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之写苏轼的作文初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苏轼的作文初中

【篇一:中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苏轼】

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

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

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

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

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

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

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

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

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

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

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二、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

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

命的重量??

三、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

千年,又一千年。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

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

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

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

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四、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

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

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

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

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

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

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五、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

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

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

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

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

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六、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

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篇二:描写苏轼优美文章】

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

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

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本文拟从苏轼的作品

来分析苏轼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从这一点上

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耿直刚毅的一面。

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成了苏轼

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虽然处在恶

劣的环境中,他却依然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然而厄运没有到此为止,59时苏轼又受到了政治迫害,被

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广东惠州),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

常的海南(海南儋州)。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

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

在一年后就病逝了。

综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虽然在

政治上苏轼空有满腔抱负无法施展,但是在逆境中苏轼却创作了大

量名震文坛的盖世华章。从他的作品中,让我们来细细体会这位坎

坷一生的大文豪面对逆境时人生态度吧。

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

率真,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明知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

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

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

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

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因此他履险

如夷,泰然自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

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

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

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

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

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我认为,这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正是苏轼独立不倚的政治

操守的象征,他自甘孤寂,不随俗俯仰,这是多么高洁的品性。

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

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这样评价他:“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恶斥之,如

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身害。用此数困于数,然终不以恨。”苏轼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乌台诗案”就是以文字获罪的,但是

他仍然不改其志,在屡遭贬谪的晚年,写下了批判现实的力作《荔

枝叹》,怀着“至今欲食林甫肉”的极大愤慨,在厄运面前,他从不

屈服,而是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二、随缘自适、超然物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