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国近几十年的主观经济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历程。

这个历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经济政策和发展重点。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任务是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以农业为基础、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建设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设施,如钢铁厂、电厂和铁路等。

这些举措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1978-1992年)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领导人决定放开经济,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农村家庭承包制度、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等。

这些改革使得中国经济逐渐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转变为市场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进步。

中国的出口贸易大幅增长,经济增速也有了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2-2001年)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加入WTO后,中国进一步放开了市场,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国内市场的开放,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增加。

第四阶段: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2001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中国加大了对教育、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推动绿色经济和环境保护,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特征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与落后到开放与繁荣,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起伏、曲折的历程之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其发展经验也为其他许多国家所借鉴。

本文将以时间为轴,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并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系统建立了计划经济的体制,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逐渐被淘汰,而农村土地改革和工业化建设则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重点。

早期的中国经济被视为一种模式化的、“垂直”的系统。

中央政府制定计划、分配资源,地方政府实施计划、生产产品,企业则按计划生产产品,并把完成情况上报给政府。

这种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经济计划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失效非常严重。

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间的竞争和市场机制的发展较为缓慢,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也较低,因此,引进外来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则变得非常困难。

1978-2000年:改革开放浪潮下的快速发展1978年,中国决定进行经济改革,打破计划经济体制,采取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改革的艰难和复杂的过程被称为“中国经济奇迹”。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每年只有6%左右,但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数字增长到了9%到10%。

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开放中国经济,鼓励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吸引外资,促进出口。

1990年代初期,中国还将人民币贬值,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出口贸易。

由于政府自上而下的优惠政策,大量外资进入中国,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

中国还逐渐实现了国内产业的多样化,开始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服务业等新产业。

2000年-现在: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在2000年以后继续高速增长,但在发展方向和模式上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自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40年来,中国的经济急速增长,从原本的贫困落后变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以下是本文对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梳理。

1.1978年-1990年:初步的改革措施在改革开放开始之初,中国采取了一些初步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包括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推行市场化改革等,这些措施的效果显著,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1984年,中国又实行了一系列的财税改革,专门针对城市发展设计了特定的税赋政策。

在这一时期,国家也开始着手开展对外开放的政策,放宽了外资在中国投资的限制,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进入中国的市场。

2.1990年-2000年:朝着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步入了朝着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阶段。

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的开放,实行了更广泛的经济自由化政策。

在1993年至1996年之间,中国国内的外贸规模快速扩张,累计增长达到了近200%。

同时,国有企业开始进行深度的改革,推行股份制改革,让企业更注重竞争力和利润,吸引了更多私营企业进入中国的市场。

此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成为了全球工业生产的中心。

3.2000年-2010年: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在本阶段,中国开始着力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

同时,中国进一步拓展开放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的GDP也在这一阶段从3万亿美元增长到了10万亿美元。

中国继续推进市场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提高企业和创新的竞争力。

在2005年至2010年之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

4.2010年至今:经济结构调整在本阶段,中国着重调整经济结构,增强了对高端技术和研发的投资,发展了更加透明和有效的市场机制。

中国还加强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并加强了金融体系对经济实体的支持作用。

中国还着手处理国有企业的问题,对制造业产能过剩进行了整顿治理。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其中,1978年至2021年之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6%。

中国发展经济的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计划经济、转轨时期和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阶段,是中国建国初期的时期。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政府负责生产的组织、分配、交换以及实现经济增长等等。

从1953年开始的计划经济,目的是要快速的发展经济,以满足众多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

计划经济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发展基础设施、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然而,它的问题也很大,包括生产力低下、企业效率低下、破产率高等等。

经济计划的制定者缺乏市场实践和失灵机制,导致整个行业的资源大量浪费。

1980年代末期,中国决定进行经济改革,这是阶段性的转变点,是为了解决计划经济的问题。

这个阶段被称为转轨时期,中国经济以低增长、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等问题。

但转轨时期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体制变革,如农村改革、工业产业化、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改革、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而此次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外商投资的引入。

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入WTO,政府开始放松对经济的过度管理。

这个阶段被称为市场经济阶段,中国经济迅猛发展,GDP单年增长速度在7.0%以上,高位增长数字引来了世界各国的目光。

市场经济的这段时期,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使中国逐渐地由一个较为封闭的国家变为一个开放的国家,起到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200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并且逐渐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2013年以来,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2020年,中国正式脱离贫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然而,中国经济目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制造业和出口业务面临困境,内需和服务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潜力。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潜力和影响力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发展历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一阶段的关键举措包括农村改革、特区政策和对外开放等。

这些措施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农民的生产力和收入的增长。

此外,特区政策的实施成为吸引外资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为中国经济引进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和先进技术。

第二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加入WTO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中国的加入对外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第三阶段:转型升级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阶段。

随着传统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政府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这包括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并加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制定“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阶段: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正致力于推动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优化服务业发展。

重点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等。

政府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结论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

中国的发展仍面临各种挑战和机遇,但政府采取的积极措施和决心使得中国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一历程是一个辉煌的发展史,也是一个宝贵的经验积累。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进行浅析,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启示,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控和计划安排。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市场反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渐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体制。

这一转变极大地解放和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启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市场化改革。

在新时代下,我国要进一步放开市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破各种垄断,实现公平竞争。

还要加强宏观调控,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外贸开放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走上了对外贸易开放和合作的快速发展道路。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我国加快了国际市场的开拓和整合,提升了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带动了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

启示: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扩大对外开放。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要加强与各国的合作,拓展外贸渠道,加大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出口,提高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和水平。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了解决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问题,我国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

将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和技术的引进。

启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均衡。

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帮助,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促进不同地区的协作和互动。

四、以创新驱动,实现科技进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那时起,中国经历了许多关键时期和政策变革,推动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

第一阶段: 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国家集中管理资源和生产。

政府采取了农业集体化和国有化的政策,以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 1978年-现在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增长和变革。

首先,中国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这促进了私营企业的崛起和外资的引入。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开始快速增长,并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其次,中国大力发展出口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中国以其低成本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国公司。

这加速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第三,中国进行了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

大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未来展望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的经济模式需要转型,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增长转向更为可持续的内需驱动增长。

中国还需要解决环境问题和不平等现象,以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以提高其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创新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将继续面临挑战,但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应对这些挑战,并为实现可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制定战略。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特点。

在上个世纪初期,中国经济体系相对封闭,农业和手工业是经济主要的支柱。

尽管经济不发达,但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在大航海时代,中国的商品和手艺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20世纪初期的中国经济状况却非常糟糕。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断战争和混乱,加上对外贸易受到了限制,中国经济陷入困境。

经过苦难的抗战,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逐渐开始蓬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识。

从1992年的“南巡讲话”到《中国制造2025》,中国逐渐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战略规划,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升级,形成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和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

2010年后,中国开始走进经济增速减缓的“新常态”,2010年至2020年的这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的GDP从6.1万亿元增长到100.63万亿元,总量增长了55.5万亿元。

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也经过了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制造业、服务业和消费等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农业和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快速增长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消费市场的发展加速了,拉动了经济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时代”。

在技术创新、消费升级和开放合作等方面亮出了新的成绩单。

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消费市场,在一些领域也创下世界首个或最大纪录。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在10年间逐年下降。

其次,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这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城乡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缩小。

最后,中国仍有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市场机制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本文将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

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转折点1978年,中国开始了一场被誉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的转折点。

时任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使中国经济摆脱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朝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是农村经济改革,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更大的决策权和激励机制。

随后,中国开放了沿海城市的经济,吸引了外资和技术,建立了经济特区。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市场化经济的崛起:发展的新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实行市场化经济。

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引入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国有企业逐渐转变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机制取代了计划经济。

同时,中国积极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私营企业的兴起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

很多小企业和个体经济者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就业和增长。

三、内外需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了结构性问题。

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内需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

中国加大了对国内消费的重视,推动了消费升级。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人民消费。

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措施也带动了内需的增长。

外部需求方面,中国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和投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同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四、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逐渐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鼓励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大量创新企业的涌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国正在迈向创新型国家。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前景分析中国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它的成长轨迹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前景。

一、历程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1953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的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大大下降。

19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民营企业的管制,推行市场经济,同时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这种改革政策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积极地参加国际贸易组织和全球贸易,吸引外资和技术。

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转变成一个过剩的问题,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此外,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为多个领域带来了创新和创新。

中国开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投资。

二、前景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一方面,中国人口基数大,市场需求巨大,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加速,为提供基础设施和住房需求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战略正在不断加速。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消费和服务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众多的中产阶级和更为追求品质生活的年轻人,正在推动国内市场向更高端和品质化的方向转型。

中国还将要继续与其他国家合作,努力实现更加多元化、质量更高的经济增长。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仍将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环保问题,为了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控制污染和降低碳排放。

另一个挑战是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中国需要在提高工资水平和促进就业方面采取进一步行动。

综合来看,中国的经济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不断扩大。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前景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很多启示和借鉴。

中国未来的发展也有赖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合作共赢是实现中国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原始的封闭经济到现代化的开放型经济,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并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展开阐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

国民经济几乎完全倒退,农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工业生产基础薄弱,贸易额极低,国内外资金匮乏。

此时,习惯于封闭经济的中国选择了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

国家重点发展农业生产,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和推行农村集体经济,解决了人口和农业生产的基本问题;国有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依赖于国内经济实力的提升,缺乏国际竞争力。

这一时期为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

中国开始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外资,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货物贸易国。

此时,中国经济的表现已经超越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始向着发达国家迈进。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幅度增强。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也在加快。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和饥饿,开始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

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积累的经验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中国的发展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和创新能力。

发展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政府加大了科技教育的投入,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在推行创新驱动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大力支持创新和创业。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回顾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就。

以下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

一、“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2016年,中国政府制定了新一轮的五年规划“十三五”。

该规划明确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

二、“一带一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连结在一起,促进经济合作和发展。

以当地9亿多人口为市场优先、以拉动当地13个国家经济合作为目标实施,实现由中国走出去到世界走近来的巨大历史性跨越。

截至2020年底,已经有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文件。

21世纪初,中国从追求经济发展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全球化。

三、数字经济加速崛起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加速传统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

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表现尤为优异,2018年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34.8%。

中国的“双11”购物节等网购活动,已经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云计算、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领域正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提升产业附加值带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力。

四、服务业成为经济新引擎随着中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服务业的价值和作用得到了正名。

2018年,服务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50%,成为支撑中国发展的新引擎。

尤其是在数字经济的带动下,中国服务业逐渐升级,提高了服务品质和水平,推动消费升级。

中国正在从商品生产和出口加工中心,转型为服务和消费中心,成为全球服务经济的新领域和新动力。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出口升级
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进口多元化
扩大进口规模,丰富国内市场供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土地改革
通过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农民,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现代化
推动农业现代化,引进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促进农业发展。
02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农村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将土地使用权下放给农户,激发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推动农村产 业结构从单一的种植业向种养结合、 农工贸一体化的方向转变。
城市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01
02
03
国企改革
通过放权让利、股份制改 革等方式,逐步实现国有 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提高 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市场体系建设
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建立 和完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 素市场,促进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政府职能转变
简政放权,加强宏观调控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 场主体活力。
外资引进与对外开放
外资引进
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对外贸 易,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我国经济的国际化。
开放区域
逐步开放沿海、沿边和内陆地区 ,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 放格局。
04
未来经济发展展望
新兴产业与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未来几 年内得到广泛应用,推动 各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 升级。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可以从三个阶段进行描述:建国初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0年)和新世纪以来(2001年至今)。

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状况十分落后。

国民经济主要集中在农业和传统轻工业领域,工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政府采取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国营企业化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统一调控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的发展成就包括国有企业的兴起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通过引进外资、加强外贸合作和吸引外商投资,中国逐渐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等。

这些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合作。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增加,外贸出口额大幅增长,农村经济逐渐现代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大规模的农民工迁移和城市化进程。

新世纪以来,中国继续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并进一步深化改革。

经济发展加快步伐,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是城市化进程加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中国通过加强教育和科技投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并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

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科技实力大幅增强,中国的发展模式也逐渐向以创新为驱动转变。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农业为主导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

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改革措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崭露头角。

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是一部风雨兼程、辉煌壮丽的历史。

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内残破不堪的经济基础和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经历了艰苦奋斗的起步阶段。

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毅力和勇气,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实现经济独立和自力更生。

在这一阶段,虽然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迅速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我国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向高端制造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高铁、移动支付到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创造了许多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为经济发展带来无限动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弘扬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勇气,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让我们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追求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正文2.1 经济起步阶段的艰辛奋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起步阶段经历了艰辛的奋斗。

在建国之初,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物质资料严重不足,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

面对国家经济的严峻形势,我国领导人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思路,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走上正轨。

在经济起步阶段,我国经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重点,注重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粮食供应。

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现代史上,特别是在20世纪之后,中国经历了一段令人称赞的经济发展历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旨在深入探究这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经济发展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为私有企业开放市场,吸引着外国资本。

国家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促使了经济的增长。

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改善商业环境,这使得私人投资和企业家精神的发展成为可能。

特别是在1980年代初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允许私营企业的出现,并在许多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力量。

这使得中国的企业家阶层得以形成。

同时,中央政府部门推出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诸如四大现代化建设等,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国有企业。

二、政策调整在1980年代末期,中国经历了一段经济过热时期。

为了避免经济的过度增长,因而导致的疲软、通货膨胀等问题,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调控政策。

这包括对外商投资、企业申请扩张的限制、财政收支的调整、货币政策的管控。

此外,为了防止人民币贬值,国家还实施了外汇储备的控制。

在经济环境和政策的调整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重新获得了活力。

同时,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过去主要依赖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在90年代后期则逐渐向依赖出口增长的方式转变。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发展进程得益于1990年代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一步骤带来的外贸和外商投资的高速增长,被视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契机。

中国的商品进口和出口实现了贸易关系的开放,同时外商投资的增加也带动了中国内部消费的增长。

这一时期,中国着手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措施,促使了华人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

四、稳健增长到了21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政府因此推出了许多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法规和环境保护。

同时,国家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的优化和改革,以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长期而又较为动荡的经济发展历程。

从经济基础薄弱到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将回顾并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社会主义初期的尝试与挣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情况极为艰难。

战争年代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农村面临着严峻的生产困难,工业产能严重不足,民生物资短缺。

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复兴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在1950年代,中国推行了农业合作化和土地改革,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起初的计划经济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了许多问题,比如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效率低下和农民积极性不高等。

此外,政策措施上的错误判断和执行上的失误,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步履维艰。

二、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与全面发展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的成功使得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采取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引外资和加强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中国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

特别是1979年建立了经济特区,在这些特殊区域内适当放宽了经济管制,吸引了大量外资,并改革了产权制度。

这些改革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将中国引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关系全球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得中国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出口国。

中国的经济崛起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变化。

大量的工业转移和技术转让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低成本劳动力和庞大消费市场成为吸引外资和外企的重要因素。

此外,中国的迅速崛起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为全球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

四、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在新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变化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变化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变化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变化和巨大的成就。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过去的十年里,经济持续增长,并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化在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包括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创新科技的崛起等。

首先,中国的经济规模在近十年中持续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10年的约6万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约1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7。

这使得中国经济成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仅是靠人口红利和廉价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其次,中国的产业结构在近十年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中国经济已经由过去的以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模式。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在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而服务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

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此外,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近年来,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消费结构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对于服装、食品、电子产品等各个领域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一环。

最后,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突破和进步也值得关注。

近十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创新科技的投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跑者之一。

这些科技创新的突破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历程,破除了过去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种种弊端,开始了一场谋求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四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

一、中国经济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

这个时期,中国建立了基本的市场经济制度,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积极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贸易,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

这个时期,中国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体系,推动了企业和投资自由化,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

这个时期,中国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同时,中国的消费市场也不断扩大,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二、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促进了多元化市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化的经济体系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逐渐发挥了市场体系调整的作用,同时也开始逐步放开对企业的直接管理控制,鼓励企业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竞争性。

2. 加速了重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初期,对外开放和引进技术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重要动力。

当时,许多外国企业看中中国人口众多和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不断地将技术和资金引进到中国,并帮助中国逐渐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重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3. 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地区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乡镇企业的振兴,再到乡村产业的规范化建设,这些举措都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

4. 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融合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经济成长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并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成长。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逐渐发展为一个全球知名的制造和技术国家。

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起点。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措施,包括开放市场,引入外资,建立企业,实现市场化,并逐步放松对私营部门的限制。

这个政策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以上。

但是,改革开放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巨大社会经济差距,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也随之产生。

19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施粮食主产区主导发展的战略,加大对农业投资,实行土地承包制度,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显著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

1990年代初期,中国进一步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实施了“硬着陆”货币政策,控制物价和贸易顺差。

这个政策导致了短期的经济下滑,但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为后来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开始主动积极地与世界互动和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一员。

这一步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00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实行更加有效的企业管制和管理制度,民企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成长。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成为全球的“制造工厂”,迅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201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新时代,这个时期被称为“新周期”。

中国经济开始关注创新和科技,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

同时,加强民生领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就。

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故事,它证明了市场行为的力量。

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它也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并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安全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析中国近几十年的主观经济发展历程人类在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力,同时也在推动着经济不断发展。

这就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社会化,经济活动社会化以后,经济活动就被有组织的进行了。

这时就产生了主观经济活动和客观经济活动。

主观经济:凭主观愿望用权力主导经济活动;客观经济:认识经济活动的自身规律,对经济活动因势利导。

剖析中国近几十年的主观经济发展历程写于2002年7月作者:周日清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就肩负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重任。

可是我们去剖析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主观经济发展的历程。

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场武装斗争之后取得了政权,又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了他们并不熟悉的经济建设。

问题就出在这种主观的革命热情。

作为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初期提出的“在优先发展工业的同时,工农业并举,这无疑是恰当的。

可是我们在指导工农业生产的时候,确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不同特点和本质区别。

一、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在社会主义中国因其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和本质农业生产首先要有可耕土地,农民要按季节、不违农时,在土地上进行一个周期的投入,最后才能得到一次收获。

在这个生产周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收获,而不可补救,损失周期一年。

工业生产首先要有场地(厂房)、材料、工具,大家分工合作(协作)最后组成产品。

产品不合格可修复或更换零件,可及时补救。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在生产资料、投入方式、产品获得、损失补救均有各自的特点,不可互通,更不可互相替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生产领域。

相同之处是由人来完成生产过程。

从这里就可得出结论,人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要在土地上把他们放开,给他们经营自主权、农产品处置自主权。

否则,一块土地大家种,一颗苗大家负责,农产品交公,这样农民不会有种地积极性,也不会有责任心。

但农业生产的损失一次就是一年周期,谁能抗住一年的饥饿。

工业生产在公有(集体)制条件下,人们分工合作。

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需根据不同的岗位、技能、劳动强度(态度)等适当拉开劳动报酬,即给予适当的激励,这样就会激发大家的劳动热情和责任心,生产出又好又多的产品。

他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分工合作,利益均得,才会有效益。

总之,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都离不开人的因素,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根据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的特点与本质,以人为本,对农民要放开,对工人要激励。

二、应该实事求是认真总结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所走过的路建国前后,由于我们实行了分地给农民的政策,使农业大国的农民积极性和政治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积极参军、生产、支前,使我们有了打败国民党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优势。

建国初期,有了自己土地的农民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抗美援朝,同时也在负担着支援世界革命的重任。

当时我们虽然遭受到了国际上的封锁,但我们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刚起步的共和国还是平稳地度过了难关,立足于世界的东方。

在这大好形势下,我们不加分析地把农业生产等同于工业生产,大搞农业生产集体化,对农民消灭私有,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想一想,一块地集体种,一棵苗集体管,农产品交公,吃饭去食堂,家中甚至连锅都没有,农民被彻底捆绑起来了,那还能活下去。

农业生产周期是一年,几年下来不饿死人那才是怪事,饿死最多的是农民更不是怪事。

1959年由于经济形式恶化,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提出了“三自一包”即:农村给农民自留地、发展农贸自由市场、企业自负盈亏、农民可以包产到户;“四大自由”即:雇工、贸易、借贷、租地不限制。

这些政策很快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恢复了正常。

在企业里实行了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出勤奖、月综合奖、年综合奖等激励政策,工人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到1963年,仅用三年时间,我们的经济迅速恢复。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以人为本的正确性;我们看到了农业生产的经济地位不容置疑,农民的积极性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局不容置疑。

如果“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政策能够平稳地延续到五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发展不是什么“几小龙”可比得了的,可惜我们极“左”的政策破坏了这大好局面,可惜没有如果。

十年动乱,使我们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拨乱反正首先是对农民松绑,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

前苏联在1930年采取了消灭富农大搞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其结果据后来统计饿死了3000多万人。

我们在看《列宁在1918年》电影的时候,人都会记得这样一句对白:"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

"这是列宁的卫士瓦西里前往乡下征粮前安慰饿得半死的妻子时说的。

后来瓦西里回来了,他向列宁汇报说:“我们这次押送回来了90节车厢的粮食,那些‘富农’让我们打的灵魂出窍。

”看看这就是当时与农民口中夺粮的惨烈。

我们对农村大搞人民公社,对农产品高指标征购,其结果也是饿死了人。

实践早已证明对农民放开是唯一正确的路子。

如果我们反复犯一个错误,那真是蠢到家了。

可是改革对工业生产不加分析地去照搬农业生产改革模式,在企业里大搞承包制,进而又把企业廉价或白送给了某些人,这是违背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关系的,这严重挫伤了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使他们心理失衡,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公有制的条件下,大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此前提下,每个人只是分工不同,大家是分工合作共享利益的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让某些人承包企业,就等于在一定期间占有了大家的生产资料而让极少数人去获取极大的利益。

其结果是:一干扰了市场;二国有(集体)资产大量流失;三工人大量失业;四环境污染加剧;五资源遭到流失和破坏;六破坏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使全社会利字当头不择手段;七权利寻租腐败蔓延。

三、坚持客观经济科发展的路子,以人为本深刻认识和研究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不同特点和本质区别从总结建国六十周年来看,由于不加分析地看待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而造成的巨大失误基本上是两次。

一次是在农村大搞人民公社化,把农业生产按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管理,结果是饿死了很多人;一次是反过来在改革中对工业生产按农业生产的模式放开,结果是国有(集体)资产大量流失,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导致全社会逐利腐败蔓延。

在农业生产方面,尊重农业生产的特点,放权给农民,这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

当农民做了土地的主人,他们积极性就高涨,使新中国政权得到了巩固。

当把农民捆绑起来的时候,形势恶化到饿死人。

实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政策后,仅三年时间经济就恢复到了正常。

改革开放给农民更大的自由,他们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他们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还不怕苦不怕累进城为工业生产、建筑业、服务业等撑起了半边天,为城市改革付出了廉价的血汗,也为改革中的失误买了单。

可以说,在改革中农民付出的最多,但得到的最少,马明哲(平安老总当年年薪6600万)们出力不多,可收入最高,直到今天城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建国六十年来,工业生产最大的失误不是什么计划经济,也不是什么“大锅饭”,而是极“左”路线害苦了工业发展。

如“大跃进”时的极高生产指标使工业生产大伤,十年动乱“抓革命、促生产”使工业生产在原地徘徊不前。

改革对农民放开取得了显效,就不顾工业生产的自身特点和生产资料本质的区别,照搬农村的承包模式,使我国二十多年攒下的家底几乎流失殆尽或遭损坏,同时,还在工业领域文不对路地大批特批计划经济、“大锅饭”。

其实,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工人哪里还敢出工不出力,吃什么“大锅饭”?那是想当坏分子或者是反革命。

那个时候,中国的工人、农民负担是很重的。

支援完了打内战,还要支援抗美援朝。

支援完了抗美援朝,还要支援亚、非、拉。

工人、农民担负着沉重的经济内耗和外耗,还要承受着经济工作失误的代价。

其实,计划经济、“大锅饭”是在农业生产中的错误管理模式,而非工业生产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工业生产承包后出现的混乱局面,有些人更是不加分析大批特批计划经济、“大锅饭”,其结果是带来更大的国有资产流失潮,工人大批失业。

四、工农业生产的不同特点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土地是不动产,不可变,存在方式单一不复杂,农民不投入就不会产出。

工业生产资料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多种多样的可变的复杂性,形成的生产能力在短期内不投入也可产出。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是指令性的,企业里没有经营者更没有企业家。

这样背景下的企业承包者只会盘算怎样从生产资料和工人身上,以及所有能钻的空子中,索取最大的利益(“捡蛋不养鸡”)。

其结果是国有(集体)资产流失,工人失业(减员增效),低成本、非法产品冲击市场,规范守法企业受到了严重打击。

这些恶果使工业生产失去了竞争力,让不法分子和外来者乘虚而入,中国成了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的大市场。

致使环境污染加速,资源被廉价利用或遭破坏,劳动力受到了剥削。

出现这些问题我们仅简单认为是产权问题,于是又把一些企业廉价或白送给了少数人(产权明晰)。

结果这些捡了“鸡”的人,只会捡“蛋”而不会养“鸡”,因为他们也没有学过养“鸡”,最后只好杀“鸡”吃肉或卖肉,因为白捡的“鸡”怎么处理也是只赚不赔的买卖。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破坏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使我们多少年培养起来的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荡然无存,而市场经济的法制、诚信还远离着我们,使全社会逐利,陷入了恶性竞争,人们暴露出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原始本性。

这就比如: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辛勤耕种,最后获得了大丰收,人们都会羡慕而不会嫉妒,更没有什么心里不平衡。

如果把粮库里的一些粮食廉价或白送给某些农民,让他们去贩卖获利先富起来,这样社会公平就会坍塌,人们的心里就会失衡。

五、社会不稳定往往不患贫而患不公平社会不稳定往往不患贫而患不公、不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国有(集体)化,人们习惯于分工合作共享成果。

突然把全民的生产资料给了某些人,让他们大发其财先富起来,这无疑是对绝大多数人的巨大刺激,而产生的效果无论是竞争还是心里失衡都是极消极的。

如:平安老总马明哲年薪6600多万;多少亿资产的企业一个政策就成了某个人的;开发商用银行的钱大发其财(名声不好);明星出场费几十万或几百万;股票成了圈钱运动或成了不还本的集资等等,使社会关系激化到了只剩下一个利字,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充斥社会,绝大多数人任他们宰割,在利字中挣扎着。

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一个贪官贪个几千万几个亿的比起马明哲们的收入来看,还是小巫见大巫。

因为改革不是你马明哲们的事,应该是大家都有份。

你能明拿,我能暗取,取利各自有道,只是苦了改革大潮中的广大老百姓。

这些问题表面看来是我们缺乏对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科学认识,及经验不足,其实是因为我们一直犯着“左”的错误,而成了思维定势,根深蒂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