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
制度强于个人——兼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有感
文化视点制度强于个人——兼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有感卢 勇【摘 要】中央集权下的封建文官制度,乃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处于其中的庶民乃是天子都无法置身事外,最终沦为制度的牺牲品。
《万历十五年》中叙及的人物中,最为典型的示例如首相张居正,清官海瑞,以及名士李贽等。
从明清历史来看,无论经由何种途径来促进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总得有人或集团来承受或担当历史的点滴进步所相应的“惩罚”与代价,通过无数仁人志士的牺牲,以量变促进质变,不断推进历史向前发展,最终在推翻守旧制度的废墟上,重建新的制度,竭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关键词】 封建 文官制度 历史人物 命运旧读黄仁宇先生大作《万历十五年》,颇多感慨,“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知说什么才好”,如鲠在喉,想吐为快,却吐不出来。
近于旧书市场闲逛,偶见一册泛黄的《读书》杂志,信手翻翻,见一篇题为《制度变迁的尴尬》文章,作者已然不记,但文中“制度强于个人”之论,却如钟撞,萦绕脑际。
再阅《万历十五年》,觉着此书中叙及的种种人物之际遇,“制度强于个人”的论语乃是最好的批注。
旧日读此书的在喉之鲠,竟然荡然不存。
真是“得来却不费功夫”。
正如黄仁宇先生在该书自序中所说:“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
其中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督察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綎,也统统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尽管对黄仁宇先生所言“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持保留态度”,但对其将书中叙及人物之际运与其时的制度勾连,对我对书中叙及人物之际运的思考,却良多启迪与教益。
但将各色人物的命运笼统归结为“制度”,似乎过于宏大,黄仁宇先生并未进一步根究是何种具体的“制度”,致使“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万历十五年》书评
书评-------------《万历十五年》:大历史观下的明朝衰落在众多的历史著作中,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无疑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度的作品。
该书以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切入点,通过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深入探讨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更为难得的是,黄仁宇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宏观的、系统的历史角度,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赋予了这部作品不同凡响的深度和视野。
首先,黄仁宇选取万历十五年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年,其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一年,距离“隆庆开关”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距离“一条鞭法”的改革家张居正逝世也已经过去了五年。
在这两次政治措施的推动下,大明王朝曾一度站在了世界之巅,呈现出了短暂的繁荣和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渐浮现,为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在这一年中,发生了若干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具有关键意义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之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未来掀起波澜的机缘。
黄仁宇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动态和复杂性。
他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如首辅申时行、清官海瑞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历史画面。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以宏观的视角,系统的梳理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揭示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他指出,传统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溃。
在黄仁宇的眼中,明朝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同时,黄仁宇在书中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他通过对海瑞、申时行等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历史大潮中的无奈和无力感。
这些人物虽然有着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地位,但在面对强大的制度和环境压力时,他们所能做的却往往有限。
这种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
万历十五年 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一部由明史学家黄仁宇所著的历史著作,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万历皇帝的治国理政。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书中对明朝末年的政治局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这一时期,明朝政府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官员们贪污腐化,朝政混乱不堪,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同时,外患不断,辽、蒙、倭等国频繁入侵,明朝的国力日益衰弱。
在这种情况下,万历皇帝上台后试图进行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历史上政治腐败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政治稳定。
其次,书中还对明朝末年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明朝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通货膨胀和赋税重压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民生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在读完这些内容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问题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更加关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改善。
最后,书中还对万历皇帝的治国理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这一方面,万历皇帝虽然有一些积极的改革举措,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历史上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的良好领导者。
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我对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关注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礼为邦本——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大全]
礼为邦本——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大全]第一篇:礼为邦本——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大全] 礼为邦本——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对于明朝兴亡,不少人持“明朝之衰,始于万历”的看法,但此观点未免流于表面,未能触及明朝衰亡之根本。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于1981年出版的著作《万历十五年》一书,则以公元1587年即明万历十五年为原点,将该年份前后的人事串联,抽丝剥茧,提出了他的个人观点——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历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朝而极[1]。
尽管此看法未必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但书中详实的史实和分析论证仍不失为明史研究极好的参考和借鉴。
一、礼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足可见礼仪于古代中国之重要性。
或者它还有一别名,道德。
统治者通过传统道德体系来将天下万民的思想纳入掌控,而这种精神教化具体到现实生活中,便是一套完整繁复的礼仪制度。
黄仁宇在《万历》一书中,便描绘出这样一个明朝政治图景:社会不鼓励也不容许创新,百官只需要按照既定规则去推动国家机器运转,或者被既定规则带动运转;皇帝只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他所需要做的只是守成,而他自身资质与抱负如何并不重要。
每个人的言行作为都必须符合礼仪制度,或者说等级秩序的规定,社会才能安定,这正是儒家延续千余年的治国政策与理想。
汉初的贾谊在《治安策》中就提出一段“台阶”的比喻,形象说明了坚守礼制之于统治稳固的意义[2]。
通过等级森严的礼制塑造一个高高在上的圣明皇帝,一个道德权威,人们绝不会也不能对其正确性产生质疑,同时这个道德权威也是那些对饱受基层官员压迫与剥削的下层民众的心理安慰与寄托。
政治权力是建立在道德权威上的①。
正因如此,万历和他的朝臣才不辞辛劳地重复各项繁琐枯燥的礼仪,早朝、经筵、亲耕、祈雨……尽管这些形式主义十分令人痛苦,并且对许多实际问题没有任何作用。
不同于西方中世纪神权教权的泛滥,在封建及以后的中央集权时代,宗教在中国并未形成世俗权力。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是由知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著,讲述了明朝晚期皇帝万历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在这本书中,黄仁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细致描述,描绘
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体制,以及诸多失败的决策和政策,揭示了明朝末期内忧外
患的原因。
读完《万历十五年》,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政权的强大和衰败并非是天意的决定,而
是由人的不良决策和权力运作所导致的。
我也从中体会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唤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万历十五年》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观点,同时也让我对
当今的社会和政治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和思辨性
的历史作品,值得一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以其独特的角度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黄仁宇先生以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切入点,巧妙地展示了明朝晚期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无法摆脱的困境和无奈。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复杂。
万历十五年,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在这一年中,明朝面临着财政困难、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无法摆脱制度的束缚和限制,成为了这个系统的牺牲品。
黄仁宇先生通过对明朝制度和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明朝晚期社会的症结所在。
他认为,明朝的制度已经落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个制度中,皇帝和官员都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同时,这个制度也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奢侈腐化的官僚阶层,另一方面是贫困无助的百姓。
这种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使得明朝晚期社会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读完《万历十五年》,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不仅仅是记录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更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和制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是无法摆脱制度的束缚和限制的,只有改变制度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让我对明朝晚期社会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复杂以及个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浅读《万历十五年》
荐书题名:万历十五年索书号:K248.307/4423浅读《万历十五年》商学院,公管1101,张晓飞,20111611621以研究明史著称的黄仁宇先生用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视角对万历十五年这一特定时段的历史进行了深刻剖析,其剖析力度不仅仅是扒皮抽筋,更是敲骨吸髓。
对万历而言,不论其政治道路还是人生道路,终其一生都在走下坡路,我们可以说万历堕落了。
前期的他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但到了中年特别是晚年竟不理政务,导致朝政荒废,“万历之治”的盛世理想终究没有变成现实,随着一个个政治人物的粉墨登场和黯然失色而化为乌有。
《万历十五年》里所记叙的人物都有一个明显特点:或无善终或无善果。
在他们死后或死前大多都被戴上了罪臣的帽子,这些人物也许是万历十五年间的特产,虽时过境迁,但在今天看来仍被打上了“万历十五年”的标签。
万历十五年间的张居正真可谓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登上了个人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当然,有了最高峰接下来就会出现滑坡了,一个由“万历名相”到“乱臣贼子”的巨大转变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
这一诡秘的“历史怪圈”一直延续到他的继任者,相似的人生命运也就不断地重复和循环着。
任何历史时期都会有另类,万历十五年间也不例外。
海瑞就是当时的另类。
他走出了“清正廉洁,不畏强权”的特色道路,可悲的是他在这条路上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到最后竟被堵死了。
但就其人生意义和历史价值而言,海瑞无疑是一个传统式的“正人君子”。
这一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无可置疑。
说到另类,除了海瑞外,还有两人也不得不提,他们就是“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扬者——李贽和王阳明。
提出“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的最重要需求,尽管我们今天看来是最正当不过的了,但这在当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明朝,无疑是浅陋无耻的无稽之谈。
精神文明必须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发展和完善。
要想成为正人君子也要吃饱饭才行!就是基于这种超前的历史价值观的使得作为知府的李贽挂冠而去,甩印而归。
浅谈经典学术著作——《万历十五年》
从某种程度上讲,皇帝的不上朝,不完全是自身懒惰原因,而是对现实的反抗,官员们对他的 限制、道德的压制,使得皇帝不过是整套制度系统当中的角色而已。这也是万历的悲哀。
(二) 两位首辅
要说明朝三百年国祚中最有权力的首辅,莫过于张居正。张居正执掌国政长达十年,皇帝还是 个孩子,张大学士的学生。由于明朝政治中的特性,张选择同大太监冯保合作,同时在太后的 支持下,保障了他对权力的控制。
纵使明朝的开业者两代皇帝洪武帝和永乐帝他们权势足以压服满朝文武百官朱元璋说杀就杀其中就一次性杀掉过半官员六部首脑一个不剩衙门里甚至没几个人上班地方官更是掉了无数脑袋朱棣比起他老子也不含糊说灭十族就灭十族权势滔天的锦衣卫指挥使像只臭虫般被弄死
浅谈经典学术著作 ——《万历十五年》
近段时间来,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佳作-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素来是我所敬仰的历史学 家,他早年从军受过国民党系统地军官训练,又参加过抗日战争,周游各地后赴美学历史,谈 得上人生经历丰富,文武双全。写本书之时黄仁宇已是美国公民而他却在书中不止一次地谈 到“我们的帝国”、“我们的历史”,同时给人一种焦虑感,我深切地感受到黄仁宇先生是充分站在 我们中国人的角度上,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感受,有一种忧国优民的味道在里面,这确实是一部 对传统历史很有思考的学术著作。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一)这几天抽空在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三联版的,看版权页就发现从1997年5月到2005年5月就重印了20次,而这本书是1974年最早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
一本已经出版三十年的书,为什么还如此畅销,实在也是一个奇迹。
于是就一天看一点,几天下来,倒是看了大部分。
作者用平淡的语调,叙述了在1587年,万历十五年这个他认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前后发生的事情。
粗粗一看,好像是在写历史人物,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无不速写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
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
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
他的强势行政模式和作风,同当时的“文官政治体制”格格不入,他在世的时候没有以他的精明干练发现“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的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他忽视了他所要改变的东西正好是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政治现实相平衡的产物,他忽视了中国两千年来的症结就在于道德代替了法制。
于是他的失败和海瑞被视为异端就可以理解了。
张居正十年鼎力革新,也受尽怨谤,最终人亡政息,到他身后,与他交好的还屡受其株连,这不能不说是政治家最大的失败。
而在其后的申时行,也许就领会到了这一点,他开始同文官体制妥协,甚至宁可被看成是大和事老,被批评成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依旧坚持折中调剂的原则。
一切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转。
所以说,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政治家为保障社会的稳定,而有可能采用保护落后来作为手段之一,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政治家的睿智。
因为这样,无论从国家资源还是个人资源以及发展中可能付出的社会成本都有可能是最小的。
《万历十五年》点评
《万历十五年》点评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备受推崇的历史学著作,作者黄仁宇
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明朝万历十五年这一关键时期的历史真相和内在矛盾。
以下是对该书的点评:
首先,从学术价值来看,《万历十五年》具有很高的历史研
究价值。
作者通过对万历十五年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以六个关键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分析,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如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复杂关系、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逻辑”、文官集团的权力斗争等。
这些分析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洞见,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从文学角度来看,《万历十五年》也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流畅的语言,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娓娓道来,使得读者能够轻松进入历史的世界,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深度。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真相和细节。
此外,《万历十五年》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明朝
中后期的历史研究和分析,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因此,该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
解当今社会的问题和挑战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历史学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明朝万历十五年这一关键时期的历史真相和内在矛盾。
无论是对于历史研究还是对于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该书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万历十五年精髓分析
万历十五年精髓分析第一精髓:正念的思路首先,简单聊一下《万历十五年》的作者,是美籍华裔作家黄仁宇的成名作。
也是黄老的代表作之一。
其实这就是这本书的第一条精髓,作者以一个真实还原历史的态度,以客观秉正的精神来著作这本书。
这点在作者的自序中一段话可以印证“中国的过去,禁忌特多,所以说话作文时有隐晦,或指彼而喻此,或借古以讽今,这在明朝人更为惯技。
本书论述明朝时事,举凡有所议论臧否,都是针对16世纪的历史而发的。
如果我要对今人今事有所议论,自当秉笔直书,决不愿学明朝人的办法,否则就是违反了自己写书的目的。
当然另一方面,以古为鉴,今人也未尝不能得到若干启示。
”由此段话可看出作者的态度,这个正念的思路,应当成为此书的第一精髓。
第二精髓:非线性阅读,别有滋味非线性阅读,别有滋味。
此书的结构也是不同于大多数的历史著作。
多数史书的结构按照历史时间线进行线性叙述,客观记录。
《万历十五年》则截取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几个历史人物。
通过叙述这些重要人物的重大变故,来反应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变化。
每一个人独立叙述,却又和其他章节的人物有着或有或无,或近或疏的联系。
侧面反映出明王朝特有的官僚体系的冰山一角。
这部分的精髓在于读者需要在阅读每一个人的命运的时候,都需要在头脑里时刻增加一个分支关系,因为在万历年间的任何人,包括万历皇帝,都逃不开明王朝巨大惯性的裹挟与压力。
喜欢线性阅读的人需要调整阅读思路才可感受到阅读此书的阅读快感。
第三精髓:作者的神刀解析在本书行文中,作者会在重要的时间事件上,或者是极其有意思的历史细节上,或者是令人感慨的记录上,加上最恰当的解读,亦或者是感慨。
以下为摘抄2段分享:关于崩溃前的帝王:【第一章,万历皇帝】“现在到了1587年,万历皇帝还只有24岁,但登上天子的宝座却已经15年了。
对他来说这15年似乎显得特别漫长,因为有许多重复的事件和不变的礼仪需要他去应付。
……上一年,他主持的殿试,试题的内容是“无为而治”,他对生活的厌倦已经越出了内心世界而要开始见诸行动了“。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有感3篇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有感3篇最近,受同学的影响下,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作品《万里十五年》,书中,黄仁宇先生以其“大历史观”,深刻剖析了明代的政治及世风。
阅读完了全作后,我对黄仁宇先生提出的一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是一个社会在道德与法律上的取舍。
中国历来有乱世用重典的习惯,无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清初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都是统治者为了稳固其统治地位,削弱民众反政府的野心,所做出的一些超出常规的举动,这时法律在社会上的地位是道德所望尘莫及的。
从另一反面来看,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这样也是无奈之举,试想,如果统治者的臣民们都在想着“大丈夫当如此也!”甚至是“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他又岂能安睡于卧榻。
更何况,乱世之中豪强群起纷争,战争直接激起了人们心中的那最原始的野性,弱肉强食,社会秩序往往会被破坏的一干二净,而作为统治者,他这是所最需要做的,也是贫苦群众(也就是弱势群体)所最希望做的,就是能够恢复原有的社会秩序。
而这时,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最有效的工具而得到最大的落实,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乱世渐渐过去,社会秩序也慢慢的恢复,这时,统治者们所希望的就是社会秩序能够永远的维持一个稳定的场面,也就是说,人们心里的那种原始野性能够永远的为文明所替代,他们就需要以一种思想上的标准来约束他的人民,这时,儒家文化就进入了统治者的视线,儒家文化讲究仁者爱人,尊君爱父,讲究人之初,性本善,正好能够驯化乡野蛮夫,因此,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文化渐渐的造就了社会道德,也使中国渐渐的走向了文明。
在金庸先生的作品《天龙八部》中,曾有过这么一段情节,扫地僧告戒箫,慕容二人,过多的修炼武功秘籍固然会使你一时强大,但日久必然伤身,所采取的方法就是以佛法来修身养性,来缓解武功所造成的戾气,这一精辟的说法其实可以看作对道德与法律最好的阐释,法律固然能够对重整社会产生很大作用,但其反作用也相当的明显,人民往往会变的民不聊生,秦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法家出身的李斯与始皇的伙伴,国家固然是高度中央集权,但其崩溃的程度也是举世罕见。
《万历十五年》:历史漩涡中的个体与集体命运
《万历十五年》:历史漩涡中的个体与集体命运《万历十五年》不仅是一部历史作品,更是一部揭示人性、权力、社会与文化交织的深刻剖析。
黄仁宇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将我们带入了16世纪中国的历史漩涡中,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
首先,这本书通过多个角度展现了万历皇帝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万历皇帝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人。
他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抉择,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体现,更是整个明朝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的缩影。
黄仁宇先生通过对万历皇帝的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人物背后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许多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如张居正、申时行等。
这些人物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立场和追求,他们的命运与万历皇帝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黄仁宇先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在书中,黄仁宇先生还对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梳理,揭示了传统社会在制度、文化、人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16世纪的中国,也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黄仁宇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黄仁宇先生还以其独特的大历史观来审视那个时代的历史。
他不仅仅关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关注这些事件和人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
这种大历史观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历史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更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剖析,黄仁宇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部作品不仅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更值得我们将其中的智慧和启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
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摘要:《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
作家以1587年这样一个普通年份作为题目和研究写作的横切面。
切入自然独到。
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解读历史,使得世界变得更立体。
文章围绕明朝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了对万历时代政治形态及人物的多样化描绘。
而这种描绘方式,使得原本客观生硬的历史变得回环而活泼,使得文本主体更偏向于一种文学化的主观色彩写作。
“《万历十五年》潜在的叙事结构具有小说性的叙事模式,明代万历年间的历史在作者的文本结构中被组接为一个个故事性叙事。
我们只要翻阅其目录就不难发现这部史学著作就是一个个故事的逻辑编排,整部叙事文本充溢着文学性与小说性的形式主义色彩。
”【1】情节与人物的设置,由此而显得波澜不平。
种种情节下的人物搭配,使得文章主旨“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这样的论断更显得圆润饱满。
关键词:万历;文学性;人物;情节主要人物的别样面孔——人物塑造《万历十五年》结构清晰,布置有序。
文中主要对万历年间或与万历皇帝有直接关系的六个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解读。
并以这些人物及其人物关系为主线,对明代社会环境及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了独到解剖与研究。
“精选了6 个主要人物来做解剖,依次出场为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
他们只是了解16 世纪中国社会体制的一个个切入点,但却可以管窥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的种种问题。
”【2】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弊病,在明代体现的尤为深切。
尤其到了明晚期已经积弊太深,矛盾重重。
而本文这六个人物的设置,既是因为这六个人物是万年年间的核心人物,又使得这六个人物恰如其分的串联起整个明代政史生态环境。
而作者借助这六个人物进行问题探究解读的同时,对各个人物做了大量文学色彩的描述,包括从内到外的层层分析描述,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更加活泼立体,便于认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看完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对万历年间的历史有了一些认识。
历史书上的内容总是干巴巴的,远不如这些书内容有趣且容易被人理解。
不过,总体来说,黄仁宇的说,还是相对偏学术一点,如果硬要扣字眼,读起来还是很费解的。
所幸现在又不是学生,可以像晋代陶渊明一样读书不求甚解。
整本《万历十五年》根本上是以张居正展开表达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反倒是无关紧要的角色〕。
张居正在万历年间可真是叱咤风云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人物啊!他确实做了那么多好事,但是,同时也积下了太多的个人恩怨,以及与文官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
他死后的下场,让人有一种深刻的感悟,那就是做事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留后路,否那么连死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他的内阁身份让他权倾一时,但是,却不可以权倾一世。
这也充分证明了,花无百日红,当然。
他的结局,也远没有申时行好尽管在外人看来,申时行过于老诚,稳重,懦弱,怕事。
可是,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与方法。
毕竟百人百某ing。
申时行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所受到的教育和他的修养决定了他必须采取那样一种妥协的方法,来处理文武官员之间本已不可协调的矛盾。
依我看来,这反而是最高的智慧。
至少,从最后的结局来说,申时行得以善始善终。
这绝对得益于他四平八稳的某ing格。
否那么,他一定会比张居正死得更惨!得饶人处且饶人。
可是张居正没有做到这一点。
没方法,江山易改本某ing难移,他改不了的。
时代造就了他,但是也消灭了他。
这是《万历十五年》看后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初读时觉得平淡,再读却觉韵味无穷。
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却以一种平和却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一个看似平常却暗藏波澜的年代。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 1587 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年份。
然而,黄仁宇先生却以其独特的视角,让这一年变得不平凡。
在书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万历皇帝的无奈。
他贵为天子,却被种种规矩和制度束缚,无法随心所欲地施展自己的抱负。
就像我们普通人,心中有梦想,却被现实的种种条件所限制。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想要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能去做,那种无奈的心情,和万历皇帝或许有几分相似呢。
再说申时行,这个努力在皇帝和大臣之间调和的首辅。
他就像是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努力维持着一种平衡。
这让我想起了工作中的那些协调者,他们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和想法,小心翼翼地处理着各种关系,生怕一不小心就打破了某种平衡,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申时行的处境,不就是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常常面临的状况吗?还有海瑞,那个以清正廉洁著称的官员。
他的固执和坚持,让人既敬佩又感慨。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正义,哪怕与整个世界为敌。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那些坚持原则的人,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世俗,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虽然可能会被人误解,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们依然勇往直前。
戚继光这位抗倭名将的故事也让我感触颇深。
他在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才能,却也不得不周旋于官场的种种复杂关系之中。
他想要改革军制,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却受到诸多的阻碍。
这多像我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明明有好的想法和计划,却因为各种外在的因素无法顺利实施。
书中所描述的这些人物和事件,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困难,都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
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有一次,我负责组织一个活动。
万历十五年一书讲解
万历十五年一书讲解万历十五年是一本由中国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著的历史著作,该书以生动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对明朝万历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本文将对《万历十五年》一书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通过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了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国家衰落的原因。
他以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一年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展示了明朝政治体制的弊端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首先,黄仁宇在书中指出了明朝政治体制的腐败和僵化。
他通过对明朝官僚制度的解析,揭示了官员晋升的不公平性和贪污腐败的现象。
他指出,明朝的科举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流动性,但也造成了官员的普遍贪污和腐败。
此外,他还对明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制度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固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其次,黄仁宇在书中对明朝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明朝晚期的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和商业衰落等方面。
他认为,明朝政府对土地兼并问题的处理不当,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进而引发了农民起义。
同时,明朝商业的衰落也使得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此外,黄仁宇还对明朝文化的衰落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他认为,明朝晚期的文化出现了严重的保守主义倾向,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和封闭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停滞不前。
他指出,明朝政府对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缺乏重视,使得中国在这一时期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同时,他还对明朝文人的墨守成规和思想僵化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保守主义思想也是明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书通过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讲解,揭示了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明朝画卷。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的兴衰和中国历史的发展。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初读时觉得有些晦涩,可越读越觉得有趣,越读越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选取了万历十五年这个看似平常的年份,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明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当属万历皇帝。
他九岁登基,在懵懂中就被推上了皇位,成为了天下的主宰。
一开始,他也满怀壮志,想要有所作为。
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被种种规矩和礼仪束缚住的傀儡。
他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祖宗的规矩,哪怕是一点点的个人喜好都不能随意表达。
就连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他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他被困在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被困在了这个名为皇帝的角色中。
我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述万历皇帝去天坛祭祀。
那是一个寒冬的清晨,天还没亮,万历就被从温暖的被窝中拉起来,穿上厚重繁琐的礼服。
一路上,他坐在轿子里,冻得瑟瑟发抖,可却不能有丝毫的抱怨。
到了天坛,他还要按照复杂的礼仪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不能出错。
结束后,他又疲惫不堪地回到宫中,继续面对那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
这种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压抑和痛苦啊!他曾经也想反抗,可最终发现自己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根本无法改变这一切。
于是,他选择了消极怠工,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再说说申时行,这位首辅大臣在书中被描绘得十分生动。
他不像张居正那样锋芒毕露,而是采取了一种调和的方式来处理朝政。
他深知官场的复杂和人心的难测,总是小心翼翼地在各方势力之间寻找平衡。
有一次,朝廷中因为一件小事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一方主张严惩,一方主张从轻发落。
申时行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先分别找双方的人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背后的利益诉求。
然后,他又仔细研究了相关的法规和先例,权衡利弊。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既让双方都能接受,又维护了朝廷的稳定。
这个过程中,申时行的智慧和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海瑞,那个被称为“海青天”的清官。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美)黄仁宇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美)黄仁宇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万历十五年:经典版》(美)黄仁宇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其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和独特的“大历史观”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画卷。
读完此书,深感其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书中提到:“这一年,明朝的皇帝是万历,他亲政已十五年。
”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黄仁宇先生通过对万历十五年的细致剖析,向我们展示了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
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原始史料,使得论述极具说服力。
例如,在描述明朝万历年间政治斗争时,他引用了《明史》等古籍,生动地描绘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权力争夺。
这些史料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读者更加信服作者的观点。
书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大历史观”的运用。
黄仁宇先生认为,历史事件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他以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剖析了明朝晚期社会的种种矛盾,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必然性。
这种观点不仅新颖独特,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书中还提到了明朝的财政困境,作者指出:“明朝的财政困难,主要是由于税收制度不合理,造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明朝历史具有重要启示。
同时,作者还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看待明朝的发展,将其与同一时期的欧洲进行对比,使读者对我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读完《万历十五年》,我对黄仁宇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著作。
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深刻见解,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的史学巨著,它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审视历史,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第二篇范文《万历十五年:经典版》(美)黄仁宇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对明朝万历年间细微事件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历史长河中的波涛汹涌。
黄仁宇带你领略,《万历十五年》的大历史观
黄仁宇带你领略,《万历十五年》的大历史观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万历十五年》,该书不仅打破了学术与通俗的分界,更重要的是它为现代中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价值。
它不是一本普通的通俗读物,而是用通俗的文字写作专门研究的著作,是以生动之笔演绎深刻之理,字里行间充满了微言大义。
以超然独到的眼光,典雅晓畅的手笔,把握历史演进的脉搏。
书名虽为“万历十五年”,然而其内容却俯瞰了整个明朝的兴衰。
以小见大、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写作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
此书自出版至今天20余年来畅销不衰,一直能在各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可算是历史著作的奇迹。
主要内容是: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1. 皇帝万历皇帝年轻时,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力求做到最好,俨然是一个圣君的好苗子,朝气蓬勃,励精图治。
可是一件事情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个大好局势:万历皇帝19岁那年,张居正病逝了。
在张居正去世后,曾经在他的强硬手腕下利益受损的各种官僚,就开始了一波波对这位前首辅的清算。
他们翻出各种张居正身前的罪证:任人唯亲,贪污受贿,欺君罔上。
万历帝刚开始是不信的,但后面的种种奏折实证,让他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他的世界观重构了:自己之前只不过是活在张居正影子下的木偶罢了。
于是他决定摆脱,清算张的党羽,让自己大权独揽。
但他发现于事无补,他仍然还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因为他发现自己又成了文官集团影子下的木偶。
他也有过反抗,但最终的结果几乎都是自己妥协。
就连立太子之事也是妥协,万历本想立他自己最喜爱的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这被文官群起攻之:『立太子怎么能不立长子呢』?最后妥协后,他彻底被击垮了,太累了,他再也没精力与这些文官整天抗衡下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物与情节的自我解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解读摘要:《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
作家以1587年这样一个普通年份作为题目和研究写作的横切面。
切入自然独到。
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解读历史,使得世界变得更立体。
文章围绕明朝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了对万历时代政治形态及人物的多样化描绘。
而这种描绘方式,使得原本客观生硬的历史变得回环而活泼,使得文本主体更偏向于一种文学化的主观色彩写作。
“《万历十五年》潜在的叙事结构具有小说性的叙事模式,明代万历年间的历史在作者的文本结构中被组接为一个个故事性叙事。
我们只要翻阅其目录就不难发现这部史学著作就是一个个故事的逻辑编排,整部叙事文本充溢着文学性与小说性的形式主义色彩。
”【1】情节与人物的设置,由此而显得波澜不平。
种种情节下的人物搭配,使得文章主旨“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这样的论断更显得圆润饱满。
关键词:万历;文学性;人物;情节主要人物的别样面孔——人物塑造《万历十五年》结构清晰,布置有序。
文中主要对万历年间或与万历皇帝有直接关系的六个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解读。
并以这些人物及其人物关系为主线,对明代社会环境及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了独到解剖与研究。
“精选了6 个主要人物来做解剖,依次出场为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
他们只是了解16 世纪中国社会体制的一个个切入点,但却可以管窥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的种种问题。
”【2】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弊病,在明代体现的尤为深切。
尤其到了明晚期已经积弊太深,矛盾重重。
而本文这六个人物的设置,既是因为这六个人物是万年年间的核心人物,又使得这六个人物恰如其分的串联起整个明代政史生态环境。
而作者借助这六个人物进行问题探究解读的同时,对各个人物做了大量文学色彩的描述,包括从内到外的层层分析描述,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更加活泼立体,便于认识。
一、雷厉风行张居正张居正是明代中后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万历时期接任高拱任明朝首辅。
说是接任,实际是高拱被他和冯保联手推下台。
主导辞退首辅,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职务领导者,在封建王朝强权专断的政治环境下看来,实非一般人有此魄力与胆识。
张居正做到了,毫无妥协。
身为大学士,又接任首辅,对于皇室人员的责任也便是直接并相当重要的。
万历皇帝年幼之际。
张居正承担起对于皇帝的教育及皇位端坐的培训工作。
任务繁重,由此张居正的地位自然极大提升。
而这更助长了其独断专权,一家独大的雄心壮志。
在此特权下,张居正具备天时地利的完备优势。
但同时,在庞大的官僚群体中,要做到人和,是难上加难的。
而张居正的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行政措施,无疑撼动了官僚群体的利益。
这显然于人和不符。
皇帝不懂政事,而改革总是需要强有力的底气与推进力,张居正借万历之“天子威严”,借风使力。
比如政令上大力推进丈量土地,税务改革新法。
人事任用上,自我专权,但也是对人才的一种破格提拔。
也正是张居正能够对于国家状况作出判断,能够审时度势,加上他的行事风格,由此文官集团乃至全国上下才能政令通畅,一时兴盛。
这是封建王朝的特性,也是张居正的英雄壮举。
“大明一朝最卓越的政治家张居正身为元辅、帝师,其生前得到万历皇帝的绝对信任和无上恩宠。
这在当时是他之所以能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推行各种改革的资本——加上他的智慧和勇气,使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万历中兴。
然而,幼主强臣,犯了封建王朝的大忌,导致结局人亡政息。
”【3】张居正无疑是极其优秀有魄力的。
而在那个污浊的官僚时代,他的为人也算端正。
他的三次离职丁忧请求,看来是恳切的。
他回到老家,还不忘去看望政敌高拱,以求“尽力弃嫌修好”,看来他的为人品质端正,不用质疑。
这样一个有才有德的智谋家,最终招致群臣愤恨,落得悲剧下场,无疑是一种压迫下的弹性反映。
这无不表现出了文中人物张居正雷厉风行,专断独行,快意恩仇的人物性情风格。
而这在申时行,却是截然不同的。
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申时行申时行是继张居正后在万历手下做事的又一首辅。
也是一位智谋家。
申时行之所以截然不同,文中的说法是万历已经长大,对政事开始有了自己的决断。
为掩锋芒,以避免步前任后尘,申时行有着自己的算盘。
当然这是不全面的,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大环境是一种客观驱动,自我性情也是极大的影响因素。
申时行将儒家传统文化精神与时政环境,自我品性做到了完满融合。
与皇帝的距离问题,是他思考的一大问题。
在封建王朝,与皇帝的关系越近,很明显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会变得不同凡响。
初任首辅之际,且不论万历于张居正事件是否恢复过来。
申时行自己已经在尝试着不去太多接触皇帝。
文中说道,“直接宣召大学士面商国事,但在申时行任首辅期内,已属绝无仅有,平均一年不过一次。
”申时行没有主动性,这是他的一种思考,一种为切身利益的思考。
“枪打出头鸟”,他是明白的。
而在他被迫下台之后,群臣联名上书要求皇帝立常洛为太子时,他又主动向皇帝禀明自己实属未曾参与。
他已经下台,只有皇帝可以作为靠山,此时得罪谁也不能得罪皇帝了。
凡此种种,都是自保的慎思熟虑。
何其精致的算盘。
而在申时行的行政道路上。
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深刻。
他喜欢做“和事佬”,总是阴阳两面,在皇帝和众文官间做着中间调和人,谁也不去得罪。
对于重要事件的决断,也不会独断专行,他会听取群臣的建议。
对于皇帝赐予他“太师”的殊荣,他也是婉言谢绝。
总而言之,他一心都在维护自己,而不是一心去尽好一个首辅应有的担当和牺牲,正如他不愿意承认自己身先士卒的角色使命去劝诫皇帝早立常洛为太子。
他不为传统道义绑架,不去做一个臣子的死忠。
但他也不是反抗,而是在自我利益与文官势力的对抗下,他选择了绥靖和妥协以保全自我。
申时行有功绩,但也只是一个臣子,尤其是首辅的职责使然。
他对传统儒学道义了然于心,但他却心怀芥蒂。
万事考虑周到,于人无怨,无可厚非。
相反,他这条道路还算成功的,也不至于像前几届那样名落家破的下场。
他的精致与利己,对他是有意义的。
三、有王者之质,非王者之气——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万历执政48年,明朝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朝的积弊,从这一时期开始病入膏肓。
万历的是非对错,有历史的评定。
从这篇文章来看,其自身的局限性,加上明代王朝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都是加剧明朝衰落的很大因素。
“万历中兴”似乎与万历关系不大,张居正是主力。
而万历的功绩在于万历初期对张居正的肯定与支持。
万历作为九五之尊,是国家的精神象征,是天命的传达者,其地位是永固的高尚。
但高尚不一定就有王者风范。
相反,他没有。
他有王者的皮囊,他有王者的认知与规范。
但这都不是王者之气。
王有质,即朴实朴拙。
王有气,即有魄力。
他的一生似乎是被限定与规划好的,一切都照着王室道德规范在走。
但可惜的是,他缺乏气魄,他不大气。
他胸怀小。
他适合于被规范的行走,一旦物极必反,他将寸步难行。
“万历帝在立嗣问题上与文官集团的纠缠也就无奈与此。
当杀人都丝毫无济于事的时候,早已厌倦在各种典礼上充当木偶的他终于心灰意冷,怠政三十多年‘无为而治’。
这种带着消极的屈服实际上已隐约地暗示了时局正逐渐陷于一场难以扭转的危机之中,只是局中之人无人能解。
”【4】局中人被限,无人能解,但正德皇帝可以,他有一股王者之气,但又有一股赖气。
万历与正德相比,缺了王气。
而正德则是缺了王质。
明朝政界需要万历与正德的结合体,外加一个张居正与申时行的结合体。
万历想要励精图治,缺乏王气,而更多的,是缺一批明臣。
万历有一股娇气,又显得小气。
他没有王者之气。
正如秦朝开国王侯有王者之气,霸气有魄力,胸襟宽广而视野腾达。
万历没有。
莫言在一篇文章《生死疲劳》中形容猪王说王者无家事,王者的生殖器上都是政治。
万历有家事,有一己之私,他爱美女而一心为女人着想,因为立太子之事而与群臣争执,却不去思考寻求解决文官集团禁锢的钥匙。
这是王朝的局限性,更是万历的局限性。
万历只是生错了地方的普通人。
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清官——海瑞海瑞是明朝知名人物。
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他的一生充斥着是是非非,但就其追求和品格而言,他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
海瑞恪守传统儒家道德,成为圣朝的点缀,但最终没能看破官场的阴阳之道,每次为官开场时皆轰轰烈烈,结局都匆匆离场,时论戏之为‘古怪’。
”【5】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从文中来看,海瑞古怪,在于他执拗。
他执拗于传统封建礼教,不思变更,不思创新,因循守旧而显得顽固麻痹。
古人批他“志大才疏”,是有原因的。
他不懂地方税收的根本弊病,只是以严正道德律令去要求民众,最终失道而寡助。
走向为官之路的失败。
也正是他太过于把儒家道义作为一种信仰来对待,以致着魔。
被迫辞官,他却甩给别人一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
由此让人更觉得他古怪极端。
这样的愤慨,都像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来求得自身宽慰。
他“信而好古”,没有自己的思辨,一心扎入,从此抑郁不得出。
从某种程度上,他的“清官”只是一种极端意志的趋势与压迫,他缺了人的正常欲望。
但他的“清官”是公认的。
他认为是自己的道德与信仰在支撑自己。
可他不知道,他对传统道义已经走向一种偏执的理解,就算是孔子,也会不以为然。
五、大智大勇戚继光明代万历名将戚继光,降倭寇,灭北敌,升高职。
他的成功,有张居正的赏识。
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他个人。
那不得不说,他首先得有智谋。
“戚继光的聪明在于他看到了妥协无可避免,组织上既然走不通,就从私人关系上谋划。
作为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戚继光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没有把自己人事上的才能当成个人晋升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抵御外侮的手段。
”【6】他的智谋体现在,就如文中“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
”他可以随机改变对不同人的语气。
他可以偶尔巴结张居正,让他弟弟给张居正送礼。
他可以和满朝文武比试文才与武略。
他还可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应敌方式。
这些,都是大智,也是大勇。
大勇还体现在,他是武将,他能打仗,打胜仗。
他的大智大勇在于,他能够游离于“文重武轻”的体制之外,行走于体制之内。
他善于善刀而藏,规避锋芒。
六、自相抵牾的思想家——李贽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极其矛盾。
恰恰他与海瑞的性情基本相悖。
“他一方面拒绝传统,另一方面又难以同传统彻底决裂,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
李贽在内心有一场持久而剧烈的自我交战,是一个自相冲突的儒家。
”【7】李贽不是道德上的束缚,更多是性情与习惯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