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计算公式
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
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工作效率 = 完成的工作量 / 所用的时间。
在这个公式中,完成的工作量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衡量,比如任务数量、生产数量、销售额等;而所用的时间可以是小时、天、周等。
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单位来计算工作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计算工作效率:首先,确定完成的工作量的衡量单位。
比如,如果是销售人员,可以用销售额来衡量完成的工作量;如果是生产人员,可以用生产数量来衡量完成的工作量。
其次,记录所用的时间。
在完成一项任务或者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记录下所用的时间,可以是小时、天、周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
然后,应用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
将完成的工作量除以所用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工作效率的数值。
比如,如果完成的工作量是100万元的销售额,所用的时间是1个月,那么工作效率就是100万元/1个月=100万元/月。
最后,分析和评估工作效率。
得到工作效率的数值之后,我们可以对比历史数据或者行业平均水平,来评估自己的工作效率表现。
如果工作效率较低,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技能等。
除了以上的计算公式,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衡量和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利用时间管理工具来记录和分析工作时间的利用情况,找出时间浪费的地方;利用生产管理工具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利用销售管理工具来跟踪销售业绩,找出销售瓶颈,提高销售效率等。
总之,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通过合理地衡量工作量和时间,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找出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加高效、更加出色。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工作装置的效率的计算公式
工作装置的效率的计算公式在工作装置中,有很多部件的设备,效率就是这些部件的实际消耗能量除以设备的额定功率。
所以效率越高,设备就越经济。
但设备的单位效率又是多少呢?一、原理机械设备的效率公式为:其中:a= f (p) a= f (p) p= u (u) v v v v u v u u (h)机械设备的效率即: a为部件平均效率, f为某参数下部件每一工作小时所消耗能量之比。
1、结构机械设备由机架、传动装置、传动轴、转子和支承等组成。
为了保证其工作的可靠性,机架的类型及高度、传动装置的数量等,是影响其效率好坏的重要因素。
传动装置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带动零件组作各种运动的机械传动装置,其效率受各摩擦阻力及其大小共同影响。
传动装置是指可改变工作速度并能改变传动比进而改变转速而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发生相应变化的机械装置。
2、基本原理机械设备的效率,是指机械设备在额定工作时的总效率,也就是按规定的部件平均能耗之比,即该性能指标下所使用的部件在额定工作时所消耗的实际电能或功率。
由于有许多部件处于工作状态,这些部件的工作功率也是在额定时间内变化,因此,要计算这些部件平均耗能时,必须将这些部件进行换算,即把它们所消耗的实际电能或功率与所需消耗的实际功率相比较,得出一个平均效率值。
这个平均效率值所代表的是实际使用部件的平均工作功率与理论上总功率之比。
机械设备效率的计算公式应根据实际效率值与理论效率值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以保证计算过程中能够进行准确计算而无需考虑机械参数和使用条件。
3、计算步骤当有多个工作条件时,就会有多种影响效率的因素。
其中一些影响效率的因素不会影响效率,但一些影响效率的因素会影响效率。
如:改变装置内部形状、温度、液体流量系数等,都会使影响效率的因素发生变化。
通过分析影响效率的因素可以发现,影响效率的因素很多,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效率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求得提高效率的措施和办法。
本文介绍几种影响机械装备效率的因素,并给出一个简单计算方法。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一、公式: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二、定义: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
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三、计算时的注意事项1、损失工时的计算①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影响生产效率时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IE确认。
②生产过程中因异常而停线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责任部门确认。
2、补助工时的计算①新订单生产成品,排线时补助1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②新订单生产半成品或包装排线时分别补助半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同一订单非因本生产线原因而停线,然后又重新排线生产,按①②进行计算补助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时,生产效率由生产半成品的生产线进行计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5、生产好的成品因本生产线作业不良而造成重工的,重工时所用到的工时将计算到生产该成品的实际投入总工时内进行计算生产效率,由生产该成品的线别承担工时。
6、计算损失工时和补助工时时由生产线填写<组装课损失/补助工时申请书>,按计算时注意事项的第1、2项规定进行计算与确认。
功率和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功率和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功率和效率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功率描述了一个系统或者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或能量转化的速率,而效率则指的是能量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功率和效率的概念,并给出它们的计算方法。
一、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功率(P)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或能量转化的速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P = ΔW/Δt其中,P表示功率,ΔW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或能量转化量,Δt表示单位时间。
功率的单位常用瓦特(W)表示。
通常来说,功率可以分为机械功率和电功率两种。
机械功率是指机械设备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例如发动机、电动机等。
而电功率则是指电器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或产生的电能。
二、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效率(η)指的是能量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即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
其计算公式如下:η = (输出功率/输入功率) × 100%其中,η表示效率,输出功率表示系统或设备输出的功率,输入功率表示系统或设备输入的功率。
效率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效率通常分为总效率和实际效率两种。
总效率是指系统或设备实际完成的功率与理论上能够完成的功率之比,实际效率则是指系统或设备实际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
三、功率和效率的应用功率和效率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以几个典型的例子说明:1. 汽车引擎的功率和效率:汽车引擎的功率可以衡量其输出的动力大小,而效率则可以评估其燃油的利用程度。
一般来说,汽车引擎的功率越大,车辆的加速性能越好;效率越高,燃油的利用率越高。
2. 发电机组的功率和效率:发电机组的功率可以表示其输出的电能大小,而效率可以评估其能源的转化效率。
高效率的发电机组可以有效地利用能源,减少资源的浪费。
3. 太阳能电池板的功率和效率:太阳能电池板的功率表示其转换太阳能为电能的能力,而效率则可以评估其对太阳能的转换效率。
高功率和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提供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工作效率公式六个公式
工作效率公式六个公式
工作效率的公式通常涉及到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关于工作效率的六个常用公式:
1. 工作效率(E)公式:
$E = \frac{W}{t}$
其中,W是工作量,t是工作时间。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工作效率,即工作量与工作时间的比值。
2. 总工作量(W)公式:
$W = E \times t$
这个公式表示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乘积等于总工作量。
3. 工作时间(t)公式:
$t = \frac{W}{E}$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完成特定工作量所需的时间,其中W是总工作量,E是工作效率。
4. 剩余工作量(RW)公式:
$RW = W - E \times t$
其中,W是总工作量,E是工作效率,t是已完成工作的实际时间。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剩余的工作量。
5. 剩余工作时间(RT)公式:
$RT = t - \frac{W}{E}$
其中,t是总工作时间,W是总工作量,E是工作效率。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剩余的工作时间。
6. 工作效率变化率(EC)公式:
$EC = \frac{E_{2} - E_{1}}{E_{1}} \times 100\%$
其中,E1和E2分别表示初始和最终的工作效率。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工作效率的变化率,以评估工作过程中的效率提升或下降。
这些公式在项目管理、生产计划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中非常有用,可以帮助管理人员了解团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并据此制定更有效的计划和决策。
关于效率的公式
关于效率的公式
效率的公式有多个,具体取决于所涉及的领域和计算对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效率公式:
1.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x100%。
2. 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3. 机械效率:η=W有/W总,其中 W有为有用功,W总为总功。
4. 出勤率:出勤率=出勤人数÷总人数X100%。
5. 出粉率:出粉率=面粉的重量÷小麦的重量X100%。
6. 出油率:出油率=油的重量÷作物的重量X100%。
7. 成活率:成活率=成活的数量÷总的数量X100%。
此外,在物理学中,还有p=ρgh等公式。
这些公式都是用来表示效率的,具体使用哪个公式取决于所涉及的领域和计算对象。
电机效率计算公式
电机效率计算公式电机效率是指电机在特定条件下,以有效功率输出某种有效功率的比率,也可以说是以有效功率驱动有效功率的效率。
它反映了电机转换电能和有效功率的能力,也是衡量电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电机效率计算中,有普通电机效率计算公式和半导体电机效率计算公式,两者效率计算公式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基于公式测定电机效率,并建立效率测试系统或软件,以满足不同场合的测试需求。
1、普通电机效率计算公式:普通电机效率计算公式为:η = Pout / Pin×100%。
其中,η表示电机效率;Pin表示输入功率;Pout表示输出功率。
如下图所示:图1通电机效率计算公式从图中可以看出,输入的功率Pin应超过输出的功率Pout,这样才能保证电机效率的有效。
2、半导体电机效率计算公式:半导体电机效率计算公式为:η = Pout / Pin×100%+ Pout×(1- Pin/ Pout)×100%。
其中,η为电机效率;Pin表示输入功率;Pout表示输出功率。
如下图所示:图2导体电机效率计算公式从图中可以看出,半导体电机效率计算公式和普通电机效率计算公式有很大的区别,其中考虑了半导体电机的特殊之处。
电机效率计算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测量入力和输出的功率,并确定电机的参数,如功率、转矩、电流和转速等参数。
此外,还需要采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检查电机的性能,比如功率因数分析、拖动测试、噪声测试、振动测试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电机效率计算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测量入力和输出的功率;电机计算效率的公式分为普通电机效率公式和半导体电机效率公式;另外,还需要采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检查电机的性能,如功率因数分析、拖动测试、噪声测试、振动测试等。
电机效率对电机的使用性能至关重要,必须仔细控制。
因此,用户应根据自己使用电机的环境来选择适当的电机,并且必须严格按照设计程序来完成效率测试,以便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从而合理利用电机,提高电机的使用效率。
生产效率公式大全
生产效率公式大全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生产效率公式,用来评估和衡量生产活动的效率和绩效。
1. 总产量(Total Output)= 有效产量(Effective Output)+ 损耗产量(Waste Output)这个公式用于计算生产过程中的总产量,有效产量是指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数量,损耗产量是指不符合质量标准而被废弃的产品数量。
2. 平均产出(Average Output)= 总产量 / 生产周期这个公式用于计算每个生产周期内的平均产出数量,生产周期可以是小时、天、周等。
3. 增长率(Growth Rate)= (最新产出数量 - 初始产出数量)/ 初始产出数量 * 100%这个公式用于计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的生产增长率,可以帮助评估生产效率的改善情况。
4. 产出达成率(Output Achievement Rate)= 实际产出数量 / 目标产出数量 * 100%这个公式用于评估实际产出与目标产出之间的差距,以衡量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
5. 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ivity)= 有效产量 / 劳动投入这个公式用于衡量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出数量,可以评估劳动利用效率。
6. 设备利用率(Equipment Utilization)= 实际生产时间 / 理论生产时间 * 100%这个公式用于评估设备的有效利用程度,帮助识别设备使用效率问题。
7. 制造周转时间(Manufacturing Lead Time)= 完成时间 - 开始时间这个公式用于衡量从开始生产到完成生产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用来优化生产流程。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生产效率公式,可以帮助评估和改善生产活动的效率和绩效。
根据具体情况,在使用这些公式时要注意所涉及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
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
1工作效率的定义
工作效率,又称作工作绩效,指的是某一项任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取得的结果的多少。
一般来讲,如果一个任务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或者一段时间可以完成一大部分的工作,那么它的工作效率就较高。
可以很容易看出,工作效率不高将会浪费和降低绩效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2计算工作效率的公式
根据业界通行定义,工作效率的公式如下:
工作效率=完成的任务数量/总的工作时间
由于不同的任务有着不同的指标,所以具体来讲,根据具体的任务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比如,对于编写论文的任务来说,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工作效率=写出的字数/总的工作时间
3提高工作效率
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从确立目标、细化任务以及建立好时间计划等三方面着手:
1.确立明确的目标: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前,应该首先明确这任务将完成什么,以及怎么做才能做好。
2.细化任务:一项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在展开工作之前应该先细化各个步骤,具体分配每一步的任务,再着手做。
3.建立完善的时间计划:在工作计划中,要把具体的时间安排妥当,根据实际需求把紧急的任务放在前面,有先后之分,管理好时间即可使工作更有条理,效率也更高。
总之,工作效率是一项任务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产出量,而要想提高任务效率,除了使用计算公式外,还需要通过明确任务目标,细化任务和合理安排时间等方式,以达到上述的目的。
效率计算公式和速度公式
效率计算公式和速度公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效率和速度。
效率和速度是描述工作和运动的重要指标,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衡量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效率计算公式和速度公式,并且说明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效率计算公式。
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的能力。
它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效率 = 完成的工作 / 总工作量× 100%。
其中,完成的工作可以是任何单位,如产品数量、工作小时数等。
总工作量是指完成工作所需的总时间或资源。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工作的效率,从而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例如,假设一个工厂在8小时内生产了1000个产品,那么它的效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效率 = 1000 / 8 × 100% = 125%。
这意味着这个工厂在8小时内的工作效率为125%,表明它的生产效率很高。
速度公式。
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完成的工作量。
它通常用米/秒、千米/小时等单位表示,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速度 = 距离 / 时间。
其中,距离可以是任何长度单位,如米、千米等。
时间可以是任何时间单位,如秒、小时等。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速度,从而了解它的运动情况。
例如,假设一辆汽车在2小时内行驶了200公里,那么它的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速度 = 200 / 2 = 100公里/小时。
这意味着这辆汽车的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表明它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距离为100公里。
应用实例。
效率计算公式和速度公式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生产领域,工厂需要通过计算效率来评估生产线的工作效果,从而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提高生产效率。
在物流领域,物流公司需要通过计算速度来评估运输工具的运行情况,从而提高货物的运输效率。
此外,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公式来评估自己的工作和运动情况。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效率来评估自己的工作效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速度来评估自己的运动情况,从而提高运动效果。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精品文档
做最好的自己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一、公式:
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
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
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二、定义:
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
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三、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1、损失工时的计算
①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影响生产效率时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
PIE确认。
②生产过程中因异常而停线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责任部门确认。
2、补助工时的计算
①新订单生产成品,排线时补助1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②新订单生产半成品或包装排线时分别补助半小时,由生产线申请,
PMC确认。
效率计算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一、公式:效率提升率=(改善前的效率-改善后效率)÷改善前效率×100%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生产效率=(产出数量/标准工时)/(工作小时X直接人员数)*100%标准产出工时=生产数量 / 标准工时实际生产工时=工作时间*人力二、定义: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
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三、计算时的注意事项1、损失工时的计算①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影响生产效率时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IE确认。
②生产过程中因异常而停线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责任部门确认。
2、补助工时的计算①新订单生产成品,排线时补助1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②新订单生产半成品或包装排线时分别补助半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同一订单非因本生产线原因而停线,然后又重新排线生产,按①②进行计算补助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时,生产效率由生产半成品的生产线进行计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5、生产好的成品因本生产线作业不良而造成重工的,重工时所用到的工时将计算到生产该成品的实际投入总工时内进行计算生产效率,由生产该成品的线别承担工时。
6、计算损失工时和补助工时时由生产线填写<组装课损失/补助工时申请书>,按计算时注意事项的第1、2项规定进行计算与确认。
多变效率的计算公式
多变效率的计算公式一、引言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计算效率的问题。
效率是衡量一个系统、过程或方法的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准确评估效率,我们需要使用多变效率的计算公式来进行分析和比较。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多变效率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明其应用。
二、时间效率计算公式时间效率是指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时间。
在计算时间效率时,我们常用以下公式:1. 总时间 = 等待时间 + 运行时间这个公式用于计算总时间,其中等待时间是指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等待的时间,运行时间是指任务实际执行的时间。
2. 平均时间 = 总时间 / 任务数量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平均时间,即完成每个任务所需的平均时间。
三、资源利用率计算公式资源利用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系统或设备使用的资源占总资源的比例。
在计算资源利用率时,我们常用以下公式:1. 资源利用率 = 使用资源的时间 / 总时间这个公式用于计算资源的利用率,其中使用资源的时间是指系统或设备实际使用资源的时间,总时间是指特定时间段的总时长。
2. 平均资源利用率 = 各资源利用率之和 / 资源数量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平均资源利用率,即各资源利用率之和除以资源的数量。
四、能源效率计算公式能源效率是指在特定任务中所消耗的能源与所产生的有用输出之间的比例。
在计算能源效率时,我们常用以下公式:1. 能源效率 = 有用输出 / 能源消耗这个公式用于计算能源的效率,其中有用输出是指在特定任务中所产生的有用产出,能源消耗是指完成该任务所消耗的能源。
2. 平均能源效率 = 各能源效率之和 / 能源数量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平均能源效率,即各能源效率之和除以能源的数量。
五、成本效率计算公式成本效率是指在特定任务中所产生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有用输出之间的比例。
在计算成本效率时,我们常用以下公式:1. 成本效率 = 有用输出 / 成本这个公式用于计算成本的效率,其中有用输出是指在特定任务中所产生的有用产出,成本是指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成本。
生产利用率计算公式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生产利用率计算公式生产效率计算方法生产效率计算方法一、公式: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二、定义: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
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三、计算时的注意事项1、损失工时的计算? 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影响生产效率时所损失的工1时,由生产线申请,PIE确认。
?生产过程中因异常而停线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 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责任部门确认。
2、补助工时的计算? 新订单生产成品,排线时补助1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 新订单生产半成品或包装排线时分别补助半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 同一订单非因本生产线原因而停线,然后又重新排线生产,按??进行计算补助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时,生产效率由生产半成品的生产线进行计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5、生产好的成品因本生产线作业不良而造成重工的,重工时所用到的工时将计算到生产该成品的实际投入总工时内进行计算生产效率,由生产该成品的线别承担工时。
6、计算损失工时和补助工时时由生产线填写,按计算时2注意事项的第1、2项规定进行计算与确认。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3。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一、公式: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二、定义: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三、计算时的注意事项1、损失工时的计算①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影响生产效率时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IE确认.②生产过程中因异常而停线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③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责任部门确认。
2、补助工时的计算①新订单生产成品,排线时补助1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②新订单生产半成品或包装排线时分别补助半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同一订单非因本生产线原因而停线,然后又重新排线生产,按①②进行计算补助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时,生产效率由生产半成品的生产线进行计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5、生产好的成品因本生产线作业不良而造成重工的,重工时所用到的工时将计算到生产该成品的实际投入总工时内进行计算生产效率,由生产该成品的线别承担工时.6、计算损失工时和补助工时时由生产线填写〈组装课损失/补助工时申请书>,按计算时注意事项的第1、2项规定进行计算与确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物理含义如下:IL:光生电流;Id:饱和暗电流;Rsh:并联电阻(电池边缘漏电和结区漏电会降低并联电阻值);Rs:串联电阻(金属浆料电阻、烧结后的接触电阻、半导体材料电阻和横向电阻);PN结:单二极管(理想因子n=1)或双二极管(另一个并联的二极管n=2)。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电流的输出为:或注:在表达式q/(nkT)中理想因子为n,可取1或者2。
n=1反映体内或表面通过陷阱能级的复合;n=2描述载流子在电荷耗尽区(也就是结区)复合。
3太阳电池的电特性测量:测出的太阳电池的电特性为一曲线,相当于外接一个0~∞变化的电阻时太阳电池的电流电压输出曲线。
具体如下图所示:同时可根据该曲线计算出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Isc、最佳工作点电压Vmp、最佳工作点电流Imp、最大功率点Pmax、填充因子FF和光电转换效率Eff及串联电阻Rs、并联电阻Rsh。
其中,Rs和Rsh采用近似计算。
计算Rsh时,忽略ID,并取Rs<<Rsh,则Rsh为在Isc处的斜率的负倒数,即Rsh=-1/(dI/dV),也可由电池的暗IV特性得出;计算Rs时,认为Rsh 很高,且理想因子介于1和2之间,则在Voc处,I=0,有取Voc处的斜率可以得出Rs。
可用Rs=(V2-Voc)/Isc,V2为Isc对横轴的对称点的水平延长线与IV曲线延长线的交点对应的电压值。
较准确的计算为Rs=(V2-Voc)/Imp,V2为Imp对横轴的对称点的水平延长线与IV曲线延长线的交点对应的电压值。
另外,参考国标《晶体硅光伏器件的I-V实测特性的温度和辐照度修正方法》GB/T6495.4-1996 idt IEC891:1987,测量IV曲线时,要修正到标准状态参数(E=100mW/cm2,T=25℃,AM=1.5)下的值,修正公式为:I1,V1为实测点的坐标,I2,V2为修正特性对应点的坐标,Isc:试样的实测短路电流(等同于I1);IMR:标准太阳电池实测短路电池,在测量IMR时,如有必要应对标准电池的温度作修正;I SR:标准太阳电池在标准的或其他想要的辐照度下的短路电流;T1:试样的实测温度;T2:标准温度,或其他想要的温度;α和β:试样在标准的或其他想要的辐照度下,以及在关心的温度范围内的电流和电压温度系数(β为负数);RS:试样的内部串联电阻;K:曲线修正系数。
在我们的分类测量软件中,由于测量软件编写的公式略有不同使得T1为标准温度或其他想要的温度,导致β为正数。
这样I SR、T1分别为:100mW/cm2,21℃(一线测试仪)或25℃(二线测试仪,这是由于太阳模拟器的高度不同而确定的)。
其他参数为:α和β、K、RS分别为:0.0001A/℃,0.0024V/℃,0.0000125Ohm/℃,0.02Ohm。
对照上述标准中关于温度系数、内部串联电阻和曲线修正系数的测定,参考我们公司送检的各种组件的测量结果(按IEC61215标准测量):For STP-080 modules(8 pieces), αIsc=0.0022 A/℃,αImax=0.0002 A/℃,βVoc= -0.0793 V/℃,βVmax= -0.0886 V/℃,Coef. Pmax=-0.3938 W/℃。
因此,单个电池的αc介于0.0022-0.0002 A/℃之间,βc介于-0.0022~ -0.00246 V/℃。
对于组件的αIsc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βc与理论值(-0.0023 V/℃)较为接近。
对于K和RS应专门测量后确定。
扩散工艺培训1、什么是扩散?扩散的作用是什么?扩散是一种由热运动所引起的杂质原子和基体原子的输运过程。
由于热运动,把原子从一个位置输运到另一个位置,使基体原子与杂质原子不断地相互混合,从而改变基片表面层的导电类型。
扩散是常规硅太阳电池工艺中,形成PN结的主要方法。
2、硅太阳电池主要的扩散杂质源:硅太阳电池所用的主要的扩散杂质源有气态源、液态源、固态源等。
气态源-磷化氢PH3磷化氢是无色、易燃、有剧毒的气体。
考虑到安全问题没有在硅太阳电池的扩散中被使用。
固态源-五氧化二磷P2O5P2O5为固体,有很强的吸水性,作为杂质源操作在使用和保存时保持一定的状态是不可能的,用来扩散重复性差。
液态源-三氯氧磷POCL3POCl3是目前磷扩散用得较多的一种杂质源,它是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如果纯度不高则呈红黄色。
其比重为1.67,熔点2℃,沸点107℃,在潮湿空气中发烟。
POCl3很容易发生水解,POCl3极易挥发,高温下蒸汽压很高。
为了保持蒸汽压的稳定,通常是把源瓶放在20℃的恒温箱中。
POCL3有巨毒,换源时应在抽风厨内进行,且不要在尚未倒掉旧源时就用水冲,这样易引起源瓶炸裂。
POCl3在高温下(>600℃)分解生成五氯化磷(PCl5)和五氧化二磷(P2O5),其反应式如下:5POCl3 = 3PCl5 + P2O5生成的P2O5在扩散温度下与硅反应,生成二氧化硅(SiO2)和磷原子,其反应式如下:2P2O5 + 5Si = 5SiO2 + 4P由上面反应式可以看出,POCl3热分解时,如果没有外来的氧(O2)参与其分解是不充分的,生成的PCl5是不易分解的,并且对硅有腐蚀作用,破坏硅片的表面状态。
但在有外来O2存在的情况下,PCl5会进一步分解成P2O5并放出氯气(Cl2)其反应式如下:4PCl5 + 5O2 = 2P2O5 + 10Cl2生成的P2O5又进一步与硅作用,生成SiO2和磷原子,由此可见,在磷扩散时,为了促使POCl3充分的分解和避免PCl5对硅片表面的腐蚀作用,必须在通氮气的同时通入一定流量的氧气,在有氧气的存在时,POCl3热分解的反应式为:4POCl3 + 3O2 = 2P2O5 + 6Cl2POCl3分解产生的P2O5淀积在硅片表面,P2O5与硅反应生成SiO2和磷原子,并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层磷-硅玻璃,然后磷原子再向硅中进行扩散,反应式如前所示:2P2O5 + 5Si = 5SiO2 + 4PPOCl3液态源扩散方法具有生产效率较高,得到PN结均匀、平整和扩散层表面良好等优点,这对于制作具有大的结面积的太阳电池是非常重要的。
磷扩散装置如附图2-1所示,源瓶要严加密封,切勿让湿气进入源瓶,因为POCl3易吸水汽而变质,使扩散表面浓度上不去,其反应式如下:2POCl3 + 3H2O = P2O5 + 6HCl所以如果发现POCl3出现淡黄色时就不能再用了。
图2-1三氯氧磷扩散装置示意图磷扩散的系统应保持清洁干燥,如果石英管内有水汽存在,就会使管内P2O5水解生成偏磷酸(HPO3),使扩散管炉口内出现白色沉积物和粘滞液体,粘滞液体的会在工艺运行进舟和出舟时滴落在硅片上,造成返工片,粘滞液体的吸附性还比较强,会吸附杂质,而对扩散管内的洁净度产生影响,因此,长时间扩散后对扩散管定期进行HF浸泡清洗。
3、什么是PN结PN结是太阳能电池的心脏。
需要强调指出,PN结是不能简单地用两块不同类型(p型和n 型)的半导体接触在一起就能形成的。
要制造一个PN结,必须使一块完整的半导体晶体的一部分是P型区域,另一部分是N型区域。
也就是在晶体内部实现P型和N型半导体的接触。
制造PN结,实质上就是想办法使受主杂质在半导体晶体内的一个区域中占优势(P型),而使施主杂质在半导体内的另外一个区域中占优势(N型),这样就在一块完整的半导体晶体中实现了P型和N型半导体的接触。
我们制作太阳电池的硅片是P型的,也就是说在制造硅片时,已经掺进了一定量的硼元素,使之成为P型硅片。
如果我们把这种硅片放在一个石英容器内,同时将含磷的气体通入这个石英容器内,并将此石英容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这时施主杂质磷可从化合物中分解出来,在容器内充满着含磷的蒸汽,在硅片周围包围着许许多多的磷的分子。
我们用肉眼观察硅片时,认为硅片是密实的物体,实际上硅片也是像海绵一样充满着许多空隙,硅原子并不是排列得非常严实,它们的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缝隙。
因此磷原子能从四周进入硅片的表面层,并且通过硅原子之间的空隙向硅片内部渗透扩散。
当硅晶体中掺入磷后,磷原子就以替代的方式占据着硅的位置。
理想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是很整齐的,然而在一定的温度下,构成晶体的这些原子都围绕着自己的平衡位置不停地振动,其中总有一些原子振动的比较厉害,可以具有足够高的能量,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跑到其它地方去,这样就在原来的位置上留下一个空位。
替位或扩散是指杂质原子进入晶体后,沿着晶格室位跳跃前进的一种扩散。
这种扩散机构的特征是杂质原子占据晶体内晶格格点的正常位置,不改变原材料的晶体结构。
在靠近硅晶片表面的薄层内扩散进去的磷原子最多,距表面愈远,磷原子愈少。
也就是说,杂质浓度(磷浓度)随着距硅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浓度差别的存在是产生扩散运动的必要条件,环境温度的高低则是决定扩散运动快慢的重要因素。
环境温度愈高,分子的运动越激烈,扩散过程进行得就越快。
当然,扩散时间也是扩散运动的重要因素,时间愈长,扩散浓度和深度也会增加。
硅晶片是P型的,如果扩散进去的磷原子浓度高于P型硅晶片原来受主杂质浓度,这就使得P型硅晶片靠近表面的薄层转变成为N型了。
由于愈靠近硅晶片表面,硼原子的浓度愈高,因此可以想象:在距离表面为的地方,那里扩散进去的磷原子浓度正好和硅晶体中原来的硼原子浓度相等。
在与表面距离小于的薄层内,磷原子浓度高于原来硅晶片的硼原子浓度,因此这一层变成了N型硅半导体。
在与表面距离大于的地方,由于原来硅晶片中的硼原子浓度大于扩散进去的磷原子浓度,因此仍为P型。
由此可见,在与表面距离处,形成了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交界面,也就是形成了PN结。
即为PN结的结深。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杂质原子向半导体晶片内部扩散的方法,改变半导体晶片表面层的导电类型,从而形成P、N结,这就是用扩散法制造P-N结的基本原理。
4、结深对扩散的要求是获得适合于太阳电池pn结需要的结深和扩散层方块电阻,浅结死层小,电池短波响应好,而浅结引起串联电阻增加,只有提高栅电极的密度,才能有效提高电池的填充因子,这样,增加了工艺难度,结深太深,死层比较明显,如果扩散浓度太大,则引起重掺杂效应,使电池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均下降,实际电池制作中,考虑到各个因素,太阳电池的结深一般控制在0.3~0.5 m。
5、恒定源扩散与恒量源扩散固体中的扩散方程可写成下式:(5-1)式中的表示杂质浓度,是坐标和时间的函数。
坐标指杂质原子进入硅中的深度,即距离表面的距离,单位取厘米,时间单位取秒,上式已假定D是一个常数。
事实上,扩散系数D是表征扩散速度的物理常数,随着固体的温度上升而变大,同时还受到杂质浓度、晶体结构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