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百年经典的当代解读_方卫平

合集下载

《南方文坛》2012年目录索引

《南方文坛》2012年目录索引

2.42
新世纪文学经典化危机及其建构途径/张丽军
2.48
从“事件的历史”到“述说的历史”
—— —关于重新发现中国儿童文学的一点思考
/方卫平
3.44
重评童话集《稻草人》
—— —兼论叶圣陶何以中断1922年的童话创作
/刘绪源
3.47
儿童文学:重新发现的难度与限度/赵霞
3.50
大地上的禾苗/周立民
5.35
王元化与卢梭《社会契约论》在当代中国的回响/夏中义 4.11
“中国问题”的深切触摸与思考
—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主题的一个侧面
/王春林
4.17
“从一个人看一个世界”:个人生命体验中的历史反思
— ——读钱理群《我的回顾与反思:在北大的最后一门课》
/陈俊
4.21
“当代文学”与“新疆当代文学”/程光炜
5.49
当代小说如何讲述文革历史起源/沈杏培 姜瑜
5.53
抗拒失语—— —当代女性小说的梦呓化表达及其性别策略
/李萱
5.58
流动、衍生的文学“乡土”
—— —关于《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大系》/李丹梦 6.53
康拉德小说的人类学解读/王晓燕
6.58
现代性文化逻辑与80后怀旧的意义生产/滕翠钦
6.62
赛博空间:反思“第二媒介时代”的身份认同/李盼君 6.68
5.26
杨光祖:文学守门人/杨显惠
5.32
《玉梨魂》与《金锁记》的互文解读/刘铁群
6.26
建构独到精准的文学理论批评视角
—— —论刘铁群文学研究及其批评特点/张利群 6.31
铁群印象/黄伟林
6.36
批评论坛
文学批评的语境与伦理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优秀10篇】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优秀10篇】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优秀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篇读后感的作文600字,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篇一放假前,马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许多有趣的书,这不,前几天,我刚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再被狐狸骗一次》,今天下午空闲时,这本书像磁铁一般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便抱起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篇关于红狐清窝的故事。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庭在一次外出觅食时被一只巨蜥搞得两死一伤,只剩下一只瞎眼母狐和一只小公狐。

在这样只能相依为命生活的情况下,母狐却狠心地把小公狐赶出了家。

它宁愿自己白白等死,也不接受小公狐的帮助,最终,它饿死了。

也许,大家都认为红狐清窝是自私残忍的,但这篇故事却告诉了我们,“凡没被清过窝的小狐都智力低下,交际能力低下,猎食技艺低下,长大后很难找到配偶就算生儿育女,后代的存活率也极低。

”成年狐之所以用这样残暴的方法把小狐驱赶出家,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

最令我震撼的就是那只母狐临死的时候,它的面前堆着四只小仓鼠,这是小公狐辛辛苦苦捉来给母亲吃的,可它到死也没有动。

读到这里,我禁不住想要流泪。

我既体会到了小公狐的孝顺,又感受到了母亲的执着。

它为了让小公狐明白无论如何也不能回家,宁愿拒食,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是啊,世上最爱我们的就是父母,为了我们,他们宁愿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

连动物都是这样。

所以,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替父母分担。

而且,这篇故事也让我更深刻的懂得了,父母不能过分溺爱孩子,那样只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应该向这些红狐一样,在一定的时候,要能够“忍痛割爱”。

读后感篇二嗨!朋友,世界上真的有女巫吗?那还用问吗,用脚丫子想一想都知道一定有的啦!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而是·我们应该学会识别她们,然后把她们干掉!因为如果不干掉女巫,她们就会杀死小孩子。

论一个可能的儿童文学学派-方卫平

论一个可能的儿童文学学派-方卫平
持下,从1980年开始,一批优秀的研究人才开始从校内外向儿童文学学科聚
集。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学科先后汇聚了韦苇、黄云生、吴其南、周晓
波、楼飞甫、方卫平、章轲等中青年研究者。他们在儿童文学研究的各个领
域开拓耕耘、镇守把关,逐渐修炼、磨合,形成了一个既有研究分工,又有学
术合作的儿童文学研究群体。到了21世纪初,在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努力
学派的时候,该学科近30年来的学术沉淀和学科积累,无疑成了关于这一议
题和思考的最有力的事实基础和历史支撑。
1978年10月,国家出版局、教育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
国文联、全国科协在江西庐山联合召开了“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
会”。会后,国家出版局等七家单位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加强少年儿
了中国高校第一份综合性的儿童文化研究丛刊《中国儿童文化》(2004),成
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国际儿童文学馆和台湾儿童读物资料中心(2007),建
立了第一个中国儿童文化研究网(2007),使浙江师大的儿童文学学科建设
在整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推进态势。
在中国当代的学术制度安排中,儿童文学学科通常都被勉强地归置于
同和支持。1979年,浙江师院中文系恢复儿童文学选修课,成立了儿童文学
研究室,并开始招收儿童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一所高校与儿童文学的
学术情缘,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风就发表过一些儿童文学研究论著,
但是对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来说,1979年所发生的一切,仍
如此之多的儿童文学研究者,这种情景,为全国高校所仅见。
在长期的共事和学术研究活动中,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研究者们

张扬着生命力的当代儿童文学教材——评方卫平教授《儿童文学教程》

张扬着生命力的当代儿童文学教材——评方卫平教授《儿童文学教程》

张扬着生命力的当代儿童文学教材——评方卫平教授《儿童文学教程》《儿童文学教程》是方卫平教授于2013年独立撰写的当代儿童文学教材。

该书是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

以往已有不少学者从该教材的经典性、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阐述了它的独到之处。

本文将焦点固定在该教材体现的“生命力”上,以期从这一个小窗口,看到另外一片风景。

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编写语言教材编写语言往往是难以把控的,如果过于严肃,则不免让读者觉得艰深,如果过于轻松,又不免显得随便。

《儿童文学教程》的编写语言在严肃与轻松之间自由收缩,可谓是极富生命力。

其一,教材编写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与读者的亲切互动。

当一本教材的知识性过强时,读者会产生一种压迫感。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获取往往是被动而又乏味的。

但是,方卫平在编写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教师的亲切,同时兼顾学者的威严。

他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合入教材中,在编写时结合实际发问。

这令读者感到置身于课堂的亲切,而又有深入的思考体验。

他试图将自己的体验与读者的体验达成共鸣,通过“我们”这个称呼,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其二,教材编写语言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

知识的组合是死板又机械的,读者往往不容易接受,而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聚合的状态是更为高明的。

方卫平知识渊博,涉猎学科广泛,古今中外的诸多领域均有涉足。

但是,他并没有用艰涩的语言把各个抽象的概念一齐抛给读者,而是将各类知识通过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工后呈现给读者。

因此,《儿童文学教程》既做到了“把自己的论断建立在比较可靠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上”[1],又做到了有趣易懂,富有活力。

富有生命力的儿童文学观宗白华先生曾指出:“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

”[2]文学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毋庸置疑,儿童文学也是有生命力的。

方卫平在教材中反复强调儿童文学中的“生命”、“生命力”,这与他的儿童文学观密切相关。

向世界介绍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

向世界介绍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

向世界介绍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作者:孙雨林王湛来源:《文化交流》2018年第06期2018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中国是主宾国。

今年的书展上,儿童文学学者,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卫平,带着他新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与中外读者见面。

该书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简称:中少总社)以中文、英文双语对照形式出版。

作者以亲历者的体验,向人们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距今已有54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专业童书展。

方卫平,1987年浙师大研究生毕业并留校工作,此后一直从事儿童文学、童年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

《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一书是他对中国儿童文学自1977年至2017年这40年发展历程的系统性梳理。

“2014年秋天,中少总社总编辑张晓楠女士找我,希望我能写一本书,向国外介绍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同时,近十几年来,中国在国际儿童文学界、童书界越来越活跃,国外的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学者、出版人、爱好者,都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儿童文学。

”方卫平说,“我们希望走向世界、了解世界;而世界也希望了解我们。

”从2015年到2017年,方卫平花了近三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一本帮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学术著作——《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

“整本书中英双语出版,因此不能太长;虽然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外对中国儿童文学有兴趣的专业读者,但同时也希望能吸引大众读者,需要通俗易懂。

”方卫平说。

全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从拨乱反正后“复出”的作家雄心勃勃地亮相,到青年作家带有“先锋”意味的探寻和实验;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从在市场化探索中坚持精英式写作姿态的儿童文学作家对商业化写作行为的质疑,到市场意识下“成人化写作”倾向向童年美学的回归;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从童书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唯市场化出版乱象,到坚守艺术品质的儿童文学作家更为自由、大胆的艺术创造,童书创作、出版逆势而上。

2012年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述评

2012年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述评

2 0 1 2 年, 还有更多年轻学人 的专著面世。侯 颖的《 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 何卫青的《 澳大利亚儿童文学导论》 ( 湖南少 年儿童出版社 ) 以及胡丽娜的《 大众传媒视 阈下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转型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 出 版社) 等著作 , 同样 呈现 了新一代儿童文学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学重构》 , 引发 了学术 界关 于学 术规 范 、 评 奖机 制、 教育体制等 问题 的讨论。虽然儿童文学界对 此抱 以沉默的态度 , 但谭旭东事件给 中国儿童文
学研 究 者带来 的 冲击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 它 使 我 们 不 得不 面对 有关 学 术操 守和 学术 能力 的双重拷 问 。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 2 0世纪 中国 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 是吴其南主持 的国家社会
科 学基 金项 目的最终 研究 成果 , 作 者将 2 O世 纪作
“ 轴心” , ——这类似大树体内最核心的那一 圈圈
年轮 , 这 些 内在 的年 轮持 续 为大树 提 供 营养 、 连 接 天 地 。“ 儿 童本 位 ” 其 深 意在此 。
童文学研究的过程 中, 我们便 可以看到研究者们
在理 论话 语 上 的 突 围和 推 进 , 由此 呈 示 出 中 国儿 童文 学研 究 的未 来发 展 可能 。
评、 对话等文字 , 与作者之前 出版的《 儿童文学的 当代思考》 、 《 逃逸与守望》 、 《 无边的魅力》 等论文

集 形成 了写 作 、 发 表 时 间上 的 承 接关 系 。从 这 本 论 文集 我们 可 以看 出 , 方卫 平 将 学 术 热量 播 撒 到 了更 多领域 , 除 了儿童 文学理 论和学 科建 设 以外 , 在原创 儿 童文学 、 儿 童 阅读 推广 等 方 面 投注 了更 多心 力 。这种将 儿童 文学理 论 与创作 、 出版 、 教育 相结 合 的实践 拓展 , 在很 大 程 度 上增 强 了儿 童文

论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论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论"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研究生:于海娟指导教师:王卫平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摘要: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红色经典"在中国革命文化领导权的建构中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得到了最为广泛而有力的传播。

它对整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是其它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体系重建的艰辛与情感结构中怀旧色彩的彰显,以及商业意识、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一浪接一浪的冲击,"红色经典"开始被加以改编,也因此得以逐渐重返文化舞台。

尽管"红色经典"存在着难以弥补的局限,但在当下,它仍然成为多元文化构建中备受青睐的亮点, 再度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尊崇。

针对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将从"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关于"红色经典"的�1�7�1�7编、"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与局限这样三个方面来进行探折,力图进一步推进对于"红色经典"的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红色经典"在五六十年代的影响力和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概括,并分析它产生强烈社会影响的原因。

第二部分对"红色经典"的改编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其得失。

第三部分探讨"红色经典" 在当下还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并清晰地指出其存在的局限。

关键词: "红色经典" 历史价值改编当代意义引言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红太阳"歌曲专辑在音乐市场上的出现和流行,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史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为题材,高举革命理想主义旗帜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突然又从沉睡中焕发了活力,占领了一片广阔的出版和阅读市场,这些重新热起来的作品被称为"红色�1�7�1�7典",随着这些作品不断地被改编、搬上荧屏,文艺评论界相关的文艺争论也逐渐升温。

守望儿童文学的艺术疆土_论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

守望儿童文学的艺术疆土_论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

2010年3月第10卷第1期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Comprehensive Edition )Mar.2010Vol .10No .1●文学研究摘要:方卫平是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界引起广泛关注。

方卫平从儿童文学的学理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从本质、创作、构成、接受、批评等多维度阐释和把握了儿童文学的内涵;从中外儿童文学史论的角度着眼,修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和《法国儿童文学导论》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关键词: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I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0)01-0055-05收稿日期:2009-12-28作者简介:王亚玲(1985-),女,回族,新疆和硕人,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守望儿童文学的艺术疆土———论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王亚玲(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和写作已经有25个年头了。

儿童文学研究这个职业,给了我的人生和整个生活太多的馈赠和赐予,而我也在这条路上倾注了自己的生命和热情。

如果说中年有一个人生驿站的话,那我希望这个驿站只是又一次出发前的一个小小的歇息场所。

对于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文学的研究,我的学术之梦还没有止息。

”———方卫平随着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批评也初具规模。

然而,当今批评的主要关注点在作家作品的批评,对儿童文学研究者的批评———“批评的批评”研究则少有涉及。

方卫平是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及批评实践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方卫平儿童文学研究概述方卫平1961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祖籍湖南省湘潭县,现工作于浙江师范大学。

洗尽铅华见真纯--评方方的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

洗尽铅华见真纯--评方方的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

出版社 出版 了这部 4 2万字 的长篇 , 这是方 方从 事小 说创 作 以来 , 一 部 真 正 意 义上 的 长 篇 小说 出版 第
是为解脱心灵而写。方方 的《 乌泥湖年谱》 与以上各
种写作 动 机不 同 , 她是 为作 者童 年成 长的氛 围 , 辈 父
不久,文艺报》 《 头条报道 , 认为小说 :通过知识分子 “ 在 建 国后 曲折 的经 历 , 思 中 国知识分子 的意义 、 反 弱 点和使命 , 9 年代以来不少作家热衷于思考的一 是 0 个重 要 的文 学 主 题 多 年来 , 已有 许 多作 家 通过 各
2 N 1 o1
Fe .2 O b O2
洗 尽 铅 华 见 真 纯
— —
评 方方 的长篇小说《 鸟泥湖年谱》

【 汉 大 学 凡文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0 1 ) 江 3 0 9

要 : 文 以 文本 细 读 和 文 本 分析 的 方式 , 知识 分 子题 材 的 重 新挖 掘 , 枳 分 子 心 路 历 程 的展 示 和 纯 朴 大 论 从 知
总 第 2 卷 I
种 文学 形式对 这一 主题 加 以阐释 和开 掘。时 近世 纪
之交. 由人 民文学 出 版社 推 出的 王蒙 的 ‘ 节 ’ 季 系列
二、 我觉 得 这 部小 说 透 露 出方 方跨 八 中年后 日 趋平 和 的心态 , 现 出一 种追 寻 自己童 年生活 氛 围 , 表 复活 儿时 成长 气 息 的 努 力。这 部小 说 的背 景 , 就是
代 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惨痛历程。这是一个可 能会 令 大 多数 女性 作 家 望 而 生畏 的题 材 和背 景 . 在
世 纪末 文坛 颓唐之 风甚 浓之 时选 择这样 一个 比较 沉 重 的话 题 和 知 识分 子 生 活 这 样 一 个 难 于驾 驭 的 题

《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总目录

《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总目录

《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总目录(下列括号中“·”前为期数,后为页数)莫言评论小辑弱者的反抗与莫言文学的崇高美学王金胜(1·90)弱者形象与弱者心态(论莫言近作中的人物谱系)孙海燕(1·96)《月落荒寺》评论小辑西方隐喻与我们时代的精神危机徐勇(1·102)时间之内和之外的瞬间陆楠楠(1·108)重返小说的神秘性林培源(1·116)《他乡》评论小辑他乡即故乡吴义勤(2·47)情感的力量王秀涛(2·61)“进城叙事”的范式突围周鹏(2·66)北京文学70年专辑大江大河波澜处(北京文学70年的文学史贡献)孟繁华(3·69)“京味”的新声与新变(想象北京文学的多种方法)张莉(3·76)关于北京文学70年的对谈孙郁张莉(3·82)《云中记》评论小辑作为记忆、仪式与治疗的文学刘大先(3·90)精神史、村庄志与时间寓言吴雪丽(3·97)归来后的“告诉”:阿来《云中记》与新世纪乡土叙事的经验逻辑杨高强(3·106)孟小书评论小辑“失败青年”的另一种想象与“80后”写作的另一种可能(以孟小书的小说创作为例)丛治辰(3·113)“新中年”孙闯闯(孟小书的《请为我喝彩》和孙闯闯系列)李振(3·122)王彬评论专辑充满才气的叙事学研究胡平(4·97)叙事学难得的建树型成果施战军(4·101)育邦评论专辑经验世界与“天真的时刻”耿占春(6·38)黑暗中的金针傅元峰(6·45)纸上“伐桐”与“轻逸”的重力霍俊明(6·50)《巨变:1949》评论小辑历史巨变中的光荣与梦想刘忠(6·56)革命浪涛激荡的宏伟画卷李清霞(6·61)当代文学观察国家理想科学启蒙现实回归(百年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动机的数次转向)徐兆寿张哲玮(1·4)虚无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观的建构熊修雨(1·15)中国当代文学“一带一路”翻译传播:内容、途径与策略孙宜学(1·25)乡土中国的表述与被表述(农村妇女“在地”写作与重建乡土叙事伦理)孙桂荣(1·31)为我引路的良师益友(我与《文学评论》)丁帆(2·4)从国家叙事、儿童本位到汉语童心(略论中国儿童文学特质的嬗变)黄晓蕾(2·8)寻求自由表达的出路(“70后”长篇小说经验略考)张晓琴谢腾飞(2·12)“70后”女作家“自我”书写中的主体探寻(以鲁敏、魏微、庆山、乔叶为对象)张瑷沈芬(2·18)观念的嬗变:重评1980年代关于内容与形式问题的讨论邹军(2·24)在现实主义的风土里深耕小叙事(近年中国中短篇小说创作态势探析)李林荣(3·21)东北书写中的语言、知识与现代危机陈若谷(3·25)当代儿童文学短篇创作得失论(以2019年为样例)崔昕平(3·32)反规约:当前长篇小说的无理据书写刘小波(3·39)藏“叙”于“器”(文学叙事与人工智能)张斯琦(3·48)“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思考:中国当代通俗文学国际传播研究张翼飞崔宏图(3·57)论新时期边地小说中的生命书写于京一(3·63)开放与对话的诗学景观(由《中国新诗总论》谈起)卢桢(4·4)当乡土遭遇现代主义(论先锋小说中的乡土叙事)贺仲明张增益(4·10)寻找“现实主义”的“网络形式”(2019年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综述)闫海田(4·17)论当代文学语言的审美传承与社会规约问题王晓岗张诗曼(4·23)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的现行生态与重构审视李燕临齐维颢(4·27)“现成性”规约下非虚构写作的事实建构丁茜菡(4·32)如何看待茅盾文学奖的创作“无后续”现象(以刘斯奋等茅奖获奖者为例)阮波(4·38)自媒体写作的概念、特征及愿景(以读者为视角的分析)施龙(5·25)“最后一个”诗学与生产方式变革张伯存(5·31)新世纪以来萨满题材小说的体验式书写刘绪才(5·36)人工智能时代的写作主体性位移张强王超(5·42)稿酬制度与当代文学生产(以汪曾祺书信为中心)毕文君俞思超(6·4)媒介权力视域下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与价值重构(以《白鹿原》为考察对象)王传领(6·13)在历史与现实之间(2017—2019年间“50后”作家长篇小说一瞥)谢尚发(6·19)新世纪文学中人民性问题的回溯、重构及当代价值修磊(6·26)爱丽丝形象中文译介史(回溯中国儿童文学之儿童形象嬗变)李雪伊(6·32)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新中国人民文学的践行者:人民日报(1949—1966)文艺副刊的文学呈现罗曼(1·58)《伤痕》40年:救赎与涅槃王瑞华(1·66)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子关系探析宋雯(1·75)20世纪90年代女性身体写作现象的再解读姚溪(1·82)艺术中的“真实”、时间与风景(《艳阳天》再解读)李云雷(4·57)简论浩然的价值及其精神资源周景雷郑慧文(4·68)当代文学创作中民间立场的价值重估王敏(4·75)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理想主义叙事车红梅(4·82)爱为何要忘记(从《爱,是不能忘记的》未选入《张洁文集》说起)张文娟(4·89)朦胧诗论争与反思性批评的兴起唐诗人(5·47)重识寻根文学:原貌、追述与个案管兴平(5·56)合作化小说“两条道路”斗争模式的形成与示范(以李准《不能走那一条路》为中心的探讨)李佳贤(5·62)“寻找当代文学经典”专栏主持人的话王尧韩春燕(1·38)汪曾祺对“苦雨斋”资源的借用孙郁(1·39)邂逅密敌:汪曾祺的《复仇》〔美〕费佳兰著潘莉译(1·48)作家词典·汪曾祺吕洁(1·55)主持人的话王尧韩春燕(3·4)日常生活书写的意义(铁凝小说新论)郭冰茹潘旭科(3·5)铁凝小说:“第三态”的凝视邱田(3·13)作家词典·铁凝明子奇(3·19)主持人的话王尧韩春燕(5·4)文学史时间中的高晓声与陈奂生房伟(5·5)“跟跟派”与“政治的玄学”(重读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张涛(5·17)作家词典·高晓声潘旭科(5·22)当代文学批评家研究一个在场批评家的秉性和“脾气”(洪治纲和他的文学批评)孟繁华(2·30)洪治纲:与现实保持密切联系的先锋派文学批评家贺绍俊(2·33)洪治纲印象吴玄(2·38)论文学批评的整体观洪治纲(2·41)批评家贺绍俊:披着80年代的霞光孟繁华(4·42)因为欣赏,所以批评李洱(4·44)寻找中国当代文学之“道”张晓琴(4·47)数十年文学批评的随想贺绍俊(4·53)作家作品评论“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他”(论冯骥才的民间“史记”)胡传吉(1·122)从“乡土凝香”到“现实余韵”(陈忠实短篇小说论)韩伟(1·128)执拗的现实主义者与逃不掉的宿命(编辑家秦兆阳精神图谱素描)王迅(1·134)至深、至高、至远:当代文学的另一种叙事维度(论邱华栋极限运动小说)裴蓓张箭飞(1·141)美好生活在哪儿(性、生殖、社会资源分配与东西小说中的忧郁)张柱林(1·148)葛红兵创意写作的新趋向与新收获(评十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大宋江山》)郝雨(1·152)光芒四射的《梁光正的光》廖四平李丹(1·156)用温润的灵魂找寻表达的兴奋点(有关女真中短篇写作的抽样阅读与潜对话)张德明(1·162)自由与超脱的进境(严歌苓小说创作比较谈)罗晓静(1·169)论曹军庆的城市写作吴佳燕(1·175)集体记忆、文化震惊和反省残缺(加拿大汉学家梁丽芳教授的中国知青小说研究漫评)张志忠(2·73)《东岸纪事》叙事的返璞归真李劼(2·80)“半开之美”与“越轨的笔致”(金仁顺论)张涛(2·82)对匿名者的重新命名(塞壬散文论纲)柳冬妩(2·88)生命串接、时代启新及“超”性昭示(论赵德发长篇新作《经山海》)盖光(2·95)极端境遇中人性面向的反思(汪曾祺“政治题材”小说论)王泽鹏(2·102)死生亦大矣?(格非小说中的自杀书写与反乌托邦沉思)赵路平(2·109)“常规体”的延续、僭越及姿态展示(以中短篇小说为基点论韩少功长篇写作的艺术调式)刘霞云(2·114)娘子关头窥皓月(谫谈刘慈欣小说与中国文化精神)毛孟启(2·122)歌者焉知:高海涛散文的音乐性魅力轩小杨(2·130)远行精神与家园意识(薛涛少年小说论)方卫平赵霞(2·136)白天光小说民间化风格论李瑶吴雪威(2·142)凝视那些稍纵即逝的决断与逆转(读朱文颖短篇小说集《生命伴侣》)郜元宝(3·126)历史文化散文:如何“历史”,怎样“文化”(从夏坚勇《庆历四年秋》谈起)赵普光(3·129)中国故事的三种讲法(兼谈贺享雍的“乡村志”系列小说)叶立文(3·136)以先锋精神介入社会问题(莫言先锋小说《十三步》的现实感及其文学升华)王学谦(3·143)历史的镜像与精神的家园(马步升文学创作论)吴世奇(3·151)“小改而大动”:论汪曾祺《聊斋新义》的现代阐释刘程程(3·156)论生态美学视域下张炜的儿童文学创作杨一(3·163)在科技与人文之间(刘宇昆科幻小说论)游澜(3·17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评杨学民专著《汪曾祺及里下河派小说研究》)杨迎平(3·178)生命的强力与叙事的张扬(评王怀宇长篇小说《红草原》)张遥(3·182)个人性·民族性·国家性·世界性(吉狄马加诗歌创作及研究的思考)李晓峰(4·105)重返戊戌风云中的历史现场(评穆陶长篇历史小说《戊戌变法》)吴秀明俞清瑶(4·112)“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评谈瀛洲的散文集《人间花事》)张生(4·119)残酷历史境遇中的精神变形记(关于张庆国长篇小说《老鹰之歌》)王春林(4·128)解读作家的精神密码(读孙惠芬散文集《他就在那儿》)杨光祖(4·134)小说如何成为“大说”:论陈彦的小说《主角》张文诺(4·139)周瑄璞写作中的三个意识(从《日近长安远》和两篇短文说起)孔会侠(4·146)镜像:“存在与虚无”(津子围小说作品中的精神重构策略)贺颖(4·152)浅谈王蒙近年来小说创作的新探索郭宝亮(5·100)边缘情境、地方经验与市场效应(读阿来《云中记》兼及“汶川叙事”)韩春虎陆畅(5·109)在谱志立传中追寻文学真相(刘醒龙近期创作评述)刘早(5·116)倒影潋滟(重读毕飞宇的中短篇小说)相宜(5·122)“有独见之明”(读王干的“文学屏”)赵娜(5·129)简论马笑泉《回身集》中的异质审美张艳梅(5·136)论蒋韵《你好,安娜》中的记忆书写与自我救赎韩旭东(5·141)父与子的启蒙和革命(读王蒙《活动变人形》)刘振(5·147)生死场中:亲情何为,意义何在?(论皮皮《渐行渐远·背影》的深层叙述结构)杨波闵靖阳(5·154)“后革命”时代的英雄叙事(西元小说论)王冰冰(5·159)生命诗学视域下文人的精神生态(红柯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书写)徐翔(5·166)刘以鬯对小小说文体审美空间的拓展王彦艳(5·172)一个人的生态主义运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生态批评)张玲(5·177)论苏童小说的季节美学周新民余存哲(6·88)名人家事、历史场与话剧传承(阅读《你和我》的三个层次)申霞艳(6·95)王小波与他的“沙盘诗学”陈崇正(6·102)新的地方意识的兴起(以叶舟的《敦煌本纪》为中心)岳雯(6·109)从非虚构到虚构:释放的社群与隐蔽的诗情(读梁鸿的《四象》)项静(6·116)记忆诗学与《修改过程》刘长华(6·120)从“五行共生”学说看孙绍振诗学体系的内在景观庄伟杰(6·127)隐匿的暴力与新世纪(论《苔》的历史叙事之优势)丛子钰(6·134)论满族作家叶广芩小说创作的京剧意蕴曹转莹(6·142)现实主义视野下新城市日常生活书写(蔡东小说论)范伊宁张丽军(6·149)“我”在“他们”中间(关于熊育群长篇小说《连尔居》)武歆(6·160)认知诗学视域下曹文轩少儿小说的女性观念研究江璧炜(6·165)童年生命感与“根性”精神的共振(孙卫卫儿童文学创作论)李琦(6·173)樗栎杞梓,葵薤芝蘭(《植物先生:二十四节气植物研学课》序)吴浩(6·179)史料研究书信里的文学期刊史迹黄发有(5·72)路遥研究的史料问题(兼议姜红伟的路遥考)李国平(5·82)文学期刊会议与文学评论发展(对80年代文学一个侧面的考察)尹林(5·92)张洁文学年谱(1978—2020)姜红伟(6·66)毕飞宇创作年表杨毅鲍姝伶(6·80)当代诗歌论坛“选一只古典的鹤飞进我的词语”(关于孟原的诗)张清华(2·148)为散文诗一辩(以周庆荣为考察对象)敬文东(2·153)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彷徨与秘语(关于李永才的诗)杨红(2·167)“惟山体”创作的地理基因与地理想象孙正国李皓(2·173)昌耀:在时光深处孤独耸立的诗之高原谭五昌(3·187)纯净语言、平和日常与时间智性(论李琦诗歌的审美理想)蒋雨珊蒋登科(3·194)“现代性的追寻”(以“元诗”意义上的抒情“我”为中心的张枣诗学)亚思明(3·199)主体、话语与地方(女性人文主义视野中的辽宁女性诗歌)何言宏(4·158)“诗歌中的晚年”(20世纪80年代之后蔡其矫“旅游诗”创作论析)张立群(4·167)时空并置·灵魂对话·文化透视(翟永明书写古代女性的三重路径)牛艳莉(4·173)轻逸、自治与自我塑造(当代新诗的江南视角)吴宜平江离(5·184)“在寺庙边上写作”(论雷平阳的“旷野书写”)毛丹丹(5·191)太阳的诱惑(理解顾城的精神世界)郭帅(6·183)“庞德的肋骨”(论安琪的崛起与外国诗歌的影响)邓庆周(6·194)国际文学视野文学图像论视域下莫言小说英译本封面图像内涵解析孙宇(1·182)从中国的当下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日本学者千野拓政卢茂君(1·191)铁凝小说在海外的译介与研究王玉(2·179)世界经验、政治寓言与叙事形式的中西之辨(刘震云作品海外传播研究)刘诗宇(2·189)新诗、文体问题与网络文学(贺麦晓教授访谈录)易彬〔荷兰〕贺麦晓(2·198)国际文学翻译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王汝蕙(4·179)《出版人周刊》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基于AntConc 语料分析)崔艳秋(4·189)英语世界王安忆小说研究的社会历史视角探析于桢桢(4·196)访谈陈思和:学术是我安身立命的基本立场舒晋瑜(1·195)《上海舞男》的五度空间:两套叙事结构嵌套绾合出的上海霓裳曲(严歌苓访谈录之一)刘艳严歌苓(4·202)我的跨文化写作与人生旅程(聂华苓访谈录)莫詹坤陈曦钱林森(5·198)大地的复魅(与刘庆对谈小说《唇典》与萨满文化)李秀儿刘庆(6·202)《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总目录(1·202)《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优秀论文获奖作者与篇目(1·37)英文要目Lily译校封面人物邱华栋(第1期)洪治纲(第2期)铁凝(第3期)严歌苓(第4期)聂华苓(第5期)耿占春(第6期)封三人物“文学批评新势力”专栏·项静特邀主持杨丹丹(第1期)“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邵部特邀主持张维阳(第2期)“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樊迎春特邀主持杨庆祥(第3期)“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程旸特邀主持黄平(第4期)“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相宜特邀主持金理(第5期)“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徐兆正特邀主持林培源(第6期)封底人物项静(第1期)邵部(第2期)樊迎春(第3期)程旸(第4期)相宜(第5期)徐兆正(第6期)。

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探析

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探析

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探析作者:次仁翁姆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19年第12期书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观念与教学实践作者:方维保杨四平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3月ISBN:9787567624894定价:58.00元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状态密不可分,我国现当代文学诞生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历史时期,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宏博的思考、隐秘伟大的情感、复杂的人生等,它联结现实,超然想象,描绘出了迷人的图景。

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普及现当代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然而,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现当代文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兴趣不浓,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一些优秀作家及其作品知之甚少。

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一方面是受当前社会的影响,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快餐化阅读方式;另一方面也与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有关,很多教师不注重这门课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单调。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观念与教学实践》一书倡导将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改革的立足点,力求发挥文学对学生的心灵净化、道德完善、品质提升、人格健全等多方面的作用。

作者认识到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强调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现当代文学不被重视、忽略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并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改革范式。

该书共有五章,第一章开篇点题,立足宏观视角论述了现当代文学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着重强调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第二章立足专业教学,从文學史建构视角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我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内容,针对学生轻视“史”、缺乏“史”的意识的问题,对文学史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文学史的书写对象进行了着重介绍。

第三章重点结合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建议。

第四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对接途径进行探索,讨论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较为热门的问题。

洒进心灵的阳光

洒进心灵的阳光

洒进心灵的阳光作者: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初中》2014年第12期还记得让我们在书香中度过暑假的《最佳中国儿童文学读本》吗?那是一套给过我们温暖和启发的书,由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选评。

这次给大家推介的,是这套书的续编——《最佳中国少年文学读本》。

《最佳中国少年文学读本》是方卫平教授为广大少年读者精心遴选的一套中国原创少年文学精品读本。

这套读本在选入一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同时,也从艾青、宗白华、史铁生、王小波、海子、王安忆、刘心武、席慕蓉、毕淑敏、迟子建、刘庆邦、毕飞宇、林白、刘亮程、刘玉栋、李娟等成人文学作家、学者的作品中挑选了一批适合少年读者阅读的文本。

方卫平教授在读本中有意呈现这样一种超越狭义儿童文学界限的阅读面貌。

此外,方卫平教授还依据他多年的儿童文学研究、教学和阅读推广经验,采取按主题组合单元的方式来统筹全书,各单元均有“阅读导语”部分,每篇文章都附有“牵手阅读”文字,细致地为少年读者的阅读提供思路和指引。

他希望少年朋友们从这套读本中获得更多样、更开阔的阅读体验,也相信这样的开放阅读将给读者的成长带来富足的精神养分。

《斐济的阳光》是《最佳中国少年文学读本》系列中的一册。

书中所选作品内容触及了关于成长、人生、人性等基本的价值观命题,以文学之美,诠释大爱教育,就像一缕缕洒进心灵的阳光,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温暖,从而帮助大家获得人生的力量和底气。

蛐蛐儿迟子建我的童年是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度过的。

在故乡的夜晚,最令我兴奋莫名的事情,就是灶房传来的蛐蛐儿的叫声。

蛐蛐儿的学名是蟋蟀,它特别喜欢夜里发声。

它是个害羞的歌手,要等幕布落下,黑暗笼罩着,才敢歌唱。

而且,它喜欢猫在水缸旁,好像它唱累了,自己会舀一瓢水,润润嗓子似的。

蛐蛐儿不会飞翔,可是很奇怪的,因为它会歌唱,我老是把它当鸟儿看待。

我总是想,它的前世应该是只自由的鸟儿,因为犯了什么错,被贬到了大地。

由于听了太多的鬼怪故事,小的时候,我非常惧怕黑夜,在故事中,黑夜是鬼怪的天堂,它们喜欢这个时候出游。

太阳落在身边

太阳落在身边

太阳落在身边作者: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21年第12期《太阳落在身边》是“大语文中国儿童文学典藏”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是儿童文学研究者和评论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选编并点评的名家读本,精选了曹文轩、沈石溪、梅子涵、金波、张之路、殷健灵、王一梅等作家的经典短篇作品。

丛书共六册,每册编选五位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代表作家的作品,每位作家一个单元,每单元末有方卫平点评、作家创作自述、他人眼中的作家等,全方位解读作家创作。

夜莺的月亮金曾豪一只夜鶯在凉爽的晚风里飞翔。

它很兴奋,不为别的,只为月夜即将来临。

星星还没有啄破天幕。

月亮还在地平线的那一边。

天空是靛蓝色的,而林莽则像墨绿色的涌浪。

夜莺在墨绿色的树冠上空飞翔,随着树冠的起伏而忽高忽低,忽疾忽徐。

它这么飘忽地飞翔是想把声音变成音乐哩!夜莺的听觉非常灵敏,听得到双翼剪开晚风的声音。

夜莺在月亮升起之前到达了它的舞台。

它的舞台是一棵高出林梢的老柏树。

老柏树长在湖畔,所以,夜莺在这里能看到两个月亮——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中。

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噢!夜莺是月亮的崇拜者。

它的所有的歌都可以以“月光小夜曲”为标题。

夜莺在柏枝上跳来跳去,还用精致的喙到处叩打。

柏树特别的芬芳就弥漫开来。

夜莺的嗓子开始微微发痒。

它还要忍一下,因为月亮还没有出来。

人类的音乐就在这时出现了。

曼妙的声音使夜莺吃了一惊——啊,啊,这是谁在歌唱啊!林中小湖畔,离柏树不远的地方,一个穿白衬衫的男孩子在吹奏短笛。

另一个穿红T恤的男孩拨响了他的吉他。

吉他的加入,使音乐更加瑰丽、更加丰富:起伏、呼应、比照、盘缠、交融、和谐……夜莺侧耳谛听,久久地忘记了呼吸。

这乐曲是在画一朵云吗?白云在轻风里悠悠舒展,变形……这乐曲是在画一片枝头的绿叶吗?一枚露珠在叶心里凝聚,晃着,然后沿着叶脉无声地滑行……这乐曲是在画一个水中的月亮吗?一条修长的小鱼撞碎了月亮,还吞了一块月亮的碎片呢……(选自《太阳落在身边》,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版)。

走入中国童年深处 呈现中国童年精神——“童年在中国”系列编辑手记

走入中国童年深处 呈现中国童年精神——“童年在中国”系列编辑手记

儿童文学篇走入中国童年深处 呈现中国童年精神——“童年在中国”系列编辑手记□文/孟丽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家方卫平老师在《探寻儿童文学的艺术新境》一文中说道:“事实上,不论在历史还是当下现实的书写中,如何使小个体与大社会、小童年与大历史的关系得到更丰富多层、浑然一体的表现,仍是一个有待于探索的艺术难题。

在充分认可、张扬最个体化、具体化的童年生命力量与生活精神的同时,发现童年与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命运之间的深刻关联,书写童年与这片土地的过去、当下、未来之间的血脉渊源,是当代儿童文学不应忘却的一种宏大与深广。

”作为一名童书编辑,方老师的话使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我希望自己能跳出之前做书的舒适圈,摆脱对自我的重复,去寻找“书写童年与这片土地的过去、当下、未来之间的血脉渊源”的作品。

“童年在中国”系列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约稿过程——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童年是多元、鲜活的,是变化、进步的,中国童年需要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书写。

“童年在中国”系列的第一部约稿,是彭学军老师的《鲤山围》。

之前我组稿策划的彭老师的作品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彭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次在跟彭老师沟通的时候,彭老师发来了一部中篇小说《鲤山围》,我读了后发现这部作品中彭老师走出了“一心一意只恋着自己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湘西”,将笔触延展到另一个有着记忆和情感沉淀之地——“成年之后才来的赣南”。

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书写童年与这片土地的过去、当下、未来之间的血脉渊源”的作品吗?我马上给彭老师写了约稿信:“《鲤山围》是一部能让所有编辑都眼前一亮的作品。

作为一部中篇小说,它有非常巧妙的叙述视角和完美的叙述结构。

女孩思泉是一位从城市里进入中国少儿出版优秀编辑手乡村客家人生活的外来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作品从她的视角展开对客家风土人情描述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体悟,非常巧妙。

从结构上说,从徐氏家族的‘众茶’开始,到几个孩子的‘众茶’结束,象征了一种文化的传承。

[精品]方卫平坚持文学批评的初心和本义

[精品]方卫平坚持文学批评的初心和本义

原文地址:方卫平:坚持文学“批评”的初心和本义作者:未央文学双月刊方卫平:坚持文学“批评”的初心和本义王杨方卫平方卫平作品王杨:我注意到,近期,您在德国的《图书城堡》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儿童文学三十年:1980年代以来的历史概貌》的英文特稿,您认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近40年来的发展成果如何?方卫平:近40年来,得益于社会生活、文化环境、艺术探索、对外交流等多方面条件的支持与推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成果,也迎来了当代儿童文学史上最蓬勃的发展阶段。

这期间,儿童文学不但以自己的方式全面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探索与艺术革新,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童年观、艺术观的重要拓展。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的书籍阅读在人们文化生活中所占比例总体下滑,儿童文学反而逆势而上,大为盛兴,其掀起的阅读和出版大潮,成为当代出版界乃至当代文化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当代儿童文学取得了几个突破性的进展。

一是童书商业的兴盛及其日渐走向成熟。

毋须讳言,在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商业位列首要的驱动力之一。

这个力量推动着当代童书出版规模的迅速拓展,也使儿童读者自身的趣味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

尽管商业童书模式本身存在一些亟需反思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在童书商业提供的经济利益保障下,艺术的探索得到了更宽容的许可,作品的文学质量与其市场命运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得到了更理性的认识。

二是儿童文学艺术探索的持续多元和深入。

这一点,儿童文学界的体会最为深刻。

这些年来,儿童文学在写作题材、艺术手法上均经历了多元拓展,其中既包括关于如何书写历史、战争等重大题材的新思考和新探索,也包括如何关于新的文体可能(如幻想文学、动物小说)、表现手法(如后现代)等的探讨。

我们从当前活跃的年轻作家中,看到的是非常丰富的艺术生态和写作面貌。

三是全民性的儿童文学阅读圈的建立。

我有一个判断,经过新时期以来的全方位发展,当代儿童文学正在迎来一个重要的全民启蒙普及期。

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引用

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引用

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引用儿童文学是指专门为儿童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在儿童心灵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开启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方卫平是一位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文学教育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引用方卫平的一些观点和教导,探讨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

方卫平指出:“儿童文学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

”儿童正处于探索世界的阶段,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他们可以开阔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认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物。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情感,都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方卫平还说:“儿童文学是儿童内心世界的镜子。

”儿童文学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可以让儿童看到自己的影子,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也会给予儿童启示和教育,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方卫平认为:“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助推器。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往往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儿童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儿童文学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方卫平还提到了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儿童喜欢阅读的特点,有趣、引人入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儿童文学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方卫平的观点和教导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授,我们可以帮助儿童认识世界,了解自己,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阅读成为儿童的乐趣和爱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阅读环境,让他们在儿童文学的海洋中快乐地成长。

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方万青
【期刊名称】《活力》
【年(卷),期】2018(0)21
【摘要】随着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距离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不仅仅是单纯的中华文明历史,中华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欧洲近代文化思潮,还对亚洲文化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将中华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宽阔空间进行深入的分析,已成为当下人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分别从欧洲近代文化思潮以及亚洲文化思潮这两个角度进行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文明探讨,希望能够为关于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文明探讨研究工作提供新的参考思路,从而充分的彰显中华文化持久的蓬勃生命力.
【总页数】1页(P60)
【作者】方万青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南阳 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 [J], 徐蓝
2.世界历史视野下军备控制与裁军研究中的问题与设想 [J], 赵恒
3.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 [J], 徐蓝
4.大历史视野下中国饮食走进西方世界的文化解读——英国作家J.A.G.罗伯茨《东
食西渐》评析 [J], 赵建民
5.马克思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道路自觉 [J], 王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视野中的当代红色文学及其经典化的本质——评阎浩岗等《“红色经典”的经典化之路》

历史视野中的当代红色文学及其经典化的本质——评阎浩岗等《“红色经典”的经典化之路》

历史视野中的当代红色文学及其经典化的本质——评阎浩岗
等《“红色经典”的经典化之路》
方维保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22()3
【摘要】《“红色经典”的经典化之路》一书,通过对文学周边文本和传播历史的考察,还原出一个历史语境。

文学研究中的历史化将文学文本转化为“经学”文本。

红色经典的历史主义批评和研究,就是在经学的权力话语立场上将特定的文学文本
指认为经典文本。

【总页数】5页(P121-125)
【作者】方维保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聚焦"红色叙事",反思当代文学的经典化r——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2
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2.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评杜甫文学奖获奖作品《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3.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评杜甫文学奖获奖作品《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经典化》4.从经典的文学化到文学的经典化
——评张新科教授新著《〈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日/第013版
域外
一部百年经典的当代解读
——近年来西方儿童文学界对《绿山墙的安妮》的研究
方卫平赵霞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1908年,当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利出版她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时,她或许没有想到,这部最初并非有意以儿童为读者对象创作的小说,会在几十年后成为一部享有国际声誉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马克・吐温认为,小说中的安妮是继卡洛尔笔下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最受人喜爱的儿童形象”。

这部被誉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的小说被译成近40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总印数已超过五千万册,并先后十余次被改编成不同的戏剧、音乐剧、电影和电视剧在国内外上映。

问世百年后的研究热潮
2008年,时值《绿山墙的安妮》诞辰一百周年,西方儿童文学界乘势推出了一批以蒙格玛利和这部作品为对象的新的研究论著。

除了重新编写、出版蒙格玛利的传记外,由加拿大学者吉恩,密歇利主编的第七届蒙格玛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风暴与异音:L.M.蒙格玛利与矛盾的冲突》于该年年初出版;同年秋季,《加拿大儿童文学》杂志刊发了“《绿山墙的安妮》百年纪念专栏”。

此后,研究热潮并未消退。

2009年,随着美国研究者霍莉・布莱克福德主编的《百年安妮:<绿山墙的安妮>百年纪念研究》与加拿大作家、学者伊丽莎白,沃特斯通所著的《魔法岛屿:L.M.蒙格玛利的小说研究》这两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的出版,关于《绿山墙的安妮》的单篇研究论文继续出现在各种儿童文学研究杂志上。

而2010年《狮子与独角兽》第2期推出的“《绿山墙的安妮》研究专栏”,则将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当代解读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多学科视角创新儿童文学批评
21世纪初,关于蒙格玛利的“安妮系列”的研究几乎已经涉及所有可用的文学批评理论资源,因此,仅仅挪用既有的批评理论及其模式已不能满足研究需求,于是,面对一个“说不尽”的经典作品,“如何说”的批评创新成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2010年《狮子与独角兽》第2期上的“《绿山墙的安妮》研究专栏”共刊发了7篇研究论文。

有心的读者很容易看出,这7篇论文并非随意组合,它们分别展示了针对这部著名儿童小说的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其中还包括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等不同的批评角度。

可以说,这7篇论文以不同侧面展示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文本的理论和批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特别是当我们把它们与此前“百年纪念”时发表的大量研究论文,尤其是2008年的《风暴与异音:L.M.蒙格玛利与矛盾的冲突》、2009年的《百年安妮:<绿山墙的安妮>百年纪念研究》中所收录的34篇研究论文放在一起考察时,会发现集中于这样一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研究,充分反映了西方当代儿童文学批评理论界对于经典解读的深入与丰饶。

这些研究既涉及从作家生平到作品写作背景、从小说创作过程到其翻译影响研究、从作品内容到作品形式分析、从作品所来自的文学传统到其文化传统的研究以及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传统诗学、叙事学、符号学、精神分析、原型批评、接受美学、社会文化批评、性别批评、生态批评、后殖民批评等多种批评理论在儿童文学文本分析中的运用。

新视角切入女性主义批评
从2010年《狮子与独角兽》第2期专栏收入的论文来看,一些文章的立论显示出研究者的
独特切入视角与深透分析能力。

美国研究者凯思琳・米勒的论文《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和蒙格玛利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哥特式想像》,抛开了通常将《绿山墙的安妮》归为家庭小说、感伤小说或某种区域性写作的批评视角,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它放置于哥特式文学的传统中,并通过文本的比较细读,将蒙格玛利的儿童小说创作导入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女性哥特式成长小说传统,从而为这部百年经典的当代解读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角度。

美国研究者艾米莉,科密尔的《(绿山墙的安妮)与变动中的乡村女性》,援引女性主义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女性田园生活与同一时代加拿大乡村女性生存境况变迁之间的关联。

她认为,小说女主人公安妮对自然的热爱和最后选择田园生活的决定并不是对传统女性角色模式的屈从,在19、20世纪之交的特殊经济背景下,它恰恰反映了加拿大乡村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一批评即便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语境中,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很显然,这些研究和解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批评富有创意,既深化了相关理论资源在其文本批评实践中的运用,也通过不同理论资源之间富于创意的借鉴与融合,使得对于一部百年经典的再解读仍然充满了批评的吸引力。

经典再解读批评回归作品本身
经典是解读不尽的,这种解读,一方面需要理论的武器,另一方面也需要批评的智慧和勇气。

西方批评界对于蒙格玛利和她的《绿山墙的安妮》所展开的研究之所以给人以理论丰富、批评深入的印象,除了它所取用的理论资源的多样性外,研究者对于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及其直言不讳的批评勇气,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加拿大研究者莫妮卡・希尔德的《蒙养的伦理:蒙格玛利<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归化性再解读》一文回应了常见的针对这部小说的女性主义指责,通过对书中马修这一男性形象的分析,指出了这部儿童小说中隐现的男权问题。

而美国研究者克里斯蒂娜・莎拉的《“安妮系列”中作为精神成长之路的食物意象》一文则从一个特别的分析视角,提出了与希尔德不同的看法,认为小说结尾安妮朝向家庭生活的“归化”,恰恰反映了她对于生活的主导。

这种对于作品的率直批判与争论不仅是经典文本研究的一个特点,也常见于西方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中。

然而,批评的自由并不意味着理论的空投。

在“《绿山墙的安妮》研究专栏”的“导言”中,美国研究者米雪儿・阿贝特曾引用小说主人公安妮的话,开门见山地指出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可能带给我们的无法穷尽的新的批评发现。

而在结尾处,她同样借用安妮的话写道,关于作品的各种研究使我们发现了它的不同面貌,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始终属于同一个作品,属于那部“我们大家熟识、青睐和爱慕已久的小说”。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批评,不论在理论阐发上走得多远,归根结底仍然要回到作品本身。

从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出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界对于一部传世经典的敬意与缅怀,看到一部名著对后世深刻的文化和学术塑形,同时我们还会发现,来自当代批评界的阐释与解读,最终也可以为经典注入一种新的审美和思想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