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三水社会状况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11月12日来源:统计局网站【字体:大中小】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

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

三水:“第一爆”后的百亿产业

三水:“第一爆”后的百亿产业
17家水泥企业在爆破声中轰然倒塌,广东光伏产业基地拔地而起。后来者三水有没有机会?
“客户拿着钱在公司门口排队等着,不过我们没货了。”新产品的供不应求,让陈刚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这印证了他对光伏产业美好前景的判断。
陈刚,广东爱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企业位于广东佛山三水工业园区内新兴的光伏产业基地。三年前,三水经历了被称为“产业革命第一爆”的水泥厂爆破拆除工程。如今,“打造广东光伏产业基地”的口号已经在三水叫响。
在三水8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个镇街的主导产业都有所不同:罗平镇侧重于太阳能,而饮料企业则集中在西南街道。“那里的饮料业发展确实不错,吸引了一些大企业落户,如青岛啤酒、红牛、可口可乐等。”乐绍才说,“随后我们会办一个国家级饮料节,大概会有600多家企业参与。我们希望把更多的国内外饮料企业聚集过来,形成一个专门的园区。”
不过,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这17家水泥生产企业全部采用传统的立窑生产工艺,能耗高,污染严重,对大南山、大坑山这两个珠三角生态保护区构成严重威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水区政府决定对水泥企业一次性全部关闭。
三水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晓明清楚地记得,2007年9月25日,三水大塘的北江边,2万发雷管、800公斤炸药爆破的一阵轰隆隆巨响之后,一团浓厚的黄色烟尘腾地而起,三家水泥厂厂房被夷为平地。
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相对于江苏、江西等先进地区,以薄膜太阳能作为一张主打牌的三水似乎走出了一条具有比较优势的新路。但是现实并不容乐观。
现实情况是,薄膜太阳能电池片技术尚不成熟,薄膜太阳能电池片寿命短,包括无锡尚德在内的多家厂商谈“膜”色变,纷纷停掉相关生产线,认为投资薄膜太阳能是白扔钱。保定英利集团总经理王向东甚至放言:“英利集团十年内不想做薄膜太阳能。”一时间,薄膜太阳能这一新领域笼罩着前所未有的悲观情绪。不少人在质疑:三水凭什么获得突破?

改革开放三十年,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乡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向“小康”迈进。

2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间增长了8.6倍。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9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

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年来,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已达温饱,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已比较注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

97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长14%,农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收入的增加,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引起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份发布的信息,我国商品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30.5公斤,粮食9.2公斤,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

借鉴三水宝贵经验 力促我市跨跃发展

借鉴三水宝贵经验 力促我市跨跃发展

借鉴三水宝贵经验力促我市跨跃发展——赴南方挂职学习座谈会典型发言材料之一发表时间:2004-1-14 8:57:00文章作者:康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武占强浏览次数:652310月中旬,市委组织部选派我们27名处、科级干部南下佛山市三水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跟班学习。

三个月来,我们坚持以高市长重要批示和郑部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地向三水的干部群众学习,取得了较好成效。

三水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全区总面积874.22平方公里,人口44万人。

改革开放前,三水是广东省的产粮大县,但也是较穷的县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三水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94亿元,实现税收17.1亿元,可支配财力达7.0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位列全国百强县第24位。

是什么原因使三水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农业大县变为一个工业强区,从一个经济弱县变为一个经济强区?三水的哪些经验值得张家口学习?三个月的外出学习中,自己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应当加以借鉴的。

一、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先进的理念引导经济发展三水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创新。

跟班学习中,我们普遍感到:在三水,不搞姓“社”姓“资”及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争论,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允许积极探索,“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什么所有制形式都可以采取,什么办法都可以尝试”。

比如,中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期为30年不变,三水则是3-5年调整一次。

实行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农用地有偿流转,促进农用地向有技术、有资金的经营能手集中。

农民把分散的土地交由开发商集中连片开发,搞农业产业化经营,自己则以地入股,按股分红,这就叫“洗脚上田”。

近两年,先后有46家开发商到三水开发和经营土地,青岐村仅出让土地一项人均增收就达2500元。

“洗脚上田”的农民转而“洗脑进城”务工经商,成为农村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广东近30年来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广东近30年来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Your company slogan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 ,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 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 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 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 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 一种时尚。
国 外 的 文 化 的 流 入
Your company slogan
国 外 的 文 化 的 流 入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台式电脑
液 晶 电 视 机
Your company slogan
我们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不 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 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 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 上升。

衣食住行中亦是如此。
Your company slogan
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 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 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 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 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 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 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 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城市从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蜕变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首先,广州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将外商投资引入市区,建立了出口加工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

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为广州带来了新的经济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州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从传统的轻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形成了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州的GDP年均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实现了从小康到中等发达国家的跨越。

其次,广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的城市规划相对简陋,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活质量,广州启动了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

广州塔的建成标志着广州的城市形象焕然一新,它成为了广州的地标之一。

此外,广州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修建了地铁、轻轨等便民工程,方便了市民出行。

同时,广州还大力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使得广州成为一座绿色宜居的城市。

再次,广州的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使得广州与世界接轨,外国艺术家以及文化机构的到来为广州的文化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州艺术节、广州国际电影节等文化盛会成为了广州的名片。

同时,广州也加大了对本土文化的扶持力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成为了培养优秀艺术家和文化人才的重要摇篮。

此外,广州的社会福利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后,广州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保政策,确保了广州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广州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广州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广州改革开放30年来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人口问题。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广州,使得人口压力急剧增加。

深圳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生活变化在未改革开放前深圳人的生活如渔村人民生活,靠打鱼为生,生活穷苦。

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抉择改变了这一窘境。

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划时代的飞跃。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

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主要讨论中国怎样实行改革开放,而历史性的变革从此揭开序幕。

接下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进行改革开放,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不断拼搏,不断进取。

而深圳则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

而后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迎合着中国的国情并且迅速的发展着经济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我们对比一下三十年前的深圳,听父母他们上一代人叙述之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香港上去打工。

在层层的阻挠下他们竟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也要逃离30年前的深圳这个地方,可想而知,当初深圳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实施改革开放后,听说,那个时候的深圳遍地都是黄金,只要一弯腰,就能找着一金矿,当然这只是隐喻,但也足以可见当初的深圳有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

而那时我的父母也来到了深圳这个地方打工,他们可以说是见证了深圳崛起的辉煌,还记得爸爸曾经给我讲过他来深圳打工的经历,初来深圳,深南大道这条重要的路都还没有修好,如今那片繁华的华侨城在当初很是荒凉,他们住在铁皮房里,工资竟然一个月才两三百多块。

我想那个时候的深圳应该是初具规模吧。

听爸爸说过,那个时候的深圳三天就建高楼大厦中的一层,被称之为“深圳速度”这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可见当初深圳的决心与毅力啊,这不可思议的事实如今都让我将信将疑。

而后深圳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贸易的增长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且早已带动周边的城市的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近30年水沙分配变化分析

珠江三角洲近30年水沙分配变化分析


6 匀 .

一 F 1 9 9


1 0
o1 0
00 ㈨
01。 0
l o 0。
颗粒 直 径 /m
1 0 。O 。
图 6 马 口站 实 测 洪 峰 流 量 相 应 的 悬 移 质 泥 沙 颗 粒 分 析 级 配 曲线
7 ・

21 0 2年 6月 第 6期
特性 变化
从表 1 、2及 图 2 、7 、3 、8分析 得 出 ,19 9 5年 以 后 马 口 、三 水站 年 径 流 量 和 年输 沙 量 呈 下 降趋 势 ,两 站 的年输 沙 量 减 小 速 率 明 显 大 于 年 径 流 量 减 小 速 率 。 马 口站 和三 水站 年 径 流量 和年 输 沙 量 是 西 江 与 北 江 水 沙 在思 贤浯 交 汇后 重 新 分 配 的 ,不 仅 受 西 江 、北 江 水 沙 变化 的影 响 ,还 受 思 贤 浯 附近 西 江 干 流 与 北 江 干 流 河 道地 形不 均 匀 下切 的 影 响 ,所 以西 江 、北 江 水 沙 分 配 变化 趋势 完 全不 一 致 ( 图 7 图 8 ¨ 见 、 ) ,但 其 水 沙
0 15 . 8 mm,中值 粒 径 约 为 0 1 3 2 m,平 均 粒 径 为 .0 m
均 比 2 0 2 1 的颗 粒大 ,即该 年份 后 的泥 沙 比该 0 5~ 0 0年
年 份前 的泥 沙更 细化 。
0 16 8 m,平均 沉速 为 0 15 m s .0 m .5 c / 。
明西 江 干流 泥 沙 含 量 在 2 0 0 0年 以来 有 明 显 减 少 的 趋

至 萎 l § § 善蓦 i i蚕羞

美丽的家乡三水精选作文

美丽的家乡三水精选作文

美丽的家乡三水精选作文
我的家乡叫三水,它既美丽又文明,是一个好地方。

近年来,三水开展的速度很快,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开展、环保、卫生等这些社会主要开展事业有着巨大的变化。

现在的三水不再像以前贫穷、落后了,而是变得美丽、富有。

一辆辆大车小车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跑来跑去,一辆辆火车、高铁在长长的铁轨上飞驰;越来越多高楼大厦和宏伟的广场竖立在街道上;一座座美丽、大型的公园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热闹;街道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商店、餐饮店等店铺。

人们越来越环保了。

人们现在少用塑料袋了,而改用了环保袋;我们可以利用垃圾发电了;很多的小朋友都会利用旧报纸、旧光碟等没用的东西进行废物利用,做成美丽的手工,又简单又实用。

人们越来越讲文明了。

人们不再随地扔垃圾和吐痰了;街道上越来越清洁了;人们不会乱闯红灯了;来往的汽车越来越礼让了……
三水,我们的家,愿你将来更加美丽、文明。

1。

三水区简介

三水区简介

三水区基本概况:三水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佛山市五个区之一。

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广佛同城化的西北边界、广佛肇经济圈的中部,是佛山市与肇庆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城市之一;邻近广东省省会——广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深圳市、珠海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建置三水县。

1959年3月2日,三水县并入南海县;1960 年9月30日,恢复三水县建制;1993年3月29日,三水撤县设市(县级市);2002年12 月,三水撤市设区,2003年1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佛山市五个辖区之一。

区域形状狭长,南北最长为68公里,东西最宽为30.1公里。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高丘,最高峰西平岭海拔591米,东南多冲积平原及低丘;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的两大支流北江、西江与绥江汇流三水,三水也因三江汇流而得名。

三水现为佛山市五个辖区之一,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的西北端,邻近广州、肇庆,是佛山市与肇庆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城市。

区域形状狭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山丘,东南多为冲击平原及丘陵。

中国第三大河——珠江的两大支流北江、西江与绶江在此交汇,因此而得名“三水”。

三水交通:三水水陆交通方便,古时,境内河网纵横,水运发达,而陆路交通甚为落后。

改革开放后水陆交通齐发展,尤其是道路建设,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建国前,三水的交通运输业以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为主,全县只有一条从西南到芦苞,全程29公里单车道的简易公路,营运客车只有2辆。

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大兴道路、桥梁、渡口建设。

首先扩宽芦西公路,开通南岸至白坭、南边至乐平公路等道路,先后建筑了西南大桥、芦苞大桥、三江大桥、独树岗大桥和大塘至埠街、西南至南岸两个汽车渡口。

1993年三水撤县设市后,以超前意识大力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以大办骨干公路为重点,完成了一系列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一)人民生活广州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消费商品不断升级换代。

改革开放之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人们津津乐道、孜孜追求的“三大件”。

进入80年代,“三大件”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后来变为空调、组合音响、录像机。

90年代中后期,家用电器发展迅速,品种越来越多,商品功能完善和替代率很快,人们不再提“三大件”了。

目前,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组合音响、DVD、移动电话、个人电脑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寻常之物,家庭影院、各种数码产品甚至汽车等也纷纷进入百姓家庭。

文化娱乐消费也逐年升温。

抓好市委、市政府“66条”惠民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确保当年财政超收的80%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惠民66条”实施以来,全市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已全部实行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全市12个区、县均建立了文化馆,文化站遍布163个街(镇、管理区),100%达标;拥有1500多支基层业余文艺队伍,516个文化广场,每年开展文艺展演3000场(次)以上。

广州还提出了打造“15分钟社区文化圈”的公共文化建设规划:让市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到达一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居委会(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

学校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全市1000多所中小学校向社会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开放率超过95%。

加快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规范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推进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工作。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

努力建设“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平安和谐社区。

(二)劳动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

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

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

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

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0204060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

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

广东改革开放30年大事

广东改革开放30年大事

广东改革开放30年大事一、1978年,广东率先进行价格“闯关”.1978年,广州市芳村区最先放开河鲜、蔬菜、塘鱼价格.1981年至1983年,全市蔬菜、塘鱼、水果等价格陆续放开,价格改革几经曲折,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反响很大,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基础.1990年,全省市场调节比重达到86.5%.二、1978年,“三来一补”外贸形式首度出现.1978年,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虎门镇太平手袋厂正式成立.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同时,“三来一补”成为广东利用外资的典范,后来该模式被全国其他地方广为采用.三、1979年,蛇口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1979年1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同意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交通部《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省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2月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召集会议研究落实在蛇口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中国经济重入世界经济大门.四、1979年,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经济特区成立.1979年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决定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包括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由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五、1979年,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广州“东湖新村”动工兴建.1979年,东湖新村的开工建设,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第一个引进外资开发的住宅项目,第一个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这个敢于尝鲜的创举撕开了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的一个小口,此后无数的中国人通过购买商品房的方式来得到住房,打破了靠单位分配福利解决住房这条单一的路子.接着,深圳等地以多种方式开发建设商品房.六、1979年,广东率先实行财政体制改革.从1979年之后,广东试行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大包干办法.省对地(市)县在中央对广东实行财政大包干情况下,根据省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省以下相应建立“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一定五年”和“调整部分财政收入上交市的上交办法”等形式.与此前高度集中的财政制度相比,包干制使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更好地实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七、1979年,穗港直通车恢复通车.1949年10月14日,穗港直通车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而中止.1979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粤港两地签署协议,并于同年4月在广州火车站举行首列穗港直通车的开行仪式.直通车在中断了30年后恢复通车,南面总站迁至红磡站.穗港直通车的恢复,大大方便了香港商人入粤投资和经营,以及两地人员的交往、交流.八、1980年,广东国营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1980年7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广清远经验,确定100户国营工交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年末,扩权试点增加到179户,部分商业企业也加入试点行列.这是广东省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一个新的重大变革.九、1980年,广东推进流通体制改革.1980年9月30日,省政府印发《关于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市场的十项措施》,推进流通体制的重大改革,对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生产、轻流通的扭曲状态产生重大影响.十、1981年,经济特区立法先行.1981年11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授权广东、福建两省人大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12月24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广东省经济特区四项单列法规,即《广东省经济特区入境、出境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经济特区企业劳动工资管理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等.十一、80年代初,广东第一代个体户出现.80年代初,容志仁开了一间“容光”饮食店,以一毛钱“学生餐”闯开局面,成为广州市第一代个体户.他以100元起家,靠卖早餐成了广州首批万元户之一.广东因此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早在1980年,广东省工商局就出台了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1982年5月,佛山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个体劳动者协会.20多年过去了,广东的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今,广东已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十二、1982年,中国第一代农民工首现广东.1982年,中国第一代打工仔、打工妹首先出现在广东.由于广东在全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先进一步,经济非常活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开始成为中国打工者首选的地区和中国外来工最密集的地区.社会上盛传“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之语.广东也由此引领了中国第一波外来工浪潮.如今,这股浪潮已经席卷全国.十三、1983年,中国第一个涉外宾馆“白天鹅”在广州落成.坐落于广州的白天鹅宾馆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是个标志性符号,它开创了多项“第一”而名震全国——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落成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酒店;中国第一家“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现代大型中外合作酒店;同时,它还是中国第一家敞开大门允许老百姓参观游览的高级酒店.以“白天鹅”为开端,香港资本开始源源不断进入内地,形成了境内外经济合作的崭新格局.十四、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份制企业股票在深圳公开发行.1983年7月8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张股份制企业股票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这张股票催生了内地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深宝安.十五、1983年,广东成立全国首家人才服务机构.广东最早的人才市场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以“星期六工程师”的初级形式出现的,它对当时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随着人才的流动,对传统的人才部门(单位)所有制和统包统配的人事制度带来很大冲击.1983年,省人事部门率先成立全国首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随后各市县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也相继成立.1987年4月20日,广东省第一个劳务市场——广州市越秀区劳务市场开业.十六、1984年,邓小平视察广东.1984年1月24日~2月5日,邓小平视察广州、深圳、珠海、顺德,对广东改革开放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十七、1984年,广州、湛江被列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广州、湛江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11月和12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在湛江、广州两个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2年,广东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时任省长朱森林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将韶关、河源、梅州三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同时将大亚湾、南沙两地区开辟为经济开发区.至此形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粤北、粤东北山区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对外开放格局.十八、1984年,全国第一座实行“以桥养桥”收费还贷政策的桥梁开始征费.1984年1月1日,全国第一座实行“以桥养桥”收费还贷政策的桥梁东莞中堂大桥开始征费.依靠“以桥养桥”和由此而来的“以路养路”模式,广东基本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交通不便这一重大瓶颈.十九、1985年,广东推行劳动合同制.1985年3月2日,广东省政府批转省劳动局《关于改革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的意见》,新招收职工推行劳动合同制.从而在政策上打破了用工制度上的终身雇员制这一“铁饭碗”.二十、1985年,广东率先全国综合改革试点.1985年5月7日,广州、佛山、江门、湛江市进入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列.1987年11月21日,国务院决定广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范围,由原来的17个县市的“小三角”扩大为28个县市的“大三角”.二十一、1986年,我国第一份关于国营企业股份化改革的政府规范性文件颁发.1986年,深圳市政府颁发《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并在一部分企业中试行,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颁发的关于国营企业股份化改革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第二年,广东省政府颁布《关于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稳妥进行企业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企业劳动制度和企业领导制度;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等.国营企业从此成为国有企业.二十二、1987年,广东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试点省.198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国家体改委明确广东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体制改革试点省.4月18日,省政府批转《广东省金融体制改革试行要点》.主要内容有:改革信贷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分层次宏观调控体系;加快专业银行改革步伐,逐步实现专业银行企业化;开拓和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金融企业等.二十三、1987年,全国首次公开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在中国内地首次公开拍卖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拉开广东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土地市场的序幕.二十四、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4月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并于7月3日正式挂牌营业.二十五、1992年,邓小平视察广东并发表“南方讲话”.1992年1月19日至29日,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两市和顺德县就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特别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继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等发表重要讲话.“南方讲话”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迅速在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二十六、1992年,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粮票的内地省份.1992年4月1日,广东省进一步改革粮食购销管理体制,从是日起,全省粮食收购实行指导性计划和指导价,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价格,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粮票的内地省份.1993年8月27日,广东省政府发出《关于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问题的通知》,建立粮食生产保护制度.到1995年,广东粮食产量上升,达到350亿斤,解决了“米袋子”问题.二十七、1992年,广东社保改革在全国最早全面推开.1992年6月10日,广东省政府批转《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这使广东社保改革制度化.从1983年开始,广东着手对“企业办保险”体制进行改革.1984年在部分地方试行国营和城镇集体企业固定职工退休费由社会统筹;1986年,建立国营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1989年开始,部分市试行临时工个人养老保险办法;1990年开始,部分市试行固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1992年,建立企业职工社会工伤保险制度.广东社保所有改革探索,都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推开.二十八、1992年,全国率先直选村官.1992年6月底,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麻奢乡通过村民一人一票直接选举的形式,选出了该乡(村)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开全国直选乡(村)官先河.1999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直选村官的试点,轰动全国.村委会直选对于实行村民自治,促进民主管理,加快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十九、广东掀起“开发区热”.1992年,广东涌起“开发区热”,随后发展迅速,各地纷纷借鉴,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大举措和重要途径.如今,开发区在出口创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经济发展中傲然崛起的广州开发区已被人们视为全国开发区建设的典范之一.三十、1993年,中国内地第一家跨地区产权交易机构成立.1993年2月8日,深圳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跨地区产权交易机构.三十一、1994年,广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5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转省体改委、省经委《关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由主要靠放权让利调整为致力于明晰产权的制度创新.8月4日,广东省政府确定广州味精食品厂、深圳华强电子工业总公司等5家企业列为全国100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这是继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后进行的第三步改革.三十二、1995年,广东加快小企业改革步伐.1995年12月1日,省政府转发《关于加快我省小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合并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经营、出售转让、嫁接改造、易地改造、抵押承包、破产拍卖等8种改革形式,加快了小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三十三、1996年,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996年,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揭开了报业经营集团化新的一页.到1998年,广东新增两家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形成报业集团“三足鼎立”局面.随后,报业集团这种媒体经营模式走向全国,引领新的传媒格局.三十四、上世纪90年代末,新媒体在广东横空出世,走向全国.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着中国人联通彼此和世界的方式.互联网首先在广东寻找到市场的突破口,1997年丁磊于广东创建了网易公司,隔年马化腾创办了“腾讯”.在丁磊的主导下,网易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信箱、虚拟社区等服务,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起来.几乎在同一时段,马化腾开始推出OICQ、QQ,打造出华人群体最大的即时通讯网络.三十五、1999年,深圳首届“高交会”召开,至今已成中国科技第一展.自1999年首次举办至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历经十年的发展,以“国家级、国际性、高水平、大规模、讲实效、专业化、不落幕”的特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科技盛会,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借由高交会搭建而起的高端平台,成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阵地.三十六、2000年,江泽民考察广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这是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十七、2003年,CEPA正式签署.CEPA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英文简称,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访问香港,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签署了这一历史性协议.按照协议规定,货物贸易方面,由2004年1月1日起,273个内地税目涵盖的香港产品,只要符合原产地规则,都可享有零关税优惠.随着CEPA的签署和大珠三角战略的提出,广东与港澳经济联系更紧密,粤港合作也进入全新的阶段.三十八、2004年,胡锦涛考察广东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2004年12月22日,胡锦涛在出席澳门回归祖国5周年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后到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三十九、2004年,广东启动户籍改革,“农转非”将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起,广东户籍改革再掀新篇章.从这年起,广东将陆续取消“农转非”计划指标,条件成熟的地区取消农业户口.也是在这一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这个打破城乡二元化对立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铺开,公安部的消息显示,目前已有12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四十、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广东先行一步.广东的义务教育“免费大餐”从2001年开始起步,步步都领先全国.到2007年秋季,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课本费由政府“埋单”,比全国提早一年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春季开始,广东全面免除全省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至此,全省实现了城乡全免费义务教育.而到2008年秋季学期,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覆盖全国.四十一、2008年,暂住证取消,深圳全面迎来“居住时代”.1984年,暂住证在深圳落地生根,至2008年8月,暂住证在深圳全面“告退”,前后24年.取代暂住证的居住证将“一证多用”,逐步增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教育、金融等多项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持证人员将能享受到一系列的便利服务,包括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等.持有10年长期居住证的居民,将被纳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深圳再次为全国的户籍制度变革和人口管理提供了一个样本.四十二、2008年,广东产生我国首个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初,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在广东度过10年打工生涯的四川籍打工妹胡小燕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成为我国首个从农民工队伍中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将人大代表和农民工两种身份合二为一的第一人,广大农民工的生存际遇和身份认定、子女教育等问题,都寄望通过这个代表找到“发声口”.四十三、2008年,深圳政治体制改革成全国试验田.2008年5月23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外发布《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征求意见稿)》,深圳即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特区深圳也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试验田”.深圳拟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包括:在党内选举中引进竞争机制,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选范围;差额选举区长、副区长,条件成熟后进行市长差额选举;部分区人大代表直接竞选;逐步实现各区党政一把手、市政府各部门一把手由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无记名投票推荐人选,票数较高者和自荐、联名推荐的候选人进行公开演讲和答辩,最终由常委会进行差额票决等.这些措施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创新之举.四十四、珠海成为全国首个“全民医保”试点城市.珠海的“全民医保”试点自2007年起筹措,在全国率先尝试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其思路是:“小病”治疗免费、“中病”依靠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则通过医疗统筹救助.四十五、宝洁入驻中国,引领跨国企业进驻潮流.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引领下,1988年,宝洁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这是宝洁公司在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中所建立的第一间公司,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闯开一条新路.改革开放至今,国际投资者在广州累积设立了18000多个项目,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广州作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场地,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150家在广州落户.四十六、广州地铁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广州地铁二号线对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是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它是1997年国家恢复批建地铁项目后中国首条国产化率超过70%的地铁线路.地铁三号线是目前全国最快的地铁,最高时速达到120公里.大学城专线则开创了国内轨道交通采用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的先河,并且是广州市轨道交通的第一条高架线路.广州地铁的兴建标志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地方财政实力.四十七、亚洲最大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琶洲展馆)首期占地4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一、二层展厅13个,展示面积约13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2.2万平方米,于2002年底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亚洲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会展中心.自2004年4月第95届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全面启用琶洲展馆,同时在琶洲展馆和流花路展馆两馆分两期举办.琶洲展馆的投入使用,对于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对外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四十八、广东成中国玩具出口最大基地.1988年,世界玩具生产中心经历了从西欧向日本,从日本转向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又从香港转向内地和泰国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玩具出口基地.至今,广东玩具出口占中国玩具出口的6成以上.四十九、广东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努力争当科学发展观排头兵.2007年底,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吹响“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号角”,汪洋提出: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全省上下广泛动员,迅速行动,兴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破除阻碍科学发展、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体制,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五十、广州新白云机场建成,成为中国客运量第二大的机场和国内重要的航空枢纽.2004年7月,广州新白云机场正式完成转场,它也是我国首个按照中枢机场理念设计和建设的航空港.广州新白云机场拥有定期国内航线120多条、国际航线52条,连通国内外140多个城市和地区,成为中国国内顶尖的航空中枢机构.2007年12月,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发送旅客超过3000万名.这使白云机场超过上海浦东机场,成为中国内地客运量仅次于北京首都机场的第二大机场.新白云机场已经成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改革开放成果的一张新名片.。

深圳改革30年变化

深圳改革30年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年经过60、70年代的艰苦时代摸索,终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上啦!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政策。

正是受到这一伟大政策的恩泽,使一个原本只是盯不起眼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全国第一个“万元村”;也正是得益于这一伟大政策,才使得那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经过30年的艰难发展终于成为现今全国的经济龙头经济特区。

这个30年前的边陲小镇就是现在全国数一数二繁华的现代化都市——深圳。

深圳30年来的经济社会巨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从下面的2005-2008年深圳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中就可以充分看出深圳这30年来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05年深圳经济发展情况按深圳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口径计算,“十五”期间,深圳本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4000亿元台阶,达到4926.9亿元,年均增长16.3%。

其中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49.4%和47.4%。

按调整后的常住人口数计算,人均GDP达到7483美元。

2005年全市外贸出口1015亿美元,成为全国首个出口超千亿美元的城市,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7.7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

全口径财政收入136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12.4亿元。

五年累计向中央财政贡献350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5倍。

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中,深圳位居全国第三。

06年深圳经济发展情况本市生产总值达5684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23亿元,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2亿元,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亿元,增长16.2%;进出口总额2374亿美元,增长29.9%,其中出口总额1361亿美元,增长34.1%。

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4.4%,提高4.6个百分点07年深圳经济发展情况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6亿元,比上年提高0.48亿元。

读《大败局》之感想

读《大败局》之感想

读《大败局》之感想“企业兴盛或衰落、股市繁荣或崩溃、战争与经济萧条,一切都周而复始,但它们似乎总是在人们措手不及的时候来临。

”同作者吴晓波一样,我也想以彼得·伯恩斯坦《风险》中的这句话开始叙述我对这《大败局》本书的感想。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因每个阶段的不同形势,产生不同的发展历程,或成或败。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影响,作为经济的一部分,经济规律及政治文化的明显或隐秘的作用;作为子份子之一,与整体结构、其余子部分都会相互作用,无论何地何时,都不例外。

而观中国,在特殊的国情背景下,特别是政治目的为主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企业在80年代走上了一条有着光明前途、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走、有着太多的未知、阻扰的路。

国企、私企、民企,各式企业范式,在不同时期,或发展,或衰败。

书中记述了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前中国商业界的众多兴衰成败,企业的命运似乎是某种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总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袭来,给企业家当头一棒。

失败总是如同影子般随时随地跟着企业家,这是他们“必修”的一门课程,是职业生涯不可或缺的部分。

商业,是一种游戏,一种敢拼敢搏、角逐智慧、谋略与运气的游戏。

书中描述的案例曾经都是中国企业界的“大哥大”,甚至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都依旧停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记忆中。

虽然对他们如何发展、多么强大不甚了解,但是从作者的记述中很明显得感受到他们的力量,简直就用“震惊与佩服”来形容。

我想,虽然这些企业和企业家都出于各种原因而衰落,慢慢得从现代社会中隐身匿迹,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但是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成败,商业界的动荡、旧秩序的打破、新规则的建立,一位又一位商业巨头的诞生、一家又一家企业的兴衰史,才能发现经济体制中的规律和弊端,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作者提出了“中国式失败”的问题探究,当然有着“中国特色”。

首先我们应该对于中国企业的生存背景有个大概的了解,才能知晓企业如何诞生、发展、成功,直至失败。

三水区简介

三水区简介

三水区概况佛山市三水区位于我国南部,临近太平洋,处于广东省中部、珠三角西北端,东邻广州市花都区,东南与南海区相连,西北与四会市交界,北接清远市,西南与高要市、高明区隔江相望。

距离广州35公里,深圳109公里,香港210公里。

三水因西、北、绥三江汇流境内的地理特色而得名。

全区总面积8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流动人口15万,有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20多万人,是广东省著名侨乡。

坐拥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并乘着广佛都市圈加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三水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全面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三水区确立“发展为先”理念,努力建设“现代工业之区、生态时尚之城、幸福长寿之乡”。

通过生态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008年6月26日,佛山市三水区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公开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标志着三水成为继四川彭山、广西永福、湖南麻阳之后的全国第四个,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域、珠三角唯一一个“长寿之乡”。

三水位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快,环境保护好,到处是山清水秀、蓝天白云,是目前中国“长寿之乡”最高阶段的类型:●“水是生命之源”三水因三江汇流而得名,因水而发展,有“襟三江而通四海”之美称,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发源地,被誉为“珠三角之源”。

水资源勘察表明,西、北江水质常年维持在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符合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标准,除了三水区饮用外,还是下游佛山市、广州市的饮用水源地。

优质水源培育了素有“中国魔水”之称的民族饮料品牌健力宝,并吸引了世界500强美国百威啤酒和中国500强青岛啤酒、伊利乳业等饮料巨头入驻,促进了三水“水产业”的做大做强。

三水也因此正加快打造“饮料之都”的步伐,并准备在今年举办“啤酒节”。

●“南有云东海,北有大南山”在三水区最北端的北回归线,有一座大南山(图1.1.2);在中部,又有一片被誉为“三水之肾”的湿地——云东海(图1.1.3)。

佛山近年经济分析

佛山近年经济分析

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佛山顺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大力发展内外源型经济,形成了制造业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专业镇与产业园区为载体的较有特色的产业体系,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性发展,为产业升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2.9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14.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35%。

自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逐步提升的趋势,正稳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到2008年底,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5.17亿元、2842.81亿元、1395.32亿元,30年年均增长分别为5.0%、20.2%、18.1%,三大产业的比例变为2.2∶65.6∶32.2。

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发展带动。

2010年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生产总值/亿元比重/%1978年比重2009年比重第一产业47.79 1.5 31.2 2 第二产业2023.01 64.8 18.5 63 第三产业1050.13 33.6 50.3 35农业:我市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不懈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有效增长,确保了"十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提速,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基本建立起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城市功能得到完善,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63.9亿元,与2000年相比(下同)增长25.7%,年递增4.69%;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降为3.5%;农民人均纯收入7575元,增长33.2%,年递增5.9%。

主要农产品除水稻减少外,其它均获得增产增收,比"九五"期末有较大增长。

改革开放对佛山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对佛山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对佛山带来的变化1978年,佛山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三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辉煌征程,佛山走过了发奋图强的峥嵘岁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地带,佛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了全面展示我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推动佛山市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佛山对外经济贸易的今天,外经贸的发展是佛山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

” 30年来通过引进外资形成新的优势产业,不仅为佛山市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推进了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包括佛山在内的珠三角地区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30年来,佛山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对外开放领域内诸多的全国“第一”。

也是我们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时代标志和历史印记。

30年来,佛山的对外经贸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

据统计,2008年1~11月,佛山市进出口额达到393.9亿美元,预计全年将突破420亿美元,比1978年9824万美元足足增长了400多倍。

佛山将以历史的眼光审视30年伟大历程,不仅理性地面对发展巨变带来的冲击,更将深刻地把握和感悟巨变背后蕴含的规律和奋斗之中凝结的精神,从而收获引领未来发展的历史智慧,推动佛山外经贸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实现开放型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它不仅是社会经济文化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变革和政治进步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现代民主理念和价值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新颖政治文化开始形成;政治上从绝对的一元化向相对的多元化发展;党政不分现象得到有效克服,党对国家的领导不再是简单的行政领导,而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随着机构改革的实施,直接选举和地方自治的范围逐渐扩大,以村民自治为表征的基层民主出现了一种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在许多地方党政机关中,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在地方民主治理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例如,政务公开、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干部竞争上岗和民主选举、乡镇长公推公投、党支部书记两票制选举、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强化行政责任、舆论监督,等等。

三水历史

三水历史

三水历史第一篇基本情况建置沿革三水建县于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割南海县3都、高要县10都建置而成,县城设于白塔村(即今河口的城内村)。

距今已有477年历史。

县境秦时隶属南海郡,西汉至东晋时隶属番禺、四会两县,隋唐时隶属南海、高要两县。

明、清两代隶属广州府。

1913年隶属粤海道,1920年废道后直隶属广东省西区善后公署。

1931年,隶属广东省西区绥靖公署。

1936年隶属广东省第一行政区。

1938年隶属广东省第三行政区。

1945年末,再属广东省第一行政区。

1949年10月15日三水县解放。

1950年隶属珠江专区,1952年隶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隶属佛山专区,1959年3月撤销三水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南海县。

1960年7月恢复三水县建制。

1970年隶属佛山地区。

1983年6月起隶属佛山市。

1993年3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三水撤县设市,隶属广东省,委托佛山市代管。

2003年1月8日,三水撤市设区,成为佛山市辖区。

2003年8月1日,迳口华侨经济区划归三水区管理。

三水自1991年,被列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18位。

1993年被评为全国明星县(市)。

1994年被列入全国农村实现小康80个县(市)之中。

1994年、2001年、2002年被列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2001年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县级经济综合指数排名榜中位居24位。

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第二批“两大战略示范县”(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县)。

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及平原绿化、体育、民政、广播电视先进县(市)。

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市,是省首批信息市试点,成为洲一颗璀璨的明珠。

行政区划2002年全市有西南、河口、金本、南边4个街道办事处,白坭、青岐、乐平、范湖、芦苞、大塘、六和7个镇以及云东海旅游经济区;109个村委会,29个街道(水上)居委会,688条自然村。

2003年行政区划高速为西南街道办事处和白坭、乐平、芦苞、大塘4个镇及云东海旅游经济区、迳口华侨经济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周年与三水的社会发展
摘要:三水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很大。

改革开放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三水的发展。

改革开放促进了三水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三水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社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我们可以看到三水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写作提纲:1、改革开放促进了三水社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2、改革开放促进了三水教育事业的发展
3、改革开放促进了三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正文:
改革开放促进了三水社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改革开放30年来,三水区政府致力于倾听民意,改善民生。

尤其是近年以来,为了解决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至2008年三水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区,真正惠及全区的人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为了方便三水人民就医,从2003年开始,三水在各个城市社区以及村庄分布密集的地方建立了医疗服务站,在这些医疗服务站中,居民凭借身份证就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障体系带来的优惠。

以前在一些大医院中看个小病,例如感冒、发烧的都要花费超过100元,但是现在有了医疗保障,这些看病的花费减少了一大半,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

三水社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是以构建和谐三水,幸福三水为出发点的民生工程。

三水区现有区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分院、区妇幼保健院、区职业防治所、区疾病控制中心4所公立医院;10个镇级医院(其中1间公立,2间实行了托管、7间改制民营医院);公有卫生站28个;民营医院、诊所57间。

居民的就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医院业务得到拓展,服务效率得到提高。

完善的医疗服务格局为三水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筑建了坚实的实施平台。

在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同时,三水分别于2001年7月和2003年5月建立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根据最新资料统计,三水社保参保人数为102480人,医保参保人数为288872人,基本覆盖三水常住人口,农村的覆盖率为100%。

通过这些制度的不断完善贯彻实施,“看病难”、“看病贵”将不会再成为压在居民肩上的重担。

为了进一步解决三水城乡困难居民的就医环境,三水正在制定《三水区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届时三水困难居民的医疗救助将有了法
律保障。

尽管三水较早、较好地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群众也体会到它带来的好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看病难主要集中在三水偏远的地区,或者是医术好的医生候诊时间过长。

第二,就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没有与其他市区合作。

三水居民到邻近市区就医并不能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

改革开放促进了三水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于教育。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三水区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30年的时间里,以教育优先为原则,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始,逐步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为切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三水相继出台了《关于努力开创我县教育新局面的决定》《关于改革教育体制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并批准了《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教育规划及实施方案》和《三水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方案》,从制度层面表明了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心和方向。

在出台义务教育实施方案的同时,三水还先后兴办了西南二中、三水华侨中学、省电视大学三水分校、三水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同时复办三水职工业余学校,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体系,形成了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新局面。

为了推进三水教育事业的发展,区政府在加大投入不断提高中小学校的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以优厚的待遇招揽高水平的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的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一栋栋靓丽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拔地而起,每个教室里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这些在十几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生力军,实现教育兴区,科技强区。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三水贯彻与时俱进的教育事业发展思路,积极鼓励推进民营学校、民营补习社的兴办,大力吸引高级院校落户三水。

三水坚持以公立学校为主体,私立教育机构为补充,积极引导监督私立教育机构,民营的幼儿园、小学和各种补习教育机构得到了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促进了三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号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
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实现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三水高度重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做的就是修路,路通则财通。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

区政府加大对修建农村公路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无论是货车、摩托车、自行车走在路上都显得很轻松,不会再出现那种到处都是坑坑洼洼,下雨就不能走的泥路了。

农村交通状况改善了,农民的蔬菜水果等就可以很方便地运往销售地点,大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收入自然也就增加了。

据区政府统计,2010年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约9000元,比上一年增长13%。

在帮助农民实现创收的同时,三水首先展开了农村“创卫”行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民普遍素质不高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三水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普遍不好。

农村没有垃圾收集站,所以村民到处倒垃圾,形成了垃圾包围农村的恶劣现象。

农村缺少污水处理系统,村民的生活污水就流到公路上,臭气熏天,恶心难闻。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区政府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抓住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群众密切关心的问题,创造性实行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区处理”、“生活污水村内处理”的做法,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设垃圾中转站,实现了农村统一清扫、垃圾集中转运,农村保洁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改变了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的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仅用3年时间,全区近50%的自然村创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或达标村,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实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

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使农村真正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三水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维护社会安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水作为全国的“长寿之乡”、“饮料之乡”,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只要三水能够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产业升级。

贯彻“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设和谐三水,幸福三水将不会是遥远的梦想。

参考文献:(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佛山市三水区教育局网站
(3)三水政协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