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树生形象分析
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样文内容摘要曾树生是巴金的杰作《寒夜》中的女主角,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
作为一名女性,曾树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在不同的角色里,她付出了不同的情感拾获了不同寻常的感受。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曾树生是一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个人价值,年轻漂亮、开朗健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代‚新女性‛,曾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生活的熏染,在追求个性解放方面,不顾生活条件限制,一味追求自以为的‚热情生活‛。
由于她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使自己的家庭一步步走向悲剧,自己从此也坠入痛苦的深渊。
作为读者,我与文中主人公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就曾树生所承担的角色(儿媳、妻子、母亲、自我)四个方面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一、曾树生叛逆的儿媳角色婆婆汪母首先是一个父权思想严重的封建家长。
她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里规规矩矩孝敬婆母、伺候丈夫,她希望自己享有旧时婆婆的威严,在儿媳面前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
她无法忍受儿子对儿媳的平等态度。
‚她这个没出息的儿子,他居然跑去找那个女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
这太过分了……‛极力挑唆儿子拿出大丈夫的权威来压制儿媳,‚我如果是你,我就登报跟她离婚,横竖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甚至不顾儿子的感情,逼他撵走儿媳:‚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她的气!我宁肯死,宁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看见她!‛她尤其不能接受儿媳比儿子强的事实,对外出工作的儿媳说三道四,言辞刻薄,极力影响他们夫妻的感情。
‚她不会永远跟着你吃苦的。
她不是那种女人,我早就看出来了。
……只有你母亲才不会离开你,不管你苦也好,阔也好。
‛‚她跟我们母子不是一路人,她迟早会走自己的路。
‛不顾事实地极力否认儿媳对家庭所做的奉献。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论文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
曾树生是作品中刻画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本文主要从曾树生与丈夫汪文宣关系以及与婆母汪母之间的矛盾入手来分析曾树生的形象,剖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其性格的多维性,从而说明其是一位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女性。
关键词:曾树生、幸福与自由、新女性正文:巴金先生1946年底完成的长篇小说《寒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
它是巴金先生继《家》之后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小说艺术家的成熟。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心理刻划、回肠荡气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而又极富色彩的文学语言,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艺术形象,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的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曾树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一种不可压抑的气息,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但是“她的性格有复杂的多维性”①,是一位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内心却充满矛盾,在困境中挣扎的新派女性形象。
下面我就从曾树生与汪文宣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汪母之间的矛盾这两个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形象。
一、曾树生与汪文宣的关系汪文宣是“老好人”的艺术典型,胆小、懦弱,如此相反的是曾树生却是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派女性的艺术典型。
通过读小说,我把曾树生的形象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并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曾树生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原来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她和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立下了共同的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实施教育救国的抱负,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材。
”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
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的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
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曾树生随着女性解放的大潮,主动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洪流。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doc
在黑暗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寒夜》写于1946年,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的小说。
标志着作家在创作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艺术成就上超过《家》,曾获“但丁文学奖”。
小说以悲怆的笔调,通过描写抗战后期国统区一对夫妇汪文宣,曾树生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暴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与腐朽,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对人的摧残。
提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中的曾树生、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他们有理想、有热情,受“五四”新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由自由恋爱而同居,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而进入社会。
可是,在那黑暗的社会里,汪文宣四处碰壁,丧失了当年的锐气,只有忍气吞声地在一家印书馆当校对,成为一位安分守纪,忍辱偷生的小公务员。
拖着患有肺癌的身体,在贫疾中苟延残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带着妻子出走,失业、贫穷、疾病等精神上,肉体上的极度痛苦,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曾树生,在一家银行里当“花瓶”,面对失却理想的痛苦,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无休止的婆媳之争,死气沉沉的家庭生活,加之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的侵蚀、引诱,最后随陈主任远去兰州。
抗战胜利后,树生请假回家,知道丈夫已死,婆婆和儿子已搬走,不知去向,孤苦无助的她茫然地徘徊着。
总之,他们的经历、遭遇在当时具有典型的社会现实意义,展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问题,值得探究。
一、曾树生形象:在困境中挣扎的知识女性。
曾树生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
她热情开朗,聪慧美丽,富于幻想,怀着“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步入社会,不料四处碰壁,靠姿色被迫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面对失却理想的痛苦,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无休止的婆媳纠纷,死气沉沉的丈夫,毫无乐趣的家庭生活,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的侵蚀、引诱,使曾树生的性格呈现出复杂性。
一个日趋堕落的知识女性——《寒夜》曾树生形象初探(网友来稿)
一个日趋堕落的知识女性——《寒夜》曾树生形象初探(网友来稿)山东聊城第一中学潘鸿海《寒夜》不愧为巴金的代表作,每一位读者恐怕都不会不被它震动。
读着它。
我们的思想感情也随化合物的命运而行进,心就像被蚕吃桑叶一样地慢慢嚼噬着,禁不住为书中的人物流下同情的眼泪(尤其是汪文宣)。
书中除成功地了汪文宣这一被压抑和摧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外,曾树生的形象颇值得人们注目。
曾树生的形象是复杂的,要透彻地整体把握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历来颇有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她是一个受旧社会腐蚀侵害而日趋堕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
曾树生曾是一个新女性。
她在大学时与汪文宣建立了爱情,并按照新的方式与汪文宣结合。
他们有共同的理想,立场办学堂、兴教育,献身于国家的教育事业。
这种对爱情的追求,这种志同道合的理想,使她和汪文宣建立了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
可是,抗战爆发了,他们从上海迁至重庆。
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艰难和困苦,连汪文宣这些知识分子家庭也每况愈下,生活日益窘迫。
我们说,在这种情况下,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其悲剧的发生是有其必然性的,这是社会的悲剧,我们不能归之于哪一个人身上。
但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又不能不说,曾树生对过去理想的放弃和对其所谓痛快、享乐理想的追求为社会腐朽势力的蛀虫提供了温床,从而加速了汪氏家庭的分裂。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疑问:曾树生不离开汪文宣又怎样呢?汪家不是照样分裂吗?曾树生不离开汪文宣他们家中谁又能更幸福呢?是的,汪氏家庭的悲剧是必然的(前面已有些论述),这是社会造成的,唐柏青和钟老的悲剧就是有力的证明。
但是,曾树生离开汪文宣时已是这个家庭完全濒临崩溃的时候,这一结果已达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似乎再难以找出曾树生和汪文宣他们的更好出路了。
但是,何以如此迅速地达到了这一无可挽回的地步呢?仅仅归之于社会吗?他们家庭内部矛盾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吗?而在这一矛盾中曾树生本身的弱点是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看抗战后的曾树生吧。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论文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
曾树生是作品中刻画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本文主要从曾树生与丈夫汪文宣关系以及与婆母汪母之间的矛盾入手来分析曾树生的形象,剖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其性格的多维性,从而说明其是一位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女性。
关键词:曾树生、幸福与自由、新女性正文:巴金先生1946年底完成的长篇小说《寒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
它是巴金先生继《家》之后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小说艺术家的成熟。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心理刻划、回肠荡气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而又极富色彩的文学语言,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艺术形象,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的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曾树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一种不可压抑的气息,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但是“她的性格有复杂的多维性”①,是一位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内心却充满矛盾,在困境中挣扎的新派女性形象。
下面我就从曾树生与汪文宣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汪母之间的矛盾这两个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形象。
一、曾树生与汪文宣的关系汪文宣是“老好人”的艺术典型,胆小、懦弱,如此相反的是曾树生却是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派女性的艺术典型。
通过读小说,我把曾树生的形象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并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曾树生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原来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她和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立下了共同的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实施教育救国的抱负,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材。
”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
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的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
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曾树生随着女性解放的大潮,主动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洪流。
《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
中长篇小说《寒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女性。
她曾经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压下,她却逐渐走向了“沉沦”,将以前的理想完全抛弃了。
对曾树生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探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小说“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这一最基本的主题。
一、从充实的生命到萎顿的生命考察一个作家的悲剧观念是否完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不是完整的悲剧人物。
如果把巴金大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按生命系列排列组合的话,那么这些形象可分为三类:“充实的生命”、“萎顿的生命”、“腐朽的生命”。
【1】巴金的《寒夜》表现的既不是充实的生命——如杨木华;也不是腐朽的生命——如杨老三;也不是一般的萎顿生命——如田蕙世、万昭华,而是曾经有过丰富、充实生活的萎顿生命——曾树生。
将这样的生命放在突出地位尽情表现,在巴金的中长篇小说里,《寒夜》是唯一的一部。
【2】曾树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有着为中学教育事业、为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而献身的理想;为了爱情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没有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就同汪文宣同居了。
【3】但在“寒夜”的社会里,为了挣钱补贴家用,供儿子读书,她却只得成为一家银行里的“花瓶”,整日忍气吞声地供经理玩赏。
她被迫走上“花瓶”的道路后,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苦闷。
但这时,她已把人生的主要目的放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快乐”上。
她口口声声嚷着要“活得痛快”,声称“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
”她的所谓“热情的生活”,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她追求的也只是个人的享乐”。
个人享乐就是她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
正因为如此,她不愿失去自己的“花瓶”地位;在丈夫重病之时,她可以弃夫而去。
【4】她给文宣的信说:“不要跟我谈过去那些理想,我们已经没有资格谈教育、谈理想了。
”她之终于跟陈主任去兰州,并向文宣提出离异的要求,说明她把追求一已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早年美好的树生已经死灭得差不多了。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个为了生活在图书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对工作的小公务员。
菲薄的工资、贫困的生活,、庸俗势力的社会、仰人鼻息的环境,使汪文宣曾树生年轻有为的性格发生扭曲。
汪文宣善良而懦弱无能,虽勤劳做事但仍受歧视,因正派不善巴结而心情郁结。
家庭少有欢乐,婆媳经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为难。
在单位受气,在家又两面受气,终于肺病发作死亡。
曾树生是个个人主义者。
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
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
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
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
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浅析巴金《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文 宣 的母亲 就是 促使 她 离家 的一个 不可 忽视 的原 因 。汪 母 是 一个 知识 分子 ,受 过教 育 ,但 传 统思 想却 根深 蒂 固。她 早 年丧 夫 ,独 自一人 抚养 大儿 子 ,也使 得儿 子成 为 了他 生 活 的全 部 ,她容 不得 他人 从她这 瓜 分儿 子 的一丝 爱 ,这 就 为 日后 她与 曾树 生发 生矛 盾埋 下 隐患 。汪文 宣深 爱着 曾树 生 ,离 不开 曾树 生 ,汪母 也是 深知 这一 点 ,按理 来说 ,为 了儿子 的幸 福 ,她对 曾树 生 即使有 再 多的不 满为 了儿 子也 应 忍受 下来 。但 事实 确相 反 ,她 总 是有 意无 意挑起 她 与 曾 树 生 的矛盾 ,甚 至 巴不得 她不 要 回到这 个家 。其 实 ,汪 母 是 一个 把儿 子婚 姻推 向坟 墓 的助推 器 ,是一 个逼 走 曾树 生 的加 速 器 。 巴金 在谈 到这 两个 女性 时 ,说到 “ 我 当然 不会 赞扬这 两个 女人 。正 相反 ,我用 责 备 的文笔 描写她 们 。但 是我 自己也承 认我 的文 章里常 常露 出原谅 和 同情 的调子 。 ” 三、为人母 按 照常 理来 说 ,母亲 对儿 子 的爱是 最伟 大 的,儿子 对
一
、
夫 的感 情基 础是 非常 牢 固的 ,而且 同为 学教 育的他 们有 一 失 。不 管是 什么 原 因,我们 只是 看到 了 曾树生对 儿子 的金 个 共 同的理 想就 是办 家庭 式 乡村式 的教 育 ,这 使得 两人 之 钱 供养 ,她 花钱送 儿 子去 贵族 学校 ,除 了这一 点,他 们之 间并不 缺 乏共 同语 言。单 从这 里看 两人 的婚姻 本会 是 非常 间似乎 没有 过 多的交 集 。当 曾树 生在 犹豫 是否 离开家 去兰 的幸福 。然 而现 实 的残酷 却让 这一 切成 为泡 沫 ,在 抗 战后 州时 ,汪小 宣几 乎是 没有 在她 的考虑 范 围,小 宣的地 位在 期 的 国统 区重庆 ,战 场 失利 ,物价 飞涨 ,人 心浮 动 ,谣 言 她 心 中是低 于 自 己丈夫 的,而她 也认 为这 个孩 子跟她 一点 四起 , “ 陪 都 ”人 民整 天都在躲 警报 ,喝酒 ,吵架 ,死 亡… 都不 亲, 自 己就 像她 的后 母 。是的 ,曾树 生作为 一名 母亲 在 当 时那个 环境 谈理 想 谈 良知都让 人觉 得可 笑 ,过好 日子 与 自己儿子 的 交集仅 仅如 此 ,如果说 曾树 生对 儿子尽 到 了 的只有 那些做黄 白 ( 黄 金和大 米 )生 意的投机 倒把 的商人 , 抚养 义务 的话 ,那仅仅 是 体现 在金钱 的供 养上 ,如果 从对 而知 识分 子和农 民只有艰 苦度 日。其实 不难 想象 在 曾树生 儿子精神 和心理上 的关怀上来看 ,她是 一位 不称职 的母亲。 的周 围,一 定早 有机 会可 以使 她轻 松摆 脱这 一切过 上上 流 四 、独 立 的 女 性 社 会 的生活 ,但 她并 没有 选择 毅然 决然 的离 开 。当家庭 陷 这 就是 曾树 生 ,一位 妻子 ,一位 媳妇 ,一位 母亲 。但 入 困境 时 ,她 勇敢地 挑 起家 中的 大梁 ,默默 忍受 着 然而 是我 们不 能忘 记 ,她 是一 个人 ,有着 新 的观念 ,独立 人格 最 后 的最后 她还 是选 择 了 “ 花 瓶 ”的命 运 ,在痛 苦 ,无 奈 的人 !她 不是 一个正 面人 物, 但也 不是一 个反 面人物 ,在 中离开 了汪 文 宣。但 其 实这并 不完 全是 她 的本意 ,她 是极 她 身上 充 满 着 各种 各 样 复 杂 的矛 盾 。这 样 一 个 处 处充 满 不 愿 意离开 汪 文宣 的 。在 家 中她 受到婆 婆 的百般 凌 辱,但 无可 奈 何 的女 性 ,最 后一 步 步走 向 “ 深渊 ” ,她 有错 吗 ? 是面 对 患有 严 重肺 结 核 的丈 夫她 还 是 承担 起 自己的 责任 , 有 !那 她 的错 可 以理 解 吗?貌似 可 以 !那 她这 么做又 能理 做 了 一个 妻子 的义 务。 即 使 最后 她 选 择 离开 ,选 择 “ 离 所 当然 吗?当然 不 能 !前 面说 到 曾树 生之所 以比其他 作 品 婚” ,但从 文 中还 是可 以感受到 她对汪 文宣 的关爱 。作为一 中 的新 女性 还 要 “ 新” , 是 因为 她 真 正 融入 了这 个 社 会 , 个 妻 子,她 弃夫 离家 ,这 是不 能被 原谅 的 ,她不 是传 统意 她有着 自己独 立的经 济大 权 。甚至可 以说 ,从 她在家 中 的 义 上 的贤 妻 ,但 她始 终 有尽 到一个 妻 子应有 的 责任 。这个 经济地 位看 ,她 是 强者 ,因为她 是家 中 的经济 支柱 。但是 爱情 的悲剧 是 一个 时代 的悲 剧,志 趣相 投 ,勇敢相 爱 的两 如果我 们从 精神 地位 来看 , 曾树 生是 处于 弱者 的。 虽然汪 个 年 轻人 自 由走 到一 起 ,为两 人 共 同 的教 育理 想奋 斗着 , 文宣 爱着她 ,但 我们 发现 从后来 来看 ,汪 文宣对 曾树 生 的 或许 在换 一个时代 背景时 ,这会是 另一番景 象。 爱是 不健康 的而 唯一 可能 给家 中带来 活力 的十 三岁儿 子也 二 、为 人媳 是老气 横秋 ,没有活 力 ,和她 又几 乎没有 感情 。这样 一位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学教育
浅析 《 )中曾树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寒夜)
回 张 丹
68 0 ) 3 0 0 ( 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四 川 广 安 广
【 摘
要 】 巴金 长 篇 小说 《 夜 》 中 曾树 生 形 象 在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的 意 义 。 曾 树 生 形 象 是 “ 四 ”新 女 性 寒 五 《 夜》 寒 ;曾树 生 ;性 格 特 点
一
一
级 知 识 分 子 , “ 四 ” 运 动 只 能 五 是 解 脱 了 他 们 思 想 上 的 羁 绊 ,感 情 的 闸 门 ,但 未 来 路 如 何 走 , 由 于 缺 乏 正 确 的 思 想 引 导 ,再 加 上 不 注 意 自身 思 想 的 锻 炼 ,最 后 形 成 了不 正 确 的人 生 观 , 曾树 生 就 是这样—个典型 。以至 于她 从某种 意 义上看来是懦弱 的。在 中国 ,封建思 想的文化的根基根深蒂 固 ,即便曾树 生是一个新时代 的女性 , 纵然 她有着 新 思想 ,新观念 ,她 的骨子里 仍然充 满着传统文化 的细胞 , 良似 乎对她 善 来说就是一种天性 。
们 可 以从 中得 知 一 些缘 由 。
一
、
曾树 生 的 思想 性 格 特 点
( ) 曾 树 生 善 良 温 柔 但 并 一 不恪守 “ 三从 四德 ” 曾 树 生 有 着 中 国妇 女 传 统 的 美 德— — 善 良 温 柔 。 她 面 对 婆 婆 的辱 骂 和 威 逼 ,她 仍 尽 力 地 照 顾 着 丈 夫 ,照 顾 着 儿 子 ,照 顾 着 整 个 家 。 尽 管 在 树 生 的 心 里 她 对 汪 文 宣 已 经 没 有 爱 情 ,有 的 只 是 怜 悯 和 同情 。面 对一 个 体弱 多 病 , 性 格 软 弱 , 无 论 从 精 神 上 还 是 物 质 上 都 不 能 给 她 满 足 的 丈 夫 ,树 生 仍 在 尽 一 个 妻 子 的 义 务 与 责任 。 她在 给丈夫 的长信 中深刻反 省 自 己 ,她 责 备 自 己不 配 做 妻 子 、母 亲 ,她 忏 悔 自己 不 是 一 个好 女 人 。 特 别是 当她 得 知 丈 夫 已死 的 消 息 , 她 的 忏 悔 是 令 人 震 颤 的 。 她 觉 得 是 自 己毁 灭 了 丈 夫 ,失 去 儿 子 就 是 对 她 的惩 罚 。树 生 的 忏 悔 正 是 她 内心 深 处 的善 良天 性 的 表现 。 ( ) 曾树生 是 勇敢 的 又是懦 二
(完整)曾树生形象分析
曾树生形象分析曾树生是从日常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女性典型。
五四思潮,使知识女性在思想上意识到自身的从属地位,她们冲破封建束缚的途径首先是获得自身命运的决定权,其次是在社会历史中铭刻自己的印迹。
在中国现代文学早期的五四系列女性形象中,大多数都是以激烈地反抗获得了掌握自身命运的权利,但却不能够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不可避免地逐渐走上以往女性的悲剧命运——湮没于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
这种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为男性群体生活服务的各种家务劳动,比如《伤逝》中的子君,在日益繁重的家务生活中,她逐渐湮没了自己的个性,整日为了饲自己、饲涓生、饲油鸡、饲阿随周旋室内外,浑身飘散着油烟的气味,沦落为一个近似老妈子的妇女,最终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子君在冲破旧家庭时,不能也无法融入社会生活的步伐,导致她日渐在行动上、思想上趋于旧式,最后不得不选择返回起点。
《寒夜》中的曾树生是40年代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代表。
她受过高等教育,充满事业梦想,曾经希望和丈夫共同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她蔑视伦理道德,勇于表达爱意,选择自己的生活,和丈夫汪文宣由爱同居;她经济独立,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时候,用所得供养家人.她处处表现出新女性意气的昂扬开朗,处处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但这样一位有着追求,敢于行动的新女性却最终选择“花瓶”的命运,在痛苦、焦虑、无奈中离开她的丈夫,失去了自身的主体价值.与诞生于五四女性解放初期的子君不同,曾树生随着女性解放的大潮,主动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洪流,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努力开辟着自己的生活道路,并且获得了一席之地.我们不能排除《寒夜》的特殊背景:战争的残酷、民生的凋敝、人心的失落,使人陷入难以摆脱的梦魇。
汪文宣、曾树生也都生活在这样的困境中,贫困和饥饿扭曲了美好人性,于是争吵、沉默、猜忌成为人与人之间对抗的武器,人们依赖心灵的互相蚕食暂时缓解永无休止的紧张,在片刻得胜的喜悦中挽救自己于崩溃的边缘.但我认为,曾树生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更深层的内在矛盾,作者虽然在谈话中说明:“我写《寒夜》就是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1”,但曾树生形象绝不仅是战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综合体,她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合理的性格、行为逻辑。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浅析了《寒夜》中的男女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形象汪文宣是一个忠厚善良、胆小软弱的知识分子,在那种社会却没有立足之地。
事业的不顺,经济的窘困引起家人心情的不快,心情的不快又导致感情的不和。
刻骨铭心的爱,使他忍受了常人不忍受的痛苦。
带着悲哀、痛苦、怨恨、生的欲望。
不尽的思恋,他走完了悲苦的人生之路。
曾树生是一个美丽、活泼、性格开朗、充满活力的中年知识妇女。
她始终生活在矛盾之中,是一个矛盾复合体。
她不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在她身上表露出中国妇女依附于男人的弱点。
曾树生是令人同情的。
表面上看来她活泼开朗甚至风雅高贵,但她的内心世界跟汪文宣一样装满一肚子苦水。
在感情上,她是矛盾的,她爱丈夫,却又去讨陈主任的欢心。
在丈夫、情人之间,她久久地陷入感情的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她又是一个极端自私的女人。
在男人身上她想到的永远是索取,对丈夫索取的是情,对陈主任索取的是财,她真正爱的实际上就是她自己。
关键词:《寒夜》,汪文宣,曾树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孙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孙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内外压迫之中,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形象:激情在年轻中死亡《寒夜》中的汪文宣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可是他却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他的理想和激情在他的生命中是如此的短暂,如过眼的云烟,转瞬即逝。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重庆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孙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孙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内外压迫之中,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论析
现在是民国三 十三年 , 不是光绪 、 宣统 的时代了。 ” 田仲济 、 昌熙主编的《 孙 中圈现代小 i 兑史》 在将 曾树
生与“ 五四” 以来 的另一些新知识女性形象 比较时指 出:
“ 早在五 四时期庐隐笔下露沙 ( 海滨故人 》 身 』 , 《 ) 二 我们 看到过她的 身影 ; ‘ 在 左联 ’卜 _玲 笔下 的莎菲 ( 莎 年 r 《 菲女士的 F J记》 身 l , ) 』 我们看 到过 她的发展 ; 就是作 为
度 多层 面地进行考察 , 可见她是个复杂的有血有肉的新女性形 象, 的命运是可 以理解的 , 她 值得 同情 的。 [ 关键词 ] 《 寒夜 》;曾树 生形象 ;论析 ( 中图分类号 ] 0 . 1 66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9 4 3 (0 10 — 0 0 0 10 . 7 3 2 1 ) 1 0 3 。 4 解放特别是恋 爱 自由 、 婚姻 自主的新女性。
生颇为不 同: 与汪文 宣 的相爱 不是 盲 目的爱 , 是为 她 不 爱而爱 , 而曾经 是建立 在共 同献 身 于中学 教育的理 想 , 具有丰富 的社会内容 , 可以说是颇 有事业心 的。她懂 也 得 “ 必生活着 , 人 爱才有所附丽” 她在银 行供职 , , 名为职 员, 实为“ 花瓶 ” 她 为此 感 到羞 辱 , 甘心 “ 人家 欺 , 不 让 侮” 但为 了 自己 与家庭的生活 , , 不得不 忍耐 。她敢 于捍 卫 自己的尊严 和权利 , 母骂 她是 儿子 的姘头 , 昂然 汪 她
婚恋 自主。鲁迅 的《 伤逝》 是“ 四” 五 时期表 现婚 恋 自由 主题最深刻的小说 , 而子君则是这 类女性 中最著名的人 物形象 。她勇敢地道出 :我 是我 自己的, “ 他们 准也没有
《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形象分析
《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形象分析多燕瘦是真是假摘要:文章以《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为论述对象,通过曾树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心理与外在不同的表现和展示,探讨女性的历史境遇与生存境遇,剖析女性在不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终表现。
在巴金塑造的许多女性人物当中,曾树生是最后一个,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
曾树生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
曾树生并不是作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现实的缺点,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她冲破封建礼教和汪文宣自由恋爱,她以前有过远大理想――为教育事业献身。
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
一、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曾树生与汪文宣的爱情是自由的也是大胆的,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地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在家里,曾树生的种种作法汪母都看不惯,汪母认为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正当的,经常辱骂曾树生是文宣的“姘头”。
抗战开始后社会境况比较惨淡,汪文宣和曾树生最初梦想破灭,生活日渐压抑与痛苦。
曾树生与汪文宣的爱情在时间的洗礼下渐渐地转化成亲情,面对年幼的小宣,多病的丈夫,她放弃了自己的远大理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曾树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她物质生活匮乏,追求精神生活无可厚非。
她不愿意在生活的重压下成为汪文宣那样沉默懦弱的老好人,她选择在灯红酒绿中寻找安慰,靠频繁的交际活动麻痹自己,让自己忘掉现实生活的苦闷。
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也是在社会环境逼迫下产生的有些畸形的生活方式。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做“花瓶”,给汪文宣治病,给小宣交学费,她一个人支撑着家里的全部开销。
她不仅仅承担着物质上的重压,还要受着婆婆的辱骂,在心灵上受着折磨。
虽然汪文宣很爱她,但是丈夫的懦弱给不了她最起码的感情慰藉,在这样的状况下她所受到的个性解放思想驱使着她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浅析《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
浅析《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作者:王丰玲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9期王丰玲内容摘要:曾树生是《寒夜》中的女主人公之一,作为旧社会的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她有着反叛精神、乐观精神和独立人格的特质,同时她也是一个追求生活享乐、易于妥协的女性。
本论文将探析曾树生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角色定位,并思考女性对自我命运的抗争和妥协。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反叛挣扎巴金,五四运动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为当代文学的巨匠,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杰出的著作。
其创作被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是1928——1941年,这一时期的创作常被誉为“青春的赞歌”,带有炽烈的感情,充满着青春的激情,主要代表作为《家》。
而在后期,他的作品风格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改往日的热情,显得冷静和平淡,也被称为“悲剧的艺术”,主要描写小人物日常生活的悲欢离合,展现抗战时期的现实生活,主要代表作品就是《寒夜》。
[1]《寒夜》中主要有三个人物:汪文宣、曾树生、汪母。
而《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常拿来和《伤逝》中的子君、《玩偶之家》中的娜拉进行对比。
她在夹缝中生存,身上具有现代女性精神,同时她身上的抗争和妥协精神值得当下女性引发对自我命运的思考。
一.曾树生形象的角色定位巴金曾在谈《寒夜》中说:“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2]若以是非标准对曾树生进行判定,显然浅于表面,作为五四运动后具有反叛精神和女性独立意识的代表,曾树生的形象可以说对旧社会的女性知识分子进行了总结。
第一,在汪母的眼中,曾树生是一个不符合传统标准的女性,她认为媳妇只是一个“姘头”、一个“花瓶”、一个新派女人,是一个不能跟汪文宣过苦日子的人。
从婚姻的程序上,曾树生和汪文宣只是同居的关系,并不曾正式地举行结婚仪式。
“哼,你配跟我比!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
我是拿花轿接来的”,在文中母亲用高傲和得意的神情向媳妇宣告自己婚姻的合法性。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婚姻重视礼节而轻视爱的基础,封建家庭要举行正式的婚姻礼仪才会被社会和家族认可,即: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
曾树生、汪文宣形象分析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分析、汪文宣形象分析——从曾树生形象来透析中国现代文学“新女性”形象中文系学号0910******* 陈平内容提要绪论:“五四”运动后,倡导个性解放,妇发开始觉醒。
在发性解放的求生道路上,她们以“新女性”的姿态出现在人面前。
本文从分析“新女性”曾树生入手,通过曾树生与巴金的“新女性”形象和鲁迅笔下的子君,矛盾笔下的静女士,章秋柳、梅行素、丁玲笔下的莎菲,曹禺笔下的陈白露这些“新女性”进行比较,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全文可分三部分论述。
本论:一、曾树生“是个要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
”二、曾树生“是个悲剧性的女性。
”三、曾树生“是个受屈辱、但又孤独无援的、软弱的知识女性,是个善良值得同情的小人物。
”结论:评论者对巴金小说《寒夜》中的曾树生毁誉不一,褒贬各异。
以上这些截然不同评价说明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曾树生是巴金刻画得最典型的“新女性”形象。
一:巴金对曾树生性格的外部特征没有倾注太多办的笔墨,而是努力挖掘和揭示人物的深层性格。
从人物的矛盾和冲突中表现性格,是小说朔造人物的基本方法之一。
作家主要把她放在处理家庭问题上进行刻画。
通过曾树生与汪文宣、汪母的复杂关系或矛盾冲突作为外在表现描绘曾树生深层的性格的复杂、矛盾性。
曾树生是个勇敢而有软弱,善良又有点自私,追求个人享乐的“新”。
她挣扎于现代与传统,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各种矛盾中,相互交织、渗透,构成她极其丰富、也极为真实的复杂性格系统。
曾树生和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统同学,都受过“五四”新思想的洗礼。
两人都有共同理想,追求恋爱的自由。
他们十分相爱,没有举行传统结婚仪式就同居结婚,并有了儿子。
这种结合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
可见曾树生是勇敢的。
婚后,他们家庭美满,都有过称心如意的工作。
他们曾经有过灿烂的辉煌,有过丰富、充实的生命。
但是抗日战争,动荡的社会、物价飞涨,给他们带来了灾难。
、生活所迫,他们从上海迁到重庆。
曾树生形象分析
曾树生形象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追寻自由——浅析曾树生0901班段爽 09501016在巴金塑造的许多女性人物当中,曾树生是最后一个,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
巴金先生在《寒夜》的后记中这样说:“我当然不会赞扬这两个女人。
正相反,我用责备的文笔描写她们。
但是我自己也承认我的文章里常常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
”曾树生并不是作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现实的缺点,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
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
曾树生不同于旧社会矜持寡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她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并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她喜欢热闹的交际场合,向往一切象征奔放和自由的事。
作为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她的工作就是与领导或客户交际。
因此她被婆婆深恶痛绝的艳丽扮相和“早出晚归”其实是应该被理解的。
曾树生并不是一个勾三搭四、行为不检的坏女人,她整天忙于交际是因为工作性质,也是她的生活需要,这不应该受到指责。
毕竟事实如曾树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从来不乏追求者,但也从来没有对不起过汪文宣。
抗战开始后社会境况的惨淡,汪文宣和曾树生最初梦想破灭,生活日渐压抑与痛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曾树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她物质生活匮乏,追求精神生活无可厚非。
她不愿意在生活的重压下成为汪文宣那样沉默懦弱的老好人,她选择在灯红酒绿中寻找安慰,靠频繁的交际活动麻痹自己,让自己忘掉现实生活的苦闷。
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也是在社会环境逼迫下产生的有些畸形的生活方式。
小说中描写的汪家带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曾树生是这个家里唯一的亮色。
男主人汪文宣老实怯懦,虽然心里还存有反抗精神,但从不把想法与别人分享,只是把所有苦闷都憋在自己心里,一个人默默的忍受所有不公平的待遇和不顺心的遭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自由
——浅析曾树生
0901班段爽 09501016
在巴金塑造的许多女性人物当中,曾树生是最后一个,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
巴金先生在《寒夜》的后记中这样说:“我当然不会赞扬这两个女人。
正相反,我用责备的文笔描写她们。
但是我自己也承认我的文章里常常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
”曾树生并不是作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现实的缺点,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
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
曾树生不同于旧社会矜持寡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她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并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她喜欢热闹的交际场合,向往一切象征奔放和自由的事。
作为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她的工作就是与领导或客户交际。
因此她被婆婆深恶痛绝的艳丽扮相和“早出晚归”其实是应该被理解的。
曾树生并不是一个勾三搭四、行为不检的坏女人,她整天忙于交际是因为工作性质,也是她的生活需要,这不应该受到指责。
毕竟事实如曾树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从来不乏追求者,但也从来没有对不起过汪文宣。
抗战开始后社会境况的惨淡,汪文宣和曾树生最初梦想破灭,生活日渐压抑与痛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曾树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她物质生活匮乏,追求精神生活无可厚非。
她不愿意在生活的重压下成为汪文宣那样沉默懦弱的老好人,她选择在灯红酒绿中寻找安慰,靠频繁的交际活动麻痹自己,让自己忘掉现实生活的苦闷。
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也是在社会环境逼迫下产生的有些畸形的生活方式。
小说中描写的汪家带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曾树生是这个家里唯一的亮色。
男主人汪文宣老实怯懦,虽然心里还存有反抗精神,但从不把想法与别人分享,只是把所有苦闷都憋在自己心里,一个人默默的忍受所有不公平的待遇和不顺心的遭遇。
每次曾树生向他倾诉,他心里虽然开心,但嘴上只是淡淡地一句安慰。
这对于一个充满激情、正值青春的女人来说太过于冷淡和沉闷了。
作为丈夫,汪文宣并不能给予曾树生生活上乃至于心理上的依靠和支持,所以曾树生才在外面“交男朋友”来寻求家中得不到的心理安慰。
汪母对于曾树生可谓恨之入骨,她只要一找到机会都会讲曾树生的坏话或是把曾树生羞辱一番。
曾树生不愿意回家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与汪母不和。
曾树生是接受新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她思想开放,与旧时代的大家闺秀汪母在观念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她赚钱养家还要被嘲讽是“花瓶”,汪母话里话外都暗示她红杏出墙,行为不检。
曾树生面对这样的侮辱心中必然不痛快,她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多次与汪母争吵,这凸显了新时代女性的渴望摆脱封建家长专权的反抗性和强烈自尊。
小说中对小宣的描写不多,但清楚的刻画出这是一个像汪文宣一样沉默寡言的孩子,带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老气。
这个孩子性格不像曾树生,因此不为曾树生所喜,而小宣从小跟祖母亲近,导致母子关系淡薄。
中国人过去要求妇女相夫教子,曾树生面对着一对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父子,根本无从与他们亲近,夫妻母子之间都没有正常家庭应有的亲密,家人之间没有牵绊,她对这个家庭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留恋。
在诸多因素的驱使下,曾树生连日饭局、整晚跳舞就有情可原了。
曾树生只是一个爱热闹的平凡女人,她渴望丈夫能与她互诉衷情,关怀她,理解她;她也渴望孩子能多与她亲近,像别人家孩子那样天真活泼、充满活力,每天缠着她问东问西。
然而她得不到其他妇人拥有的家庭的温暖,她只是空虚寂寞,感情上得不到满足,需要充实的社交活动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这不是她个人的错误,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错误。
曾树生是一个社会与历史的牺牲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是裴多菲最著名的诗句,我将它看做是对曾树生的写照。
曾树生是爱汪文宣的。
但那份爱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活境况的变化被消磨殆尽。
起初汪文宣生病的时候,曾树生回绝了陈主任的一切邀请,专心照顾汪文宣的起居,力求尽到为人妻的责任。
但汪文宣的病越发严重,陈主任的追求攻势也越发猛烈。
曾树生动摇了,她自己知道对汪文宣的责任和怜悯已大于爱情,而年轻的陈主任所象征的激情与自由正是她渴望已久的。
这样的强烈对比让曾树生心里激烈的挣扎。
她既不忍心抛弃病重的汪文宣独自享受舒适的生活,也不甘愿将自己的青春耗费在这个冰冷麻木的家里。
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一方是病重颓废将她视为精神支柱,每天用哀求的眼光和言语恳求她不要离开的丈夫;一方是年轻有活力,对她无微不至的陈主任和未来美好自由的新生活。
最终,曾树生选择放弃曾经的爱情,去追求更为美好的自由生活。
有人说所谓的自由,只是曾树生追求的物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曾树生的评判未免有失公平。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
曾树生追求物欲只是一种表现,她喜欢那种畅快淋漓的生活方式,对于她来说,没有封建思想的约束,做自己爱做的事便是自由,这是一种着落于有形的现实主义的自由。
同时对于她来说有人关心,有人陪伴,有人能理解她的内心,进行灵魂上的沟通,这便是精神上的自由。
然而这一切自由的定义,与汪文宣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这也就注定了曾树生会离开汪文宣,即使汪文宣用尽生命地爱她,她也曾经那样爱过汪文宣。
但在现实的打击下,汪文宣离最初追求理想的青年形象渐行渐远,也离曾树生的理想越来越远。
在小说后半部分,曾树生多次就去兰州的问题进行挣扎。
她也曾想为了守护爱情,历尽责任放弃自己追求自由的美梦,但最终,自由的诱惑大过于爱情与责任,她还是选择了离开。
但此时的曾树生依旧没有完全抛弃汪文宣,她依旧试图两者兼顾。
在离开家去兰州之后,曾树生始终没有停止给家里寄钱,鼓励汪文宣好好养病。
即使写信跟汪文宣分手之后,也没有辍行责任,甚至最后,她再次回到了汪家,希望能再次选择,重拾爱情。
然而现实没有给她这个机会。
“她忽然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她不时掉头朝街的两旁看,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灯光会被寒风吹灭。
夜的确太冷了。
她需要温暖。
”这是小说的结尾,含蓄的写出曾树生最后选择的路。
她将与过去诀别,踏上寻求自由的道路。
她或许会继续寻找汪母和小宣,但找到了也只是给他们经济上的支持,履行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
此外,她将了无牵挂地迈向自由,迈向属于她自己的自由新生活。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