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决定成立若干科研团队。
第二条科研团队有明确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三条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
第四条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
第五条学院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
每个团队设负责人 1 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 周岁。
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 名,40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名。
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六条团队负责人的科研业绩必须满足以下 3 项中的 1 项。
(1)主持过市级以上科研项目 1 项,或主持横向课题经费理工科5万元(含)、文科 3 万元(含)及以上的项目1项;(2)获得市厅级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 项(不含市自然科学论文奖);(3)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达到1 件,或实用新型专利3件。
第七条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项目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关资源的统筹安排,报告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和年度经费预决算,接受学院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等。
团队负责人在建设期内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团队依托单位应提交更换团队负责人的书面报告,报院学术委员会审定。
对工作不称职的团队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将重新聘任其他人选。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科研团队,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承担着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使命。
科研团队的管理办法对于提高科研效率、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科研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团队目标设定、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科研团队管理的相关办法。
一、团队目标设定科研团队的目标设定是团队管理的基础。
团队的目标应当明确、具体、可量化,以便科研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
团队的目标应当与科研人员的个人目标相结合,使科研人员在团队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在团队目标设定中,还应考虑到科研团队的长期发展。
科研团队的目标不仅包括当前的科研项目,还需要考虑到团队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科研计划。
只有明确团队的长远目标,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科研团队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科研目标的关键。
团队建设包括团队成员的选择、沟通与合作、知识共享等方面。
首先,团队成员的选择是团队建设的基础。
科研团队应当根据团队的需求和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能力及潜力,合理选择科研人员。
在选择团队成员时,既要注重专业背景和学术能力,又要重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其次,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团队建设的核心。
科研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沟通习惯,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形成紧密的工作关系。
团队成员之间要充分交流,共享科研信息,形成集体智慧,共同攻克科研难题。
最后,知识共享是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团队应该鼓励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分享,通过讲座、讨论会、论文撰写等形式,促进知识交流与学术交流。
知识共享不仅有利于提升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形成团队的学术特色和优势。
三、人才培养科研团队的管理办法中,人才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科研团队应当注重对团队成员的培养,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科研团队可以通过开展系列培训、研讨会、学术会议等活动,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团队应该为团队成员提供充分的科研资源和学术支持,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苏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精神,在我院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变革,能为区域经济发展解决科技问题的科研群体,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团队建设鼓励大胆探索,鼓励学科交叉,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国际合作,鼓励模式创新。
第三条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学院相关技术学科领域,重点应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相关教学改革研究.第二章组建团队的条件第四条学院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要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根据学院科研工作的实际,科研团队可分A、B 两种类型.第五条 A 类科研团队为实体科研团队,团队依托学院重点建设的工作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研究所等机构建立,如与教学团队为同一实体,则有双重的建设目标。
具体条件如下: 1。
团队以学科领军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和专兼职技术人员相结合,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研究队伍,团队规模以10 人左右为宜;2.有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区域和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3。
团队成员近三年有市级以上的鉴定(验收、奖励)成果或专利,有一批高水平的论文;或有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2,3项,项目经费达10 万元以上(含10 万);4。
团队成员组成中至少有1 名以上教授或获得部省级相关人才计划资助人员,有3 名以上副教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讲师,45岁以下人员不少于50%,团队部分人员应来自企业和其它相关学科;第六条 B 类科研团队为虚拟科研团队,团队依托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联的重大科研项目建立,具体条件如下:1.重大科研项目是指承担的省级以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项目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或是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单项项目经费达20 万元以上(含20 万);2。
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为加强我校各类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我校的学术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创新团队建设目标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力争通过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为我校教研人员提供学术创新平台,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培育在相关研究领域能取得重大学术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
二、创新团队的申请条件1.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能发挥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在本校在编在职工作的、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
2.创新团队应是在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XX,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一般可以现有的课题研究小组为依托来组建,也可自行组建。
对简单拼凑的“团队”不予支持。
3.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较好的前期学术积累,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具备较好的合作研究基础与经历,在同行中具有一定优势并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创新团队一般不少于5人,核心人员不少于3人,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提倡学科交叉。
同等条件下,对负责人及多数核心成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创新团队予以优先支持。
4.创新团队成员近三年有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以上(含2项,其中一项必须在研)或获得厅市级三等以上奖励(包括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含2项)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
5.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符合和我省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属于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研究范围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集成、工程化研究、新产品开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前沿研究等,研究课题具有可预期的学术创新价值或应用价值,能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公司科研工作管理办法
公司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本文档旨在制定公司科研工作管理办法,以规范公司科研工作的流程、要求和标准,推动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创新。
前言科研工作是公司创新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为了推动公司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本办法制定。
一、科研团队的组建科研团队是公司科研工作的主体,其组建应满足以下要求:1.由具备相关背景问题解决能力的人员组成,能够互相合作、相互补充,形成协调合作的科研团队;2.团队成员之间应注重交流、分享、协作与相互尊重,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3.科研团队应每日进行交流与汇报,周一应有其他报告交接。
二、科研项目的立项1.科研项目的立项需经过公司相关部门和领导审核批准;2.立项需包括项目名称、技术难点、研究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周期及费用计划等详细内容;3.科研项目经费应专门核定,严格按照项目计划执行,不得转移或挪用。
三、科研成果的开发科研成果的开发应注重以下三点:1.突出创新理念,注重发掘新领域、新问题、新思路;2.抓住市场需求,注重市场营销和应用前景;3.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能力,加强与生产、经营、销售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能力支撑。
四、科研成果的保密和知识产权1.科研工作应严格遵守公司以及国家有关保密法规;2.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不管是在公司内还是获得专利,其知识产权都应由公司享有;3.科研工作应有责任感和自觉性,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泄露和侵权行为的发生。
五、科研项目的验收和评估1.科研项目的验收应按照立项中的研究方案和可行性报告的内容进行;2.验收合格的科研成果应由科研成果归档存储,并对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反哺情况进行跟踪;3.科研项目的评估应定期进行,注重行业指标比较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效益评定。
六、科研结果的应用推广科研成功,却不能落地,就好像鱼无水可游。
科研成果的推广应: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与市场部门合作,开展商业化推广;2.利用专业媒体、行业展会等渠道拓展推广;3.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主营业务。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XXX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条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的水平,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力聚集创新要素,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根据学校校科发[2010]76号《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加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是以首席专家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以专业人才和专职科研辅助人员相结合,学科专业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某一学科、行业领域或产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产业技术开发的半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的任务: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汇聚不同学科的研究人才,系统解决某一学科或某一产业链上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形成学科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创新环境优越、重大项目聚集、成果产出高效、社会影响较大的创新团队。
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应遵循的原则(一)特色引领、资源优化、重点突出、整体带动。
(二)自主申报、公开遴选、专家评审、择优建设。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有明确符合社会需求的研究和发展目标;(二)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团队、试验站等省级平台)。
(三)科技创新工作基础扎实,发展潜力较大。
近三年,承担过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或获得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省级以上新品种审定;(四)有引领学科(技术)发展的首席专家及15人左右的研究团队;(五)研发型创新团队须有以自主技术创办的核心科技型企业支撑。
第六条首席专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有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高的学术造诣,能够完成已制订的目标计划和任务;(二)品行端正,遵纪守法,作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主持过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获得过科技成果;(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不超过55岁;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年龄不超过50岁。
科研管理办法
科研管理办法科研管理办法对于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项目立项、经费管理、人员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探讨科研管理办法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
一、项目立项科研项目立项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合理的立项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的情况发生。
为此,科研管理办法应规定立项要求和程序,如项目背景、目标及意义的明确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可行性,团队成员和角色的明确性等。
二、经费管理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是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
科研管理办法应规定经费使用的范围和限制,并建立完善的经费审批制度。
此外,对于项目经费的使用、报销、结算等方面,科研管理办法也应具体规定和细化。
三、人员管理科研团队的人员管理是科研管理办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管理办法可以规定科研团队的组建原则、人员配备要求等,以确保团队的专业性和协作性。
同时,科研管理办法还应规定科研人员的权责清晰,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及人员培训和评价的方式。
四、成果评价科研成果评价是科研管理办法的重要环节之一。
科研管理办法应明确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于科研成果的发表、专利、奖励等,科研管理办法也应规定相关的要求和流程。
科研成果评价不仅可以评估科研人员的工作水平,还可以对科研工作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总结:科研管理办法在科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规范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管理、人员管理和成果评价等方面,科研管理办法能够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因此,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应该重视科研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系统,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研究的创新和进步。
楚雄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楚雄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学校人才兴校战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效能,凝聚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创新群体,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团队是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中青年专家为骨干,在某一学术领域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科研创新团队既可以是一个学科已经形成的学术团队,也可以是围绕某一重大研究方向,由一个学科或几个学科有效整合的学术团队。
第三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指导思想是:以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学科学术水平和实力为目标,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以大型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凝练学术方向,汇聚优秀人才,逐步建设、形成一批以知名专家学者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创新学术群体,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四条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实行公开选拔,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目标考核,合同管理。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申报科研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研究方向与内容:必须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或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必须紧密围绕我省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我省重点发展领域、行业和产业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或是主要从事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应用基础研究,或开展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2.团队带头人:必须具有在国内或省内同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应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能发挥较强的凝聚作用;年龄不超过57周岁,身体健康;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近5年出版、发表过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著作、论文,获得过地厅级一等以上奖励。
6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6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一、前言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科研成果的基础,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科研团队的组建、目标设定、人员管理、任务分配、项目管理以及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科研团队的组建1. 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务的需要,确定科研团队的规模和结构。
2. 招募高水平研究人员,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以及其他技术人员。
3. 考虑到协作的需要,每个科研团队应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形成优势互补的团队。
三、科研团队目标的设定1. 根据科研方向和科研任务,制定明确的、可量化的科研目标。
2. 在制定科研目标时,要考虑团队成员的实际水平和专业能力,并合理分配任务与责任。
四、科研团队的人员管理1. 科研团队应设立负责人,负责协调团队工作、推进科研项目进展和完成团队目标。
2. 注重人才培养,为团队成员提供合适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3.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晋升等方式激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定期组织团队例会,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科研任务的分配1. 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和个人能力,合理分配科研任务。
2. 考虑科研任务的紧急性和重要性,合理安排科研工作的优先级。
3. 经常性地对科研任务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六、科研项目的管理1. 在科研项目启动前,要明确项目的目标、内容、计划以及项目的组成与分工。
2. 设立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进度的管理和团队成员的协调工作。
3. 建立科研项目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
4. 加强与相关单位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七、科研团队的文化建设1. 注重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2. 建立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鼓励团队成员自由思考和创新。
国家队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1:国家队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做好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充分整合体育科技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体育科研人员的集体智慧,在奥运会项目国家队中强化科研团队建设,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国家队科研团队实行队委会领导下的科研组长负责制;科教司负责科研团队的业务管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负责科研团队日常管理,科研团队成员所在单位协助科教司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进行管理;第三条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科研管理部门、所属项目国家队领队和教练员要积极支持科研团队的工作;原则上科研组长或副组长应参加队委会的业务工作会议;科研人员应根据需要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并协助教练员做好训练的科技保障工作;第四条科研团队由组长、副组长和长期驻队科技服务人员科研教练、队医、承担该项目国家队奥运会科研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组成;科研组长对所属运动项目国家队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业务负主要责任;科研组长空缺,科研副组长履行其相应职责;第五条科研团队在国家队队委会的领导下,配合所属项目国家队教练员开展运动员训练监控、技能评定、技战术分析、伤病防治、体能与疲劳恢复、心理调控、营养补充、信息咨询等多学科综合性的科技保障;第六条申报与批准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提出国家队拟聘科研组长、副组长及主要成员名单,拟聘科研组长按要求填写国家队科研团队负责人申报书;二征得科研人员所在单位同意,并提供书面材料;三科教司对申报的科研组长进行考察,对条件成熟的科研团队予以批准,并按照本办法进行管理;第七条科研组长的条件一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为所属项目国家队二年以上系统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经验;二责任心强,熟悉项目,业务全面,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三得到本单位的支持,保证驻队时间不低于国家队集训时间的60%;第八条科研副组长的条件可参照科研组长条件由各单位确定,并视情作适当调整;第九条科研组长的职责一在“备战08奥运科技专家组”的指导下,与教练员、国家队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全面负责所在国家队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的实施,制定科研团队工作计划;二参与国家队有关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每一位科研团队成员的特长,形成合力,综合攻关,以集体智慧解决备战中的重点问题;三充分利用社会科技力量,根据实际需要,吸纳各方面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备战工作;努力建立一套与训练紧密结合,高效的、具有合力的多学科科技保障运行机制,组织并做好国家队的科技服务工作;四按照总局统一部署,参与制订2008年奥运会参赛期间的科技保障方案,并协调组织实施;五负责组织国家队科学训练信息化平台的维护,做好国家队训练计划、训练监控、营养恢复、技战术分析、心理监测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六负责国家队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合理制定增配方案,科学使用科研仪器设备,不断提高科技保障的条件和水平;七配合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开展的反兴奋剂宣传教育活动,协助国家队做好反兴奋剂工作,确保在科技工作中不出现任何兴奋剂问题;八参加科研工作督导小组,协助科教司对有关国家队科研工作进行督导;第十条科研人员职责一支持和配合科研组长、副组长的工作,在科研组长的组织协调下,针对运动训练中的关键问题,做好有关奥运攻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二按照科研团队的分工,与教练员和其他科研人员密切配合,拟定个人研究工作计划,做好日常科技服务工作;三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第十一条管理措施一科研组长、副组长实行动态管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科研管理部门从履行职责情况、科研工作绩效和下队时间等方面,定期对科研团队成员进行考核,将考核情况报科教司;二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科研组长、副组长和科研人员,将对其承担的奥运攻关项目予以中止;三吸纳考核优秀的科研组长进入“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专家组专家”,并享受相应的专家待遇;四在科研项目立项、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于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成绩突出的科研团队,原则上支持每位科研组长5万元,作为专款下达至所在单位,用于该运动项目的应用基础研究;五对在2008年奥运会完成任务较好的科研组长、副组长及科研团队成员,将予以奖励;第十二条附则一本暂行办法由科教司负责解释;二本暂行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XX科技职业学院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XX科技职业学院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激励科研人员进一步强化团结协作,进一步明晰和强化学科方向及个人学术方向,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从体制和机制上引导科研人员逐渐形成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需要的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尽快提升我校的学术创新水平,多出高层次、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机制创新,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练学科方向,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以期在较短时期内培育出一批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
第三条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以重点学科的成员和研究方向为基础,以前沿性创新课题为导向,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团队建设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多出成果为目标。
第四条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分A、B两类进行建设和管理。
A类团队为学校重点支持的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又称科技创新团队),应依托本校省、校级重点学科及其科研领域,瞄准国家和我省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大科技专项、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研究或技术创新领域,或是多学科交叉的前瞻性研究领域,确定研究方向,重点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
B类团队为学校倡导的、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需要而组建的团队(又称学术团队),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特别是紧密结合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第五条学术(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良好的科研合作工作基础。
第二章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申请条件第六条团队应是在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
第七条团队的人员组成。
A类团队学术带头人可以是校内人员,也可以聘任校外人员担任,其他核心成员一般为2-4人;B类团队学术带头人一般应是校内人员,其他核心成员一般为2-4人。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科研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办法,以帮助科研团队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明确团队目标和规划科研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一个团队要想顺利开展科研工作,首先需要明确团队的目标和规划。
团队成员应该共同讨论和确定团队的研究方向、愿景和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有助于团队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合作效果。
二、鼓励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科研创新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分享。
一个成功的科研创新团队应该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团队领导者可以组织定期的团队会议,让成员分享自己的研究进展和心得体会,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互相交流意见和建议。
此外,团队成员还可以通过团队内部的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进行知识分享和讨论,提升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
三、激励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科研创新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团队成员。
团队领导者应该激励成员发挥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积极的创新环境。
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认真对待每一个不同的声音。
同时,团队领导者还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机会,激励他们进一步贡献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科研创新团队需要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引导团队的工作。
团队领导者可以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任务分工,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权限。
此外,团队领导者还可以建立一套绩效考核体系,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奖惩,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确保团队工作的高效进行。
五、鼓励学习和培训科研创新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的知识。
一个成功的科研团队应该鼓励成员进行持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团队领导者可以安排团队成员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研究交流活动,或者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帮助团队成员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科研项目团队管理办法
1 会员 有 权参 加 团 队举 办 的各 项教 学科 研 活动 ; . 2 会 员有 权根 据学 院公 布 的团 队年度 课题 目录 申报 课题 或参 加学 院课 题招 投标 活 动 ; .
3 会员在获得课题审批后获得团队的资金及智力支持 ; . 4 会员具备较高工会理论素养 ,课程通过研究所集体备课会审查 ,可 以承担工会干部培训授课任 . 务; 5 会员按照团队规定参加教学科研活动 ,有权向其所在部门主管院长提出申请 ,部门领导应适 当 .
第十三条 课题立项后 ,工会理论研究所根据招投标结果为课题配备相应经费,并管理经费的开支。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规定经学院院务会讨论通过实施。
二 。一一年 三月十五 日
.—
—
6 . 4 —
北京市 工会干 部学院 学报
Junl f e ig e e t no Ta e no s a r olg o ra o B in dr i f rd in de l e j F ao U C C e
第2 卷 6
第2 期
2 1 年 6月 出版 01
・
校 园文 化 ・
北 京市工会 干部学院科研项 目团队管理 办法
给予工作协 调 ;
6 会员的课题成果将作为人力资源部 门技术职称认定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
会员 的义 务 :
1 遵守 团队各项管理规定 ,执行 团队的相关决议和决定 ; .
一
6 3—
第二期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 每年完成团队规定的科研活动时间与任务 ; . 3 每年以书面形式进行年终科研工作述职 ,并接受研究所及人力资源部门的科研工作绩效评估 。 .
提升 学 院学 术研 究 质量 的重 要组 织 载体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决定成立若干科研团队。
第二条科研团队有明确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
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
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
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
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
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
第四条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
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
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
第五条学院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
每个团队设负
责人 1 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
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
年龄一般不超过 55 周岁。
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 名,40 岁以下成员不少于 2 名。
团
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
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
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
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六条团队负责人的科研业绩必须满足以下 3 项中的1项。
(1)主持过市级以上科研项目 1 项,或主持横向课题经费理
工科 5 万元 ( 含) 、文科 3 万元 ( 含) 及以上的项目 1 项;
(2)获得市厅级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1 项 ( 不含市自然科学论文
奖 );
(3)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达到 1 件,或实用新型专利3件。
第七条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项目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
关资源的统筹安排,报告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和年度经费
预决算,接受学院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等。
团队负责人在建设期内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团队依托单位应提交更换团队负责人的书面报告,报院学术委员会审定。
对工作不称职的团队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将重
新聘任其他人选。
第三章团队评定
第八条符合基本条件的团队,填写《常州机电职业技术
学院科研团队申报书》(附件 1)。
第九条科研处负责受理团队申报事项,组织专家组评审。
科研处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确定团队建设及资助方案后报学院审
批通过。
第十条对确定的资助团队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
公示期满无异议,学院与团队签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
队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 附件 2,以下简称《任务书》) 。
第四章资助经费及使用
第十一条对团队滚动支持 3 年。
团队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学院专项资金,每年资助金额理工类团队8 万元,人文社
科类团队为 5 万元。
第十二条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购置科研设备及其相关费用、团队发展建设费用等。
使用方案由团队讨论制定,经学
院审批后方可执行。
团队按照不超过资助经费的 10%比例支出业务招待费,不超过资助经费的 40%支出劳务费 ( 包括专家咨询费等 ) 、差旅费、办
公费、车辆维持费( 指在项目研制过程中使用车辆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停车费、汽油费、过路过桥费等,但因私用车的各项费用不
得报销 ) 。
其它不少于 50%的资助经费的用于实验设备购置、样机试制费、外加工费、人员培训等项目。
第十三条团队经费报销一般由团队负责人和科研处负责人签字,并按管理权限审批: 5000 元以下的由项目负责人和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5000 元以上的由项目负责人和科研处负
责人签字,分管领导签字, 20000 元以上的必须院长签字。
第十四条团队完成的纵、横向项目,按照《常州机电职业
技术学院纵向项目管理办法》、《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横向项目管理办法》给予配套经费或奖励等。
第五章管理和考核
第十五条团队建设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动
态管理方式。
团队资助建设期为三年。
每年进行一次阶段检
查考核,三年后进行总绩效考核。
每年的阶段检查考核以《任务书》中的分年度建设任务为
依据,由团队填写《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任务和
目标完成进展报告》( 附件 3) ,于每年12 月 25 日前报送科研处,科研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考核。
第十六条第一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的,学院将责令整改。
若第二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学院将取消对该团队的资助。
第十七条项目建设期满后,团队填写《常州机电职业技
术学院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总结报告》 ( 附件 4) ,学院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审计和验收。
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类。
验收结果优秀的
团队,即圆满完成《任务书》中的目标和任务,并形成明显
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 验收结果为合格的团队,即基本完成《任务书》中的目标和任务 ;
验收结果为不合格的团队,即未能完成《任务书》的目标
和任务。
对验收结果优秀的团队,学院将加大建设力度,继
续滚动资助建设; 对验收结果为合格的团队,学院允许其参
加新一轮院级科研团队的遴选; 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团队,学
院将停止该团队参加新一轮院科研团队的遴选。
第十八条建设期内,科研团队同时完成以下四项基本要
求:
1.各团队要在其重点研究的领域形成一定特色和优势,
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2.建设期内,理工科类团队:每年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到
账经费总额达 50 万元 ; 文科类团队:每年完成纵、横向科研
项目到账经费总额达 20 万元。
3.建设期内,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
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5 篇以上。
4.建设期内,科研团队获得以下成果之一:
(1)科研团队成员获批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 1 项 ( 文科类团队
包括市科技局软课题 ) ,且纵、横向科研到帐经费得到上述要求
的 80%。
(2) 团队成员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1 项或国家发
明专利 3 项,且纵、横向科研到帐经费得到上述要求的80%。
第十九条本管理办法中涉及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
学术论文、国家发明专利等均指第一署名单位为我院、第一
署名人为团队成员,并且与团队研究方向基本一致的内容。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管理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一条本管理办法由科研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