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十大习俗.doc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为隆重庆祝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以欢聚、祭祖、祈福等形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对过去一年的回顾。
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10种民俗活动。
一、除夕夜祭祖除夕夜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人民对祖先表示敬意的重要日子。
在这一天,家人会聚在一起,设立祭坛,燃起香烛,为祖先敬献美食和祭品,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幸福、富裕。
二、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之一。
人们认为鞭炮的声音可以驱除邪灵和恶魔,同时也代表着一年的好运和繁荣。
在过去,鞭炮还用来庆祝新婚、乔迁等喜庆事宜。
三、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人们将对联贴在门框上,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吉祥的期盼。
春联上常用的字句包括“福、禄、寿、喜、财富”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四、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民俗活动。
人们身穿龙、狮子的服装,在音乐的伴奏下,舞动着色彩缤纷的龙和狮子,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这项活动还包括表演者高难度的舞蹈和技巧。
五、走亲访友春节是与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刻。
人们会前往亲戚和朋友的家中拜年,互赠红包和礼物。
这个传统习俗强调了家人和亲人之间的情谊,同时也展现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六、逛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最具娱乐性的一大活动。
人们可以在庙会上欣赏到传统表演,品尝各种美食,购买传统手工艺品等。
各种游戏和娱乐设施也会吸引着人们,使他们尽情享受春节的欢乐氛围。
七、观灯展灯笼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各地都会举办精美的灯展,展示各种各样的灯笼艺术。
人们可以欣赏到五彩斑斓的灯笼、灯饰以及精彩的灯光秀,给春节增添了独特的氛围。
八、吃团圆饭团圆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丰盛的菜肴,寓意着家庭团圆和幸福。
团圆饭的菜肴多样,有各种地方特色菜品和传统年菜。
九、拜年摆宴春节期间,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拜年,并准备一桌丰盛的宴席。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被称为“中国人的新年”。
它代表着除旧迎新、祈福祭祖的意义,整个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下面将介绍春节期间的十种民俗活动。
贴春联和门神贴春联和门神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民俗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年底或除夕前贴上写有吉祥话语的红色春联,以祈求一年之中平平安安、合家幸福。
门神则是指贴在家门上的神像或贴画,其目的是为了驱邪避邪、保佑家人平安。
包饺子包饺子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
家庭成员会齐聚一堂,动手包饺子。
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富,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人们团结一心、欢声笑语,体验到了家庭和睦的幸福感。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的另一个重要民俗活动。
放鞭炮的目的是驱逐恶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会在除夕夜点燃鞭炮,制造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象征着辞旧迎新、驱邪纳福。
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民俗活动之一。
家人、亲友、邻居们会互相拜年,送上诚挚的祝福和好运的红包。
拜年不仅仅是表达祝福,更是增进人际关系、传递友善之情的一种方式。
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寓意吉祥的民俗活动。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表演舞狮舞龙,吸引观众的眼球。
舞龙是为了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魅力,而舞狮则与招财进宝、驱邪避祸有关。
晚会和文艺表演春节期间的晚会和文艺表演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之一。
通过演唱、舞蹈、相声等形式的演出,人们共同庆祝春节,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晚会和文艺表演也是家人和朋友团聚、欢度佳节的重要方式。
看春晚春晚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必看的重大文化活动之一。
每年除夕夜,人们会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期待一年一度的盛大演出。
春晚不仅是一个节目,也是人们心中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情感的寄托。
祭祖春节期间祭祖是人们非常重视的民俗活动。
人们会整理家族祠堂,上香祭拜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祭祖活动还有助于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加强家庭的凝聚力。
逛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传统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很多民俗活动,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1、拜年
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元宵前,都可以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恭祝对方新年大吉大利。
2、燃放炮竹
从除夕开始每家每户就会开始燃放炮竹,通过爆竹声辞旧迎新,庆祝新年。
3、守岁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很多人都会不睡觉,和家人一起守岁过12点,祈求来年家人幸福健康。
4、吃汤圆、水饺或年糕
根据南北差异,每个地方春节要吃的美食都不一样。
5、祭祖、祭神
春节祭祖或祭神,祈求来年家人幸福、健康、事业顺利等。
6、贴对联、福字、门神
除夕那一天,就会在家里的门前、墙壁或大门上贴对联、福字、门神,装扮屋子,它们也带有美好的幸福含义。
7、打扫
一般在大年二十八就会将家里打扫干干净净,它具有“除陈布新”的意义,将家里的坏运气扫出去,让好运进来。
8、逛庙会
春节各地有庙会的,很多人都会去逛一逛,热闹热闹当地。
9、舞龙、舞狮
古人用舞龙、舞狮祈福、求雨等,现代舞龙、舞狮则是为了给节日增加热闹气氛。
10、踩高跷
踩高跷是古代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虽然流传了下来,也但越来越少了。
中国春节10个风俗

中国春节10个风俗
1. 除旧布新:春节前,家庭会彻底清扫房屋,以驱除旧年的晦气,同时在家中摆放新衣、新鞋等新物品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2. 挂春联:春联是贴在门框上的对联,寓意着迎接新年。
一般由两句互相对仗的词句组成,字迹工整,意义吉祥。
3. 敬财神:在春节前,人们会贴门神和迎神等图案,以祈求财神保佑家庭财运兴隆。
4. 往年晚饭:在除夕夜的晚餐上,家人会团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家人团圆和丰收的象征。
5. 红包:长辈会给小孩子和晚辈领红包,红包内放有压岁钱,以祝福家庭财富和平安。
6. 爆竹:在除夕夜,人们会点燃鞭炮和放烟花,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7. 拜年:除夕和正月初一,人们会互相拜年,表达祝福和问候。
8. 祭祖:春节期间,家庭会进行祭拜祖先的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和幸福。
9. 亲朋好友聚会:春节期间,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聚餐,共同庆祝新年,增进感情。
10. 守岁:在除夕夜,人们会一直守夜不睡,以驱除一切不利之事,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的十大习俗

春节的十大习俗一、穿新衣新年伊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穿新衣。
在新年前,人们会为子女准备好新衣服:男孩一般是新红衣裳,女孩则是新红裙子。
衣衫豪华的叫“烨的衣新”,大多用红色代表新年的开始、崭新的一页。
二、准备Shou Sui除了换新衣裤,准备Shou Sui也是春节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具体形式也是各国的习俗的表现,但可以确定的是,过年前人们都要准备好shou sui,以示和家里的家庭成员过年。
,用来服侍客人,或放置厨房。
三、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习俗,尤其是老年人,每年过年都是家庭团聚的时候,亲友之间会拜年、看望祖辈,祝愿合家安康快乐,增添着对春节的庆贺和欢乐气氛。
四、除夕守夜除夕夜,也被称之为中国的“宵夜”,表达了“一家团聚”的欢愉和幸福,过年前一家人要守夜,就是一句“挤一挤,过好年”的美好祝愿,告别去年,祝福新年。
五、吃饺子吃饺子也是很重要的春节习俗,在春节期间,家家必备,多吃饺子,寓意生活富裕,不愁没饭吃。
饺子在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涵盖了礼仪,与宫廷中的文化、民间的喜庆、习俗的传承以及神灵的信仰,包含着深层含义。
六、放鞭炮放鞭炮是一种庆祝节日的古老方式,是象征着喜气与吉祥的传统习俗,放鞭炮给人们带来喜庆,为春节增添活力。
放鞭炮也有驱除邪魔,辟邪神灵的作用,让人们可以在春节安宁欢乐的过年。
七、贴春联贴春联是一种表达春节喜庆欢乐的习俗,也是备受赞誉的中国民间文化。
春联通常是用红笔提笔书写,也可以挂在家门上,镌刻“来年好”的祝福,向客人传递新的岁月,祝福朋友们“吉祥如意”,让大家共同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八、上年夜祭祖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去祭拜祖先,从年关到年终都会行祭拜,让他们“阖家安康”,祈福团圆,祭拜是用祭祀文物来表示对古老祖先一种思念,也是表达对古人一种亲切之情。
九、放爆竹放爆竹在中国传统中是庆祝节日的习俗,也是祝福新的一年的象征,放爆竹有和醒狮乐舞的起源,燃放爆竹声声响彻雪夜,让大家感受到春节的欢乐气息。
春节习俗大全

春节习俗春节习俗大全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祖国各地的春节习俗许许多多,各地还有些许不同,正是这些春节的习俗,构成了除夕浓浓的年味。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习俗,欢迎大家分享。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传统民俗活动是中国春节庆祝期间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活动丰富多样,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下是春节期间常见的十种传统民俗活动。
1.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全家人齐聚一堂,共同享受这一团圆时刻。
菜肴的选择十分丰富,象征着来年的好运与富裕。
年夜饭是家庭团聚和亲情交融的象征。
2. 贴年花和春联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贴红色的年花和春联。
年花代表着新年的希望和幸福,而春联则寓意着吉祥如意和美好前景。
这些花朵和春联挂在门口和墙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
3.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传统的庆祝活动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声能驱走邪恶,并为来年带来好运。
在放鞭炮的同时,也有人拜祭神明,以祈求平安和福运。
4. 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
人们穿上新衣服,拜访亲朋好友,并致以新年的祝福。
长辈会给孩子们压岁钱,象征着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富贵。
5.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常常在春节期间表演。
龙和狮子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舞蹈表演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
这个活动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和观众。
6. 传统戏剧表演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传统戏剧表演,包括京剧、评剧等。
这些表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讲述着各种传奇和故事。
观看戏剧表演成为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
7. 剪纸和灯笼制作剪纸和灯笼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品。
人们用彩纸剪出吉祥的图案,如花、福字等,贴在窗户上或悬挂在室内。
这些剪纸和灯笼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8. 猜灯谜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参与猜灯谜的活动。
猜灯谜不仅考验智力,还充满了欢乐和娱乐性。
人们通过猜灯谜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9. 龙舟竞渡在南方地区,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是龙舟竞渡。
人们组成队伍划龙舟,比赛速度和力量。
这项活动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10. 赏花观灯春节期间,公园和街道会布置花坛和彩灯。
人们会到公园赏花观灯,感受节日的美丽和喜悦。
春节年俗大全

春节年俗大全1.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访,祝福对方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
2.放鞭炮:放鞭炮被认为可以驱赶霉运和邪灵,同时也象征着欢乐和热闹。
3.贴春联:人们在门上或墙壁上贴上写有吉祥话的春联,以求祝福和美好的事物。
4.吃饺子:在大年除夕晚上,家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幸福和富饶。
5.年夜饭: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是全家人一起享受的重要时刻,各个菜肴都有吉祥寓意。
6.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互相走动,到亲朋好友家拜访,增进感情。
7.戏曲表演:在春节期间,一些地方会举办戏曲表演,人们可以观看传统的戏曲表演节目。
8.舞狮舞龙:舞狮和舞龙表演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象征着吉祥和祝福。
9.祭神: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去庙里祭拜神灵,祈求来年平安、吉祥和幸福。
10.赏花灯:春节期间,会有各种各样的花灯展览,人们可以欣赏精美的花灯作品。
11.红包:家长会给孩子和晚辈发红包,象征着祝福和财富的传递。
12.打扮新衣:春节是人们着新衣的时候,穿着新衣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希望。
13.守岁:家人会一起守岁,熬夜到新年的第一天,象征着平安和团圆。
14.舞台晚会:春节期间,会有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和晚会,供人们观看和享受。
15.习俗游戏:春节期间会有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抢红包、猜灯谜等,增加欢乐氛围。
16.拜神祭祖: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宗和神灵,祈求祝福和保佑。
17.送年货:人们在春节期间会送年货,如糖果、水果、酒等,表示对亲友的关爱和祝福。
18.祈福祭祀:人们会在正月十五祭拜灶王爷和土地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丰收富足。
19.猜灯谜:春节期间,人们放灯谜,猜灯谜的活动,增加欢乐气氛。
20.舞台剧演出:春节期间,一些地方会有各种戏曲和舞台剧演出,供观众观看和欣赏。
传统习俗春节的十大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春节的十大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春节的十大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乃至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在中国,春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更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春节的十大传统习俗。
一、财神爷: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会拜财神爷以祈求财运亨通。
人们在自家门口或财神庙前摆放财神爷的画像或塑像,并向财神爷上香,祈求来年财源滚滚。
二、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饭局之一,也是整个家庭团聚的象征。
家人相聚,共进美餐,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美满。
通常年夜饭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如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富;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等。
三、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传统习俗之一。
长辈们在春节期间给未成年的晚辈们发放红包,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代表着长辈的祝福和新年的好运。
红包的颜色红色象征着好运和幸福。
四、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一项传统的庆祝活动。
这一习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驱邪之举,鞭炮声能够驱逐邪恶,祈求新年平安和幸福。
在过去,放鞭炮的声音能够传达人们迎接新春和驱逐年兽的决心。
五、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
人们身穿狮子或龙的服装,跳跃、摇动,表演出奇妙的舞蹈。
这一表演寓意着驱邪辟邪,祈求来年平安。
六、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的对联,由两个上下联组成。
春联一般用黑字写在红底上,上联写在右边,下联写在左边。
春联内容常常包括吉祥如意的祝福语和对新年的期许,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七、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
长辈会亲自拜访亲戚朋友,或是通过电话、短信或社交媒体向他人表达新年祝福。
拜年的过程中,人们问候对方的健康、幸福和吉祥如意。
八、除夕守岁:除夕夜,人们会整夜不眠,守岁迎接新年。
在守岁期间,家人一起团聚,边吃美食边唠家常,直到午夜时分敲响新年钟声,庆祝新年的来临。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春节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一:拜年贺岁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人的生日”亦称“人胜节”“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大年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中国春节10个风俗

中国春节10个风俗中国春节,也被称为农历新年或者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
它标志着中国农历的开始,通常在阳历的1月底或2月初之间举行。
春节是一个家庭团聚和传统文化庆祝的时间。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中国人民遵守各种传统风俗来庆祝新年。
下面是中国春节的10个传统风俗:1.贴春联:春联是一种横批,通常用红色的纸上书写。
春节前,人们会在门上贴春联以驱邪祈福。
春联上的文字通常有吉祥的寓意,比如“福”、“春”、“团圆”等。
2.敬拜祖先: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或祭祖堂敬拜祖先。
这是为了向祖先祈求祝福和保佑,并传承家族的传统。
3.给红包:给红包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常见风俗。
长辈会给小辈以及未婚的年轻人发放装有现金的红包,同时也象征着吉祥和好运。
4.制作年糕:年糕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年糕是由糯米粉制作而成,形状通常是圆形,寓意团圆和连续。
5.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表演,通常在春节期间进行。
龙和狮子分别象征着吉祥和幸运,表演舞龙舞狮的目的是为了驱邪避祸,迎来好运。
6.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
在年夜饭的时候和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燃放鞭炮,以驱逐邪灵和恶魔,并庆祝新年的到来。
7.舞蹈和歌唱:舞蹈和歌唱也是春节期间举行的重要活动。
人们会跳着传统的舞蹈或合唱祝福的歌曲,以表达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
8.打扫房屋:春节前,人们会彻底打扫自己的房屋,以清理掉所有的晦气和厄运,迎接新年的好运。
9.看春晚:春晚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
人们会坐在电视前观看各种综艺节目,包括歌舞表演、小品和相声等。
10.逛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另一项受欢迎的活动。
人们会前往庙会游玩、购物和品尝各种传统美食。
以上是中国春节的10个传统风俗。
这些风俗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年的喜悦和期盼。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人们欢庆新年,祈福和祝愿家庭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体现。
春节的十大习俗

春节的十大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自古以来,春节就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春节的十大习俗。
一、贴对联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
对联是一种寄托吉祥和美好愿望的表达方式。
一般对联由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分别贴在门框的两侧。
对联的内容可以祈求家人平安健康、学业工作顺利,也可以表达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期盼。
二、贴窗花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贴窗花来装饰窗户。
窗花是一种剪纸艺术品,多为寓意吉祥如意的花鸟虫鱼等形象。
贴上窗花后,整个房屋显得更加喜庆热闹。
同时,窗花还可以遮挡阳光,起到保暖的作用。
三、包饺子除夕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包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共同努力,寓意全家人团结一心,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包饺子的过程也是一种亲情和友谊的体验,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可以相互交流、畅谈,增进感情。
四、舞狮春节期间,舞狮是一项热门的民间表演艺术活动。
在传统节日的时候,人们用巨大的狮子头和长长的狮子尾巴扮成狮子的形象,舞蹈着穿梭于街头巷尾。
舞狮的意义在于驱除邪恶、祈求好运,还可以给群众带来娱乐和欢乐。
五、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在除夕夜,人们会放鞭炮来驱逐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鞭炮声同时还可以传达喜庆的气氛,给人们带来节日的喜悦。
六、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互道新年祝福。
亲朋好友互相拜年,一起品茶聊天,增进亲情友谊。
这也是人们分享喜悦、欢度节日的一种方式。
七、看春晚春节晚上,全国各地的人们会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春晚是一场盛大的文艺演出,包括歌舞、小品、相声等多种节目形式。
观看春晚成为家庭团聚、共享欢乐的重要仪式之一。
八、送红包送红包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
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代表着对晚辈的祝福和关爱。
红包通常装有一定金额的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好运和富贵,也是一种喜庆的象征。
九、吃团圆饭在除夕夜,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南方春节的十大风俗

南方春节的十大风俗1、习俗:开春拜财神:在年初的第1个夜晚,一般都要家家户户拜财神,祈求新春佳节,吉祥如意,家庭和睦,财源滚滚。
因为在南方的习俗中,财神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把他当成了家庭的主宰,相信他可以避免贫苦、夭折、败亡之灾,带来财源滚滚、万事如意,使家庭过上安康、富足的新年。
2、习俗:祭老未:一般在年初,南方各地都有将尘封已久的遗物祭拜祭老未活动,以示向祖先表示尊敬,以及祈求新年衣食傍财源滚滚。
祭老未仪式中,通常要把米酒、新衣、忠告书摆放在神龛里,然后进行磕头礼、春联挂撒米、剪纸纪念,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祈求新春福祉。
3、习俗:挂对联:狂欢的年度里,红彤彤的对联和春联在南方到处可见,是挂起的热闹,古代的村庄里,人们就把大年初一的祈福词牌,称作“春联”。
春联在家里挂,似乎就能把欢乐的气氛聚集起来,今年的好日子也就这样来临了。
4、习俗:佩带红花:南方地区有佩带红花迎接新春、守岁、祭年的习俗,这种行为可以起到守岁、祝福新年新春、婚假等作用,既具有宗教的文化内涵,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特征,为新春带来欢乐、喜庆的气氛。
5、习俗:让灯:让灯是新春伊始时一个最流行的习俗,南方里很多地方都有这个习俗,这种习俗寓意着人们对新年的期许。
新春之际,人们将灯提到楼上拜财神,意思是祈求太阳由东升起,增进来年丰收,让新春更加灿烂。
6、习俗:拜年:有句话叫做“新年看老友”,拜年就是一个古老而有礼仪的传统,拜年能够让众人倍感亲切,是南方春节的一种浓厚的习俗,它有起源于古代的新年祭祀的活动,延续到现代,成为春节的又一重要的仪式。
7、习俗:张灯结彩:张灯结彩是新春伊始时最流行的习俗,南方各地经常有一个传统,要把家里灯都装点红色、绿色白色的彩灯,然后把它们挂在门口、窗口和屋檐上,这可以吸引压倒性的客流,增加家里本人的节日气氛。
8、习俗:敲锣打鼓:南方春节中还有传统的敲锣打鼓活动,以庆祝新春伊始、为来年守岁、迎接新春殷殷祝福。
传统新年风俗

传统新年风俗
1. 祭祖敬神
祭祖是中国传统新年的重要仪式,寓意纪念先祖、祈求新年吉祥安康。
人们会准备香案、果品和牲礼,向祖先祭拜。
同时,也会在家中供奉神位,祭拜家族的守护神。
2. 贴春联、挂灯笼
贴春联和挂灯笼是新年期间最普遍的习俗。
春联寓意吉祥,人们会在门楣上贴上洋洋大观的对联;彩灯则象征年年有余,照亮新的一年。
3. 年夜饭、合家团圆
年夜饭是中国人新年最重要的家庭聚会。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大餐,祝福新的一年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4. 拜年、压岁钱
新年到来后,人们会穿上新衣服,互相拜年、问候,祝福彼此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长辈们也会给晚辈们压岁钱,寓意年年步步高升。
5. 舞狮、锣鼓喧天
舞狮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
狮子代表着吉祥、威武,驱邪避凶。
锣鼓伴随狮子起舞,热闹非凡,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中国传统新年风俗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春节的十大习俗

春节的十大习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繁荣和家庭和睦的象征。
在这个传统佳节中,人们遵循着各种习俗,让岁月沉淀的智慧和传统得以传承。
下面将介绍春节的十大习俗,这些习俗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体现了我们对于新一年的期盼和祝愿。
【一、贴春联】春联,是写有对联的红色短条,每年春节都是人们家门上的必备之物。
对联的内容往往包含吉祥、团圆和美好的祝福,旨在迎接新年的到来。
不论富贵贫贱,人们都乐此不疲地贴上春联,以彰显对于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二、扫尘除旧】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彻底的大扫除,以清除过去一年积存的不祥和晦气。
这一习俗象征着迎接新年全新的开始,同时也寓意对生活的整洁和美好的追求。
除旧迎新,也是每个人在心灵和家居上进行的一次大彻底洗礼与重生。
【三、走亲访友】春节期间,拜访亲朋好友是不可或缺的习俗。
人们装扮一新,带上礼物,走访亲友的家庭,团聚欢乐。
这种亲情交流和友情的真挚呈现,不仅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也扩大了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
而且,亲朋好友间的相聚也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交流。
【四、守岁庆财神】除夕夜,人们依照传统祭祀财神,为糖果、水果和零花钱燃放鞭炮,以谋求新一年的好运和财富。
对于孩子们来说,庆财神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智慧的启蒙。
而在成年人的心中,这个传统则显现出人们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压岁钱】压岁钱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习俗之一。
以包裹红包的方式送给年幼的子女,是长辈们希望小辈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和顺利成长的美好祝愿。
压岁钱既代表了长辈们对后代的爱护和关怀,也教育了年轻一代珍惜金钱,弘扬传统美德。
【六、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家人从四面八方回到家,围坐在一同,品味着年夜饭的美味。
年夜饭是一种团圆的象征,家人的相聚让人倍感温暖。
在这个特殊的晚餐上,既有传统的食物,也有新创的味道,丰盛的美食不只是满足味蕾,更凝聚着家庭的爱和温暖。
春节的十大习俗

春节的十大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吉祥如意的象征。
在中国,春节的庆祝方式丰富多样,有许多特色的习俗流传至今。
以下是春节的十大习俗。
一、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
春联通常由对联组成,写有吉祥、庆祝新年的祝福语。
人们会将春联贴在门框上,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二、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表演活动。
狮子舞和龙舞能驱邪避祸、祈福求吉,人们认为舞狮舞龙能够带来好运和祥瑞。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在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会放鞭炮,旨在驱赶邪恶的精灵,辟邪祈福,同时也是庆祝新年的方式之一。
四、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饭局,全家人齐聚一堂,共同享用丰盛的食物。
年夜饭通常包括鱼、肉、蔬菜等各类食物,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五、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传递祝福和问候。
长辈、亲友之间互相拜年,尊敬和家庭和睦是传统习俗的重要表现。
六、压岁钱压岁钱是春节期间给孩子的特殊礼物,通常是以红包的形式给予。
压岁钱寓意着给孩子送去祝福和好运,也是春节期间孩子们最期待的活动之一。
七、猜灯谜猜灯谜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游戏之一。
在灯谜会上,人们猜灯谜,悬挂着各种有趣的灯谜,通过猜谜解谜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八、祭祖祭祖是春节期间最古老的传统之一,是对祖先的敬意和记忆。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拜和献花,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九、亲戚串门春节期间,亲人之间互相串门拜访也是重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前往亲友家中拜年,传达问候和祝福,增进亲情和友情。
十、观花灯观赏花灯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各种形状各样的花灯会被悬挂在街道和广场上,人们沐浴在灯光的照射下,感受节日的喜庆和欢乐。
总结春节的十大习俗贯穿了中国人民对于幸福团圆的渴望和美好祝福。
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
春节的到来,不仅仅是独特的庆祝方式,更是凝聚着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
中国春节10个风俗

中国春节10个风俗中国春节10个风俗一、扫尘《吕氏春秋》上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有在春节扫尘的节日习俗。
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包含了“除旧布新”的涵义。
大家希望通过扫尘,把一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祭神、祭祖春节前夕祭神祭祖,是一种遍及我国大江南北的习俗。
一般都是在除夕到来之前先祭神,再祭祖。
所祭的神,有的是保家仙,有的是财神、喜神,全国各地祭神大同小异,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春节祭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人们以此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三、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春贴”等等,用精巧的文字,抒发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我国民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春节来临之前,人们都会精选一副对联,贴在自己家的大门之上,为春节增添了不少的喜庆气氛。
四、倒贴“福”字除了贴春联,人们还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但这个“福”字一般都是倒过来贴的,表示福气已经到了。
五、守岁除夕夜守岁,也是非常重要的习俗之一。
就是在除夕夜里,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也叫“熬年”。
守岁有两层意思:年长者守岁,是为了辞旧岁,有珍惜光阴的含义;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
六、爆竹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放爆竹的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就代表着辞旧迎新。
放爆竹还可以创造出喜庆的节日气氛,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利。
七、吃水饺、吃汤圆在我们北方过年,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一定是吃饺子。
在南方则有的吃饺子,有的吃汤圆。
现在虽然饺子已经是家常便饭,但儿时母亲包的饺子,美味无穷,依然记忆犹新,尤其是大年初一早上的饺子,想起来就让人流口水。
八、拜年拜年是春节的一件非常重要的活动,很多身在外地的人,在春节前,都会赶回老家过年。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2篇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一)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人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以下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10种民俗活动:1.贴春联: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上贴上对联,其一般由两幅红色纸制成,分别贴在门的两侧。
对联上的字句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2.放鞭炮:在农村地区,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据说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恶的神灵,让新的一年充满好运和安宁。
3.守岁:在除夕夜,全家人会守在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
人们相信守岁可以驱散疾病和邪灵,并迎接幸福和平安。
4.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家人亲戚会相互拜访,送上新年祝福并交换红包。
这是一种表达尊重和祝福的方式。
5.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吸引眼球的表演之一。
人们身着舞龙和舞狮的服饰,在街头巷尾表演,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二)6.看春晚:春晚是中国电视台每年在除夕夜举办的盛大晚会。
在这个晚会上,人们可以观看精彩的表演和节目,并迎接新年的到来。
7.吃团圆饭:团圆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全家人都会团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8.猜灯谜:猜灯谜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贴上灯谜,然后相互猜谜语,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9.祭祖先:祭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祖先的墓前烧香,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10.戏曲表演:春节期间,许多地方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戏曲表演,如京剧、豫剧等。
人们可以欣赏精彩的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上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10种民俗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春节不仅是一个团聚的时刻,也是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的时刻。
希望每个人都能度过一个愉快、吉祥的春节!。
北方春节的十大风俗

北方春节的十大风俗北方春节的十大风俗1、放鞭炮、拜年、穿新衣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过年,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图个喜庆,也就是破旧的意思。
2、赶年集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过年好招待亲戚。
赶大集,置办春节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农村,年关了,如果不亲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转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讲一讲、听一听,即使家办下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过年都是没有年味的。
3、扫房子北方腊月二十三,是家家户户的扫除日。
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有扫除晦气之意。
人们通过大扫除,表达了对新年的除旧迎新的思想。
在大扫除的同时,有些还会扔掉一些旧的东西,譬如衣服、鞋子等,并购置更多的东西,也代表了除旧迎新。
4、磨豆腐腊月二十五,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豆腐是春节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
炸豆腐、豆腐盒子、制作豆腐茧等菜肴均需要豆腐。
5、杀年猪腊月二十六,杀了年猪,除了腌制咸腊肉,剩下的都挂在仓房里。
快过年时拿回屋子里,“缓”一宿。
烀肉时用一口大锅,底下烧柴火,慢火烀上半天,这样烀出来的肉入味、好吃。
但小孩往往都等不及,不时地催大人给捞出一块来尝尝。
于是,这一天往往一点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头就饱了。
当然,还要留出一些生肉用来炒菜,还要一些瘦肉剁成馅,留着包饺子、炸丸子。
6、蒸馒头腊月二十九。
过年,主食就是白面馍馍,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
如果说发面是个技术活的话,那么蒸馒头则是个体力活儿。
馒头要反复地揉,才会有劲、好吃。
所以蒸馒头的时候家的男人们往往也会上场助阵。
做好的馒头剂子要大小均匀,然后才上屉蒸。
有的人家还会馒头上做一些图案,或者塞个红枣在馒头顶上。
7、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北方人吃面食,主要是馒头,所以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
但过年期间则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几天吃的馒头、包子、糖角来,所以这一次的发面特别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十大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由虞舜时期兴起。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
下面我介绍春节十大习俗,欢迎阅读。
①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
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
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
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
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
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
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
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②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
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
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
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
也有用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③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
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
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
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
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
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④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
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
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
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
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
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
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
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
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
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⑤朝正和拜年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
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
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
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
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
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
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
除夕守岁,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
再次,向朋友拜年。
再后,人们开始逛庙会。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
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
⑥压岁钱:这“钱”不是钱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
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压祟钱原为以红绒绳编起四枚方孔制钱成“方胜”(八宝吉祥图案之一),下垂流苏。
那时的一些压岁钱上,正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过年之时传承着,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
⑦祭祖: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
《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意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
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⑧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
“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
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上说,有几种固定“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都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先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
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
这种礼仪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⑨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牛是春耕的主力,民俗专家介绍,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
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
在过去,泥牛肚子里会放着五谷杂粮,鞭牛过后,居民就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则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
⑩除夕守岁:惜易逝年华
“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
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
”清末《燕京岁时杂咏》的这首诗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时百姓家中及街巷里欢庆大年夜的情景。
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
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年三十儿”。
“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以新易旧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
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
守岁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向往。
守岁也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除夕守岁自古传承着祭祀神祖、压岁钱、团年饭、包饺子、踩岁、放鞭炮、围炉聊天、游乐、猜谜语、打牌、玩升官图等众多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