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脑性瘫痪

合集下载

国内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康复研究进展

国内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康复研究进展

学术研讨111国內脑崔瘫痪山童运动康复研究进展◊山东体育学院宋美萍郭方玲王疆娜孙威本文就国内对脑瘫儿童运动康复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目前我国脑瘫儿童运动康复方法主要有:针对上肢的运动康复(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其它方法);针对下肢的运动康复(减重步行训练、步态训练、全身振动训练);针对躯干的运动康复(核心稳定性训练);全身整体运动康复等。

通过对相关I文献的梳理探析各种方法的疗效并整理具体运动方案,为将来脑瘫儿童运动康复的实际开展提供建议。

脑性瘫(简称脑瘫,CP)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m,其核心特征是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

脑瘫是当前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不仅影响儿童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国际卫生组织报道小儿脑瘫的患病率为1%。

~5%。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脑瘫患者约530万,且以每年约5万的速率递增呦,脑瘫儿童是数量庞大的群体,对其治疗与康复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运动康复又称之为体疗,即通过运动方式减轻或消除患者损伤、疾病、残疾的影响,提高患者身体功能与运动能力。

我国运动康复起步较晚,起初主要用于体育健丿L®动损伤的修复,之后运用范围扩大用于脑瘫儿童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运动康复方法繁多,尚缺乏统一的归纳与分析。

本研究旨在对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研究进行综述,分别探究康复脑瘫儿童上肢、下肢、躯干的方法,为脑瘫儿童运动康复的开展提供启示。

以”脑瘫”+”运动康复”、”脑瘫”+”运动治疗”、“脑瘫+运动疗法”、”脑瘫”+“运动”、“脑瘫”+“训练”、“脑瘫”+“康复”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为防止作者探究的是国内情况却因发表在外文期刊中而被遗漏,所以在知网中对作者进行高级搜索。

经筛选后关于我国脑瘫运动康复研究的文献共239篇|(截至2019年12月12日)。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ppt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ppt课件

社交适应能力评估等多个方面。
3
术后康复监测
术后康复监测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估和康复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预防小儿脑性瘫痪
产前保健
婴幼儿保健
孕期定期产检和遵循医生建议, 预防患病风险。
关注婴幼儿健康,合理喂养和 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
接种疫苗
及时完成疫苗接种,预防感染 性疾病对婴幼儿大脑的不良影 响。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包括产前因素、围产期因素和出生后因素。 • 脑性瘫痪的影响因素包括脑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年龄等。 • 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障碍和神经肌肉连接异常等。
康复治疗方法
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
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运 动疗法和康复训练等,可 综合应用以提高患儿运动 功能。
小结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早期干预和全面治疗可以为患 儿带来最好的康复效果。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本课件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方法与效果评估。了解脑性瘫痪的概念和分 类,以及康复治疗的种类和重要性。
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
1 脑性瘫痪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运动和姿势障碍,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引起的。
2 脑性瘫痪的分类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受累部位,脑性瘫痪可分为四种类型: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和 不定型。
通过体操、按摩和理疗等 技术,促进肌肉协调和运 动发展。
通过语音训练和发音矫正 等方法,促进患儿语言和 交流能力的提高。
运动疗法
康复训练
通过各类运动和运动训练,增强患儿肌肉力 量和运动协调能力。
通过功能性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帮助患儿 逐步恢复或改善日常生活技能。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方法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方法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方法〔一〕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一般是指脑部在发育完成前,因任何原因使脑组织受伤变性所留下来的后遗症。

1988年7月24日《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对脑瘫下的定义是:"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发育时期的非进展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

脑瘫代表的一组障碍,不是单一的疾病。

除主要表现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外,还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视觉、听觉、言语等障碍。

脑瘫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的统计数字相差悬殊。

在兴旺国家有下降趋势,并且有中度和重度患儿增加与年龄加大的特点。

例如日本近年统计发病率由1.5‰下降到1‰。

据1987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在我国目前0--14岁肢体残疾儿童约有62万人,占所有肢体残疾的8.2%,脑瘫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

据有关单位统计,国脑瘫的发病率约为1.5--5‰。

脑瘫的原因1. 出生前原因如染色体异常,风疹、梅毒、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放射线、一氧化碳中毒,母亲重度贫血、妊娠中毒症,胎盘异常等。

2. 围产期原因如颅出血、过期分娩、胎盘异常、脐带绕颈、小儿心肺异常、新生儿期呼吸障碍、痉挛、高胆红素血症,分娩外伤引起的颅出血等。

3. 出生后原因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头部外伤,呼吸障碍、心脏停跳、持续痉挛等。

临床所见造成脑瘫最常见的3大原因为窒息、早产、核黄疸。

脑瘫的分类1. 按临床特点分为〔1〕痉挛型;〔2〕手足徐动型;〔3〕强直型;〔4〕共济失调型;〔5〕震颤型;〔6〕肌力低下型;〔7〕混合型;〔8〕无法分类型。

2. 以受损程度分为〔1〕轻度无需照顾;〔2〕中度局部协助、或使用支架和装具;〔3〕重度终生照顾。

见下表。

脑瘫的表现1.生长发育缓慢均有不同程度的落后于同龄儿,在各个发育阶段均有障碍。

如3个月还不能抬头、6个月仍不会坐、7~8个月还不会爬等等。

婴幼儿的正常运动发育规律:新生儿的运动是无规律而且不协调的,其原因在于新生儿的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传导路线与神经纤维髓鞘没有完全形成。

儿童脑瘫康复 PPT课件

儿童脑瘫康复 PPT课件

3、语言障碍治疗 ST
语言治疗目的是提供 语言刺激,激发患儿 对语言运动的兴趣, 协助患儿建立、提高 交往技能,以应付日 常生活及学习上的需 要。
4、物理疗法
应用各种物理因素 作用于人体,以防 治疾病的方法,称 为物理疗法 。常用 有电疗法、磁疗法、 光疗法等。
5、其他疗法
包括:矫形器、拐杖、轮椅等 助行器的应用;手术及药物治 疗法等。
1、患儿在抱姿方面的护理 患儿面向家长,把患儿的 双腿先分开再弯起来,双手 分开,头略下垂或枕在护理 者肩上,亦可让患儿的双手 伸过护理者肩膀围住颈部, 如果患儿身体较重,可将患 儿移向髋骨一侧,这种位置 不仅省力而且可以纠正患儿 的双腿僵直,并强化患儿对 头部的控制能力。
2、患儿在睡姿方面的护 理
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
共济失调型
四、脑瘫的早期诊断
下列症状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
1、小儿出生后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 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肌肉颤动。 2、出生后哺乳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不适、口腔闭合不佳。 3、动作不协调、不对称。 4、经常出现肌张力异常、姿势和动作异常。 5、发育迟滞。
五、脑瘫的康复治疗
(一)、康复的目的和原则 1、早期发现,早期康复治疗。 2、康复训练要长期坚持。 3、康复训练内容要个体化,综合手段,全面康复。 4、康复治疗要与有效药物和必要手术相结合。 5、康复训练患儿与培训家长相结合。
(二)脑瘫儿童康复阶段的划分 1、婴儿初期 :为出生后6个月以前,症状还未完全 出现时的训练。 2、婴儿后期至幼儿期 :为6个月至3岁的患儿,症 状已明显,但尚无挛缩畸形的训练。 3、学龄前期 :症状已明确,可能有固定的挛缩畸 形。 4、学龄期 : 年龄在6岁以上的患儿,需进行社会 适应性训练,接受教育培训提高生活质量,争取 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

脑瘫患儿基本康复方案

脑瘫患儿基本康复方案

2、控制异常姿势反射,诱导正确姿 势出现并强化之。
避免诱发异常姿势出现及紧张度增高的动作。强化正确运动模式的动作。
3、尽量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对待, 而不是侧重于治疗单个肢体、肌肉或关 为受损部位建立新的通路,避免正常部位功能受累。
具体 节。
原则
4、适当提供感觉统合训练。
——————
排 5、整个训练均需要认真的计划和安 ——————
竖头训练的调节与训练方法一:
内容
条件
训练方案

A、肘支撑的完成
——双上肢肌力及三关节负 重能力提高
肘/手撑地
头 1)上 B、双上肢对称性伸展 训 肢的支 的 撑与保 C、上肢后伸消失 条 护性伸 D、角弓反张模式消失 件展

E、视性迷路立直建立

——抑制上肢异常姿势 ——抑制上肢后伸 ——抑制角弓反张 ——促通迷路立直 ——促通视性立直
目录
小儿脑瘫基础知识 小儿脑瘫的运动疗法
一、小儿脑瘫基础知识
• (一)、小儿脑瘫的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小儿脑瘫”,是指婴儿在出生前到
出生后脑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特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同时伴有不 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视觉、听觉、语言、行为、 情绪等障碍的一组综合症候群。(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 运动障碍的常见表现:轻则动作不灵活、笨拙或不协调, 重则双手不会抓握、双脚不会走路,甚至不会翻身、坐、 站、不会正常咀嚼吞咽等。
9、婴儿运动发育疗法
注: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疗法是神经发育治疗(NDT)、英国的Bobath疗 法和德国的Vojta疗法。
二、小儿脑瘫的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movement therapy)是以徒手以及应用器 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 功能障碍的方法。是患者应用各种运动来治疗机体功 能障碍,矫正运动姿势异常的方法。是物理疗法 (physical therapy,PT)的主要部分。

小儿脑瘫角弓反张、颈回缩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角弓反张、颈回缩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角弓反张、颈回缩康复训练方法【导语】小儿脑瘫,即儿童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

角弓反张和颈回缩是脑瘫儿童常见的症状。

及时的康复训练对改善这些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小儿脑瘫角弓反张、颈回缩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角弓反张康复训练方法1.俯卧位训练:让患儿保持俯卧位,家长用一只手固定患儿的骨盆,另一只手轻轻按压患儿的背部,使其脊柱逐渐伸直,维持片刻后放松。

反复进行,每次训练10-15分钟。

2.侧卧位训练:让患儿保持侧卧位,家长用一只手固定患儿的骨盆,另一只手轻轻按压患儿的背部,使其脊柱逐渐伸直,同样维持片刻后放松。

每次训练10-15分钟。

3.坐位训练:让患儿坐在椅子上,背部紧贴椅背。

家长站在患儿身后,用双手轻轻按压患儿的背部,使其脊柱伸直。

每次训练15-20分钟。

4.功能性训练:鼓励患儿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游泳、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角弓反张症状。

二、颈回缩康复训练方法1.颈部肌肉按摩:家长用双手轻轻按摩患儿的颈部肌肉,缓解肌肉紧张,每次按摩5-10分钟。

2.颈部伸展训练:让患儿平躺在床上,家长用一只手托住患儿的头部,另一只手轻轻按压患儿的颈部,使其颈部逐渐伸展。

每次训练5-10分钟。

3.颈部旋转训练:让患儿平躺在床上,家长用一只手托住患儿的头部,轻轻向两侧旋转。

每次训练5-10分钟。

4.坐位颈部训练:让患儿坐在椅子上,家长站在患儿身后,用双手轻轻按压患儿的头部,使其颈部伸展。

每次训练10-15分钟。

5.功能性训练:鼓励患儿参加适当的颈部活动,如颈部瑜伽、颈部保健操等,有助于改善颈回缩症状。

【注意事项】1.康复训练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患儿受伤。

2.训练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3.家长要保持耐心和信心,与患儿共同面对疾病,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4.定期复查,根据患儿的康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案。

5.注意患儿的饮食营养和日常生活护理,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儿童康复科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三甲资料修订版

儿童康复科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三甲资料修订版

工作制度职责诊疗规范三甲资料修订版目录:儿童康复科一诊疗常规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定义】脑性瘫痪(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C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临床特点】典型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①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②特续性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主要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倾斜)反应延迟出现,痉挛型脑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④肌张力和肌力异常(牵张反射亢进、关节活动度异常等)⑤随年龄增长的继发性损伤【诊断】1脑性瘫痪诊断依据为四项必备条件及两项参考条件。

(1)四项必备条件:①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②运动姿势发育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④肌张力及肌力异常诊断脑性瘫痪必须具备以上4项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两项参考条件:是非必备条件,有利于诊断及康复策略的选择。

1)有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依据:如前所述出生前、围生期、出生后至3岁前的各类病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2)可有头颅影像学佐证:包括头颅B超、CT、MR1等影像学检测结果异常。

2.辅助检查(1)直接相关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MRI、CT和B超):是脑性瘫痪诊断的有力支持。

2)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是脑性瘫痪诊断较好的支持,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合并症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特点和需要选择以下相关检查。

1)脑电图(EEG)2)肌电图3)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4)其他相关检查【康复治疗】原则:1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是取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2 .综合性康复3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除了规范的康复训练、护理和管理外,还要培训家长和看护者开展家庭康复4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5 .早期开展教育康复6 .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7 .集中式康复与社区康复相结合康复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PT)8 .作业治疗9 .言语治疗10 药物及手术治疗5.其他疗法(1)传统医学康复疗法(2)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的应用(3)马术治疗(4)多感官刺激(5)游戏及文体治疗(6)音乐治疗⑺虚拟现实康复训练(8)运动想象(MI)及镜像疗法/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的应用6 .心理康复与教育7 .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参考文献:《儿童康复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主编:李晓捷【定义】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是指婴幼儿运动、语言或认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标志性的发育指标/里程碑(如坐、站、走和语言等)没有达到相应年龄段应有的水平。

(完整word版)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完整word版)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一、小儿脑瘫概述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 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

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

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

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型表现;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③脑炎后遗症.诊断要点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检查: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2、IQ检测。

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1.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观察并记录孩子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定期检查神经病理反射和运动功能,评估孩子的康复进展。

-进行物理治疗,包括矫正肌肉疲惫姿势,提高肌肉活动能力。

-进行语言治疗,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提供家庭康复指导,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护理孩子。

2. 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监测患儿的心脏功能和呼吸状态。

-定期测量患儿的体重、身高、收缩压及心率。

-药物治疗,如心脏饮跌药物。

-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了解病情的变化。

3. 脊髓灰质炎(Polio):-监测患儿的呼吸功能,并保持通气道通畅。

-定期进行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评估。

-进行物理治疗,包括矫正姿势和增强肌肉功能。

-给予支持性疗法,如辅助性呼吸和进食支持。

-定期进行神经学评估,了解患儿神经病理反射的变化。

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定期评估患儿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进行物理治疗,包括提供适当的运动疗法和康复设备。

-定期照顾患儿的皮肤,预防压力性溃疡的发生。

-提供家庭教育,培训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照料患儿。

5. 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观察患儿的行为和社交功能。

-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如认知训练和社交技能培训。

-提供语言和沟通治疗,帮助患儿提高语言能力和社交交流能力。

-管理患儿的行为问题,如自伤行为和攻击行为。

-提供家庭教育和支持,帮助家长理解和应对孩子的特殊需求。

以上是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的一些内容。

不同疾病的护理常规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重点是定期评估病情,进行适当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心理支持和家庭教育,帮助儿童尽早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并与医生进行沟通。

儿童脑性瘫痪的康复训练方法研究

儿童脑性瘫痪的康复训练方法研究

对儿童脑性瘫痪患者的关爱和支持
提供全面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为儿童脑性瘫痪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包括诊 断、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咨询等,以确保他们得到最好 的治疗和关怀。
加强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鼓励家庭和社会加强对儿童脑性瘫痪患者的关爱和支持,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
提倡优生优育
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手段,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 低儿童脑性瘫痪的发生率。
开展健康教育
向社会公众普及儿童脑性瘫痪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和教师对疾病 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
早期识别和诊断
观察儿童发育里程碑
家长和教师应密切关注儿童的发育情况,如运动、语言、认知等方 面的发育里程碑,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加强跨学科合作
儿童脑性瘫痪的康复训练涉及医学、康复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该领域 的研究和实践。
应对社会认知度和支持不足的挑战
当前社会对儿童脑性瘫痪的认知度和支持度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未来需 要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手段,提高社会对儿童脑性瘫痪的认知度和支持度。
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家长和医护人员需 要密切配合,共同关注患儿的康复进程。
04
康复训练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现有方法的不足和挑战
1 2
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缺乏个性化
传统方法通常采用标准化的训练方案,忽略了不 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导致训练效果不佳。
训练过程枯燥,患者依从性差
传统训练方法往往重复单一,容易使患者失去兴 趣,降低训练积极性。
记录患儿的基本信息、病史、评估 结果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 理。
实验结果和分析

第四章-小儿脑性瘫痪

第四章-小儿脑性瘫痪

编辑版pppt
25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2.反射发育评定 • 小儿反射发育十分准确地反映中枢神经系
统发育情况,是脑瘫诊断与评定的重要手 段之一。按神经成熟度,可分为原始反射、 生理反射以及正常情况下诱导不出来的病 理反射。
编辑版pppt
26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3.肌张力评定: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 正常运动的基础,表现形式有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只有这三种 肌张力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会维持与保 证人的正常姿势与运动。
编辑版pppt
8
六、康复目标
• 脑瘫康复应以功能为主,而非简单纠正异 常结构,改善异常姿势及异常运动模式。
编辑版pppt
9
第二节 康复评定
一、临床评估 (一)脑瘫的分类 1.按临床表现 可分为6型:痉挛型、 不随意 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 型、混合型。 2.按瘫痪部位 可分为5型:单瘫、双瘫、三 肢瘫、偏瘫、四肢瘫。
编辑版pppt
49
(一)Bobath疗法
(1)抑制性手法(控制关键点):治疗师通 过对患儿身上的特定部位进行抑制,使患儿 痉挛减轻,同时又可促通正常姿势和运动。 Bobath把这个特定部位称为关键点。
神经康复学
主编:倪朝民 副主编:许涛 张通 史长青
第四章 脑性瘫痪康复
编辑版pppt
2
第一节 概 述
一、疾病定义 •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
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 发育缺陷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 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 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 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编辑版pppt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诊疗规范及病列报告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诊疗规范及病列报告

康复诊疗规范
物理疗法
包括热疗、电疗、紫外线照射、 按摩等。
职业疗法
针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功能,帮 助其适应和改善生活自理及卫生 习惯。
言语疗法
增强孩子吐字准确,语言机能协 调。
病例报告
1
张三
男,5岁,患病2年,病情属于轻度肌张力障碍。经过3个月康复训练,肌张力得 到明显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2
李四
多学科参与
康复治疗需要配合医生、康复师、家属等多学科人员进行。
康复训练方法
游戏疗法
通过游戏、玩具等方式伽培养儿童平和心态,提 升免疫力和身体协调性。
水疗法
通过水中训练帮助瘫痪儿童活动 肢体,增强肌肉运动能力。
康复效果评估
1
肌张力
测量患儿肌张力情况。
女,7岁,患病1年,病情较为严重。经过6个月的训练,肢体运动能力得到较大 提升,步态改善,周围感觉得到恢复。
3
王五
男,9岁,患病6个月,属于重度肌张力障碍。经过近1年的康复训练,肌张力得 到明显改善,可以进行一定的自我照料。
康复治疗方案
个性化
针对儿童的个人情况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持续性
康复治疗需要长期持续,一般建议每天进行康复理疗2小时左右。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诊疗规 范及病列报告
脑性瘫痪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日常生活。本诊 疗规范旨在指导康复治疗,提高康复效果。
脑性瘫痪简介
1 概念
脑性瘫痪是一种影响运动及姿势发育的疾病。
2 症状
肌肉强烈紧张、运动情况障碍、步态异常、肢体活动难度大等。
3 治疗
康复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步态
2
检查患儿步态的变化和改善情况。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1、孕母感染病毒,如风疹、流感、弓形体病、巨细胞 包涵体、梅毒。
2、理化因素:放射线、过量吸烟、酗酒、有机汞、CO。
3、孕母患病及用药:母重度贫血、糖尿病、妊毒症、 服用不适宜的药物(激素等)。
4、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前置胎盘、胎盘老化、早剥、
羊水混浊。
㈡、围产期因素(33%)
1、早产儿:约有20~25%患儿出生体重<2500克,包括 早产、小样儿、多胎、胎龄愈小发病者愈多,出生体重在 1500克以下的极小未成熟儿及胎龄在32周以下者发生CP的 危险性最大。
出生前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
龄—6)*0.5 2岁以上 体重(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低于15%
小儿运动发育
头尾发育规律 近端到远端的规律 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的规律 由反射向随意运动发育的规律 由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的规律 连续不断地发育规律
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 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 可能性。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患儿由于反应过激 或过迟而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这便决定了对 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 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 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 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 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 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收握拳不会抓握。 6、经常有惊厥发作。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1、痉挛型:主要损伤部位在锥体系,各型中发病率 最高,占70%。特别是肌张力↑,肢体活动受限,肢体被 动运动时抵抗力大且僵硬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2岁 后巴氏症(+)。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手指屈曲 呈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掌心中,下肢以伸肌、内收肌 张力↑,大腿外展困难,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 地足跟不能踩平;走路时踮足剪刀样步态,痉挛症状常在 用力,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重者出现肌腱孪缩, 关节畸形,损害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

儿童康复典型案例

儿童康复典型案例

儿童康复典型案例:小明的康复故事1.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7岁的男孩,他在出生时就被诊断为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会导致肌肉控制和协调的问题。

小明的脑性瘫痪主要影响他的下肢,使他无法正常行走。

此外,他还有语言发展迟缓和认知障碍等问题。

小明的父母非常关心他的康复,并希望能够通过康复治疗帮助他改善生活质量,并提高他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 康复过程2.1 评估阶段在开始康复治疗之前,小明接受了一系列评估测试,以确定他目前的身体功能和康复需求。

评估包括:•运动功能评估:通过观察小明在不同姿势下的运动能力,检查其肌张力、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功能性评估:测量小明日常生活中各项活动(如穿衣、洗澡、进食等)的独立程度。

•语言和认知评估:通过与小明进行交流和认知测试,评估其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

2.2 制定康复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康复团队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该计划包括以下方面:•物理治疗:通过肌肉训练、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方法,帮助小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协调性,并尝试恢复他的行走能力。

•言语治疗:通过语音训练、发音练习和交流技巧培养,帮助小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认知训练:通过认知游戏、记忆训练和问题解决活动等方式,促进小明的认知发展。

2.3 康复治疗小明每周接受3次康复治疗,每次约1小时。

治疗过程中,康复师会根据康复计划进行具体操作,并逐步增加难度。

他们采用了以下方法:•物理治疗:小明进行了一系列运动锻炼,包括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和步态训练。

康复师使用各种辅助器具,如平衡板、步行器和踏步机,帮助小明逐渐恢复行走能力。

•言语治疗:小明通过语音练习、发音练习和交流游戏等活动,提高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康复师还与他进行交流训练,教他如何更好地与人交流。

•认知训练:小明进行了一系列认知游戏、记忆训练和问题解决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提高他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家庭支持除了定期接受康复治疗外,小明的家人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儿童康复科普微文范文

儿童康复科普微文范文

儿童康复科普微文范文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有:小儿脑性瘫痪、生长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

1、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幼儿期因复杂多样原因作用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数患儿同时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等,并非如字面理解为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小儿脑瘫是导致儿童严重残疾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为1.8‰~6‰,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脑瘫不仅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依据脑瘫患儿功能障碍的范围和性质,分型如下:(1)痉挛型:发病率最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常与其他型的症状混合出现,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中枢性瘫痪,受累肢体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姿势异常、患儿常合并智力低下和认知功能异常及语言障碍、视觉异常和惊厥发作等。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统,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

这些动作在睡眠时消失。

多有肌张力降低,抬头无力,喂养困难,常有舌伸出口外及流涎。

1岁后手足徐动逐渐明显,因口肌受累呈显著语言困难,说话时语句含糊,声调调节也受累。

(3)强直型:此型很少见到,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运动减少,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使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

(4)共济失调型:可单独或与其他型同时出现。

主要病变在小脑。

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快变转化的动作差,指鼻试验易错误,肌张力低下。

(5)震颤型:此型很少见,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震颤。

(6)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内容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内容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内容
针对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运动功能训练:通过各种运动活动,如游泳、跑步、球类运动等,帮助患儿改善肌肉协调、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提高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促进身体的整体发展。

2. 平衡训练:通过站立平衡练习、单脚站立、坐立平衡训练等,帮助患儿提高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

3. 智力训练:通过认知游戏、问题解决、记忆训练等,培养患儿的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包括如何独立进食、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患儿的自理能力。

5. 语言和沟通训练:通过言语表达、语音训练、交流训练等,帮助患儿改善语言和沟通能力。

6. 社交训练:通过与其他儿童进行互动、团队活动等,帮助患儿发展社交技能和建立人际关系。

7. 器械辅助训练:如康复器械、正畸器械等,通过正确使用这些辅助工具,帮助患儿进行特定肌肉的力量和运动控制训练。

8. 家庭参与训练:强调家庭的积极参与,通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辅助和鼓励,加强儿童的康复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应根据患儿的情况和程度进行个体化设计,并由专业的康复团队进行指导和监督。

同时,康复训练应持续进行,并与其他医疗治疗措施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需要遵循的六项原则

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需要遵循的六项原则

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需要遵循的六项原则一、个体化和综合性原则脑性瘫痪是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患者的病程和功能障碍程度不同。

因此,康复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制定治疗方案。

康复训练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智力、语言、感觉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二、系统性和持续性原则康复训练需要具有系统性,即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推动患者的康复进程。

同时,康复训练也需要持续进行,不能片面追求短期效果,要注重长期效果。

康复训练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逐步提高患者的功能水平。

三、功能性和促进性原则康复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功能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因此,康复训练应该注重功能性,即通过训练来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同时,康复训练还应该具有促进性,即通过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四、多学科合作和家庭参与原则脑性瘫痪是一个复杂的疾病,需要多学科的医疗团队共同协作。

康复训练应该由医生、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多个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充分发挥各个专业的优势。

同时,家庭对于儿童康复训练的参与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应该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康复技巧,以方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和支持患儿的康复训练。

五、循证医学原则康复训练需要依据科学的临床证据进行,即循证医学的原则。

医生和康复师应该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选择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技术。

同时,应该定期评估和调整康复训练的方案,以提高训练的效果。

六、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原则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康复训练应该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的培养。

在康复训练中,应该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还应该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儿童康复门诊病历脑性瘫痪

儿童康复门诊病历脑性瘫痪

主诉:生后8年余,至今行走不稳。

现病史:患儿系第二胎第二产,足月剖宫产,出生体重3300g,生后无窒息。

患儿7个月时因“头颅进行性增大5个月”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诊为“脑积水”行“三脑室造瘘术”,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头颅仍有进行性增大,囟门闭合迟缓。

患儿自8月始,间断就诊于河南医学研究院,给予中药治疗约1年,会翻身。

患儿现行走不稳,为求进一步治疗来诊。

既往史:否认麻疹、百日咳、猩红热、肝炎等传染病,无传染病接触史。

疫苗接种随当地( 接种史不详)。

否认重大外伤史,否认输血史。

无食物过敏史,对“双黄连”过敏。

体格检查:T 36.5°C P 90次/分R 24次/分BP85/60mmHg wt 35kg发育中等,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可。

头围59.5cm,头发色黑,未见枕后秃发,前囟己闭合。

胸廓对称,无畸形,两侧呼吸运动对称,呼吸节律正常,两侧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音。

两肺叩诊音清,未闻及千湿性啰音。

眼神及反应欠灵活。

无自发有意义语言,简单指令执行差。

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无明显异常。

左侧肢体肌力较右侧差,左上肢伸肌改良Ashworth 评级I級,左下肢1+级。

穿矫形器可独走,稳定性差。

双手精细动作能力差,左手明显。

内收肌角120°,双膕窝角130°。

双踝阵挛 一),双Babinski征 -)。

辅助检查:暂无初步诊断:1.脑性瘫痪诊疗意见:1、特殊教育及康复训练;2、给予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精细动作训练、PT训练等康复治疗及经颅磁等物理治疗及心理治疗;3、健康宣教及家长咨询、培训,鼓励家长树立信心,配合治疗;4、定期行康复疗效评估;5、必要时结合药物辅助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康复医学——脑性瘫痪
永康康复中心 王巍
a
1
小儿脑瘫概述
一、中国小儿脑瘫的发展简史 二、脑性瘫痪(定义、病因、病生改变、分型、临床表现) 三、小儿脑瘫的评定 四、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
a
2
一、中国小儿脑瘫的发展简史
20世纪80年代初期,晚于发达国家几十年; 李树春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中康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学术团体; 近三十年,全国各地普遍涌现更多的研究所与康复机构; 1988年的第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提出定义; 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再次提出修订; 2006年中康儿童专业委员会、中康协儿童专业委员会再次提出; 原则上采用第三种。

收、内旋模式。上肢手指关节掌屈,手握拳、拇

指内收、腕屈曲、肘关节屈曲,肩内收、内旋;

而下肢为尖足、足内翻、或外翻、髋屈曲、走路

时呈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跟腱反射亢进、踝

阵挛阳性、严重者关节变形、挛缩。
a15Leabharlann a10a11
二、脑性瘫痪
•4.脑性瘫痪分型: 按照临床表现: 痉挛型; 强直型; 不随意运动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
按照瘫痪部位分型: 单瘫; 双瘫; 偏瘫; 三肢瘫; 四肢瘫;
a
12
用分型如何描述?
a
13
用分型如何描述?
a
14
痉挛型:
此类型的患儿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
a
3
危害:
脑瘫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患,主要造成运动障碍,致大量患儿长期或 者终身残疾。严重的脑瘫儿童不仅个人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影响学习 和工作,无法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给家庭带来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沉 重心理负担和精神痛苦,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还带来一系列社会性 问题。
a
4
二、脑性瘫痪
• 1.定义: • 2004年: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
• 病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者是脑发育缺陷。
• 症状: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a
7
二、脑性瘫痪
•2.发病率和病因:
•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1.5‰~4‰,平均为2‰; 98年报道我国是1.8‰~4‰
•病因: (1)出生前:母体因素,孕期大量吸烟、酗酒、理化因素、妊娠期感染、先 兆流产、用药、营养不良、母亲智力落后等;
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 2006年: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a
5
脑性瘫痪定义三要素:
• 脑源性:大脑在生长发育期受到的脑损伤 • 病变:非进行性 • 症状:不是一过性的,永久性
a
6
脑瘫定义基本观点:
• 发病时期: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或发育早期。
遗传因素,双胞胎同时患脑瘫、家族中已有脑瘫患儿在发生脑 瘫的几率偏高。
a
8
二、脑性瘫痪
•(2)围生期因素(28w—1w):胎龄<32周、出生体重<2000g(低体重小 样儿)、巨大儿、产程过长、多胎、产时缺血缺氧、产伤、脐带绕颈;胎盘 功能不全等。
•(3)出生后:胆红素脑病、吸入性肺炎、新生儿败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 、
脑部感染、新生儿期惊厥、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脑
积水等高危因素。
•最常见:早产低体重、窒息缺氧、胆红素脑病。
a
9
二、脑性瘫痪
•3.病理生理学改变:
•神经元坏死-临床表现:痉挛性四肢瘫、智能低下、癫痫等。 •基底节丘脑大理石纹状样改变:临床可见锥体外系症状。多见于不随意运动
型脑瘫。
•动脉分枝末梢部位的梗塞:临床表现:偏瘫、单瘫等。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临床表现:痉挛型双瘫。多见于早产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