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孔乙己》的写作技巧

合集下载

着眼叙述视角解读小说文本——以《孔乙己》为例

着眼叙述视角解读小说文本——以《孔乙己》为例

着眼叙述视角解读小说文本----以《孔乙己》为例李东(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210009)摘要:叙述视角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是小说最复杂的要素之―,现代小说的重要标志,与作者讲述的内容、追求的效果有关。

统编教材对叙述视角十分关注。

着眼叙述视角是解读小说文本,理解内容选取、人物形象、文章结构、主题意蕴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叙述视角;小说;解读;《孔乙己》中学小说教学长期存在着知识老旧的现象。

比如,但凡遇到小说文本就围绕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展开,对于小说创作中更加重要的叙述者、叙述角度、叙述节奏、时间控制等要素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教师不能发现文本成为“这一篇”的关键所在,仅在“三要素”和主题方面打转,忽略文本特性,教学手段单一,便往往感觉力有未逮,隔靴搔痒。

王跃平老师把当今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三点:教学设计程式化、文本分析浅表化、主题理解单一化。

她给出的对策之一是,教师需要关注“故事层面之上,还有叙事层面”。

中学小说教学适当引进叙事学知识,是改进现状的有效方法之化诸定国老师在《叙述视角下的叙述性文本阅读——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一文中谈到,从叙述视角进入,是实现与文本平等对话的-种有效路径,可突破叙述性文本教学“千篇一律”的困境,进入“这一一”内部,领略“这一一”独特的艺术魅力。

叙述视角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是小说最复杂的要素之一,是现代小说理论诞生以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它与作者表达的内容、追求的效果有关。

叙述视角按照人称机制,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按照形态,分为内视角、外视角。

“所谓'外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所谓'内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

”申丹等在《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中详细阐释了九种视角,此处不再——引述。

统编教材对叙述视角十分关注。

《阿长与山备课贴士73海经》课后题出现叙述角度的问题,《孔乙己》设计了叙述视角的题目,《我的叔叔于勒》助读系统中出现了“视角”。

评《孔乙己》叙事结构与直实性

评《孔乙己》叙事结构与直实性

评《孔乙己》叙事结构与直实性《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喊出打倒孔家店,拥护德(民主)、赛(科学)两先生的口号,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与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

对于封建复古主义的种种倒行逆施,鲁迅甚为愤懑。

科举制度虽已于1906年废除,像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也渐渐为人们所忘记,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也还是‘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老古董”,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鲁迅为什么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在我看来,《孔乙己》既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现实批判意识,又巧妙地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的超越意识,表达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终极关怀。

换言之,在《孔乙己》中,鲁迅是“拿着往事,来说明今事,来预言未来的事”。

孔乙己这个人物自然属于过去,但《孔乙己》这篇作品却属于现在、属于未来。

它横跨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关怀着人类的现实处境和终极命运。

从题材上来看,《孔乙己》写的自然是往事。

它巧妙地采用了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视角,“把叙述委托给一个虚构的人物去进行,他本身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

这个“虚构的人物”就是鲁镇咸亨酒店里十多岁的小伙计“我”。

“我”既是旁观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

从“我”这一视角出发,孔乙己纯然是一个喜剧人物;他自身的言行,他与周围的环境充满了不协调。

孔乙己刚出场,就显得特殊: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按照酒店的老例,在柜台外面站着喝的多是做工的短衣帮,而穿长衫的上等人则应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

孔乙己已经失去踱进房子里去的资格,却仍然没有忘掉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

论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论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论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作者:赵艳玲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7期摘要: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笑的、生活贫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

鲁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独特的艺术写作手法:选择反映生活的角度及构思线索达到很高的造诣,历经历史风雨的考验,其艺术魅力历久不衰。

关键词:孔乙己艺术角度写作手法鲁迅曾说过,《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作品。

鲁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已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贫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用了不到三千字的篇幅描绘了主人公的活动环境,展示了他大半生的历程,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周围人们对于主人公的冷漠态度。

这么丰富的内容在作品里安排得主次分明,疏密合度,这是何等惊人的大手笔。

一、选择十分理想的反映生活的艺术角度。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鲁迅巧妙地借咸亨酒店及其小伙计表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这是作者选择的摄取生活的艺术角度。

一方面,作者把主人公的活动主要安排在咸亨酒店里,既符合孔乙己“好喝懒做”的身份,又便于表现社会对这个悲惨的读书人的态度。

旧社会,酒店是酒客闲人们聚集的处所,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不相同,消息又比较灵通,在他们的闲谈中可以自然地、不露痕迹地介绍作品里没有直接描写的有关主人公的情况,而他们拿孔乙己作为取笑的材料,表现出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所以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另一方面,孔乙己的遭遇是通过这个酒店的小伙计观察和叙述的。

小伙计在作品里不仅担当了叙述故事的职责,而且处处对主人公及他的遭遇从正反面起衬托的作用。

这个天真、善良的小伙计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连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都能够看出这点,那么,孔乙己被作为戏弄的玩物的待遇及他所遭受的世人的冷漠,不是已经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了吗?二、善于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最具特征的典型细节,对人物作传神的描写。

试论鲁迅《孔乙己》悲喜剧艺术交融

试论鲁迅《孔乙己》悲喜剧艺术交融

试论鲁迅《孔乙己》悲喜剧艺术交融鲁迅的《孔乙己》被誉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作品描绘了一个悲凉的故事,折射了弱者的挣扎与无力,但又表现出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此作品融合了悲喜剧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探究这种艺术交融的运用。

首先,从情节上来看,《孔乙己》描绘的是一个命运悲惨的穷汉孔乙己在酒肆里的故事。

孔乙己是一个资质平庸的民间艺人,他的唱腔并不高明,身边的观众也多是些宿醉之人。

在某个雨夜,那些观众外出避雨,孔乙己便空荡荡地坐在那儿。

这个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壮汉向他挑衅,孔乙己被打得凄惨,最终死在酒肆里。

这个故事看似平淡,但是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弱者往往难以立足,命运多舛。

同时,鲁迅也表达出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暴力行为的强烈反感。

其次,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孔乙己》把孔乙己塑造成了一个孤独、无助、卑微的形象。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阶层特征和生存状态,他的普普通通,没有才艺的个性让人们对他产生同情和认同。

在故事中,孔乙己的紧张、恐惧、愤怒等情绪通过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们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情感上产生共鸣。

当然,孔乙己也有自己的小聪明,通过反击那个壮汉,表现出了一定的坚强和反抗精神,这也是鲁迅希望借此表达的。

最后,从语言表达上来看,《孔乙己》采用了一种幽默、夸张、讽刺的手法,这是悲喜剧结合的最好体现。

小说从开头就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表现出了悲剧的色彩。

在描写孔乙己与那个壮汉的斗殴过程中,鲁迅用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哀。

例如“孔乙己---------------------------------------便跟着他去”,这种用“-----”填充的语言表达,使人们感觉到孔乙己的丑陋和卑微。

同时,小说也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让故事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

例如,“钟表打了,则格外响亮”这样的描述,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调侃和嘲笑的态度。

总之,鲁迅的《孔乙己》不仅仅是一篇悲剧小说,更是一篇融合了悲喜剧特点的文学作品。

【教学论文】《孔乙己》的写作艺术特点【教师职称评定】

【教学论文】《孔乙己》的写作艺术特点【教师职称评定】

《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摘要对于旧社会和一切黑暗现实的这种批判,鲁迅在小说中以其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来阐述,以其所运用的艺术技巧来加以描绘,久而久之,则形成了他小说创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而且这种思想和艺术特色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代表了鲁迅小说之于社会人生百态的诠释,同时这也成了他小说创作最具闪光点最具感染力的特征和风格。

【关键词】艺术技巧,现实主义,典型塑造,词语锤炼鲁迅的小说算得上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的开山之作了,而且他的小说也可看作是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了。

《孔乙己》更是其小说中的名篇。

古人常说“文以载道”或者如孔夫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把这些言论加以整合进而推广延伸,而后比及于鲁迅的小说,可以这样讲,他的小说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之社会效用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而且比以前越发先进越发深刻的多。

因此,若要称孔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圣贤,那么也可将鲁迅称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圣贤。

之所以能这样说,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鲁迅把他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相紧密联系,并且还能够以时代先知的眼光跳出这种格局,站在历史和时空的高度,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责任,以满腔的热情和悲愤,无情地批判社会上落后的迂腐的吃人的以及一切一切的不合理之种种,进而希望达到某种疗救、启发、激励和使人及整个社会清醒和振作的效用。

对于这种批判,这种效用,鲁迅在小说中以其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来阐述,以其所运用的艺术技巧来加以描绘,久而久之,则形成了他小说创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而且这种思想和艺术特色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代表了鲁迅小说之于社会人生百态的诠释,同时这也成了他小说创作最具闪光点最具感染力的特征和风格。

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

这篇小说篇幅虽不足三千字,但却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

论《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论《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残 的下层 知识 分子 形象 ,其 中体现 了高超 的叙事 艺术 。本 候 就 提 到 “ 这 是 二 十 多 年 前 的事 ,现 在 每 碗 要涨 到 十 文 文准 备 以 《 孔 乙 己》为例 ,结 合西 方叙 事学 理论 ,从 叙述 钱 ” ,这 是很 明显 的 回忆 口吻 。而 小 说的 聚焦 者 却是 当年 者与 聚焦 者 的分离 、不 可靠 的叙述 者 以及读 者对 文本 的价 那 个十 二三 岁 的 “ 小伙 计 ”,长 大 以后的叙 述者 叙述 关于
自从八十 年代 中期 叙事 学理 论传入 中国后 ,国 内的 学 在 现代 小说 ,聚焦人 可 以是 ,也可 以不 是叙述 者 。仔 细
者便开始关注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叙事艺术。鲁迅作为现代 阅读 《 孔乙已》就会发现,正是叙述者与聚焦者的不一致 小说的奠基者,他的小说以 “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性导致了整篇小说叙述的复杂性。笔者认为, 《 孔乙己》
值判 断等 方面来 解 读作 者是 怎样利 用叙 事手 段来 完成 主观 创作 意 图的 。 在我 们传 统 的概念 中,一 篇小 说就 是一 则故 事 ,是作 者讲 故事 与读 者听 故事 的交流 。 因此 ,如何 讲述 一则 故事 便成 为叙事 学 关注 的焦 点。小 说作 为叙 事 的艺术 ,叙 述无 疑是 小说 的主要 特 征和主 要魅 力所 在 ,而承 担叙 述功 能 的 叙述 者 ,在 整部 小 说中更 是起 着至 关重 要 的作用 。 “ 叙 述 者的主 要 功能 , 就是 干预 , 就 是对叙 述 什么 和不叙 述 什么 , 这样 叙述而 不那 样叙 述 的干预 。叙 述展 开 的过程 ,就 是叙 述 者 干预 的过程 。” 【 l 叙 述者 才是跟 读 者交 流最 直接 的人 , 读者 随着叙 述者 的讲 述而进 入 故事 ,最 后在叙 述 者 的指 引 下走 出故事 。 《 孔 乙 己》 中的 “ 我 ”是 咸亨 酒店 里的 小伙计 ,作 者 有 意 识地选 择 了 “ 小伙计 ” 这 个 小角色 作为 这篇 小 说的 “ 叙 述 者 ”,可 谓是 别 具 匠心 。钱 理群 先 生在 《 <孔 乙己 > : 叙 述者 的选 择》 一文 中 已经 详细 探讨 过作者 为什 么选 择“ 小 伙 计 ”而不 是 “ 孔 乙己 自身 ”、 “ 掌柜和 酒 客 ”以及 “ 作 者 自己 ”作 为小 说叙 述者 的深 意 f 2 】 ,在 此 ,就 不再 重述 。 本 文想 要分 析的 是 《 孔 乙己》叙述者 与 聚焦者 的关 系 问题 。 关于 《 孔 乙 己》的叙述 者 ,王 富仁 先生认 为 “ 担任 具 体 叙述 任务 的是 一个 十二三 岁 的孩 子 ,小说就 严格 按照 这 样 一个 十二 三岁 的孩子 的 眼光看 待他 周 围的世 界 ,看待 包 括 孔 乙 己在 内的所 有其 他人物 。 ” 【 3 后来 严家 炎先 生在 《 复 调 小说 :鲁 迅的 突 出贡 献 》中提 出异 议 ,他认 为 , “ 《 孔 乙己 》能够 引起 读者 异常复 杂 的感 受,这 与作 者 安排 了一 个 可 以悄悄 移位 的叙事 者有 关系 。 ……如 果叙 事者 真 的是 十 二三 岁的 酒店 小伙计 ,那 么孔 乙己给读 者 的 印象就会 简 单 得多 。 ”州笔 者认 为这 看似 截然 相反 的 两种 观点 却有 着 内在的 一致 性 ,其 根本 原 因就 是混淆 了叙 事学 理论 中 的叙 事 者与 聚焦者 这两 个概念 。 叙 述者指 向 的是 “ 谁在 说话 ”的问题 ,而 聚焦 者指 向 的 却是 “ 谁在 观察 ”的问题 ,这 是独立 存 在 的两个 问题 。

解读《孔乙已》的叙事艺术

解读《孔乙已》的叙事艺术

解读《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 内容摘要:《孔乙己》是公认的经典文本。

小说的内容与精采的论述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

独特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不仅讲述了孔乙己的故事,且具有叙事的艺术功能。

文本无论是在散文化的细节描写还是文字的选用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通过独特的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民群众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关键词:孔乙己;叙事;艺术;绪论:鲁迅精致的短篇小说,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语言特色和艺术力量的文学创作小说。

严家炎在研究鲁迅小说的讨论中,提出“复调小说”的说法,认为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不仅思想复杂,而且情感深切。

那么从文本细读的研究来说,我们应该有进一步的分析。

因为具体到一个文本,小说叙事的这种意义恰恰源自作品的叙事技巧和叙事结构。

从根本上说,一个成熟的叙事文本,一定是一个蕴藉作者独特生命体验的、完整圆润的叙事结构在向读者开放。

鲁迅的文字确实有一种语言独特的叙事力量,但这种力量除了语言的独特和简洁外,还有文本叙事的深层结构。

这既是鲁迅在长期的杂学积累以及文艺实践的多种修养基础上,将小说的现代性技巧与传统叙事相结合而进行艺术创造的高超能力,也是具体文本叙事力量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叙述人的选择是一个十分有趣而又复杂的叙事学现象。

《孔乙己》无疑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个案。

这篇小说以短短的篇幅看似简单的叙述竟达到异常复杂而深刻的艺术效果,这与叙述人的选择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于是,《孔乙己》的叙述人到底是谁?作者为什么选择他作为叙述人?这个叙述人是怎么叙述的?他叙述出了什么?……等等,就成了值得探究的问题了。

[2] 《孔乙己》是公认的经典文本。

小说的内容与精采的论述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第一人称“我”,以及散文化的描写的细节描写、文字的选用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广为流传的经典小说。

作品以河南郑州的一个酒馆为背景,通过一个小人物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在这个小说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艺术手法,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

首先,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极富感染力的描写手法。

比如他描写孔乙己时,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描写,如“他的手很长,直到膝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却还是一把很密的头发”,这些描写让读者们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孔乙己的形象,进而产生共情。

在描写孔乙己一醉如泥时,鲁迅用“呼吸已经十分不规则”,“把唾沫都吐在自己身上”等极具形象的词句,让读者体验到了孔乙己的悲惨。

其次,鲁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在小说中,他对比了孔乙己与酒店老板、其他客人的阶级差别,从而揭示出社会存在的不公。

同时,他还对比了孔乙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外表的贫穷形象,让读者们不仅看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能感受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

最后,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例如,孔乙己一直唱的歌“长亭外”,在小说中扮演了象征孔乙己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渴望的角色。

而孔乙己的一生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他是一个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精神上都被边缘化的人。

总之,鲁迅在《孔乙己》中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艺术手法,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揭示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这部小说不仅成为
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乙己的叙事分析

孔乙己的叙事分析

二、《孔乙己》的叙事分析
叙事者 叙事视角 叙事时距
叙事重复
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的孔乙 己雕塑
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孔乙己-卡通雕塑
叙事者
在现当代,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都普遍认为,叙事者的概念绝不等同于作者;叙 事者在作品种担当着传递信息的角色。“叙事者是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 叙事文是在他的语言中形成的。”关于叙事者的类型,亚里士多德将其分为三 种:①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的诗人或作者;②以他人的声音说话;③既有自己的声音 又有他人的声音。这部小说如此成功﹑孔乙己的艺术形象如此鲜明的一个重要 因素,就在于作者对小说叙事者的设计。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了,伺候不了 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 不清的也很不少……”在小说的第二段,作者便交代了小说叙事者“我”的身份 ———一个十二岁的酒店里的小伙计,对于叙事者的这一身份应当说是经过作 者的精心设计的。 • • • 作为一个在酒店里工作的小伙计,能够旁观所有发生酒店里的事情。 作为一个十二岁的小孩,能让孔乙己把他与店里的成人区别对待。 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揭示孔乙己的不被人尊重和低下的社会地位。
叙事分析
———以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为例 进行分析
内容
• 一、叙事 • 二、《孔乙己》的叙事
分析
• 三、叙事的意义
一、叙事
最简单的意思,即是对于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学、符号学等领域成为重要 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专门探讨叙事相关问题叙事学这门学 科。 文学写作用语,叙事指以散文或诗的形式叙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 或者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 一种书面文体,通常由历史学 家用以描绘人类历史中有顺序的 变化,也可指一个历史学家用一 种特殊的 故事形式表现过去(或过 去的某些方面)的技巧。叙事一般 包括叙事的文章等,一般有,一 般有写人类,写景类等等。

浅论_孔乙己_的艺术技巧

浅论_孔乙己_的艺术技巧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10.02中,这样的作品是“美”与“善”的统一。

不仅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其中所体现的高贵品质能对人有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

可以说王国维眼中的大诗人是堪为天人师的。

注释:[1]王国维:《古雅在美学上之位置》,周锡山编校,《王国维集》(第一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2]王国维:《文学与教育》,同上,第四册,第10页。

[3][4]王国维:《人间词话》,同上,第一册,第220页。

[5]同上,第224页。

[6]王国维:《文学小言》,同上,第24页。

[7][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5页。

[8]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王国维集》(第一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9][10]孟子:《孟子注疏・卷十四・上》,赵氏注,孙奭疏,第110页。

引文出自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2774页。

标点系笔者根据文意所加。

[11]王国维:《文学小言》,周锡山编校,《王国维集(第一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12]王国维:《人间词话》,同上,第172页。

[13]王国维:《莎士比传》,同上,第二册,第5页。

[1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33-634页。

[15][德]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8-259页。

(王苑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200234)《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杰作。

他从容自如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技巧,塑造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典型——孔乙己,“讽刺又不很显露”,更有“大家作风”。

孔乙己这一形象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这与鲁迅对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谈_孔乙己_的艺术技巧

谈_孔乙己_的艺术技巧

2007年第1期总第118期林区教学T each i ng of F orestry R eg i onN o .12007G eneral N o .118谈 孔乙己 的艺术技巧曹志辉(肇东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黑龙江肇东151100)摘 要: 孔乙己 是鲁迅现代小说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以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穷酸、迂腐而又淳朴、善良的封建社会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

文中一连串的笑声,使孔乙己的命运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这正体现了以喜剧写悲剧的写作手法。

作者对主人公孔乙己形象的刻画形神兼备,将其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结构的安排更是独具匠心,作者截取主人公在酒店喝酒的生活片断,用小伙计的陈述,写尽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悲凉。

同时,文章的语言精练、准确。

可以说 孔乙己 不愧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关键词:鲁迅; 孔乙己 ;悲喜剧;独具匠心;语言精练准确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07)01-0033-03收稿日期:2006-11-30作者简介:曹志辉(1954-),男(回族),黑龙江肇东人,讲师,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孔乙己 是鲁迅在 五四 前夕继 狂人日记 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 呐喊 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是代表新民主主义新文化向封建主义旧文化猛烈进击的一篇檄文,是鲁迅现代小说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鲁迅一生中引为自豪的一篇小说。

鲁迅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它的质量却是很高的,真正做到了 少而精 。

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来看,都可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文章。

鲁迅是短篇小说的名手,他善于简短地、清楚地在一些形象中表达一种思想,在一个插曲中表达一件巨大的事变,在某一个别的人物中表达一个典型。

鲁迅的短篇小说 孔乙己 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小说 孔乙己 在材料的选取、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显示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巨大成就。

《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21 第期考 试 周刊 d年 6 2
《 孔
乙 己》 的 艺 术 技 巧பைடு நூலகம்论
魏 祥 志
( 州 市 江 都 区 第 三 中学 , 苏 扬 州 扬 江 250 ) 2 20
《 乙 己》 鲁 迅 先 生 继 《 人 日记 》 孔 是 狂 之后 写 的第 二 篇 白话 小 说 , 鲁 迅 先 生 的 代 表 作 之 一 , 是 中 国 现 代短 篇 小 说 中 优 是 也 秀 的 范 本 之 一 , 有 很 高 的典 范意 义 。 家 以极 俭 省 的 笔 墨 和 具 作 典 型 的 生 活 细节 .塑 造 了 孔 乙 己 这 位 被 残 酷 地 抛 弃 于 社会 底 层 , 活穷 困潦 倒 , 终 被 强 大 的 黑 暗 势 力 所 吞 没 的 读 书 人 形 生 最 象 。 乙 己那 可 怜 而 可 笑 的个 性 特 征 及 悲 惨 结 局 , 是 旧 中 国 孔 既 广 大 下 层 知 识 分 子 不 幸命 运 的 生 动 写 照 ,又 是 中 国封 建 传 统 文 化 氛 围“ 吃人 ” 质 的 具 体 表 现 。 小 说 在 创 作 技 巧 方 面 具 有 本 很 高 的艺 术 价 值 ,鲁 迅 先 生 说 过 ,他 一 生 创 作 了三 十 余 篇 小 说 , 喜欢 的就 是 《 乙 己 》 最 孔 。 小 说 通 过 生 动 的 人 物 形 象 刻 画 , 确 的 细节 描 写 。 明 的 准 鲜 对 比 映衬 . 型 的环 境 烘 托 等 高超 的艺 术 技 巧 , 造 了孑 乙 己 典 塑 L 这 一 栩 栩 如 生 的 典 型 艺 术 形 象 。既 反 映 了封 建 文 化 和 封 建 教 育 对 下 层 知 识 分 子 的严 重 毒 害 ,有 力 地 控 诉 了科 举 制 度 的罪 恶 . 着 重 地 表 现 了 当 时 一 般 群众 的 冷 漠 麻 木 . 更 深 广 的意 更 从 义 上揭 露 了封 建 社 会 的腐 朽 与 黑 暗 。本 文 就 小 说 创 作 艺 术 技 巧 方 面进 行 分 析 和 探 索 , 以期 发 掘 小 说 更 有 价值 的艺 术 手 法 。 人 物 描 写 手 法 小 说 巧妙 运 用 多 种 人 物 描 写 手 法 , 过 肖像 、 言 、 作 、 通 语 动 神 态 等 方 面 的细 节 刻 画 , 明 地 表 现 了人 物 的 性 格 特 征 , 动 鲜 生 地 塑 造 了孔 乙 已这 一 经 典 的艺 术 形 象 , 刻 地 揭 示 了 主题 。 深 1肖像 描 写 是 刻 画 人 物 性 格 的 一 种 方 法 。小 说 通 过 对 人 . 物 的容 貌 、 饰 、 情 、 态 等 外 貌 特 征 的 描 写 , 中 而 简 练 地 服 神 姿 集 概 括 了 人 物 的特 殊 身 份 , 脱 脱 描 画 出一 个 穷 困不 得 志 、 常 活 经 挨 打 的 老 书 生 的形 象 , 示 了人 物 悲 剧 命 运 的必 然 性 。 预

漫谈《孔乙己》的艺术技巧

漫谈《孔乙己》的艺术技巧

漫谈《孔乙己》的艺术技巧《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的炎凉,揭露封建科举的罪恶,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抨击当时人们的麻木愚昧,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我们不妨通过鲁迅的各种艺术技巧,去感悟这篇“鲁迅坦然承认他最喜欢”的文章。

首先,描写方法的巧用。

小说运用各种描写方法,鲜明地表现人物的特殊身份、生活习惯和不幸遭遇,揭示当时的世态炎凉。

一、外貌描写。

小说开头并没有直接写到孔乙己,而是从鲁镇酒店的特点写起,顺带写到酒客的不同行为和风度。

这些人无名无姓,但在小说中却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

鲁迅正是通过和他们的比较把孔乙己引入场的,他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一句话,就道明了孔乙己身份的特殊性——他经济地位低下,却自命清高,想要维护读书人的体面,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

接下来描写“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在这里,“身材高大”点明他具有谋生能力,然而他却是一张营养不良的“青白脸色”,胡子是“乱蓬蓬的”,长衫又“脏”又“破”。

充分说明他四体不勤、贫困潦倒。

因此,他有时偷窃,遭人欺凌而面有“伤痕”。

这些外貌描写,“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孔乙己由一个一心追求功名的人变成一个遭人戏弄摧残的乞丐似的可怜人,这其中就暗示了他的悲惨遭遇。

二、语言描写。

鲁迅先从孔乙己的语言写起:“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品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这突出了孔乙己卖弄学问而又迂腐的性格。

接着鲁迅写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浅谈《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

浅谈《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

浅谈《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前言《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深刻的思想表达和优美的文学语言著称于世。

这篇小说在文学界和教育界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将从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两个方面探讨《孔乙己》的内涵和价值。

文学解读情节分析《孔乙己》以孔乙己这个苦命的痞子为主角,通过他与主人公的对话和家翁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表达出了鲁迅先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如民间生活的贫困、封建官僚制度的黑暗、贵族与小民的冲突等。

整个小说情节简洁明了,结构严谨,充分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

语言风格分析《孔乙己》的语言简练、生动,体现出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

小说中充满了讽刺、反讽、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充分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精湛表达能力。

教学解读教材选择《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阅读之一,是进行思想启蒙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核心篇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用这篇文章作为阅读实践、作文、发表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学状况。

接着,可以通过放映《孔乙己》的影视作品、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文的内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本文的主要思想、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人生和社会。

通过读懂《孔乙己》,使学生不仅仅获取了语文知识,更加深了思想与文化修养,培养出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我们可以认为这篇小说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篇思想启蒙教育的重要篇章。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要学会欣赏《孔乙己》这篇作品,学会尊重生命、尊重人性、尊重价值观,让其教育意义发挥到更大的程度。

浅论《孔乙己》的艺术技巧

浅论《孔乙己》的艺术技巧

浅论《孔乙己》的艺术技巧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即当时社会的虚伪、蒙昧、扭曲和黑暗文章的巧妙构思主要表现在:把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都集中在一个刚刚涉世的酒店小伙计的所见所思中.以专管温酒、整日都在柜台内站着的小伙计的第一人称的身分来构思文章,使故事情节十分可信.可以想一想,连12岁的小伙子都认为孔乙己是“讨饭一样的人”,可见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之低;连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可见当时社会的冷酷;从小伙计的角度来写掌拒的爱财事命、冷酷无情,也是令人可信的;从小伙计的角度去写掌拒与喝酒的人对话,也自然使人无法不信;当然,从小伙计的角度去推测孔乙己的必然死亡也显得无懈可击。

1,通过对外形服饰的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任务的性格特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任务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穿的水染是长衫.....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有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4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他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他善良.性格特点:既可悲有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第一部分(1-3):环境描写。

【重新审视可靠性:《孔乙己》叙事艺术解读】孔乙己叙事视角

【重新审视可靠性:《孔乙己》叙事艺术解读】孔乙己叙事视角

【重新审视可靠性:《孔乙己》叙事艺术解读】孔乙己叙事视角关键词:《孔乙己》叙述者不可靠性摘要:《孔乙己》故事的叙述者小伙计“我”既是叙述主体,同时也是故事中的人物,由于叙述者处于多重关系与多重身份之下,其叙述的可靠性问题长期困扰读者,本文重新梳理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事实,寻绎曾经被忽略了的叙述者的意义功能,探讨不可靠性所激发的作者与读者活动,体会作者鲁迅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

《孔乙己》作为一篇“同故事叙述”(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个故事层面的叙述)文本,鲁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者“小伙计”充当叙述故事的角色。

由于叙述者的这种独特性,其叙述的可靠性问题长期困扰读者,随着叙事理论的发展,读者对叙述者越来越关注。

可靠性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有人不禁要问:以往对这部作品的读解是否精确到位?本文借引进叙述的可靠性理论重读经典,探讨这部作品的叙事艺术特点,寻绎一些被误解和忽略的叙事技巧,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孔乙己》作一解读。

一、可靠和不可靠叙述的理论背景传统小说叙事学注意到不值得信赖的叙述者的现象,认为这是一种不可靠叙述,它的最大兴趣往往落在“叙述者参与”叙述观点或称“同故事叙述”作品上。

在这些表现为第一人称叙述模式的作品中,叙述者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他还是事件的参与者、经历者,他既担纲叙述者的诸多职能,还表现出人物角色的功能。

叙述者的叙述出于种种原因引起人们对其可靠性的质疑。

在多重关系与多重身份之下,其叙述能否做到完全真实可靠,这个问题引起叙事学的极大兴趣。

韦恩・C・布斯(《小说修辞学》,1961 年)是较早的相对系统地考查这一问题的文论家,他把“是否共用隐含作者之标准”进行叙述作为检验可靠性的试金石,“言语或行动与作品常规(指隐含作者的常规)相一致的叙述者是可靠的叙述者,否则是不可靠的叙述者”。

在戴卫・赫尔曼主编的《新叙事学》里,詹姆斯・费伦对布思关于可靠性的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增进,费伦尤其指出“不可靠性不仅发生在事实/事件和价值/判断轴上,而且发生在知识/感知轴上”,对叙述的不可靠性研究深入到阅读伦理的互动关系。

《孔乙己》创作论

《孔乙己》创作论

论《孔乙己》的创作艺术绍兴县钱清镇中学陈荣根鲁迅先生《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病态。

就其容量和分量来讲,绝非能用三千字来加以衡量的。

在短篇小说中,《孔乙己》占有很高的地位。

它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杰作,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

《孔乙己》的创作手法是很高明的,鲁迅先生以其深邃的眼光进行透视,以其冷峻的笔触加以点击,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严重弊端,而且辛辣地批判了那些深受封建社会之苦的人,却讽刺嘲弄比自己更不幸的孔乙己的这种病态现象,从而“沉痛地提出了一个改变人民昏迷、麻木的精神面貌的严重社会问题。

”①《孔乙己》在创作上融“揭露、批判、揶揄、警示、同情”于一体,反映了深刻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体现了作者严肃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现就《孔乙己》的创作艺术,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一、创作构思,独具匠心鲁迅先生《孔乙己》的创作具有典型性、独创性和深刻性的个性特征,创作构思极为严谨、缜密。

比如:1.柜台分界:小说将鲁镇的咸亨酒店作为主人公孔乙己活动的主要空间,其中酒店的柜台犹如一道高坎,弱小者是无力进去的,只有那些有钱的“长衫主顾” ,才可以随心如意地踱进柜台里面去坐着喝酒,而孔乙己这样穷困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就只好在柜台之外站着喝酒,享受不了“长衫主顾”的待遇。

笔者认为,这里在对比中是意含双关的,表明孔乙己喝的是人间的苦酒,尝的是生活的艰涩,从而预示了其悲剧性的人生。

尽管孔乙己也穿着长衫,但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里屋,不得不与“短衣帮”在一起。

他不肯脱下长衫,无非是不想失去读书人的身份以及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罢了,但说穿了,他还不如那些“短衣帮”呢,因此,只能被“拒之柜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小说《孔乙己》的写作技巧
摘要:《孔乙己》的写作技巧有:叙述视点精巧,结构严谨;描写生动逼真,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精练,尤其是动词的运用传神入微;在喜剧的氛围中展示悲剧的内容,以“笑”写泪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结构;描写;语言;以“笑”写泪
《孔乙己》以极简的笔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及封建题思想也与革命和揭露现实密不可分,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专制教育对读书人的迫害,控诉了旧社会科举制度的黑暗,意义和革命价值。

与此同时鲁迅还通过《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世二《孔乙己》精妙的构思态炎凉。

一、叙述视点精巧,结构严谨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既能集中笔墨,以一个场景(咸亨酒店)、一双眼睛(小伙计的视觉)来写孔乙己潦倒悲惨的一生,同时也是为了使故事更为真切动人,较其他任何角度的叙述更具强烈的真实感。

二、描写生动逼真,人物性格鲜明
孔乙己是清末江南鲁镇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至死不悟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是鲁迅先生着力刻画的封建社会没落的典型封建文人形象。

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青春年华,落到了几乎乞讨的境地。

1.通过对孔乙己外貌、衣着的描写来揭示他的特殊身份和懒惰的生活习性
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十分矛盾。

“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贫困,穷困潦倒,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跟短衣帮一样;那件让孔乙己很迷恋的“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了他很穷,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

2.通过肖像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孔乙己青白的脸色,是食不果腹的表征——经常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因而脸上没有健康人的血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是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因生计问题难免做些偷盗之事而被打后留下的耻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岁月的记录,更是潦倒的象征,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抵触情绪。

3.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描写孔乙己的行为动作可谓入木三分、酣畅淋漓。

第一次是短衣帮在柜外站着喝酒时,他为了在短衣帮面前炫耀自己有钱,“摆阔”,“傲视”只能花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而“排出九文大钱”,把钱一个个地排将出来,且故作镇静,不予回答,的确是神气得可笑。

一个“排”字活灵活现地把他那种自鸣得意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鲜明性格
孔乙己的语言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常来酒店喝酒时说的“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这类语言表现他嗜酒如命、好喝成性的性格;第二类是在酒客们奚落他又偷了人家东西的时候说的满口“之乎者也”难懂的话。

这类语言表现他的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第三类是邻舍的孩子们听见酒店的笑声而跑来看热闹,孔乙己给他们茴香豆吃的时候说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三、语言精练,尤其是动词的运用传神入微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

”曲尺是大家所熟悉的东西,以曲尺状其形,既省笔墨,又容易为读者了解。

这曲尺形的大柜台便是社会地位不同的顾客的分界线。

长衫和短衣,柜里和柜外,慢慢地坐喝和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这
是多么鲜明的对比!长衫客既有钱又有闲,短衣帮既无钱又无闲,他们需要的是解乏提神。

四、在喜剧的氛围中展示悲剧的内容,以“笑”写泪的写作方法
古人说以乐写哀,哀更显哀。

同样以喜写悲,也更添悲色。

《孔乙己》一文所表现的悲剧性内容,就正是在喜剧的氛围中展开并得到强化的,“笑”纵贯了《孔乙己》一文的始末:
1.笑声中“粉墨”登场
孔乙己一上场,就让人忍俊不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一登台亮相,作者就通过对他的身份、肖像、穿着、语言及绰号的描写、介绍,展示了他的现实处境与思想意识的矛盾、可笑。

2.笑声中强自表演
活在读书求仕的理想世界的孔乙己,一进入现实社会,就变得尴尬不安,就与周围环境对立起来。

短衣帮们取笑孔乙已成了家常便饭。

孔乙己内心深深的寂寞和苦痛,短衣帮们是无法理解的,也是不愿理解的,更不用说同情了。

他们把快乐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喜剧的氛围中上演着孔乙己科场失意的悲剧。

3.笑声中惨然谢幕
乐极悲极,当人们开心到顶点的时候也是孔乙己悲苦到顶点的时候,不仅精神被毒害、摧残了,连肉体也被摧残得不成样子。

可人们还是“说笑”着,看着他喝完了酒,坐着用手“慢慢走去”。

身残体废又无谋生手段的孔乙己以后该如何生活呢?他的结局必然只有一个:死亡。

《孔乙己》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卓越典范。

鲁迅先生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从容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风度。

参考文献:
[1]李友益。

《孔乙己》的空间形式及历史性误读[J]。

鲁迅研究月刊,1994(01)。

[2]杨荟,仲夏。

漫谈《孔乙己》的语言[J]。

名作欣赏,2006(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