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列强军事
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方式及表现
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方式及表现
①军事侵略:包括六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入新疆,俄国侵占伊犁、英军入侵西藏)。
②政治侵略:包括《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19世纪末瓜分中国,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扶植军阀和寻找代理人(慈禧太后→袁世凯→段祺瑞→蒋介石),20世纪初对中国的侵略(俄国支持外蒙独立、英国企图分裂西藏,制造“麦克马洪线”、日本出兵山东、提出“二十一条”)等。
③经济侵略:英国向中国进行鸦片走私(使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开埠通商,甲午战后的侵略(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
④镇压革命: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破坏辛亥革命。
列强侵略中国史实归纳[整理]
列强侵华史(1840~1953)一、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归纳列强侵华手段多种多样。
(一)军事侵略——发动侵华战争和制造军事侵华事变:掌握:每次战争的起止时间及标志、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等。
1、发动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4):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1937.7-1945.8):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二)政治侵略:1、强签不平等条约:掌握各条约内容及危害并能根据各条约内容进行归纳分类,如涉及割地、涉及通商口岸、涉及赔款、涉及关税和贸易、涉及传教的条约分别有哪些。
1)各时期列强强迫中国签定的条约(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俄《爱珲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二十一条”(6)解放战争时期:《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2)各个列强签定的条约(1)英国:《南京条约》(1842)、《南京条约》附件(1843)、《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辛丑条约》(1901)(2)法国:《黄埔条约》(1844年)、《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辛丑条约》(1901年)(3)美国:《望厦条约》(1844年)、《天津条约》(1858)、《辛丑条约》(1901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4)日本:《马关条约》(1895)、《辛丑条约》(1901)、《二十一条》(1915年)、(5)沙俄:《爱珲条约》(1858)、《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中俄改订条约》(1881)、《辛丑条约》(1901)、3)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类型:(1)割地类条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色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和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财阀对社会控制力的增强、资本输出的加快,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作为后进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色彩在此时表现得尤为显著。
标签:日本帝国主义;军事色彩;封建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伴随着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统治的确立,各国急于对外输出资本,全球性的激烈角逐相继展开。
各帝国主义国家为达到分割世界的目的,既斗争又勾结。
日本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步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走上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道路。
一、资本集中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甲午战争所获得的赔款更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轻工业发展非常迅速,重工业部门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1896年末“企业热”开始呈低落趋势,企业股票猛烈下跌,伴随着这场经济危机,生产更趋集中。
以纺织业为例,1899年纺织公司多达78家,1904年减为43家,其间纺织资本和生产锭数的总额却有了显著的增长[1]160。
虽然企业数目减少了,但企业的资本总额却增加了。
在资本集中的基础上,日俄战争前后垄断资本的数量、规模都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棉花输出卡特尔和由四大啤酒公司组成的卡特尔分别于1906年、1907年成立。
但这种垄断资本并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和产业资本家的自由竞争而使资本日趋集中所形成的,而且轻工业、金融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重工业,这与英美等国的垄断资本有很大不同。
其原因之一在于它是以起步晚、基础薄弱的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的,并且在日本产业资本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的扶植和保护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的关系自然十分密切,这可以说是财阀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1900年经济危机时,在政府的奖励下,纺织、银行等产业部门相继进行了合并。
同时,大银行的重要性也迅速的突显,并且大银行通过合并、控股等方式掌握了中小银行的命脉,银行集中的趋势迅速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
帝国主义列强帝国主义列强简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下,帝国主义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之一。
帝国主义列强是指那些在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追求经济、政治和地缘扩张的国家。
帝国主义列强的崛起可以追溯到欧洲的殖民主义时期。
在这个时期,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地,从中获取资源和经济利益。
这种殖民主义的追求逐渐演变为帝国主义,即强国通过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来实现对其他弱国的控制和支配。
在帝国主义时代,一些列强国家通过迅速扩张建立起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它在大英帝国的领土上横跨五大洲,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殖民地网络。
法国在非洲和东南亚也建立了大片的殖民地。
其他列强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也纷纷开始追随英法的脚步,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那么,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实现扩张的呢?首先,经济利益是推动帝国主义扩张的核心动力。
列强国家通过建立贸易关系、掌控资源和市场,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
他们通过殖民地的开发和剥削,获取了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将殖民地作为自己的经济殖民地。
此外,列强国家也通过建设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
其次,政治势力也是帝国主义扩张的重要手段。
列强国家通过建立殖民地政府和行政机构,对殖民地进行直接控制。
同时,他们还通过支持本土的傀儡政权,间接控制那些不愿被直接统治的地区。
这种政治控制不仅保证了列强国家的利益,还巩固了他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另外,军事力量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持控制的重要保障。
列强国家通过建立军事基地、驻军和军队,加强对殖民地的军事控制。
他们还通过军事力量来打压当地人民的反抗,镇压对自己统治的不满情绪。
然而,帝国主义列强的扩张行为并不是不受限制的。
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冲突。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期,欧洲列强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帝国主义战争,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展开争夺。
而在二战后,随着殖民地解放风潮的兴起,许多殖民地国家逐渐脱离帝国主义的控制,并走上独立道路。
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中国军事现代化是指中国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和发展过程。
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在那个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威胁,尤其是来自西方列
强的侵略和压迫。
这促使中国开始了军事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义和团运动: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在中国
兴起。
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的一次有组织的抗争,也
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背景之一。
义和团运动使得中国对军事组
织和作战方式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革。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结果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这场革命意味着中国彻底告别了封建,进入了近代化的历程。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军队改革和现代化的尝试,致力于建立更
为强大和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对军事现代化的巨大压力。
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并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军事现代化方面的不足之处。
这促使中国开始了对军事现代化的更加积极和系统的推进。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致力于打造一支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以上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历史背景的简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军队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成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重要力量。
希望这份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压迫和军事干涉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压迫和军事干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压迫和军事干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历史。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中国,通过条约、租界、关税等手段掠夺中国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逼迫中国政府对其进行开放。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1. 殖民化领土帝国主义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为手段,割占了中国的领土,严重侵占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典型的例子有中国东北的辽东、鸭绿江以南的外东北和九龙、深圳等南方的港口城市等,这些地区被列强称为租借地,其实质是殖民地化的表现。
2. 政治控制帝国主义利用官僚买办和军阀,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支持内外关联的军阀政府,巩固其在中国政治上的控制力。
由此,大门沉重压迫的贸易协定、不平等条约、极不平等的赔款以及其他羞辱性条款的签订也成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资源的掌控工具。
3. 经济掠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开放市场,瓦解中国的经济自主和独立,以此获取中国的商品、资源和劳动力。
1902年,帝国主义列强会同李鸿章在举行了《辛丑条约》的谈判,签订了《巨额贷款协定》,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一起掠夺事件,中国被迫为缓解巨额贷款而付出掠夺性赔款,直接带来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衰退。
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1. 租界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了多个租界,形成了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害。
租界内的外国居民不受中国的法律管辖,他们享有优先权和特权,严重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权力。
2.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该事件发生后,由八个国家组成的联军侵入中国,并将北京市围城,进行了一系列的破坏、掠夺和杀戮行为。
该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来侵略事件之一,日本更是利用此种气氛,在中国东北的铁道建设上又大肆掠夺中国利益。
3. 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英军侵略中国,将中国夷为屈辱而与英国签署的《南京条约》将中国割让香港,并开放五个,后增至七个沿江口岸和上海五个商埠,同时开办外国驻华公使馆和领事馆,掌握了中国外交经济和收税要道。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程度 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时间:1900.6.10 国家:英、美、俄、法、意、德、奥、日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1.赔款。清政府赔款各国(共11国)白银4.5亿两, 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以海关 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 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 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 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 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 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 其中这一条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的工具。 5.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 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天津条约》
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 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 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
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对英赔款银400万两,对法 赔款银200万两
《北京条约》
清朝确认中英《天津条约》有效性; 清朝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给英国; 清朝增开天津为商埠; 增加中英《天津条约》的赔款至800万两; 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 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签订《马 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加深
1900——1901
近代史上列强共发动如下侵略战争
近代史上列强共发动如下侵略战争: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98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列强加强对中国边疆和内地的渗透,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愈加艰苦。
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根据这个条约,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国,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中俄共管。
同时,沙皇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把历来属于中国的山河湖泊和设在中国境内的卡伦强行指为分界标志,为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
中国的珍贵文物、宫廷建筑遭到重大破坏和劫掠:比如圆明园被破坏。
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中国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条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同步素材】列强侵华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同步素材】列强侵华的不同阶段及特点①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前。
这一时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俄等国。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殖民扩张的狂潮。
因而列强侵华的主要表现是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满足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
这个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主要手段有发动战争、强占领土、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控制航运等。
英国是这一时期侵华的最主要的国家。
②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侵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上,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
日、俄在华势力发展迅速。
列强侵华方式不得不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治华”,极力扶植清政府。
《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
③第三阶段从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1912~1924年)。
这是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激烈的时期。
列强以各种手段破坏中国革命,帮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再用“分而治之”政策,扶植各派军阀。
列强一方面趁中国政治混乱之机加紧侵华;另一方面采取了隐蔽的政治经济侵略方式,促使中国政局呈现内战局面,中国政治进入最黑暗的时期,美国成为在中国争夺最激烈的国家。
日本利用一战之机,暂时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地位。
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打破了这种局面,中国重新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第四阶段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胜利(1924~1945年)。
国民革命的发展触动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他们加紧干涉中国革命,阻挠北伐战争,又支持蒋介石叛变革命。
30年代,日本侵华步步加紧,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接侵占中国领土,又一次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教学目标1、史实:19世纪末列强加大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2、史能:(1)阅读分析:从课文39页的图表中了解信息,明白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2)比较特点:从性质、过程、结果等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
(3)讨论评判:义和团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
3、史识:(1)从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史实,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确定“勿忘国耻”,“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2)《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沦为完全投靠帝国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洋人的朝廷”。
二、教学要点1、重点:《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1、至20世纪初,列强对华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影响)?2、历史上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具体指哪八个国家?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问题1:“甲午战争打破列强在东方的暂时均势,也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原有格局。
”你对这句话有何理解?问题2: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有哪些?(1)经济控制:各国以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等方式,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19世纪末,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比例上升(2)政治控制: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起因: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出兵强占胶州湾,次年“租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
随后,列强纷纷仿效。
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第39页《19世纪末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简表》和《列强瓜分中国示意图》,并谈谈感想。
中国近代史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跟进题组]
1.(2015· 辽宁五校联考)“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
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
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以及外 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 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这场战争” 指的是 ( )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知识要点一: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纲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提示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
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了 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 限性。
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 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 )
A.五口通商
C.治外法权
B.协定关税
D.公使驻京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解析
《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但
对中国危害更大的是协定关税等主权的丧失,五口通商符合 题中“争所不当争”,故A项正确;协定关税符合当时资本主 义掠夺世界市场的国际形势,属于“所不应当放弃”,故B 项错误;治外法权属于国际公法的内容,也属于“所不应当
主干知识整合
核心考点突破
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1858年 时间 (1)允许 外国公使进驻 北京 ,增开十处通商口 _____ 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内容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 传教 游历、经商和_____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 长江各口岸 通航。 《北京条约》 1860年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战略与战术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战略与战术在19世纪末,英法两国的列强势力开始向东扩张,在中国征服了一系列港口城市后,他们对中国的战略目标转向了内地。
这导致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战争的爆发。
本文将探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战略与战术。
战略层面上,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首要目标是削弱中国势力,并通过占领关键地理位置来巩固他们在中国的影响力。
英法联军通过运用切断和占领大运河、长江及黄河流域等主要交通要道的战略,迫使中国政府接受他们不平等的条约。
此外,英法联军在军事行动中还采取了宣传和心理战术,以削弱中国人民的士气和对国家的忠诚。
从战术层面上看,英法联军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来实现他们的战略目标。
其中一个重要的战术是使用现代化武器和战术来迅速击败中国的军队。
英法联军的炮兵和步兵配备了先进的火炮和步枪,这使他们能够从远距离精确地击败中国的军队。
此外,英法联军还运用了战术迅速机动性,以避免与中国军队发生正面冲突,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围剿、迂回和偷袭等战术手段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除了军事上的战术,英法联军还广泛应用了外交手段来加强他们在中国的影响力。
他们通过与中国政府的谈判和签订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政府接受他们的要求。
此外,他们还积极宣传他们的利益和行动,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进一步削弱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然而,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战略与战术并非没有遇到挑战。
中国军队和民众对于外来势力的抵抗迫使英法联军遇到了严峻的反抗。
中国军队通过采取游击战术和持久战的方式来对抗英法联军,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此外,中国民众的抵抗和抵制也削弱了英法联军在中国的控制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战略与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他们通过运用现代化武器和战术,以及外交手段来削弱中国的势力,巩固他们在中国的影响力。
然而,他们也面临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抵抗,这给他们的行动带来了困扰。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这场战争的结果对于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答案3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单项选择题1、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是主要的是 ( B )A、清朝晚期政治腐败B、封建制度已经衰落C、军备废弛防御力差D、战和方针举棋不定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D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3、在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国中之国”的地方是( B )A、通商口岸B、租界C、使馆区D、公廨所4、最能反映西方列强在19世纪40——60年代侵略特点的是( B )A、割占中国的领土B、强迫中国开埠通商C、勒索巨额战争赔款D、迫使中国签订“城下之盟”5、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式是()A、商品输出B、资本输出C、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D、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6、最能体现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的条约是( D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C、《中法条约》D、《马关条约》7、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 )A、林则徐B、严复C、洪秀全D、康有为8、从1840年到1919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反抗,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 D )A、资本——帝国主义过于强大B、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C、中国武器落后D、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9、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武装反侵略斗争是( A )A、三元里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农民起义C、捻军起义D、义和团运动10、阻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原因是( A )A、帝国主义的侵略B、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C、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D、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11、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是( C )A、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B、中国社会一半是半殖民地的,一半是半封建的C、独立主权部分丧失,既保存封建主义又发展资本主义D、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经济1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主要原因是( D )A、农民革命斗争的失败B、中国封建主义的统治C、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D、帝国主义的侵略13、鸦片战争后,列强谋求在中国传教的根本目的( D )A、传播西方文明B、让西方宗教获得广泛传播C、为清政府提供思想武器D、从精神上侵略中国14、19世纪末,列强掠夺中国的高峰是( B )A、争夺路权和矿权B、强占租界地和划分势力范围C、争做中国的债主D、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5、鸦片战争中,一个英国资本家预言:“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
列强之间的博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军备竞赛
列强之间的博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军备竞赛列强之间的博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军备竞赛在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之间的军备竞赛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场战争不仅夺去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也彻底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本文将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强之间的博弈,以及这场军备竞赛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军备竞赛的背景在19世纪末,世界各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科技发展迅猛,各国开始意识到军备装备的重要性。
此时,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军事实力又是衡量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
这种背景下,军备竞赛逐渐成为各国追求地位和利益的手段。
二、军备竞赛爆发1. 海军建设的竞争为了维护海上利益和扩张殖民地,英国率先垄断了全球最大的海军力量。
然而,其他列强也迅速跟进,特别是德国的军事力量开始崛起。
面对德国海军的威胁,英国纷纷增加海军预算,引发了一场海军军备竞赛。
这场竞赛加速了军舰的更新换代和军事技术的发展。
2. 陆军扩张的竞争除了海军,各国之间的陆军军备竞赛也日益激烈。
德国的军事力量崛起威胁到了法国和俄罗斯的利益,引发了陆军军备的扩张。
法国通过兵役法律实现了大规模军事动员,俄罗斯和德国也相继增加兵员数量和军备投入。
各国军备扩张不断提高了战争的近程打击能力和远程火力支援能力。
三、军备竞赛的意义1. 破坏了和平势力军备竞赛使列强之间陷入了恶性循环,相互猜忌和怀疑加剧,和平势力被削弱。
各国在加强军备的同时也相互对峙和对抗,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2. 加速技术进步军备竞赛促进了各国军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军事科技领域的突破。
在为了赢得战略优势而不断研发和创新的过程中,列强们推动了科学和工程的进步,产生了很多新的军事装备和武器系统。
3. 塑造了世界格局军备竞赛的结果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场战争不仅重创了欧洲各国,也直接或间接地牵引了其他地区的命运。
战后,殖民地的割据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成为了战后秩序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强之间的军备竞赛发展迅猛,最终导致了整个世界的战争爆发,给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列强的角力与对峙
列强的角力与对峙在近代历史上,列强的角力与对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各个大国力量的对比,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斗争不可避免。
本文将从军事、经济和政治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列强的角力与对峙。
一、军事上的角力与对峙列强之间的军事对峙主要表现在军备竞赛、疆界争端和战略对立等方面。
军备竞赛是列强之间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英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在军备方面的角力就表现尤为突出。
另外,疆界争端和战略对立也是列强之间角力的体现。
例如,中俄边界问题长期存在,两国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军演等活动频繁,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二、经济上的角力与对峙经济上的角力主要表现在贸易和资源争夺两个方面。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地时代,欧洲列强通过侵略和殖民化来获取资源和市场。
尤其是在非洲和亚洲地区,列强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和贸易权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同时,各国之间还通过关税壁垒、贸易限制和经济制裁等手段来打击对手,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三、政治上的角力与对峙政治上的角力主要表现在国际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上。
各个大国都希望通过制定国际规则和国际组织的设立来实现自身的利益,而这必然涉及到与其他国家的博弈和对抗。
例如,联合国的成立就是各个列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对峙中的产物,各国通过协商和斡旋来调解各方的利益冲突。
综上所述,列强的角力与对峙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都有体现。
不同国家的利益冲突和竞争导致了这种局势的形成。
尽管这种角力与对峙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但它也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常态,通过博弈和对抗,世界秩序的重建和调整才能得以实现。
回顾与思考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发动了哪几
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 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
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 犁锄在手皆兵器。
——张维屏《三元里》
三元里的怒吼
1841年5 月29日,三元 里村民聚集庙 前商议抗击英 国侵略者,是 处为三元里人 民抗英誓师的 地方。1958年 11月辟为纪念 馆。
直接——日军率先逃离,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最终——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投后 主 腐 战 导 降; 义 朽 争 致 )③ 制 的 这 中 李度封 一 鸿;建国 结 章②制战 局 的客度败 的 避观对的 原 战:抗 因 原 自中不 , 因 保国了 即 : 政武新 甲 策器兴根 (装的因 午 妥备资: 中 协落本① 日 、
回顾与思考: 19世纪中期至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发动 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侵华 战争,中国军民有何反 映?
面对列强侵华之 时,中国军民用自己 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 民族的尊严,维护国 家的主权。历史证明, 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 族,举例说明。
学习目标:1.读课前提示:本课中中 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有哪些? 揭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序幕的 是哪一件事?在这些事件中,哪些是 属于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斗争?哪些 是属于清政府爱国官兵(或中国军民) 的斗争?
3.经过:A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附近103乡群众包围英军,
进行猛攻,但这次英军得以侥幸逃脱。 B.5.31再次包围 四方炮台 C.英撤出虎门发出告示
4.特点: 自发性 5.意义: 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 揭开近代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表现中国人民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末法国陆军共编有20个军(其中第19军驻非洲,其他皆驻本土),另有巡警兵等部队。军下设有师、旅、团、营、连、分队、排、班等建制。一般每军编有步兵团1,猎步兵营1,骑兵旅2,炮兵旅1,工程兵营1,辎重兵连1。平时每军共约士兵12000人,战时可扩编至24000人。全国陆军官兵1870年时为38万人,1890年时达50.2万人,到19世纪90年代底更达62.5万人。到大战爆发前,法国军队计有882907人(含殖民地军队)。大战爆发后,经过总动员,军队又迅速扩充,法国共93个师,358万人。
1886年,德国政府以法国扩充军备为由,再次提出扩大陆军编制的议案,虽议会中驳斥甚久,但至次年3 月终获通过。据此,德国陆军平时扩编至487671人,加上雇佣兵、军医等,实达525000人。1889年法国通过了扩军计划,德国立刻做出强硬的反应,次年德皇威廉二世颁布命令,将德军陆军平时编制又一次加以扩大,使总员额达545000余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在和平的国际条件下,德国陆军常备军的总员额共计增加了约11.5万人,增长率达26.7%。又,1870年时德国政府对陆军的拨款为4800万美元,1890 年时达到12100万美元,其增长率则高达152.1%,是所有西方大国中增长最快的,比各国的平均增长速度高出近两倍。
经德国政府的努力建设,其陆军制度较为严密,装备较为精良,官兵训练有索,一直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当时人称德国陆军为世界第一,不少国家在从事军事近代化变革时都曾效法德国的陆军制度,购买德国生产的枪炮,并大量聘请德国陆军军官充当其军事顾问。1911年秋,作为对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的反应,德国陆军部和参谋总部提出了将陆军由59万5千人增加到62万2千人的建议,并获得国会通过;1913年德国国会又批准了一项再增陆军13万2千人的法令。到大战前夕,德国陆军人数已经达到80万8千人,其中有30459名军官,107794名士官,647793名士兵,2480名医生,865名兽医,2889名文职人员,16000名志愿入伍者。大战爆发后,经过总动员,军队又迅速扩充,德国共107个师,382万人。
1890年时德国的海军经费为2300万美元,还不到当年它的陆军经费的1/5,只占当年英国海军拨款的1/3,相当于当年法国海军拨款的1/2。到1887年时,德国海军舰船总数为65艘,总排水量为17.6万吨。到1890年时,德国海军有72艘舰船约19万吨。这时德国还没有万吨以上的战舰,而多为两三千吨级的二等巡洋舰。其作战能力也多限于防御本国的海岸国地处西欧,西滨大西洋,与英国隔海相望;南滨地中海,与意大利、西班牙为邻;东与德国接壤。在国防上,它既要防御陆上的强敌德国,又要应付海上强劲对手英国,客观形势迫使它同时具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
普法战争后,法国人一直以对德复仇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力加强陆军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政府对陆军的拨款也逐年迅速上升。据记载,1870年时法国陆军拨款为7500万美元,1890年时达14200万美元,1905年时更增至679329916法郎。
庞大的陆军常备军的存在提高了俄国在西方列强中的地位,它曾经使德国人感到恐慌,法国人则希望由俄国来充当欧洲宪兵以遏制德意志的野心。但是庞大的军备就必然意味着庞大的防备开支,俄国政府每年所开销的军费数额非常之大。以1890年为例,尽管当时俄国常备军的数额并非19世纪末年中最大的,但政府给陆军的拨款仍高达12300万美元,加上海军拨款,俄国政府的防务总开支达14500万美元。这个数额与德国相当,与英国接近,大大超过意、奥、美等国。1890年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11亿美元,而英国却有294亿美元,德国也有264亿美元。再以当年人均工业化水平而言,俄国只相当于英国的15%、美国的22%、德国的29%、法国的38%,过度的军费开支必然影响俄国的整个国民经济,影响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激化国内的各种矛盾,这与后来冷战时期苏联相类似。
法国海军在19世纪末始终占居着世界海军之第二位。1870年时法国海军有舰船45.7万吨;1887年时为48.06万吨,其中装甲舰58艘33.68万吨,非装甲舰95艘14.38万吨;1890年时为53.5万吨,其中装甲舰61艘35.53万吨,非装甲舰102艘16.9万吨,另有鱼雷艇194艘1.07万吨。1890~1899年法国海军出现一个新的造舰高潮,10年间累计造战斗舰16艘,装甲巡洋舰7艘,海防艘2艘,巡洋舰23艘,炮舰(艇)14艘、驱逐舰2艘、鱼雷艇111艘,另有3艘潜艇。1899年时,法国海军共有各类舰船480艘,总排水量达65.25万吨。以1899年法国海军与西方列强之海军比较,它约为英国海军总吨位的一半,但却是德、俄、美等国海军的两倍。到1914年,法国海军共有大小军舰315艘,海军人员50900人。
但是,到19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德国的海军建设方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也试图建立一支具有强大实力的攻击性舰队。德国皇帝和大臣们都想创立一支强大的舰队以配合并保护德国日益扩大的海外商业和殖民利益,同时借以表现德国的强大。为此,德国海军部先后于1898年和1900年两度提出扩充海军的新法案,并均获得国会的批准。通过这两项新法案,使德国的海军经费在1900年达到了7476287英镑,其中造船费就达到239.5万英镑。1901年后德国海军的经费投入和造船速度更进一步加大,并由此引起了世界第一海军强国英国的警惕,两国于1904~1908年展开了激烈的建设海军的竞争。到1914年大战爆发前夕,德国海军共有大小军舰391艘,海军人员79000人。。德国虽然尚未赶上英国,但已经由在列强中排位第七的“婴儿舰队”一跃而为仅次于英国的强大舰队。
在这30年中,它的吨位数始终大于或相当于同时期西欧任何两国乃至三国海军吨位之和。1870年时,它相当于当时法、德、意、奥、俄五国海军总和的63%,1890年时这个比例更上升到67.5%。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的许多新技术如铁甲防护、鱼雷、驱逐舰等都不是英国的首创,但英国海军却能积极加以吸收,并很快使之达到实用化的水平,形成新的战斗力。因此,英国海军不仅其吨位居当时世界第一,而且其舰队的航速、续航力、装甲防护、舰载武器的攻击力等几个方面都首屈一指。以航速为例,到1891年,英国海军的装甲舰大半航速达16节以上,有7艘达18节以上。这个航速水平比同时期的法、德、俄、意、奥、美等都要先进。再以速射炮为例,到1891年时其装甲舰上已装备了824门,比其他所有各国海军舰船上装备的速射炮总和还要多出几倍。(《普鲁士海军年鉴》,1891年)到1914年大战爆发时,英国共有大小军舰668艘,海军人员201000人。
据有关资料记载:1857~1858年度海军经费为8440100磅;1870~1871年度为9013000磅;1880~1881年度为10321435磅;1881~1882年度为10497000磅;1884~1885年度为11599711磅;1890~1891年度为69000000美元,约合12700000磅;1900~1901年度为38791900磅([英]巴那比:《英国水师考》,第20、30页;清末刊本;《二十世纪欧洲史》,第37页;《最近世界海军力》,附表第16)。从这些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后30年中,英国的海军经费呈大幅度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1880~1881年度比1870~1871年度增加了1308435磅,使第1个10年间的增长率达14.5%;1890~1891年度又比1880~1881年增加了2203000磅,使第2个10年间的增长率达20.9%;1900~1901年度更比1890~1891年度增加了26091900磅,使第3个10年间的增长率达到创纪录的205.5%。最后10年的海军经费增加幅度如此之大,是与当时德国提出要建立自己强大的海军这一国际形势背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府力图保持其海军对欧洲各主要国家海军的绝对优势,所以不惜耗费巨资与德国进行竞争。
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新的战略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列强或为了保持自己的有利地位,或为了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无不大力加强军备建设,使西方的军事力量有了新的发展。
一、英国:海军优先
英国自近代以来,它的海军建设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大英帝国的坚强基石。英国政府有鉴于此,极为重视对海军的建设,始终把它放在比陆军更为重要的位置,其军备政策具有鲜明的海军优先特色。到了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仍然坚持这种军备政策,仍然追求“欲使其国海军有对抗二大强国海军之强力”的建设目标。具体地说,就是英国海军要比第二、第三位的两个国家的海军加起来还要强大。
德国海军创于1867年,1872年德国海军部向国会提出十年海军扩充计划,拟在1882年前建成铁甲舰14艘和巡洋舰20艘,加上其他舰船共计100艘。然此计划未全部实现,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的主要注意力还是在于陆军建设,而且在海军建设中防御主义占居上风,因此,无论是海军经费还是海军舰船的实力都比较有限。这一时期的德国海军还只称得上是二流海军。
1870年时英国海军舰船总吨位为633000吨;1882年有装甲舰74艘(含在建者5艘)合523080吨、非装甲舰85艘合189046吨,共计159艘712126吨;1890年时合装甲舰和非装甲舰共254艘计892361吨;1899年时为472艘合1265969吨(含鱼雷艇在内)。30年间,其舰船的总吨位刚好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长3.3%。又,在1899年的472艘舰船中,1879年以前建造的有战舰8艘,海防舰11艘,巡洋舰6艘,炮舰和鱼雷艇31艘;1880~1889年间建造的有战舰15艘,巡洋舰47艘,通报舰2艘,炮艇和鱼雷艇123艘;1890~1899年建造的有战舰22艘,巡洋舰80艘,炮艇28艘,驱逐舰88艘,鱼雷艇10艘。
19世纪末英国的陆军仍维持原有的格局。其本土驻军分为陆军常备军和用于内卫的国民军。其常备陆军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等兵种,其编制有军团、师、旅、团、营、连等。据有关资料记载,1870年英国的陆军常备军总额为30.2万人,1880年时约为32万人,1890年时约为37万余人,1900年时约为57万余人。英国的国民军约20万人。除本土之外,英国在印度、非洲、澳大利亚等也驻有皇家陆军,同时又编有由当地居民组成的“土军”。它的陆军装备虽也随着近代军事技术的进步而有明显的变化,但其水平与德国陆军相比,是存在着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