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

合集下载

10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07)

10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07)

10综合419 《富翁》[思考与练习]18差错2015/7/17/17-----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07)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25、富翁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一日出,有少年从马后,问之,亦假本者。

翁诺之。

至家,适几上有钱数十,少年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之。

翁谢去,竟不与赀,或问其故,翁曰:“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觉形于手足矣。

”访之果然。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思考与练习](一)选择正确的理解“商贾多贷其赀”是指:①富人向商人借贷;②商人向富翁借贷;③商人发放贷款;④多数商人通过借贷经营。

文中的“借本者”意为:①借赌本的人;②借本钱经商的人;③假装借钱经商的人;④假装一本正经的人。

富翁“竟不与资”的结论是这样得来的:①凭自身经验得出;②通过类比推理方法得出;③运用三段论推理方法得出。

(二) 选择正确的理解“适几上有钱数十”中的“适”解为: ①发现;②目睹;③恰巧;④意外。

“访之果然”中的“访”解为:①访问;②询问;③暗访;④拜访。

(《高助》419~420页)参考答案225题,(一)②①③(二) ②③(《高助》444页)一“资”系“赀”之误选择题“竟不与资”的“资”系“赀”之误。

二衍“其”“或问其故”的“其”,系衍文,《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6页)有关文字如下:或问故三“(一)”应是三个自然段从参考答案“(一)②①③”看,“(一)”下面第一自然段应该分成两个自然段。

这样,“(一)”共有并列的三个自然段。

四“(一)”漏小题号“(一)选择正确的理解”下面三个自然段,漏小题号“1”、“2”和“3”,理由详见乙文。

五“(一)1、2、3”被选项各只有一项,无法选择“(一)1、2、3”,被选项只有一项,无法选择。

理由见戊文。

六“(一)1、、3”都是陈述句,不构成练习题“(一)1、、3”都是陈述句,不构成练习题,理由见丙文。

七“(一)1、2、3”是有语病的陈述句“(一)1、2、3”是有语病的陈述句,理由见丁文。

36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6)

36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6)

剥夺xx著作权----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6)xx[阐发与应用]2、扩展阅读。

在我国历史上善于言辞的人极多,下面试举《三国志?诸葛洛传》“诸葛洛捷言”的故事:诸葛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xx。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

曾有白头鸟集xx前,权曰:“此何鸟也?”恪曰:“白头翁也。

”张昭自以坐中最老,疑恪以鸟戏之,因曰:“恪欺陛下,未尝闻鸟名曰‘白头翁’者,试使恪复求白头母”。

恪曰:“鸟名鹦母,未必有对,试使辅吴复求鹦父。

”昭不能答。

又,清朝王晫在《今世说》中载:地师xx如过xx,指庭前不宜种树。

谓“口”字著“木”是“困”形,不佳。

王曰:“诚然,吾贤亦未宜立此。

‘口’字著‘人’,岂不成‘囚’字乎?”沈默然。

(《高助》298《高增》284《高新》234)读了杨氏《三国志?诸葛洛传》“诸葛洛捷言”的故事,满以为是首尾相连的故事,满以为这202字都是陈寿所写的。

一查古籍,大吃一惊。

请看下面文字,大字出自陈寿的《三国志》,小字出自裴松之的注引。

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

他日复见,权问恪曰:“xx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

”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

”权又大噱。

命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xx之礼也。

”权曰:“卿其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耳。

”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

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后蜀使至,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好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

”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而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

12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6)

12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6)

10综合444 《孟子对齐宣王》[思考与练习]10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8)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5、孟子对齐宣王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选自《孟子》)[思考与练习](一)给上段文字加上标点。

(二)写出否定句宾语前置的那个句子。

(三)上文中有四个“非”,按次序分别作何解?(四)写出孟子对话中关键的一句话。

(五)“然而”应理解为:①虽然;②然而;③这样而……;④既然而……;⑤要是。

(《高助》429)参考答案235题:(一)略(二)不王之未之有也(三)怨恨;怨恨;不对的;不对的(四)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五)③(《高助》444)一、题名之误题名《孟子对齐宣王》在《孟子》中不存在。

二“之”系“者”之误参考答案“不王之未之有也”中的“之”系“者”之误。

三 (五)不构成练习题(五),不构成练习题,理由见丙文。

四 (五)是病句(五)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五“孟子对话中”?“孟子对话中”?怪。

辨析请看《“孟子对话中”---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6)》。

六“这样而……”?“‘然而’应理解为‘这样而……’”?辨析请看《“这样而……”?--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7)》。

七空中楼阁、“235题”不存在、参考答案有误等等空中楼阁、“235题”不存在、参考答案有误等等,不赘述。

154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54)

154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54)

《魏徵其人》[思考与练习]10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54)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49、魏徵其人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尝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

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思考与练习](一)分析“回”与“臂”的词性活用现象。

(二)解释:犯颜霁威(三) “人言陛下欲幸南山”中的“幸”与下列哪句中“幸”用法相同:①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②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狱中杂记》)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④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四)翻译:畏卿嗔,故中辍耳。

(《高助》441)参考答案248题:(一)动词作使动词用;名词作动词用(二)冒犯对方的威严;收敛威势(三)④(四)怕你批评,所以中途停止了。

(《高助》446)一题名之误题名《魏徵其人》,在《资治通鉴》里不存在。

二衍“魏”据《传世藏书•资治通鉴》,“魏徵状貌不逾中人”第一字“魏”是衍文。

三脱“甚”据《传世藏书•资治通鉴》,“或逢上怒”后面脱“甚”。

四脱“谒告上冢,还”“尝言于上曰”之间,脱“谒告上冢,还”。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纪九]有关文字如下: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五脱“固久”“徵奏事不已”脱“固久”。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纪九]有关文字如下:徵奏事固久不已六“249题”是空中楼阁“249题”是空中楼阁,理由见辛文。

七“249题”不存在“249题”不存在,理由见壬文。

八参考答案,全误参考答案,全误,理由见葵文。

参考答案“名词作动词用”的后面,漏句号。

136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6)

136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6)

10综合432 “逆取”与“顺守”指什么?---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6)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9 陆贾说汉高祖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思考与练习](二)“逆取”与“顺守”具体指什么?(《高助》433)参考答案239题:(二)逆取指用武力获得,顺守指用仁义治天下(《高助》445)杨振中说:“逆取指用武力获得,顺守指用仁义治天下。

”那么,“逆取”与“顺守”到底指什么呢?比《高助》早出版6年的《“3+1”高考指导•语文》(上教社,复旦附中。

以下简称复旦附中《语文》)回答了这一问题。

请看该书一道练习题及其答案:⑹陆贾说汤、武是“逆取而以顺守之”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陆贾认为汤、武是用武力取得天下,却用顺应民心的文治来守住天下的。

复旦附中《语文》认为“逆取”指“用武力取得”,“顺守”指“用顺应民心的文治守住”。

“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是一个句子,它的主语是联合短语(名+名)“汤、武”,谓语是动宾短语“逆取而顺守之”。

“逆取”和“顺守”不是名词,而是动词。

“逆取而顺守”是一个联合短语,“逆取”和“顺守”共管一个宾语“之(天下)”。

所以,不管是解释“逆取”,还是解释“顺守”,都不能把宾语“之”带进去。

“顺守指用仁义治天下”一说,其中的“天下”,画蛇添足。

1。

15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53)

15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53)

《曹竹虚》[思考与练习]10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53)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48、曹竹虚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

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

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

”曹强居之。

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

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

曹殊不畏。

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

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

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

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灭。

及归途再宿。

夜半,门隙又蠕动。

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思考与练习](一)解释词语:轩,殊,但,穷,甫,竟。

(二)“是有魅”与“犹是发”中两个“是”,分别作何词性?(三)“强”读作:①jiang;②qiang;③qiang;④qian。

(四)“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耶?”这是个复句,上下句关系是:①递进;②转折;③并列;④让步。

(《高助》440页)参考答案247题,(一)高;很;只;尽;刚;终(二)代词;判断词(三)②(四)④(《高助》446)一、题名之误题名《曹竹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中不存在。

二(三)(四) 不构成练习题(三)(四)不构成练习题,理由见丙文。

三(三)(四)都是病句(一)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四冒号,误(四)是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语调,其中问号应该删除。

五空中楼阁、“240题”不存在、参考答案有误等等空中楼阁、“240题”不存在、参考答案有误等等,不赘述。

1。

130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8)

130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8)

10综合444 “然而”,“这样而……”?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0)
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
235、孟子对齐宣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思考与练习]
(五)“然而”应理解为:①虽然;②然而;③这样而……;④既然而……;⑤要是。

(《高助》429)参考答案
235题:(五)③
(《高助》44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的“然”,代词,这样。

“而”,连词“却”。

“然而”,这样却。

杨振中参考答案“这样而……”,省略号多余,“然而”的“而”未注释。

40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40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10综合71 68 56 56∨“是教子欺也”中的“是”,注释为“这是”---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40)杨宝福38.曾子杀猪明不欺曾子之妻……今子欺之,是⑦教子欺也。

”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注释]⑦是:这是。

(《高助》71《高增》68 《高新》56 56∨)杨振中把“是教子欺也”中的“是”注释为“这是”;他在另一本书---《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东方出版中心,以下简称《初助》)第104页上,有下面一句含夹注的话:今子(你)欺(欺骗)之,是(这是)教子欺也。

……(选自《韩非子》)他把“是教子欺也”中的“是”也注释为“这是”。

可见,这是杨先生确定不易的观点,而不是由排校疏漏所造成的。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句话怎么译呢?杨振中在《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东方出版中心)第103页上是这样译的:现在你欺骗他,这分明是教儿子骗人啊!我们把其中不应有的“分明”一词删去,可以看出,他是把“是教子欺也”中的“是”翻译为“这是”。

其注释“这是”中的“这”是代词,“是”是什么词呢?请看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第434--437页上的有关文字:是shi[动]主要起肯定和联系的作用,并可以表示多种关系。

谓语的主要部分在‘是’后边。

只能用“不”否定。

1、……4、主+是+动/形/小句。

有时带有申辩口气。

a、表示等同。

后面是动词时,主语可以是多种形式;后面是形容词时,主语一般为‘这,那’。

我们的任务~守卫大桥(=守卫大桥~我们的任务)|她最喜欢的不~当运动员|这~演戏,不~真的|这~鲁莽,不~勇敢|那~大错,不~小错由此可见,杨振中注释、译文“这是”中的“是”是动词,表示“今子欺之”与“教子欺”两者意思等同。

杨振中这样注释对不对,先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350页上的“是”条:是shi①正确。

与“非”相对。

《论语•阳货》:“偃之言~也。

”陶潜《归去来兮辞》:“觉今~而昨非。

35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5)

35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5)

“何止”与“何至”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5)
杨宝福
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

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止⑤贪冒如是乎?”……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⑤何止:为何到了。

止,同“至”。

(《高助》77 《高增》74 《高新》61/61)
查中华书局《资治通鉴》13册6032页,“何止”作“何至”;查《传世藏书》《荟要》和《四库全书》,也都作“何至”。

“何至”,意为“为什么到了”。

“何至贪冒如是乎”意思是“(顺德)为什么贪污到了这个地步呢”。

杨振中把“何至”误为“何止”,还说“止,同‘至’”。

“何止”有“了”字义,奇。

“止”确是“趾”的古字,但“止”与“至”既非古今字,也非通假字。

162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2)

162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2)

《高增》纠正《高助》标点符号差错43例---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2)上海财经大学附中xx[笔者按]2014年4月23日上午,在这一庄严的时刻,在某一庄严的场合,东方出版中心辩称:“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差错率没有超过万分之一,是合格的图书。

”《高助》作八万字计,那么,差错超过8个,就是不合格图书。

今仅以杨振中自己认为、改正的43例标点符号差错计,差错率已经超过万分之2•6。

1、又,《xx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高助》5)□又,《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高增》5)说明:漏前半个引号(“)。

2、《xxxx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高助》17)□《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高增》16)说明:第一个句号要挪到后引号里。

3、《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高助》17)□《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高增》16)说明:第一个句号应移到后引号里面。

4、“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高助》17)□“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高增》17)说明:书引后面漏圆括号。

5、而要学“万人敌----对付万人的办法,即兵法。

(《高助》17)□而要学“万人敌”----对付万人的办法,即兵法。

(《高增》17)说明:“万人敌”漏后引号。

6、又,《xxxx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高助》24)□又,《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高增》4)说明:句号应移到后引号里面。

7、“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高助》2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高增》24)说明:“安”是疑问代词,“安能辨我是雄雌”是疑问句,句末应当用问号。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祢留中的严监生“乱晃”两个指头,奇!---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4)杨宝福杨振中(《高助》406页《高增》389页《高新》320页)写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也是这类角色。

他临死前在昏暗的灯光下,怎么也咽不下最后一口气,伸出两个指头乱晃。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不愧为大手笔,让临死时严监生的两头指头一动不动地僵硬地定格在空中,那么执着,活现了吝啬鬼的内心世界。

两个指头“乱晃”,“一屋子的人”会看花眼的,看不清楚严监生要交代几件事。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告诉我们,弥留中的严监生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不要说频率高、幅度大的“乱晃”,连“晃”也“晃”不动了。

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的细节描写很吸引人,笔者不但反复诵读,还在课堂里模仿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一动不动,僵硬地定格在空中,最后无力地垂下来,引得学生哈哈大笑。

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指头“乱晃”一说,奇!《儒林外史》第五、六回有关文字如下: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

那手只是指著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只因这一句话,有分教:‘争田夺产,又从骨肉起戈矛;继嗣延宗,齐向官司进词讼。

’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3)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3)

3释义355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3)衍“忽”[文言知识]缘。

……另外,“缘”可以解释为“沿着……走”,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忽忘路之远近”。

(第355页)“缘溪行,忽忘路之远近”,文字有误,“忽”是衍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古代散文选》(1962年版,1980年第6次印刷,上册第315页)、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17页)、北大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惨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6页)、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479页)有关句子如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下面,从语言实际和语法角度进一步分析。

副词一般可以修饰动词,副词“忽然”可以修饰动词“想到”,说成“忽然想到”。

但是,副词“忽然”不可以修饰动词“忘记”,因为“忘记”是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不是“忽然”发生的。

这就是汉语语言实际。

“忽忘路之远近”中的“忽”与“忘”不能组合在一起,“忽”不能修饰“忘”。

陶渊明《桃花源记》里只有一个“忽”字,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后面一句话里,请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遇桃花林,副词“忽”可以修饰动词“遇”,“忽遇桃花林”意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可以说“忽然遇到”。

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编在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九年级语文课本里,如果幼儿5岁读《蒙》“缘溪行,忽忘路之远近”这句话,印在脑子里,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十年以后才读到课本里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那么,怎么能抹去错误的记忆、转过弯来呢?中考、高考还是会写成“缘溪行,忽忘路之远近”吧。

要知道,先入为主是可怕的。

149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9)

149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9)

“然”指代“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吗?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9)
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
245、坚忍不拔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惟能前知其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选自苏轼《晁错论》) [思考与练习]
(三)“惟能前知其然”中的“然”指代什么?
(《高助》437)
参考答案
244题: (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高助》445)不是指代“溃冒冲突可畏之患”,而是指代“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句子。

1。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

1文字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塞士俱欢颜”?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高助》3页)[阐发与应用]2、名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语)(《高助》第1版2003年第15次印刷)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确实是千古名句。

笔者对其中的“寒士”一词的记忆尤为清晰。

事情是这样的:“寒士”指谁、那些人?曾折磨了我。

查1962年版《唐诗一百首》第47页:[解释]⑩俱---都。

全句说:普遍庇护天下的穷人,使他们个个都欢乐。

把“寒士”理解为“穷人”。

怪。

我知道封建社会的“士”不指目不识丁的百姓。

查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未作句、注释。

查萧涤非《杜甫诗选注》第179页:[一七]按此诗“寒士”,虽指贫寒的书生,但可以而且勇当理解为“寒人”。

有“寒士”这个词,没有“塞士”这个词,“塞士”是杨振中生造的。

“寒士”就是指贫寒的书生,扯到“天下的穷人”,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的翻版。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寒士”。

《高助》冒出“塞士”是生造的,它无法冲破我记忆之网。

但是,害了孩子。

上海中高考作文里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5分为止。

阅读题写错别字,也扣分。

初高中生参加中高考,照《高助》文字写成“寒士”,是肯定要扣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高考阅卷是暗箱操作,只能查试卷的题头分加得对不对,不能查中高考试卷失分的情况。

16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8)

16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8)

“贼”“盗”,“古今词义恰好相反”吗?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8)
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
[阐发与应用]
1、贼与盗。

“贼”今指小偷,而上文说“贼十余人皆披散”,是指“强盗”。

……。

“盗”与“贼”古今词义恰好相反。

(《高助》9《高增》8《高新》7)
杨振中断言,“‘贼’、‘盗’古今词义恰好相反”。

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引例。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

(《庄子•杂篇》)----孔子跟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

“盗跖”,赫赫有名,传说为春秋时奴隶起义的领袖。

“盗跖”的“盗”意为“劫杀的强盗”,不是小偷。

古代以偷窃为盗,劫杀或劫掠为盗,但偶而后者也称作“盗”。

《史记》所谓“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盗”,就兼有偷窃和劫掠的意思。

同样,古代强盗称“贼”,但偶而也称作“贼”,即如上引例。

所以,不能笼统地说,“贼”、“盗”古今词义恰好相反。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5)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5)

5文字3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5)笔者于2014年提交给长宁区人民给法院的起诉状【附件二】第一条如下:1.xxxx天下xx二岁而孤,……,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与《四库全书》对照比较,发现《高助》引文错误多多。

[笔者按]《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1月出第4版,即《高新》第4版,其第1则短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文字与《高助》、《高增》一模一样,继续害子害孙。

请问:杨振中和国家级的东方出版中心为什么要这样做?第1则短文,文字差错何其多12文字3第1则短文,文字差错何其多1、xxxx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高助》《高增》《高新》第3页)开头三个字“范仲淹”,原为“公”,系杨氏擅改。

理由见《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5)-----“公”,岂能改为“范仲淹”?》)。

这里,辨析引书文字错误惊人之多。

请看《四库全书》和《传世藏书》有关文字(省略号为笔者所加)。

公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起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欧公撰神道碑)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饘粥不充日昃始食同舌生或馈珍皆拒不受(遗事)公以进士解褐为广德军司理日抱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或怒临之公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论编之语于屏上比去至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汪藻撰祠堂记)晏公留守南京公遭母忧晏公请掌府学公常宿学中训督成学生夜课……公少有大节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碑)(《四库全书》448册79页)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122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2)

122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2)

10综合426不懂“孝公以为相”省兼语和其中的“以”是动词------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2)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2、商鞅治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棋。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选自《战国策》)[思考与练习](二)在“孝公以为相”中,省略了什么句子成分?(《高助》426)参考答案232题:(二)省略了介词宾语“之”(《高助》444)一不懂“孝公以为相”的“以”是动词参考答案说:“(二)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可见,杨振中认为“孝公以为相”中的“以”是介词。

“孝公以为相”中的“以”不是介词而是动词。

请看上海市1999年高考语文的一道文言文今译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2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卒以为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和评分标准是:终于任命他为将军。

(重点词“卒”“以[之为”“将”]“孝公以为相”与“(吴王)卒以为将”句式相同。

前者的主语是“孝公”,其中的“相”是名词。

后者的主语是吴王阖庐,其中的“将”也是名词。

根据上海市1999年高考语文那道试题的参考答案可知,“孝公以为相”意为“孝公任命商鞅做相”。

“孝公以为相”中的“以”是动词,意为“任命”。

二不懂“孝公以为相”中省略兼语“孝公以为相”中省略“之”,它是动词“以”的宾语、“为相”的主语。

可见,“之”是兼语。

14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3)

14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3)

“它们分别与下面三句中的‘于’用法相同”?----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3)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42、孟子对梁惠王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选自《孟子》)[思考与练习](一)上文中有三个“于”:①寡人之于国也;②移其民于河东;③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它们分别与下面三句中的“于”用法相同:A、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高助》434)参考答案241题:(一)①----C;②-----B;③----A(《高助》445).“它们分别与下面三句中的‘于’用法相同”,此说,误。

如果“它们”指代上面①②③三句话,那么,第①句话与ABC三句话中的“于”用法相同,第②句话与ABC三句话中的“于”用法相同,第③句话与ABC 三句话中的“于”用法相同。

这,都是怪事。

如果“它们”指代上面①中的“于”、②中的“于”、③中的“于”,那么,面①中的“于”与ABC三句话中的“于”用法相同,③中的“于”与ABC三句话中的“于”用法相同。

这,都是怪事。

这种思路混乱、语句不通的低劣的东西,怎么在堂堂中华延续至今且还在延续呢?!1。

162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2) (1)

162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2) (1)

《高增》纠正《高助》标点符号差错43例---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2)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笔者按]2014年4月23日上午,在这一庄严的时刻,在某一庄严的场合,东方出版中心辩称:“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差错率没有超过万分之一,是合格的图书。

”《高助》作八万字计,那么,差错超过8个,就是不合格图书。

今仅以杨振中自己认为、改正的43例标点符号差错计,差错率已经超过万分之2•6。

1、又,《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高助》5)□又,《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高增》5)说明:漏前半个引号(“)。

2、《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高助》17)□《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高增》16)说明:第一个句号要挪到后引号里。

3、《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高助》17)□《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高增》16)说明:第一个句号应移到后引号里面。

4、“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高助》17)□“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高增》17)说明:书引后面漏圆括号。

5、而要学“万人敌----对付万人的办法,即兵法。

(《高助》17)□而要学“万人敌”----对付万人的办法,即兵法。

(《高增》17)说明:“万人敌”漏后引号。

6、又,《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高助》24)□又,《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高增》4)说明:句号应移到后引号里面。

7、“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高助》2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高增》24)说明:“安”是疑问代词,“安能辨我是雄雌”是疑问句,句末应当用问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字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
“塞士俱欢颜”?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
(《高助》3页)[阐发与应用]
2、名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语)
(《高助》第1版2003年第15次印刷)
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确实是千古名句。

笔者对其中的“寒士”一词的记忆尤为清晰。

事情是这样的:“寒士”指谁、那些人?曾折磨了我。

查1962年版《唐诗一百首》第47页:
[解释]
⑩俱---都。

全句说:普遍庇护天下的穷人,使他们个个都欢乐。

把“寒士”理解为“穷人”。

怪。

我知道封建社会的“士”不指目不识丁的百姓。

查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未作句、注释。

查萧涤非《杜甫诗选注》第179页:
[一七]按此诗“寒士”,虽指贫寒的书生,但可以而且勇当理解为“寒人”。

有“寒士”这个词,没有“塞士”这个词,“塞士”是杨振中生造的。

“寒士”就是指贫寒的书生,扯到“天下的穷人”,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的翻版。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寒士”。

《高助》冒出“塞士”是生造的,它无法冲破我记忆之网。

但是,害了孩子。

上海中高考作文里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5分为止。

阅读题写错别字,也扣分。

初高中生参加中高考,照《高助》文字写成“寒士”,是肯定要扣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高考阅卷是暗箱操作,只能查试卷的题头分加得对不对,不能查中高考试卷失分的情况。

所以,考生哪里失分、死在哪里,都不知道。

也就没人会你找杨振中较真。

这是杨振中错误百出、误人子弟的《高助》长销不衰的一个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