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摘要:《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城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方鸿渐是一个悲剧形象,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但其自身性格的缺点却是造成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本文分别从方鸿渐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变形的自尊,缺乏自省意识以及形成悲剧性格的社会根源等方面作一个浅显而粗陋的剖析。
关键词:方鸿渐悲剧性格社会根源《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透辟的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根源及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作为《围城》一书中的一号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性格决定命运” ,人物自身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
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
所谓“命运”就是对生活效果的总结和概括。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因性格的缺点造成的,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
方鸿渐也是如此,他同样无法逃避因性格缺陷而导致悲剧命运的定律。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方鸿渐的主要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
”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
人们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就被包围着的,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
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文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位形象鲜明、思想独特的人物,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深受小众影响的豪门子弟。
作为《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显然和传统的豪门子弟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在这个豪门女弟子形象之中,他完全没有丝毫虚伪、狂妄自大和强装拜金时代的特质,而是一位理性派观点主义者。
作者穆旦在描绘方鸿渐时,采取了大量具体细节来凸显他的性格特征,表明他与众不同。
首先,书中提到,方鸿渐不愿随意涉足旁门左道、艳丽浮华的宴会,他更喜欢清静的院子、书房,安静地独处,沉迷画画、书法体验自身的快乐。
其次,方鸿渐努力抗拒家族的传统价值观,从不与正常的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刻意以绝缘的教养态度远离家族的势力。
他在思想上也有明显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他看待世俗和人情上完全没有任何偏好,突出了不经意间却常常活跃在书面上的对立,显示出一种调和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形成一种意外的情趣。
最终,作者穆旦借由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出一幅豪门的家园生活,表现出当时的家庭文化特征和生活理念。
方鸿渐推崇理性思想,既反对古典家族关系,又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心灵和谐美,对古典家庭理念抱有叛逆态度,他不希望消逝在这种势力之中。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穆旦向读者展示出一种独立思想和拒绝传统家庭理念的清新心态。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他的描写和言行,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和性格。
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他一直处于自卑的状态中,总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他的自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他人的忠诚。
在小说中,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恩师陈察院、朋友唐温贞,将他们出卖给了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追求着自己的爱情。
他始终困惑于选择陈岚和沈从文之间,不愿意做出妥协,以至于最终失去了两个女人。
方鸿渐的这种自私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软弱的人。
其次,方鸿渐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他总是推卸责任,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与陈岚分手后,他怨恨陈岚对自己的背叛,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负责任和不成熟。
在与沈从文分手后,他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自私和优柔寡断负责。
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对自己的错误从不反思。
这种缺乏责任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幸福。
此外,方鸿渐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他往往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在面对抉择时往往左右为难。
他的优柔寡断在两个爱情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对陈岚和沈从文之间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而且在面对感情的问题时总是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他缺乏对自己的坚持和自我定位,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己。
这种优柔寡断使得他在人生的拐点上错失了很多机会。
总的来说,方鸿渐是一个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优柔寡断的人。
他经常被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所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
他在人生的重要选择面前往往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这种性格和态度使得他无法脱离围城,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通过对方鸿渐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形象也可以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往往面临着各种的选择和困惑。
他们常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难以做出决断。
正因为如此,《围城》中关于方鸿渐的描写也一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处在精神危机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在西学东渐、出国镀金成为时尚的驱动下,这位出身于封建世家的方鸿渐抱着好奇、游历与获取功名的理想走出了国门。
然而,他在国外并无任何专长,最后从爱尔兰人手中骗了一张假博士文凭。
回到国内后,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家庭、亲友、社会,无不使他领略世态的冷酷。
他不谙世事,从十里洋场到内地的三闾大学,险恶的处境,恶劣的人际关系,一次又一次地教训和打击了他。
他在家庭中难以存身,在学校里也无法立足,跑回上海后依然毫无出路。
最后,他只能像关在铁笼中的野兽,虽然拼命挣扎,最终却永远找不到出路。
由于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方鸿渐对不如意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困境,总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不愿承担对社会和对自身的责任,而惯于依附他人,失去了存在的自主性。
方鸿渐是病态的现代文明的病态产儿。
作品通过对方鸿渐的病态人格和失败人生的描写,既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弊端和危机,也启示人们要有生活的勇气和存在的自觉性。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2009-06-06 10:36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他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生,展示了他的懦弱性格,暴露了他的消极被动、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因果关系。
方鸿渐的人生悲剧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启迪。
《围城》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其特点不仅表现在讽刺的广度、深度,更重要的是这部讽刺作品体现出作家对于讽刺艺术的不懈探索,显现出了幽闭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征;讽刺艺术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2009-06-06 10:36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他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生,展示了他的懦弱性格,暴露了他的消极被动、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因果关系。
方鸿渐的人生悲剧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启迪。
《围城》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其特点不仅表现在讽刺的广度、深度,更重要的是这部讽刺作品体现出作家对于讽刺艺术的不懈探索,显现出了幽闭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征;讽刺艺术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 ”,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_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2009-06-06 10:36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他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生,展示了他的懦弱性格,暴露了他的消极被动、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因果关系。
方鸿渐的人生悲剧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启迪。
《围城》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其特点不仅表现在讽刺的广度、深度,更重要的是这部讽刺作品体现出作家对于讽刺艺术的不懈探索,显现出了幽闭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征;讽刺艺术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 ”,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特点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特点语文教育专业08级1班 黄金燕摘 要:钱钟书以高超的讽刺艺术魅力解析了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的生活现状,成功塑造了方鸿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自身性格的缺点是造成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生活、婚姻、事业上无不遭遇挫折,更深层次的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及其悲剧命运。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点;小人物;伪君子;懦弱者;老舍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
”[1]从《围城》整部小说的叙述来看,虽然是用第三人称,方鸿渐也只是被叙述人物中的一个,但叙述者经常采纳、吸收方鸿渐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和审视别人,使他的性格、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在全书的各种场合。
[2]方鸿渐是《围城》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他的多重性格特点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悲剧命运是性格缺陷造成的。
作家章明说过:“这个人,不论是在学业上,在家庭上,在社会上,他几乎没有一个有亮点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种悖论,一种荒唐的陷阱里边。
”[3] 本文主要分析了方鸿渐的多重性格特点。
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小人物 钱钟书在《围城》中所刻画方鸿渐的形象是一个外表风光,实质却一团糟的小人物。
方鸿渐一登场,正好是留学归来受到人们追逐的时候,像个大人物似的。
但在他出国留学 “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古文、西藏文或梵文。
四年中,他换了三所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1他把留学完全是不当一回事的,如书上第三章写到他对唐小姐说的话:留了学了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会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该把留学这事忘了。
○2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是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了地面,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拼命追忆,只像把筛子去盛水。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引言《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现代小说,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个性特点。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浅析。
方鸿渐的背景描述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来自于小城的学者。
他接受了优秀的教育,有着相当的文化底蕴,但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无法融入社会的困境。
方鸿渐的矛盾性格方鸿渐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格。
一方面,他渴望追求自由和独立,希望摆脱家庭和小城的束缚,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一直在自己的内心中挣扎。
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他通过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和审视,展现了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度思考。
他对人性的探索与矛盾冲突,使他的形象更加复杂和丰满。
方鸿渐的成长历程在小说中,方鸿渐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
他在与人沟通和交往中逐渐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意识到自己的无助和无力。
这一成长过程使他最终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方鸿渐形象的意义方鸿渐的形象在《围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所面对的矛盾和挣扎代表了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抉择与矛盾。
同时,他的成长也象征着个体在不断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奋斗与成长。
结论通过对《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的浅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矛盾性格和丰富内心世界,以及他的成长历程和象征意义。
方鸿渐的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当代人内心世界和社会困境的一种呈现和思考。
《围城》中的隐喻

《围城》中的隐喻二、人物隐喻1. 方鸿渐- 方鸿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可以被看作是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隐喻。
他留学归来,看似有着光鲜的外表,就像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一样,接受了西方教育。
他的内心却十分迷茫和空虚。
- 他在学业上的“假文凭”事件隐喻着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虚荣和不扎实。
他没有真才实学,却靠买来的文凭来装点门面,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部分人对表面功夫的追求,而忽视了真正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 在爱情和婚姻方面,方鸿渐对待感情的态度也具有隐喻意义。
他与多个女性的纠葛,如对鲍小姐的一时冲动、对苏文纨的暧昧不清以及与孙柔嘉的仓促结合,隐喻着当时人们在爱情和婚姻中的盲目、不坚定以及缺乏深度的理解。
他在感情上像一个漂泊者,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宿,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内心的不安定和对未来的迷茫。
2. 孙柔嘉- 孙柔嘉可以被视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女性的隐喻。
她既有传统女性的一面,比如在婚姻中希望丈夫能够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有一定的家庭观念。
- 但她又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有自己的主见和算计。
她在与方鸿渐的婚姻中,从最初的温柔小意到后来的争吵不断,隐喻着现代婚姻中男女关系的复杂性。
她的“柔嘉”这个名字看似温柔美好,但她在婚姻中的表现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暗示着传统对女性的期待与现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之间的冲突。
三、环境隐喻1. 围城- 小说的标题“围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它象征着婚姻、生活、社会等多方面的困境。
就婚姻而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
这一隐喻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矛盾心理。
- 在社会层面上,“围城”隐喻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像一座围城,人们被困在其中。
例如,方鸿渐在社会上四处碰壁,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中。
他想进入某些圈子,如在三闾大学任教时,却发现里面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想要逃离却又难以脱身,这就像被围困在城中一样。
- 从人生的角度看,“围城”隐喻着人们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的无奈。
论文-《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分校(站、点):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稿日期;目录写作提纲··························································⑵内容提要··························································⑶关键词····························································⑶正文······························································⑶一、人物性格悲剧··················································⑶㈠他不求进取,游游荡荡··········································⑷㈡他毫无主见,善于妥协··········································⑸㈢他缺乏勇气,爱慕虚荣··········································⑹二、人物悲剧根源··················································⑺三、人物与社会意义·················································⑼参考文献··························································⑽写作提纲△引言作品精彩的人物形象刻画与写作背景。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其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对一群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展现出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性特点。
在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经历,塑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形象。
下面就对《围城》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1. 方鸿渐方鸿渐是小说中的主角,也是一个最具讽刺和让人叹息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有着文学抱负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和犹豫。
他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却不得不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许多妥协。
在他的行为和言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浮躁和投机。
在小说中,方鸿渐是一个受围城困扰的人。
他试图从这座“围城”中逃脱,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他的渴望和追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最终也无法摆脱围城的束缚。
方鸿渐的形象使人深思: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又受着种种环境的限制。
这种矛盾和挣扎使方鸿渐成为一个富有现实意义和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
2. 柯愫柯愫是方鸿渐的挚友,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
他的形象给人的印象是善良、正直、忠诚,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他对友情的执着和忠诚值得人们深思和敬仰。
在小说中,柯愫一直在扮演着方鸿渐的知己。
他在方鸿渐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他帮助和理解。
在困境中,柯愫的形象显得更加深刻和动人。
他所展现出来的忠诚和真诚感染了许多读者,使人们对友情、诚实和真诚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柯愫的形象在《围城》中可以说是一个灵魂的化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精神保护者。
他的形象使人们产生了对于美好和真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人格的完善和丰润。
3. 聂文聂文是方鸿渐的妻子,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
她的形象给人的印象是聪明、独立、果决。
她是一个典型的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立。
在小说中,聂文一直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她不愿为了婚姻和家庭而牺牲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的坚韧和果断的个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围城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本文给方鸿渐定性,他是正直善良,聪明幽默,却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方鸿渐作为旧中国都市的知识分子, 在接受了西方现代化新思潮的洗礼后, 成为特定时代下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畸形儿”; 正因如此, 使其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性。
这种矛盾使他在爱情上一败涂地;婚姻上穷途末路; 事业上一筹莫展。
在其悲剧形成的同时方鸿渐的形象塑造也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人物引言《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
在书中钱钟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媛淑女、亦有商贾政客。
钱先生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
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
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象是最丰满的一个。
在《围城》中,方鸿渐是本书的男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本文将对方鸿渐、赵辛楣二人从爱情与婚姻、学业和事业两个概括性的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从而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二人,及了解《围城》。
方鸿渐性格特点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
对方鸿渐的人生哲学做最简单的概括, 就是一个“混”字。
他没有目标, 缺少进取。
《围城》中的方鸿渐不停地在一座座城中冲进冲出,却始终进行着毫无意义的追求。
这位江南的绅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很看重的土木工程,于是转到社会学系,最后又转到中国文学系而勉强毕业。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精编版)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方鸿渐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小说《围城》的主人公,对于他这个人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解析吧。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一】人物介绍:方鸿渐出生于江南水乡的一个乡绅家庭,父亲是个前清举人。
他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
有点小聪明,口才好,富有正义感,对于人生、事业和爱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触,他善于讨女孩子欢心。
但同时又爱面子、懒惰、软弱、遇事犹豫不决。
电影《围城》里,陈道明把这个人物表演的非常好。
家庭:方鸿渐出身乡绅家庭,父亲是个前清举人,因此身上有着中国士大夫的清高品性,对于市侩心理的小市民有着极强的抵制心理。
但身边却永远围绕着类似的任务。
从自己父母亲、周家夫妇、身边的亲戚到学校同事李梅亭,再到自己的老婆孙柔佳,或多或少都有着小市民的习气和作风。
方鸿渐被动地和这些人打交道,并具有讽刺意味地被自己所抵触的人和事控制掌握着命运,最终被家庭琐事折磨致死。
师门:方鸿渐是个海归,在欧洲学习的几年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没有读成学位。
回国之前怕对长辈无法交代,设法弄了个假文凭,谎称自己获得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
也正因为这个假文凭,使得他总是不够自信,总是不敢直接面对,而是一味的回避。
也正因为他是海归,所以他总是瞧不起小市民,总以为自己喝了那么多的墨水,讲面子,自视很高,是一个十足的眼高手低的家伙。
大众舆论:任何悲剧冲突,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社会矛盾的反映方鸿渐也不例外。
他生存的环境,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社会、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侵略与反侵略、、、中国被卷进了时代的漩涡。
他是不由自主的走进了这个漩涡,但也只是漩涡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色而已,由此可见,钱钟书先生眼光毒辣。
在此,我再套用一句老话结尾: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二】方鸿渐是个其有复杂性格的人,他上复杂的思想性格情感生活.一方面他在追求纯真的朴实的爱,讨厌爱情生活中的世俗气.一方面他胆小怯弱.他的矛盾状态中为爱情几经追求,失爱.再追求爱.最后成为情场上的失败者.方鸿渐复杂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现在家庭生活上.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致使刚成立的小家庭陷于破裂的危机.方鸿渐的思想复杂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现在事业生活上.在事业上,方鸿渐虽然有一定的主义感,对生活中的坏现象有着不平的愤怒,也进行挣扎,但有时抱有幻想,常常屈于环境的压迫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在他身上有着封建次序的绝望.也有着古老生活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20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熏陶,也有着对西洋文化的鄙夷.他当然说不上是英雄.但也不是个坏人他身上有些善良正直的品行和民族灵魂.但那样的社会不仅造成了他的矛盾思想性格也注定了他不会有焕发光彩的生活道路【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三】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
《围城》人物分析之方鸿渐

《围城》人物分析之方鸿渐篇孙永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驶往香港的法国邮船上坐着各式各样的人,犹如鱼的腹中的五脏一样俱全。
法国人、德国流亡的犹太人、印度人、安南人且不用说是有中国人的,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若是没有中国人的面孔就如同沙拉中缺少蔬菜一样的不新鲜。
更让人新鲜的是船上坐着一批新鲜的人,其中包括留德回国的方鸿渐博士。
下面笔者就其新鲜可人之处一一道来。
一,半生半熟的青柿子。
方鸿渐的初次出场是在法国邮船甲板上与鲍小姐的青涩暧昧,当苏小姐心有不舍地催促着方鸿渐去鲍小姐处时,方鸿渐顿时不好意思地红着脸撇下苏小姐。
苏小姐曾说方鸿渐是他们学校的“函数表”,随着女同学的接近脸上骤然升温仿佛高挂枝头的熟透了的红柿子。
但这时的方鸿渐只是一个尚未成熟的青柿子。
回国的路上与鲍小姐的暧昧关系逐渐使他生长渐至成熟,方鸿渐是有未婚妻的而鲍小姐也是有未婚夫的,两人的相遇就如阴霾的天空,晦暗而恐慌。
正如一切没有恋爱史的青年一样,方鸿渐把爱看得太贵和严重,不肯随便施舍与人,更不肯把爱献给任何女性。
方鲍二人的关系如雨后春笋般疯狂地生长,可就在下船的那一刻方鸿渐心碎似地如释重负。
顿时觉得又恼又恨,怪自己不该对她那么好。
方鸿渐的情人一去不返,他这颗青柿子还在枝头等待下一雨后将它打落在地。
二、学无实才的纨绔子弟。
方鸿渐凭借岳丈周经理的资助游学欧洲,虽说四年来换了四个学校,可并未学得真才。
又因父亲和丈人的书信说,方老先生乃是前清举人,作为儿子有义务“子承父业”得个博士回国以光彩门户,岳丈更不用说,出了钱总要有点儿回报的。
经过这样几番思索,终于明白了文凭的重要作用,文凭好似亚当夏娃身下那片遮羞包丑的树叶树叶的功效。
可是此时的方鸿渐就连这样一片树叶都没有怎能不感到羞耻呢。
可是回国在即,短时间内又无法正常博得一纸文凭,只好作罢。
回到国内当地教育机构请他为本校学生做一次演讲,只得点灯夜读准备演讲稿。
演讲当天众乡绅学子群聚恭听,不了听到讲演内容无不义愤填膺,想堂堂留学生竟公开提倡抽烟携妓。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在《围城》这部小说中,作者钱钟书刻画了一系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这些
人物的性格特点各异,互相交织、对比,共同构建了小说的丰富内涵。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几位主要人物的形象。
方鸿渐
方鸿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内心矛盾复杂的人物。
他虽然是个成功的外
部之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机智的处世手段,但内心却总是感到不满足和空虚。
他追求着物质上的成功和社会地位,但又常常为自己的过往和内心的空虚而苦恼。
这种内心的矛盾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脆弱和无助。
沈从文
沈从文则是一个与方鸿渐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
他是一个忠诚、善良、风趣的人,与方鸿渐的冷静谨慎完全不同。
沈从文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放开的、包容的,他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尽管在物质上他并不如方鸿渐那样成功,但内心却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感。
霍桑
霍桑是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爱的浪漫主义者。
他对待爱情的
专一和执着让人感动,但也使他自己受到了很多伤害。
霍桥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以及追求真爱的艰辛和付出。
老舍
老舍则是一个典型的思想家,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洞察。
他的思
维敏锐、见识广博,让人对他产生敬佩和尊敬之情。
老舍的形象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和对人性本质的关怀。
总的来说,《围城》通过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不同性格和命运的人在
繁重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
每个人物形象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引领读者思考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物形象说起《围城》里的方鸿渐,这家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钱钟书先生笔下的他,就像咱们身边那些有点小聪明,却又时常犯迷糊的朋友,让人哭笑不得。
方鸿渐这人吧,一出场就带着点“海归”的光环,但你别看他留学欧洲,学了些洋墨水,其实骨子里还是个地道的中国书生。
他那种半吊子的学识,就像是半空中的风筝,看着挺高,一扯线,嘿,立马就露馅了。
回国以后,他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就像咱们现在说的“高不成低不就”,总是挑三拣四,结果把自己挑成了个“大龄剩男”。
感情方面,方鸿渐更是让人摇头叹气。
他先是跟鲍小姐搞了点暧昧,那感情就像是春天里的桃花,开得快,谢得也快。
接着又跟苏文纨纠缠不清,那苏小姐可是个才女加富婆,方鸿渐跟她在一起,就像是麻雀飞上枝头,看着挺风光,其实心里头那个虚啊,生怕哪天掉下来摔个粉身碎骨。
最后,他还是跟唐晓芙好上了,这段感情才算是动了真格的。
可惜啊,好景不长,两个人因为种种误会,最后还是分了手。
方鸿渐这感情路,就像是走迷宫,绕来绕去,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
工作上不顺心,感情上也不如意,方鸿渐这人就开始有点自暴自弃了。
他三心二意地去了三闾大学教书,本想着能混口饭吃,结果又卷入了学校里的种种斗争。
他就像是只被丢进漩涡里的小船,想挣扎,却越陷越深。
最后,他还是选择了逃离,回到了上海,继续过着那种漂泊不定的生活。
方鸿渐这人吧,虽然毛病不少,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他善良、正直,有时候还会有点小幽默,就像是咱们身边那种有点缺心眼,但又不失可爱的朋友。
他那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就像是咱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都会有的那种无力感。
他想追求真爱,却又害怕受伤;他想事业有成,却又缺乏勇气和毅力。
他就像是咱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却总是找不到那扇真正属于自己的门。
总的来说,方鸿渐这个人啊,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迷茫和挣扎。
他的故事虽然有些悲凉,但也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真实。
方鸿渐————《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提要:本文卞要从文化视角、象征卞义手法两个角度,从方鸿渐作为社会人、知识分子、漫漫人生中的普通一员三个方而来重读这个形象。
从而读出这一形象的深刻、多义。
关键词:化审视象征卞义手法人生困境围城《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学贯中西,是个典型的学者型作家,在他的《谈艺录》、《管锥篇》中均体现了他对文化、知识以及文化人、知识分了的独到认识,根据他的这些理论着述,我们可以重新来解读方鸿渐这个形象,这样,我们就会得出不同于前人的认识,甚而会有更合理、更深层的理解,也就更觉这个形象耐人寻味。
作者从中西文化审视的角度,运用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把主人公方鸿渐置放到富有多层意蕴的人生境遇中去塑造,因而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了耐读性和多义性探刻性。
首先,从社会批判(讽刺)这个角度来看,书中所涉及到的社会世相都是钱钟书留学归来亲历的,“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
”自然,他会用他学者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社会。
在作品中,作者借主人公方鸿渐的行踪写尽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世相。
国外学界的弊端;回国途中邮船上的留学生们热衷于麻将牌的精神状态;回国后,始终如一的社会世俗,可笑的婚姻观,老式的家庭,迂腐可笑的父亲,言必嵌英文的张家,就业、人才体制的混乱无序,脏污不堪的餐饮、旅店,拥挤没有秩序的交通,尔虞我诈、互相猜疑、拉邦结派的高等学府,人浮于世的报馆,互相攀比的亲情、骄横的大兵,令人慌乱的战争等等,凡方鸿渐所到之处,均被作者那令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的讽刺笔法所摄,这一切构成了方鸿渐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生存环境,身处这样的社会,一个凡人自然显得无能也无用,因为:他无依无靠,既没有资深的家庭、亲朋作后盾又没有子1‘么谋生的本领;他手足无措,既不能用西方的文明来规范这个社会,又不甘心溶入这个社会,真可谓一无所有一无所能,仅有的一张可以骄人的文凭还是哄骗来的,更何况,他还有做人的尊严,对此讳莫如深,哪还能用它来谋生、立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本文给方鸿渐定性,他是正直善良,聪明幽默,却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方鸿渐作为旧中国都市的知识分子, 在接受了西方现代化新思潮的洗礼后, 成为特定时代下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畸形儿”; 正因如此, 使其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性。
这种矛盾使他在爱情上一败涂地;婚姻上穷途末路; 事业上一筹莫展。
在其悲剧形成的同时方鸿渐的形象塑造也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人物引言《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
在书中钱钟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媛淑女、亦有商贾政客。
钱先生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
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
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象是最丰满的一个。
在《围城》中,方鸿渐是本书的男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本文将对方鸿渐、赵辛楣二人从爱情与婚姻、学业和事业两个概括性的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从而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二人,及了解《围城》。
方鸿渐性格特点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
对方鸿渐的人生哲学做最简单的概括, 就是一个“混”字。
他没有目标, 缺少进取。
《围城》中的方鸿渐不停地在一座座城中冲进冲出,却始终进行着毫无意义的追求。
这位江南的绅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很看重的土木工程,于是转到社会学系,最后又转到中国文学系而勉强毕业。
由于一个偶然因素的出现(未来丈人的帮助)便毫无心理准备地走上了留洋之路,学中文的人出洋“深造”就显得有些滑稽,但“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了,又不访《永乐大典》,也找不到太平天国的文献……四年中倒换了三所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有,临回国时,在父亲和丈人的威逼下,为了搪塞才挖空心思地买了的博士文凭。
到了上海, 家乡的停滞不前, 社会现状的黑暗, 使其感到无能为力, 不知道自己该干点什么。
起初在点金银行里谋了一个闲职混饭吃, 终因其无能遭周家嫌弃。
再加上恋爱的失败, 也许是为了逃避心灵的痛苦,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走上了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
而这份并不怎么样的差事也不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是当赵辛楣追苏文纨时误把他当成情敌, 为了“独享”苏文纨才将之推荐到三闾大学的。
三闾大学虽然地处湖南一个偏僻乡下, 但远非一方净土。
这里有道貌岸然、老奸巨滑、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市侩校长高松年、有外形木讷,内心狡诈的假洋博士韩学俞、有在政界失足落水,混迹学校的旧官僚汪处厚、有专事吹牛拍马,浅薄委琐的势力小人陆子渊等等。
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三闾大学中几十个知识分子的勾心斗角和相互倾轧中被排挤出来,被解除了教师职务。
小说结尾时, 方鸿渐与孙柔嘉感情破裂, 打算去重庆找赵辛楣再谋求出路。
这个结尾具有讽刺意味,方鸿渐好象是得了软骨病一样, 只能靠别人扶持着生活, 在事业的“围城”里不断地挣扎着, 如同一个“多余人”, 一样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
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
所以说,方鸿渐人生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的性格,他的悲剧性格就是他悲剧命运的直接根源。
所以他有自尊心,有羞愧感,他看到大学教授在追逐名利的时候,他很蔑视,因为他有一种良知在里面。
但钱先生在描述他的良知是,只是一闪而过。
他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个地方,他只是更多地描写他生活当中尴尬的一面。
他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个地方,他只是更多的描写他生活中尴尬的一面。
例如钱钟书描写他的吃相,他吃饭没有一般中国人所谓的高贵的贵族,留过洋吃饭的典雅,所以他的吃相就受到一些人物的嘲讽。
方鸿渐仿佛天生不是会成大事业的人,他总是处于中间状态,坏也坏得不够彻底,却又不是绝然意义的好人[1]爱情和婚姻《围城》通过方鸿渐从追求-失败-再追求-再失败的过程展示了人类在生活,爱情与事业中的追求与失败的主题,同时又告诉我们:人性虽然易为“围城”所困,但“围城”并不是无出路的,这种出路在于我们自己在不悲观、不失望的状态下去思考,去寻找。
正如钱先生所说:“人生虽然痛苦,但并不悲观。
”小说以大量篇幅在恋爱事件中着力表现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他与赵辛楣最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出身,与赵辛楣的霸气十足不同,方鸿渐是个让人倍感亲切的人,也是深得女性喜爱的人物,他很好相处,与他一起不会有压迫感,他愿意照顾别人的感受,关心体贴,他也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贫嘴滑舌地既能逗人开心,又能化解矛盾,但方鸿渐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从一出场到全文结束,他都在受别人和和命运的摆布,几乎没有一件事顺了自己的意愿,但是,方鸿渐在恋爱婚姻上的屡屡失败,不仅是因为他是个重感情的人,而且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玩世不恭、优柔寡断是分不开的。
方鸿渐还在高中读书的时候,就随家里作主订了婚。
这时他的爱情还是懵懂的,他只是父亲的乖儿子。
并不懂什么叫真正的爱情。
然而,进了大学之后,受到个性解放新思潮的影响,看同学谈情说爱,成双成对,哪儿能不动心于是萌生对自主爱情的向往,一心想摆脱旧式婚姻。
此时的方鸿渐已萌发了自我意识,想追赶一下时髦,没料到却换来父亲大人的一番“义正辞严”,对父亲的温驯使他从此不再痴心妄想,只好借叔本华的话来自我安慰:“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但其内心的欲望之火并未湮灭。
方鸿渐那种渴望自由恋爱,却又因为家庭、社会的制约而不敢反对的事实,已经将其软弱的性格展露无遗。
在子爵号油轮上,也许是天气燥热,也许是情感饥渴,亦或是肉欲冲动,看到“局部真理”的鲍小姐秀色可餐,再因为鲍小姐的一句谎言:“方先生,你教我想起我的fiance,你相貌和他像极了!”,方鸿渐便把持不住了,并且还很天真很搞笑地向鲍小姐求爱:“我现在向你补求,行不行”然而,当得知自己被骗之后,方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却还算懂得一点“认知疗法”,通俗一点说就是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他劝慰自己:“鲍小姐谈不上变心,因为她没有心;只能算日子久了,肉会变味。
反正自己并没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的什么可怨的。
”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让初涉爱情的方鸿渐在感情的道路上的第一次受挫,而且从书中来看,方鸿渐一生中与女人同床的第一夜极可能就给了鲍小姐,可悲,可叹,可气。
然而,鲍小姐对方鸿渐的玩弄,却成了苏文纨与方鸿渐二人之间感情的导火线。
当鲍小姐撇下方鸿渐与未婚夫离去的时候,苏小姐故意对若有所失的方鸿渐挖苦道:“方先生不下船,在想心思,人家撇下方先生去啦!没人陪了。
”方鸿渐鬼使神差地反击道:“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呀、没资格呀!”谁知这正是苏小姐最想听到的话,苏小姐乘机就向他发出邀请。
后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鲍小姐在方、苏二人之间起到了绝妙的连接作用。
苏小姐得与方鸿渐亲近后,处处显示着她的聪明。
她偶然的举动都让方鸿渐觉得有比求婚、订婚、新婚更悠久的关系。
这让方鸿渐感到恐慌,甚至连她的平静都让方鸿渐觉得这是爱情超热烈的安稳仿佛飓风后的海洋波平浪静,而底下随时潜伏着汹涌翻腾的力量。
然而方鸿渐本无心于她,因而他们的情感并不能为全书的主旨提供什么值得阐释的作用,只是突出了方鸿渐在感情问题上的犹豫与无能,隐含着他将遭遇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方鸿渐、苏小姐的纠葛在小说中的最大作用是引出了另外一名关键的人物——唐晓芙。
在唐小姐应允了方鸿渐共进晚餐的邀请后,“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
他的快乐从睡梦里冒出来,使他醒了四五次,每醒来就象唐晓芙的脸在自己眼前,声音在自己耳朵里。
他把今天和她的谈话一字一句,一举一动都将心熨帖着,迷迷糊糊地睡去,一会儿又惊醒,觉得这快乐给睡埋没了,忍住不睡,重新温一遍白天的景象”;第一次收到唐小姐的信,他“临睡时把信看一遍,搁在枕边,中夜一醒,就开电灯看信,看完关灯躺好,想想信中的话,忍不住又开灯再看一遍。
”这是何等的痴情和喜悦啊,让人回想起寤寐思服的初恋。
书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方鸿渐与唐晓芙热恋的那短短的日子,也是方鸿渐在全书中唯一过的一段舒心日子。
方鸿渐对唐晓芙爱情应该是他感情历程中最真诚、最纯真的了。
因为有了爱情,方鸿渐也显得神采飞扬,谈吐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情书更是显得才气纵横,这大概也赢得了唐小姐的芳心。
我觉得这个时候的方鸿渐,是最看得顺眼的,最可爱的。
只可惜方鸿渐生性懦弱,对待苏文纨的感情迟迟未决,明知不爱苏小姐,却仍然“心存怜惜”,不忍拒绝,甚至最后还吻了她。
方鸿渐竟还认为“刚才的吻轻松得很,不能当作自己爱她的证据。
好像接吻也等于体格检验,要有一定斤两,才算合格似的”。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方鸿渐“自我调适”的能力。
但是这样,他就被苏小姐彻底地给套牢了,泥足深陷而不能自拔。
苏小姐恩威并施,方鸿渐是骑虎难下。
方鸿渐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情,方鸿渐不得不拒绝苏小姐的一厢情愿。
方鸿渐这样做,勇气可嘉,让人钦佩,是正确的,但是却太迟了。
发自女人天生的嫉妒和报复心理,苏小姐出于女性的报复,将方鸿渐买假文凭、与鲍小姐“一夜风流”之类丑事全抖落了出来。
唐小姐偏听偏信一时气极,方鸿渐虽是铁齿铜牙也是百口莫辩,这事怎么能说得清呢这就是完全因为他的优柔寡断断送了他的美丽而又短暂的爱情。
看到这里,感觉方鸿渐和唐小姐之间的爱情并未真正死亡,还是可以挽救的。
我曾设想,如果方鸿渐厚着脸皮,放下本就不值钱的自尊,去求得唐小姐的谅解,也未尝不能追回他的爱情。
但他没有,可怜他只是呐呐的说:“你说的对,我是个骗子,我不敢再辩,以后决不来讨厌了。
”然后站起来就走。
他只是恨,只是怨,只是“囫囵吞地忍受着整块的痛苦”,在这把握幸福的关键时刻,他不是积极主动的去争取和解释,却把本存幸福的爱情结束的那么轻率,这不能不说是发自他那本性的怯懦。
“曾经沧海难为水。
”方鸿渐对爱情再也不敢奢求了,但对唐小姐仍是余情难了,唐小姐始终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但是,男人嘛,总是耐不住寂寞的,从一而终的无论男女毕竟都是例外。
方鸿渐是个感情过于丰富的人,他自己也曾坦言过:“总是心太软,常迎合女人。
”他的好友赵辛楣曾笑话他:“你一念温柔,已经在心里下了情种。
”对孙柔嘉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平常女孩,他也丧失了应有的警惕,辛楣的一句玩笑便使他心里有了鬼,结果又轻易地掉进了温柔陷阱,没法逃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