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鸭绿江口~大洋河口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及演变趋势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东鸭绿江口~大洋河口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及演变趋势研

摘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区域生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湿地退化和人为破坏日益严重。本文主要从地学角度,分析丹东鸭绿江口~大洋河口湿地形成的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因素及演变趋势,提出丹东鸭绿江口~大洋河口湿地合理开发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关键词: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影响因素演变趋势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鸭绿江口大洋河口93. 3km海岸线呈带状分布,东起鸭绿江口的文安滩岛,西至东港市与庄河市的交界处,北起鹤大公路,南临黄海。保护区总面积1080. 57km2,东西长约120km,南北最宽约50km,由陆地、芦苇沼泽、滩涂和浅海海域四部分组成,其中,陆地面积311. 83km2,芦苇沼泽面积60. 07km2,沿海滩涂面积242.00km2,浅海海域(潮间带以下和5m等深线之间)面积466. 67km2。其生态地质环境在气象、水文、地质地貌、植被、土壤、地下水、人类工程活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不断发展,对大环境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影响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形成的气象因素

湿地保护区内属南温带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兼具海洋性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海陆风明显。多年平均气

温8.9℃,最低气温26.7℃,最高气温为33.8℃,无霜期170 -20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845. 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08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2%。年平均日照数为2368.6小时。气象因素对湿地植被发育、土壤形成、地下水特别是包气带水的运移起着重要作用。

2影响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形成的水文因素

湿地保护区内河流密布,南北贯通,由北向南注入黄海。流域面积在36km2以上河流有1 3条,分属三个水系。东部为鸭绿江水系,鸭绿江是中朝界河,较大的支流有安民河、柳林河和石佛沟,中部为沿海诸河水系,较大的河流有新沟河、二道河、沙坝河、龙态河、枣儿沟河、依龙河,西部为大洋河水系,较大的支流有小洋河和双岔河。鸭绿江和大洋河两大水系过境客水多年平均达300×10 8m3以上。

在海滨潮间带,海水为主要补给水源。潮间带以上河水、大气降水为湿地主要补给水源。气候和水文条件均对湿地的发育特别有利,主要是在低平的洼地、滩涂和滨海平原条件下,接受周期性的海潮水,丰富的地表径流、大面积的水田灌溉水回渗等补给。

3影响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形成的地质地貌因素

区内所处新构造背景为辽东山地间歇性差异抬升区,自古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阶段,至燕山构造期,地势发生显著变化,辽东隆起带和鸭绿江裂谷形成,基本奠定了沿岸古地貌格局。新生代喜山运动使地形分异更趋明显。地质构造特点决定了本区既是

地表水的汇聚区,也是地下水的汇集区,大量的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受潮汐作用影响,近海处流速降低,在河口区淤积,形成河口沼泽洼地。第四系以来沿岸经历了多次海面变化,此间共发生了三次海侵,堆积了海陆交互相的淤泥质黏土、亚黏土和粉砂为主地层,发育了平坦宽阔的滨海平原。这是湿地发育的构造背景和地貌条件。

4影响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形成的植被因素

受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区内植被类型也表现为一定的湿地植被特点。湿地植被是湿地发育的产物,茂密的植物根系盘根错节,增大了地表的糙度,枯落物层保持水分,湿地植物的生长和枯落物分解,促进土壤发育,有利于湿地的发育。

5影响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形成的土壤因素

土壤也是湿地形成因素之一。地表过湿和积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母质。区内地表多为黏性土壤,具有透水性小的特点,黏性的母质土阻碍地表水分下渗,也使地下径流滞缓,地下水位上升,从而使地表长期过湿或出现积水,促进湿地的进一步发展。在滨海区,海洋潮水作用动能较大,除表层很薄的黏性母质外,下伏的粉细砂透水性相对较好,有利于海水补给,土壤含盐量大小直接制约着湿地类型及发育过程。因此,土壤母质是本区湿地发育的有利条件。

6影响湿地生态地质环境形成的地下水循环因素

区内地下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海水补给,由于地势低洼,地层颗粒细小,径流条件极差,地下水径流滞缓,加上潮汐作用顶托作用,因此其地下水位较高,造成土壤水分过饱和,出现地表季节性积水或长期积水等现象。水面蒸发以及植物蒸腾是地下水主要排泄形式。地下水循环条件是湿地发育的有利因素。

7缓变性自然因素

工作区海岸线为淤泥质海岸,淤积严重,属严重淤积岸段。鸭绿江多年平均含沙量0. 041kg.km-2,多年平均输沙量11 3.O×104t,大洋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96kg.krri-2,多年平均输沙量69.3×l04t。河流携带泥沙入海,成为河口区悬沙含量、运移趋势、冲淤变化主要控制因素之一。1976年至2000年,平均淤积速率达25 -80m/a,其中,鸭绿江口和大洋河口淤积速率最高,1977年与1994年,鸭绿江主入海口平均淤积速率高达290 -470m/a。西侧的滩涂也淤宽了2km 左右,平均淤积速率约120m/a,大洋河入海口平均淤积速率约50:-lOOm/a。从1989至2000年两期遥感解译成果看,大洋河口拦门沙的前缘向海推进了2130m。8影响湿地生态地质环境的人为因素影响湿地生态地质环境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8.1地表集水工程建设

上游地段修建水库及其它集水工程将使流入湿地内的地表水量大大减少,这无疑对下游天然湿地的发育是不利的。由于汇水量减少,

湿地在天然状态下必将逐渐萎缩,在我国其它地区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8.2地区经济建设

1989年2000年,保护区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了26. 6076km2,人工湿地的水田也有13. 18km2变成城镇及居民区、厂矿和道路用地,鸭绿江口的芦苇沼泽面积急剧减少。至2020年,鸭绿江口的芦苇沼泽将全部消失,变为东港市市区和大东港港区用地。目前,丹东境内文安滩及附近滨海平原由于人为开发(筑路等),也基本见不到芦苇沼泽。大洋河口芦苇沼泽即将是本区唯一的一片大面积的芦苇沼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