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独立时代

得先给中国摇滚乐划分几个阶段,不是为了写历史,而是为了自己的论述方便,或者说,这只是适合本文的工具,作为读者,你不一定要用在别处。

还是先从崔健时代说起,崔健本身就经历了好几个时代,所以说崔健时代有点模糊。不如说是史前史时代,从七合板刘元的《Go Away》到崔健到其他乐队形成一个摇滚圈,到1989年。这是一个乐手诞生、作品诞生的时期,而公众则充分展开了对摇滚乐的想象,把它塑造成了理想主义的旗帜(那时候林贤治、高尔泰等人都在盛赞摇滚乐,而2002年,我还在人大的讲座上遇到这样的提问:你认为摇滚乐能够拯救人类的灵魂吗?)。

然后是唐朝黑豹魔岩和重金属的时代,摇滚乐进入部分青年的生活,并和其他人的生活形成对抗,音乐形式古典、正统,情绪夸张、浪漫(浪漫到头,撞见现实,就变成虚无)。

1997年以后,外省乐队蜂拥而起,真正关注社会现实的和真正叛逆的乐队出现,朋克文化在北京成型,外地乐手开始进驻树村。这是一个地下年代。之后的几年里,中国的年轻人开始形成青年亚文化,摇滚乐也有了赖以存活的基础。到2000年的时候这个文化从模仿、凑合、发明,达到了自成一体的阶段,音乐、服饰、俚语、生活各方面都有了成套的语法。

2002年以后,地下摇滚的攻势缓和下来,进入了独立时代。“独立”的前提是中国摇滚乐已经是处在全球独立音乐的大背景下,而不仅仅是全球摇滚乐、中国新音乐这样单一的背景,因为它仍然不仅仅是摇滚乐,它在中国仍然带有强烈的独立精神、地下气质,甚至残余的先锋性,甚至还带着已经在西方主流摇滚乐里消失了的“摇滚精神”。中国的实验音乐、电子乐和其他新音乐,随着独立音乐传播渠道的渐渐成立,让摇滚乐面临分化和转型。以前冲锋陷阵的地下摇滚是中国摇滚乐的重心,但现在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更有态度和想法,也更有个性的独立音乐上,比如说新一代独立朋克和实验摇滚。同时,主流摇滚乐也渐渐有了自己的重心,英式风潮已经到了收获期。

人们开始抱怨,说今天的摇滚乐缺少一个代表人物,或者说,缺少让他们谈论起来更方便的符号。这可能无可厚非,但我们不需要什么代言人,尤其是在扛着精神解放旗帜的摇滚乐这个领域。在这样的时代,谁还想要当英雄,谁就是骗子。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是更平凡、更富有创造性,也更低调的行动者,是群体,而不是精神领袖。媒体依然在造神,媒体永远都在造神,以便制造出更容易消费的文化符号,但摇滚乐需要的是年轻人更独立地思考和生活,是漠视(而不是反抗)英雄、取消神话,用自己的存在去消解偶像和领袖的暴力——也就是社会的暴力。摇滚乐的从业人员,如果还在积极配合媒体和商业机器的需求,联合制造新的神话,煽情并改写真实的音乐、生活,那要么是怀旧而不思进取,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独立时代的英雄是这个群体,是随着迷笛音乐节文化成长起来的音乐群众,他们不是眺望和谈论摇滚乐,而是过着摇滚生活。需要注意的是,迷笛和伍德斯托克没有关系。中国的摇滚青年都有伍德斯托克情结,中国官员都有高层建筑和新马路情结,中国人都有好大喜功的万人太极拳情结。这是因为自卑。每个人都喜欢大的、壮观的、夸张的、好莱坞的东西,并且把摇滚乐解释为这种远离现实的奇迹。但奇迹的产生,是在奇迹的年代和奇迹的人身上,或者说,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奇迹不同于伍德斯托克。伍德斯托克已经永不再来,再来就是骗人。但我们可以或者说应该去发现我们的奇迹,它会比伍德斯托克更美更酷,但肯定不会

再是那样的方式。我想,迷笛,以及背着背包的年轻人,就是新的奇迹的蒲公英的种子。

转折点都是写历史的人总结出来的,我也在总结,“独立时代”并不是一个或两个里程碑那么简单,总结,只是为了本文的方便——我更想说的是,每一个转折点都是被时势所造就的,它不过是一场雷雨中一道被你看见了的闪电而已,而那些正负电子的聚合过程,才是最有意思的。

B,在打口的一代之前

打口的一代已经是过去式了,我是打口的一代,但我现在已经不买打口唱片了,以前打口的、残缺的营养,现在正在重新补课、梳理脉络,以前很难得到的文化产品,现在伸手可得。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被总结的年纪——如果你注意过中国的DVD文化,会发现这一代人有一种疯狂的文化占有欲,买了几千张DVD的人大有人在。为什么?因为匮乏。因为我们是被打了口的,我们看见了新世界,但却是变形的、残缺的、稀薄的,所以我们后来就变得非常自恋和贪婪。这一代在被总结之后,你会慢慢发现没有被总结到的东西要过很久才会体现出来,也就是说,这种残缺的、没有体系的、速成的、自我发明的方式,一开始造成了我们在文化艺术和娱乐甚至生活方式上的捉襟见肘,四不象,但渐渐地却会演变成风格,一种生猛的、完全不同于资讯发达地区的风格。这也就是某些人苦苦寻找并急于捏造的中国(本土)方式。

但是世界早就变化了,并且没有模仿别人变化的方式。98、99年的时候,观众还是白纸,容易体验到激动;而乐队是生猛的,粗糙但是充满精神能量。但今天观众和乐队都开始成熟了,我们一起,开始了新的建设的时代,建设总是不温不火的,除非你乐在其中。估计2年以后,一些乐队会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现在活跃的、有风格也有想法的一些乐队,像木马、沙子;一方面是更国际化的独立乐队,像SUBS、挂在盒子上;还有就是那些实验乐队,像顶楼的马戏团、第二层皮。但别再指望不同的年轻人都万众一心地听同一个乐队,那太可笑了。今天来回顾中国摇滚乐的故事,必须看得比打口文化更多一点——向前,继续向前逆推。其实革命总是拖泥带水、藕断丝连的,打口文化的前身,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它延续了下来。

摇滚乐在中国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从一开始就被放进了艺术和文化的领域来谈论。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官方的、惯性的视角;也是80年代以来,为了给摇滚乐找到合法性外衣而选择的视角。摇滚乐怎么可能是当代艺术,它最多是当代艺术的素材之一——反正当代艺术有足够大的包容性。摇滚乐是当代文化,是青少年亚文化,是大众文化,是反抗和消费、独立与商业的混合体。但中国摇滚乐不是,中国摇滚乐具备了在西方不曾有过的先锋性,事实上,即使是滑板和文身,在中国也具备某种文化上的先锋性,或者说,一种现代性背景下的先驱、英雄风格。所以说摇滚乐承担了这个那个,也都是正常的,它本来就承担很多使命或者说可以被从各种角度解读、消费、再造、加工,但它在中国所承担的一切,都因为中国的重,而显得重。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青年并不需要摇滚乐,他们需要的改变生活的希望,是自由,是精神解放,是从88年的启蒙运动延续下来的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是之后的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向往——对多数在体育馆为摇滚乐欢呼的人来说,仅仅是向往。所以说,摇滚乐被误会为当代艺术,并承担了文化和道德的理想,这是一件非常悲壮的、现代性的事情。自从年轻人开始建立自己的语言、思维、表情体系,他们也就渐渐不再用学院和官方的方式去解读摇滚乐,事情才终于开始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