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民族语言在生活里焕发光彩
2020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语言凝聚文化,文化承续国家.doc
2020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语言凝聚文化,文化承续国家现如今高考备考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语言凝聚文化,文化承续国家”,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2020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题目:语言凝聚文化,文化承续国家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公元前一世纪,一个富庶坚固的城邦被罗马帝国攻陷了。
国既不在,家何以存,民众星散,颠沛流离。
按照民族学的观点,一个国家消亡数百年,便复国无望。
但两千年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以色列复国重建。
这在全世界是的奇迹。
何以如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个国家虽然消亡了二千年,但语言并未消失,希伯来书面语一直存活,这成为国家复活的重要文化基础。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读】作文材料意在说明语言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语言本身的魅力或进步的程度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西方人曾说过,要想灭掉一个国家,先要灭掉它的语言。
可见语言对于支撑国家、民族存在或发展的重要意义。
读这则材料,我们还要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文明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巨大生命力和辐射力。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同时又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可以说语言是外壳,文化是内核,二者又常常互为表里。
所以对于材料的理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作用”本身泛泛而谈的论证上,还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要看到并抓住以语言为代表的文化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语言即文化,它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根,是民众永不磨灭的集体记忆(或者叫做哲学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人们不放弃语言,就是不放弃自己的文化,就会永远遗传自己独特的文明基因,纵使皮肤改变,流离失所,几代受辱,备受践踏,也绝对不会亡国,更不会亡种,当年的犹太民族如此,今天的中华民族更是这样。
云南2020届高三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
xx2020届xx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的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
当人类社会产生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出现,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
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它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它完全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些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的一员,只是他隐姓埋名变为无名氏。
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1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集体性也是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
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
这种流动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因素。
我们经常看到,民俗在流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
比如汉民族的春节习俗,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
原始农业对自然气候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当时人们还只是通过物候观察划分年月。
民族语言的光辉 以语言为话题的作文900字
民族语言的光辉以语言为话题的作文900字民族语言的光辉-以语言为话题的作文900字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不仅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民族认同的基本要素之一。
例如,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其民族语言非常丰富。
在这场疫情中,日本用他们对汉语的独特理解,将他们的想法放在对华援助物资的口号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是啊,在同一轮明月之下,我们何曾身处两地?山川异域,风雨同天。
虽然我们未同享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起头仰望天空,看到的也是这同一轮明月。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感谢,我们困难时你和我们一起穿上战袍。
古诗文不同于其他语言,其中蕴含了中华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包含了日本友人对我们的感情。
如何继承我们的民族语言?在当今社会,中国的诗歌比赛、文学欣赏、综艺娱乐等等都在举行。
似乎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传承和保护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但收效甚微。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兴文化层出不穷,正是这些新兴文化比传统文化更能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从而导致了中国语境的传承。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古人留下的诗集名著数不胜数,而我们真正的理解了的有多少呢?今时不同往日,我们和古人生活的环境截然不同,所以很难在书籍上印刷的无情的文字上找到情感共鸣。
只有我们感受到文字下的内在含义,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将文化传承下去。
中国文化的创造不仅限于谁、何时何地。
只要你能表达内心的品质,你就会非常成功。
在农田里辛勤耕耘的农民,笑容灿烂的朴素农民,也可以在疫情期间写下这样的防疫口号:口罩或口罩。
你总是从中选择一个;年轻人在街头的滑板上涂鸦:武汉人面对疫情不认输、不低头;医院里的医生和病人:你来吧,我来吧,战胜病毒还有希望;或者在场的记者:团结一致,共同抗击病毒。
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决心和永不放弃的信念体现在语言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文汉字如今被广泛运用到各处,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华文化,外国主流大学也早已开设了中文课。
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作文选读(113)
【文题】民族语言在生活里焕发光彩1702班袁新宇指导教师:李兰我们的社会,这些年一直在思考如何传承创造民族语言,或是创办诗歌学会,或是举办诗歌大赛、文化综艺等等来提高人们对于民族语言的兴趣,但收效有限。
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创造出许多优美如画的诗词歌赋,令我们惊叹不已。
但我们慢慢意识到语言的美是表面的,只有语言背后凝聚的厚重情感才能真正在人心底留下痕迹。
然而我们又常常难以体会得到那些感情,从而失去了对民族语言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在生活中去体味那些隽永的民族语言。
文字刻印在书本上,没有情感,难以引发人内心的波澜。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是需要用内心的情感来与之共鸣,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文字的内在含义。
而这情感不是“为解其情强说愁”,而是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体悟到的、感受到的。
在武汉的物资中转站,当你看到从邻邦日本送来的货物上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你就不再觉得那是书本里干巴巴的重复啰嗦的句子了;当那些在武汉奋斗一线的医生们说出:“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的时候,你会真的被这样逆境中依然凝聚着希望与光明的句子感动着,而不觉无味;即使是“众志成城齐努力”这样“有些土”的句子,你在此时也会觉得有着无比的力量。
民族语言中凝聚着的是先民们的生活情感与行为方式,以及其背后中华民族的内在形成的人格与精神,这当然是打动着我们的东西。
而民族语言的创作也是如此,不要在想像的情感中生造语言,而应在传承先祖给予我们的精神与人格下,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去体悟情感,去感受中国人的气质,再去创作出属于中国的民族语言。
如同一位武汉前线记者说的:“在这里看到了太多的悲伤,恐惧与生离死别,我们也不是生而勇敢,但我们选择坚强。
”这是疫情下我们民族真实的情感与精神。
这样的创作就能给我们真实的感动。
民族语言的创作不完全在于阳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在语言中能够体现生活中中国人的那些品质,那些无比珍贵的精神气质:坚强、乐观、热爱生活、永不言弃等等,就如同在这次武汉抗疫战里无论是朴诚烂漫的农民写出那些朴实的口号与标语“病毒来了我不怕,我和病毒打一架”,还是那些有着情怀与理想的记者们写下令人动容的诗篇“你舍弃小家情感,奔向大爱无疆,你抬头便是阳光,你低头便是坚强,汗水里是奉献,泪光里是希望。
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集锦: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集锦: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文题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
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名师下水文一听听云语黄厚江小时候,特别崇拜父亲。
因为他不仅什么农活都做得好,而且能够看天气。
一早起来,他说,今天要下雨。
中午果然就下雨了。
晚上从地里回家,他说,明天天不好,不要晒麦子。
果然第二天阴天,还偶尔飘几滴雨星。
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看天呗。
问他怎么看,“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再问他怎么看,他便不再言语,一转身干自己的活去了。
后来读到《看云识天气》,明白了父亲看天其实就是看云。
而且还是知道了什么卷云,什么卷积云,什么高积云,也了解了更多的看云的知识,可惜现在都不记得了。
读书渐渐多了一点,发现真正能懂得云的语言的不是科学家,而是诗人。
诗人才是最能读懂云的语言的人,真正理解云的内心世界的人。
写云的诗句实在太多了,每一句都是诗人和云的对话。
是诗人和云的倾诉,也是云和诗人的应和。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每一句都能听到诗人和云的对语。
就连刘邦也能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如果没有飞扬的云,真不知道他如何把那种得意表现出来,是云告诉他该怎么得瑟。
几乎找不到没有写过云的诗人,可见云是最解诗心的。
而我以为心和云最相近的是李白,似乎他很多诗都写到了云。
而那句“浮云游子意”则最为我叹服。
云就是游子,云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云。
我也是喜欢看云的人。
小时候,出门总是步行,头顶上那片云常常伴我走很远的路。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经常要坐飞机,在飞机上看云,成为我的一个乐趣。
天上的云彩,真是千变万化,奇幻不已,可以呈现出世间的一切。
有时候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时候如细波微荡的湖面,有时候如刚翻过的田垄,有时候又是茫茫雪原,有时候是执手分别的恋人,有时候是铁骑突出的战场……更多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演员,一会儿是黑脸的包公,一会儿是白脸的曹操……你心中有什么它就有什么,你心中想什么它就会演什么。
2020年高中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语言凝聚文化,文化承续国家
2020年高中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语言凝聚文化,文化承续国家2020年高中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语言凝聚文化,文化承续国家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公元前一世纪,一个富庶坚固的城邦被罗马帝国攻陷了。
国既不在,家何以存,民众星散,颠沛流离。
按照民族学的观点,一个国家消亡数百年,便复国无望。
但两千年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以色列复国重建。
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何以如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个国家虽然消亡了二千年,但语言并未消失,希伯来书面语一直存活,这成为国家复活的重要文化基础。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读】:作文材料意在说明语言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语言本身的魅力或进步的程度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西方人曾说过,要想灭掉一个国家,先要灭掉它的语言。
可见语言对于支撑国家、民族存在或发展的重要意义。
读这则材料,我们还要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文明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巨大生命力和辐射力。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同时又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可以说语言是外壳,文化是内核,二者又常常互为表里。
所以对于材料的理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作用”本身泛泛而谈的论证上,还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要看到并抓住以语言为代表的文化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语言即文化,它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根,是民众永不磨灭的集体记忆(或者叫做哲学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人们不放弃语言,就是不放弃自己的文化,就会永远遗传自己独特的文明基因,纵使皮肤改变,流离失所,几代受辱,备受践踏,也绝对不会亡国,更不会亡种,当年的犹太民族如此,今天的中华民族更是这样。
【佳作赏析】:语言凝聚文化,文化承续国家按照常理,一个国家湮灭百年之后,断无复国重兴之望,可是以色列却打破预言,缔造传奇,居然在两千年后再度兴起。
2020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押题含答案
2020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押题含答案1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①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_____ 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
②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____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③她一连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的_____ 却很冷淡。
A .截止启用反应B .截至起用反应C .截止起用反映D .截至启用反映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______ 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预算即使制定得再_____ ,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_____ 的假酒案。
A .不止正确耸人听闻B .不只正确耸人听闻C .不只准确骇人听闻D .不止准确骇人听闻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卢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B .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 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
C .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
D .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美关系_____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_____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_____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 .一再多少往往B .再三多少常常C .一再稍微常常D .再三稍微往往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场争夺无名高地的激战整整_____ 了八个小时。
②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多次在这里_____ 怎样镇压农民起义。
③铜鼓出土时口朝上,鼓面朝下,_____ 了铜鼓起源于铜釜的说法。
A .继续策划证明B .持续策划证实C .持续策动证实D .继续策动证明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_____ 目前出现在报端的那些言论,我虽然又好气又好笑,但也颇有些高兴,因为毕竟有人回应了。
2020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卷(五)(江苏专版)(考试版)
语文I 试题、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为了彰显春晚分会场吉林长春作为中国汽车城的特色和 ,现场两位主持人竟然坐在瞬间组装 起来的一辆小轿车中,这场景让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的观众 。
在春晚井冈山分会场上,歌手吉克隽逸 演唱〈〈映山红》时,直播画面上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一群彩蝶翩翩起舞,。
这些是AR 技术应用于现场直播产生的效果。
A. 丰采 目瞪口呆 惟妙惟肖 B. 风采 瞠目结舌 惟妙惟肖 C. 风采 目瞪口呆 栩栩如生 D. 丰采 瞠目结舌栩栩如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人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文化的触角变得更加犀利,影响力也变得日益壮 大。
,。
,,,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以及全球开枝散叶。
① 汲取儒家哲学精髓② 美国等欧美国家也相继开设孔子学院 ③ 诸子百家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经典 ④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诞生 ⑤ 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更加融入人的内心 ⑥ 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诸多文化大融合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3. 下列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 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② 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梯短棹随风便。
③ 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
④眼中何有百步的,强于惯使千年柘。
2020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卷(五)(江苏专版)本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分)A.①钓鱼②射箭③织布④划船B.①织布②射箭③钓鱼④划船C.①钓鱼②划船③织布④射箭D.①织布②划船③钓鱼④射箭4.阅读下图,对我国芯片供求情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g布扣芯片供应需比例:010 2011 2012 2014 2015 2016 2017 201K 20I9E(单位:10亿美元)A.近年来,我国芯片需求量呈快速上涨趋势。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押题预测+优秀范文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押题预测+优秀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可以守住茶山、手艺等物质或非物质的"遗产”,更可以守住规则、行为、品格……之所以守护,一定有某种不可舍弃的珍贵成为坚定理由。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1】:守护,一种珍贵的坚定在茫茫人海中,我们都是渺小的存在,犹如一粒沙子,似乎随时都可以被时间的大潮淹没。
然而,我们又都是独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珍贵,那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申遗,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
熟悉,是因为它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陌生,是因为我们似乎从未真正去了解过它。
我们可以守住茶山、手艺等物质或非物质的"遗产”,更可以守住规则、行为、品格……之所以守护,一定有某种不可舍弃的珍贵成为坚定理由。
茶山,一片翠绿的海洋,那里的每一片茶叶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手艺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技艺。
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应该去珍惜和守护的。
然而,除了这些有形的遗产,我们还要看到那些无形的遗产,比如规则、行为、品格等。
这些无形的遗产,同样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样需要我们去守护。
规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一个没有规则的社会,就像一辆失去了方向盘的汽车,随时都可能走向毁灭。
我们应该尊重规则,守护规则,让规则成为我们行为的准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更加和谐。
行为,是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
一个良好的行为,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还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人。
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行为,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以真诚和善良对待他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品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一个有着高尚品格的人,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还能够影响到他人的一生。
我们应该注重品格的培养,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善良和正义,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光彩。
2020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山东版附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2020.3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
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
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
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
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
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材料二: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
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2020届株洲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株洲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
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
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
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
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
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
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材料二: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
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
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
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
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让中华礼仪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中华民族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礼制分为吉嘉军宾凶五类,每类礼制有多种仪式和样态,有些只能在国家仪式中使用,有些可以通用于各个层级,让人们在仪式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礼制、礼俗仪式逐渐体系化且一以贯之,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祥和、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塑造民族形象和提升民族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中华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新形势下,我们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库维护好、开掘好、利用好,绝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绝不能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
中华礼制、礼俗的合理内涵历久弥新,可以从中发掘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发掘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
例如,祭礼是培养民众敬畏感的重要方式,成人礼是提升青年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二者都是增强国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有人说,古代的仪式已经落伍,必须抛弃。
这好比说古人的建筑都已过时、必须推倒重建一样,是不可取的。
人类的历史需要记忆。
博物馆悉心收藏断砖残瓦,正是要留住它负载的历史。
现代奥运会,一个重要的仪式是在雅典由女祭司采集圣火。
这种仪式包括仪式主持者的服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看不到了,但希腊人将它们保留下来,并通过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古希腊文化。
世界各国人民由此了解爱琴海文明,绝没有人说他们是装神弄鬼。
这对于我们结合时代条件使中华礼仪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有着启发意义。
有人心存疑虑,担心弘扬传统礼仪会导致社会复古。
这是不必要的。
复古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没有人能使今天的中国退回到西周去。
即使是古代儒家,也是主张与时俱进的。
《礼记》就明确指出:“礼,时为大。
”与时偕行、随时损益,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特征。
2020年高中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民族语言在生活里焕发光彩
2020年高中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民族
语言在生活里焕发光彩
2020年高中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民族语言在生活里焕发光彩
来自:高考网 2020-06-3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疫之时,很多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乡间标语: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
街头标语:武汉人,不服输,疫情面前不低头。
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
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
日本援华物资标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盛唐?王昌龄)山川异域,日月同天。
(盛唐?日本大臣赠中国僧人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先秦《诗经?无衣》)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
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和日本人对传统中国诗文的运用,更给我们对于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诸多思考。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
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第 1 页共 1 页。
(满分范文)(全国乙卷)-【黄金20题】备战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原卷版)
专题08 材料作文精选20题(满分范文)(原卷版)全国乙卷专用,2024届高考语文精编预测系列一、材料作文1.(2023秋·甘肃白银·高三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选择矛盾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展开研究,他深入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挖掘出中国农村生活的真谛;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当代青年人的必备素养,也是时代的生产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023秋·甘肃武威·高三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逆”的解释为:①向着相反的方向;②迎接。
材料二:2023年8月29日,华为mate60pro突然上市。
此前,华为公司遭受美国长达三年多的的芯片断供和无情打压,面对空前的困境和压力,华为公司不屈服、不气馁,迎难而上,最终在遭受制裁1560天后,华为mate60pro最新旗舰手机震撼面世,它搭载了华为最新的麒麟9000s自主芯片,成功实现逆袭,重回巅峰。
材料三: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全歼美军一个整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一举逆转了战场态势,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涌现着大批“逆行者”,他们因责任与大爱逆行奉献,成为中国的最美身影。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逆向、逆行、逆战、逆转……阅读上面的材料后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2023秋·甘肃·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全国卷高考语文模拟题
2020年全国卷高考语文模拟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和其它一切文艺形式一样,它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
但是,从历史上曲艺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看,由艺又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在自身娱乐大众和化育世风等“本体”功能之外,同时兼有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知识观念的“载体”功能,更有孕育文学体裁与戏曲剧种的“母体”功能。
比如,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与文化传统,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都是借助曲艺“说唱”的表演方式,传承下来或传播开来的;当今仅有几千人的赫哲族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唯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因与理由,就是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
再如,古人吟诵的诗歌和俗赋、演唱的宋词与元散曲,均是古代曲艺与文学一体发展的特殊产物;近代以来诸如评剧、越剧、吉剧和北京曲剧等等剧种的形成或创立,无不是在莲花落、嵊州落地唱书、二人转和单弦牌子曲等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脱胎发展而成的。
凡此种种,均使曲艺功用远远超出了自身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娱乐与审美范畴。
从而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形成鲜明对照。
可谓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从中国曲艺的自身发展来看,当今内地曲艺的曲本创作与表演实践,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与遗憾,其解决途径,有赖对自身艺术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
只有真正明白了曲艺是什么,曲艺的艺术优长和表演擅长在哪里,才不致将传统继承搞成抱残守缺,将发展创新弄成南辕北辙;才会远离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迷误,避免“改行”式的“改革”、“创伤”式的“创新”和“革命”式的“革新”;进而改变创作表演“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段、轻长篇,重表演、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演员、轻伴奏,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重宣传、轻实干”的跑偏路径。
2020高考全国卷语文模拟及答案
2020年全国卷高考语文模拟题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和其它一切文艺形式一样,它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
但是,从历史上曲艺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看,由艺又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在自身娱乐大众和化育世风等“本体”功能之外,同时兼有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知识观念的“载体”功能,更有孕育文学体裁与戏曲剧种的“母体”功能。
比如,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与文化传统,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都是借助曲艺“说唱”的表演方式,传承下来或传播开来的;当今仅有几千人的赫哲族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唯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因与理由,就是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
再如,古人吟诵的诗歌和俗赋、演唱的宋词与元散曲,均是古代曲艺与文学一体发展的特殊产物;近代以来诸如评剧、越剧、吉剧和北京曲剧等等剧种的形成或创立,无不是在莲花落、嵊州落地唱书、二人转和单弦牌子曲等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脱胎发展而成的。
凡此种种,均使曲艺功用远远超出了自身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娱乐与审美范畴。
从而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形成鲜明对照。
可谓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从中国曲艺的自身发展来看,当今内地曲艺的曲本创作与表演实践,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与遗憾,其解决途径,有赖对自身艺术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
只有真正明白了曲艺是什么,曲艺的艺术优长和表演擅长在哪里,才不致将传统继承搞成抱残守缺,将发展创新弄成南辕北辙;才会远离戏。
2020年高中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展现民族风采,增进理解包容
2020年高中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展现民族风采,增进理解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又要好看又要好吃,眼福口福都要享受;而德国人却注重科学与营养,不但蔬菜常常生着吃,有时连肉馅也生着吃。
中国菜讲究刀功,简单的菜刀和砧板,可将原料切成片、丝、条、块、丁、粒等各种形状,并且大小、厚薄、粗细均匀;而进了德国人厨房,简直就是进了厨具展览室,不论果、蔬、肉、骨,撕、拉、绞、削、剁,德国主厨们都有特定的专属工具,目的就是要人省时省力。
中国菜注重经验传承,讲究分寸火候;而德国人却注重科学理性,恪守“本本主义”,一个德国人多次向中国人取经,学做水饺,每次都拿着笔和本,非得将做水饺所需的面、肉馅、味精、盐、油和菜精确到“克”,否则就没法做……小小的厨房,不仅让我们品尝美食,体味亲情,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让我们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德国民众写一封公开信,内容是“展现民族风采,增进理解包容”,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对于材料作文,考生要先分析材料的类型,接着分析材料表述的观点。
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材料主旨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抓住材料关键句/词:展现民族风采,增进理解包容分析材料主旨: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是要求考生面向德国民众写一篇公开信,内容是“展现民族风采,增进理解包容”,要体现考生的认识与思考。
考题分为材料,导语和要求三部分。
考题贴近生活,开放性强,考题既有限定性因素,也包含了非常广泛的非限定性因素,有利于考生结合自身生活感受、情感经验挖掘材料内涵,拓展思路,充分表达对“展现民族风采,增进理解包容”的认识,彰显新时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020届天津市民族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天津市民族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
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
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
“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吏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
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
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
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年3月4日)材料二: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
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
”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
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
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文题解析读完题目,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这道作文题目的核心概念是“语言”,那什么是“语言”呢?就定义而言,语言是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指令。
按语言学的定义来说,语言是以声音/符号为物质外壳,以含义为内涵,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指令系统。
语音、手势、表情是语言在人类肢体上的体现。
但题目中的“语言”明显跳出了语言学定义上的“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指令”,是一种广义的“语言”,并不限于人类或动物等生物之间,也并不是物质形式上的某种符号,接下来我们就根据题目的三句话,来解析一下题目中“语言”的意涵,一起来破题。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花是不会说话的生命,鸟是不会写字的生命,因此从题目的第一句话我们就知道,题目中限定的“语言”并不是狭义上的文字、话语等符号系统,而是广义的概念,即生活中能够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的媒介都是我们可以写的“语言”。
这就为我们打开了写作的思路,将眼光放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语言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我们能够从某样事物、某种行动中获取到信息、感受到情感,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克“语言”来写。
比如鸟语花香等自然语言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那么是可以作为聚焦对象的,不要仅限于语言学定义上的“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材料的第二句话进一步给了我们提示,帮助我们打开视野去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让我们去思考语言的各种形态和存在方式,能打开什么样的大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中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民族语言在生活里焕发光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疫之时,很多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乡间标语:
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
街头标语:
武汉人,不服输,疫情面前不低头。
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
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
日本援华物资标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盛唐•王昌龄)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
(盛唐•日本大臣赠中国僧人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先秦《诗经•无衣》)
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
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和日本人对传统中国诗文的运用,更给我们对于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诸多思考。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
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一)感受真实情境。
材料由大疫之时三组不同风格的抗疫标语切入情境,这些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国内乡间街头的标语富有生活气息;日本援华物资标语则恰当地运用了传统中国诗文。
导语部分依次交代这些语言的来源、内涵与作用,点明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
感和智慧,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
材料真实鲜活,情境直面现实。
考生写作不得脱离材料。
(二)明确典型任务。
可供选择的角度有三:一是抗疫标语为什么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二是抗疫标语的用语比较与作用分析;三是由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的诸多思考。
“此”规定了写作的范围,“感触和思考”点明了写作
的重心。
考生写作时必须把抗疫标语的使用分析和民族语言的传承发展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
(三)坚定价值判断。
本题考查考生的文化自信与理性思辨能力,在网民的关注和热议中,既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又要合理吸收他人的长处。
我们先民的语言异彩纷呈,各种方式的表达,共同汇聚战“疫”的力量。
虽然文辞各异,但心意相通,目的相同。
考生固然可做褒贬,但得注意分寸。
文章的高下之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扬抑得当、拿捏有度。
【思路导引】
本题属于标语组合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主要考查考生对疫情下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的理性思考与技术运用。
题目由材料、引导语和任务要求三部分构成:引导语给出三组不同风格的抗疫标语:乡间标语用语通俗、切中肯綮,一针见血地引导民众不串门、戴口罩,在非常时期有威慑作用,使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街头标语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直白朴素,通俗易懂,营造了众志成城、全民抗疫的氛围,能给民众以极大的鼓舞和精神支持;日本援华物资标语雅韵正声、诗词经典,用中国的文化温暖地表达了对中国人的感情,唤醒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记忆,令人感动,令人深思。
这三组标语表述不同,情感相同,目的相同。
任务要求考生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感触和思考。
考生可以谈标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也可以谈标语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还可以谈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等等。
从任何一个角度分析,都要以材料为立论背景,紧扣“抗疫标语”与“民族语言”的
关系展开。
语言确实有雅俗之分,但这个“俗”是相对的,民间生活用语,重在表达观点、立场,传递信息,往往通俗直白,甚至有的粗俗不堪。
但乡间、街头这种场合,若都使用太雅的语言,有的人未必能懂,效果不一定好,阳春白雪也可能曲高和寡。
这主要是出于对使用场合、受众对象的考虑,对此不能一概加以否定。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雅言俗语,各有其长。
2.文辞各异,心意相通。
3.白话口,诗意心。
4.雅俗合力,共抗疫情。
5.做民族语言的守玉人。
6.怀“情”带“智”,浇灌民族语言之花。
偏题立意:
1.华夏物语,因时制宜。
(偏离材料,不是因“时”,而是因“地”,乡间、街头、日本等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风格的标语)
2.心向疫情,无关词藻。
(与材料主旨相悖,不同场合、不同受众应使用不同语体色彩)
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完全脱离材料核心“标语”和“民族语言”,套作时评文)
4.莫让汉语“俗”透了。
(题目并未否定街头和乡间标语,反而说“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
5.你有你的诗意,我有我的威猛。
(对乡间标语和街头标语的定调错误,不是“威猛”而是“直白”)
6.一枝一叶总关情。
(顾此失彼,只注意到标语背后蕴含着的人们的情感,忽视了智慧的存在)
【精彩标题】
1.源于人民,为了人民
2.名为“人”的光芒
3.雅言俗语各有光芒
4.雅俗合力,共抗疫情
5.雅俗共赏,天下大同
6.让民族语言充满暖心之力
7.民族语言,雅俗同当
8.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
9.“雅”言隽永,“俗”语温馨
【佳作赏析】:民族语言在生活里焕发光彩
我们的社会,这些年一直在思考如何传承创造民族语言,或是创办诗歌学会,或是举办诗歌大赛、文化综艺等等来提高人们对于民族语言的兴趣,但收效有限。
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创造出许多优美如画的诗词歌赋,令我们惊叹不已。
但我们慢慢意识到语言的美是表面的,只有语言背后凝聚的厚重情感才能真正在人心底留下痕迹。
然而我们又常常难以体会得到那些感情,从而失去了对民族语言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没有在生活中去体味那些隽永的民族语言。
文字刻印在书本上,没有情感,难以引发人内心的波澜。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是需要用内心的情感来与之共鸣,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文字的内在含义。
而这情感不是“为解其情强说愁”,而是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体悟到的、感受到的。
在武汉的物资中转站,当你看到从邻邦日本送来的货物上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你就不再觉得那是书本里干巴巴的重复啰嗦的句子了;当那些在武汉奋斗一线的医生们说出:“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的时候,你会真的被这样逆境中依然凝聚着希望与光明的句子感动着,而不觉无味;即使是“众志成城齐努力”这样“有些土”的句子,你在此时也会觉得有着无比的力量。
民族语言中凝聚着的是先民们的生活情感与行为方式,以及其背后中华民族的内在形成的人格与精神,这当然是打动着我们的东西。
而民族语言的创作也是如此,不要在想像的情感中生造语言,而应在传承先祖给予我们的精神与人格下,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去体悟情感,去感受中国人的气质,再去创作出属于中国的民族语言。
如同一位武汉前线记者说的:“在这里看到了太多的悲伤,恐惧与生离死别,我们也不是生而勇敢,但我们选择坚强。
”这是疫情下我们民族真实的情感与精神。
这样的创作就能给我们真实的感动。
民族语言的创作不完全在于阳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在语言中能够体现生活中中国人的那些品质,那些无比珍贵的精神气质:坚强、乐观、热爱生活、永不言弃等等,就如同在这次武汉抗疫战里无论是朴诚烂漫的农民写出那些朴实的口号与标语“病毒来了我不怕,我和病毒打一架”,还是那些有着情怀与理想的记者们写下令人动容的诗篇“你舍弃小家情感,奔向大爱无疆,你抬头便是阳光,你低头便是坚强,汗水里是奉献,泪光里是希望。
”抑或是亲友间真挚的祝福“今年冬天我们保护好自己,明年春天我们再相聚言欢。
这些都是从生活中结晶出来的,都是蕴涵着中国人生活气息的民族语言,这些文字能够感染人激励人,会永远留在民族语言中。
所以,真诚地感受生活的情感,诚恳地写下民族的气质,才能真正传承好先民留下来的文化锦囊,才能真正创作出好的民族语言,才能真正把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智慧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