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ⅲ人版专项二版块一(离骚(节选))精品教案(一)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见解。
2.学会阅读和欣赏《离骚》,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
三、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念,发现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2.掌握《离骚》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征,欣赏其语言和形式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独立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3.讲授法:讲解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小组讨论法:促进交流和互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特征。
2.《离骚》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3.《离骚》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4.《离骚》的语言和形式之美。
六、教学设计:1.导入T: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中国文化吗?它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和世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伟大的古文学作品——《离骚》。
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吗?2.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离骚》的相关材料,了解其概况和背景,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后,完成有关练习和作业,如阅读理解、词语填空、翻译等。
3.讲授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介绍其作者屈原和作品的诞生历史和文学特征,重点讲解其诗歌形式、艺术手法和意象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离骚》节选(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骚》节选(新教案)教学科目:语文年级:高中课时:5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离骚》节选的朗读与背诵,诗歌主题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难点:《离骚》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意境;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2.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难题;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4. 学生背诵诗歌,教师检查;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收获,教师点评;2. 分析《离骚》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3. 探讨《离骚》中的比兴手法,如象征、隐喻等;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1. 学生展示课后作业,教师点评;2. 针对《离骚》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3. 学生朗读诗歌,巩固记忆;第四课时:1. 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收获,教师点评;2. 课堂讨论:如何更好地欣赏古典诗歌;3. 学生分组展示,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及欣赏角度;5.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课时:1. 学生展示课后作业,教师点评;2.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4. 布置课后作业,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好准备。
语文必修3苏教版专题二版块一《离骚(节选)》精品教案

《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语文iii人版第二专项版块一(离骚)最新教案8

语文iii人版第二专项版块一(离骚)最新教案8【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江苏少儿版七年级《美术》第14册“设计、应用”单元中的一课。
“线”是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要素之一,而本节课提到的“立线”那么是有影子的线,它把生活中的各种线形的材料通过一定的方法“立”了起来,使其有了一个动手设计制作的过程,也令作品具有了特别强的装饰性,表达了设计应用课美化生活和环境的作用。
因此,本课内容的设置较有新意,动手又动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材料的选择较贴近生活,便于学生搜集和查找。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在作品的赏析中感受艺术之美;在作品的设计中培养创新意识;在作品的合作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在制作过程中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总之,它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学情分析: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已具备初步的线造型能力,且普遍对动手制作兴趣较浓,而“立线装饰”正符合了那个年龄段的特征,动手动脑相结合。
然而,他们对线造型设计的手段和方法知之不多,特别是正确合理地运用生活中各种线形的材料进行创作,使其具有特别强的装饰性不甚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动身,充分利用大量的范画作品,通过作品的赏析,师生的互动,教师的启发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之美的同时,逐步了解和掌握立线装饰作品造型设计的要点和难点,使其创作更具美感。
2、作为设计应用领域的“立线装饰”,其要紧的设计目的和用途确实是美化装饰生活和环境,而课本所提供展示的范画形式单一,特别容易捆住学生的思维,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几乎在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中都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个或一点拓展的知识,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思维,使立线装饰的设计不断由单一到多样,由平面到立体,进而向全立体拓展,培养学生改善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设计意识。
【三】教学目标:1、了解立线装饰的特点,掌握立线装饰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离骚教案——精选推荐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精选5篇) 作为⼀名⽼师,有必要进⾏细致的教案准备⼯作,教案是教材及⼤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离骚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离骚教案篇1 教学⽬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草”“美⼈”表达⾃⼰的政治理想及⼈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实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兴艺术⼿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新课 请⼤家猜⼀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独开诗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
(屈原) (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
屈原因出⾝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度出现了⼀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了尖锐的⽭盾,由于上官⼤夫等⼈的嫉妒,屈原后 来遭到群⼩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之间。
顷襄王⼆⼗⼀年(前278),秦将⽩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沉汨罗江,以⾝殉了⾃⼰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学史上最长的⼀⾸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争的实录。
《离骚节选》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离骚节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反复诵读,理清课文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疏通诗句。
3、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4、感受作者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语】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那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传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这个节日的。
屈原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
楚国百姓知道后,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争相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就演变成划龙舟的习俗。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lià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法,这样就发展成粽子了。
另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就发展为在这一天要喝雄黄酒。
从这里可以看出,屈原被楚国人民乃是全国人民敬仰了两千多年。
那么,为什么他如此受人爱戴呢?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来了解他,了解他的作品。
【《楚辞》介绍】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骚》,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是“楚辞”呢?1、“楚辞”的定义“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
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了。
2、“楚辞”的来源﹙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
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高中语文 2离骚(节选)(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2.离骚〔节选〕●从容说课《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光辉的一篇,也是我国诗史上最波澜壮阔、震古烁今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其篇名的意义有多种说法,但以司马迁和王逸的说法较通行,即遭遇优患或离别的忧愁。
《离骚》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但其中心的主题是反映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一中心统摄全篇,作为这篇杰作的灵魂闪烁在作品的始终,使之纷而不乱。
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说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媭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回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那么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课文节选的是《离骚》的起始部分,主要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诗,首先要指导学生逐节阅读,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
其次,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集中学习屈原以国家为已任、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再者,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楚辞体的特点。
如此兴手法的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表达等。
另外也应注意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离骚教案(精选多篇)

离骚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2021离骚教案《离骚》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多媒体出示对联一副请判断这副挽联是悼念谁的?并说明理由。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提示:①“招魂”“九歌”都是屈原作品的名字。
②屈原作品中多写到“香草”。
③“三户地”是“楚地”的别称项羽曾说“楚虽三户亡秦必矣”。
④“呵壁”“湘流”屈原曾经被流放到湘水一带。
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节选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教案题目:《离骚》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离骚》节选的基本内容和词汇。
2.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离骚》节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离骚》节选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离骚》节选的情感和主题。
2.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5分钟)1. 引入《离骚》的背景知识,简要介绍屈原和《离骚》的创作背景。
2. 出示《离骚》节选的全文,让学生看一眼,展示对于这首诗的直观感受。
活动2:诵读《离骚》节选(10分钟)1. 教师先诵读《离骚》的节选,给学生带上感情色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2. 社会化诵读,由学生分组轮流诵读《离骚》的节选,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诵中。
活动3:理解和感悟《离骚》节选(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离骚》节选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并解释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从诗中感受到作者的苦闷和对家园的深情吗?”活动4:练习和巩固(20分钟)1. 学生分组朗读《离骚》节选,并进行互评,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2. 学生就《离骚》节选展开写作,写一篇文章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发表独立的见解。
活动5: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离骚》节选的内容和感受。
2.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收获。
四、板书设计:《离骚》节选1. 词汇:怅、沉埋、登高、尘暗、浩气、朝云2. 主题和情感:苦闷、离散、怀念、痛苦、深情五、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针对《离骚》节选展开教学,通过诵读和感悟,让学生对这首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诵读和感悟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加深对《离骚》节选的理解和体验。
《离骚(节选)》精品教学设计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背诵;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诗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独特的比喻艺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教学方法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一、披文入情话屈原1.抒情名言,导入新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语文三人版第二专项版块一(离骚)最新教案20

语文三人版第二专项版块一(离骚)最新教案20第二专题版块一《离骚》教案20[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离骚》〔历史地位、妨碍、体裁、重读〕;2、诗的鉴赏[教学重点]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观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确实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1、屈原和《离骚》简介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
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
诗人,政治家。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
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
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2.播放《中华文明之光》第15集,北京大学中文系金开诚教授介绍《屈原和他的代表作》。
30分钟。
要求学生作必要的笔记。
看后检查。
3.范读——自读——诵读。
[作业]连排课,下节再布置。
第二课时4.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5.讲析选诗——〔1〕《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2、认真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13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
4、鉴赏品味。
〔2〕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缘故,表示不情愿同流合污的情怀。
离骚(节选)教案2023必修二语文优秀6篇

离骚(节选)教案2022必修二语文优秀6篇(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作品,感受其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其浪漫主义风格。
3.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赏析浪漫主义风格。
2.难点: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引出《离骚》。
2.屈原简介
介绍屈原的生平、成就和《离骚》的创作背景。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4.文言字词和句式讲解
(1)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5.诗歌内容解读
(1)逐段讲解诗歌内容,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2)分析屈原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忧国忧民、孤独悲愤等。
6.浪漫主义风格赏析
(1)介绍浪漫主义的特点。
(2)从想象丰富、象征手法、抒情强烈等方面赏析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7.爱国情怀体会
(1)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
(2)讨论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8.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文言知识、浪漫主义风格和爱国情怀。
9.作业布置
(1)背诵重点段落。
(2)写一篇关于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赏析短文。
离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
(3)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离骚》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离骚》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
(2)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离骚》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节选部分,理解诗歌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小组内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离骚》的韵律特点。
(2)分析诗歌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
(3)阐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4. 案例分析:(1)分析《离骚》中的典型意象,如“美人”“香草”等。
(2)讨论屈原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离骚》的艺术特色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离骚》节选部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离骚》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离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2. 《离骚》中的韵律、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3.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诗歌中所体现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离骚》古文的理解与翻译;2. 分析《离骚》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3. 将《离骚》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主题等;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3. 案例分析法:分析《离骚》中的艺术手法,如韵律、比兴、象征等;4. 实践法:让学生朗读、背诵《离骚》,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2. 诗歌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离骚》节选部分,并进行逐句翻译;3. 诗歌主题分析:讨论《离骚》所表现的主题,如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等;4. 艺术手法分析:分析《离骚》中的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5. 情感价值观探讨:引导学生从《离骚》中汲取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教学过程1.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2. 教学步骤:(1)第1课时:(1)导入新课,简介《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学习,朗读《离骚》节选部分,体会诗歌韵味;(3)教师讲解《离骚》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4)小组讨论,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离骚(节选)教案,《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知道屈原的,一般都知道他的《离骚》。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离骚(节选)教案,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离骚(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4、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1、比喻、对偶。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思路介绍背景引起兴趣,朗读帮助理解,领会情感,讨论明确问题,再练习以深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学生谈谈屈原:“我”知道的屈原屈原与溆浦2、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组屈原的图片3、、介绍作者及背景二、屈原生平1、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节选)。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节选)》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离骚(节选)》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2.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掌握楚辞特点,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
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
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
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
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
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语文ⅲ人版第二专项版块一(离骚(节选))学案

语文ⅲ人版第二专项版块一(离骚(节选))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会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前置性补偿】〔一〕知识链接: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
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全诗93节373句2490字。
前部分32节,以写现实为主,追忆身世、抱负、遭遇;后部分60节,以写想象为主,写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
尾声1节,总结全诗。
《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二〕预习检查:1、按有关内容填空。
屈原,名,字,战国时代国人,杰出的家和爱国诗人。
他的代表作是《》。
他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四言为主的《诗经》体新诗体,因这种诗体的作品又以《》为最,故又称。
2、圈出以下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正字。
①肇锡余以嘉名②扈江离与辟芷兮③来吾道夫先路3、正音:裔()朕()孟陬()揆(〕肇()扈〔〕汩()()搴()阰()芷()【新知探究】1、反复朗读课文,看看节选的段落能够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2、阅读前8句,思考:诗人追述世系,说明了什么?答:3、阅读中间8句,思考:诗中写了哪些内容?答:4、最后8句有何深刻含义,在行文上有何作用?答:5、“移情”技法即不直截了当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确实是“移情于物”。
语文iii人版第二专项版块一(离骚)最新教案9

语文iii人版第二专项版块一(离骚)最新教案9《离骚》教案9教学目标: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请问:现在南方的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出自哪里?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关心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差不多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确实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确实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如此的抒写”到完〕,而“离骚”那个词的解释确实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
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确实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
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ⅲ人版专项二版块一(离骚(节选))精品教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本文是屈原《离骚》的节选,共选择了开篇的前24句。
要紧是介绍自己的出身、姓名,表现自己的才能、修养,说明自己的忧虑和盼望。
《离骚》全文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以后,偏重于驰骋想像,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进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屈原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教授本文时,要注意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文本内容让学生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了解《离骚》的内容及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和探讨,侧重于理解诗人的高洁形象和浪漫主义风格。
思路方法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是《离骚》的前24句,这部分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比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对美政执著追求的精神。
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认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说明自己决不改变的爱国热情。
由于文章距离现代较为久远,内容不宜理解,有必要先让学生疏通字词,搞清意思之后再行理解文章具体思想、风格等。
《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
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基础。
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以读促进理解,在朗读中体会感情。
预习要求:让学生把预习时预备好关于屈原和《离骚》的材料。
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工具,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了解屈原当时的处境,了解楚辞及《离骚》的有关常识。
3.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4.读准字音,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认识诗人的高洁情怀。
5.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妨碍。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亮的个性光辉。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篇伟大的作品。
歌曲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教师:你们明白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旧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明确:屈原。
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基本上为了纪念屈原的。
文本解读知识积存1.作家作品〔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缘故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然而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因此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进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2.基础积存字音苗裔.〔yì〕庚寅..〔gēngyǐn〕孟陬.〔zōu〕揆.余初度兮〔kuí〕重.之以修能〔chónɡ〕肇.〔zhào〕汩.余假设将不及兮〔yù〕搴.(qiān)阰.〔pí〕弃秽.(huì)信息筛选背景资料《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辅佐楚怀王。
当时正值七雄争斗之时,屈原起初特别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
“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掌握政权的贵族重臣,为了保持个人禄位,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
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
在对外政策上,屈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出使齐国。
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
目光短浅的楚怀王就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了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亏。
怀王恼怒,又轻率出兵伐秦。
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丧失了汉中之地。
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曾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之好。
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谏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之子子兰却劝怀王去秦,说:“奈何绝秦欢?”怀王终于去了秦国,果然被扣留,最后客死于秦。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因此,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屈原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
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关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
因此,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
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合作探究感知、理解课文1.范读——让学生耳顺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明确: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观赏诗句。
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关心。
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能够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2.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明确:断句范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3.疏通、翻译、分析明确: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那个地方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24句。
按适应,《离骚》以节论,每4句一韵节。
课文能够分为两个部分如下:第一部分: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那么兮,字余曰灵均。
翻译:我是古代帝王颛顼高阳的后代,我的伟大先父名叫熊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正月,恰是庚寅之日我降生。
父亲端量我初降仪表,通过卜卦赐予我美名:给我本名叫做正那么,给我表字叫做灵均。
点评分析:第一部分〔从“帝高阳”到“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别文化内涵的吉祥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
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第二部分:原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假设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翻译: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又兼备外表的端丽姿容。
身披芳香的江离和白芷,编织秋天的兰花当佩缨。
光阴似流水我怕追不上,岁月不等我令人心着慌;朝霞中拔取山岭的木兰,夕阳下采撷水洲的宿莽。
日月飞驰一刻也不停,阳春金秋轮流来值星。
想到草木的凋零陨落,我唯恐美人霜染两鬓。
为何不趁壮年摈弃污秽,为何不改变原先的法度?快乘上骐骥勇敢地驰骋,让我来为你在前方引路!点评分析:第二部分〔从“纷吾既有”到“先路”〕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
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