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问题道德推理

合集下载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

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

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

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

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

下面是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水平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浅议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两难”问题

浅议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两难”问题

浅议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两难”问题发布时间:2021-07-13T12:08:24.070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第1期作者:江海洋[导读]江海洋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伦理大国,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我国当下的基本方略,但是有时候道德与法律、教育思想与现实生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总有冲突和差距。

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思考、辨别、选择,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一、教材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上三年级上册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中的《安全记心上》一课中,我在课堂上问学生:有信号灯时怎么过马路?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红灯停,绿灯行。

可是现实是:学校门口家长拉着孩子无视信号灯冲过去的比比皆是,天桥就在身边为了节省几步路横穿过去的大有人在,怎么解决“知易行难”这一难题?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有规则意识,做事情考虑到后果,从而小手拉大手,让每个家庭都遵守交通规则。

于是我们抓拍了学校门口横穿马路的视频,当学生看到在行人旁边呼啸而过的车辆,看到2016年16岁以下因车祸死亡的人数是2800名,相当于70个班级、一所大型学校就消失了的数据时,学生们都震惊了,没有想到自己的身边就随时有危险,没有想到这个不良行为会带来这样严重的后果。

现实是节约了1分钟,可是付出的可能是后半生的几十年生命,所以要遵守交通法规,做遵守规则的学生。

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满六岁,刚入小学,对小学学习生活的规则还不清楚,游戏玩耍仍然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因此,孩子需要通过半游戏半学习的一段过程逐渐实现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移。

而且孩子们刚入学不久,我发现他们大多数在课间十分钟不知道怎么玩耍,喜欢在一起疯打,爱爬栏杆,甚至做危险的事情,所以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课间十分钟》一课时,解决孩子们课间十分钟怎么安全文明快乐地渡过迫在眉睫。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品德教育中的运用在中学任教的老师都有这种感受:现在的德育工作真是太难做了,我们辛辛苦苦教了很长时间,可只要学生在家过一个假期,甚至只过一个周末,就被负面因素全抵消了。

学生无法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认知,更无法实现知、情、信、义、行的转化。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寻找适合初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

一般来说,儿童的行为普遍存在着与其道德判断力不一致的现象,但是,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程度就越高。

因此,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逐步提高,而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道德两难故事法”的理论依据是“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是当代学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恰好为我们解决这类难题提供了思路。

科尔伯格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矛盾冲突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设法创造情境,寻找冲突平台,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困惑、焦虑、犹豫的心态中寻求理性内核,确立合乎规范和社会基准的判断准则,从而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两难故事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提出的可操作的德育方法。

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故事情境,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种道德取向,引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道德推理方式,寻找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一、“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应用步骤(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在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教学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前提。

只有了解了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水平之后,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道德两难故事”。

这就要求教师密切接触学生,通过了解、观察、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

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解析与重构

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解析与重构

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解析与重构-政治论文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解析与重构王延东摘要:苏教版初-《思想品德》“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一框,引入了一则柯尔伯格关于海因茨偷药的“两难选择”案例。

但教材的过多阐述压缩了学生的探究空间,而相关设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道德两难的冲突。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借助经典影视情节重构新的“两难选择”来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关键词:两难选择教学案例解析重构王延东,男,江苏省常熟市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11月,苏州市教科院组织了一次“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有效课堂的建构”研讨活动,本人进行了初二第七课第一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的公开课展示。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教材所提供的经典案例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对“海因茨偷药”案例的解析首先,教材的过多阐述无形中压缩了学生的探究空间。

教材对“海因茨偷药”在“偷”与“不偷”的理由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每一点都有其合理性。

例如以教材所列有关“偷”的理由:(1)你已经走投无路,既然借不到钱救妻子,你就不用保自己的清白;(2)药剂师乘人之危,敲诈勒索,天理难容,偷他的药,是对他的警告;(3)你的妻子需要你的帮助,如果你不去偷,别人会取笑你无能;(4)偷药是为了病人,自己做出牺牲,你的行为是高尚的。

更充分的理由是:按照柯尔柏格本人关于儿童道德的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的划分标准,其中第4点理由,已接近柯尔柏格提出的后习俗水平中的“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个阶段),即“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就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更为完整的补充。

在平时的听课中,许多学生的回答不外乎“人的生命是至高无尚的,为了挽救生命,即使触犯法律去偷盗也是可以的”。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

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

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

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

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

下面是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水平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和追问策略

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和追问策略

一、道德两难故事的引入道德两难故事是一种常见的伦理学讨论方式,通过设置一个虚构的情境,让人们在两种道德选择之间做出抉择,以考察个体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过程。

这样的情境通常具有相互矛盾的道德规范,让人陷入一种两难境地,无论做何选择都会触犯某种道德原则或者伦理准则。

二、道德两难故事的分类道德两难故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典型的包括:生命伦理学的道德两难、公共政策和法律伦理的道德两难、经济伦理的道德两难等。

生命伦理学的道德两难常常涉及医疗抉择,例如是否同意终止以维持生命的治疗、是否进行器官捐赠等。

而公共政策和法律伦理的道德两难则涉及监狱和司法系统中的决策,例如是否执行死刑、是否进行秘密监控等。

三、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策略在提出道德两难故事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 如何设计情境:情境应该简洁清晰,涉及到具体的伦理原则冲突,使得选择不会轻易被做出。

2. 如何引导讨论:提问应该明确引导受访者思考该情境会触及的伦理准则,促使其深入思考。

3. 如何循序渐进:可以通过逐步揭示情境中的细节和后果,引导被访者逐步陷入两难境地,从而达到讨论的目的。

四、道德两难故事的追问策略在引导被访者进行讨论后,追问的策略同样重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深入剖析受访者的选择:对受访者做出的选择进行深入分析,并询问其背后的理由和思考过程。

2. 引导受访者进一步思考:在受访者给出答案后,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探究其答案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3. 探究后果和影响:追问被访者选择后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引导其进行全面的思考和预测。

五、结语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和追问策略对于引导伦理学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和追问,可以帮助受访者在讨论中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伦理问题,达到更深层次的讨论和思考。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在进行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时有所帮助。

六、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策略的深入探讨在道德两难故事中,提问策略是极为关键的。

为了引发被访者的道德思考和伦理决策过程,需要设计情境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第四章案例道德两难问题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技巧]

第四章案例道德两难问题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技巧]

道德两难问题——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案例】那是在1991年的夏季,江淮大地暴雨成灾,洪水横流,淮河多处出现险情,少数河段决堤,不少地方为保护国家利益而开闸行洪,一些来不及转移的村民只能在洪水中无助的求生。

安徽阜阳颖上的一户人家在淮河决堤时,全家逃亡,大水已经把全家人冲散,这家的男主人洪生拼命地徒手划着水,在茫茫的洪水中寻找着亲人,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女儿小红,女儿已经精疲力竭,洪生一手紧紧抓着女儿的胳膊,一手拼命地划水,半个小时后,他们靠近了的一座桥梁,他们要上岸必须经过这个险关——涵闸附近,这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弄得不好要被洪水卷进涵闸,生存的希望将十分渺茫,但是再险也得闯过去,于是洪生带着女儿小红游到涵闸的正前方,洪水的洄流及强大的吸力差点把父女俩拉了进去。

刚刚摆脱了激流的吸力,突然上游漂过来一个人----洪生的邻居女孩英子,英子看到洪生父女,出于求生的本能,一把抓住了洪生的衣服,顿时,洪生觉得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他们拉向涵闸,洪生拼着吃奶的力气也摆脱不了三人被冲向闸口的势头,洪生头脑还算清醒,他知道,他只有丢下一个人,才能生存下去,他回头看了看依他而活的女儿和英子,看到女儿和英子那在洪水中变得浑浊但可怜的目光,心里十分难受,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生存的希望越来越渺小,容不得多想了,这时洪生采取了一个非常的举动——他用力掰开英子紧紧拉着自己的那只手,奋力向岸边划去,可怜英子像一片树叶一样被卷向涵闸口……洪水退去了,洪生一家和村民们都被安置在临时的帐篷里,洪生整天郁郁寡欢,像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他也知道英子没有死,她是被一根电线挂住了,后来得救的。

一天他偶然看到英子,他脸一下子红了,英子上前叫他一声“洪生叔”,他惭愧的低下了头……【评析】有一种问题,我们经常感到困惑而又必须面对有一种问题,需要我们选择而又难以决定有一种问题,在我们取舍之间学会了道德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

海因茨偷药

海因茨偷药
习俗水平
3
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
4
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
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
后习俗水平
5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行为。
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6
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水平
阶断
道德推理的特点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前习俗水平
1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经典道德两难问题

经典道德两难问题

关于“道德两难问题”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他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

以下就是一个很让人左右为难的“道德两难问题”:题目1:假设你与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内,敌人当时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间进行搜查,一个婴儿突然啼哭起来,问如果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杀死婴儿是否合乎道德。

如果我们杀死婴儿,我们就杀了人,但是却保全了村民的性命;如果我们不杀死婴儿,我们就害死了所有村民,但是我们没有杀人。

两种选择似乎都是符合道德又不符合道德,道德被夹在一个矛盾的境地。

题目2:当你看到两个人掉到水里去,快要淹死,你会准备去救谁嗯?这两个人的性质可以自由设定,如中国人、外国人;年轻人、老人;好人、坏人,甚至母亲和老婆。

通过选择救谁。

你就做了一个积极的伦理判断(positive moral judgement),告诉别人你认为人的哪个特质(attribute, quality etc),对你而言,在道德上是更重要的(more morally significant)。

有的人试图超越(circumvent)问题,他们是这么答的:”救体重最轻的那个人”。

”救离自己更近的那个人”。

这个回答超越了问题,更使题目中的道德选择变得不那么完美,因为道德选择人本人的利益被卷入到选择中:他还要顾及自身的安全。

题目3:假设一个更完美的环境。

你是一个医生。

有三个患同样病的病人需要救助。

但现有的资源只能拯救一个人。

这时,该救谁呢?以下几种选择,各自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社会哲学。

假设以下三人性别国籍民族都相等。

■ 救最年轻的人,因为他可以活得更长。

(结果主义/功利主义,最大化快乐指数)■ 救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如科学家。

(结果主义/功利主义/最大化社会福利)■ 救人品最好、最善良的。

恶人就不救了。

(德行:好人应该得好报)■ 假设众所周知中间有一个人经常自杀,不想生存,那么选择不救这个人 (满足需要的哲学,救助最需要得到救助的人)■ 救你个人最喜欢的那个人,甚至,你的亲人和朋友 (偏私)■ 抽签,听天由命,由我们以外的因素–如运气–来决定该救谁。

第四章案例道德两难问题 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第四章案例道德两难问题 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道德两难问题——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案例】那是在1991年的夏季,江淮大地暴雨成灾,洪水横流,淮河多处出现险情,少数河段决堤,不少地方为保护国家利益而开闸行洪,一些来不及转移的村民只能在洪水中无助的求生。

安徽阜阳颖上的一户人家在淮河决堤时,全家逃亡,大水已经把全家人冲散,这家的男主人洪生拼命地徒手划着水,在茫茫的洪水中寻找着亲人,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女儿小红,女儿已经精疲力竭,洪生一手紧紧抓着女儿的胳膊,一手拼命地划水,半个小时后,他们靠近了的一座桥梁,他们要上岸必须经过这个险关——涵闸附近,这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弄得不好要被洪水卷进涵闸,生存的希望将十分渺茫,但是再险也得闯过去,于是洪生带着女儿小红游到涵闸的正前方,洪水的洄流及强大的吸力差点把父女俩拉了进去。

刚刚摆脱了激流的吸力,突然上游漂过来一个人----洪生的邻居女孩英子,英子看到洪生父女,出于求生的本能,一把抓住了洪生的衣服,顿时,洪生觉得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他们拉向涵闸,洪生拼着吃奶的力气也摆脱不了三人被冲向闸口的势头,洪生头脑还算清醒,他知道,他只有丢下一个人,才能生存下去,他回头看了看依他而活的女儿和英子,看到女儿和英子那在洪水中变得浑浊但可怜的目光,心里十分难受,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生存的希望越来越渺小,容不得多想了,这时洪生采取了一个非常的举动——他用力掰开英子紧紧拉着自己的那只手,奋力向岸边划去,可怜英子像一片树叶一样被卷向涵闸口……洪水退去了,洪生一家和村民们都被安置在临时的帐篷里,洪生整天郁郁寡欢,像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他也知道英子没有死,她是被一根电线挂住了,后来得救的。

一天他偶然看到英子,他脸一下子红了,英子上前叫他一声“洪生叔”,他惭愧的低下了头……【评析】有一种问题,我们经常感到困惑而又必须面对有一种问题,需要我们选择而又难以决定有一种问题,在我们取舍之间学会了道德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
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
后习俗水平
5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
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
水平
阶段
道德推理的特点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前习俗水平
1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2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习俗水平
3
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

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
6
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经典道德两难问题

经典道德两难问题

关于“道德两难问题”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他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

以下就是一个很让人左右为难的“道德两难问题”:题目1:假设你与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内,敌人当时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间进行搜查,一个婴儿突然啼哭起来,问如果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杀死婴儿是否合乎道德。

如果我们杀死婴儿,我们就杀了人,但是却保全了村民的性命;如果我们不杀死婴儿,我们就害死了所有村民,但是我们没有杀人。

两种选择似乎都是符合道德又不符合道德,道德被夹在一个矛盾的境地。

题目2:当你看到两个人掉到水里去,快要淹死,你会准备去救谁嗯?这两个人的性质可以自由设定,如中国人、外国人;年轻人、老人;好人、坏人,甚至母亲和老婆。

通过选择救谁。

你就做了一个积极的伦理判断(positive moral judgement),告诉别人你认为人的哪个特质(attribute, quality etc),对你而言,在道德上是更重要的(more morally significant)。

有的人试图超越(circumvent)问题,他们是这么答的:”救体重最轻的那个人”。

”救离自己更近的那个人”。

这个回答超越了问题,更使题目中的道德选择变得不那么完美,因为道德选择人本人的利益被卷入到选择中:他还要顾及自身的安全。

题目3:假设一个更完美的环境。

你是一个医生。

有三个患同样病的病人需要救助。

但现有的资源只能拯救一个人。

这时,该救谁呢?以下几种选择,各自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社会哲学。

假设以下三人性别国籍民族都相等。

■ 救最年轻的人,因为他可以活得更长。

(结果主义/功利主义,最大化快乐指数)■ 救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如科学家。

(结果主义/功利主义/最大化社会福利)■ 救人品最好、最善良的。

恶人就不救了。

(德行:好人应该得好报)■ 假设众所周知中间有一个人经常自杀,不想生存,那么选择不救这个人 (满足需要的哲学,救助最需要得到救助的人)■ 救你个人最喜欢的那个人,甚至,你的亲人和朋友 (偏私)■ 抽签,听天由命,由我们以外的因素–如运气–来决定该救谁。

假两难推理例子和理由 -回复

假两难推理例子和理由 -回复

假两难推理例子和理由-回复什么是假两难推理?假两难推理,也被称为假窘境推理,是常见的伦理辩论中的一种论证方式。

当遇到两个看似无法回避的不利选择时,通过强迫他人做出一个困难的抉择,试图推动他们接受某种主张或达到特定的目的。

假两难推理的例子:在态度和伦理道德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假两难推理。

以下是一个例子:场景设定:小明因为财政问题,欠了一笔巨额债务,并且被威胁如果无法在一个星期之内偿还全部债款,家人将受到严重威胁。

推理步骤:1、小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卖掉自己独一无二的,代表母亲的传家宝来偿还债务,要么选择通过非法途径赚取赎金来拯救家人。

2、如果小明选择卖掉代表母亲的传家宝,他将失去家族的宝藏,显得不孝顺,也可能导致后代对他的不满。

3、如果小明选择通过非法途径赚取赎金,他可能会推动自己进入犯罪道路,违反道德法律,这违背了他崇高的价值观。

4、因此,无论小明选择哪条路,他都将面临不可避免的道德困境。

这个例子中,小明被迫使用了假两难推理。

无论他选择哪个选项,他都将面临痛苦和困难的抉择。

这样的推理让人感觉两个选择都较差,从而达到迫使他人接受某种观点或行动的目的。

为什么假两难推理是不可靠的?假两难推理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它不可靠,并不能有效地支持某种观点或行动。

以下是一些理由:1、虚构的二元选择:假两难推理往往建立在虚构的二元选择上,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小明的例子中,他可以尝试向亲朋好友借钱,或者与债权人商量支付方式等其他途径。

但通过推理设置,这些选择被忽视了。

2、伦理道德问题:假两难推理常常涉及到违背伦理道德的选择。

将人们逼入困境,要求他们在道德准则和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容易导致内心的矛盾和伦理困惑。

3、情绪操纵:假两难推理也会利用情绪操纵的手段,迫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例子中,小明的家人受到威胁,这会使他陷入恐惧和焦虑中,进而做出急躁和冲动的决策。

4、不全面考虑后果:假两难推理往往忽略了选择后的潜在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后习俗水平
5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
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习俗水平
3
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
4
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
关于两难问题的道德推理
水平
阶段
道德推理的特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2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