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门诊患者。
一、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脾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前期(ICD-10编码:R73.0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脾瘅(糖尿病前期)临床常见证候:肝胃郁热证气滞痰阻证气虚痰湿证阴虚气滞证阳虚寒湿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脾瘅(糖尿病前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脾瘅(糖尿病前期)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其他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应激、放化疗后等)所导致的各种血糖升高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症状、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身高、体重、BMI、血压等人体测量学;(2)血常规、尿常规;(3)糖化血红蛋白;(4)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5)血脂、血尿酸、肝功能、肾功能;(6)心电图;(7)胸透或胸部X片。
2.诊断与鉴别诊断检查项目:胰岛细胞抗体、甲状腺功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肾上腺功能、垂体功能、血浆醛固酮、血管紧张素、性激素等。
3.其他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尿微量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DIC初筛试验、肌钙蛋白、便常规、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或肌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彩超、下肢血管彩超、腹部B超、肌电图、动态血压、肢体动脉检查、骨密度检查、PPG指趾动脉检查、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动态心电图、彩色眼底照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等。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12020年4月19日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结合脾瘅(糖尿病前期)患者临床特点,拟诊断标准如下:(1)患者多形体肥胖或超重,可有易疲倦、失眠或多寐、多食或纳差、口干多饮、腹泻或便秘、小便多等表现;(2)平素多食肥甘、久坐少动或情志失常等;(3)有消渴病家族史者,可作为诊断参考。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6.1mmol/L(110mg/dl)≤空腹静脉血浆血糖≤7.0mmol/L (126mg/dl),或(和)7.8mmol/L≤OGTT试验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肝胃郁热证:神疲体倦,体重下降或肥胖,心烦失眠,尿多,22020年4月19日大便秘结。
口渴咽干,喜冷恶热,语声高亢有力,口苦,纳多,或有头晕,胸胁苦满,善太息,舌红苔黄,脉有力。
2.气滞痰阻证:形体肥胖,腹型肥胖,或见脘腹胀闷,心烦口苦,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
3.气虚痰湿证:形体肥胖,腹部增大,或见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淡无味或黏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濡缓。
4.阴虚气滞证:形体中等或偏瘦,或见口干口渴,夜间为甚,两胁胀痛,盗汗失眠,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
5.阳虚寒湿证:神疲体倦,体形瘦弱或虚胖,但欲眠睡,夜尿频多或小便少,大便溏或先硬后溏或下利。
畏寒喜热,肌肉松弛,面色萎黄、晄白、淡白或晦暗,语声低微,手足不温,纳呆,腰膝酸软,口水多,舌淡,脉无力。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胃郁热证治法:清肝和胃。
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柴胡、黄芩、黄连、大黄、32020年4月19日枳实、瓜蒌、白芍、法半夏、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小柴胡片、龙胆泻肝丸、丹栀逍遥丸等。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结合脾瘅(糖尿病前期)患者临床特点,拟诊断标准如下:(1)患者多形体肥胖或超重,可有易疲倦、失眠或多寐、多食或纳差、口干多饮、腹泻或便秘、小便多等表现;(2)平素多食肥甘、久坐少动或情志失常等;(3)有消渴病家族史者,可作为诊断参考。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
6.1mmol/L(110mg/dl)≤空腹静脉血浆血糖≤7.0mmol/L(126mg/dl),或(和)7.8mmol/L≤OGTT试验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肝胃郁热证:神疲体倦,体重下降或肥胖,心烦失眠,尿多,大便秘结。
口渴咽干,喜冷恶热,语声高亢有力,口苦,纳多,或有头晕,胸胁苦满,善太息,舌红苔黄,脉有力。
2.气滞痰阻证:形体肥胖,腹型肥胖,或见脘腹胀闷,心烦口苦,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
3.气虚痰湿证:形体肥胖,腹部增大,或见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淡无味或黏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濡缓。
4.阴虚气滞证:形体中等或偏瘦,或见口干口渴,夜间为甚,两胁胀痛,盗汗失眠,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
5.阳虚寒湿证:神疲体倦,体形瘦弱或虚胖,但欲眠睡,夜尿频多或小便少,大便溏或先硬后溏或下利。
畏寒喜热,肌肉松弛,面色萎黄、晄白、淡白或晦暗,语声低微,手足不温,纳呆,腰膝酸软,口水多,舌淡,脉无力。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胃郁热证治法:清肝和胃。
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柴胡、黄芩、黄连、大黄、枳实、瓜蒌、白芍、法半夏、生、大枣等。
中成药:小柴胡片、龙胆泻肝丸、丹栀逍遥丸等。
2.气滞痰阻证治法:理气化痰。
推荐方药:越鞠丸加减。
苍术、黄芩、香附、栀子、神曲等。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 415
读医书网整理制作 PDF 版 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病 情 □无 □有,原因: 变 异 1. 记录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无 □有,原因: 1. 2.
读医书网 PDF 组制作 转载请保留
— 416
读医书网整理制作 PDF 版 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读医书网 PDF 组制作 转载请保留
— 410
读医书网整理制作 PDF 版 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TCD编码:BNP020;ICD-10编码:K30 02) 患
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病程:
进入路径时
间:
年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 4-8 周
实际治疗时间:
天
年月
时 间
年月日 (第 1 天)
年 月日 年月 日
年月日
(第2-7天) (第8-14天)(第15-21天)
日
(第22-28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腹部超声 (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 (9)钡条X线透视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或MRI、上消化道造影、乙 肝、
52.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中医临床路径
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住院患者。
一、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脂代谢异常(ICD-10编码:E14.60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和《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临床常见证候:气滞痰阻证脾虚湿浊证浊毒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脂代谢异常。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本病患者可表现为形体肥胖、胸闷脘痞或伴头晕、头痛、倦怠乏力、舌质暗或淡暗、苔白或浊腻、脉濡细或滑。
注意观察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四项、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兴奋试验和/或C肽释放试验、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检测夜间0时、凌晨3时等时间点的血糖)、血细胞分析、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凝血功能、D-D二聚体、血同型半胱氨酸、免疫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尿白蛋白排泄率、24h尿白蛋白定量、心脏彩超、上腹部彩超、双下肢动脉彩超、颈动脉彩超、泌尿彩超、胸部正侧位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粘度、胰岛细胞抗体三项、胰高血糖素、动态血糖监测、神经电图、PPG指、趾动脉检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等。
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计划
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计划
1、实施临床路径的目的是统一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规范性和安全性。
2、按照统一的临床路径进行诊疗,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和治疗方案统一的评价依据,在为患者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时做到有的放矢。
3、试点工作将用大约1年的时间,探索建立适合中医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积累经验。
4、把中医有效的方法通过临床路径加以推广,可以提高中医的特色和疗效,减少医疗过程的随意性,在医疗费用可控、疗效能够预期的情况下,防止遗漏、误诊、延误病情等现象的发生。
通过推行中医临床路径,找出符合成本-效益的最佳治疗护理模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界定标准住院天数及标准检查项目,使诊疗护理标准化;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服务质量,医院通过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临床路径的流程特点,使他们提前预知住院天数和将采取的治疗护理方案,从而能够主动配合治疗。
5、临床路径的开展虽然要以诊疗方案和诊疗规范为依据,但由于临床路径包括对临床工作直接而具体的指导、监控和评价,使其不同于诊疗方案;临床路径更加细化医疗过程,关注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有别于诊疗规范。
中医临床路径就是将优化的中医单病种诊疗方案进一步规范化,使诊疗步骤更为清晰、明确,加强对于临床医疗行为的指
导与监督,同时突出中医特色。
在住院流程中加入中医证候学观察,明确中医手法、针灸、其他外治法,以及口服中药汤剂、理疗、运动等治疗方法分别在何种症候条件下如何运用等。
6、临床路径在临床上使用此模式时,必须考虑到该模式的个体化需要,不应该把它看成固定不变的模版,要重视临床的变异情况。
”。
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阜宁县第二人民医院目录内科、脑卒中专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糖尿病专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中医临床路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中医临床路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
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 2 型糖尿病)中医基本诊断路径(住院试行)一、消渴病( 2 型糖尿病)中医基本诊断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 编码: BNV060)(2 型糖尿病ICD-10编码: E11.900 ) , 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照【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版)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 年版),《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第一版社2006 年 8月第 1版)。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拥有特点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照。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以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疼、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试虑消渴可能。
3.因为本病的发生与天赋不足有较为亲密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照。
【西医诊断】:依据《 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含多饮、多尿和不明原由的体重降落等)者知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1)随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肚(禁食时间大于 8 小时)血浆葡萄糖≥ 7.0mmol/L (126mg/dl) ;( 3) 75g 葡萄糖负荷后 2 小时血浆葡萄糖≥(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他日重复检查确诊。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消渴病( TCD 编码: BNV060)和 2 型糖尿病( ICD-10 编码: E11.900 )。
2.除外 1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别种类糖尿病及其余要素所致使的血糖高升。
3.切合消渴( 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时期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脾心痛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表单
急性胰腺炎(AP)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胰瘅(TCD编码:BNP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胰腺炎(ICD—10编码:K85.001/k85.101/k85.201/k85.301/k85.801/K85.802/K85.901)二、诊断标准:急生胰腺炎(AP)中医病名胰瘅,属胃脘、腹痛范筹,由于其范围广,中医诊断难以量化,参考西医《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2003版》进行诊断。
(1)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2)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大/等于正常值上限3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3)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无形态改变,排除其它疾病者。
可有/无其它器官功能障碍。
三、入院检查(入院后第1-3天完成)。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大便隐血,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B超。
(2)动态血清淀粉酶:第一天,2~3次;第2~3天,1~2次;以后视病情而定。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胸片、腹部平片、腹部CT(病情允许时)。
四、病情评估(一)Rason评分:1、入院时:(1)年龄大于55岁,(2)血糖大于11.2 mmol/L,(3)白细胞大于16.0x109/L(4)ALT (谷丙转氨酶)大于250(5)LDH(乳酸脱氢酶)大于3502、入院24小时:(6)红细胞压积下降大于 10%(7)血钙低于 2.2mmol/L(8)碱缺失大于 4mmol/L(9)BUN升高大于2.81 mmol/L(10)估计失液量大于 6L(11)PaO2 小于 60mmHg每个指标1分,合计11分,<3分轻症,>3分病重,>5分为危重症。
(二)CT评分:A级:正常胰腺。
B级:胰腺局部或弥漫的增大。
C级:胰周轻度渗出。
D级:胰周渗出显著,单个液体积聚。
E级:广泛的胰腺内、外积液,包括胰腺和脂肪坏死,胰腺脓肿。
脾瘅中医诊疗方案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结合脾瘅(糖尿病前期)患者临床特点,拟诊断标准如下:(1)患者多形体肥胖或超重,可有易疲倦、失眠或多寐、多食或纳差、口干多饮、腹泻或便秘、小便多等表现;(2)平素多食肥甘、久坐少动或情志失常等;(3)有消渴病家族史者,可作为诊断参考。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
L(110mg/dl)≤空腹静脉血浆血糖≤L(126mg/dl),或(和)L≤OGTT试验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水平≤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肝胃郁热证:神疲体倦,体重下降或肥胖,心烦失眠,尿多,大便秘结。
口渴咽干,喜冷恶热,语声高亢有力,口苦,纳多,或有头晕,胸胁苦满,善太息,舌红苔黄,脉有力。
2.气滞痰阻证:形体肥胖,腹型肥胖,或见脘腹胀闷,心烦口苦,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
3.气虚痰湿证:形体肥胖,腹部增大,或见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淡无味或黏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濡缓。
4.阴虚气滞证:形体中等或偏瘦,或见口干口渴,夜间为甚,两胁胀痛,盗汗失眠,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
5.阳虚寒湿证:神疲体倦,体形瘦弱或虚胖,但欲眠睡,夜尿频多或小便少,大便溏或先硬后溏或下利。
畏寒喜热,肌肉松弛,面色萎黄、晄白、淡白或晦暗,语声低微,手足不温,纳呆,腰膝酸软,口水多,舌淡,脉无力。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胃郁热证治法:清肝和胃。
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柴胡、黄芩、黄连、大黄、枳实、瓜蒌、白芍、法半夏、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小柴胡片、龙胆泻肝丸、丹栀逍遥丸等。
2.气滞痰阻证治法:理气化痰。
推荐方药:越鞠丸加减。
苍术、黄芩、香附、栀子、神曲等。
中成药:越鞠丸、温胆片、二陈丸等。
3.气虚痰湿证治法:补气化痰。
3-2023年消渴病临床路径(1版)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上消TCD 编码:A06.09.0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1年)。
2、证候诊断:(1)主证①热盛伤津证;②脾虚胃热证;③阴虚火旺证;④气阴两伤证;⑤肝肾阴虚证;⑥阴阳两虚证;(2)兼证;①痰湿证;②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21 年)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 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和 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入院急查:全血细胞分析、电解质、心肌酶谱、尿常规、大便常规、快速血糖测定、测量身高、体重、BMI、血压等指标。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 2 小时、睡前、必要检测夜间0时、凌晨3时等时间点的血糖)。
(3)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和血脂。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和/或C肽释放试验、C—反应蛋白、凝血四项、红细胞沉降率、甲状腺功能、肝炎病毒系列、动态血压、动态血糖监测、心电监护、经颅超声多普勒、CT、MRI等影像学检查等。
糖尿病肾病临床路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早、中期患者。
一、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肾病(TCD编码:BNV068)。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肾病(ICD-10编码:E11.221+N08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第二版(王海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消渴病肾病分期参考丹麦学者Mogensen 提出的糖尿病肾病分期方案。
早期: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多期;中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肾功能正常者;晚期:临床糖尿肾病存在肾功能不全者。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临床常见证候:气阴虚血瘀证阳气虚血瘀证阴阳俱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肾病(TCD编码为:BNV068)和糖尿病肾病(ICD-10编码为:E11.221+N083)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早、中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大生化(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胸部X线片、泌尿系彩超、心电图、感染性疾病筛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凝血功能、血沉、C 反应蛋白、免疫功能检测、CT、MRI、心脏彩超、肝胆胰脾彩超、颈动脉彩超、胰岛素素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谷氨酸脱氢酶抗体。
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诊疗规范
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肾病。
(二)诊断依据1.糖尿病肾病(DKD)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包括肾小球率过滤低于60ml·min-1·1.73m2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高于30mg/g持续超过3个月(3个月内复查,3次结果中至少2次超过临界值)。
2.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期(参考2012年KDIGO发布的《CKD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提出的“病因-肾小球率过滤-白蛋白尿分期(CGA)”):诊断用“G1-5A1-3表示”3.中医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2011年版)》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具体证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尿浊,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头晕多梦,或尿频尿多,手足心热,心悸不宁,舌体瘦薄,质红或淡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无力。
(2)脾肾阳虚证排尿味甜,尿有泡沫。
伴口渴喜饮,腰酸疲乏,心悸自汗,或晨起面浮,傍晚跗肿,舌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2011年版)》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肾病和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2.达到住院标准:水肿;或尿蛋白+~+++;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30mg/g;或eGFR<60ml·min-1·1.73m2;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中医临床路径18-脾胃科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409)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412)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 (418)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424)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427)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432)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435)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内分泌科临床路径-卫办医政发〔2009〕173号
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ICD-10:E10.2- E10.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1)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分型:(1)免疫介导(1A型);(2)特发性(1B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1.糖尿病宣传教育和管理。
2.饮食疗法。
3.运动疗法。
4.自我血糖监测、低血糖事件评估。
5.体重、尿酮体监测及并发症检测。
6.胰岛素强化治疗及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10.2- E10.9 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4)胸片、心电图、腹部及妇科B超;(5)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C肽释放试验(病情允许时);(6)并发症相关检查(新诊断糖尿病和病程超过5年定期复诊者):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尪痹(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简介尪痹,即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中医认为尪痹多由脾胃虚弱、肾阴亏损、湿热蕴结等因素引起,在临床上采用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方式,能有效调理全身脏腑功能,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原则1. 目标控制:治疗目标是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整体观察:中医强调全身疾病的整体观察,即不仅治疗高血糖,还需调理全身脏腑功能。
3. 辨证论治:根据个体特点辨证施治,在治疗过程中注重中医病机。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步骤1. 评估与辨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查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评估,辨证确定病机。
2. 疗程规划:根据患者病情和辨证,设计疗程、治疗频率和方剂组合等。
3. 中药治疗: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病机的中药方剂。
4. 饮食调理: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取。
5. 运动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帮助降血糖、减肥和增加体力。
6. 心理调理:因糖尿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需进行心理疏导,保持积极的心态。
随访和评估1. 随访时间:在临床路径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 随访内容:包括问诊、查看病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健康教育等,全面评估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随访结果评估:根据随访结果,评估治疗效果,包括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等。
4. 随访建议: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合理的随访建议和治疗调整方案。
注意事项1. 忌食高糖、高脂食物,尤其是糖果、巧克力、甜饮料等。
2. 忌酗酒和烟草,减少咖啡因摄入。
3. 饮食定时,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4. 积极参与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5.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6. 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结论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在尪痹(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饮食调理、运动调理和心理调理等多种手段,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1)
(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一一年总目录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1)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7)神志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85)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97)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19)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79)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93)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19)外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47)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77)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89)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07)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35)眼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41)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57)推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69)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77)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95)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17)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53)妇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61)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91)老年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509)目录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痫病(颞叶癫痫)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8)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1)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6)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1)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6)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帕金森病的住院患者。
一、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颤病(TCD编码:BNV1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帕金森病(ICD-10编码:G2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颤病”的诊断(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门诊患者。
一、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脾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前期(ICD-10编码:R73.0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脾瘅(糖尿病前期)临床常见证候:肝胃郁热证气滞痰阻证气虚痰湿证阴虚气滞证阳虚寒湿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脾瘅(糖尿病前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脾瘅(糖尿病前期)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其他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应激、放化疗后等)所导致的各种血糖升高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症状、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身高、体重、BMI、血压等人体测量学;(2)血常规、尿常规;(3)糖化血红蛋白;(4)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5)血脂、血尿酸、肝功能、肾功能;(6)心电图;(7)胸透或胸部X片。
2.诊断与鉴别诊断检查项目:胰岛细胞抗体、甲状腺功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肾上腺功能、垂体功能、血浆醛固酮、血管紧张素、性激素等。
3.其他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尿微量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DIC初筛试验、肌钙蛋白、便常规、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或肌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彩超、下肢血管彩超、腹部B超、肌电图、动态血压、肢体动脉检查、骨密度检查、PPG指趾动脉检查、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动态心电图、彩色眼底照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胃郁热证:清肝和胃。
(2)气滞痰阻证:理气化痰。
(3)气虚痰湿证:补气化痰。
(4)阴虚气滞证:养阴理气。
(5)阳虚寒湿证:温阳化湿。
2.中药外治法(1)中药穴位敷贴。
(2)中药熏洗。
3.针灸治疗。
4.诊疗设备。
5.膳食与药膳调理。
6.运动疗法。
7.护理调摄。
(九)完成路径标准1.疲倦、口干等主要症状消失或好转。
2.血糖控制正常。
3. 胰岛素抵抗有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病情里民,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退出本路径,进入消渴病临床路径。
2. 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退出本路径。
4.由于患者自身原因无法完成路径时,退出本路径。
二、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脾瘅(糖尿病前期)(ICD-10编码:E11.9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的门诊患者。
一、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汗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ICD-10编码:E14.407+)。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2)西医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汗腺疾病》(2010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临床常见证候:营卫不和证气虚不固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近半个月内患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低血糖症、合并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肺结核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糖;(2)糖化血红蛋白;(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胰岛素释放试验、胰高血糖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胰岛素自身抗体、果糖胺、血流变、超敏C反应蛋白、肝功能、肾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营卫不和证:调和营卫,固表敛汗。
(2)气虚不固证:益气固表,收敛止汗。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固表止汗。
(4)阴虚火旺证:清热生津,滋阴敛汗。
2.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3.穴位低频脉冲。
4.穴位注射。
5.脐贴疗法。
6.外敷疗法。
7.生活、饮食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自汗、盗汗、排汗异常等主要症状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需要延长门诊时间,增加门诊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期间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ICD-10编码:E14.407+)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发病时间:年月日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消渴肠病以腹泻为主症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肠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肠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吕仁和、赵进喜主编,2009年版)。
(2)西医诊断:参照《内分泌学》(廖二元主编2001年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临床常见证候:肝脾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若在治疗期间无相悖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糖尿病并急慢性胃肠疾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5.近半个月内患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以及感染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立卧位血压;(2)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血流变;(3)消化道钡餐透视;(4)血糖、糖化血红蛋白;(5)肝胆脾胰彩超;(6)神经传导速度检查;(7)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纤维结肠镜检查、胶囊内镜、小肠活检、大便致病菌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脾不和证:抑肝扶脾,健脾止泻。
(2)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3)脾肾阳虚证: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2.内科基础治疗。
3.针灸疗法。
4.推拿按摩疗法。
5.拔罐治疗。
6.中药外用泡洗法/外敷。
7.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腹泻,嗳气食少,腹胀症状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并发症,或患有其它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二、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淋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ICD-10编码:E14.608+)。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内分泌学》(廖二元,莫朝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P1483。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常见证型:湿热下注证湿瘀蕴结证肝郁气滞证中气下陷证肾阳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