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教育理论依据探究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服教育集团)
24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
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
10
1920年印度发现的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 卡玛拉和阿玛拉的生活习惯都显示出野生狼的行为。 她们因为以四肢步行姿态而导致手掌及膝盖磨成了厚厚 的结硬皮,她们都喜欢夜间活动,对阳光有厌恶症状。 有高于常人的夜视能力,敏锐的嗅觉及更优越的听觉。 喜欢生肉的味道,食相像狗般将从碗中溢出到地上的食 物舐干净。 更甚者,她们有触觉过敏症状,不喜欢穿衣服,实际上 她们看来对冷热并不在意。
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
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 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 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25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4.理性思维 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
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参 与
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18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
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 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 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9
1.人文底蕴。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 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德育成就教育梦——简析德育在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理论与实践
| | r 缸j 毛 , c ‘
T h e 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A r t i c l e C o l l e c t s
T o t a 1 . 2 4 5
J u n e 2 0 1 3 ( B)
德育成就教育梦
简析 德 育 在 农 村 中学班 主任 工 作 中的 理 论 与 实践
陈
中图 分 类 号 : G7 1 1 文献标识码 : A
珊
2 0 1 7 1 8 )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1 7 - 0 0 1 3 - 0 2
效果 。 笔 者所教 的初 中三 年级 学生 中就有这 样一个 学生 , 他
( 上 海市 青浦 区金 泽 中学 上 海
摘 要 农村 中学班 主任在工 作 中经常遇 到很 多 问题 , 不 仅在于如何提 高学生的学 > - - j 成 绩 ,还在于 如何 培养 中学生 的思想 品德。本文从农村 中学班级 中的差生入手 , 通过对 于 此学生 的德育教 育,逐 渐解决 了此学生在成长 过程 中存在
表面文章 ,特别是 对个别学生身上 出现的典 型但 又不显著 的特性要能够及时发现。在笔者的班级中 , 李铭正是这样的 学生。通过 了解 , 李铭是单亲家庭 的孩子 , 由母 亲抚养长 大。 所 以在对他的教育方面 , 班主任要从 其情感人手 , 因为对情 感的珍惜 , 对平 等人格的追求与维 护 , 是 包括学生在 内的所 有人 的强烈思想意识 。学生 面对各种情感上 的矛盾渴 望理 解、 渴 望尊重 , 所以, 班主任在工 作过 程 中要 对这种 情况保 持顺应 态度 , 使其成 为可 以打动学生 巨大的 内动力 , 并 能让 学生 自觉地 沿着教育的正确方 向前进 。正 因为作 为班 主任 的笔 者从学生 李铭 的情 感人手 , 通 过谈心 、 家访 等方式 , 给 学生 以真挚 的情感 、 给学生 以亲近和信任 , 促使李 铭敞开心 扉 ,将班 主任 看做 良师益友 ,把 心中的 困惑 和想 法娓娓道 来 ,从而让班 主任 在后 来的教育 中把握住 了学生 的情感方 向, 更好地对其进行 了德育教育 。通过这个事例 , 可以看出 , 班主任进行学生思 想教 育工作过程 中 ,要分析学 生心理和 道德品质 的相关性 , 科学而有效地 开展德育工作 , 将德 育工
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浅议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是一个有活力、散发青春气息的群体,几年来,我一直担任思想品德这门课教学。
今天,正是“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的新时期,更是对这个群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其健康成长,事关祖国的成败。
然而,今天由于各种原因使这个群体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偏失。
因此,应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严肃的、认真的思考。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及人生信念模糊,缺乏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缺乏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淡薄;对中国历史模模糊糊,更谈不上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了解。
反而对当今的走红明星赞叹不绝,崇拜不已,追逐不停,存在价值观念上的错误。
(二)部分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观念盛行,个人主义居首位。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扩大,大部分未成年人从小就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呵护,养成任性、自私的习惯。
在生活中稍有不如意,便采取极端方法进行反抗。
极少数人甚至养成自私自利性格,独来独往,不爱与人说话,不与同学接近。
(三)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多。
新时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且低龄化特征显著,团伙人数增多。
部分未成年人缺乏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鉴别能力差,违法犯罪现象严重。
部分青少年动不动就结伙,打架斗殴,还有的偷盗,甚至有时还会进行暴力斗争,这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原因分析(一)依赖学校教育,忽略家庭教育。
人们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只为他们提供吃穿用等东西,导致家庭父母教育不够,使他们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以智育为首,德育培养不够。
在农村学校,由于各种原因,还只是注重智育的教育,家长只管要分数、看成绩、得奖状,学校也追求高分、好成绩,这样便忽略了德育教育。
(三)理论教育偏多,而活动搞的少。
道德教育只管说教,并没有通过主题活动去教育和影响,很难激发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与情感,所以,结果不明显。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德育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的渗透也将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点。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国家联合多所中学进行了一项以“中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为课题的调研,本次调研旨在研究当前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问题以及改革措施,为实现德育同学科教学融合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本次调研共调查了20所中学,调查对象有学校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采用问卷调查和面谈的方式,收集了有关德育渗透的实证数据。
首先,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学校重视德育教育,大多数学校都实施了“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但是学校和教师对此模式的理解和实施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大多数学校还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德育内容单一,授课内容混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足等问题。
其次,根据研究,学生和家长普遍认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但对德育课程的认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认知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家长对德育课程的关注也不够,老师缺少时间、精力和知识保障,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
最后,针对上述现状,针对调研结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培训,完善学校德育课程设置;提高德育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通过多媒体等新技术加强学生的德育素养;改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德育实践;加强家长教育,增强家庭德育的针对性。
经过这次调研,发现当前德育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但在改革策略的促进下,也可以看出德育教育的蓬勃发展,本次调研为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未来可以通过更加创新的策略探索、提出更加有效的改革经验,最终实现德育同学科教学融合,推动中学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的德育渗透状况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而改革的路径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针对调研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建议,并为德育渗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希望能够为中学德育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促进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导言: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一直被视为教育的核心。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家庭教育的不足,中小学德育面临着许多挑战。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可以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积极的启示。
一、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的概述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是苏联心理学家马卡连柯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
该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协作实现的。
集体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媒介和影响因素,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受到集体的塑造和影响。
二、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在中小学德育中的应用1.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强调了个体与集体的互动和协作。
在中小学德育中,可以通过开展团队活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2. 培养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在中小学德育中,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学校组织等形式,使学生从小就养成关心集体、奉献集体的习惯。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和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鼓励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促进自身的成长。
在中小学德育中,可以通过开展社交活动、辩论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班级会议、社团活动等,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1. 强调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性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集体的影响,这为中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中小学德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承担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
第五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德育概述德育概念: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活动含义: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求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确立依据:既要考虑教育目的、德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考虑具体的德育内容,考虑特定对象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学德育基本任务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里品质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德育任务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概念:是教育者按德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在品的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教育者: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起主导作用。
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德育过程结构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客体,又是德育主体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律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合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最一般):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即道德认识。
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针对中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依据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模式,以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德育教育法,对我国中学生道德感的培养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教育方法中学生道德教育根据科尔伯格的研究结论:0—9岁儿童属前习俗水平;10—20岁,多属习俗水平;20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该水平的人数很少。
我国中学生基本处于10—20岁之间的习俗水平。
这一阶段的是道德认知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生活的快速变化,中学生的道德观相比以往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而我国的德育教育手段并没有与时俱进,德育教育形式、方法、内容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出现中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
本文旨在结合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探索有益于提升中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
1.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概述科尔伯格从杜威的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中受到启发,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为基础,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该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只着眼于自身行为的结果或利害关系(即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需求的满足,不考虑社会习俗)。
前习俗水平按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观念,对行为对错的判断,以行为产生的后果为导向。
后果产生奖励的行为,则判定其为对的行为;后果产生惩罚的行为,则判定其为错的行为。
第二阶段是相对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判断好坏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导向。
对自己有利则为好,对自己不利则为不好。
1.2第二水平,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道德发展心理学中立足于“知”和“行”的最富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
这一理论的出现,不仅对西方传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还引发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
科尔伯格在50年前提出的两难故事讨论法、公正团体等德育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道德实践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有利于我们看清我国中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反思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其主要内容是:(1)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2)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的,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3)道德发展阶段具有不可逆性;(4)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这一理论揭示了道德认知和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道德发展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且平行发展,认知水平高的,道德水平就高;认知水平处于什么阶段,道德水平就处于哪个阶段。
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提出,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从行动的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出发来评判善恶是非,包括第1 和第2阶段:第1阶段为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避免破坏规则而受到惩罚为道德判断标准,没有能力思考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另外 , 除了关注学生 的学习 , 学生 的情感问题也值得教师
关注 。 因 为 只有 这样 , 教 师 才 能全 面地 认 识 学 生 。当学 生 的 个
古人 言 , “ 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 学生 的知识主要
来 自教师 ,这是古人对教师 的定义。而随着现代社会 的飞速
性得 到尊 重 , 学生才 能信 任教师 ; 当师生 的感情得 到增进时 , 学生对课堂 内容才会兴趣大增 , 对课 本内容也会 了解得更多 。
的 闪光 点 进 行 放 大 。
活动中多体会一些为人 的基本『 青 感和正能量 。比如说 , 教师可以
利用好每一年的母 亲节 、 教师节 、 重 阳节 、 感恩节等节 日让学生
用 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 、教师 、同学和弱势群体 的关 心, 为他们提供表现人 文精神 的机会 。
四、 加 强 教 师 的 示 范作 用 。 促 进 人 文素 养 的提 高
( 二) 教 师 观 念 落 后
情绪 。 还 可以通过规范的操作 , 培养学生严谨 的学习态度和 良 好的学习习惯。
( 四) 关 注 时政 热 点 , 紧跟 社 会 主 义步 伐
新 背景下 , 素质教育对德育 的内容也有新 的要求 。 德育教
育也要 紧跟 时代 的潮流 , 才能避免德育教育的老生常谈 , 使德
的应用 , 激发学生学 习化 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 的科学 态度 、 科 学 的学 习方法 , 以及关心 自然 、 关心社会 的情感 , 对学生进行 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 主义祖 国的教育 。因此 ,在化 学教
育。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能够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 育, 使教学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 为 国家培育“ 四有 ” 新人 。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一、品德、道德与德育(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道德转化品德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一、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1、道德认识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对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探讨
对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探讨【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德育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问题不得不进行新的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方法和对策实效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也引起了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中学德育工作依然实效性不强。
具体表现在: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和形式简单,出现理论与教育主体的严重脱节;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貌合神离”。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中学德育自身来说,存在着内容、方法等与时代和目前学生的特点不适应的问题。
下面谈谈增强中学德育工作实效的对策一、更新观念,充实内容,建立科学体系新的时代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机遇,新的思想观念给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德育工作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学德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和容纳所面临的变化,而且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象,确立新的德育观,做学习型德育工作者。
针对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德育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
从接受教育的主体和内容方面要下大功夫,中学德育工作者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丰富德育内涵,要尽量压缩那些超越学生思想接受能力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德育内容要再小一点、实一点。
他说,中国古代的诸子家训中,对小孩的要求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院。
孩子大一点才让他们读道德教育的书籍。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德育中很重要的内容。
德育是一个知、信、情、意、行的过程,其中信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相信自己所学的道德知识并转化成一种信念乃至信仰,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德育具有多端性,有的从“行”入手,有的从“情”入手,不一定都从“知”开始。
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学德育教育的直接任务,就在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2004年党中央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旨在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指引。
但由于受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与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四有”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一我国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德育目的政治化我国中学的德育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来实施。
其内容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理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国情与形势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与人生观教育教育为主,而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德育涉及的领域则轻描淡写。
不难看出,中学德育教育“政治化”气氛很浓,这种“德政同构”、“政教一体”的传统混淆了二者的性质,把德育教育变成了纯政治说教的工具。
那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学德育教育究竟是为了培养“人”还是为了培养“领导干部”?答案显然是前者,因此,德育目的的政治化既脱离实际,也十分狭隘。
(二)德育内容空洞化因为脱离了实际,所以中学德育的内容尽讲一些大道理,显得枯燥空洞,不能达到学生“生活化”的要求。
实际问题、能引起学生关注和行为改变的内容少而又少,贴近中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成了稀罕物,很难找到涉及社会的热点问题。
这种空洞无物的德育内容,怎能引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怎能达到“育人”的目的?(三)德育教育手段单一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循循善诱地激发学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对学生进行正确善恶观、道德价值观的直接教授和灌输,即使有所谓的讨论课,也是由少数学生发言,难以进行师生直接真正的对话。
主要工具是教材、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主要地点是课堂。
德育教育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老师拿着教材站在讲台上,学生们正襟危坐、一言不发开始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授受,即使有所谓的德育实践课,德育工作者在选用德育方法时,也只是走走形式,没有实际效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初中科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索和实践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科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而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为中学生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网吧、电视及其他传播媒体和社会上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时刻在侵袭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不易形成健康向上的品德。而科学中许多内容正可以消除此不良影响,如吸烟、吸毒、酗酒的危害性,随意破坏植被、捕杀动物带来的后果等,都比其他学科进行教育的效果要明显很多。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1)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包括人们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社会制度和锦绣山河的特殊挚爱。在讲科学发展史时,笔者提到首位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在斯德歌尔摩领奖时说的一句话:“我虽然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背景,引以为自豪。”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科学家的拳拳爱国之心。在九年级(上)第一章第四节的“几种重要的盐”的教学中,讲述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建立工厂并经过多次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荣誉。再如,杂交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功勋钱三强、邓嫁先等,还有古代的四大发明,沈括发现磁偏角等无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而使之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初中科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索和实践
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品德的培养,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本文将就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理论、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教学;德育渗透;思索和实践
中学生德育对策研究
的 目的 。在这 种 “ 范 式教 育 ”的 指导 下 ,学 生循 就 起 点 设 置 不 当 ,脱 离 学 生 的 年 龄 、 心 理 实 际 ,脱 规 蹈距 、唯命是 从 ,成 了一个 “ 被塑 造”的 客体 。 离 学 生 的 知 识 、 思 维 和 意 识 发 展 水 平 ,将 学 生 成 人 二 、德 育 对 策
教 育探 讨
中学生德育对 策研究
文/ 刘新权
摘 要 :本 文 首 先分 析 当前 学校 德 育 误 区 了,而 后从 家庭 教 育 、课 程 教 学 、校 园文 化 建 设 等 多个 角度 提 出 了 中 学 生德 育 相应 的对 策 。
关键 词 : 中 学 生 ;德 育 ;对 策 中图分类号 :G 1 46
会 交往 和 生活 方式 都 发生 了深刻 的 变化 。这 种 崭新 生 问 的 对 立 , 人 为 地 破 坏 了和 谐 的 师 生 关 系 , 削 弱 的 思想 品 德教 育生 态 使传 统 思想 品德教 育 模式 的功 了教 师 在育 德过 程 中的 引导作 用 和学 生 主体 性 的发 能钝 化 ,如 何 在改 革开 放 不 断深 入 和市 场 经济 不断 挥 。以上 谈 及 的德 育误 区 ,究其 根源 ,主 要 是传 统 发 展 的 新 形 势 下 , 对 学 生 进 行 思 想 品 德 教 育 , 已成 的 德 育 缺 乏 一 种 发 展 的 眼 光 , 把 学 生 单 方 面 看 成 是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课题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课题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关注度越来越高。
因此,探究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不仅需要对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还需要对教育实践进行全面的观察和研究。
首先,教师们需要对德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
德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其次,教师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实际教学,制定有效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最后,对于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也是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和背景,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方向。
同时,大量的实践经验也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案例。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指导,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倡导。
总之,《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探究》是一个涉及教育理论、心理
学、教学实践、学生成长和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的复杂课题。
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可以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教育探究
、
1开放 的德育( . 拓宽德育范畴)面对 。 日益开 放的社会 , 育不能再 走传统 的 德 封 闭式教育之路 , 而应面 向社 会、 面向世 界、 面向未来, 逐渐 向社会化 、 生活化 、 个 性化 转 型 。 育 者不能 再 按照 “ 教 理想 模 式 ” 塑 造 学 生 , 应 当 针 对 社 区 、 校 去 而 学 特色 、 师特长 、 生特 点、 庭层次 , 教 学 家 注
基础 教育课程 改革 的推行 , 进 了 促 新 德 育 课 程 的 研 究 和 实施 。 一 步 要 求 进 德 育 工 作 者 应 当从 原 来 的 “ 书 的 ” 变 教 转 为 “ 育 研 究 者 ” “ 生 品 德 养 成 指 导 教 、学 者 、 与 者 、 持 者 、 作 者 ” 学 校 德 育 参 支 合 。 工作 不再 只是一成不 变的常规 管理 , 而 是 要 坚 持 德 育 行 动 研 究 工 作 , 德 育 实 在 践活 动 中 反 思 、 析 、 实 践 、 研 究 , 分 再 再 通 过 定 期 的 交流 座谈 、 同 学 习等 方 式 , 共 逐 渐学会在 行动 中研 究 , 在研究 中行动 , 用 发展 、 开放 的眼光来 观察和分析 德育 的 现状 , 思考 和研 究新的德育课程 。 树 立 现 代 德 育 理 念 , 深 刻 反 思 现 状 社会 的 变 革 、 来 的 挑 战 、 性 的 解 未 个 放 、 育 的 民主 , 来越 要 求 我 们 以 科 学 教 越 的 态 度 重 新 审 视 现 行 的学 校 德 育 模 式 。 现行 的德育之 所以实效低 下 , 在很大程 度 上 是 因 为 传 统 德 育 理 念 的 拘 囿 。 统 传 德 育 的理 念 是 一 种 单 向的 、 制 的 、 闭 强 封 的教 育 模 式 , 与 现 代 开 放 社 会 和 现 代 是 德 育 理 论 背 道 而 驰 的 。 此 , 行 德 育 在 因 现 理念上还存在着“ 德约束论 ” “ 道 、德育模 式论 ” “ 位 从 属 论 ” “ 生 低 估 论 ” 、地 、学 等 限 制 学 生 个 性 发 展 、 面 发 展 的 落 后 理 全 论 , 广 大 教 师 长 期 实 施 “ 输 式 ” 品 使 灌 的 德教育 。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 在文化 多元 的时 代 , 必 然 显 示 出不 适 应 性 。 同 生 它 不 活方式的呈现 , 对立价值观念的碰撞 , 学 生精神 生活的丰 富 , 迫使 学校 德育确 都 立起现代的德育理 念。
中学德育教案
中学德育教案标题:中学德育教案的实践与思考一、引言在教育领域,德育一直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品质和行为规范,也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德育工作尤为重要。
因此,编写一份详实且实用的中学德育教案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中学德育教案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中学德育教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德育教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提高道德行为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中学德育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三、中学德育教案的编写原则1. 实用性原则中学德育教案的编写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注重实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2. 科学性原则中学德育教案的编写要以科学性为原则,遵循人的道德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
3. 灵活性原则中学德育教案的编写要以灵活性为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四、中学德育教案的编写步骤1. 明确教学目标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希望学生通过这次教学学习到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2. 设计教学内容然后,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
3. 选择教学方法接着,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
4. 制定教学计划最后,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步骤等。
五、中学德育教案的实施策略1.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中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提高道德行为能力。
德育个案研究的目的意义、理论依据
德育研究的目的意义、理论依据宁波光华学校曹秋生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
理论依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
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理论依据探讨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理论依据探讨摘要。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人格进展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性地加强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能够在身体、心理健康积极的成长,对学生人生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才可能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学校德育;理论支撑对初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关键在于人才德智体等全面的进展,而德育思想应该放首位;因而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养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地同意教育转化为主动的自觉教育。
我们要认识到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客观公正的分析,得出结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才有真正的指导作用。
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层次,构建与谐校园。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人格进展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如今社会各类传媒及网络传播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从而使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较大的污染与冲击。
可见熟悉并掌握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针对性地加强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在人生进展的道路上能够成长成才,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重要的意义。
而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才可能有效与深层次的开展。
首先,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有实践价值;学校的德育管理要促进学校德育环境的整体进展,有层次、目标的创新建设;营造学校环境、班级环境、人文环境共同进展,形成优美与谐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学习方式,塑造优良人格,使学生的综合各项素养不断提高与完善;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其次,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有理论价值;教育有“习惯性”,要整合各类资源,建构学校教育育人环境与平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因此,学校德育建设是一门科学与艺术。
我们开展学校、班级德育工作工作者与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巧,熟悉德育理论与国家政策结合,更好的使教育工作有效的进展。
由此,中学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根据的理论可参考如下:1、政策根据第一,新课程的《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德育教育理论依据探究
作者:张发宽
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8期
摘要:中学时期是青少年人格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性地加强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能够在身体、心理健康积极的成长,对学生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才可能有效的开展,不断的传承。
关键词:学校德育;政策依据;理论支撑;思想传承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人格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当今社会各种传媒及网络传播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从而使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较大的污染与冲击。
因此了解与掌握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针对性地加强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能够成长成才,这是我们的学校教育首先要做的事。
而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才可能有效与深层次的开展。
因此,我们开展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巧,熟悉德育理论与国家政策的结合,更好的使教育工作有效的发展。
一、学校德育教育的政策依据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4〕8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中国共产党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期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
(四)《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
(五)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指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六)党的十八大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阐明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真正教育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二、文献理论依据
(一)罗伯特·欧文德育教育理论。
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建设学校德育环境的必要性”的观点,他是继承了艾尔维修的“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的理论,强调品德是由环境和权威人物决定,社会环境是德育的主体。
观点中强调了“就目前表现出罪恶的种种性格而论,过错显然不在于个人,问题在与培养个人的制度有缺点。
”因此,今天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借鉴欧文教育德育观指导,更好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二)约翰·杜威德育教育理论。
杜威是现代知名的美国大教育家,他在《Ⅸ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他认为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相伴紧密的正是学校这个微观的道德环境,学校是一种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殊环境。
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培养是在良好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中慢慢形成并发展的。
学校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青少年从家庭到学校、社会的学习过程中不偏离“轨道”。
因此,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教育出现了很多缺失,更多的是一些自我感观的认识,“唯分论”任然占据了中学教育的主导;学校的教育偏离了“主线”,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与发挥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的人格产生很大的偏差,出现的社会负影响多为发生。
(三)传统教育德育思想传承。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优秀教育思想,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有很多相关德育环境的理论论述观点,例如典型的《孟母三迁》等故事。
当代的教育环境与对象变了,但是教育的精神永恒不变的,今天我们可以传承古代优秀的德育思想,应用于教育的工作中,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只有学习认识古今中外优秀德育理论与工作的实践相结合,才可能有效地使中学德育工作有层次、有深度、有效性的开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头寨镇教育管理中心,甘肃白银 7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