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港

作者简介:

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代表作有《飞向太空港》《走出地球村》《发射将军》《震中在人心》等,填历时20年写就的“航天七部曲”堪称中国航天文学通史,在海.6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全军文学作品特等奖等。

创作背景:

1990年4月7日,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通信卫星“亚洲一号”通过我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国外制造的商用通信卫星。“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卫星商业发射服务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序幕。《飞向太空港》即以此为背景,详细地描述了“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过程。

结构剖析:

第一章共三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介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第二章共九节:艰难的谈判。经过反复谈判,终于达成发射协议。

第三章共四节:运送卫星。运送“亚洲一号”卫星的过程困难重重。

第四章共四节:回顾历史。回顾历史,讲述中国火箭的诞生及发展史。

第五章共十一节:“敌人”和朋友。中美专家在大凉山深处的合作与碰撞。

第六章共九节:成功发射卫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发射卫星。

思想意义及价值取向: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锐意创新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合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寄予了厚望。

名著详解:

内容解读:

第一至二章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及中美谈判

基地历史→中美建交→打入市场→艰难谈判

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即将发射美国卫星。

西昌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中国同步卫星的故乡。1984年,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在此成功发射,使全世界知道中国有个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到1990年3月,这里已经成功发射了6颗卫星,成功率高达百分之百。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于1986 年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国卫星发射业务,开始向开放型发射中心转变。1986年,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华,邓小平邀请他参观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基地副司令员佟连捷带他观看了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运输、测试组装到发射成功的录像,这获得了温伯格的高度评价。

发射前夕,所有相关人员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尽管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不仅发生过泥石流灾害,而且住宿条件简陋,但无论是高级领导,还是普通士兵,都凭借一股顽强不屈的精神,为卫星发射而忙碌着。

发射前一周,作者采访了三位美国火箭专家,他们对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对卫星的发射持乐观态度。

★第二章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随后,邓小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中国国家领导人,适时地跨进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大门。

1984年4月8日,当中国有关部门与美国和法国签订购买通信卫星合同时,“长征三号”火箭将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了太空,震惊了世界。中国一批科技知识分子开始考虑用中国的火箭发射外国的卫星。

1984年底,一份关于把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正式报告摆在了国防科工委领导的办公桌上。经过层层汇报,国防科工委于1985年4月召开了关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外星可行性的论证会。会议认为中国应该将自己的航天技术打入国际市场。

1985年6月,以乌可力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开幕式结束的第二天,乌可力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将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巴黎航展拉开了中国空间技术走向世界的序幕。

在“中国火箭热”蔓延全球时,美法两国的卫星却接连发射失败,苏联多年来又一直实行不开放政策,人们始终对其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卫星用户不得不重新寻找火箭。1986年的国际航天形势,导致欧洲诸国均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而对中国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却十分有利。

自中国宣布对外承揽发射业务后,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迅速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对象。但中国航天人也意识到世界各航天大国绝不会让这种局势长久持续下去,所以中国必须乘机出击,中国选择的第一个对象就是美国。中国代表团在美国召开报告会介绍中国火箭,并主动同卫星公司进行接触和交流,虽然在交流的过程中屡屡受挫,但是最终也使一些美国卫星公司增加了对中国火箭的信任度。

近代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站了起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进入太空。此后,中国不仅研制成功了近程、中程和远程火箭,而且在航天技术上实现了三次重大突破: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发射同步通信卫星。如今中国为外国发射商业卫星,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思想革命!

1986年夏,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一次在美、法、日、英、澳等数十个国家的代表面前正式亮相,并经受了对方的各种各样的考验,形势一片大好。但由于国际商业市场中某些微妙的原因,与中国签订协议的几家卫星公司紛纷倒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外公司与中国签订的发射合同与订座协议,退得一干二净,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市场的脚步被迫停止了。

1988年,世界航天东山再起:美国航天飞机恢复发射,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次发射成功,法国“阿里亚娜”火箭恢复发射,这种咄咄逼人的航天局势威胁着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人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商业市场,认真反省,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同年“长征三号”火箭的又一次成功发射使世界的目光再次转向中国。亚洲卫星公司不惜巨款,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并决定让中国“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

1988年1 1月24日,以孙家栋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前往美国进行第二轮关于卫星商业发射服务问题的会谈,由于美国的意见稿寄出较晚,而且意见与中方相差甚远,所以中国代表团成员在飞机上对意见稿进行了修改。谈判过程非常艰难,双方一直谈到第十稿,终于达成一致。

1989年在人民大会堂,中方代表乌可力和亚洲卫星公司执行总裁薛栋签署了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正式合同。年底,美国布什总统一句“我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同意给中国发放“亚星”许可证。

第三至五章火箭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卫星运送→火箭的历史→朋友与对手→和谐相处

第三章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