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参赛_苏州园林教案设计赵开礼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课名八上《苏州园林》教师姓名学科(版本)语文(部编版)章节第五单元第19课课时 1 年级八一、设计思想本单元的课文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从知识能力要求方面,学会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导入——检查预习——欣赏美——概括美——探究美——交流美——书写美,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安排的。
在各个环节之间我又设置了一些过渡的语句,这样会使整堂课显得紧凑。
二、课标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要求,精心设置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上紧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等知识能力目标安排教学,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训练到位。
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减化教学环节,让学生活动充分,思维得到锻炼。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上,关注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园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
三、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人教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本单元为说明文单元,主要是联系生活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苏州园林》这一课,说明思路清晰、说明顺序明显、说明方法多样,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说明文,更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能力的佳作。
四、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有大致的了解,但知识可能比较零散,需要教师引导着重新梳理形成知识网。
所以应让学生学会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掌握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但是在具体运用中容易存在眼高手低,表述不清,答题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教师规范答题格式,引导学生重视说明文。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轩榭、雷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能力目标1、感知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___【学习目标】1.品读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美、画面美、意境美。
2.逐层次理解美的内涵,学会品味美并能在生活中欣赏美。
3.获得美的体验,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重难点】逐层次理解美的内涵,学会品味美并能在生活中欣赏美。
获得美的体验,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图片导入:老师展示几张中国古典园林的图片,最后定格在苏州园林,引出课文中“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标本"一句,抓住对中心词“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明确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接着,自然地领着学生跟着叶圣陶的脚步走进《苏州园林》,去开启寻美之旅。
二、教学过程任务一:寻美——走马观花,整体感知师:假如叶圣陶爷爷带领你们参观苏州园林,你在苏州园林发现哪些美?快速阅读课文,可以按照老师推荐的格式“我发现了()美,我从文中()句子找到的。
"来回答。
预设:画面美,如: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图案美,如: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请学生回答,并让全班同学齐读所找的句子,老师简要板书内容。
(学生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从各个角度尽情表达自己发现的美)任务二:品美——峰回路转,细读品悟(1)分享交流会:假如叶圣陶带领大家参观苏州园林,游览后请结合课文和助读资料分享你所品悟的美。
按小组进行分享。
小组一:画面美小组二:自然美小组三:意境美小组四:层次美小组五:色彩美表达格式:我品出了()美,原文+赏析。
助读资料:资料一:叶圣陶,江苏苏州人,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苏州园林是叶圣陶童年玩耍的地方,那里有叶圣陶童年的回忆。
写此文时,叶圣陶先生75岁,这篇文章是他应邀为一个画册写的序言,文章的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他说:“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汀岸。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9 苏州园林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逐步展开的说明方法,培养高度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
2、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体味语言的多样性。
3、领略江南园林的风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特征逐步展开的说明方法,培养高度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
难点: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体味语言的多样性。
三、课前导入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
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
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
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
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
苏州现存园林近二百处,因此被人们称为“园林城市”。
请随我走进苏州,走进苏州园林。
四、知识链接1.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
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略有删节。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圣陶欣然允诺。
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79年2月6日。
作者叶圣陶于1894年出生于古城苏州。
因自小生长于此,他早已将苏州园林的建筑结构尽收心胸,而且由文章可知,苏州园林是叶圣陶童年玩耍的地方,那里有叶圣陶童年的回忆。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总的来说,这次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这些方面,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苏州园林的基本概念。苏州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以其山水景观、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著称。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反映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智慧与美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苏州园林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苏州园林在实际中的独特之处,以及如何从文学角度欣赏园林之美。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苏州园林这一主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内容有很好的吸收。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授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学生们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成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但在新课讲授中,我意识到理论介绍部分可能过于抽象,应该更多地结合课文的实际例子来讲解,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会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这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
(3)把握课文总分总的写作结构,并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理解并模仿这种结构进行写作,这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
(4)正确使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在口语和写作中恰当运用。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学习课文对多种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1.阅读文章前,让我们先学习本文的字词。
读准字音、知道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2.七年级时,大家学过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本文的作者就是叶圣陶先生,我们一起先回一下作者的简介:设计说明:勾连已学内容,唤起学生记忆。
二、整体感知1. 阅读标题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
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依次考虑以下问题:1.1-2段作者说明了苏州园林什么特点?2.3-9段作者说明了哪些内容?3.这些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设计说明:以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一般顺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细读品析1. 我们先思考第一个问题:1-2段作者说明了苏州园林什么特点?提示:可以抓段落中的关键句、关键词。
(1)第一段明确:来看第一段,这段总共四句话,第三句是这一段的重点句,作者提出了自己对苏州园林总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追问1:什么是标本?为什么用标本这个词语?明确:标本是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做为代表的事物,标本这个词体现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高、影响大,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追问2:那你为什么能找到这一句?明确:根据“因此”可知:第四句是在第三句基础上做的推论:“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这句话再次凸显苏州园林的地位高、影响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凭什么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里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呢?可以看第一、第二句,这两句交代了苏州园林的数量及作者参观苏州园林和其他各地园林的情况,正是因为作者参观过这么多苏州园林而且也看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所以作者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这样判断。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学习修辞手法时,可以选取课文中的“轩榭临水,仿佛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为例,分析其中的比喻手法,并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手法进行创作。
-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时,可以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苏州园林照片和课文描绘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将园林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园林设计草图绘制。这个操作将演示苏州园林的布局原则和美学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设计草图。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和现代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如“轩榭”、“曲径通幽”等。
4.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我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5.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培养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感知与评价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描述苏州园林的美学特点:重点讲解课文中对苏州园林的布局、建筑、山水等方面的描绘,如“曲径通幽”、“借景生情”等,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苏州园林的美学特征。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识记生字词及其用法:重点学习生字词,如“轩榭”、“藻荇”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三篇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三篇《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及要求:1、学习__说明事物特点得计种说明方法。
2、认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
3、初步认识和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教学难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学习。
教学设想:1、抓好预习,熟悉课文。
2、抓住关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3、领导学生在抓住中国石拱桥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列出__的结构提纲,进一步领会__的内容。
4、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过程:单元一:扫清阅读障碍1、字词注音或写字:弧形拱桥陡坡和谐张zhuo 饮涧桥墩匀称2、解释:巧妙绝伦惟妙惟肖匀称3、作者介绍: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单元二:分析课文一、整体感知,通读课文思考。
1、__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介绍了那几座桥?石拱桥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它的前景如何?2、根据上述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二、分析第一部分:1、中国石拱桥有哪写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的,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2、石拱桥形式优表现在何初处?3、2段中作者用“不但,而且”来说明桥的特点,能否删去或颠倒?为何?4、第3段在全文结构有何作用?单元三:抓重点,解难点,学习第二部分。
1、读4—8完成课后第一题2、读5自然段(1)划分层次(2)说明顺序是(3)对“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句中“可算”如何理解?(4)作者如何说明赵州桥特点的?(5)2、3句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了哪些方面?3、读6—9段回答(1)6段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作者主要抓住了该桥()()两个方面来写。
它是一个()桥(2)8、9段分别写了()()4、总结(板书)一、(1--2)总特点:形式优美打比方外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内二、(3--9)赵州桥特点历史结构外形、设计者整体-局部卢沟桥特点外形历史意义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首先其次再次三、(10)桥梁事业的新发展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课文的层次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常用的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公开课教案)

苏州园林(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艺术特点和主要景点,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苏州园林的历史、艺术特点和主要景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苏州园林的美。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了解苏州园林的相关知识,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了解其基本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主要景点和艺术风格,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图片展示: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讨论苏州园林的特点和魅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2. 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苏州园林,展示其独特魅力。
3. 家长协助,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内容:1. 苏州园林的布局艺术:分析苏州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布局和园林小品布局,让学生了解其精巧的设计和合理的空间利用。
2. 苏州园林的园林建筑:介绍苏州园林中的厅、堂、楼、阁等建筑特点,以及园林中的亭、台、楼、桥等景观设施。
七、教学过程:1. 知识讲解:讲解苏州园林的布局艺术和园林建筑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
2. 图片展示:展示苏州园林的布局和建筑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精美和独特。
3.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讨论苏州园林布局和建筑的艺术价值。
4.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苏州园林在布局和建筑方面的独特之处,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准确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2.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品味准确、严谨的说明语言。
3. 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投影出示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园林在哪里吗(苏州)3. 讲述: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苏州园林》,去领略它们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1. 投影出示作者叶圣陶的相关信息:叶圣陶(1894 -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潘先生在难中》,童话集《稻草人》等。
2.让学生齐读,了解作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投影出示生字词:轩榭(xuān xiè)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镂空(lòu) 蔷薇(qiáng wēi) 重峦叠嶂(zhàng)斟酌(zhēn zhuó) 相间(jiàn) 池沼(zhǎo)2. 提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3.再问: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 接着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这一特征的(先从四个主要方面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还注意了角落的修饰、门窗的图案、色调的处理等细节。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苏州园林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掌握苏州园林的基本特征和艺术价值。
1.2 教学内容苏州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苏州园林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品和艺术风格。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苏州园林的美感。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的积极程度。
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基本特征和艺术价值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苏州园林的构成要素2.1 教学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设计原则。
掌握苏州园林中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元素的特点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苏州园林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和水池的布局和设计原则。
苏州园林中亭台、楼阁等建筑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感受苏州园林的构成要素。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的积极程度。
学生对苏州园林构成要素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苏州园林的园林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掌握苏州园林中的园林建筑、景观布局和植物配置等艺术手法。
3.2 教学内容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苏州园林中的园林建筑的设计和布局。
苏州园林中景观布局和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方法。
3.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积极程度。
学生对苏州园林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4.1 教学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掌握苏州园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4.2 教学内容苏州园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苏州园林中的诗词、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
苏州园林中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2.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和美。
3.通过文本解读、推荐书目、观看纪录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和美。
(重点)3.通过文本解读、推荐书目、观看纪录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难点)[教材分析]八上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物说明文,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具体而言,本单元课文介绍了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方面的成就。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叶圣陶老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严谨的写作思路、灵活恰当的说明方法,体现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初中语文学习经验,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与此同时,八年级的语文课程编排不同于七年级课本,古诗文和文言文都集中在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文章数量多且背诵难度大,因此,八年级的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对于语文这个学科的兴趣可能会降低。
在部编教材中,初一学生没有系统接触过说明性文章的学习,像七年级所学的《活板》一文也是侧重于介绍活板自身,说明文这类文体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次集中出现,《苏州园林》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等知识,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
第19课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抓住段首概括句,理解语段内容,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2.把握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体会苏州园林的美。
3.分析说明方法作用,体会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的特点。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作用,体会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的特点。
2.把握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体会苏州园林的美,增强文化自信。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走近园林有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杭美景在于园林艺术之美。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
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
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
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有19处,其中拙政园和留园列入全国四大名园(其余两园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一起于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传名录》。
2.背景导入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
可是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对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
好在叶圣陶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
最后,他参考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写了这篇序文,但摄影集一直不见出版。
因为文章太好了,《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后,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原题为“拙政园里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至今摄影集不见出版,这篇《苏州园林》略加修改却成为了初中课本里最经典的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
二、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分析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典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布局规划、园林建设技艺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苏州园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苏州园林,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体会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魅力,对于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苏州园林,了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设计理念、布局规划、建造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苏州园林的基本概况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园林建筑的审美能力,学会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来表达对园林的赏析和理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设计1. 知识内容(1)苏州园林的概况:了解苏州园林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主要代表作品等。
(2)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探讨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如以小见大、假山水、曲径通幽等。
(3)苏州园林的布局规划:介绍苏州园林的布局规划,包括建筑风格、造园手法、植物配置等。
(4)苏州园林的建造工艺:了解苏州园林的建造工艺,包括建筑材料、雕刻工艺、园内装饰等。
2. 能力培养(1)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等方式,学习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布局规划,培养学生对园林建筑的赏析能力。
(2)学生通过美术作品创作、手工制作、图文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苏州园林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体验通过讲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发展变迁,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品,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感受苏州园林的风采和魅力。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苏州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苏州园林的美丽和神韵,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州园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描写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古今园林的差异和举例说明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苏州园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园林的设计理念、建筑特点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活动,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一幅园林美景。
5.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6.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对园林艺术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形成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苏州园林》的生字词、成语及修辞手法,如:斑驳、依偎、雕梁画栋等。
-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特点及其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领悟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学习作者的观察和描绘景物的表达方法。
另外,我也注意到课堂时间的分配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1.加强对苏州园林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创设更多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
3.引入多样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4.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19课《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9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3、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习惯。
4.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课题,师讲述文章背后的故事: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先生写一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
因为文章太好了,《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后,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至今摄影集不见出版,这篇《苏州园林》却成为了初中课本里最经典的课文。
今天,我师姐任职深圳出版社想要重启苏州园林摄影集编辑之路,我们一起组成《苏州园林》摄影集文案策划小组。
二、策划总要求:出版社的要求就八个字:屏显:“因文制宜自出心裁"。
指生读。
出示课文重点词语注释(因课下注释没有,故补充):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别出心裁:出自于自己的创造。
说说你对出版社要求的理解。
小结:策划既要依据文章内容而来,又要有自己的创造,这是语言智慧。
三、活动一:拟写主标题幻灯出示:()——苏州园林摄影作品集要求:从文中找概括性语句进行自己艺术改造。
三分钟阅读,思考。
预设:园林艺术的标本完美的图画人在画中游摄情画意……小结:抓住了“画”这个词,就抓住了苏州园林总的特点,书中哪一句话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关键处有提示词语)师引导:这是叶圣陶介绍苏州园林时打的最经典最重要的比方,准确地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游览者就能简单明白地拿到了欣赏苏州园林的钥匙。
(要求学生记上笔记:打比方)四、活动二拟写摄影集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教案设计
编著人:开礼
【教材分析】
《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艺术的说明文。
文章高度概括了园林的建筑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的特色,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园林的独特情感,可谓是情文并茂,趣味盎然。
因此,教读这样的文章,既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了解园林的特点,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生动的审美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无形文化遗产的情感,又要发挥文本的工具性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是教读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自学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及作品;
2.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3.了解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4.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逐步培养艺术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即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明确说明对象及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