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合集下载

青年网民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原因表现及管控

青年网民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原因表现及管控

青年网民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原因表现及管控内容提要民粹主义是当前中国值得警惕的一种思潮。

在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络上出现了网络民粹主义行为。

青年网民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有着深刻的现实社会根源,广泛的人群基础和开阔的价值空间。

青年网民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有造谣、传谣,盲目转发和盲目崇信,“人肉搜索”,精英敌视等表现形式。

这些行为负面影响极大,必须对其进行管控。

既要及时制止极端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又要从根本上通过社会经济改革,建立健全民主法治,培育主流价值观和公民精神等手段,根除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存在的制度、社会和价值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特点。

一些消极的思潮沉渣泛起,吸纳了大批信众,对我国社会风气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民粹主义就是这些消极思潮中最需要警惕的一种,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就曾提出要“警惕下层民粹化”。

民粹主义借助网络这一利器进行意识形态售卖,形成了网络民粹主义。

一、网络民粹主义行为的概念民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破碎断裂的概念。

它被认为既是一种社会思潮,又是一种政治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3]。

它本质上是一种寄生性、空心化的意识形态,假借人民之名,靠仇视精英主义、反对代议制而存在,是一种只破不立的政治思潮。

综合起来,民粹主义可以是一种政治思潮、政治运动或者政治行为。

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民粹主义政治思潮可以说是民粹主义政治运动与政治行为的理论指导,个体的民粹主义行为聚集或同质化到一定程度则会形成一种民粹主义运动。

网络具有天然的直接民主精神。

在网络这一平台不断普及和发展的背景下,由媒体社会化引致政治社会化途径和模式的改变,给了民粹主义行为以更大的生存空间。

随着数字鸿沟的逐步消除,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进入门槛的降低,互联网的匿名性、平等性、快捷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公民在现实世界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差异,实现了互联网参与主体形式上的平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世界的弱者往往将互联网当成一种对抗强者的工具。

少数民族计算机使用情况

少数民族计算机使用情况

内蒙古少数民族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研究一、引言2013年7月1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7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周二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网民数量将达到22亿,其中17%来自中国。

报告指出,到2013年,全球网民数量将达到22亿,其中亚洲网民数量将占到43%,而中国网民将占到全球的17%。

美国、西欧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网民增长率将维持在1%-3%之间。

到2013年,美国网民普及率将从当前的73%增至82%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年增长率为8%,涨幅最大的是非洲和中东地区2013年的网民普及率将达到13%。

2013年,全球网民最多的5个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巴西。

而2008年的排名是美国、中国、日本、巴西和德国。

记者26日从共青团中央了解到,到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总数达到1.23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民达1830万人,占到总数的14.9%。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社会基础设施,获取信息、定向搜索、休闲娱乐、高效工作和优化生活已成为青少年基本的网络需求。

共青团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培养青少年成为网络创新人才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时机。

一是网络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

二是网络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体,已经成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群体和强大推动力量。

三是互联网为青少年成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青少年是网络发展进程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网络与青少年的结合,为青少年的生长、成长、学习、工作、生活、思考、奋斗提供了新的实现方式。

网络犯罪等负面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

从90年代中国青少年,尤其是我国总体青少年群体开始接触互联网以来,社会就开始关注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的影响。

但时至今日,专门关注云南少数民族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及其问题和影响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

解读《2013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

解读《2013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

解读《2013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2014年6月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2013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3 年底用户规模达4.28亿,与上年底(3.72亿)相比增长15.2%,净增5637万人。

2013年网络视频使用率达到了69.3%,较上年底提升了3.4个百分点。

整个报告包含了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情况、网络视频用户使用行为、付费视频消费情况、网络视频业务延伸使用情况等内容。

中国网络视频经过多年发展以后,其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视频又呈现怎样的态势?就《2013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我做出详细分析:移动端是未来主要的竞争战场(1)移动端设备使用率增长。

虽然PC 电脑仍然是人们上网看视频的首选设备,有78.5%的人通过 PC 收看视频节目,但是与去年相比,使用率下降了17.5个百分点;移动端持续发力,62.2%的人通过移动设备收看视频,比去年提升了 12.8 个百分点。

(2)低龄用户的移动端使用率较高(作者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

从10岁——60岁以上的用户,仅有10岁以下的低龄用户移动端设备的使用率超过PC端,10岁以下用户的移动端使用率为55.2%,而10岁以下用户的PC端设备使用率仅为44.1%。

10岁以下这部分“未来之星”的用户,从小就开始培养使用起移动设备浏览视频,这部分用户将会是未来移动视频用户的主要栖息地。

(3)移动端用户的收看习惯逐渐形成。

2012 年,仅12.5%的用户每天都通过移动端看视频,这一数字在今年增长到30.8%; 2012年,60.8%的用户接触移动端的频率为每周一天及以下,这一数字在2013年缩小到24.9%。

(4)PC端用户重合度高,移动端重合度低。

从 PC 端用户的重合度来看,访问过 PPTV 的用户中,90%访问过优酷土豆,访问过优酷土豆的用户中,75.8%的用户访问过爱奇艺 PPS,51.7%的用户访问过腾讯。

浅析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浅析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浅析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8月下旬以来,随着“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名人被抓,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拉开序幕,从行动上开了一个清理网络丑陋的好头,进一步加大了对网络造谣、传谣的打击力度并促使相关司法解释尽快出台。

“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伙同“意见领袖”,制造一个以某人或某事为中心的事件,组织人手在网络上发帖、评论,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和不良情绪大肆炒作,短时间内营造出一个网络热点,吸引广大网民的关注。

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在如此庞大的网民基础上制造网络热点极易由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把政府机关推到被动的局面。

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科学管控研究也就尤为重要。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国家管理者制定和推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以及影响民众利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

网络舆情主要指使用网络者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当互联网迅速发展并成为人们比较开放的政治意愿的表达方式时,舆情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力变得非常大。

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实现了向舆论的更快、更多和更复杂转变,进而扩大了1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它的影响力。

当某一突发事件发生并引起网络舆论时,社会各级组织和人群都很关心,主动参与到信息和意见的交流中。

特别是当事件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时人们的参与意识更强,公众会非常积极的表明自己的意见、态度和立场。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网络舆情的搜集、整理可实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和互动。

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
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1.2 抽样方式
CNNIC 针对子总体 A、B、C 进行调查,为最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用双重抽样 框方式进行调研。采用的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 A。采用的第二 个抽样框是移动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 B。
对于固定电话覆盖群体,采用分层二阶段抽样方式。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 代表性,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 31 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1.3 调查方式
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调查。
1.4 调查总体和目标总体的差异
CNNIC 在 2005 年底曾经对电话无法覆盖人群进行过研究,此群体中网民规模很小, 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目前该群体的规模逐步缩减。因此本次调查研究有一个前提假设, 即:
针对该项研究,固话和手机无法覆盖人群中的网民在统计中可以忽略不计。
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的抽样方式。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根据该城市固 定住宅电话覆盖的 6 周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
对于手机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电话群体类似,也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分为 31 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 分配符合自加权。
三、接入方式
(一)上网设备 (二)上网时长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一、基础资源概述 二、IP 地址 三、域名 四、网站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一)信息获取 (二)商务交易
(三)交流沟通
(四)网络娱乐
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课堂辩论赛网络实名制利大于弊

课堂辩论赛网络实名制利大于弊
3.当一个队的发言时间用完时,该队应立即停止发言。 另一队还有时间,则该队的队员可以继续发言一次。
三、网络实名制——发展历程
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南方谈及新闻改革时 提出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 。他认为网络 也应该严格地受到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网上写东西要 负法律责任。”“包括传统媒体,应该提倡用真名,不用笔名发 表文章。...利用假名发表东西是对公众的不负责。”
实行网络实名制5年来,韩国网络上的辱骂性跟帖数量仅减 少了两个百分点。为了这点“微不足道”的成绩,韩国政府与 社会却付出了巨额的管理成本。 韩国频繁发生严重的互联网用户信息外泄事件,2011年7月 3500万个用户的信息被黑客窃取。相比网络实名制所强调的社 会责任人们更关心个人信息的安全。2012年8月23日韩国宪法 裁判所做出判决,裁定网络实名制违宪,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 将根据判决修改相关法律,并将废除网络实名制。
• 日本:悄然普及
在日本要购买一部手机,就必须用有效证件实名注册SIM卡和手机邮箱, 手机发送的信息都自动成为实名制发送。注册社交或视频网站,提供手机 邮箱地址,也间接采用了实名制。表面上是匿名发帖,实际上都处于网管 和警察的监控之下。 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反垃圾邮件法》、《禁止非法读取信息 法》和《电子契约法》等专门法规来处置网络违法行为。
三、网络实名制——发展历程
2007年初,韩国艺人遭网络恶搞引命案 网络实名制呼声高。 2007年,韩国七月起实行网络实名制 要求以真实姓名发帖。
2008年,中国“两会”召开 ,网络实名制立法再度引起关 注。 2009年,有网站开始执行IA绝对实名机制,除了要求真实 姓名、身份证号之外——还要求手机、电话、地址等真实信 息,将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地址一次性检核。 2010年4月, 国新办首次公开确认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及推 动各种网络互动环节的普通用户实名制。 2010年9月1日,手机实名制在我国正式实施。

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前 言 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1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2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2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2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目 录前 言 (1)目 录 (2)报告摘要 (4)第一章 调查介绍 (6)一、调查方法 (6)二、报告术语界定 (8)一、网民规模 (10)(一)总体网民规模 (10)(二)手机网民规模 (11)(三)农村网民规模 (12)二、网民属性 (14)(一)性别结构 (14)(二)年龄结构 (14)(三)学历结构 (15)(四)职业结构 (15)(五)收入结构 (16)三、接入方式 (17)(一)上网设备 (17)(二)上网时长 (18)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0)一、基础资源概述 (20)二、IP 地址 (20)三、域名 (21)四、网站 (23)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3)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5)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一)信息获取 (26)(二)商务交易 (28)(三)交流沟通 (32)(四)网络娱乐 (36)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39)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47)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53)附录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5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 报告摘要 一、基础数据 ◇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

2013年网民数量及互联网状况报告

2013年网民数量及互联网状况报告

2013年网‎民数量及互联‎网状况报告一、基础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

◇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相比2011‎年略有提升,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底增加‎约1960万‎人。

◇70.6%的网民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相比上年底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

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与上年底‎相比略有降低‎,为45.9%。

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69.3%上升至74.5%。

◇我国域名总数‎为1341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7‎51万,占比为56.0%;“.中国”域名总数为2‎8万。

中国网站总数‎(即网站的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继续回升至2‎68万个。

◇截至2012‎年12月底,受访中小企业‎中,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 1.3%,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78.5%,固定宽带普及‎率为71.0%,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25‎.3%和26.5%,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2‎ 3.0%。

二、趋势与特点网民规模增长‎维持放缓态势‎,手机网民增势‎良好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普及率的增长‎幅度相比上年‎继续缩小。

手机网民4.2亿,年增长率为1‎8.1%,网民中使用手‎机的比例继续‎提升,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手机网民‎规模与整体P‎C网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CN域名增长‎率高达112‎.8%,接近中国域名‎总量一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CN域名规模‎为751万,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12.8%,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达到5‎ 6.0%,.COM域名数‎量为483万‎,占比为36.0%。

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附录 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47
附录 2 调查支持单位 .............................................................................53
目 录...........................................................................................................2
报告摘要.....................................................................................................4
(一)总体网民规模.................................................................................................................... 10 (二)手机网民规模.................................................................................................................... 11 (三)农村网民规模.................................................................................................................... 12 二、网民属性 .................................................................................................................................... 14 (一)性别结构............................................................................................................................ 14 (二)年龄结构............................................................................................................................ 14 (三)学历结构............................................................................................................................ 15 (四)职业结构............................................................................................................................ 15 (五)收入结构............................................................................................................................ 16 三、接入方式 .................................................................................................................................... 17 (一)上网设备............................................................................................................................ 17 (二)上网时长............................................................................................................................ 18

第32次CNNIC报告附录3: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第32次CNNIC报告附录3: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第32次CNNIC报告附录3:中国互
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统计数据及服务
◆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起并运行
◆ 免费提供互联网统计数据及服务
◆ 客观、及时地反映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平台访问地址:
平台简介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起并运行,采用固定样本组(Panel)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客户端实时、连续采集中国网民样本的互联网使用行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客观、及时地反映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多个层面(宏观与微观),为互联网行业参与者提供多方面决策支持。

功能展示
文章来源于:/article-19618-1.html。

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及原因

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及原因

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及原因-新闻学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及原因张越【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集多种传统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具有传播速度实时性、信息内容海量性、信息形态多媒体性、信息检索便利性、传播过程交互性、传播范围全球性等特点。

人们似乎认为,利用几乎无所不能的新媒体能够缩小知识鸿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并不能弥补经济地位高者和经济地位低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反而使这一鸿沟有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知沟表现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在新媒体时代,“知沟”有哪些表现形式,会有哪些变化呢?一、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1、高学历者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知沟”与普通大众相比,高学历者对信息具有更高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样的信息被不同的受众接收所产生的价值不同,并且,高学历者和普通大众选择和接收的信息也有所不同,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加,使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兴趣影响他们的信息选择,也使得高学历者和普通大众所接触的信息类型和内容产生较大差异。

另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群体经济收益也相对较高,对新媒体的投入也更多,更具有信息优势,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文化教育上,并由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学历者将比现在获得更多的信息优势,而普通大众则越来越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2、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知沟”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别由来已久。

新农村建设虽使得农村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城市经济水平相比差异较大。

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在获取信息上具有优势,与此同时,信息畅通更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城乡“知沟”明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仍存在较大差距,到2012 年底,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约六成,而农村地区目前只有23.7%。

移动互联网市场呈爆发式增长

移动互联网市场呈爆发式增长

龙源期刊网 移动互联网市场呈爆发式增长作者:来源:《网络传播》2013年第12期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对外发布了第32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约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提升到了78.5%。

在2013年上半年新增的网民中,有70%使用手机上网,这标志着手机已成为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

由此可见,中国手机网民如今已经形成庞大规模,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

智能化移动设备的大范围普及、3G等通讯技术的突破升级极大推动了手机网民的增长,而各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无线应用如手机地图、购物、支付等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

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说明手机对互联网普及的重大作用。

手机成为目前互联网增长的主要来源,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调查报告还提到,2013年上半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各应用领域网民规模均保持一定增长。

交流沟通类应用和信息获取类应用依然是手机端的主流应用,尤其手机搜索和手机聊天工具网民规模增长最多。

网络娱乐类应用和电子商务类应用的使用率整体看涨,尤其手机网络视频和手机网络支付使用率涨幅较大,成为亮点。

如今手机再也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如此多样化的无线应用在手机上“全面开花”,使小小的手机发展成为融交流沟通、信息获取、社交、游戏、电子商务、支付等各类互联网服务于一身的综合平台。

对于手机网民来说,这个平台满足了他们多元化的工作、生活、学习的需要,提升了手机网民的使用黏性;而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品牌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快速、广泛传播,营销作用巨大,商业价值无穷。

2013年可谓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爆发式增长的一年。

来自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2011年第一季度末为57.2亿元,到2013年第二季度末,就已经达到241.9亿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前 言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0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1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1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1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目 录报告摘要.................................................................................................... 4第一章 调查介绍.................................................................................... 6一、调查方法...................................................................................................................................... 6二、报告术语界定.............................................................................................................................. 9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 11(一)总体网民规模.................................................................................................................... 11(二)手机网民规模.................................................................................................................... 13(三)分省网民规模.................................................................................................................... 14(四)农村网民规模.................................................................................................................... 16二、网民属性.................................................................................................................................... 17(一)性别结构............................................................................................................................ 17(二)年龄结构............................................................................................................................ 17(三)学历结构............................................................................................................................ 18(四)职业结构............................................................................................................................ 19(五)收入结构............................................................................................................................ 19三、接入方式.................................................................................................................................... 20(一)上网设备............................................................................................................................ 20(二)上网地点............................................................................................................................ 21(三)上网时长............................................................................................................................ 21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2一、基础资源概述............................................................................................................................ 22二、IP 地址........................................................................................................................................ 22三、域名............................................................................................................................................ 23四、网站............................................................................................................................................ 25五、网页............................................................................................................................................ 25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6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一)信息获取............................................................................................................................ 29(二)商务交易............................................................................................................................ 30(三)交流沟通............................................................................................................................ 34(四)网络娱乐............................................................................................................................ 37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40第五章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47一、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条件发展状况........................................................................................ 47(一)计算机普及状况................................................................................................................ 47(二)互联网普及状况................................................................................................................ 47(三)宽带普及状况.................................................................................................................... 49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51(一)电子商务普及状况............................................................................................................ 51(二)网络营销使用情况............................................................................................................ 53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53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55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67附录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6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报告摘要一、基础数据◇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

CNNIC:2013年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CNNIC:2013年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CNNIC:2013年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

CNNIC称,整体网民规模增速持续放缓。

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

而新网民较高的手机上网比例也说明了手机在网民增长中促进作用。

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互联网发展从“数量”转换到“质量”2013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普及率增长幅度延续自2011年来的放缓趋势。

总体而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主题已经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使用程度加深”,而近几年的政策和环境变化也对使用深度提供有力支持。

网游用户增长乏力手机网络游戏迅猛增长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增长明显放缓。

网民使用率从2012年的59.5%降至54.7%。

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3.38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增长仅为234万。

与整体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趋势不同,手机端网络游戏用户增长迅速。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为2.15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7594万,年增长率达到54.5%。

整体行业用户的增长乏力以及手机端游戏的高速增长意味着游戏行业内用户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转换加大,手机网络游戏对于PC端网络游戏的冲击开始显现。

找网页游戏,就上07073!。

2012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2012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前 言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0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1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1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1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目 录报告摘要 (4)第一章 调查介绍 (6)一、调查方法 (6)二、报告术语界定 (9)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 (11)(一)总体网民规模 (11)(二)手机网民规模 (13)(三)分省网民规模 (14)(四)农村网民规模 (16)二、网民属性 (17)(一)性别结构 (17)(二)年龄结构 (17)(三)学历结构 (18)(四)职业结构 (19)(五)收入结构 (19)三、接入方式 (20)(一)上网设备 (20)(二)上网地点 (21)(三)上网时长 (21)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2)一、基础资源概述 (22)二、IP 地址 (22)三、域名 (23)四、网站 (25)五、网页 (25)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6)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一)信息获取 (2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二)商务交易 (30)(三)交流沟通 (34)(四)网络娱乐 (37)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40)第五章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47)一、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条件发展状况 (47)(一)计算机普及状况 (47)(二)互联网普及状况 (47)(三)宽带普及状况 (49)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51)(一)电子商务普及状况 (51)(二)网络营销使用情况 (53)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53)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55)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67)附录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6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 报告摘要一、基础数据◇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

2013中国互联网发展10大动向

2013中国互联网发展10大动向

2013中国互联网发展10大动向作者:来源:《财经界》2014年第01期2013年,是互联网的大时代,也是大互联网的时代。

互联网已从窗口变成了引擎,改变着生活,推动着进步。

从PC时代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无时不网络、无地不网络已经变成了现实。

盘点过去一年互联网的发展,既有出人意料的光彩夺目,也有前路未知的迷茫惶恐;既有技术扩张引发的更新换代,也有行业竞争带来的跌宕起伏。

但无论如何,发展的车轮终会穿过技术的迷雾,开辟我们前行的路,奔向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时代。

1.手机端应用成为互联网发展新引擎随着手机用户成为中国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手机端应用已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总体上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具体应用则有升有降。

电子邮件、论坛/BBS等传统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继续走低,而使用率保持第一且持续攀升的即时通信,其增长率主要来自手机端;在所有应用中创增长率新高(17.5%)的网络新闻,也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碎片化阅读的大量增加;手机网络音乐、手机网络视频、手机网络游戏和手机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均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率。

相比之下,PC端网络娱乐类应用使用率变化不大,网络游戏使用率甚至略微下降。

2013年,手机端电子商务各类应用的使用率呈整体上升趋势。

手机端已成为互联网应用规模增长的重要突破点。

2.互联网全面深入中国社会政治生活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方面,均对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通过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等。

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

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
2.1 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类型及比例...........................................................................10 2.2 信息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12 2.3 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分类...............................................................................13 3.信息安全防护及处理措施 ............................................................................................... 14 3.1 信息安全防护.......................................................................................................14 3.2 安全事件处理情况...............................................................................................15 第三章 中国网民电脑上网安全状况...........................................................................................16 1.电脑上网安全状况概述 ................................................................................................... 16 2.电脑使用搜索引擎安全状况 ........................................................................................... 16 2.1 搜索引擎安全事件类型及发生比例...................................................................16 2.2 搜索引擎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情况...............................................................17 2.3 搜索引擎可信度现状...........................................................................................18 2.4 提升搜索引擎可信度的因素...............................................................................19 3.电脑网络购物安全状况 ................................................................................................... 21 3.1 网络购物安全事件类型及发生比例...................................................................21 3.2 网络购物安全事件处理及防范情况...................................................................21 4.电脑浏览网页安全状况 ................................................................................................... 22 5.电脑即时通信安全状况 ................................................................................................... 23 5.1 即时通信安全事件类型及发生比例...................................................................23 5.2 即时通信安全事件防范情况...............................................................................24 6.电脑网上下载安全状况 ................................................................................................... 24 6.1 网上下载安全事件类型及发生比例...................................................................24 6.2 网上下载安全事件防范情况...............................................................................25 7.电脑网络支付安全状况 ................................................................................................... 26 7.1 网络支付安全事件类型及发生比例...................................................................26 7.2 网络支付安全事件防范情况...............................................................................26 8.电脑网络游戏安全状况 ................................................................................................... 27 第四章 中国网民手机信息安全状况...........................................................................................28 1. 手机安全事件发生类型及比例.......................................................................................28 2. 手机安全事件发生情景...................................................................................................29 第五章 中国网民安全软件安装情况...........................................................................................30 1.安装情况 ........................................................................................................................... 30 2.不安装原因 ....................................................................................................................... 30 3.手机安全软件使用情况 ................................................................................................... 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信息获取
1.搜索引擎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搜索引擎网民规模为4.70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1928万人,半年增长率为4.3%,网民使用率为79.6%,与2012年底基本持平。

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的基础应用,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其使用率自2010年后始终保持在80%左右,使用率在所有应用中稳居第二。

2012.12 -2013.6中国搜索引擎网民数及使用率
2.网络新闻
截至2013年6月底,网络新闻的网民规模达到4.61亿,较2012年6月增长了6860万人,年增长率为17.5%;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8.0%。

2012.6 -2013.6中国网络新闻网民数及网民使用率
(二)商务交易
1.网络购物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网民规模达到2.71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5.9%。

与2012年12月底相比,2013年上半年网民增长2889万,半年度增长率为11.9%。

2012.12 -2013.6中国网络购物网民数及网民使用率
2.团购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团购网民数为1.01亿,使用率提升至17.1%,较2012年底提升2.3个百分点。

与2012年12月底相比,团购网民规模增长了21.2%,依然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2012.12 -2013.6中国团购网民数及网民使用率
3.网上支付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网民规模达到2.44亿,使用率提升至41.4%。

与2012年12月底相比,网民规模增长2373万,增长率为10.8%。

2012.12 -2013.6中国网上支付网民数及网民使用率
4.旅行预订
截至2013年6月底,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和旅行行程的网民规模达到1.33亿,占网民比例为22.4%。

其中,16.8%的中国网民在网上预订火车票,与2012年12月底相比,使用率增长2.8个百分点;
9.1%在网上预订机票,7.6%在网上预订酒店,5.3%在网上预订旅行行程,这三者与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基本持平。

2012.12 -2013.6中国网络旅行预订网民数及使用率
(三)交流沟通
1. 即时通信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4.97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2931万,半年增长率为6.3%。

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4.2%,较去年底增长了1.3个百分点。

2012.12 -2013.6中国即时通信网民数及网民使用率
2. 博客/个人空间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网民数量为4.01亿,较上年底增长2839万。

网民中博客和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为68.0%,较上年底上升了1.9个百分点。

2012.12 -2013.6中国博客/个人空间网民数及使用率
3.微博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

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

2012.12 -2013.6中国微博网民数及使用率
4.社交网站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社交网站网民规模为2.88亿,较上年底增加了1295万人,增长4.7%。

网民中社交网站使用比例为48.8%,与2012年底持平。

2012.12 -2013.6中国社交网站网民数及使用率
(四)网络娱乐
1. 网络游戏
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网民规模达到3.45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964万人,半年增长率仅为2.9%。

网络游戏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上年底的59.5%降至58.5%。

2012.12 -2013.6 中国网络游戏网民数及使用率
2.网络文学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络文学网民数为2.48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1493万人,半年增长率为6.4%。

网民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2.1%,较去年底增长了0.7个百分点。

2012.12 -2013.6 中国网络文学网民数及使用率
3. 网络视频
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络视频网民达到3.89亿,较上年底增加了1678万人,半年增长率为4.5%。

网民中上网收看视频的比例为65.8%,与上年底持平。

2012.12 -2013.6中国网络视频网民数及使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