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学案导学第4章第1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1.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______部位运送到______部位,对植物的___________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有机物。
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_____________。温特将其命名为__________。
(五)1931年,郭葛
生长素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英文缩写____________。
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了IAA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_______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________,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二)鲍森。詹森实验
1.实验材料:胚芽鞘、琼脂片(能透过某些化学物质)
2.实验过程结果
①去掉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_生长;
【思考】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会造成水肿,请解释之?
2.酸碱度:血浆的pH在_____________之间.缓冲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机理:①当酸性物质增加时(如乳酸[HL]过多时)
HL + NaHCO3——→NaL(肾脏排出)+H2CO3H2CO3——→H2O+CO2(呼吸排出)
③用锡箔罩住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__生长;
④用锡箔罩住尖端下端,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__________生长。
(A层)思考: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B层)思考: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接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哪个部位?
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全册 共188页 附答案)
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全册共188页附答案)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目标导航学习要求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3.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知识网络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共1课时)学习导读学习准备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外界环境获得,排出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大多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这些细胞是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
2.体液包括和 ,血浆、组织液、淋巴属于。
3.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4.细胞外液的成分:⑴血浆中含有的水分约占90%,溶质中含量最多的是,约占7-9%,无机盐占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送的物质。
⑵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较少。
⑶细胞外液在本质上是一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
5.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 值为。
温度一般维持在。
6.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媒介。
破疑解难一、细胞外液的内涵l.细胞外液与体液的关系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而体液是指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两者的关系如下:细胞内液(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1/3) 组织液淋巴2.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因为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
血浆(液体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
血液血细胞(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血细胞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02等也渗回血液中,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章节名称(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种群数量波动及调节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计划学时 1教学内容及学情简 析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教学重点具体内容解决措施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举出几个典型的种群资料和数据,并充分进行分析,达到突破的目的。
教学难点1.种群的存活曲线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2.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教学资源准备提前准备教学过程用到的蝗虫灾害的资料,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内容、过程备注教学子内容1 导入种群的定义教师活动前3章我们学习了生物体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只研究生物个体还是远远不够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
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作为个体的集合,种群并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它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标点击】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B【自我诊断】●.基础题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 B.K+ C.Na+ D.Ca2+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课题第 4 章种群与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教学需要分析高二学生李晶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教方法。
学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目的实际问题。
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本节课是必修 3 第 4 章第 1 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教学4 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内容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分析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在必修 1 分子与细胞、必修 2 遗传与进化及必修 3 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学生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分析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教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学和语言表达能力。
策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略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第 4 章种群与群落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种群 A物种群 B出生率>死亡率♀>♂个体种个体① 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死亡率♀<♂板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书第 1 节种群的特征年龄组成设一、种群密度+预测计 1.概念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1)样方法:影响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性别比例( 2)标志重捕法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计算公式:二、出生率和死亡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首先回顾以前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
生物必修三第三章23和第四章1导学案
第三章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班级: 姓名:一、学习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通过实例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了解生长素及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尝试设计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二、学习重点: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三、学习难点: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四、学习过程知识点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概括地说生长素和动物激素一样不直接参与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 的信息,但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_______性。
1、[问题探讨]曲线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有:(1)生长素对根、芽、茎作用的最适浓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对生长素的浓度最敏感的器官是______。
(2)同一浓度下,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________。
如分析生长素浓度为10-6 mol/L 时对根、芽、茎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两重性表现为:既能__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___,既能 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既能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低时______生长,在浓度过高时会______生长,甚至________。
3、典型实例——顶端优势(1)现象: 优先生长, 生长受到 。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 部位,使的 生长受到抑制。
(3)解除措施:摘除 。
拓展1、分析顶端优势现象。
(1)比较甲和乙的生长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生长素含量情况:甲____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4章(002)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D [年龄组成的三个层级的关系发展为甲<乙<丙时,该种群密度会越来
越小,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3.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高三某班教室中全部师生可看成一个种群。
()
2.可用每平方米草坪上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
3.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4.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
生率越高。
()
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
6.√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 [问题探究] 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依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 a~f 分别表示种群的什么特征? 提示:a~f 分别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种群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率、死亡率。 (2)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图中的哪个特征?并说明理由。 提示:图中的 b,即年龄组成。因为不同年龄组成的种群中,老年、成年、 幼年的个体数不同,因此可预测其未来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而可预测种群未来
生长茂盛处取样。
()
6.研究种群的特征应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
提示:1.× 年级不是自然区域,同时它不具有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
等种群的数量特征。
2.× 草坪上的杂草有很多物种,而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同一种生物。
3.× 行道树灌木丛为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的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
法。
4.√
5.× 调查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生物高中必修三第一节教案
生物高中必修三第一节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组成和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
3. 了解细胞的功能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功能。
教学难点:
1. 理解生物学中细胞的重要性;
2. 掌握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细胞结构模型;
3. 实验室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细胞结构的图片或视频引入主题,让学生快速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并提出问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何关系?
二、讲解(15分钟)
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
2. 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代谢、生长、繁殖等。
三、探究(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用模型组装细胞结构,并讨论各部分的功能;
2. 小组展示并讨论各自的结构模型,探讨不同细胞结构对应的功能。
四、实验(20分钟)
1. 实验内容: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和结构;
2. 实验步骤:学生自行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3. 实验讨论: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并分析不同细胞结构的特点。
五、总结(10分钟)
1. 辅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细胞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展更多与细胞结构与功能相关的研究与探究。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学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第一节: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四章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主要包括三大遗传学规律:孟德尔遗传学规律、染色体遗传学规律和分子遗传学规律。
其中,孟德尔遗传学规律讲述了基因遗传的规律,并且介绍了粒子说和分离定律,为后续的遗传的进一步理解打下了基础。
染色体遗传学规律则主要介绍了染色体的现象,让人们更好地理解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分子遗传学规律主要讲述了基因结构和表达,让人们对DNA序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二节: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第二节主要包括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两个内容。
基因表达讲述了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从而使蛋白质正常合成的过程。
基因调控则是指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基因表达量的调控,从而实现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具体来说,基因表达包括DNA转录为mRNA的过程,然后mRNA进入细胞质,在核糖体的作用下进行翻译,并最终合成对应的蛋白质。
基因调控则分为转录前调控和转录后调控,其中转录前调控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转录后调控则包括mRNA后期修饰、RNA干扰和核糖体选择等。
第三节:遗传变异和分子进化第三节主要介绍了遗传变异和分子进化两个方面。
遗传变异是指基因在传递和复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现象,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转位等。
分子进化则是指通过DNA等分子证据来揭示物种进化的过程。
具体来说,在遗传变异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常见变异类型和变异原因,以及变异对后代遗传的影响。
在分子进化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各种分子证据的原理,如DNA,RNA和蛋白质序列等,这些都可以用来研究物种间的演化关系。
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主要涉及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表达和调控,以及遗传变异和分子进化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们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如举例、模拟实验等。
学案导学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配套文档:第4章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目标导读] 1.阅读分析教材P细菌数量增长的实例,学会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65通过教材P68~6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结合教材P66图4-5,理解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4.结合教材P67图4-6,理解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重难点击]根据实例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S”型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和指导实践。
课堂导入方式一:2013年8月9日湖南省林业厅发布信息:受持续晴热干旱天气影响,从7月中旬至8月初,长沙、益阳、常德、邵阳、娄底等多地发生蝗虫灾害,受灾面积从23万亩增加至31万亩,并有进一步扩散蔓延趋势,灾害对竹产业造成一定影响。
目前,湖南已采取三大措施遏制蝗虫病害:诱杀成蝗;重点地区组织化学防治;加强监测,调查产卵地,为明年防治打好基础。
有效遏制蝗虫灾害需要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
方式二:地球上的每种生物都具有很大的生殖潜力,如果这种生殖潜力不受食物、空间、天敌和气候条件等的限制而任其发展的话,生物种群会在短期内达到惊人的数量。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资源、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其种群的数量增长不可能出现上述现象。
那么,种群的数量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建构方法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3.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合作探究1.同是数学模型,曲线图与方程式比较,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案 曲线图与方程式都是数学模型,方程式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但不够直观;而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不够精确。
2.从曲线的走向分析可以预计:若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往往会持续增长。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教案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教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此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准备一些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装置、材料、录像、课件等。
活动指导1. 教师事先向学生讲清楚教材中的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装置、原理和实验过程。
2. 教师可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开拓学生思路,引导他们思考。
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校、市区图书馆的参考资料,以及告诉学生上百度、Google等网站去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网址可直接告诉学生)。
3.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如果教学需要,教师可先与某些学生在课下做一下探讨)。
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实验材料的不同(如可用卫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氢钠溶液代替清水)、实验装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书上验证释放氧气的装置)。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配合录像、课件、学生或教师的演示实验。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实验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学生。
对于学生的一点点创新,都应给予鼓励。
评析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备注1. 现在录像器材便宜,摄像技术简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适合自己的录像带(统一配置的录像带有时不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
教师在播放录像时,要注意暂停键等功能键的使用。
因为一气儿将录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时候,边放边结合录像讲解效果比较好。
2. 教师可自己或请专业人员制作能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课件,也可从百度等搜索网站寻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课件做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种群的特征[目标导读] 1.通过阅读教材P的内容,记忆、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
2.围绕种群密度的60~63变化,理解种群四个数量特征的内在联系。
3.结合教材P61的探究实验和P62的标志重捕法简介,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重难点击] 1.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内在联系。
2.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课堂导入方式一:蜜蜂没有冬眠的习性,作为个体,也无法维持必要的体温。
但是只要外界气温下降,蜂巢里的蜜蜂就会以蜂王为中心抱成“团”,不停歇地爬来爬去,形成一个由蜜蜂的血肉之躯构筑的球体。
外层与里层的蜜蜂会循环往复地互换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蜂团的温度。
蜜蜂正是依靠这种团队精神和消耗大量的蜂蜜来度过寒冷的冬天。
那么种群具有哪些个体没有的特征呢?怎样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呢?方式二:分析以下各项是不是一个种群:(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3)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概念(1)概念三要素⎩⎪⎨⎪⎧①一定的自然区域②同种生物③全部个体(2)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调查 (1)种群密度①含义: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表示方式:种群密度=个体数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3.样方法 (1)基本步骤①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②取样:要做到随机取样,多用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并记录。
在计数时四条边上的生物只取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计数(一般取上边和左边的)。
上图中,若“○”代表个体,则该样方中个体数目计数方法如下: a.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有5个;b.位于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数,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有3个。
该样方内总个体数量为5+3=8个。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2)注意事项:要随机取样,不能有主观因素。
4.标志重捕法(1)调查程序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2)注意事项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②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
③标志符号持续存留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
④数量变动: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合作探究1.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①~③是否可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①两个池塘中的鲤鱼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答案①~③均不属于种群,理由如下:①不属于“同一区域”;②不属于“同一物种”(鱼有很多种类);③不属于“全部个体”。
2.依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玉米田中的所有的蝗虫”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答案不是,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
3.取样时为何强调随机取样呢?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规定了取样的特点,这种做法是不是不符合随机取样的原则?答案随机取样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能更接近真实情况。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就是保证了样方的平均分布,而不是相对集中分布,是对随机取样的具体操作,符合随机取样原则。
4.利用标志重捕法如何依据调查数据进行种群密度的计算?答案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志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
计算出N,即为该区域内的种群数量,再依据该空间的面积或体积大小进一步计算种群密度。
1.判断正误(1)不同种群的生物一定不是同一物种。
()(2)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3)判断是不是一个物种的标准是:两个种群间能否随机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4)某外迁群体a1与当时留居群体a2的基因频率不相同,则a1和a2是同一物种。
()(5)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6)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 答案 (1)× (2)√ (3)√ (4)× (5)× (6)× 2.分析下面两个问题:Ⅰ.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 2(1 hm 2=10 000 m 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该草原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 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Ⅱ.(1)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
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2)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种群密度为 。
答案 Ⅰ.144 高Ⅱ.(1)计数样方内部和任意相邻两边及顶点的所有个体(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如图所示: (2)3株/m 2解析 Ⅰ.设该草原中布氏田鼠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数为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志数为4,则根据公式:N (种群总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志数)×M (标志数,即第一次捕获数),即可得出N =288只。
该样方面积为2 hm 2,所以平均种群密度=2882=144(只/hm 2)。
Ⅱ.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为双子叶植物,采用的方法为样方法;②给出了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由于1组数值和6组数值与其他组数值相差太大,应舍去,然后用剩下的八组取平均值作为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
一题多变(1)在上述Ⅰ中,如果对田鼠标记的符号过分醒目,则会 田鼠被捕获的概率。
如果标志物脱落,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
(2)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
答案 (1)增大 偏大 (2)偏小种群密度调查数据的偏差分析(1)偏高:一般情况下,导致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比实际小的因素最终都导致调查数据偏大,如被标记的个体不容易捕获、标志物脱落等,都会导致调查数据偏高。
(2)偏低:若被标记的个体标志明显,第二次更容易被捕获,会导致调查数据偏低。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1.种群的其他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出生率―→+种群密度―→—死亡率(2)迁入率和迁出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3)年龄组成①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③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①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③应用:利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主要类型有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和集群分布型。
合作探究1.年龄组成有多种呈现形式,下图为某地7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属于增长型的是A 、D 、F ,属于稳定型的是C 、G ,属于衰退型的是B 、E 。
2.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答案 不一定,若近期气候恶劣、食物短缺、频发传染病等,种群数量会减少。
3.农业生产上常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其道理何在?答案 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可干扰害虫雌雄个体间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害虫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4.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①②③④代表哪种数量特征,为什么?答案①②分别代表死亡率和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③④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因为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3.下图中表示了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他特征都会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答案 B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中有种群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够决定种群密度并同时与其他特征相关的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则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丁为同时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年龄组成,它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三部分;种群密度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一题多变(1)图中丁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答案年龄组成(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甲)和死亡率(乙)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除了甲、乙以外还有哪些因素?答案迁入率和迁出率。
1.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种群密度B.性别比例C.种群的空间特征D.形态特征答案 D解析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及空间特征等特征。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答案 A解析种群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其中衰退型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A.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B.现有人口的数量和密度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现有人口男女的性别比例答案 A解析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等特征都能影响种群密度,但只有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信息,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答案 D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应划分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