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仪原理
ACL系列血凝仪检测原理介绍及血栓止血临床基础

PT-INR 口服抗凝药监测的重要指标
据了解PT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INR! 由于: INR = PT Sample Time MNPT
ISI
所以INR不好可能原因有: 病人PT或PT质控时间不对(可以通过以上几点检查) 正常人PT时间(MNPT)不对 试剂对应仪器的ISI值不对
不适用INR的三种情况包括
X IX VIII VII V IV
Blood Sampling Trisodium Citrate
IX VIII VII V 37癈 I
without without
IV III II I
without
III II I
IX X
Fibrin Measure Clotting Time
Calculated for Fibrinogen concentration
(意大利) 美国和加拿大总部在 Lexington (美国)
从1992年开始,BC与IL结成战略联盟,从产 品和市场双方面合作,共同领导全球血液和流 式细胞自动分析的发展。
ACL系列发展的轨迹
1985年 1988年 1991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5年
PT INR与华法林 国内资料
术前预防深静脉血栓 1.5~2.5 髋关节和股骨骨折术前预防 2.0~2.5 深静脉血栓或肺梗死治疗 2.0~2.8 短暂发作的局部缺血 2.0~2.8 心肌梗死 2.5~3.0 动脉血栓 2.5~3.0 心瓣膜置换或修复 2.5~3.0
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
光学法提供凝固曲线
LS
数据连续监测
凝血分析仪

血凝分析仪检测项目
------凝血四项
科技提供保障 专业引领飞跃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时间(TT)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血凝分析仪检测项目
------凝血四项意义
科技提供保障 专业引领飞跃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 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 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凝血酶时间(TT) 延长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 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肝病与凝血因子Ⅱ 大多数研究认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凝血因子Ⅱ活性正常或 轻度下 降;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Ⅱ活性水平明显 下降,说明它的 降低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Ⅱin ducedbyvitaminKabsence,PIVKA-Ⅱ)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部 分AFP阴 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PIVKA-Ⅱ阳性,还有研究认为小肝癌患者 PIVKA-Ⅱ阳性率高于 AFP,它还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病情变化及疗效判断, 在临床上应联合检测 AFP与PIVKA-Ⅱ。
汉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血凝分析仪
血凝分析仪原理
血凝仪检测原理及应用

VII III
Ca2+ , PL
X
Ca2+ , PL
V
II
37℃
I
Fibrin
Measure Clotting Time
Normal Range 9-14 sec
I
I
.
20
PT检测的原理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凝血 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与转变为纤维蛋白。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CA1500仪器 法判断终点采用光学法,即当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时,经光照后产生的散射光发生变化,仪器判读终点。
2. 短期保存可在-35℃条件,-20℃条件通常是不理 想的;
3. 冷冻血浆解冻应放置37℃水浴条件,并轻轻摇动 4~5分钟,分析前轻柔地颠倒混匀。室温放置自 然解冻是不可取的,因室温放置会有冷沉淀形成, Ⅷ:C和vWF会减少,并有纤维蛋白原析出。冷冻过 的血浆不能再次冷冻。
.
17
内源凝血途径 XII 检查 APTT
.
21
1. 延长
(二)临 床 应 用
(1)见于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Ⅴ、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FIB血症,凝血因子Ⅱ、Ⅴ、Ⅶ、
Ⅹ轻微减少,PT的延长幅度也不大,Ⅱ因子减少病人,其 PT经常在正常范围;
(2)口服抗凝药,如华法令等;
(3)维生素K缺乏症;
(4)DIC及原发性纤溶症;
(5)肝脏疾病;
(3)许多专家建议抽血的第一管血不用作血栓试验, 尽量选第二管。
.
11
2. 抗凝剂问题
(1)世界卫生组织/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WHO/CLSI)
血凝仪的工作原理

血凝仪的工作原理血凝仪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凝固能力的仪器,它基于一系列化学反应,测定了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凝血时间,用于诊断各种血液疾病、手术前后的血液凝固情况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血凝仪的工作原理,包括血液凝固的机制、血凝仪的主要部分和各部分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一、血液凝固的机制血液凝固是机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防御机制,它能够防止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过多,阻止出血,帮助伤口愈合。
血液凝固是由血中一系列蛋白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血凝块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血小板聚集、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
以下将分别介绍每个步骤。
1.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是血液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聚集、黏附在伤口上,形成血小板栓,以阻止出血。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上的受体会被激活,使它们能够相互黏附在一起,形成一个血小板聚集体。
2. 凝血酶生成凝血酶是一个由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复合物,它的生成能够促使血液在伤口处凝结形成血凝块。
凝血酶的生成需要多种凝血因子,包括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等,它们在某些条件下被激活后会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凝血酶复合物。
3. 纤维蛋白形成这是血液凝固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步骤。
它涉及到血浆中的另一种重要蛋白质——纤维蛋白。
一旦凝血酶形成,它会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单体。
逐渐有越来越多的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分解,在此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会相互缠绕在一起,形成一条纤维蛋白长链,最终交织在一起形成坚韧的血凝块。
二、血凝仪的主要部分血凝仪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血液凝固的检测任务。
以下是血凝仪的主要部分:1. 样本添加系统这是血凝仪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负责将需要检测的血样加入到血凝仪中。
血凝仪多采用血浆进行检测。
在样本加入系统中,从血浆中提取出凝血时间检测所需的成分,然后将其加到试管中,加入试剂,开始触发化学反应。
床边试验型血液凝固分析仪原理及结构

床边试验型血液凝固分析仪原理及结构床旁血凝分析仪也称全血凝固分析仪,是自动化血凝分析取得的又一进展。
一、检测原理全自动检测方法一般时基于机械(STAGO)或光学(ACL、MLA、STAGO、Sysmex)检测来对凝结的形成进行监测。
而床旁检测(point of care test,POCT)多采用如下原理:用惰性顺磁铁氧化颗粒(paramagnetic Iron oxideparticles,PIOP)均匀分布并结合可产生凝固或纤溶反应的干试剂中,PIOP可在一固定垂直磁场作用下移动。
当血标本通过毛细管作用进入反应层中,可溶解干试剂,并发生相应的凝固和纤溶反应,同时与试剂结合的PIOP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其移动或摆动幅度的大小而提供纤维蛋白形成或溶解的动力学特征。
PIOP摆动所产生的光量变化可通过光电检测器记录。
然后通过信号放大、转换、计算而得到检测结果。
具体而言,INRatio(英锐®)检测的是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凝血过程发生时血液样本电阻发生的变化情况。
CoaguChek则基于交变磁场下测试条上铁颗粒在样本中的移动由于血液的凝结而终止的原理。
ProTimeMicrocoagulation System将血液来回泵送直到血液凝结,当血液凝结形成时,血液的流动速度渐进变慢。
本节以InvernessMedical公司的HemoSens英锐®凝血分析仪介绍阻抗法原理,阻抗是对抗交流电电流的阻力(也称为电导),英锐监测仪测量的是血液阻抗的变化。
仪器中有一个加热器件,可使样品保持在37℃。
监测仪可将检测条加热到血液凝固的最佳温度。
监测仪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可测算出3个不同通道中血凝曲线的拐点,这一点可用图-1 带X轴和Y轴的血凝曲线轮廓图进行阐释。
该曲线显示了检测条中血液凝固过程中阻抗的变化。
仪器运算所挑选的曲线中的点是血液凝固时间即PT的关键点。
在A点,检测条的小室中是干燥的,也无血液进入,因此阻抗非常之大,在B点,小室中注满了血液,因此导电性很高。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的仪器,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
它通过测量形成血凝块的时间和强度,以及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聚集状态,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本文将介绍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采用了声纳技术(Sonoclot技术),其原理基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的变化。
当血液开始凝固时,凝血酶会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引发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一个稳定的血凝块。
Sonoclot仪器通过测量血凝块形成的弹性来评估凝血功能。
具体来说,仪器会将血液样本放置在一个含有铝离子的杯子中,并在样本中引入钙离子激活凝血级联反应。
同时,仪器还会通过探头向样本中传递声纳波,以测量血凝块的变形。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还可以评估血小板功能。
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在血管受损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从而帮助止血。
Sonoclot仪器可以通过测量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聚集状态来评估血小板功能。
在仪器中的探头会向样本中传递声纳波,同时感测血小板聚集所产生的声纳信号。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例如,在手术前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预测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出血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其次,Sonoclot仪器可以用于监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凝血功能。
抗凝治疗常用于心血管疾病、血栓疾病等病症的治疗,但过量使用会导致出血风险,而不足则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Sonoclot仪器可以帮助医生确保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保持适当的凝血状态。
此外,Sonoclot仪器在评估血小板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病理现象,因此准确评估血小板功能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都至关重要。
自动化血液凝固分析仪原理及结构

自动化血液凝固分析仪原理及结构随着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血栓与止血这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飞速发展。
凝血检验方法和临床应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关检验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检验诊断学科,血栓与止血检验常用于出血性疾病诊断与疗效观察、围术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前状态、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抗凝和溶栓治疗等。
血液凝固分析仪(blood coaguLation analyzer),简称血凝仪,是血栓与止血检验中最基本的仪器。
目前,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从传统手工方法发展到半自动和全自动血凝仪,从单一凝固法发展到免疫法和生物化学法,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血凝仪发展简史:1910年,Kottman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血凝仪,以测定血液凝固时黏度的变化来反映血浆凝固时间。
1922年,Kugelmass用浊度计透射光的变化来反映血浆凝固时间。
1950年,Schnitger和Gross发明了电流法血凝仪。
20世纪60年代,机械法血凝仪得以开发。
20世纪70年代后,因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使各种类型的全自动血凝仪先后问世;20世纪80年代,因发色底物的出现并应用于血液凝固的检测,使全自动血凝仪除了可进行一般筛选试验以外,还可进行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单个因子检测。
20世纪80年代末,双磁路磁珠法发明给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带来了新概念,因其设计原理独特,免除了影响光学法检测的一些因素。
20世纪90年代,全自动血凝仪免疫通道开发又为血栓与止血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一、检测原理早期的电流法利用纤维蛋白原无导电性而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的特点,将待测标本作为电路的一部分,根据凝血过程中电路电流的变化来判断纤维蛋白的形成。
因电流法的不可靠性及单一性,很快被更灵敏、更易扩展的光学法所淘汰。
目前,常用血凝仪检测方法主要有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法、胶乳凝集法等。
德国BE-XRM血凝仪的日

有地线。 5是否为加样针受损。
八、注射器联结加样针的端口流水或突然脱落 1 是否为联接管的联接处老化。 2 是否为接口处的小胶垫脱落、老化或是方向反了。
Lamp错误
1 可能是由于非法关机造成的。 2 电脑的CPU散热有问题。 3 4 住没有排出来
1 2 调节加样针的“Z” 3 传 感器与针的上部分可能短路或针的套管破损漏液
德国BE-XRM血凝仪的日常操作及 常见问题
射洪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沈小玲
2014年12月18
仪器的基本原理
德国BE的血凝仪在原理上采用了光学法和磁珠法 之长处 ,以光学动态速率比浊法作为检测基础 ,同时 结合磁珠法的优点 ,建立了光电磁原理这一新方法 : 凝血过程即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当样 本凝固时 ,纤维蛋白缠绕于旋转的磁珠上 ,造成光通 路上凝血反应前后液体浊度的强烈变化。通过稳定 的光学检测系统进行动态速率扫描 ,测试出每一个实 验的检测曲线 ,经计算机处理后 ,将凝固瞬间线性区 的分析结果转化为实验结果。这一方法通过大量临 床实验证明能有效地排除黄疸、脂血、溶血、低凝、 低纤维蛋白标本的干扰 ,确保检测结果的精确性 。
一、标本 1 采血量(2ml采血管<1.8ml结果影响很大) 2 抗凝血,不能凝固
二、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1 过高、过低结果必须复查 2 单项很高的要注意
三、仪器的保养问题 1由于检测的是血浆,里边含有纤维,可以造成加样 针的堵塞,需要浸泡或者通针 2注意仪器轨道的清洁 3废物袋(盒)要及时清理 4废液的处理
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一、 实验的重复性不好或不凝结 1 试剂的问题。 2 对于FIB实验是否为Kaolin没有充分混匀或是到 出的量过多、使用时间过长导致水分挥发、结晶析 出。 3 仪器加样时产生大气泡。 4 抗凝剂的问题 5 可能使用的是肝素或EDTA等。 6 用的是玻璃试管 7 抗凝血在室温下时间过长。
CA1500血凝仪分析原理、日常维护保养及常见故障维修

CA1500血凝仪分析原理、日常维护保养及常见故障维修[摘要]全自动凝血仪需要操作人员熟知仪器的分析原理以及日常的维护保养方法,并且日常运行总会出现故障,盲目等待工程师修理,会影响报告的及时性,也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
能简单排除故障,细心保养,才能延长仪器使用寿命。
[关键词]血凝仪原理维护保养故障排除1.分析原理(1)凝固法(散射光加百分终点法)。
将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混浊度变化转换成散射光的变化后进行检测。
包括PT、APTT、FIB、TT 及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2)发色底物法。
激活剂激活待测标本中的相应酶原,使其转变为相应的酶,后者使合成的底物发生显色反应,显色的程度与被测物的浓度成正相关,通过与标准曲线比较,可测出标本中待测物的相对含量,如AT Ⅲ的测定。
(3)免疫比浊法。
特异性抗体致敏的乳胶微粒与待测标本中的相应抗原相遇时发生凝集反应,使反应混合物系统的浊度变小,透射光增强。
乳胶凝集程度与被测物的浓度成正相关,通过与标准曲线比较,可推测出标本中待测物的相对含量,如 D-Dimer、vWF 的测定。
二、维护保养(1)每日维护:清洗样品针、试剂针;清空垃圾箱;清空废液;。
在洗液瓶中注蒸馏水。
(2)每周保养:做一次管路清洁,清洁仪器。
(3)每三或六个月保养:清洁传动滑轨。
(4)每年保养:清洗洗液瓶内部,清洁负压消音器里的尘土;指示灯校准;更换光源灯。
三、故障维修在仪器运行时常见的报警信号有以下几点。
(1)容器错误仪器显示ReplenishRinsefluid(补充冲洗液)或InsufficientRinsefluid(冲洗液不足)。
可能原因是冲洗液箱中(仪器内)已经没有冲洗液,则补充冲洗液,然后将冲洗液注入液压管道。
仪器在“Ready”状态下,从主菜单按[SpecialMenu](特殊菜单)→按[Maintain](维护)→按[Rinse&Prepare](冲洗和准备)→按[Execute](执行),运行此程序→完成后按[Return]返回。
全自动血凝仪检测系统

全自动血凝仪检测系统摘要:血凝仪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但就稳定性和先进性,双磁珠检测法克服了传统的光学检测方法的不足。
测试的基本原理:测试杯两侧的有一组驱动线圈,它们产生恒定的交替电磁场,使测试杯内特制的去磁小钢珠保持等幅振荡运动。
凝血激活剂加入后,随着纤维蛋白的产生增多,血浆的粘稠度增加,小钢珠的运动振幅逐渐减弱,仪器根据另一组测量线圈感应到小钢珠运动的变化,当运动幅度衰减到50 时确定凝固终点。
对于次级输出的信号,本设计采用锁相环同步检波的方法对信号进行解调,再用单片机对AD采样的数据进行处理,线圈驱动部分采取智能驱动的方案,即每个通道都可以进行强弱档的切换,防止由于个别血液样本的黏度过大而造成小球不起振的发生。
这种检测方法在这个领域还属于独创,并计划申请专利。
关键字:锁相环同步检波 MAGA16单片机 RTOS引言:岗位:硬件工程师课题简介和任务:全自动血凝仪的核心检测模块的设计,其中包括了模拟前端的设计和单片机软件部分的设计一、项目概述硬件电路部分由正弦波产生模块、前级放大与滤波模块、检测线圈、锁相环同步检波模块、后级平滑滤波与放大模块、AD转换器、线圈驱动模块、单片机模块等部分组成。
系统框图如下:图(1)系统工作过程:由振荡器产生一个频率为3kHz的正弦波并经放大输入到4个通道的检测线圈的输入端;由驱动模块产生的频率为3Hz左右的占空比为50%的脉冲信号使测试杯中的小钢球做近视谐振运动;由于小钢球的谐振运动将切割检测线圈的磁感线,故检测线圈输出端将产生一个低频的近视AM的波形,然后再经放大滤波和同步检波即可实现对低频AM 信号的解调,然而这个低频AM信号恰恰是反映小钢球运动轨迹的信号,这个低频AM 信号与小球的振幅是成正比的,所以再经AD采样测出波峰值,即容易得到当小钢球由初始的血液未凝固态的谐振运动,到加入试剂后由于血液凝固致使小球幅度下降到一半时的时间。
二、系统组成I、硬件电路部分:1、正弦波产生模块:正弦波产生单元反向放大器 组合框图图(2)直接由NE555振荡器产生一个频率约为3 kHz 占空比为约50%的方波信号,主要是利用电容C26上的电压Uc 在2/3Vcc 和1/3Vcc 之间来回充电和放电,从而使电路产生了振荡,输出矩形脉冲。
第三章——血凝仪检测原理

离心速度3000r/min 10min(获得乏血小板 血浆) 低温损伤血小板,并可导致7,11因子活化, 使PT/APTT缩短
血凝仪检测原理
检测方法
仪器连续记录凝血过程中光、电、机械运动的变化
凝固法(应用最多) 光学法
电流法
磁珠法 免疫化学法 生渐变成纤维蛋白时 ,入射光发生散射,测定散射光( 散射比浊)或透射光(透射比浊) 发生变化,即可测定血浆凝固时间
受标本黄疸、乳糜、溶血、高脂 血症等因素干扰
粘度法(磁珠法)
血浆凝固时粘度增加,使在磁场 中运动的小磁珠运动强度减弱, 由此判定血浆凝固终点。
不受标本黄疸、乳糜、溶血、 高脂血症等因素干扰
电流法
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能, 利用纤维蛋白形成瞬间电 路联通特点判断凝固终点 。
质量控制
抗凝管材质为硅化玻璃管或者塑料试管(以 减少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活化)
血凝仪检测原理及应用

38
PT、APTT、TT 联合分析一
39
PT、APTT、TT 联合分析二
OAT
40
PT、APTT、TT 联合分析三
凝血因子FVIII或IX或XI或XII缺陷
41
纤溶过程(纤溶系统)
FIB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血栓)
激活剂 抑制物
纤溶酶
纤溶酶原
抑制物 (抗纤溶酶) FDPs FSPs (包括D-D)
6
凝子因子参与的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Ⅷ,Ⅸ,Ⅺ,Ⅻ 外源性凝血途径:Ⅲ,Ⅶ 共同凝血途径:Ⅰ,Ⅱ,Ⅴ,Ⅹ,ⅩⅢ
7
8
传统的凝血途径的修改
外源性的Ⅶ因子在组织因子的结合下既可激活Ⅹ因
子,又可激活内源性的第Ⅸ因子,从而打破了内源 与外源的界限。 Ⅻ因子缺乏时并不引起出血,这说明第Ⅺ因子并不 一定只被Ⅻ因子激活,现已证明Ⅺ本身具有自身激 活作用。 凝血酶(Ⅱ因子)也可激活Ⅺ因子,原来认为只有 Ⅻ因子才能激活Ⅺ因子。 TF被激活并与Ⅶ因子结合后会被一种组织因子途 径抑制物(TFPI)所抑制;后者已成为一种新型 抗凝剂。
2
(二) DIC筛选试验组合: PT、APTT、TT、Fib-C、D-二聚体、FDP、 AT-Ⅲ (三)血友病组合: PT、APTT、TT、Ⅷ:C、Ⅸ:C、Ⅷ抑制物检查 (四) 凝血因子全套检查: PT、APTT、TT、Fib-C、Ⅱ:C、Ⅶ:C、Ⅷ:C、 Ⅸ:C、Ⅹ:C、Ⅺ:C
3
(五)药物性出血的监测
1. 延长 (1)见于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Ⅴ、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FIB血症,凝血因子Ⅱ、Ⅴ、Ⅶ、 Ⅹ轻微减少,PT的延长幅度也不大,Ⅱ因子减少病人,其 PT经常在正常范围; (2)口服抗凝药,如华法令等; (3)维生素K缺乏症; (4)DIC及原发性纤溶症; (5)肝脏疾病; (6)血中有抗凝物质(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肝素、 FDP以及抗Ⅱ、Ⅴ、Ⅶ、 Ⅹ 的抗体)。
血凝仪与凝血弹性描记仪

纤 溶 期
参数写法与参考值
方法
自然 全血 全血 复钙 血浆 复钙 R(r) min K(k) min TMA(m) MA(ma) min 35~45 25~35 20~30 mm 45~55 45~55 50~65 80~130 80~135 105~180 EMX(mε)
二、凝血弹性图仪的历史:
1948年由德国人Harter发明 1980年代,开始广泛用于临床指导术中输血取得 了良好效果,现已成为当今围术期监测凝血功能 的最重要指标。
1995-1996年,开始在心脏外科使用。目前以TEG 为主要监测手段的体外循环术中凝血监测方案已 经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使用。
2004年,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的血小板图试验— PlateletMapping上市,为临床带来了快速、准确 的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技术。
(过量)激活剂
3. 酶抑制物的检测: 酶抑制物 +(过量、定量)酶 ↓ 水解 (过量)产色物质-底物 +(剩余)酶→→产色物质(显色)
(三)免疫学方法
用于检测凝血因子、酶抑制物的含量。 1.透射比浊法 2.散射比浊法 3.胶乳比浊法
抗原 + 抗体 → 抗原抗体复合物 胶乳颗粒 浊度增加
散射光、吸光度增加
(三)α角度
1. 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 水平线的夹角,正常为50°~ 60° 。
2. α角度与K时间密切相关,影响因素相同。
3. α角度不受极其低凝状态的影响,较K时间更全面
(四)A(A30)
1、是任一时刻曲线两点间的扫描宽度,是血凝块 强度或弹性函数,A值用单位mm来计量;
B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原理

B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原理检测方法: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法等(具体可用方法数由仪器型号决定)检测原理:光电磁原理常规四项(PT、APTT、TT、FIB)检测方法:凝固法仪器开机步骤检查蒸馏水量、废液量。
依次打开稳压电源、打印机电源、仪器电源、主机电源、终端计算机电源。
仪器自检通过后,无异常提示,进入升温状态。
达到温度后仪器提示可以进行工作。
试剂准备步骤(Biopool试剂)PT:干品,用4ml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10-15分钟。
APTT:CaCl2,液体,直接预温使用;APTT试剂,液体,直接预温使用。
TT:干品,用4ml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10-15分钟。
FIB:Buffer(咪唑缓冲液),液体,用于血浆稀释。
FIB试剂,干品,用2ml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10-15分钟。
Kaolin试剂,液体,使用前须充分摇匀。
注:以上必须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溶解或稀释。
将各种试剂放置于设置好的试剂盘相应位置。
病人标本准备步骤用血凝专用硅化真空管采集标本(枸缘酸钠与待测血液1:9混匀抗凝)。
1500转离心10分钟。
检测标本将离心好的标本试管编号,放于样本托架上。
在“PlasmaPrep”菜单中,在“ID No.”栏手工输入标本名称或病人名称,在“Test”栏中输入要检测的项目,然后回车确认。
按“ESC”键退出,光标回到主菜单。
再次确认试剂位置及试剂量及标本位置。
按“F2”开始实验。
检测结果A.检测结果查看,在“Report”菜单中可以查找和处理数据,光标移到Rep ort菜单回车确认,选择“R esultDa ta”进行历史结果查看。
B.检测结果处理1.设置好自动传输模式后,检测结果将自动传输到终端计算机上。
2.结果经审核确认后,打印报告单。
注意事项1.确保标本采集时抗凝比例正确及充分混匀。
血凝仪的工作原理

3.卤素灯太亮或太暗(Chrolamp too light/too dark)或四个通道间的重复性不好:
a.先用湿润的清洁棒(用Buffer沾湿)清洁检 测位,然后进入adjust中选择motor,分别选择 滤光片405/540nm,检查A/D转换值,并调节相 应的电位器,使四个通道的A/D值为3150左右;
3.在Set-up里将参数按照说明书要求设定,在光标停留在 Calibration上的时候按回车键,在Test里以上下键选择到需要定标 的D-Dimer项目,并按回车键确认,其中,Automatic为半自动定标, 即将定值血浆按比例稀释放入指定位子;Fully Aut为全自动定标, 即将定值血浆和Buffer放入指定位子,让仪器自动稀释并完成定标; Manual为手动定标,即将稀释各个点的血浆当标本放在样品盘上测 量,然后将测量的数值手动输入到电脑里即可。(注意:定标前要 灌注一到二次,提高定标的成功率。)
c.检查加样针的牢固程度及传感器导线是否有 问题。在主菜单下选择Adjust进入选sensors进 入选择test stability of liquid sensors回车。显示 Needle is dry用清洁板敲打针及传感器联线,如 果显示Needle is dry有变化则敲打的部位有问题。
d.在母板上的LD1灯表示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7.开机后显示异常报警(出现红屏、Lamp错 误等):
a.可能是由于非法关机造成的; b.电脑的CPU算热有问题; c.电脑有病毒,丢失文件; d.在一号马达处杯子卡住,或者是在测量头处 杯子卡住没有拍出来。
8.加样针在加样时,上下不停的运动,而不进 行采样,而且也不发出报警:
血液凝固分析仪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分析仪的基本原理、结构及操作方法。
2. 掌握血液凝固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和操作流程。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训时间2022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医学院检验科四、实训器材1. 血液凝固分析仪:XX型号2. 试剂:凝固试剂、抗凝剂、稀释液等3. 仪器:离心机、移液器、试管等4. 标本:健康人静脉血五、实训内容1. 血液凝固分析仪的原理及结构血液凝固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凝固功能的高科技仪器。
它采用光学凝固法,根据凝固过程中光通量或吸光度的变化,形成凝固曲线,以确定检测凝固终点并计算凝固时间。
血液凝固分析仪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样品处理系统:负责将血液标本与试剂混合,进行凝固反应。
(2)光学系统:通过分析光照射,检测凝固过程中光通量或吸光度的变化。
(3)数据处理系统:对凝固曲线进行分析,计算凝固时间。
2. 血液凝固分析仪的操作流程(1)开机:打开电源,预热仪器至设定温度。
(2)校准: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校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加样:将处理好的血液标本加入仪器,按照试剂说明书加入相应试剂。
(4)检测:启动仪器,进行凝固反应,记录凝固时间。
(5)数据处理:仪器自动分析凝固曲线,计算凝固时间。
(6)结果输出:仪器将凝固时间输出至显示屏或打印。
3. 实验操作(1)采集血液标本:使用无菌注射器采集健康人静脉血,加入抗凝剂。
(2)离心:将血液标本离心,分离血清。
(3)加样:将血清加入凝固试剂,混合均匀。
(4)检测:将混合好的样品加入血液凝固分析仪,进行凝固反应。
(5)观察:观察凝固曲线,记录凝固时间。
(6)结果分析:根据凝固时间,判断血液凝固功能是否正常。
六、实训结果本次实训中,共检测了5份健康人静脉血标本。
结果显示,5份标本的凝固时间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七、实训体会1.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血液凝固分析仪的原理、结构及操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时诊断出血、血栓性疾病,观察疗效,分析抗凝药物剂量等显得越来越迫切,而传统的手工方法和单一的凝固定性检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全自动血凝仪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止血和血栓项目检查变得简便、准确、可靠、极大地满足了临床诊疗的需要。
1.检测的基本方法目前血凝仪大多采用生物学方法,可分成三类:电流法、粘度法、光学法。
?1.1电流法:该法是利用血浆标本纤维蛋白具有的导电性,将电极插入标本中,利用两电极之间的电流的通、断来判断纤维蛋白是否形成,依此确定凝固终点。
?1.2 粘度法:又称磁珠法,仪器的检测部分有独立的线圈产生所需的电磁场,检测时在待测标本中加入小磁珠,利用变化的磁场使小磁珠产生运动,随着血浆的凝固,血浆的粘稠度征集增加,小磁珠摆幅逐渐减少,仪器内的电磁传感器,测定小磁珠的不同震荡幅度,计算出血浆的凝固时间。
?1.3 光学法:该法是目前血凝仪使用最多的一种检测方法。
当血浆在样品杯中逐渐凝固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其理学性状也随着变化;当一束光通过样品杯时,其透射光和散光的强度也会随之变化。
?2.检测的基本原理?比浊法以血浆中的被检测物质作为抗原,抗原与试剂中的抗体混合时会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产生复合物颗粒,依此来测定被检测物质含量。
其原理是:抗原量同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达到某一程度与所需的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在检测过程中,随着待检物质与相应抗体结合,其复合物颗粒增多单色光通过时,透过的或反射的光强度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仪器的电路部分自动算出单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量,再根据标准曲线推算出待检物质的含量。
?使用光学法检测时,一般是将预温好的血浆标本和试剂快速混合,在混合瞬间吸光度非常弱,随着样品和试剂混合物中的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反应杯内标本吸光度逐渐增强,当标本凝固完全后,吸光度值就稳定下来;仪器在血浆和试剂混合的瞬间,也就是吸光度最弱时,设定吸光度值A=0%,在血浆和样品凝固完全后,吸光度最强时,设定吸光度值A=100%;在0%-100%吸光度变化之间,仪器检测通道单位时间内分别采集多个数据,这样吸光度的变化值可做出一条曲线,仪器根据实验项目需要自动选取曲线上的一个点所对应的时间为凝血时间;仪器内的计算电路对做出的曲线求二次微分,二次微分为零的点,就是凝固终点;因为凝血是一个酶促的加速过程,到凝固终点时,反应速度和加速度都达到最大,此时凝固曲线的二次微分为零。
?仪器在测定待测血浆样品前,必须首先定标,也是对已知浓度或活性的标准品的凝血时间来制定标准曲线;在检测待测样品时,计算电路首先检测出血浆的凝固时间,在根据凝固时间从标准曲线上求出浓度或活性。
3.仪器的检测项目和临床应用仪器的检测项目一般都有十几种,用户可根据临床需要和试剂情况选择检测项目。
?其中:凝血实验主要是针对人体内抗酶系统和纤溶系统中的酶、酶原和一些因子的测定,常检项目有:(1)TT-凝血酶时间;(2)PT-凝血酶原时间;(3)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FIB-纤维蛋白。
除此,还可测定下列参数:(1)凝血因子分析胞浆素;(3)肝素抗-Xa;(4)蛋白C及活性蛋白C;(5)狼疮抗凝物;(6)蛋白C和S抗凝物等等。
当病人发生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或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时,凝血酶原时间(PT)都会延长;若PT缩短则常见于凝血因子V增多症、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当病人有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某种疾病时,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会延长;APTT参数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VIII、LX、XI、XII 水平的实验,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实验;当血浆中这几种因子某种减少时,APTT参数也延长,可进一步检查凝血因子,若VIII因子缺乏可能是甲型血友病、LX因子缺乏一般是乙型血友病。
而APTT减少,一般是血栓性病症,如心肌或肺梗死、脑血管病变等或是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当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大于4?5g/L时:常见于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急性肾炎、休克、急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及外科大手术等。
FIB参数小于1?7g/L时,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FIB参数也用一起监测防检和溶栓治疗。
总之,在医学各科对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方面,凝血分析的各个参数均有其不同的重要意义。
全自动血凝仪技术探讨和临床应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全自动血凝仪人们对止血和血栓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止血和血栓的研究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涉及到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与临床治疗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要求进行止血和血栓方面检查的样品和项目越来越多,这些检查项目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物剂量和预后分析。
而传统的手工方法和单一的凝固定性检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全自动血凝仪的应用,使得止血和血栓项目检查变得简便、准确,可做出多项精确的定量结果。
一、仪器的检测原理和基本方法全自动血凝仪一般是使用生物学检测方法,也称为凝固法、还有免疫学方法及生物化学方法。
目前血凝仪使用的生物学方法大致分成三类:电流法、粘度法、光学法。
1·电流法:该法是利用待检的血浆标本的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将电极插入标本中,利用两电极之间的电流的通、断来判断纤维蛋白是否形成,以此确定凝固终点。
2·粘度法:该法又称磁珠法;仪器的检测部分有独立的线圈产生所需的电磁场,检测时在待标本中加入小磁珠,利用变化的磁场使小磁珠产生运动,随着血浆的凝固,血浆粘稠度增加,小磁珠摆幅逐渐减少,仪器内的电磁传感器,测定小磁珠的不同振荡幅度,计算出血浆的凝固时间。
3·光学法:该法是目前血凝仪使用最多的一种检测方法。
当血浆在样品杯中逐渐凝固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其理学性状也随着变化;当一束光通过样品杯时,其透射光和散射光的强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谓光学法就是血凝仪根据血液凝固而导致的光强度的变化,检测吸光度值(A)来判断血浆凝固终点的方法。
免疫学方法是以血浆中要检测的物质作为抗原,而试剂中带有相应的抗体,利用标本中的抗原和试剂中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对标本中待测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凝血实验应用的免疫方法很多,如免疫电泳、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等。
而全自动血凝仪一般采用免疫比浊法。
免疫比浊法可分直接浊度分析和乳胶比浊。
直接浊度分析有透射光比浊和散射光比浊两种。
透射光比浊是指血凝仪光源部分产生的单色光通过待检血浆时,在标本中加入试剂后,抗原和抗体反应就会形成复合物颗粒,使得待检标本的浊度增加,则透过的光强度会减弱。
光强度发生改变的程度与抗原的量成一定的数量关系,仪器中的电脑根据这种数量关系,控制将透射光强度变化值通过光电管转变成相应的电信号,并计算出抗原的精确数值。
散射光比浊是指血凝仪光源的光通过待检标本时,抗原和抗体反应产生的复合物,其标本中产生较大的颗粒,光散射增强;散射光强度的变化与抗原成一定的数量关系,由这一关系,可准确求知标本中抗原的量。
乳胶比浊法是将血浆中要检测的物质相对应的抗体包被在直径为15-60nm的乳胶颗粒上,使得抗原和抗体复合物的体积增大,通过光源比浊时,透射光和散射光的强度值改变增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生物化学方法是通过测定产色物质的吸光度变化来推算所测定物质的含量;该法是以酶学方法为基础的直接定量法,对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各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并且所需样品量少。
仪器使用的试剂是人工合成的某种活性酶裂解位点的化合物,且化合物连接上产色物质,待检血浆中含有活性酶,在检测过程中产色物质可被解离下来,使被检样品中出现颜色变化,仪器的光路系统根据此颜色变化检测出吸光度(A)的变化值,根据酶活性与吸光度值变化及所检测物质含量间的一定数量关系,计算电路可推算出被检标本某物质的含量。
产色物质一般选用硝基苯胺(PNA);游离的PNA呈黄色。
在405nm波长下PNA有特定的吸收峰;吸光度值变化最大;而其它物质在405nm波长时对光的吸收小于PNA的1%。
具体检测方法可采用终点法或动态法;终点法是在活性酶同产色物质作用一段时间后,加入乙酸终止反应,仪器检测此段时间的吸光度的变化,采集数据,计算出待测物质的含量。
动态法就是连续采集样品吸光度变化值,由CPU电路计算出单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量,并以每分钟吸光度的变化来报告原始数据,通过换算得出所需的检验结果。
全自动血凝仪一般采用动态法,其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如荷兰欧嘉隆科技公司生的Coag-A-MateMTX型全自动血凝仪就是采用生物化学方法进行检测;数据采集使用动态法。
如血凝常规项目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的测定,就是在待测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因子Ⅲ和钙离子,使血浆发生体外凝固,在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逐渐变成纤维蛋白,其理化性会发生改变,使得仪器透射光的强度也会发生改变,仪器CPU电路会自动根据光强度的变化来判断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还有一些仪器三种检测方法都具备,可根据需要随时转换,如CA6000型、MDA180型等;FUTURA型、MLA1600型、STA型全自动血凝仪具备凝固和产色两种检测方法。
二、仪器的构造简介目前,血凝仪种类繁多,其构造也较复杂;全自动血凝仪一般是由主机、电脑、显示器和打印机组成;主机包括电路、光路、试剂、样品和检测系统,冲洗和排废液系统等部分。
有些仪器采用架式取样器,更方便于随时追加标本和急诊标本的检测,如日本SYSMEX公司的CA-500系列和CA-6000等。
1·电脑和电路:有些仪器外接电脑,使用专用控制程序,通过数据电缆与机内的CPU电路板连接;有的则将电脑板装与仪器内,成为一体,均是通过总线接收和发送各种数据和状态信息,指挥各系统协调工作、控制多个步进电机、电磁阀、注射泵和废液泵转动及开闭,完成检测盘、样品盘的转动和监控等功能。
2·光路系统:仪器一般以卤素灯作为光源,光线通过滤光片后,变成单一波长的光;使用生物化学法,其检测波长选用405nm;采用比浊法时,其检测用单色光波长一般为575nm和800nm;有仪器根据检测项目自动选择。
单一波长的光通过棱镜聚光后照射到待检标本上,然后照射到光电管上;光电管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完成信号转换;电路部分将该信号进行放大、计算和处理得出检测结果。
3·样品、检测和试剂系统:仪器均具有样品盘或架式取样器,用于放置样品试管和质控血浆;试剂系统用于放置试剂。
在电路控制和步进电机带动下,样品盘旋转,将要检测的试管转到探针位置,由探针吸取样品;探针安装在机械臂上;在电路和电机控制下,机械臂可做前后、左右、上下移动,带动探针到所需位置,完成自动加样品、试剂到检测盘反应杯内,并有自动稀释功能和探针自动冲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