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1篇】《七律.长征》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评、借助长征故事,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弄懂诗意,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感情朗读法、直观演示法,充分发挥学生性,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书生朗朗的语文世界里,情感得到提升,素养得到提高。
学法根据新课程目标、文本特点、学生的的认知规律,采取了搜集资料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走入诗文。
2、初读全诗粗知诗意。
3、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4、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5、拓展延伸接受洗礼。
(一)情境导入入诗文。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于红军长征对当前小学生来说很遥远,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上课伊始,我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引出长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征,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简介长征,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
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3、出示毛泽东,教师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
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
生:有两万五千里……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自豪地读课题。
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词语:澎湃逶迤……生读词语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同学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
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
同学自读指读齐读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师:谁来帮帮他?生:……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
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
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
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
……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生……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
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
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会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图片、红军长征的图片、视频等)诗歌朗读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介绍)学生分组讨论用的卡片和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播放红军长征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红军长征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2. 引入课题: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诗歌——《七律·长征》。
”二、新课呈现1.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问:“你们读了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2. 理解诗歌内容: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重点讲解“万水千山”、“五岭逶迤”等意象。
3. 学习重点字词:教师点拨“逶迤”、“磅礴”等字词的含义。
学生通过查字典或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这些字词。
三、深入探究1.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某一意象或某一诗句。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 诗歌朗读比赛: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评价其朗读的韵律和情感。
3.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四、拓展延伸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七律·长征》的格式,创作一首描写自己生活中克服困难的诗歌。
2.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克服的经历,培养坚强意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一个由毛泽东亲笔写成的七律,描绘了人民军队在长征中的艰辛征程和英勇战斗形象。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七律长征》,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中的艰难困苦、人民军队的英勇战斗形象等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七律长征》,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中的艰难困苦、人民军队的英勇战斗形象等内容。
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革命历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代表了什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2.新课讲解(10分钟)介绍《七律长征》的背景,包括长征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等。
3.分组阅读(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段《七律长征》的诗句,让学生阅读理解,并分析该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4.小组汇报(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所阅读的诗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讨论。
5.课文分析(20分钟)分析《七律长征》的整体结构、诗句表达手法、意义和价值等。
6.情感教育(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七律长征》?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情感体验?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阅读《七律长征》课外相关读物,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长征的文章。
五、教学策略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交际式教学、情感教育等,旨在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口头答题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评价学生的答题表现和思维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第【1】篇〗《七律·长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4.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夸张的手法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教学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三、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
2.制作视频课件:视频《长征》歌曲,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地图。
学生准备:1.自读《长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回顾诗歌,感情朗读1.复习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收获?(预设:我知道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教师用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简述诗歌的时代背景,使学生感知诗歌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所蕴含的情感,为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二、研读全诗,感悟情感(一)学习前两句诗。
1.导学:快速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红军长征给你的印象。
2.学生读后汇报,用一个“难”字概括长征途中的自然环境和敌情分析。
3.引导思考: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4.交流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断定红军面对困难没有退却,体现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导读:你能带着对红军战士的无比崇敬之情来读一读前两句吗?(学生练习朗读这两句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七律长征》部编版
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体会。
3.引导学生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
让学生预习课文,自主查找生字词,了解课文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课堂讲解
详细讲解生字词,分析诗句含义,解读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风格特点。
3.课堂展示:评价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七律长征》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词教学所带来的挑战和收获。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诗词、体会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他们在合作探究、表达交流中又展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潜能。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成功的。大多数同学能迅速投入到对《七律长征》的学习中,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不够,导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理解诗句含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诗词背景知识的引导和补充。
了解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风格特点;感受《七律长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学会通过朗读、品味诗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七律长征》的字词、诗句含义,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
2.领悟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学会通过朗读、品味诗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诗词背景知识的引导和补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含义。
2.强化学生对诗句意象的理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自信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 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
-诗词意象与修辞手法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比喻和“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夸张,理解其艺术效果。
举例:
-在朗读环节,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情怀,指导学生通过语气和节奏表达出来。
-在生字词教学中,重点讲解“岷山”一词,指出岷山在长征中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
4.诗词解析:分析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5.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6.诗词背诵: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对古典诗词的积累与感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七律长征》,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传承长征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对于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通过对比、举例的方式,让学生识别并理解“走泥丸”等夸张表达的效果。
-在内化长征精神方面,组织学生讨论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涵,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征精神的奥秘。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中,设计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教案
5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毛泽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情导入,理解诗题1.激情导入。
引导交流: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2.补充资料: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及长征相关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长征。
3.导入课文题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七律)4.指导书写“律”。
(“律”字的横画较多,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横画的长短不同。
)5.齐读题目,教师设问:“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一数,这首诗总共几行?每句几个字?6.简要介绍“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板块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1.教师范读。
课件出示诗文,配乐朗诵诗文,读准节奏。
2.学生自读。
自由朗读这首诗,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
与同桌互读互听,互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顺了。
4.出示生词:等闲、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铁索、大渡河。
(1)指名试读。
相机正音,指导读好“逶迤”“岷山”。
(2)全班齐读。
(3)词语理解。
①读“逶迤”,猜意思。
引导: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走之,走着走着,你们看——(教师在黑板上画长长的波浪线)同学们能猜出词语的意思吗?(指名猜)课件出示“逶迤山形图”,教师介绍:“逶迤”就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2024秋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2024秋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感受诗中所蕴含的英勇精神。
2.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培养热爱祖国、勇敢坚韧的品质。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学习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2.运用诗歌鉴赏方法,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诗歌内容讲解1.诗歌简介:介绍《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作者毛泽东。
2.诗歌分段讲解:(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引导学生理解“不怕远征难”的意义,感受红军的英勇无畏。
(2)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讲解五岭、乌蒙的地理特点,引导学生感受红军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
(3)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描绘金沙水拍云崖、大渡桥横铁索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
(4)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讲解岷山千里雪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
三、诗歌韵律、节奏分析1.分析诗歌的韵律:讲解诗歌的平仄、押韵规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节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感。
四、诗歌修辞手法讲解1.对比:讲解首联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使用的对比修辞手法。
2.借代:讲解颔联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所使用的借代修辞手法。
3.拟人:讲解颈联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所使用的拟人修辞手法。
五、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
2.讨论长征精神对现代人的启示,如何将长征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六、课堂小结2.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
七、作业布置1.背诵《七律·长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和视频。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视频,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的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资料。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第【1】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诗意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1、同学们,在80年前,在我们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一个伟大的胜利,前不久,我们的党和国家作了隆重的纪念,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胜利吗……这就是长征,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交流对长征的认识。
课内:课外:课件展示课后的“资料袋”。
过渡:漫长的二五五千里长征,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诞生了许多壮丽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七律.长征》就是其中最辉煌的一篇。
二、自读诗句,读通读顺。
1、解题:体裁、题目2、自读,读通读顺诗句,生字词多读几遍。
3、检测初读情况。
(1)抽学生读(2)认读生字:重点字音:磅、岷(3)指导书写生字三、交流理解、指导朗读1、同学们,根据你对长征的认识,如果让你也来一次长征,你会觉得怎么样,请选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来表达。
(难)你选“难”,面对长征之难,面对远征之难,红军的态度是“不怕”,红军不怕远征难,所以二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在红军眼里——“只等闲”。
解释等闲:平常、平平常常、稀松平常。
读出红军的无畏、读出红军的轻蔑。
这两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难”难在哪里(万水千山)怎样的万水千山啊红军又是如何地不怕这需要我们大家认真地去研读。
2、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提供的词语注释自读理解诗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诗意的理解。
4、师生交流探讨。
难在哪里又是如何地不怕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结合和当地山岭认识五岭和乌蒙山的大、高,体会千山之难。
)但是在红军的眼里它们不是高大的山脉,不是广袤的山岭,而是腾起的细小的浪花,只是滚动的泥丸。
指导朗读。
万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结合、视频,进行语言解说,体会万水之难)云崖暖,红军心里也是暖的,铁索再怎么寒光闪闪,也吓不住英勇的工农红军。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
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
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
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总)1.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读出节奏。
课前准备教学流程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教案
五、再读课文,找出统领句
1.教师提出要求:再次朗读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边读边找出总领全诗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
巩固练习:指导朗读:教师先范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练习,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布置作业
书写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并默写诗歌。
课堂小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一幅幅图画。下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板书
设计
七律·长征
总写(首联) 分写(颔联、颈联、尾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课后
反思
(2)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
重点指导“律”和“涯”的书写:这两个字的横画较多,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的横画长短不同。
重点指导“索”的书写:下半部分是“糸”,不要误写成“系” 。
四、理解诗题,了解背景
1.理解诗题
诗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全班齐读课文。
2.学习字词
(1)出示词语: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岷山
指名读词语,注意纠正字音,了解逶迤的意思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教案设计:《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七律・长征》全诗,掌握诗中关键词汇和历史背景。
o培养学生通过诗歌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意义。
o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o运用历史资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
o小组合作,探究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敬畏和热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o引导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o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七律・长征》的诗意,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历史背景。
•难点:如何将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革命精神转化为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实际行动。
教学准备:•《七律・长征》原文及注释材料•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长征路线图、英雄事迹视频等)•小组讨论任务卡•写作练习纸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o展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或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基本背景和重要性。
o提问:“你们知道红军长征吗?它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和英雄人物?”2.新知讲授(15分钟)o朗读《七律・长征》全诗,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和文学魅力。
o介绍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意图。
o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诗歌分析(20分钟)o分段落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o小组讨论:诗歌中描述了哪些长征中的场景和事件?这些场景和事件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o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资料,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革命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2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
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
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
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
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
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大家再来读诗吧。
(二)赏读,领略诗歌意境
师: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交流)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认真诵读全诗,这两句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中心句,请用笔把它画出来。
你们都是画的这两行吗?(板书:远征难)
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谁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谁来读好这两句?(指名读)谁愿意读?我们一起读。
(齐读)第1句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第2句后面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2.“五岭/ 逶迤/ 腾/ 细浪,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出示)
师:这五岭是哪几座山?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书画图表示: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
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乌蒙山是磅礴的(理解“磅礴”的意思: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红军是怎样面对的?(再次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只等闲”)。
师: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穿越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跨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讨论红军其中的辛苦与豪迈。
(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呢?
3.出示:“金沙/ 水拍/ 云崖/ 暖,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
A、出示巧渡金沙江视频:
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师小结: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夺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战士葬身于滚滚的大渡河中。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B出示:铁索桥【百度图片】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怎样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欣赏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
师: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学生自由补充)
4.出示:“更喜/ 岷山/ 千里/ 雪,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
师:“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播放过雪山视频)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精神。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三、诵读,品悟诗中之情
1.师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们不仅不怕这些困难,还把这“万水千山”看作了什么?(只等闲)“只等闲”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气概通过诗句再次来感受。
齐读全诗。
四、欣赏,激发学生情感
师过渡:在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经历千难万险。
诗中虽然只有五幅画面,却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
再来朗读全诗吧!(生读)
1.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所作。
(出示毛泽东图片)
2.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播放歌曲《七律·长征》)
3.感情背诵。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岷山千里雪尽开颜
学生每日提醒
励志名言:
1、播下一个信念,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2、人生的绚丽多彩和卑微只因是平台不同,而决定平台的恰恰是自己平时的行为和习惯。
3、如果把学习看作投资的话,它应该是一本万利的,应该是世界回报最多的投资。
4、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的。
5、学习只是一种状态和一种习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