民依赖于大企业或大型的组织,并在此种体制下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3)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3)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3)
黑龙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区,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

我从参观古迹、聆听民间歌谣、体验传统风俗等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黑龙江的文化底蕴。

黑龙江古迹有许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位于哈尔滨的“瓦
尔登湖精神”。

这里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古石城、旧桥、灯塔、船坞、庙宇等,古色古香的历史故事让我感到惊叹,有一种深沉而庄严的文化氛围,作为见证黑龙江蓝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弥漫在我们当中。

除了古迹,还可以聆听民间歌谣,从而融入到黑龙江的文化当中。

民歌里有激昂的节奏,也有动人的唱腔,深沉而温馨。

而黑龙江独特的民族舞蹈也构成了黑龙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形式多样,从快板到慢板,从高跷到平步,从大步到小步,都令人感受到黑龙江独特的文化。

黑龙江的传统风俗也是非常浓郁的,比如芦笙节就是黑龙江地区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芦笙节家家户户都会悬芦笙,祭拜宗亲,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除此之外,还有火钳庆典、挂彩蛋节、会面祭祖节等文化活动,更加显示出黑龙江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

总之,在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过程中,我通过参观古迹、聆听民间歌谣、体验传统风俗等活动,对当地的文化深有感触。

不论是古老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还是特有的民歌民谣、独特的民族舞蹈以及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黑龙江的文化传承多姿多彩,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学习和感受其独特地域文化的理想去处。

浅谈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浅谈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浅谈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通过学习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其文化传统中重群体、重伦理的特点的形成与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极大关系。

黑格尔曾说过: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具有北方文化属性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点。

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埠时的移民成份,自身文化积淀及体制、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团队精神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在黑龙江的历史上,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是一个光荣传统。

在闯关东的历史过程中,就是体现了这种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相互扶持的团队劲射。

黑龙江人在长期的工作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

他们在工作中相互扶持、同甘共苦、爱岗敬业。

这种精神时至今日也是值得提倡的。

在当前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的压力都很大,每时每刻都面临着竞争,许多学生,为了出人头地,往往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协作精神。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让大学生在竞争和合作的问题上,选择竞争而不是合作。

正是这种团队精神的缺失,让学生们认真了解和体会黑龙江人的这种团队精神的优良传统,领会这种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益处并提高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与人共事时团结协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开拓精神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黑龙江省的文明出现较晚,在历史上,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人们,不甘于现状,勇于开拓,充满着进取和奔放的活力。

改革开放之初,黑龙江人也保持着先人的开拓精神,南下广州、深圳改革的前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黑龙江。

而这种开拓精神,对当代的大学生更是不可或缺。

开拓创新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有挑战权威的勇气。

要有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开拓创新也是一种才能和见识。

黑龙江人的地域文化性格特征及其再塑

黑龙江人的地域文化性格特征及其再塑

作者: 王爱丽[1]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出版物刊名: 黑龙江社会科学
页码: 65-69页
主题词: 黑龙江人文化性格;地域文化;文化特质;文化模式;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
摘要:黑龙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的地域文化历史造就了黑龙江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即“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性,热情大方的特质,包容海涵的气度,幽默机敏的智慧”。

但同时,黑龙江人也存在着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拒斥理性等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是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

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总体性文化转型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努力建构新世纪黑龙江人新的形象工程,为龙江大地和黑土文化增添新的内涵。

不同地理环境对其文化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对其文化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对其文化的影响之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当然,地域之间的差异更多的表现在地域文化的多样上,下面,我想探讨的是中国东北部,其地域对其文化的发展与影响。

从地理位置和气候上讲,东北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

冬季长达半年以上,雨量集中于夏季。

森林的覆盖率大,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东北的经济作物为春麦、大豆、马铃薯、玉米、甜菜、高粱,其农作物分布有些微的区域差异,北部盛产大豆、甜菜、大米等,中部则盛产高粱、小米、棉、花生等,南部则盛产温带水果、玉米、棉花等,“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即说明了当地的农作物分布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其他地理大区的情况不同,东北三省的居民对“东北”这一概念的认同感大于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认同感,即首先认同“东北人”的身份,其次才是对省籍的认同。

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与该地区的独特历史、风俗习惯及语言的统一,以及居民以来自河北、山东两地的移民为主体有关。

东北地区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融合了满洲、蒙古、朝鲜、鄂伦春、鄂温克、锡伯及俄罗斯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日本、俄国和朝鲜的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黑龙江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意义
通过学习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其文化传统中重群体、重伦理的特点的形成与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极大关系。

黑格尔曾说过:“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合、山性使人离”。

黑龙江地域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具有北方文化属性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点。

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埠时的移民成份,自身文化积淀及体制、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黑龙江人复合型的文化性格。

从历史上看,黑龙江人生存的环境是东南北三面被大山、大江环绕,西面有茫茫草原横亘。

可以说,内部回旋相当开阔而外部交通极不便利。

正因为这种环境,使文化心理形成了封闭的向心结构。

生产方式因缺少外部的信息刺激和形象示范而亘古不变,在心理上积淀为稳定和保守(如恋家守业的现象,一旦定居下来,就生于斯、长于斯、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封闭的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和代代相因的生活,加上历史上黑龙江地域就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使黑龙江人既具有农耕民族诚实厚重,又具有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大度的胸怀,兼具农牧民族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乐观、爽直、大气、勇敢、侠义的性格,正因为这种性格,我们黑龙江人便是满清末年胡匪、强盗的生产者,同时也为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提供了充足的兵源。

由于单纯依赖土地就可以生存,他们满足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现状。

同时,由于地广人稀,天赐丰富,生存环境相对宽松,自种自食的农产品行往往有剩余而剩余产品又无法作为商品出售,且人烟稀少,所以在接人待物上形成了大方好客的性格特点。

但是,也逐渐养成了粗疏,没有商品观念的弱点,又因为物产丰饶,因此人生惰性、温饱即安,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

与之相反,关内地少人多,谋生艰难,人更勤劳,关内比较复杂的生产方式,使关内的文化传统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学习和富于创造,二是善于经商和弄巧。

所以自古以来状元举子、重臣良医多为南士,能工巧匠、大商巨贾也多出自南方。

所以由此可以推断,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即使开发早些,资本主义萌芽也会产生于东南沿海,也不会产生于东北,经济基础差异是个因素,最重要的是地域文化的差异。

二、百年的开发奋斗形成了黑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性格
清朝初年,为保持其龙兴之地,对东北地区一直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

后来沙俄多次入侵,强夺大片领土,国家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清政府才觉察封禁政策失误,才逐渐废除封禁政策。

据《黑龙江省通志》记载:地域真正大规模放段禁垦荒始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

当时数百万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关内移民纷纷闯关东,形成了黑龙江地域的真正拓荒者,从黑龙江的开发史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移民的成份造成了黑龙江自身文化积淀的先天不足。

黑龙江的早期移民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极少数的流放人犯,其中大部分为戴罪官员,而且部分流放官员都遇赦而归,就是少部分属文化人范围的官员己在极小范围内形成了重视文化教育的氛围(如我省的东宁县);另一类是来自山东西部以及河北等移民,他们中除少数小商人、手工艺匠人外,多数为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

闯关东是生活所迫的一种无奈的谋生行为。

他们肩挑车推,历尽千辛
万苦,来到北大荒后,睡“窝棚”、住“马架”(现在我省农村以窝棚、马架命名的村屯到处都是,明显带有拓荒色彩)刀耕火种,辛勤劳作,当这些拓荒者把荒原变成良田的时候,他们已经塑造了吃苦耐劳的性格,但同时背井离乡的痛苦,艰苦的生活,不可预知的命运,也迫使他们更加迷信。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无序的社会环境,迫使他们养成了敢于战天斗地的勇猛好斗的性格。

随后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如满洲国的日本开拓团,虽然规模达十万户,三十万人左右,随着日本的投降,也就迅速撤退回国,没留下什么痕迹。

解放后两次大规模移民,一次是十万官兵来黑龙江省建立垦区,一次知识青年支边和上山下乡及历次政治运动下放到黑龙江的小部分知识分子。

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黑龙江的移民,不管是早期的还是解放前后的,都明显带有被迫和无奈的性质,而且除了早期的闯关东的移民和建国后的十万官兵军垦,其他的几次移民都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消失,几乎是昙花一现。

这作为与黑龙江同样开发较晚的美国西部相比,情形大不一样,那些主动涌入美国西部的移民,其成份有牛仔、探险者,以及欧洲大陆来的不满旧秩序的各业人们,他们中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怀着对财富的强烈渴望,两者相比较,其移民的素质和迁移动机的差别是不言而喻了。

由此可见,从黑龙江的移民成份来看,自身的文化积淀,明显先天不足。

二是俄日的军事占领并没有导致异质文化的输入。

应当承认,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在“五方杂处”、“聚村而居”的移民社区环境中,通过多种地域文化的传递、交汇而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地域文化在文化属性上大都于北方文化范围,很快互相能够认同,没有产生冲突与碰撞。

所以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由于没有异质文化的输入而形成合金式文化。

沙俄和日本都一度统治过黑龙江地区,但主要活动是军事占领和资源掠夺。

没有通过办工商、金融各业来进行经济侵略和渗透。

可以说几乎没有合乎商品经济原则的经济活动,沙俄帝国自身经济并不发达。

20世纪初中东铁路修成并通车,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同欧洲相连,但并没有真对哈尔滨文化产生深层次影响。

从文化学角度来讲,由于自身文化积淀不厚重,必然对表层的外来文化吸收快,而对观念变革等深层次文化吸收慢、模仿流行、时髦等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容易发生。

特别是十月革命以后的白俄只带来了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只影响到了哈尔滨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穿着打扮、交际方式和产品造型,但是没有引起思想观念的冲突。

日本殖民统治黑龙江地区长达14年,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共性较多,日本投降后,没有给黑龙江省留下多少现代化经济和制度,由于没有激烈的碰撞,加上战争的特殊时期,也就没留下什么文化痕迹。

文化是一种积累,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与消亡都是历史过程,任何文化地域文化性格的形成、扬弃与改变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的,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的事情。

如我在上面所说,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历史的因袭,我们当代人没有必要也没理由为历史负责。

但是,我们当代人却有一种责任:努力改变它!地域性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想扬长避短,变革的过程都是缓慢的。

总的说来,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活动,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实在在抓下去。

从百姓角度看,可以从眼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做起,使黑龙江人的行为方式、待人接物方式等等更文明、优雅。

努力改变黑龙江人给外界造成的“左旧粗野”的印象,从而提高人们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

从政府角度看,对“科教兴国”方针要加大贯彻力度,当务之急,要彻底抓好义务教育,提高黑龙江人素质。

解放思想教育年年搞,根本是要定位在每个龙江人灵魂深处一场革命上,定位在新世纪里能否再度辉煌的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