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及数学活动。
“剪一剪”,要让学生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并会判断。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空间观察,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总体目标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单元重难点重点: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难点:1、用语言描述、锐角、钝角的特征。
2、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课时分配用3个课时安排教学第一课时一、授课课题:锐角和钝角二、教学内容及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因此,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是这节课的重点,会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目标: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
说明: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形成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的,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
但学生由于自身缺乞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基本流程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全课总结(二)问题及例题1、复习内容:(1)什么是角;(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2、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核心提示: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教学建议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概念。
(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
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2)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
新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一、激趣定标。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 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 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 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教 学 过 程
2、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 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引导学生将 6 个画面分成 2 类: 第一类:观光梯、缆车、推拉门; 第二类:摩天轮、旋转飞船、飞机的螺旋桨。 3、体会感受 (1) 、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 、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 、 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 说明。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自学互动,试试点拨。 1、教学例 3 (1) 、像摩天轮、旋转飞船、飞机的螺旋桨的运动方式有什 么共同特点? 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2) 、刚才看到的游乐项目哪些是旋转现象?学生回答。 (3) 、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学生举例,边说边用手势表 示所说物体的运动方式。 2、感受旋转的方向。
(2)练习七第 12 题 引导学生观察。你见过看出这个图形中是怎样移动这 个小人吗? 这些都是正方形的纸剪的, 你能看出是绕什么旋转的吗? 都是沿着正方形的中心旋转的,所以折的时候也要以 这个点为中心。 折法:以正方形的中心为标准,把正方形分 成了 8 份。 (见上图) 讨论: 要注意什么?以总的一条这边为主, 头朝中心, 手要连起来(红色箭头处要连在一起,不要剪断) 。 学生画,教师巡视指导。剪法:学生操作。展示。 (3)练习七第 13 题。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答案。 (4)练习七第 14 题。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三、达标测评。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内容分析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有多少块糖授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儿童乐园授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有多少点子授课教师:
布
置作业(1)一共有多少只小狗?
乘法算式:
(2)一共有多少只眼睛?
乘法算式:
(3)一共有多少条腿?
乘法算式:
板
书设计有多少点子
5+5+5=15
5×3=15或3×5=15
教导处审核意见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动物聚会授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练习二授课教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模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模板教师在通读教材,了解该水平段学生所要掌控的各项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要对本教案所触及到的课标和教材进行精读,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弄清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细化成课时学习目标;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202X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202X模板1《平均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体会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控“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进程。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分组准备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
教学进程: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1)师:就要过年了,今天我们来开个联欢会。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准备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些食品分成四份吗?(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进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进程说一说。
3、巩固练习:判定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
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进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针对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与复习》的辅导教案
辅导教案是对于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的重要教学工具,对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来说,适当的辅导教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掌握知识点,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的面对考试。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详尽阐述。
一、教材内容梳理本单元主要内容是数的认识,运算符号,筛选法,大数和小数的排序和比较,数字长条,蒙克干等知识点。
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各个知识点,从而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和回答问题。
二、教学目标制定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1、能够掌握数字的认识和运算符号的使用方法。
2、能够熟练使用筛选法和大数小数的排序和比较。
3、能够自如地使用数字长条和蒙克干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选择1、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式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点,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2、问答式教学法在学生对于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通过问答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且提高培养学生做好自我总结的能力。
3、实践式教学法通过实践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实践,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安排1、数字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把数字画成图形的方式来认识数字,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记忆。
2、运算符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运算联系,来练习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3、筛选法的使用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演练,让他们能够熟练、快速地使用筛选法。
4、大数小数的排序和比较通过课本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大数和小数的排序和比较方法。
5、数字长条和蒙克干的使用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他们掌握如何使用数字长条和蒙克干来解决问题。
五、课堂练习安排在课堂下,要加强课内练习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及时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巩固。
六、课堂提问的答疑在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提问,特别是一些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解答,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分析
重点
能剪除连续的对称图形。
难点
发现连续的对称图形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
CAI课件、剪刀、铅笔、彩纸
预习案
合作探究、课堂展示、当堂作业
个性添加
教
学
过
程
一、揭示课题
猜一猜,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
分析
重点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难点
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
教具
CAI课件
预习案
合作探究、课堂展示、当堂作业
个性添加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平时你们是怎样到学校上学的呢?
走路、乘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像人走路,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驶,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3、练习七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一起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轴对称图形
特征:对称对称轴
方法:对折完全重合
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作
业
布
置
1、练习册第18页。
教
学
后
记
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第2节年月日
课题
平移与旋转
教学
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课本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只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⑤交流剪纸的体会。
折纸的方法不止一种。
画的时候要注意画在闭口处。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内容包括:加减混合运算、表内乘法以及认识货币等。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基础且重要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货币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乘法运算和货币的认识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的规律,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货币的用途和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能理解和运用表内乘法,认识货币,知道货币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减混合运算,表内乘法的运用,货币的认识。
2.难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对货币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2.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加减混合运算和表内乘法。
2.准备货币实物或图片,用于讲解和认识货币。
3.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练习并掌握。
3.操练(15分钟)给出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5分钟)通过游戏或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拓展(10分钟)讲解表内乘法的运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练习并掌握。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旋转集体备课
新桥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认识旋转课型新授主备教师墩头胡启荣使用教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板书课题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4、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板书课题二、揭示目标1、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做体会旋转,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3、培养自己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自学指导1、根据老师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你怎么给旋转的物体分类?2、想想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四、先学生小组内交流五、后教1、全班交流2、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3、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4、检测(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
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五、当堂训练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板书设计:认识旋转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与复习》课堂教案
介绍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三个单元是《整理与复习》。
在这节课中,老师将会向学生们介绍如何整理数学笔记和复习数学知识。
这对于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科目的成绩非常重要,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这个单元课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整理笔记的正确方法;2.掌握数学各个知识点;3.学会进行系统性的复习。
二、教学重难点1.整理笔记的正确方法;2.复习知识点的系统性。
三、教学计划1、整理笔记的方法老师将会向学生们介绍如何批注笔记,例如简单的画图、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区分不同的部分等等。
让学生实践整理笔记,来提高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老师会用一些实例来教授学生们如何在笔记中添加一些思考过程,例如这个数学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答案是这个等等。
2、复习数学知识老师将会介绍如何进行系统化的数学复习。
老师将会向学生们展示最好使用复习卡片来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老师会教授学生们如何制作复习卡片,例如将卡片分为两部分,一边是概要,一边是细节。
老师会鼓励学生们使用有用的复习技巧,例如老师会让学生们在复习时口诀念叨等等。
四、教学方法1、导入教学老师将会使用直观的方式展示数学问题,并与学生们互动。
例如:如何快速计算2、3、4、5的乘积?推出公式然后大家试着推广到6、7、8、9上。
2、启发性教学老师将会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并给予引导。
例如:学生自己复习一下今天的数学问题,学生会发现自己理解欠缺的地方,并尝试去解决它。
3、互动教学老师会鼓励学生们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团队为中心进行小组合作。
五、教学反馈1、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针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
第二个是针对教学过程、教师的表现等进行评估。
2、教学总结教师将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主讲稿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集体备课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认识对称轴、平移和旋转、剪一剪,三部分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时候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和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是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单元学习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让学生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成一个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方法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知旋转与平移的现象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和区分旋转与平移现象课时安排建议4课时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分析】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集体备课(共5课时)一、教材解析本单元内容是图形的运动(一),教学内容分为4个层次:认识轴对称图形,认识图形的平移,认识旋转,解决问题。
教材借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典型实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并认识图形的运动。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运动积累感性体验,发展几何直觉;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如圆柱体、圆锥体)、理解度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等)作好铺垫;通过依据描述想象出图形的运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直观的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三、教学建议1.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持。
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意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所需的学习资料或素材。
课上,通过观察与操作、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将极大地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注意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相结合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玩一玩(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中理解轴对称图形,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现象;在学一学中感受其特征,在说一说中例举生活中的现象,在做一做中不断深化体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__三__单元教学分析(主备人:陈幸)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相关实际问题,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
由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大多数是复合运动,教科书在选取生活中的实例时,注意了其运动特点的典型性,尽量呈现生活中单一运动形式的实例。
在例题与习题的表述与内容上,教科书都非常注意区分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现象)和数学上的图形的运动,让学生体会相应的图形运动的特征,学会分辨合同运动的种类(对称、平移和旋转)。
教科书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主要要求学生能从诸多的图形中辨别出轴对称图形;能辨认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辨认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等。
不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及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也不要求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平移等。
二、学情分析: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合同运动)。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习抽象图形知识时,需要直观现象的支撑,观察与动手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进一步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境,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卡片、数学游戏道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卡片,展示一些具体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进行计算。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的加减法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最新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最新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2.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课本:二年级数学下册2. 教学工具:计算器、小黑板、彩色粘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让学生用小黑板计算并回答。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2. 教师板书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符号,并解释其含义。
3.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场景。
三、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发放彩色粘纸和计算器。
2. 随机给每组发放一张加法或减法问题的卡片,要求学生合作解答,并用彩色粘纸贴在黑板上展示答案。
3. 学生展示答案后,全班共同讨论并纠正错误,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2.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鼓励他们互相帮助。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和分享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2. 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2. 教师检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答题情况,评价他们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程度。
3. 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反馈和问题,以便调整后续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2.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 教学准备•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科书•教具:小学生学习用具、白板、彩色粉笔等5. 教学内容第一课:加法运算1.讲解加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练习加法算术题3.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课:减法运算1.讲解减法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练习减法算术题3.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课:综合运算练习1.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算术练习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6.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通过示范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加法和减法运算。
•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合作解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7. 活动安排•第一课:加法运算(30分钟)•第二课:减法运算(30分钟)•第三课:综合运算练习(40分钟)8. 巩固练习•布置加法、减法综合练习题,鼓励学生课后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9.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鼓励学生勤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0. 作业布置•布置加减法练习题作业,加深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核心提示: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 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 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
约3 课时
教学建议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概念。
(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
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2)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
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
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
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第三单元共三课时第二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
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
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
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复习内容。
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
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 点”边“”出示直角。
这是一个什么?(直角)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
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
(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
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件,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
并进行板书。
① 、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
(板书“锐角”和“钝角”)② 、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
(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③ 、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 、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
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 、读一读,加深记忆。
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 、抢答。
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
活跃课堂气氛。
例:
A、锐角比直角()
B、比直角大的是()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
找一找!老师带我你们去xx 的家。
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
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说一说:
A、用角描述图形。
如:
xx 是有2 个()和1 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
如:
黑板是有4 个直角组成的。
(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
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
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
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
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2、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