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以帮助教师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加法概念时,可以给学生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如:“小明有两个苹果,他又买了三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思考,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性学习其次,探索性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给学生一些纸片,让他们自由地进行折叠、剪裁,然后观察图形的变化,发现其中的规律。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将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
三、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借鉴彼此的思路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四、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启发性策略,例如模拟、类比、推理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如水果、玩具等,通过比较、分类,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和顺序。
五、提供挑战性问题除了教授基础知识外,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让学生自由发挥,探索多种解决方法。
挑战性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六、评估和反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
通过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效果和思维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水平和问题所在,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高度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科。
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培养他们数学素养的重要一环。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呢?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 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和推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可以提问:“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给予适当的挑战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通过让学生面对挑战,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注重实践操作1. 实际问题的引入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面积时,可以引入一些关于房子、田地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2. 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老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可以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估算等操作,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1. 分组合作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
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问题,通过合作讨论,学生们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主动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鼓励自主学习1. 提供资源和工具给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资源和工具,例如教学软件、数学游戏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对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呢?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数学故事、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者利用多媒体呈现直观的数学场景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每张门票 8 元,我们班有 30 个同学,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30 个8 元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乘法运算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画图法、列举法、假设法等。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同伴那里获得启发,拓宽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
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逐步推导得出答案。
例如,在解决应用题时,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和计算。
逆向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一些逆向思考的问题来实现。
比如,给出一个算式的结果,让学生反推算式中的未知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戴廷富《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小学各册数学教材的始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这一特点,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难以学懂,尤其是解决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到神秘。
因此,“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求部分“解决问题”时,我出示这样的例题:妈妈有8元钱,买苹果用去7元,还剩多少元钱?这让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解决问题”时就感受到解决问题来自于生活,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方法,消除“解决问题”的畏惧心理。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门无处不在学科。
二、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例如学习了求平均数“解决问题”时,有这样的题目“5个同学做了30个风车,平均每人做了几个?”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后体会到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
“爸爸昨天拿12元钱给我买了3辆小汽车玩具,你猜一猜每一辆小汽车用多少元?”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后体会到这也是“数学问题”。
教育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直觉思维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凭空臆想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运用科学策略加以培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许乾波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许乾波重庆市酉阳县楠木中心小学校许乾波 409813前言: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中,数学学科是至关重要的,其能够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有着较大的效用。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将学科价值全方位的展现出来,教师也应着重的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实现学以致用,为其后续的深入性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培养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一、巩固基础知识,实现灵活运用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否掌握牢靠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的问题解决、实际应用打下基础,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其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真正的实现灵活运用,使其收获更多。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很多学生都并不知道计算公式的由来;在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问题解决中,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进行裁剪,使其掌握计算公式的由来。
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化其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后续的问题解决打下基础。
二、巧妙运用算理,强化解题技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也应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好算理,使其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
例如,在讲解“比例”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理解好比例的性质及意义,并让其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呢?使其在问题解决中采用合作学习、归纳、总结、探讨等,这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将有着非常重大的效用。
三、引入信息技术,提高解题能力信息技术具有着较强的直观性,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力助手。
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教师也可以将该技术应用进来,促使有效教学的实现。
例如,在讲解“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一种趣味化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将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展现出来,让学生帮助猪八戒探究,为什么五分之一的西瓜比四分之一的小呢?使其在问题解决中兴趣盎然,促使其的解题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方法来帮助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强调问题的意义:在教学中强调问题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是现实生
活中的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2.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设计多样化的问题,包括有趣的、挑战性的和实际的问题,让学生
面对各种类型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鼓励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或者伙伴间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合作讨论和交流,培
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提倡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推理和
实验能力。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6.提供反馈和引导:及时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反馈和引导,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不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解决问题的学习者。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下面将从问题引发学习、培养逻辑思维、培养问题解决策略和创设情境等方面,探讨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一、问题引发学习问题引发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给学生出示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鼓励他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培养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思维导图、逻辑推理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逻辑推理题,让学生分析、比较和推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培养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关键的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问题解决思路。
例如,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理清问题的要求,然后分析问题的关键,最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可以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然后让他们通过数学知识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
通过问题引发学习,培养逻辑思维,培养问题解决策略和创设情境等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成为具有优秀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小学生。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曾晓香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曾晓香摘要:数学中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针对这一思考,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学生; 能力;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的,一般学生不主动给老师提问题。
正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解题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对解题起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情感、坚强的意志这些隐性因素不能有效地在学习中得到培养。
所以,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设计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问题中。
例如,我执教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创境激趣这一环节中,以生活实例逛公园引入:我出示课件,美丽的公园,公园大门口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盆数都是整十数。
我告诉同学们今天进公园需要买一张特殊的门票,根据鲜花提数学问题,由于低年级数学以加减为主,课堂上孩子们提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
同时在生动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领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引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使其在探究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良师导学11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唐红梅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着重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不仅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的简单,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效,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推动了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有部分教师受固有思维理念的影响严重,不仅没有对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起来,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少针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展开专项的教学工作,进而导致学生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比较低下,其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效。
为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说明。
一、改变思维理念,着重启迪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想要实现对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启迪和发展,其不仅需要教师切实做好课堂的教学工作,同时还需要教师尝试去改变自身的思维理念,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引导学生针对某些数学知识点进行思考,从而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启迪自身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来看,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以及数学基础的薄弱,导致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的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尤其是在解答一些需要进行计算的习题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认识上的错误,而这些错误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踊跃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效,久而久之,会让学生逐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致和动力。
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应该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教学当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题给学生,让学生尝试对这些练习题进行解答,从而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内容。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就“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与一位数乘以两位数在运算上有何区别和联系”以及“能否利用一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运算方法来进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运算”的问题来让学生尝试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讨论和探究,从而在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当然也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
但往往在我们教学时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解决问题的教学陷入困境。
这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那么该如何解决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呢?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有着同等的重要性,甚至有时提问题显得更重要一些。
目前,数学教科书中设计了不少提出问题的习题,但毕竟是数量有限。
为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切提出问题的机会,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观察生活,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在课堂上,特别是在课堂小结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收获,而且应要求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课外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实际场景,鼓励学生从这些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我在教学中适时、轮流带领学生到食堂、超市、农贸市场等地,鼓励学生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来,如:食堂中安排了多少个座位?服务人员的数量?超市中服装打折销售后的价格是多少?家用电器耗电量的比较,农贸市场里农产品日销售数量等等,一个个生动的数学问题显现了出来,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二、开拓挖掘发散探索,激发学生解题的创新意识发散探索是对己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
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商店有白皮球20个和红皮球22个,卖出15个,还剩多少个球?"这道应用题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20+22=42(个),42—15=27(个).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没急于小结.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
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策略
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更能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1. 结合生活实际策略:案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数学问题,如购物、分配资源等,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实际应用。
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
例如,模拟市场购物、家庭预算等场景。
2. 提升数学思维策略:鼓励多个解决方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式,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思路,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
使用思维导图:教授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梳理问题,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3. 探究式学习策略: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增进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项目式学习:设计跨学科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小型商业计划,涉及成本预算、利润计算等。
4. 培养反思能力策略:问题回顾:在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回顾解决过程,讨论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不够好,增加他们的反思能力。
分享与讨论:鼓励学生在班上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和结果,进行全班讨论,互相学习。
5. 利用技术工具策略:数学软件与应用:利用数学学习软件或应用程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使用技术工具进行计算和建模。
在线资源:推荐学生使用在线数学题库或视频教程,在家里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
结论通过上述策略,小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业上的成功,也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就像一位导师引导学徒一样,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有系统的方法和耐心的引导。
首先,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引导者,带领一群年轻的探险家。
你的学生们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各种数学难题,就像在迷宫中找到出路一样。
第一步是建立坚实的基础。
数学的基础知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起点。
比如,他们必须熟练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就像是他们的装备和工具。
其次,引导他们通过实际练习和挑战来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
就像在探险途中,他们会遇到各种障碍和谜题,需要灵活运用他们的知识。
举例来说,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购物时的计算或者时间管理,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技能。
第三步是鼓励学生自信面对挑战。
在探险过程中,你会激励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害怕犯错。
数学也是如此,每个错误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通过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起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
最后,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就像一场探险,旅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宝贵的经验。
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数学背后的原理和逻辑,这样他们在未来遇到新问题时就能游刃有余。
总之,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建立坚实的基础,实践中的应用,鼓励与支持,以及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帮助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成为自信而灵活的问题解决者,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
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数学学科中取得好成绩,更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呢?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数学问题,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比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以购物找零钱的场景为例;在教授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和窗户边框的周长。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玩数字接龙游戏,讲述数学家的有趣故事,都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教师要确保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等有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清概念的本质,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比如,在教授乘法运算时,不仅要让学生记住乘法口诀,还要让他们明白乘法的意义是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周长和面积、质数和合数等,要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加以区分。
同时,要加强基本运算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只有计算准确、迅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三、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正确审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数量关系。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以检验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题意。
例如,对于“小明有 5 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 3 倍,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是小明有5 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3 倍,问题是求两人苹果的总数。
在审题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隐含条件的能力。
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问题意识学生首先需要培养对问题的敏感和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引发学生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同时,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并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串数字,要求他们寻找规律并给出下一个数字。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推理和归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已有知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该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有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框架。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表或实例的形式,教给学生如何整理信息、归纳问题的步骤等。
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到各种思维技能,如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思维训练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逻辑思维游戏,如数独、推理题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训练他们正确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往往需要合作和团队协作。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合作解决问题的任务或项目。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他们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学生可以学会彼此倾听、沟通、协作,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才能逐渐形成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学生的思维发展、师生互动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讨论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学生在小学一年级的年龄段主要处于感性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以感知直觉为主。
因此,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
可以通过一些情境训练,引导学生观察、分类、比较、推理等,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给学生呈现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提高。
二、重视师生互动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倾听学生的思考和答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学生才能培养起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能力。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求注意多样化,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1.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愿。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关于购买水果的情境问题,让学生思考选择水果的策略和原则。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协作解决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和启发。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数学问题,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合作解决,并在最后展示出自己的解决思路。
3. 游戏化教学法:通过游戏化教学,将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转化为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何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随着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被越来越多地看作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往往是抽象且具有一定难度的,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非常有效。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实际的例子等方式,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情景中感受到问题的实际意义,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个购物问题搬到班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提示,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性质、规律等,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合作学习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团队中相互交流、合作、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之一。
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逻辑题、推理题等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些题目,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逻辑思维方法,如分类思维、因果关系思维等,帮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实现这一目标。
1. 创设实际情境1.1 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关于购物、计算行程时间、分配零花钱等实际情境的问题,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
1.2 项目式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中,遇到并解决各种问题。
例如,设计一个“建造学校花园”的项目,学生需要计算花园面积、预算成本、分配任务等。
2. 提升思维能力2.1 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你认为这个问题还有其他解法吗?”或“如果条件改变,结果会怎样?”2.2 多样化的解题策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增强他们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展示多种解法,如画图法、列表法、方程法等,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3. 合作学习3.1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方法,从而获得不同的思维视角。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问、讨论和辩论,合作解决问题。
3.2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不同角色的思考方式和责任。
例如,在模拟商店中,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一部分扮演店员,练习解决交易中的数学问题。
4. 反思与总结4.1 解决过程记录让学生记录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可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
教师可以设计解决问题的模板,如“问题描述”、“解决步骤”、“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等,让学生有条理地记录。
4.2 分享与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思考过程,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反馈,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
5. 提供挑战性任务5.1 分层练习设计难度不同的练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接受挑战。
对于优秀学生,可以提供更复杂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潜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学生参与与合作等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应成为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明确教学目标:1. 设计适当的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解决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解答或讨论。
这些活动既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应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教学中明确告诉学生这些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本节课中需要学会如何分析和解决一个给定的数学问题。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和讨论问题,从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
2. 问题驱动学习: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并引导他们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3. 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实验,引导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的参与与合作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
以下是几种鼓励学生参与与合作的方式:1. 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负责不同的部分,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既有逻辑性又有创造性的学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这些能力。
一、问题发现问题发现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1. 提供多样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出示一道数学题,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或者推导出一个公式。
2.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在解这道题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奇怪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然后引导他们提出一些关于数据变化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 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分析法、归纳法、逆向思维等。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提供反馈和指导: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
无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要鼓励他们思考和尝试,帮助他们找到问题解决的路径。
通过以上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在数学学科中有用,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起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创造性人才越来越受到国人关注的今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孩子开始学会说话时,总是围着大人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无穷无尽的问题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逐渐淡薄呢?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性地解决问题,原因何在呢?一、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的原因分析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
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
现在有的教师改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堂上虽然也有一些火热的场面,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老师在牵着学生走。
火热的场面实质上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所在。
在整齐划一的答案面前,学习没有了悬念,学生没有了疑问。
教师的过度“指导”,实际上变成了对学生的主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就发现不了有价值的问题了。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二、组织“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
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小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
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
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里所说的自学,是指学生看书自学。
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从以下几方面提问题:从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问题;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特征和公式上提问题;从算理、解法或关键字词上提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先请学生看书自学,在看书过程中要求学生会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1)什么叫百分数?(2)百分数和原来的分数一样吗?(3)百分数有什么用处?(4)百分数如何读写?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已经完全看懂了;有的搞懂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弄清楚;还有的则疑感不解……,但这样的教学,已经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强烈的求知愿望,那些带有疑问的学生会做到有的放矢,在后面的教学中,对自己没有看懂的那部分知识会学得更仔细,想得更深入。
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的后续教学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随着问题一个个妥善解决,学生已不知不觉,顺利地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3、引导学生在尝试训练中发现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课堂中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当尝试中发现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
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长方体的特征后,有的学生就提出(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具备长方形的所有特征。
正方体是否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呢?教师这时就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来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从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三个方面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这样就比较容易些。
通过在尝试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随着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4、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
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
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长度不同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用不同的小棒来摆三角形。
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怎样长度的三根小棒才能摆成三角形呢?(2)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只有具备这样的特征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
这样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观察、动手、探究等教学策略解决发现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活动时空。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才能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因此,当学生已积极投入问题解决活动中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
只有给学生提供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途径,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由来,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
2、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所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如在学习“有趣的测量”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对于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公式来直接计算它们的体积。
而对于计算土豆、苹果、石块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能利用公式计算吗?如果不能直接用公式,怎么办?这时可以借助实验,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以计算的物体的体积。
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石块的体积就是上升(下降)水面水的体积。
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相互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得以提高。
3、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如在学习“粉刷墙壁”这一内容时,首先布置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量一量自己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门窗的长、宽、高,并作好记录。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算出地面、天花板、四周墙面(瓷砖以上)的面积以及门窗面积。
当学生计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积之后,为学生提供两种规格包装的涂料。
大桶(6千克)57元/桶,小桶(4千克)40元/桶。
根据经验,我们通常粉刷两遍。
同时,第二遍粉刷时,每平方米所需的涂料是第一遍的2/3。
在整个测量计算、购买涂料的过程中,让学生当一回“装修工”,算出教室里粉刷的面积是多少?需要购买的涂料需要花多少钱?通过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开放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数学开放题与那些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的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用活现行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得到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各擅其长;在丰富的体验中各不相同,在大量的机会中各得其所。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点拨是保证。
教师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
另外教师还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有意识地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称赞,让其在评价中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把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培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